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时间:2019-05-28 19:30:06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By贯晓溪

第一章古代中国概况第一节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

【地理环境】农耕生产是其主要的经济方式。中国的古代文明,其性质是农业文明,这是一种早熟型的人类文明。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以我为主。

【先秦文化】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夏、商、西周史称“三代”,“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促成了战国时期经济的大发展。【先秦文化】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无论是疆域的开拓,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文化发展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和法家思想与黄老、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酷刻,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归于失败。汉朝初立,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青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儒学与道教一雅一俗,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持续地发挥着文化教化功用,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作用。秦汉还是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玄学是士族的学术化。玄学清高孤傲,清通简要,精妙雅致,超凡脱尘,是士族形象的学术化。摆脱了汉代经学庸俗实证的特点,进入了重抽象思辨的玄妙境界。

【隋唐文化】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了此后宋明理学的体系。隋唐文化以其宏大的气象向世界展现了它的自信。【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Def:理学又称“道学”,是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

评价:理学是古代中国理论水平最高,学说体系最完备的意识形态,把古代传统思想推举到一个最高的发展。

主要内容:着重张扬了道德的力量,一方面培养了忠君爱国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压制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格的弱化和精致化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文化】明清的文坛,小说的成就最大。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称四大古经典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By贯晓溪

第三节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理性的求和谐主平衡的世界观】

农业文明的早熟和相对的稳定性养成了中国人理性和人文主义的传统。中国人倾心于实实在在的道德和政治,“内圣外王”成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以及不可分割的关系。【大一统的观念和注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炎黄子孙”的概念由此产生。“大统一”的观念获得了族源学上的论证,从此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注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传统。

【辩证思维和经学思维】思维模式:辩证思维和经学式思维互见。中国人善于在总体上把握和认识世界,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依存互动,讲求天人合一、情景合一、身心合一和知行合一。经学是经典的笺注之学,主张恪守经典,实事求是。

无论是辩证思维,还是经学思维,虽然形式不同,但性质都是一种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论上的归纳演绎,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思维的模糊性使思想更富于张力和弹力。

第四节以儒、道两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它的思想文化部分。其基干部分是儒、道两家的思想。

1、首先,从儒、道两家的历史渊源看,他们是春秋以前形成最早的两大学派。背景:传统

官学的垄断地位走向崩溃,私学开始形成。创始人孔子和老子是最早建立私家学派的先行者和伟大的思想家。

2、其次,从儒、道两家的思想内容看,①从宇宙论看,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但

儒家在“天人”关系中偏重于人事,倡导张扬道德人格。如孔子讲“知其不可而为之”,荀子讲“制天命而用之”。而道家思想在“天人”关系中则偏重于“天道”,以讲求自然无为的“用人配天”为标的。②从政治论来看,儒家主张积极有为的“礼治”和“德教”,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③从人生论来看,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道家则主张消极避世。④从方法论来看,儒道两家都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儒家是介于两极间的一种相对平衡,而道家则主张偏执一极。

3、再次,从儒、道两家的影响看。古代思想文化丰富驳杂,学派学说繁多,但论其学术大

宗,无非儒、道两家。

4、佛学思想,在强大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最具代表性的中

国佛学门派是禅宗。

【先秦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由孔子创立,其后由孟子和荀子加以继承发展,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规范。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和“仁”,在二者的结合上建立了它的政治伦理学说。社会功能:一是分辨血缘的亲疏,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某个人的贵贱等级,二是强调人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借以增强国与家的内在凝聚力。“礼”的思想旨在维护旧的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仁”是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如果说“礼”的思想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的话,那么“仁”的思想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By贯晓溪

孔子思想创新的一面。其思想在中国古代史上承前启后。“礼”属政治学说,“仁”属伦理体系。孔子引礼入仁。其学说性质是“政治伦理思想”。

孟子主要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他的“仁政”思想。“仁政”思想主张将“仁”的观念实践于政治。孟子反暴君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宝贵遗产。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主要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它的“礼法”思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孟子主张内省式的道德修养,而荀子则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限制和向外学习来改造人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荀子还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二章中国历史故事、神话、寓言与民间传说

第一节历史故事

第二节神话

Def:①是原始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②是人类竞争时期的产物,是民间文学最富幻想的形式。③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是神或半神,产生基础有两方面:⑴自然力和自然物。⑵人们共同生活体中的英雄人物或首领。

概括:神话是人类萌芽状态的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法律和自然科学。原始人类通过神话解释万物,总结经验,传授历史,组织劳动,表达愿望,评判是非美丑。促进了生产,形成了道德标准。

第三节寓言

Def:寓言是寄托深刻思想意义的简短故事。“寓”是寄托,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使人从中领会道理、获得教训。所以寓言被称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

基本特征:教训、讽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动、植物人格化,以此比喻社会上的某些人,某类人。

第三章中国文化名人第一节古代文化名人

第二节近代文化名人

第四章中国名著名篇第一节中国文化名著

【楚辞】其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3部。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它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By贯晓溪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写人反映时代),属人物纪传。《史记》采用书、表、本纪、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善于捕捉典型细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和塑造人物。大量使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广泛运用对比、映衬、烘托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大批性格鲜明,形象饱满的历史人物。

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叙事文字的表现功能和力度。

特点:①重实际,不重名分。②是批判性的,而非歌颂性的。③重视各阶层人的作用。【世说新语】表扬称誉时人的高尚品德和行为,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虐和贪婪奢侈。三言两语勾勒点染出人物的个性、人格和神韵。遗貌取神。

【乐府诗集】宋朝郭茂倩编辑。汉、魏、两晋最高统治机构常设有乐府机关。凡由乐府机关配合乐谱演唱的歌辞叫乐府诗。其辑录了由汉朝至五代的乐府诗,共分12类,100卷。其中汉乐府民歌主要见于“相和”、“鼓吹”、“杂曲”3类中。【西厢记】王实甫,元杂剧作家。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写成。塑造了一个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崔莺莺,红娘则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最成功的婢女形象。

【三国演义】属历史故事小说,文白间杂。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人民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其基本倾向是拥刘反曹,寄托了作者向往“仁政”的政治理想。并宣扬“义”。

【水浒传】属英雄传奇小说、白话小说。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痛苦,表达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西游记》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群众口头创作和文人再创作相结合的作品。歌颂了孙悟空的不屈斗争精神,反映了人类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其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诡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突破时空、生死、人神物的界限。把他们的神性、人性、动物性和谐统一起来。开拓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牡丹亭】是“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之一。【红楼梦】《红楼梦》是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生前完成前80回,后40回则由高鹗抄稿补写而成。曾用《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等名称。全书蕴含着荣久必枯、兴久必衰的历史感受和洞达世态人情的悲凉人生体验。全书采用双线多头网状结构,将逼真细腻的家庭日常生活与波澜起伏的大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一部百科全说式的人情小说。

第五章中国文化瑰宝第一节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典籍,“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种典籍。【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歌曲,“雅”有“大雅”和“小雅”,是正规乐曲,大多是朝会、燕饮、典礼等正式场合演唱的歌曲。“颂”为赞颂曲,是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写作上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即比喻,“兴”即起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尚书】《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部分史料的汇编,是我国书写散文的真正开端。【“三礼”】指《仪礼》、《周记》和《礼记》【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占筮之书,是一部专门解释《易经》《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By贯晓溪

的书。

【春秋】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大学】主要阐述了“三纲领”与“八条目”。“三纲领”共三点:一是明明德,二是亲民,三是止于至善。“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中庸》是《礼记》里另一篇文章。宋儒说《大学》是“入德之门”,《中庸》是“传授心法”。【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也就是博爱。

【孟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义”论,提出“仁”和“义”是人天生就有的,与生俱来的。在政治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即实行以爱民为本的政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政治纲领。其最大特色为“雄辩”。

扩展阅读: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1.仁(孔子):仁学思想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仁,即“克己复礼为仁”。作为统治者,他们的行为必须具备五种品德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孔子说:“恭、宽、信、敏、惠。2.兼爱(墨子):是墨家的一个中心的理论,也是墨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标志。所谓“兼爱”,按照墨子的思想,可以简单的用四个字来表达:“视人如己”。提出“兼以易别”,主张推行一种没有亲疏差别的普遍的仁爱。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为仁、义。强调行为的效果。墨子的兼爱是“爱无等差”,不分轻重厚薄,爱人如己。3.法(韩非子):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4.虚壹而静(荀子):就是虚心、专心和静心。“虚”指虚心,就是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再去接收新的知识;“一”是指思想专一,要求不要使同时接收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静”是指思想宁静,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5.道法自然(老子):“道”是超出天地人之上,天地人都要遵循“道”的法则而行事。“道”遵行的是一种“自然”。就“道”自身来说,就是自己如此;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其自然而然的演化。6.心斋(庄子):庄子把旨在“得道”的精神修养称作“心斋”。“心斋”就是为心灵净化而进行的斋戒,它不同于宗教的戒律,而是精神修养的一种工夫。7.四心说(孟子):人生来就有“善端”。在人的意识中,有一种先验的善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的本质特性。孟子认为人心所固有的“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他把这种“善端”分为四类,即所谓“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把这四种善心说成是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简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人文”精神,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第二,“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关系;第三,“奇偶”精神,奇与偶的分离与结合,乃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第四,“会通”精神,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2.24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3.绘画的分类,书法的特点。

绘画的分类: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民间绘画

书法的特点:楷:褚遂良,丰艳流畅,变化多姿,笔法方圆兼备,笔势流动,神采飞扬,舒展大方附抑有情。

行:清新的美,王羲之,英俊豪迈,饶有气势,有“破体”之称。苏轼行书,粗壮丰满,错落有致,极其随意,各具姿态,洒脱奔放

草:怀素,游走飞动,狂纵雄强,剑拔弩张,随手万变,疏密斜正大小枯润协调

颜体:雄强浑厚,端庄凝重用笔劲健、流畅,笔力深沉,圆劲内涵,雍容雄秀,大气磅礴。柳体:方圆并用,提按分明,挺拔秀美,落笔锐利,字画瘦硬,骨格显露4.中医养生的原则。

一、养德,二、养神,三、节制色欲,养精,

四、重视运动,不要过度,五、保护脾胃,饮食有则5.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及文化内涵。

1、宫殿与城市建筑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早期的都城是在宫殿的基础上扩展而来。西周都城丰镐和东都洛邑的布局,体现了“礼”的要求和观念。这种周王城式的布局模式一直影响着以后历代都城的规划和营建。故宫从空间布局到建筑细微部分,体现出帝王的绝对权力,激起臣民皈依的心理2、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中国自古以后就有崇高自然的文化传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推崇自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不断发展,讲究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明清时期注重以少总多,小中见大,主次相成,虚实相生,形成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体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追求。苏州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先抑后扬3、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佛教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佛教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最能看出传统文化汲取融合外来文化的会通精神。而道教及伊斯兰教的建筑史充分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与外来文化的融合。4、中国古代民居建筑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居住点,在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方面是有很大差别的。民居建筑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最能体现这种差异,表现为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和形态。窑洞住宅极富有人与自然的亲和感。北京四合院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6.儒墨之争的主要内容?

就关注的问题而言,两家大体相同,即都在寻求如何通过伦理的改造以达到变革社会、实现天下之治的目的。但选择的解决途径却截然相反:两家各自演绎出一套思想系统。

第一,儒家亲亲,墨家兼爱

第二,儒家尊尊(尊贤,贵贵:居低位的尊敬居高位的。孔子区分君子小人,孟子分

劳心者和劳力者),墨家尚贤

第三,儒家繁饰礼乐,墨家非礼非乐

第四,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墨家主张薄葬短丧(节用)第五,儒家耻言功利,墨家爱利并举

第六,儒家敬天远鬼不言祸福;墨家尊天明鬼,专言赏罚第七,儒家主有命,墨家则非命7.“四书五经六艺”分别指?“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同五经最后一句,更注重儒家经典的学术性“五经”,《诗》风雅颂“礼”、《书》春秋以前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孝悌”、《礼》士礼、《易》周易、《春秋》鲁国的编年史,伦理政治色彩。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的基本课程。“六艺”,礼(政治伦理课)、乐(综合文艺课)礼乐是六艺教育的核心和基石、射、御(军事训练课)、书、数(基础文化课)论述题:

1、结合现代“西学东渐”的情况,谈谈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第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最早是通过传教士,大规模的传入是洋务运动时期,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力图把自然科学引入哲学,一方面把它作为武器批判传统哲学,另一方面又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建构新哲学。西方自然科学取得许多成就:1、生物学中的进化论和细胞学说2、天文学中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3、物理学中牛顿力学、以太说、电子说4、化学中的元素说

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使中国人增长了新知,开阔了视野,在认识上产生巨大飞跃,为中国近代哲学变革提供了基础,成为中国哲学近代化的重要动力。

第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因为,中国哲学走向近代化是深受西方哲学影响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实证主义,康德、黑格尔哲学等,中国哲学引进、吸收了西方哲学,进而努力实现中西哲学的融合是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重要内容。严复介绍了英国哲学,王国维把近代德国哲学引入中国哲学中,在梁启超的思想中引用了很多的日文资料。20世纪初,出去留学的中国人增多,有更多的人介绍西方哲学: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和霍布斯的哲学等。这些哲学给中哲注入了新的思想资料和思维方法,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和眼界。西方哲学的传入给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带来了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也给中国哲学输入了新的成分、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传统哲学的批判和继承近代哲学变革的中心环节,矛头指向了程朱理学。批判传统的天命论,宗法血缘,纲常伦理,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代之以经验论的“即物实测”,1、使中国哲学的物质观、天道观、变易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产生了明显变革,从而克服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朴素性,把唯物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2、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带来了新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3、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使人们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了变化。但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缺少经济的推动力。

第四,“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展开了古今东西之争、科学与人生观问题论战、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等,在文化上存在严重分歧,一派是全盘西化,以陈独秀为代表;另一派是中体西化,以张之洞,曾国藩为代表传统制度,西方科学技术,坚船利炮;第三派是当代新儒家观念,承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最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点。

结合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特点,谈谈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差异古代书院教学的特点:

第一,注重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形成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争鸣风气。以儒家教育为主线,

书院教师不只是一般的灌输经典知识,更强调在自己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

第二,注重学生自修与教师指导结合,着眼于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的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爱生的优

良传统。注意养成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

传统教育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以下经验:尊师爱生,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由博返约,温故知新,身体力行,教学相长。现代教育专业性,涉及面广,学科门类,自然科学

传统教做人,符合天道,现代反;内容:传纵向知识体系,忽视更新变化少,缺少横向关系和综合运用,现,理论实践结合,知识应用与转化,内容开放性多样性。目的:利社会利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生活生存技能,理念,传:封闭静态被动保守,现:开放动态超前变革,教学媒体:网络多媒体,口耳相传,形式合作体验网络,注重接受2、佛教与道教相通的地方

1、在经济的多元融合和民族的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形成“会通之学”的特色。

2、道教吸取佛教思想,健全了自己的宗教体系,历史上两教的辩论目的是去异求同,在关

系史上,道、佛互补是其发展的主流。

3、道教在初创时期,就曾利用佛教的某些教义来编造书,模仿佛教的某些戒规来制定道教的科仪。“老君五戒”除个别文字外,都是模仿佛教而来,克制欲望,回归心灵的自然宁静

4、还吸取了佛教某些宗教理论,佛教“轮回转生”既可以加强宗教力量对人心的控制,又

对丑恶行为抑制,道假托真人之口引入,侈谈天界地狱,神秘。黄观子奉佛道故事与佛教“四谛”相似5、心性问题,同归6、养生方面

7、佛“空”借用老子“无”诠释空8、等级观念,只有师徒没有服从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191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