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政治学习材料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1*年评选与表彰方法
为切实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020年)》,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着力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伟大实践的要求,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教育部联合中央主要媒体和教育媒体,于8月8日启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
活动组委会根据各省推荐已确定了96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8月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将刊登候选人名单及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国视在线网、中国青年网等开辟专题网页刊登候选人名单及详细事迹,接受群众投票,时间为8月8日至8月28日。此次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32名提名人选,在此基础上评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其余22人获提名奖。教师节期间将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投票规则
1、报纸投票日期从8月8日0:00至8月21日24:00(以邮寄日邮戳为准);网络投票时间从8月8日0:00至8月28日24:00。2、投票范围为主办单位公布的候选人共96名。
3、无论何种方式每人限投一张选票;每张选票所选候选人不得超过32人,否则视为无效票。4、报纸投票注意事项:
①选票复印无效。
②参与投票者请在选票中选择你支持的候选人,然后在你选定的候选人姓名后面的“投票”一栏打“√”。
③填写完毕后,将选票完整剪下,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国教育报(邮政编码100082),信封上请注明“楷模评选”字样。邮资自付。
④所有参与投票者请注明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以及邮政编码。无投票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选票无效。
5、网络投票注意事项:
①点击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国视在线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专题”,进入投票系统,按提示投票。
②每个用户全程限投32票,对同一候选人限投一票。③在投票过程中,不显示候选人得票结果。④本次网络投票一律免费。
6、本次评选活动坚持群众自愿投票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包办投票、指定投给特定候选人等弄虚作假行为。201*年度评选结果
评选活动于8月8日正式启动,由31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共推荐96名候选人,在有关报纸和网络上接受公众投票。截至8月31日活动结束,共有120多万人参与投票。根据投票结果,评选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评选,最终确定了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2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
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的教师有: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于漪、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王生英、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中学任维鼎、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吴邵萍、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汪金权、北京大学姜伯驹、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徐英杰、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黄金莲、西藏自治区仲巴县仁多乡完全小学普琼。
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的教师有:山东省平度市祝沟镇沙埠小学丁万寿、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七中学王建国、重庆市开县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群岭村校王洪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一牧场中心小学达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英买里乡中学吐提姑丽依地力斯、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镇兴地小学乔志勇、陕西省山阳中学仰孝升、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茨坝小学刘恩和、广东省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中心小学江润浓、吉林大学孙正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张易中学杨秀花、江西省永修县三溪桥镇中心小学邹有云、安徽省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汪来九、青海省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陈光明、云南省勐海县打洛镇边境小学陈自华、广西大学陈保善、浙江省杭州市工读学校周文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赵翠娟、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蒙古族中学高娃、海南省工业学校陶海林、甘肃省文县桥头小学蒲云昌。
人物简介(选择部分)
姜伯驹,汉族,73岁,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不动点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执教50载,长期坚持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至今仍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工作再忙,从不耽误上课,深受学生爱戴。自编讲义,支持教改,为北大建设“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做出贡献。甘为人梯,鼓励创新,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才。曾获全国模范教师、高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许铁成,汉族,51岁,中共党员,北京市延庆县一中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清华大学毕业生,多次谢绝多家单位的高薪聘请,坚持在远郊区县任教,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发挥着骨干作用。在教学中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汇融合,帮助学生养成追求真善美的健全人格。他的课深入浅出,环环紧扣,旁征博引,深受学生的欢迎。他的事迹登在北京市初二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参中,成为教学案例。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吴正宪,女,蒙古族,56岁,民进会员,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4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她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堂。创新教师团队研修机制,出版多本著作,在全国近30个省市讲学、报告,在国际教育交流中有较好影响。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荣誉称号。郭玉梅,24岁,中共党员,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中学一级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刻苦、任劳任怨,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因患脑瘤,8年内经历了51次开颅手术,坚持与病魔抗争,始终保持乐观情绪。每次手术后,总是要求重新站上讲台,坚守教学岗位。利用双休日检查、治疗,不愿耽误学生一节课,坚持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王生英,女,汉族,53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十七大代表。30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一场暴雨冲毁了学校教室,她把孩子们领到家里去上课。为扩大教室,把家里的大豆、小麦等粮食卖了,不顾病残之躯和丈夫一起挖沙、刨石等。爱生如子,倾尽全力帮助家庭贫困学生求学。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党员、河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年度评选结果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石利颖、贵州省盘县响水中学左相平、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刘佳芬、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辽宁省建平职业教育中心张金波、中南大学金展鹏、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贺红岩、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莫振高、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桂贤娣等10位教师荣获20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部号召教育系统全体教职工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榜样,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爱岗敬业、立德树人,严谨笃学、无私奉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扩展阅读:全国十佳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全国十佳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点子大王”陪孩子幸福成长记北京市第五幼儿园教师石利颖
早晨五点多,天还没亮,石利颖就早早起床、洗漱,把女儿要穿的衣服放到床头;不到七点,石利颖已经站到大班门口,用微笑和拥抱迎接每个孩子的到来;晚上九点多回到家,石利颖打开电脑继续工作,女儿却不知何时倚在她身上睡熟了看着整日忙碌的石利颖,同事们私下叫她“陀螺”,可石利颖却说:“陀螺只能原地打转,我愿意像蜗牛一样画出前行的痕迹!”她不仅爱孩子,更懂孩子。
30年前,北京市崇文区一个普通的大杂院内,一个小女孩搬着小板凳,打开“话匣子”,把院里的孩子们召集起来“过家家”。当听到“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孩子们便兴奋得手舞足蹈。母亲见此情景开玩笑说:“你长大了当幼儿园老师吧!”这个小女孩就是石利颖。
中考前夕,石利颖的母亲突然因病辞世,她放弃高中选择了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就是这个面试时因为手太小够不着钢琴八度而引起争议的小个子,日后却被任课教师交口称赞。
毕业后,石利颖来到北京市第五幼儿园任教。“18年里,除了结婚、怀孕是日托,我带了15年整托,有更多时间了解孩子。”寒来暑往,石利颖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孩子,从教育到生活、从吃饭到睡觉,石利颖慢慢成为孩子们眼中的“超人奥特曼”、同事心中的“点子大王”。
石利颖特有的教育智慧,让年仅37岁的她获得过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首届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全能特等奖第一名等沉甸甸的荣誉;参与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区等课题十余项,而她仍然是每天沉醉在陪孩子一起长大的幸福中。
宝宝是班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每天早上都像小鸟一样扑到石利颖怀里。可是一天早晨,宝宝一脸不高兴,紧紧抓着小书包,一声不吭走进活动室。“昨晚接走还好好的。”石利颖把孩子抱在怀里,宝宝趴在她肩膀上,“我不想上幼儿园,不想在地球上了”石利颖心头一紧:“告诉石老师你的小秘密吧。”宝宝不肯说。
石利颖拨通了宝宝妈妈的电话。原来,宝宝妈妈晚上加班整理图片,孩子看到地震中人们压在楼板下的场景,不停追问疼不疼?妈妈没来得及详细解释就哄她睡觉了。找到原因了。接下来的几天,石利颖查阅大量资料,告诉宝宝北京所在地壳板块特点决定了它不是地震多发区;幼儿园的逃生演练也不是迎接灾难,而是要学会保护自己。一个星期后,宝宝和往常一样豁然开朗起来,“地震了,我要带上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跑”。“每个孩子都有小故事”。石利颖的教育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她把所有的孩子“放在眼睛里”。
家长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就经常给石利颖打电话。“我也想从家长那儿了解自己是不是对哪个孩子关注不够。”有时候家长打来电话,石利颖已经休息了,可她还是兴奋地和家长一起为孩子的成长喝彩,一聊就是一个小时,手机没电打座机,石利颖也从卧室聊到客厅,从躺着聊到坐着聊。因材施教,她把每个孩子放在心上
在五幼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哪个班里淘气的孩子多时,这个班就会交给石利颖带,甚至一些其他班老师没办法带的孩子,也会转到她班上,石利颖总是欣然接收。内向的、顽皮的不管是面对什么特点的孩子,石利颖总有办法。“我的孩子到哪儿去了?”这会儿,石利颖正在院子里找一个迟迟不愿回到教室的“小淘气”。“别和老师捉迷藏了,石老师可要走啦!”孩子一下扑到石利颖怀里。
“班上有小淘气?我知道,他们是想让我关注他们呢。”石利颖用包容的爱浸润着孩子幼小的心。她的班上有一个小男孩很聪明,但稍不如意便将桌上的东西横扫在地。一次,小男孩使劲踹桌子腿,结果他坐的小椅子朝后仰去,石利颖扑上去搂住他,脚下失去平衡,右膝重重撞到地上。看到满脸惊恐的孩子,石利颖拍了拍他的肩膀,继续组织活动。过后那几天,小男孩异常平静。直到一天午睡时,石利颖悄悄坐在他床边,小男孩眨着眼睛默默地看着她,悄悄伸出小手抚摸她的伤处。
许多老师曾好奇地问石利颖:“面对淘气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头疼?有什么办法让他不调皮捣蛋?”石利颖回答:“爱胜过了一切言语,当你用温暖的双臂接纳他,他身上的闪光点也会熠熠发光。”
“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好动,别给他们贴上‘个别’的标签。”大宝是新插班的小朋友,石利颖带小朋友一起精心准备了迎接仪式,但掌声迎来了新朋友,也迎来了一只“小刺猬”。原来,大宝是个爱打人的小淘气,甚至对老师也敢挥拳头,班里平静的秩序被打乱了。
既然大宝精力旺盛,那就让他为大家做点事吧。石利颖用试探的口气问小朋友:“我们让大宝当班长吧?”小女孩们喜欢和老师站在一起,点头同意,而小男孩们却表现出强烈不满。“试试吧?大宝很棒的!”一天,两天石利颖陪大宝一起帮小朋友擦桌子、整理玩具。当融入集体时,大宝变得懂事了。毕业时,大宝跑到石利颖面前,手心紧紧攥着两块捂得快要融化的巧克力。
在孩子面前,石利颖从不吝惜微笑和赞美。她的学生溶溶今年已经上初中了,可每每看着已经泛黄的“家园联系”本上写满了“溶溶特会照顾小朋友,真棒”这些赞美与鼓励的话,溶溶都会不觉间翘起嘴角,扑哧一声笑出来。“一日生活皆教育,这是幼儿教育和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吧。”石利颖在每天繁忙琐
碎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孩子们。潜心教学,她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
石利颖至今仍记得刚工作时的一幕。一次,一个孩子问她:“石老师,什么菜里含的胡萝卜素最多?”石利颖想都没想:“胡萝卜呗!”第二天,孩子拿着妈妈写的一张纸条来幼儿园,他说:“石老师,我查了,很多蔬菜的胡萝卜素含量都比胡萝卜多。”这件事对石利颖触动很大。“如果孩子不去查,可能一辈子都有这个错误概念。”从那时起,石利颖认识到教育来不得半点马虎。
一开始,石利颖对探究式科学教育真的一点经验都没有。201*年,石利颖参加教育部“做中学”项目,开始了她科学教育的探索之路。为准备一节研究课,石利颖常常是翻阅大量资料,向有经验的园长、同事请教,在图书馆一扎就是一天。
“‘认识滚动’这个课题的形成源自孩子们的灵感。”石利颖告诉记者,幼儿园组织小游戏“打保龄”时,因为球太少,孩子只得排起长队等待。后来,小朋友们就从家里拿来各种球类代替保龄球。石利颖趁机发问,只有圆形的东西会滚动吗?在随后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从家里找来各种他们认为能滚动的物品,有奶粉桶、擀面杖、酸奶瓶石利颖还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和圆台模型,让孩子们在观察物品滚动后,在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上用铅笔追踪轨迹。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尖叫:“酸奶瓶滚不成直线、跳棋子原地转圈圈!”孩子们在实验中培养了尊重事实、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
为引导幼儿探究“磁铁的磁力”,石利颖从铁锁、夹子、曲别针等20余种能够被磁铁吸引的常见物品中反复推敲,确定了中号蝴蝶夹子、六角螺栓和螺母3种实验材料进行预实验,为孩子们直观了解磁力打下基础。
为了使实验更加符合孩子特点,石利颖每次都在看似简单重复的实验过程中不断尝试、完善。从探究内容的选择到方法的确定,从实验材料的筛选到表格的设计,从抛出问题的时机到引导提问的策略,她都反复推敲。渐渐地,石利颖总结出“关注兴趣、把握水平、提前实验、筛选材料、排除干扰、选准难点、引导发现、操作验证”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策略。而正是在那些最平常普通的日常教学中,石利颖化腐朽为神奇,发现了打开幼儿智慧宝藏的钥匙。
也许是年轻,也许是从事幼教工作的缘故,石利颖是那么富有朝气和亲和力。谈话间,“滴滴、砰砰”这些象声词总会不经意地从石利颖嘴里冒出来,作为听众的记者也像孩子一样兴奋起来,瞪大了眼睛。记者问道:“工作这么忙,陪家人的时间很少吧?”石利颖说:“孩子小,姥爷照顾得多,爱人也付出很多,不过我也很努力啊。晚上如果有空,我会送女儿学英语,趁女儿上课,我就找个小饭店扒拉一口饭,她一下课,我就准时出现在门口。”这时的石利颖,言语间流露出做母亲的幸福。
“坚守大山38年,我很幸福”
记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响水镇中学校长左相平
憨厚淳朴的微笑,坚实有力的握手,敦实的中等个头,带着贵州味儿的普通话今年52岁的左相平,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响水镇中学校长、化学高级教师。他在云贵交界的大山深处坚守了38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当学生喜欢的老师,做群众好评的校长,办学生向往、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学校。
左相平曾是盘县历史上年龄最小的教师,14岁初中毕业,当了2年义务的夜校扫盲老师,让103个学生全部脱盲;16岁当上一师一校的民办教师,在家乡鹅毛寨破庙改建的学校里实现了教书的梦想。师范毕业后,无论是在条件最艰苦的高山小学、离家40多公里的民主中学,还是在海拔2300米的大山中学、从简易的石棉瓦房开始兴建的响水中学,左相平都获得了“老黄牛”、“铁人”、“一般的校长干不赢他”的评价。响水中学更是一改中考升学率连续6年为零的局面,从201*年至今,连续9年走在六盘水乡镇中学最前列。响水中学的学生来自周边29个乡镇,他们心目中的左校长,用九(12)班学生邓金丹的话来说,是“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生活中和蔼可亲体贴的朋友,我们的偶像”。热爱是最好的“催化剂”
爱学生,教书教得好,是左相平对自己的启蒙老师张奇贤的深刻印象,也是他后来遇到的很多老师给他的宝贵财富。这两点,成为他后来走上为师之路的人生坐标。70多岁的退休教师张奇贤,上世纪70年代在鹅毛寨村小当老师,至今还记得5岁的左相平在教室外探头探脑的样子。上学后,这个复式班里最小的学生很快成为学习最好的学生。
快乐的时光只持续到三年级,家里缺劳力,左相平被父亲揪回去放牛。那几年,左相平或抱着借来的书看得起劲,或站在山坡上望着学校的方向发呆。放了3年半的牛,左相平跑到保田小学找到刘应明老师,想问问自己还能不能上学。刘应明痛快地说:“想读书是好事,今天就去读”左相平跳级上了五年级,半年后就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盘南中学。
在盘南中学上学时,家里困难,有一次他饿得受不了,就逃课跑到教室后面悄悄煮粑粑吃,被英语老师易胜金发现了。后来当了六盘水市市长的易胜金没有批评他,而是找到校长邹德伟,帮左相平申请了每个月4元的助学金,加上从家里带来10公斤苞谷可以卖1.92元,左相平终于不再挨饿了。虽然只有草鞋穿,冬天冻得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有书读的日子,在左相平的记忆中,就是最快乐的。
采访中,左相平念念不忘当年这些给予了他无私关爱和帮助的老师,他说自己只是传递了这份爱。用他的学科语言来说,当一个好老师,并且从教书育人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要爱学生,因为热爱才是最好的“催化剂”。
因为爱,左相平在鹅毛寨上寨小学既漏雨又透风的破庙里坚持了2年多,自己动手做黑板,用木板搭在石头上当课桌凳,一个人教40多个孩子所有的课,乐此不疲。因为爱,左相平为了找回高山小学被家长喊回去放牛、割草的学生,翻山越岭去家访,苦口婆心地做家长工作。在他的努力下,56个农忙季节流失的学生终于回到课堂,13个长期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这些孩子现在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当了老师。一想到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左相平就深感欣慰。
因为爱,左相平成了一个随时补位的“万金油”,除了英语课不敢上,所有的课程他都教过。当高山小学校长时,同他搭班的方老师因病请假一个多月,他把所有课程和班主任工作“一肩挑”,每周35节课一堂一堂连着上,硬是在教室里站了一个多月,毕业考试时,那个班的单科和总分成绩均居民主区前列。那以后,盘县教育界都知道高山有个左相平,是个“老黄牛”,是个“铁人”!
因为爱,左相平调到水库附近偏僻的大山中学后,经常藏在水库边的树林里,把偷偷溜到水库游泳的学生“抓”回去,还经常组织教师在学校附近巡逻、查夜,保证住在附近街上学生的安全
6年前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的李益文,如今是盘县二中教高三毕业班的化学老师。他是左相平资助过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初二那年,爸爸生病需要医药费,家里穷得连盐都吃不起,我打算辍学去煤矿打工。我打起铺盖卷,出门遇到左校长,他拉着我的手说:‘你这么小,出去能干什么?我相信你能度过难关,好好学习才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有困难我会尽力帮你的’。”一句“我相信你”,让14岁的李益文潸然泪下,也鼓起了他的信心。
从那时起,月工资只有四五百元的左相平,除了供养双亲和一家四口,每学期还给李益文400元生活费,周末还让他来家里吃饭。李益文说:“因为感念左老师,我立志要读师范。现在我也像左老师那样帮助自己班里的贫困学生,心里的那种幸福感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不让一个学生成为“惰性元素”
左相平不仅是一个吃得苦的老师,更是一个会教书、非常讲究教学艺术的老师。他教化学课,第一课就讲“化学很好学”,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哪一种客观存在的物品和化学没有关系,鼓励学生自己编写顺口溜背记元素名称。他画得一手漂亮的简笔画,边讲边画,力争让孩子们当堂弄懂、当堂消化,而且课后从来不布置作业。他教的学生八成化学中考在80分以上。学生尹爽说:“上他的课就好像在玩,但是又可以学到好多知识,而且容易掌握和消化。”一想到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左相平就深感欣慰。
因为爱,左相平成了一个随时补位的“万金油”,除了英语课不敢上,所有的课程他都教过。当高山小学校长时,同他搭班的方老师因病请假一个多月,他把所有课程和班主任工作“一肩挑”,每周35节课一堂一堂连着上,硬是在教室里站了一个多月,毕业考试时,那个班的单科和总分成绩均居民主区前列。那以后,盘县教育界都知道高山有个左相平,是个“老黄牛”,是个“铁人”!
因为爱,左相平调到水库附近偏僻的大山中学后,经常藏在水库边的树林里,把偷偷溜到水库游泳的学生“抓”回去,还经常组织教师在学校附近巡逻、查夜,保证住在附近街上学生的安全
6年前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的李益文,如今是盘县二中教高三毕业班的化学老师。他是左相平资助过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初二那年,爸爸生病需要医药费,家里穷得连盐都吃不起,我打算辍学去煤矿打工。我打起铺盖卷,出门遇到左校长,他拉着我的手说:‘你这么小,出去能干什么?我相信你能度过难关,好好学习才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有困难我会尽力帮你的’。”一句“我相信你”,让14岁的李益文潸然泪下,也鼓起了他的信心。
从那时起,月工资只有四五百元的左相平,除了供养双亲和一家四口,每学期还给李益文400元生活费,周末还让他来家里吃饭。李益文说:“因为感念左老师,我立志要读师范。现在我也像左老师那样帮助自己班里的贫困学生,心里的那种幸福感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不让一个学生成为“惰性元素”
左相平不仅是一个吃得苦的老师,更是一个会教书、非常讲究教学艺术的老师。他教化学课,第一课就讲“化学很好学”,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哪一种客观存在的物品和化学没有关系,鼓励学生自己编写顺口溜背记元素名称。他画得一手漂亮的简笔画,边讲边画,力争让孩子们当堂弄懂、当堂消化,而且课后从来不布置作业。他教的学生八成化学中考在80分以上。学生尹爽说:“上他的课就好像在玩,但是又可以学到好多知识,而且容易掌握和消化。”
教“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他带来亲自绘制的教具,由易而难设置“圈套”,还故意“卖个破绽”,让孩子们开心地指出他的错误,全班同学人人积极参与,反复纠错,知识点在重复中得到强化,下课前每个人都能用准确的术语清晰地表述出来。左相平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唱歌、跳舞、打鼓、吹笛子、扭秧歌,样样都在行,说话幽默风趣,学生特别喜欢。他会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曲调即兴填词,或者在课堂上调动情绪,或者在大会上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每次响水中学有大型活动,压轴的节目一定是主持人问:“大家想听谁唱歌?”全校学生大声呼喊:“左校长!”
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喜欢听课,不让一个学生成为“惰性元素”,仿佛是左相平天生的本领。虽然地处深山,但左相平却不单纯追求升学率,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展示亮点、找到自信。响水中学的学生有着山里孩子的质朴,也在活动中锻炼出了落落大方的气质。
当老师,左相平在课内课外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学出了一流的成绩;当校长,他点燃每一个教师的工作激情,给每个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多年来,响水中学培养了很多盘县教育的“领头羊”,响水中学成了盘县教育的“黄埔军校”。
有人曾问左相平,你把优秀老师推举出去,就不担心你的教学质量?左相平自信地呵呵一笑:“不怕,一所好学校不仅能培养出好学生,也能培养出好老师。优秀老师出去了,其他老师又有了机会,我们那么多老师在盘县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学校中考上线人数连年递增,正说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嘛。”务实和创新反应,生成了专家型校长
曾在盘县教育局担任多年教研室副主任的叶征雄,借用化学课的表述方式,说左相平是一位由务实和创新反应而生成的专家型校长。“他知识面广,文理兼通,敢于创新。当校长以后视野更加开阔,理念更加超前,抓教研活动有一套,一般的校长干不赢他!”盘县教育局局长黄初俊认为左相平是个特别善于学习的人,他小时候辍学也不放弃自学,放了3年半的牛还能跳级读五年级;当民办教师,拼音教不来,就天天去找村小的黄世聪老师“恶补”;1979年参加升学考试,成为周边几十里村寨唯一被盘县特区师范录取的考生;1985年考上六盘水师专,1995年通过自考获得了本科文凭、1998年被破格评为中学一级职称,曾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19篇获得省市论文评选、比赛一等奖这些刻苦求学深造,为他当一名优秀教师和校长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也为他打开了大山挡不住的视野。
从民办教师、全科教师、教导主任、教辅站书记、教研员到校长,从扫盲夜校、村小到镇中,左相平几乎把山区基础教育的所有程序走了一遍。他深知发展山区教育的软肋和瓶颈所在,一直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重视教研和管理,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201*年,左相平刚调到响水中学任校长时,2万多人口的响水镇,连续6年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生考出去,人心涣散,生源纷纷外流。左相平到任后,首先对教师实行严格考核,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鼎立式”分组教学、分组管理,实行教师跟班过关考试,狠抓教风、学风和师生的行为习惯。从201*年起,响水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开始直线上升,成为六盘水市100多所乡镇中学中的佼佼者。当校长事务繁杂,作为盘县化学学科带头人,每年还要承担大量的教研任务,左相平却一直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他采用“鼎立式”分组管理模式,把年级组打乱为3个教研组,强弱搭配,基本均衡,就像新课改的小组学习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就相当于一个小校长,所以我只管3个人,所以很轻松。”而教师跟班过关考试,就是师生同考,逼着老师熟悉教材,逼着老师“下水”,考试成绩只在教师之间公开,但与绩效工资、奖金、评优、评模挂钩。“开始有些老师很抵触,还真有考不赢学生的,后来就慢慢地都接受了。去年开始,这种模式在盘县全县都推广开了。”
这些年,左相平被六盘水市政府授予“五好职工”称号,荣获“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特别奖、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盘县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但在他读师范时的数学老师张发凤眼中,“他的质朴和谦和一点没有改变,还像当初读书时一样实在。”
面对荣誉,左相平说自己最幸福的是培养了12800多名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走出大山,成为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业务能手。“虽然有人说我的日子太简朴了,但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尊师重教、可以充分施展抱负的好时代,很庆幸拥用这么多学生的爱,走到哪儿都有学生,教过的学生又把孩子送来给我教。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一名特岗教师,小儿子读的也是师范大学,贤惠的妻子把家务全部管起来,让我一心把工作做好。坚守大山38年,我很幸福!”
教“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他带来亲自绘制的教具,由易而难设置“圈套”,还故意“卖个破绽”,让孩子们开心地指出他的错误,全班同学人人积极参与,反复纠错,知识点在重复中得到强化,下课前每个人都能用准确的术语清晰地表述出来。左相平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唱歌、跳舞、打鼓、吹笛子、扭秧歌,样样都在行,说话幽默风趣,学生特别喜欢。他会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曲调即兴填词,或者在课堂上调动情绪,或者在大会上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每次响水中学有大型活动,压轴的节目一定是主持人问:“大家想听谁唱歌?”全校学生大声呼喊:“左校长!”
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喜欢听课,不让一个学生成为“惰性元素”,仿佛是左相平天生的本领。虽然地处深山,但左相平却不单纯追求升学率,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展示亮点、找到自信。响水中学的学生有着山里孩子的质朴,也在活动中锻炼出了落落大方的气质。
当老师,左相平在课内课外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学出了一流的成绩;当校长,他点燃每一个教师的工作激情,给每个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多年来,响水中学培养了很多盘县教育的“领头羊”,响水中学成了盘县教育的“黄埔军校”。
有人曾问左相平,你把优秀老师推举出去,就不担心你的教学质量?左相平自信地呵呵一笑:“不怕,一所好学校不仅能培养出好学生,也能培养出好老师。优秀老师出去了,其他老师又有了机会,我们那么多老师在盘县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学校中考上线人数连年递增,正说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嘛。”务实和创新反应,生成了专家型校长
曾在盘县教育局担任多年教研室副主任的叶征雄,借用化学课的表述方式,说左相平是一位由务实和创新反应而生成的专家型校长。“他知识面广,文理兼通,敢于创新。当校长以后视野更加开阔,理念更加超前,抓教研活动有一套,一般的校长干不赢他!”盘县教育局局长黄初俊认为左相平是个特别善于学习的人,他小时候辍学也不放弃自学,放了3年半的牛还能跳级读五年级;当民办教师,拼音教不来,就天天去找村小的黄世聪老师“恶补”;1979年参加升学考试,成为周边几十里村寨唯一被盘县特区师范录取的考生;1985年考上六盘水师专,1995年通过自考获得了本科文凭、1998年被破格评为中学一级职称,曾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19篇获得省市论文评选、比赛一等奖这些刻苦求学深造,为他当一名优秀教师和校长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也为他打开了大山挡不住的视野。
从民办教师、全科教师、教导主任、教辅站书记、教研员到校长,从扫盲夜校、村小到镇中,左相平几乎把山区基础教育的所有程序走了一遍。他深知发展山区教育的软肋和瓶颈所在,一直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重视教研和管理,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201*年,左相平刚调到响水中学任校长时,2万多人口的响水镇,连续6年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生考出去,人心涣散,生源纷纷外流。左相平到任后,首先对教师实行严格考核,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鼎立式”分组教学、分组管理,实行教师跟班过关考试,狠抓教风、学风和师生的行为习惯。从201*年起,响水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开始直线上升,成为六盘水市100多所乡镇中学中的佼佼者。
当校长事务繁杂,作为盘县化学学科带头人,每年还要承担大量的教研任务,左相平却一直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他采用“鼎立式”分组管理模式,把年级组打乱为3个教研组,强弱搭配,基本均衡,就像新课改的小组学习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就相当于一个小校长,所以我只管3个人,所以很轻松。”而教师跟班过关考试,就是师生同考,逼着老师熟悉教材,逼着老师“下水”,考试成绩只在教师之间公开,但与绩效工资、奖金、评优、评模挂钩。“开始有些老师很抵触,还真有考不赢学生的,后来就慢慢地都接受了。去年开始,这种模式在盘县全县都推广开了。”
这些年,左相平被六盘水市政府授予“五好职工”称号,荣获“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特别奖、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盘县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但在他读师范时的数学老师张发凤眼中,“他的质朴和谦和一点没有改变,还像当初读书时一样实在。”
面对荣誉,左相平说自己最幸福的是培养了12800多名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走出大山,成为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业务能手。“虽然有人说我的日子太简朴了,但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尊师重教、可以充分施展抱负的好时代,很庆幸拥用这么多学生的爱,走到哪儿都有学生,教过的学生又把孩子送来给我教。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一名特岗教师,小儿子读的也是师范大学,贤惠的妻子把家务全部管起来,让我一心把工作做好。坚守大山38年,我很幸福!”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记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
201*年9月18日,特殊教育国际交流大会在日本长崎大学召开,一位来自中国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以“中国特殊教育社区化”为主题,给来自世界各地的201*多位特教专家作报告。她在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实践和取得的成绩赢得了专家们的热烈掌声,会议主办方破例将她的发言时间由原定每人25分钟延长至50分钟。
这位把浙江宁波一个区属学校的特殊教育创建成“中国样本”并成功推向世界的中国代表,就是国家智障教育康复常务理事、浙江省智障教育专家成员、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
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20年里,刘佳芬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与温柔,用爱浇灌迟开的花朵。在她的精心呵护下,聋哑学生实现了100%就业,智障学生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
“残缺的花朵需要雨露的浇灌,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这是刘佳芬1991年8月来到象山县聋哑学校担任副校长时给自己的警示。20年来,她始终把每一个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手心里的宝。
201*年12月,刘佳芬偶然听到海曙区还有最后一个适龄入学的智障儿童没来报到。她和4个年轻教师去西郊的华家道地村找了两天,终于找到了9岁智障女孩小君。小君一周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不能站立和走路,生活不能自理。之后,刘佳芬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作出“将小君名册挂到学校,将知识送到家里”的决定。“送教上门”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被写进了宁波特教历史。201*年的一个冬天,时任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的刘佳芬看到别的孩子都到食堂吃饭去了,唯有一个姓唐的学生拿着从家里带来的饭盒,自顾自地吃了起来。这么冷的天,饭菜多凉啊!刘佳芬找到班主任周静燕一问,才知道这个中度智障学生家里经济很困难,连食堂的伙食费也交不起。“不行,这对孩子正在成长发育的身体不利,以后她每月的伙食费就从我的工资里扣。”就这样,刘佳芬的工资连续被扣了3年,直到这名学生毕业后,周静燕才把实情告诉了她。
曾有人跟刘佳芬开玩笑说,他们都是智障孩子,你为他们做的这些,他们很多人不知道,以后也不会报恩。刘佳芬说:“他们能自立,能融入社会,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达敏学校是宁波最早的一所全日制智障学生学校。平时,刘佳芬一有空,就会在学校里转悠,看望学生、优化学校管理。在她的督促下,水泥地的活动场地改成了塑胶地,楼梯上安装上了安全扶手,校园里的墙壁上都绘上了各种彩色图案
在达敏学校,老师是和学生围坐在一个圆桌上课。刘佳芬说,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上课,可以让学生没有距离感,同时也可以随时提醒上课精力不集中的学生。作为市人大代表,刘佳芬多次向政府部门提议:残疾儿童享受全免费教育。201*年,宁波市海曙区残疾儿童享受到了全免费教育。接着,刘佳芬不断呼吁宁波全大市残疾学生都能减免教育费用。如今,这些建议全部得到了采纳。“给我时间,我一定让你的孩子有变化”
刘佳芬到达敏学校的第3天,她看到很多孩子吃饭把饭喷得满桌都是,还有一些孩子连洗脸擦嘴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能独立完成。衡量、评估弱智儿童的教育质量引起了刘佳芬的思考。为此,刘佳芬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改革方案:重度学生要学会生活自理,中度学生要适应社会,轻度学生要自食其力。
改革方案一提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一些重度、中度学生的家长担心孩子学不到知识,纷纷表示反对。刘佳芬耐心地跟家长们说:“给我时间,我一定让你的孩子有变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佳芬和教师们一次次商讨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个案,随堂听课,对教学进行测试和评估。分层教学后,由于中、重度学生只有大纲没有教材,刘佳芬感觉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1999年3月,她决定组织老师自己编写教材,从最初的手写、油印,到现在的彩色印刷,从最初以实用生活为内容的18册校本教材,到包括美工、劳技等九年义务教育段的24本教材。现在,这些教材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成为地方教材,全国许多兄弟学校也据此范本开展教学活动。
智障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许多学生只能呆在家里,给家庭带来了负担。刘佳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创办初级职业班,并根据宁波小区的特点,开设了家政、园林两个专业。面对一无师资二无实习基地等诸多困难,她依靠全体教师,将首届职高班办得有声有色。刘佳芬还自己掏钱购买纸花材料,动员在乡下的70多岁的父母上山砍柴做免费的花枝,一趟趟从老家象山运往宁波市区。毕业汇报中,当这些有智障的学生在展示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盆盆五颜六色的鲜花、一束束精致的手工纸花时,家长们惊呆了。
“要让更多的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从事特殊教育多年来,刘佳芬一直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要让更多的学生尽快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
1994年,象山县聋哑学校的首批学生就要毕业了,刘佳芬提出要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于是,刘佳芬一有空就跑企业,一家又一家,不知疲倦。可企业一听说是聋哑人,都摇摇头不愿接收。刘佳芬执著地一次次上门做工作。
有一次,刘佳芬听县教育局一位领导说,镇海区有一个香港老板有意招几个残疾人,她就多次把这个香港老板请到学校,用真诚感动了他,后来,这个老板的裘皮厂一次招了10多个聋哑学生。之后,刘佳芬每个月都要去厂里看望学生,学生们一见她来,亲热得不得了,常常拉着她的手不让她走。来到宁波市达敏学校,为了让智障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刘佳芬还提出了突破围墙、开门办学的想法。“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结合社区的内容,以便学生将来能够生活于社区、服务于社会。”刘佳芬很有信心。于是,学生们向物业的花木老师傅学习种植技术,向面包房师傅学习做面包,到超市体验“消费”社区和学校周边的资源都变成了教学课堂,形成了学校课堂与社区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生活自理、社区适应能力提高很快。更令人欣慰的是,学校首届职高班毕业生全部被宁波市金田铜业公司聘用,此后的职高毕业生也是100%就业。
对于刘佳芬融合教育的成功,特殊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汪海萍说,在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世界性的发展潮流中,让智障人士融入社会,实现社区融合,有此理念的地方与人士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去做的并不多,能够做到、做好的更少。宁波市达敏学校提供了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对丰富世界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非常大的贡献。
“我要为他们赢得公平和尊严”
宁波的城隍庙地处闹市中心,商铺林立,人头攒动,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体验独立生活、开展社区化教育的好场所。一天,宁波市达敏学校的14个学生在两名老师的带领下,在摊位前观看时,小吃城里的摊主挖苦道:“走开,傻瓜,你们来干什么?”学生都害怕了。
这样的遭遇令刘佳芬伤透了心:“我不能让我的学生再次受到伤害,我要为他们赢得公平和尊严。”201*年6月,在区教育局的建议下,刘佳芬与所在的鼓楼街道孝闻社区发起成立了教育协作理事会。截至目前,理事会已有近1000名成员,社区单位、机构、企事业成员单位100家左右。理事单位纷纷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学校至今已有200多个教学基地。
“我们的老师比学生还要多。学校目前有96名学生、26名教师,师生比为1:3.7,但社会上的‘兼职教师’人数远远超过了学生数。”刘佳芬自豪地说。
201*年,在刘佳芬的倡导下,海曙区成立了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由达敏学校指导推动区域内各中小学开设支持性教育资源教室,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开展诊断评估、心理测试、康复训练。
201*年10月29日,达敏特殊教育服务热线87286303开通。服务热线不仅面向宁波全市,还辐射省内外,为智障儿童及有学习困难、自闭症、情绪障碍的儿童的学校和家长提供帮助。包括刘佳芬在内的每位教师,除了轮流值班接受咨询外,还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家长面谈,走访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家庭。
近年来,刘佳芬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浙江省首届师德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从爱出发。刘佳芬就是这样用特殊的爱铸就着特殊的教育事业。
“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是我的人生地图”专访中南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金展鹏
网9月13日消息(商亮王琦孙大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全面部署下,优秀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尊师重教风尚与日俱增。201*年9月10日,中国迎来了第27个教师节。9月10日晚,第二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揭晓,他们崇高的师德以及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他们眼中的教育如何,又在怎样践行着师者的崇高使命?新华网记者就此对本届教书育人楷模中的几位老师进行了专访。本期我们的嘉宾是被誉为“轮椅教授”的中南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金展鹏。
记者:大家好,非常高兴大家收看今天的“新华访谈”。所有的大师都平易近人,越是站的高的人越能够经常弯下腰,这位大师似乎不大喜欢别人称呼自己"金院士"、"金教授"而更愿意大家称呼他为"金老师"。金老师,您好。金展鹏:各位新华网的网友大家好。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有一个坐标图
记者:我们从前没有接触过"相图",只是在访谈之前恶补了一些相关知识,虽然绝对称不上精准,但可以很笼统的说,"相图"可以告诉人们怎样进行成份搭配,才能得到符合需要的材料。人们称它是材料科学的"地图"。我们知道您在这个领域中取得了闪耀的成就,那么如果将这种知识运用在您自己的身上,那您的"相图"又会是什么样子的?金展鹏:如果说相图是材料科学工作者的地图,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有一个坐标图,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做一些对人民有用的事情,有依据的事情,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要有责任心,要有理想,要学习。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也许就是这个人生的地图。为国家崛起愿献出自己毕生精力
记者:我们发现您身上有很多可以说是“矛盾”的部分,例如您虽然困坐轮椅,却在国际学术界声名远播;您虽然生活无法自理,却培养了一群质量很高的博士、硕士,您虽然自身病况严重,却始终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在言谈举止间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师德和谦卑学习精神。
金展鹏:胡锦涛同志在党的90周年会上讲了,中华民族160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他总结了一个是刻骨铭心的磨难,一个是感天动地的奋斗,一个是彪炳史册的功绩,这三个阶段,我们这一代就有幸经历过一些,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家、对民族是负有责任的,所以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能够很快地崛起。我们这一代人时间不多,因此,要完成这个紧迫的任务,需要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有许多人正在为国家为民族振兴默默无闻地工作
记者:您极少谈及自己的成就,即使在校园里见到您,很多学生也只是认为您是一位慈祥的爷爷。其实您有很多学生在大学任职,甚至是知名度专家、学者。您其实是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又是什么原因让您能够这么保持"平凡"?
金展鹏:我觉得所谓“成就”的意思,是经过了媒体的宣传,才为大家了解的,其实还远远不够,离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再一点就是我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其实有很多为国家、为民族振兴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的人,只是还有很多人还没发掘出来。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有一批做得很好的人,这些人是我们时代的需要,是我们民族的需要,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老师应该是学生的亲人和朋友
记者:您在很多发言中都提及了您的老师给予您的帮助,我们从您的表述中看到了他们对您的影响,您说“自己一生中碰到了很多好老师”。您也是一名老师,您的学生同样也给予您非常高的评价,您现在对"老师"这个词又是怎样的一种理解呢?金展鹏:老师应该是学生的亲人和朋友,老师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要照顾好学生。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的回答,也感谢您从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的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情境教育的创始人素质教育的领头雁
记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李吉林
李吉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儿童教育家。她是情境教育创始人,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李吉林老师师德高尚,热爱儿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无比忠诚。无论是身处逆境之际还是名动省内外之时,她都始终在小学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竟长达半个多世纪。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她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她看到封闭式的传统语文教学影响儿童发展的弊端,心中万分焦虑,为儿童学好母语,开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为此,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卡片。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刻苦学习古代文论的经典,从“意境说”中敏锐地发现儿童教育所需的“真、美、情、思”,创造性地用于小学教育中。为了实验的需要,她半夜起身,孤身一人赶在黎明前到达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设计;为了让孩子学好仿生学的课文,观察活鱼,当时市面上还没有塑料袋,她端着盛水的盆上市场自己掏钱买鱼;为了让孩子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练习写作文,她顶着烈日,到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春天的山坡、夏天的荷塘、秋天的田野、冬天的雪地,她先于学生去观察,郊外的田埂、小河、土丘上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沉浸其中,虽苦犹甜。她说:“没有童心,当不好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她自己拿起钢板、铁笔刻写规范的汉字,将油印的补充教材印发给孩子。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她自己动手做教具,画画,常常为了设计一堂课几易教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美不胜收,热烈的学习情境,让课堂常常进入沸腾状态,孩子忘我了。下课了,竟不肯下课;写作文,下课了不肯搁笔。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真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她让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创造性地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且身心愉悦,受到道德和审美情感的熏陶。她历时5年(五年制)进行的首轮实验,实验班学生毕业时,她当时教的五年制与六年制的学生参加升初中的统考,还接受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组织的小学语文专项十种考核,两次考试的结果均为合格率100%,优秀率90%以上,全班43名学生有33名被重点中学初中部录取。人们评论说:“李吉林班上的孩子负担不重,但就是经得起考。”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班上学生的《小学生观察日记选》,人民日报发表了她班上三位同学的作文,且加了编为了让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充分发展,她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并把自己的感悟上升到理论。仅第一轮实验就撰写了《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两本专著,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大。这两本书分别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二轮实验,李吉林又根据系统论原理,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结构,丰富了枯燥、单调的启蒙教育。她利用夜晚和节假日时间编选的小学语文《补充阅读》,总计100余万字,也付梓印行。她的这一成果获得了1988年9月全国“金钥匙奖”。江苏省教委成立了“江苏省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领导小组”大力推广。情境教学的成果全省点班达1000多个,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累累硕果很快引起全国小语界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赞誉。李吉林的名字和情境教学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由于她积极投身改革,坚持创新,教书育人获得显著成绩。1989年10月,国务院授予李吉林“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她第三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8年、1993年又当选为第7届、第8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光荣地当选为第7届主席团成员。在获得如此殊荣和喜人成果时,她已是年过半百的人,许多亲友都劝她“见好就收”,家人更是心疼她,不肯让她再吃苦受累。但对教育的赤诚,对儿童的挚爱,使她坚持把实验深入下去。
她发现优化的情境不仅对儿童的语言认知起着积极的作用,还能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非智能因素和潜在智慧的发展。她深感一切知识都产生于情境中,最终又回到情境中去运用。情境教学的功能决定了它应该属于整个小学教育。于是,她将情境教学拓展为“情境教育”。在学校的支持下,从语文教学向各科、向各育拓展,从一个实验班发展到整个学校各科各育联动。在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中,李吉林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理,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正如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在201*年12月对李老师主持的“九五”课题所作的鉴定中指出的那样:“李吉林同志主持的《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这一课题,积极顺应国际基础教育重视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时代趋势,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尤其是针对偏重认知、忽略情感意志及创造性培养的纯理性教育,坚持不懈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于时代气息的素质教育模式,既具有前瞻性,又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指出“情境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理念和操作体系,在许多领域作了富于开拓性、独创性的研究,丰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发挥了示范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吉林同志的开创性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为广大实际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研究范式。”
为使情境教育走向大众化,李吉林又进行“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这不仅是对中国课程模式的具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也是对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前沿学术动向的回应。当今世界范围内,“情境”已成为时代话语,源自中国本土化的李吉林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正是与西方的情境认知在七十年代同时起步,而且又具有启迪潜能、熏陶感染的独特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意韵的价值。中央教科所原所长朱小蔓教授认为:“李吉林老师探索过程中种种生动的经验及其体现出的思想,恰恰是对当代人类教育中困惑和危机的回应。”认为李吉林的探索,“为我们在世界教育尖峰论坛上,争得了足可自豪的话语权。”在香港、上海、北京,李吉林多次在国际性的教育学术论坛上,以一名小学教师的身份,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向世界发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声音,来自一线的实践的声音,同时也是有中国特色的,与世界教育潮流汇合的理论的声音。
李吉林老师境界高远,行为感人,她在大量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超越自己。她从不止步,与时俱进,将情境教育不断推向前进。她认为教师不仅是实践者更应该是思想者。几十年来,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寒暑假,充分利用节假日认真总结,把实践中的收获记录下来,她撰写了数百篇论文,出版了13本专著,编写112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一篇篇论文,一本本长篇论著都是她独立完成,她的坚持,她的坚韧,她的不畏艰难可见一斑。她多次谢绝组织安排的疗养,201*、201*年更是先后放弃了去国外考察的机会,悉心研究教育。至今虽已是古稀之年,她仍孜孜以求,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
她的事迹、精神与学术成果在广大教师中产生巨大影响,让千千万万的学生、教师和学校从中受益。她在全国13次获奖,其中一等奖就达9项。尤其是建国五十年来,教育部两届评选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李老师蝉联一等奖。201*年她又获教育部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如此丰硕的成果在基础教育界实属少见。这样的量与质对于一个小学女教师,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她4072岁)是多么的不易,令人敬服!201*年《李吉林文集》八卷,360多万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年在全国获一等奖第一名)。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等单位在北京举行“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专家们一致认为李吉林是我国从小学里走出来的教育家,为中国基础教育作出突击贡献。她创造的“情感与认知结合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以至世界教学论的空白。情境,已成为世界的话语。201*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她又拿出了一部40万字的新的力作《为儿童的学习》,受到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众多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中国教师报发表《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中国教育的诗篇》《李吉林:创造情境教育思想体系》评论文章,足见其意义。极大地提升了基础教育界教师的学术地位,并为我国建立科研型、学者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典范。她社会兼职多,自然各种会议也就多。她很明确地说:“我的岗位在小学,我不能经常离开学校”。全国各地都邀请她去讲学,她常常把这样的机会给予她的弟子,已经有20多位青年教师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讲学,上观摩课,达180多场,热情传播情境教学的种子,得到各地很高的评价。一些必要的会议,无法推辞的,她去了,也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去济南,会议组织登泰山,她却应邀去给当地老师上课;去郑州,会后大家去洛阳看牡丹,她却冒着滂沱大雨去农村上示范课;在黄山脚下参加国际会议她竟未登黄山。省市工会、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安排她假期去疗养,她舍不得花时间,连续多年一一谢绝了。由于江苏省教委发文推广李吉林教改成果,全省共有逾千个班级成为李吉林情境教学的实验点。嗣后,国家教委又将情境教学列为向全国推广的教改模式之一。李吉林奔波于实验点之间,常常深入到偏远穷困的农村,为老师们做讲座、上示范课。李吉林老师数十年如一年,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行动源自她对学生的深切的爱。家长说得好:“李老师为了千千万万孩子学得乐,自己多吃苦。”李吉林老师师德高尚,她对学生的拳拳爱心令人感动。她做班主任时,那年班上学生患猩红热,她每天两次给每个孩子测体温、喷喉,把熬好的中药督促每个孩子喝下,还送给与患者密集接触、隔离在家的孩子。由于她尽心尽力、措施得力,疫情很快得到遏制。
她对学生的关爱始终一以贯之。尤其在尊重贫困生的自尊,悉心帮助后进生进步方面,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个案。1998年,李吉林获得“全国王丹萍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领到奖金后,她首先想到是那些下岗职工的孩子。在校长的支持下,悄悄请了全校一百名特困学生,她给孩子们讲自己苦难的童年,告诉孩子们生活清苦一点,不是丑事,鼓励他们照样抬起头,做班级的主人,让孩子们懂得自尊自强就能改变人生。她还特地为100个孩子每人准备了一个过年的大礼包,还给他们每人订阅了全年《百家作文》杂志。她的举动在校内外传为美谈。
李吉林老师师德高尚,还表现在她对青年教师的悉心关怀。长期以来,李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教学经验传给青年教师,给他们做系列讲座,让他们听自己的课。最早的两位徒弟五年里听她的课达400余节。李老师为了让年青教师提高教艺,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有时还把徒弟带回家,一同开夜车。她仅在校内就带了13位徒弟,人人都成长得很好,有4人当了校长,3人成长为特级教师,个个都是学校骨干,学术上很有造诣,在学校形成了一支积极向上的教育科研优秀团队。她的3个徒弟先后参加全国阅读教学比赛,获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这中间该凝聚了李老师多少心血与智慧。其中一位徒弟去参加全国教学比赛前,李老师强忍住胃出血后的病痛和她一起研究教案,直到深夜。望着李老师憔悴的面容,这位老师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李吉林为我国基础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年被评为“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20位新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201*年又被评为“感动江苏教育十大人物”。由于李吉林在教育改革中长期以来的杰出成就及在全国的影响,她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及学术委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被聘为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及“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指导专家。李吉林老师为了孩子的发展成为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播种者,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书育人的优秀人民教师。办好职校的“大能
人”
记辽宁省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张金波
在辽宁省建平县,不知道张金波的人不多,随便在大街上问个人,对方就会竖起大拇指:“那可是个大能人!”县里来了外地客人,他们学校也成了参观地。建平县是一个拥有58万人口且农村人口占80%的省级贫困县,张金波是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多年来,他让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变成区域教育发展的亮丽名片,成为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设示范学校;把一群群农村孩子塑造成才,让他们改变了人生命运。
“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发展,凝聚着张金波献身职教14年的辛勤汗水。他树立了团结向上、忠诚奉献的建平职教精神。”建平县县长张靖说。
“这里是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摇篮”
建平县职教中心从破败走向辉煌的一切,均与张金波密切相关。
今年53岁的张金波出生在东北农村,受做过私塾先生的祖父的儒家思想熏陶,从小就仁义忠厚。他天资聪颖,品学兼优,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第一年,他考入原朝阳市师范学校,成为当年全乡考学出去的两个人之一。
1997年,张金波任建平县职教中心校长。当时的职校是个烂摊子:16亩地的校园,一栋破旧的三层小楼,76名教师和120多名学生。教师心气不顺,上班打牌、喝酒、织毛衣、唠闲嗑是普遍现象。不但教师无心教课,学校也几乎没有任何实习实训设备,师生出门不说是职教中心的人还好,一说自己是职教中心的,反而招来人家白眼。回想当初在人心涣散、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使出浑身解数建一所新学校的情形,张金波说:“就是不想欺骗学生。农民辛苦攒下几个钱都用来供孩子上学,可我们却不能教给人家孩子有用的东西,心里惭愧啊!”
克服种种困难,张金波陆续筹到9800多万元资金,把校园扩大到200亩,建起了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食堂、体育场、实习实训车间等在内7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涵盖了一所职业学校应该具备的所有功能。如今,建平县职教中心美如花园,鲜花盛开、绿树成阴,楼房耸立、设施完善,清洁宁静、温馨和谐,每一个来过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感受“这里是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摇篮!”
“条件改善了,树立新校风是当务之急”
建平县职教中心201*年易址新建,201*年全面投入使用,201*年被评为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张金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条件改善了,树立新校风是当务之急。”张金波把早已构思好的“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打造精神特区”全员育人理念付诸实施。
扭转风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教师。留下来的都是当年走不掉的教师,加之多年来懒散惯了,想让他们振作起来颇费一番心血。张金波说:“把握住原则就不难,那就是学校领导必须无私、公正、廉洁。”在学校的重要岗位上,他不安排任何领导的亲属,像财务、食堂、车间、超市等岗位,都由群众信任度高、责任心最强的教师来担任。学校选人、进人、用人都由七人以上的评委公开投票、当场亮分、直接定人。可喜的局面出现了:学校的食堂饭菜价格全县最低,质量最好;校园里超市的东西几乎是以进价卖给学生
“管住心、凝成神、塑造魂”,张金波开始打造教师的精神家园:规划学校愿景,让教师对学校充满希望;建设学校文化,让教师有精神之魂;诚心用人,让教师有用武之地;多种培训,让教师有先进理念。
学校教师最佩服张金波性格中的“诚”,“诚”为张金波的性格增添了巨大的包容性。他的班子成员之间经常争吵,可越吵感情越深。“吵,也都是为了工作。”张金波说。
建平县职教中心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家庭都比较贫困,张金波把这些孩子当宝贝。学生在校三年,第一年让学生“成型”,第二年让学生“成人”,第三年让学生“成才”,然后成家立业这是张金波设计的学生管理模式。
张金波用爱构建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立体式的德育模式。在学校里,学生们念念不忘的是老师给了他们信心。201*级学前(2)班学生杨丽娜说,初二时成绩不好,老师冷漠的态度让她彻底失去了信心,上课睡觉、看小说、逃课,整天浑浑噩噩,来到职教中心后,她感受到了老师鼓励带给她的力量。“老师不会因为你是差生而忽视你,他们总是鼓励你,即使犯错误了,也不会讽刺、挖苦你,而是和风细雨地讲道理。我现在可自信了。”杨丽娜说。
农家子弟摘下草帽当“蓝领”在这所学校,学生充满了感恩之心,对学校感恩、对老师感恩,校园里,没有一个人乱踏草坪;所有的设施,见不到一丝污迹;偌大的校园,找不到一点垃圾。而学生们更多地是把感恩之心化作学习的动力。
建平县职教中心有48个专业实习实训室,还有3个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校内企业,设备总值近2300万元。每天晚上,学生在这里专心训练技能。教室里,没去实训的学生在伏案复习文化课。
201*级汽修专业学生张林杰说:“刚入学时,我非常调皮捣蛋,可老师从没嫌弃过我。我家里困难,老师又是送吃的又是送衣服。对老师,我无以回报,就只能好好学习了。”现在张林杰成了勤奋好学的汽修能手。
14年来,张金波始终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他用职业教育的前瞻意识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全体教师编制内容符合企业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形成了国规教材与校本教材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相适应、基础平台与专业化方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他总结确立了专业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衔接、实习岗位与所学岗位群相对接、职业素养的形成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吻合的,具有建平职教中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他创造性地建立了“校内一年级有实习日,二年级有实习周或实习月,三年级有校内外结合的顶岗实习”的长效实习、实训机制,使各专业实习实训开出率均达98%以上,所有设备都被安全、高效利用。
现在,建平县职教中心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据统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9.1%,对口就业率达93.6%,就业稳定率达92.9%。
张金波一边抓学生培养质量,一边开拓就业市场,他的“内引外联”多维就业网络建设理念让学生受益无穷。“内引”就是看准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引领、扶持优秀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外联”就是看准发达地区企业,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输出技术人才到发达地区就业。去年4月,学校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人才培养基地协议,成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辽宁唯一签约的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学校有近201*名毕业生在天津工作,平均月工资在2500元以上,企业还给他们提供五险一金和住宿。
此外,职教中心还承担全县农村劳动力扶贫转移培训、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各行各业在岗人员提高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培训等。“培训一人,一家脱贫”,4年来,学校仅通过扶贫转移培训,就使1428个家庭摆脱贫困,使每个家庭年收入增加1万余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建平县职教中心现在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设示范校和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但14年来,张金波好像没有休息过。他对工作太痴迷了,不停地在思考学校的发展与未来。面对现在的学校,张金波并不满足,他心中还有更大的理想:一流质量、一流管理、一流办学、一流人才。
金嗓丹心的“中国之莺”记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
201*年8月20日晚上,当第八届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结业音乐会临近尾声,全场沸腾起来,观众纷纷起立鼓掌,祝贺音乐会成功举办。一直坐在台下的大师班艺术总监周小燕走上舞台,与学员们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尽管已是94岁高龄,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依然活跃在音乐教学第一线。从抗战烽火里演唱《长城谣》,到功成名就之际毅然回国;从指导学生在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到连续8次主持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周小燕光大中国声乐艺术的激情从未泯灭,奉献自我、服务人民的愿望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日渐浓郁。
一片丹心向祖国,金嗓绝技育英才。周小燕,好似那歌声嘹亮婉转的“中国之莺”,用毕生心血唱出了一曲格调高雅的生命咏叹调。
常怀爱国情,中国歌唱家要唱好中国歌
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武汉街头的简易舞台上,一位年轻姑娘深情地唱着:“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歌声悲愤苍凉,深深感染了众人。《长城谣》这首抗战名曲,后来被选为电影《热血忠魂》插曲,传遍了大江南北。唱歌的姑娘就是刚刚20岁的周小燕。
一首悲音低回的歌曲,一段难忘的家国情怀。《长城谣》牵系着周小燕对祖国母亲真挚而深沉的爱。
时隔半个多世纪,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活动中,周小燕走上长城,再次放歌《长城谣》。当年,国土沦陷的恶耗接二连三,她心急如焚;此刻,山河妖娆,祖国强盛,她从心底感到无比自豪!
为庆贺周小燕从教65周年,201*年6月18日,她的弟子们在上海大剧院专门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周小燕又一次登台,领唱《长城谣》。这一年,正值抗战胜利60周年。之前有人担心,她年纪这么大,还唱得动吗?有人则好言相劝,还是不要唱了,万一唱不上去,坏了自己的形象名声。
周小燕当时说:“我今年88岁了,还有两年就90岁了,当年的音色不会有了,但当年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激情还是有的。”一首穿越时空而来的歌,带给观众强烈的共鸣和震撼。友人把现场演出的照片放大了送给她,周小燕把它挂在自家的客厅里。
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学习声乐,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她出现在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舞台上。1946年7月,周小燕在卢森堡举办首场独唱音乐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嗓音纯净,像水晶般坚实,像钻石般光彩”,还有报纸称赞她“花腔技术娴熟高超”。自此,欧洲一些国家的著名大剧院热情地向她发出了邀请。周小燕被誉为“中国之莺”,活跃在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舞台上。1947年6月,她参加世界乐坛盛会首届“布拉格之春”,紧接着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五大城市巡演。瑞典、挪威、芬兰、美国各国的邀请函更是如雪片般飞来。
在事业最为辉煌的时刻,1947年底,周小燕毅然决定回到祖国。1949年,第一届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周小燕参加了。她得到大会发的一个小本子,周总理在上面为她题词,“为建设人民音乐而努力”,让她备受鼓舞。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丁玲等也为她题词,勉励她为人民歌唱。
回想起那段时光,周小燕豪情满怀:“我一直记得总理和大师们的话。当一个人民的歌唱家、人民的教师,是最光荣的,这也是我一辈子努力的方向。”
1949年,周小燕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这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成为声乐系教师,生命紧密地与学生连在了一起。
中国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这是周小燕一贯坚持的原则。她不但身体力行,而且教导学生认真去做。她的一位门生曾经举办音乐会,整场都唱外国歌,只在加演的时候唱了首《长江之歌》。周小燕厉声责问:“你是中国歌唱家,为什么不把中国歌曲列入正式曲目?”从那以后,周小燕向声乐系建议,每个学生每学期攻下的10首作品中,必须有4首中国歌曲。
她热爱这个饱经沧桑的土地,这份爱融汇在她毅然归国的行动里,附着在她演唱的曲目表上,体现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
把学生当孩子,房门时常为学生打开
非典时期,上海有些高校停课。一天,静寂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办公室里电话响了,听筒里传来周小燕痛苦的声音:“张书记,我难受死了。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他们就是我的生命啊!”
“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这是周小燕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在她内心的天平上,学生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们送上悉心的指导,看着他们长大成才,在声乐的天地里成就自己的事业。
魏松1973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周小燕。那时“文革”还没有结束,周小燕冒着被批斗、被逐出教师队伍的危险,下课后把学生领到自己家中,拉上窗帘,让他们把耳朵贴在留声机旁,倾听那几张没有被抄走的法国旧唱片。魏松正是从这里得到了西洋音乐的启蒙,一步步成为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他感叹,对于周小燕老师来说,“学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廖昌永,一个赤脚的农家孩子,朴实又腼腆,初见周小燕时吓得逃到马路对面,不敢打招呼。他不仅钢琴、乐理基础差,一开口还有浓浓的四川口音。周小燕把他带回家,一句一句地纠正。廖昌永学习十分刻苦,进步显著,本科毕业后,又成为周小燕的研究生。在跟随周小燕学习了几年之后,1996年、1997年两年时间里,廖昌永3次获得国际声乐大奖。难怪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感慨地对廖昌永说:“你是一个天才的歌唱家,更重要的是你有一位伟大的老师。”
廖昌永清楚地记得,比赛归来,周小燕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获了第一名之后,并不是说你现在就比以前好了很多,只不过现在有了机会拿到第一名。你还是和以前一样的,还得保持一个很平静的心态。”正是因为这种贴心的提醒,廖昌永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生活状态。
如今,廖昌永已成为享誉国际的歌唱家,并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声乐歌剧系主任。在众多演唱场合,他最爱唱的一首歌是《老师,我总是想起您》。他说:“我在周老师身边生活数十年,跟她完全像母子,感觉特别亲。”
周小燕家的房门,时常为学生打开,她的家成了免费的旅馆和教室。如今活跃于世界舞台的李秀英,当年就因为生活困难,在这里吃住了好几年。节假日里,周小燕还会把学生叫到家里聚餐,减少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多时候,师生对琴而歌,共同切磋声乐技巧。在音符缭绕的客厅里,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歌唱的技巧,更感受到一种大爱的暖流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在周小燕的指导下走上了世界舞台魏松、廖昌永、李秀英,还有张建一、鞠秀芳、罗魏、高曼华、刘捷、顾欣、万山红每当捷报从国内外传来,周小燕总是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感到欣慰。
有人赞扬周小燕,培养了那么多出类拔萃的弟子。她却说,学生成功了,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为国家争光、做事,而她个人起的作用则是其次的。“如果论功劳,我最多只占一部分,还有学生自己的悟性和勤奋,以及其他老师打好的基础、观众的鼓励、社会各界的帮助。”周小燕谦虚地说。
1996年,周小燕的老伴、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病逝。他们在美国的一双儿女回来奔丧。临走那天,儿子看到瘦弱的母亲坐在沙发里掉眼泪,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动员母亲和他们一起去美国,可周小燕不答应:“我不去。我的学生都在这里,我去那里干什么!”在周小燕心底,学生就是她的孩子。为了学生,她宁愿和儿女分开;为了学生,她甘于奉献一切。
让生命燃烧,工作到盖棺那一刻为止
在周小燕心目中,献身教育事业正是安享晚年的最好方式。她是一支不知疲倦和痛楚的红烛,不惜燃烧自己,为世界带去光和热。1988年,上海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成立了,周小燕亲自挂帅。这一年,她已年过古稀,但她不觉得这样的年龄意味着思维迟缓、行动不便。为了办好歌剧中心,她事无巨细,身体力行。
中心成立次年,就与江苏省歌舞剧院合作,演出意大利著名歌剧《弄臣》。周小燕每天都在排练场。一天,她边后退边与学生说戏,脚底一滑摔倒在地,被诊断为大腿股骨骨折。大家担心她的身体,周小燕却自责起来,担心影响《弄臣》的排演进度和质量。她决定不离开南京,就在当地做手术。长长的钢针打进了她的大腿内,把裂开的骨头重新固定好。没过几天,周小燕将演员叫到了病房,逐一辅导。彩排时,她摇着轮椅来了,悄悄地在观众席旁边的走道上观看。为了歌剧的成功,她完全忘记了身上的伤痛。多年来,周小燕歌剧中心先后公演了《弄臣》、《茶花女》、《唐卡洛》、《唐帕斯夸勒》、《乡村骑士》、《原野》等中外佳作,并举办过多场中外歌剧名作精彩片段音乐会,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歌剧舞台。
周小燕歌剧中心不仅“出戏”,而且“出人”。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是中心组织的常规活动,自201*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8届。中心邀请国内外知名声乐大师,为青年歌唱家、声乐教师和优秀声乐学生安排丰富的课程内容,进行歌剧演唱、歌剧语言、歌剧表演等专项培训。周小燕担任大师班艺术总监,不仅参与前期策划筹备,还亲自登台授课,观摩学员们的结业表演。
置身声乐教育的氛围中,周小燕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有时她身体欠佳需要治疗,出院不久就赶往教学现场。她总是仔细聆听着每一位学员的演唱,一个音一个音地纠正,甚至连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个动作都不放过。
201*年第八届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吸引了全国20个省市的42名学员参加,几周的时间里,他们接受了中外名师手把手的指导,在结业音乐会上展现了精湛的演唱水准和不凡的艺术潜质,演唱曲目涉及5种语言的21部歌剧。
意大利著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马克博埃米兴奋地说:“我很惊奇,中国有这么多好嗓子。学员们的表现堪称完美,相信他们未来的艺术前途一定很光明!”
学员们上台谢幕的那一刻,观众席沸腾起来。周小燕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起身向全场挥手致意。她的步伐稳健有力,她的表情自信欢愉,似乎在告诉人们,弟子们有了进步,她是多么自豪;能够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她又是多么幸福。
有个学生曾对旁人说:“我是周小燕的关门弟子。”周小燕听到后,厉声质问:“我什么时候说过你是关门弟子?”“那么,老师您什么时候关门?”周小燕回答:“等我盖棺的那一天。”她说:“我是终身教授,就一定要教到再也爬不起来。”自从周小燕老伴去世后,上海音乐学院同意她在家里上课。歌声和钢琴声,成了周小燕客厅里的美妙风景。如今,她几乎每天都要上课,上午带两个学生,下午带3个学生。每逢学校开会、集体活动等,不得已停课,她都会在周末补上。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周小燕是一个“贪心”的人,心里总对声乐教育事业怀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甘愿为繁荣歌剧艺术“拼老命”。这只骄人的“中国之莺”不服老,她说:“为了祖国,为了艺术,我一天要当几天用。”
奉献激情换桃李满园
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教师贺红岩
贺红岩,女,锡伯族,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1966年12月出生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的一个普通教师之家,1987年7月毕业于伊犁师范学院,1987年8月至今一直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任教,担任高中化学教师,兼任学校德育主任。曾先后荣获自治县级优秀教师、自治县级模范班主任,全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201*年被评为自治县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201*年9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荣誉称号。从教二十多年以来,她始终为人师表,认真履行一名党员教师的职责和义务,默默地耕耘着,践行着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
贺红岩老师一直认为:“学校只有把德育工作做好了,就能够把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带动起来,就能够为党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贺红岩不仅认这个理儿,也长年坚持去做。她从教二十多年,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普通党员的义务和责任,铭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典范,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她非常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党性修养和自身政治素养。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加显得沉着冷静,旗帜鲜明。
在学校德育管理中,贺红岩老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去学习丰富知识,提高德育管理的能力。先后到南疆等地进行了学校德育考察学习,参加了“自治区第七期德育骨干培训班”学习,个人理论素养和理论功底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教师业务学习上,她主动争取机会,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现场示范观摩会、高考研讨会以及近几年来的国家高中课改远程教育培训学习等,活学活用,紧紧围绕高中课改理念,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贺红岩老师善于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创造条件整合德育资源,使学校逐步形成了一个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行为并重,课堂、学校、社会联动,开放、立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她任学校德育主任工作以来,修改完善了学校班级管理考核制度,出台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学生与班主任队伍管理办法和全面细致的德育考核细则与方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迈进了更加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模式。201*年率先在全县开展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创新型德育主题班会课示范展示活动,受到州教研室和县德育办以及全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现了主题班会与德育主题教育向多样化。针对“网吧”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她发出了健康上网、安全使用网络的倡议,在全校组织开展了“拒绝网吧、远离违纪,勤奋学习,做诚实守信的好学生”主题签名励志活动,修改完善了《学生安全上网管理实施方案》,得到校领导的认可,还通过校领导提交给上级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实施。
在从事学校德育工作以来,她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她以创建自治州级德育达标学校和“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牵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文明礼仪与诚信教育、理想信念生命价值和科学人文素质的教育德育活动。尤其是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以后,结合新疆“三史”、“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五观”、“六个好”、“四个不动摇”等作为德育课内容,大力开展了维护稳定和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与革命传统红色教育。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黑板报评比、广播宣传、主题班会,法制、安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网络危害等方面的案例讲座等形式对学生时时进行交通安全、旅游安全、活动安全、饮食安全、防溺水、防触电等安全教育,强化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地接待家长来电来访,增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她在制定学校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时,结合学校实际,精心思考,努力创新。坚持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雷锋树新风教育、安全法制和生命价值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尊师重教、感恩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每月确定一主题,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主题月教育活动。“五月民族团结月”、一年一度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三月的风筝比赛”,“阳光体育活动”、“学校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手工制作、才艺展示比赛等不仅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也展现了当代学生的风采,增强了凝聚与团结,丰富了校园文化。参观爱国主义基地、走进社区慰问孤寡老人,听“五爱五老”人员讲座、郊游体验生活、参加十八岁成人仪式、义务植树造林、参加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和走进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劳动教育活动、举办夏令营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了学生的思想,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实效。在校园的各树种、草坪花池内立起的各种美化净化校园的标语,不仅净化美化了校园,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每年新生的军训活动、社会实践劳动教育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互助的良好品德、勤俭节约的意识。
201*年至201*年连续5年,在贺红岩老师精心组织下,学校连续五年参加全县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佳绩,并在州上参赛获奖。201*年8月,贺红岩老师带领学校射箭队参加了全国射箭重点中学锦标赛,给学校带来了荣誉。201*年8月贺老师组织并带领学生参加了首届全国56个民族青少年演讲比赛,荣获优秀组织奖和团体二等奖。201*年她兼任了学校中学生业余党校的副校长工作,201*年以来州党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先后三次组织有关人员在学校进行全县中学生业余党校现场交流会。201*年12月起,她又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了201*年5月第八届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学校荣获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学校,集体一等奖,其中有7篇德育论文获一等奖,6篇获二等奖。201*年5月组织学校文艺队参加全县中小学红歌合唱比赛获得集体第一名的好成绩,舞蹈队代表自治县参加州团委组织的州直各县民族团结歌舞比赛获得集体三等奖。
贺红岩老师作为自治县专业技术带头人,每学期积极组织班主任进行全校德育论文评比推荐活动,使班主任的德育论文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一批同事的德育论文在县级州级上评比中获奖并发表。201*年她协助安莲英老师共同申报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开发与应用》。201*年7月申报自治区级中小学德育科研规划项目课题《区域德育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综合应用研究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开发应用》得到自治区教研室的审批并立项。组织全校教职工参加了在201*年5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个人获“先进个人”荣誉,撰写的个人德育论文《浅谈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获一等奖。201*年4月给全校老师上观摩讲座课《立足实践提高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道路。同时承担了自治州级教育科研课题项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201*年5月教学论文《在总结中提高,在思考中展望----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与感受》参加了全国民族中学论文大赛。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她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地投入,全身心地奉献。对备课、上课等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不断揣摩,力求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她注重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舍得花费时间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归纳、整理和综合,构建符合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并创建了自治州级德育达标学校,201*年4月顺利通过并创建了自治州级“绿色学校”,201*年5月荣获自治县“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先进学校等荣誉,201*年6月全伊犁州直学校学生业余党校工作观摩现场会在学校召开,她作为业余党校的常务副校长亲自上全伊犁州学生业余党校党课观摩课,得到上级领导和现场观摩团的高度好评。
她常说:“把平凡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就是贺红岩,她始终奉献激情换桃李满园。
瑶山孩子的圆梦人
记辽宁省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张金波
莫振高,男,壮族,54岁,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高中高级教师、校长。工作中,莫老师积极进取,孜孜以求,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突出成绩;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
莫振高老师1972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小学,初中,高中任教。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他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瑶山这片养育他的热土。他真诚对待每个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他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上,赢得了学生的爱戴,社会的好评。他为山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上世纪80年代,农村中学办学条件还很艰苦。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一下大雨,教室、宿舍都有漏水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莫老师都要冒雨,架着梯子,上房给同学们检修。有时正值半夜,听到同学们的呼喊声,莫老师马上就会要冒雨给同学们补漏,常常是同学们安稳地睡好了,老师却病倒了。学校缺乏教具,为了形象教学,他自己动手绘制挂图,不懂的,问;不会的,学。周末,他走近20多里山路回老家,扛来木板为学生修理桌椅和门板。他常常告诫学生,学习是辛苦的,但为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没有刻苦的钻研和不懈的追求是不行的。工作中,他废寝忘食,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绝大部分节假日也都用在教学与管理中。
长期超负荷运转,加上人到中年,身体不再硬朗。有时上课到半,胃病突发,只见他大汗淋漓,疼痛难忍。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听课情绪,他没离开教室,而以顽强的毅力把课上完。有时因病住院,他趁着医生护士没在场而溜回学校。遭到医生批评时,他只是笑笑说,学校工作太忙,我实在无法躺下。岳母长年瘫痪在床,作为女儿女婿,本应时常探视、问候,可他抽不出时间常去,总是将学生的前途、学校的工作放在第一位。上世纪90年代末,莫老师刚走马上任。由于学校师资紧缺,他一边承担全校的教育管理,一边承担毕业班三个班的语文课。当了校长,可他始终没有放下教鞭,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他主教语文,年年带高三毕业班。他所带的班级,没有因为行政事务多而影响教学质量,他的课都受到学生们的热捧。
莫老师十分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他不仅鼓励全校教师参加各类进修,还以身作则,先后到北京大学心理学学院脱产进修,结业后回校给全校毕业班开设高考心理学课程。他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毕业。为了让贫困生在艰难的岁月得到帮助,获得温暖,顺利完成学业,莫老师把爱心、把真情献给所有的贫困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位山里的孩子考上了重庆大学,由于家庭困难而产生放弃上学的念头,莫校长知道后,亲自到她家里了解情况。看到财产不足两三百元的家庭,他眼睛湿润了。回来后,他拿出自己艰辛积攒下来的1000多元钱给这位同学作路费和生活费。为了使这个学生安心完成学业,莫老师每月还定期给她零花钱,安慰她坚强度过难关。要知道,那还是个艰苦的年月啊,莫老师的月薪也不过50元。来自偏远山区的280多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也先后得到莫老师个人的资助完成了学业。30多年来,莫老师从当普通老师,当班主任,当学校的团委书记直到现在当了校长,一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生,资金已达5万多元以上,衣物之类的资助更无法列举,可这些,他从来都没在人前张扬。
担任校长以后,他更为全校的贫困生操碎了心。每一年,他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全体班主任带头为贫困生募捐,也呼吁社会慈善机构、著名企业、友好人士为贫困生捐助。近10年来,莫老师先后筹集到三千多万元善款,资助一万八千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圆了大学梦,实现了莫老师让所有的贫困生“进得来,学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的目标,学校也成为全国“圆梦梦圆”的发祥学校。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中文台,新加坡、美国等媒体对都安高中的“圆梦”行动作了多次的专题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多年来,莫老师放弃了沿海发达城市知名学校的多次高薪聘请,把全部精力和智慧献给了学生,把所有真情与爱心献给了学生。他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学生,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最终,他成了学生离不开的良师益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0多年来,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莫老师教育理论功底扎实,在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善于创造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他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教诲,亲切的讲述,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大家送给他一个亲切的绰号“莫老爷”,不难看出,这昵称,饱含着人们对他渊博的知识和不懈探索精神由衷的敬佩。莫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灵活地组织教材。他通过对教材的剖析,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然后重新组合。为了教学需要,他带领老师们自编校本课程,让全国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完美组合,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班级,他落实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小说单元教学中,由于普通班起点较高,领悟能力较强,他侧重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民族班,起点低,他侧重在故事的复述,以此培养同学们的胆量,培养同学们普通话的表达能力。
莫老师在教学中不只是教授本学科的知识,而是将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本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并告诉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会为以后哪些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脉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一文,他介绍美国的地理环境与资源,介绍美国的历史,讲述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他旁征博引、绘声绘色的讲述,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让每个同学把自己最美好的理想写成作文,题目也叫《我有一个梦想》。这样,同学们既学到了扎实的语文知识,也懂得人生的奋斗目标。教书育人,齐头并进。
他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成才。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农村中学,同学们从山里来,视野比较狭窄。而城镇的同学在这方面则有较大的优势。在教学中,本着“授之以渔”的思想,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莫老师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努力出类拔萃。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特别是山里来的同学,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了让山里来的学生能尽快赶上学习进度,他利用课余时间义务补课,一个简单的问题,有时不但要举一反三,而且要举三反一,耐心地教,热情地鼓励,精心地批改作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很有创意地对民族班的同学实行“双语教学”,汉话解释理解不了的问题,辅助以壮话、瑶话,直到让同学们弄懂弄通为止。有个同学来自山区,上了高中,普通话都讲得不流利,莫老师鼓励他树立信心,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一句一句地教,一句一句地练,这位同学像其他同学学习外语一样一句一句地学。在莫老师耐心的帮助下,这个同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莫老师是一名让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的老师。他以科研为先导,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积极投身教学科研。他直接参与的《用现代技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和《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等课题被确立为广西省级科研课题,直接参与的《责任教育》、《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学》、《课堂教学弹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国家级研究课题。他参与编写了《共青团工作指导》丛书和《中小学素质教育》丛书;主编《中学生美文阅读》、论文《思考与探索》、《中学生作文主题训练》;撰写《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调节最佳心态,养成良好心境,争取理想成绩》等13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省级研讨会上宣读及交流。此外,近10年来,莫老师在全国各报刊发表的论文65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莫老师的带领下,都安高中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示范性高中、全国语文、数学、英语教学先进集体。莫老师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众多荣誉。1985201*年连续23年被评为县优秀党员、优秀教师,7次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201*年5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年被评为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201*年被评为广西规范化管理“十佳校长”。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莫老师从不居功自傲。他总是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创。如今,他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踏着时代的节拍,执着坚定地行进在那铺满鲜花、但也多有艰难的教书育人的道路上。
为了儿童幸福的童年
记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教师桂贤娣
她创立了“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班主任因生给爱教育法”等,被誉为“情感育人、智慧育人的教育专家”。
桂贤娣,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提名奖、湖北省人大代表、党代表,湖北名师方阵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情感育人、智慧育人的教育专家”,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敬业爱生的模范班主任”,以她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大师小事》在湖北卫视热播后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成长起来的当代人民教师的典范,桂贤娣从不掩饰自己的幸福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会教出幸福的学生。跟我的孩子们一起,我是幸福的。”
小学语文教师的气质在桂老师身上体现得特别充分:“我上讲台后五秒钟就不是我了,而是文中的人物了。”讲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桂贤娣满眼都是真情和喜悦。听桂贤娣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她的语言极富磁性,朗读课文声情并茂,或激昂,或凄凉,或高亢,或低沉。她的课,将情真意切的语言、美丽动人的画面、悦耳动听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发自肺腑的交流、层次丰富的读议、妙趣横生的表演、情趣结合的练习汇成丰富的教学场景,儿童在这样的课堂上流连忘返、兴趣盎然,享受着幸福的学习时光。
其实,桂贤娣的“声情并茂、感染力强”不是天生的。恰恰相反,出生在农村的桂贤娣,普通话起初并不标准。为了上好课,她虚心地拜普通话很棒的女儿为师。“老师,请听一下我哪些字的发音错了。”桂贤娣在家朗读课文,一直都喊女儿“老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桂贤娣已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她认为,有了对教学的真情,很多繁复的事情也可以做得有声有色。在她所带的“桂贤娣名师工作室”团队中,有人反映,拼音复习让低年级语文教师头疼,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死记硬背”的窠臼,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听得无味。
知晓了青年教师的困惑,桂贤娣主动要求大家来看看她如何将拼音学习变成了“玩”的过程。
每个孩子发10根铜丝小棒和5粒大米,当老师说出一个拼音时,学生就用铜丝和大米摆出这个拼音,因为铜丝很容易成型,学生可自由弯出拼音字母,而大米,就是诸如“ī”这样的拼音上的那一点了。看似简单的游戏,孩子们玩得意兴盎然,有的孩子甚至回家了还要缠着家长一起玩这个游戏。年级拼音检测,这个班是成绩最好的。青年教师大为折服。
可有谁知道,每个学生10根小棒,班上64名学生,一共就是640根,那可是桂贤娣和丈夫花了好几个休息日自己做的呢!细心的桂贤娣为了防止铜丝划伤孩子的脸,还特地买来了彩色的吹塑纸将铜丝缠上。这样不仅消除了一些潜在的危险,还使铜丝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无意中又增加了孩子的兴趣。
因为真情,很多别人视而不见的小事都被桂贤娣尽收眼底,继而变成让人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
二年级的朱世铭在日记中写道:“桂老师,我蛮喜欢听你的课,上一次你在我们班上讲《夸父追日》的时候,读到夸父后来渴死了,我都要哭了,回到家我就跟妈妈说,妈妈说,那是你被桂老师的朗读感动了。桂老师,我还想听你上这样的课,桂老师,朱世铭喜欢你!”
桂老师在他的日记上写到:“朱世铭,桂老师也喜欢你,如果在你日记里第一句和第二句话中各加一个‘的’字,你日记的句子就更通顺了。桂老师知道朱世铭肯定会自己加上去的,肯定还会大声地读两遍给爸爸、妈妈听的;爸爸妈妈也一定会竖起四根大拇指的。那样,桂老师和爸爸妈妈都会更喜欢朱世铭了。”事实证明,孩子不仅把句子改通顺了,还多读了三遍给家长听。这段话既是对家长写的,又是对学生写的,不仅让孩子自己更正错误,还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这正是桂贤娣的高明之处。
真情流露的课堂是使儿童感动的课堂,智慧流连的课堂是让儿童灵动的课堂。近30年来,桂贤娣一直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用情感和智慧形成了独特的“情感教学法”,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以《用“情感”激活童心》、《情感育人》、《创造情感教学的桂贤娣》等为题,对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报道了60余次,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之一。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心灵的艺术,那是因为,只有心与心的真诚交流才使教育成为可能,才使教师这个职业显得高尚。而世界上,最难的也可能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桂老师就能把这最难的事做好。
湖北省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班主任都知道桂贤娣老师的“因生给爱十法”:体弱生爱在关心、残疾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严厉、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鼓励、进步生爱在赏识、后进生爱在鞭策。残疾生爱在得体。桂老师新接了六年级(2)班。班上有个漂亮的小姑娘,被诊断得了癌症,还好发现得早,治疗有望。本来,因为休学一学期,父母和医生都要求她留一级。可是,她就是喜欢自己的班级,坚持在化疗期间继续跟班上学。这个不幸而又坚强的女孩,不拍打针吃药,不惧化疗反应,唯一担心的是头发掉光了,不戴帽子不好见同学,戴上帽子又担心会被同学笑话。她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陪着她来的父母,更是一路紧张:万一有什么尴尬的事刺痛了孩子,不要说继续上学,只怕病情还会加重呢!“快进来!”桂老师轻轻地推着她走进教室,她用余光扫了一眼教室:一片红色跳进她的视线。她赶忙抬起头来,原来全班63个同学都戴着小红帽,而且和自己的一模一样!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班长站起来:“欢迎你参加班级野游活动!”
这个小女孩一听,高兴地回头说:“爸爸妈妈,你们回去吧!你们回去吧!”孩子的妈妈站在教室外,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桂老师,谢谢你,谢谢你的良苦用心!”还一个劲地向桂老师鞠躬。
原来,桂老师得知这个女孩的特殊情况后,专门到武汉的汉正街买了64顶小红帽,家访时悄悄地给了孩子家长1顶,让孩子上学时戴上。为了不让孩子以为是特意为自己全班才戴小红帽,桂老师特地安排全班当天进行野游活动。从那以后,班上每天都有五六个同学戴着小红帽,一直到这个小女孩的头上长出了头发。
过失生爱在信任。那年春节刚过,一个学生小刘拿出一张新版的20元人民币炫耀。谁知做完广播操后,钱不翼而飞了!这个学生急哭了!桂贤娣在全班学生面前慈爱地说:“有哪位同学拾到了小刘的20元钱,请还给他,桂老师和他将不胜感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半晌没有反应。见此,桂贤娣没有坚持下去。
中午,桂贤娣去商店里买了64个红包,发给了学生们,并和蔼地说:“桂老师相信同学们,请大家今天回家后,把该装进去的东西装进去,明天早晨直接把红包交到讲台上来。”第二天,64个红包如数收回,而那张新版的20元就在里面!
“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哪一个,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了孩子一次改错的机会,孩子一定会铭记终生。”桂贤娣就是这样尊重和信任儿童,让儿童懂得幸福来自于尊重和信任。
桂老师不但细心“读”懂了学生的微妙心理,而且以真诚的心态,细腻的教育手法,并唤醒了班上孩子美好的人性,一同去创造真实可感的教育情境,以满足儿童幸福成长的心灵需求。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一看到孩子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桂老师自豪地说。为什么呢?为什么桂老师就这么能读懂孩子?
从桂老师一谈到学生就眉飞色舞,从桂老师不管遇到多么调皮的学生总是那么有办法,从桂老师总是将自己搜集的好文美文与学生分享,我们似乎可以找出答案。
30年来,她用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心孜孜不倦地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她在平凡的工作中用智慧践行着一个小学教师激活学生心灵、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一门育人的艺术,为了让儿童幸福地成长,桂贤娣的班主任工作将教育的艺术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次下楼做操,有几个男生在队伍中快步穿行,还有几个男生则在队伍的最后或中间走一步停一步。回到班上,桂贤娣大声说:“同学们,今天我在我们班的队伍里看到了当代龟兔赛跑的场面,你们想再看看么?”几个男生心知肚明地低下了头。
下午站路队放学,有个孩子总站不好。桂贤娣走到她跟前,也像她那样耷拉着脑袋猫着腰,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孩子一见,马上准备站好,桂贤娣把她一按,说:“别!咱俩小的小,老的老,弓着驼背耷拉着脑袋,就像冬天里的小枯草!咱俩就在这里等候春天吧!”这个孩子不好意思地站直了身子。
这样事情也许太小太小,但恰恰是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构成了育人的宏伟篇章。在这些篇章中,桂贤娣的育人艺术体现在,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孩子,桂贤娣更是小心呵护他们脆弱的自尊。
今年初,武汉市青年联合会举办的“怎样做合格的爹妈”的讲座上,桂老师给40岁以下的武汉市各条战线的精英作报告。会上气氛热烈,会后,一位年轻的母亲泪眼婆娑地找到了桂老师。原来,她是一个单亲母亲,孩子就在桂老师所在的钟家村小学读四年级。孩子的外婆对孩子的父亲恨之入骨,硬是逼着孩子改随母姓。而当年轻母亲小心翼翼地征询儿子的意见时,孩子的反应很强烈:“我不改,我一改,同学们都会知道我父母离婚了!”一边是自己母亲的苦苦相逼,一边是孩子那强烈的自尊,这位年轻的母亲左右为难。面对慕名找来的家长,桂老师同意帮忙。经过两周的思考后,桂贤娣决定在这个班上召开一个班会,班会的主题是“谈谈我的名字”。孩子们侃侃而谈,有的说:“我叫高歌,是我爷爷给我取的名,他希望我在成长的路上一路高歌。”还有的说:“我叫毕然,和必然是谐音,我父母希望我想什么什么就成必然。”
一阵激烈的发言后,桂贤娣发现,还有4个孩子没做声呢,其中就有那个孩子。她说:“还有没有没讲的啊?”一连问了两次,孩子依然没有要讲的意思。这时,桂贤娣故作神秘地说:“那桂老师讲讲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桂老师名字的含义吗,桂老师的名字中有个娣,说明桂老师的父母很希望有个儿子。结果我一出生,又是个女儿,盼孙心切的奶奶一怒之下就不许我随爸爸姓,要我随妈妈姓。所以桂老师的户口本上至今还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桂贤娣,一个是廖贤娣,那是随我妈姓的。”
听了老师的讲述,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觉得老师的经历很特别。桂贤娣见“火候”已到,趁热打铁问:“那么,你们知道还有谁有两个名字吗?”
“老师,我知道,一般名人都有两个名字。您看鲁迅,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周树人。还有房祖名,他爸爸是成龙,但他姓房。”
“老师,您也有两个名字,您也是名人咧!”一个孩子叫了起来。“对啊,那我们班上还有哪些名人呢?”桂老师调皮地问。
这时,那个孩子才鼓足勇气站了起来:“我叫刘强(化名),这是随我爸爸姓的,我还有个小名叫张强,这是随我妈妈姓的。”
听完孩子的介绍,桂贤娣摸着孩子的头说:“十年都一直随爸爸姓,也算对得起爸爸了,那以后我们就叫你张强吧,这样妈妈心里也好受一些哦!”全班孩子都笑了,这个孩子也感激地冲桂贤娣笑了。
在桂老师的帮助下,孩子既正大光明地改了名字,又没有暴露出父母离异的隐私。孩子小小的心灵没有因为家庭的不幸而承担更大的压力。只有真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洞悉了孩子的心灵,才会将育人演绎得如此艺术。
一位女教师听了桂贤娣的报告后,通过省教育厅领导转交给桂贤娣一封信:“亲爱的桂老师,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大姐吧,我也是来自农村的老师,我好喜欢你。我作了一个统计,你三个小时的报告,会场响起了38次掌声。你吸引我们的,是你对孩子真爱的情感和巧妙的智慧。请问桂老师,你的教育智慧和教育乐趣是从哪里来的?”
桂贤娣回答:“如果说我有教育智慧和乐趣的话,那就是用情用智投入到儿童之中。”这也许教师这一职业的高尚之处正是:用情感和智慧投入到儿童身上,让儿童幸福地成长。
作为一位名师,桂老师始终保留着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她充分发挥自己湖北名师、特级教师的作用,不怕苦、不记酬,参加各种空中课堂节目和讲座,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成长历程和盘托出,为家长和老师们排忧解难,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和教育发展尽心尽力。近十年来,作为特级教师和全国优秀班主任当中的杰出代表,桂贤娣不仅到人民大会堂受奖,还应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的要求,到新疆、港台地区和湖北省农村多次讲课和送教,为湖北省农村教师、支教生、骨干班主任等进行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她所培训过的教师超过5万名。她多次受到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的表扬,多次被受训教师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现在,有着众多光环的桂老师仍然保持着质朴的本色,她说,这一辈子最自豪的,一是有个和谐的家庭,二是在工作中享受到幸福。
“每天有一些小成绩、小进步、小满足,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有了阳光的心态,你才会把阳光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中。”桂贤娣这样阐释自己的幸福观,也这样引导着孩子们享受童年的幸福。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政治学习材料》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政治学习材料: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政治学习材料》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06386.html
- 上一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