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畜牧业支持三农工作汇报

时间:2019-05-28 20:10:03 网站:公文素材库

畜牧业支持三农工作汇报

**县畜牧局支持“三农”工作汇报

主任、副主任以及各位人大代表:

首先感谢各级人大代表对我县畜牧兽医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今天我代表畜牧局党组,向各位汇报畜牧部门服务“三农”的工作情况。

**县畜牧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监督、指导和支持下,特别是在近几年县人代会上,各级人大代表都为我县畜牧业发展献言献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有力的推动了全县畜牧事业发展。201*年,我县生猪存栏40.9万头,增幅90.4%,出栏49.3万头,增幅110.6%,农村人口人均出栏量0.99头;牛存栏9.6万头,增幅1.4%,出栏3.6万头,增幅34%,农村人口人均出栏量0.07头;羊存栏14.3万只,增幅3.6%,出栏17.9万只,增幅3.7%,农村人口人均出栏量0.36只;家禽存栏486.6万只,增幅4.8%,出栏424.3万只,增幅5%,农村人口人均出栏量8.49只;肉类总产5.2万吨,增幅62.3%,农村人口人均产量102.9公斤;蛋类总产3.7万吨,增幅3.1%,农村人口人均产量74.1公斤;奶类总产10.5万吨,增幅0.9%,农村人口人均产量210.8公斤。201*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0.5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500元,较201*年增加15%,畜牧业占农

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牧业产值增幅1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县“三农”发展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重要来源。在支持“三农”工作中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服务“三农”组织网络。

畜牧局作为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政府主管部门,始终坚持把贴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懂技术,责任心强的干部派到基层站工作,又在各乡镇配备了畜牧专干。设立了7个区域性防检疫中心站,同时成立了有业务局长牵头的专家技术服务队,在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为全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支撑和有力组织保证。

二、抓好技术推广,提升畜牧养殖水平。

面对大多数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不高,信息闭塞,养殖效益差等问题。我们把推广新技术,改良新品种作为服务群众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一是狠抓畜牧兽医科技实用技术研究

与推推广应用,组织技术骨干开展了《优质奶牛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二是积极开展畜牧科技培训,开展养殖技术服务,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11期,积极进行养殖技术进万家活动,发放养殖技术资料5000余份,受益群众达到6000多人。三是积极开展“百、千、万农村致富增收工程”。年初,我局研究制定了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行动方案,落实了科技人员定点联系养殖大户名单,明确了工作职责,强调了考核奖惩办法。县局每名

科技人员至少挂包3户规模养殖户,每月深入养殖场(户)进行技术指导3次以上,各中心站参照县局方案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措施。一年来全系统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服务达2500人次,挂包养殖场(户)231户。

三、强化项目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全县畜牧养殖规模。今年引进资金850万元新建标准化养殖场5个;争取上级资金350万元完成创建标准化养殖场7个;争取世行贷款总投资8650.5万元,设计在全县建设改造46个养殖场。引进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发展畜牧业发展产业链。一是我县君子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与韩国爱世肉业(株)式会社签定了合资兴建肉牛加工项目。该项目投资1.2亿元,年屠宰分割肉牛10万头,生产中高档牛肉2万吨。目前前期已注入资金1000万元已经开工,为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我局派出专人进场协助工程建设。二是三元投资5000万元续建项目开始启动。三是河南白鹅集团在原来基础上又新建2个加工车间。四是河南通威集团投资6400万元,在我县城南工业区建成年产21万吨饲料生产企业,现在已经开始生产。

四、强化疫病防控,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动物疫病是畜牧养殖业的克星,一旦疫情发生将造成养殖企业全军覆没,给养殖户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我们始终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放在服务“三农”的首要位来

抓。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依法治牧”的方针,严格执行“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各级政府负总责、畜牧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监管、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指导以及生产企业自我防控的法人责任“六位一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今年,我县对新招聘的92名村级防疫员进行了春秋两次集中培训,全面落实村级防疫员职业制度,对村级防疫员实行动态管理并建立考评考核制度,极大地提高了防疫员工作标准和责任心。为了提高防疫进度,同时不影响防疫密度,他们不分昼夜逐村、逐场、逐户开展防疫,严格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现在你如果进入**经常会看到身背冷藏箱穿着防护服的防疫员,他们走街串户为动物进行防疫。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完成市局下达的抗体检测任务的基础上增加抗体检测频次。截至目前,完成奶牛布鲁氏杆菌检测520份、禽流感抗体检测6000份、猪瘟抗体检测6000份、猪蓝耳抗体检测6000份。全县畜禽应免尽免,免疫密度及抗体合格率全部达到100%。

回顾近年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在支持“三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是部分工作人员素质低,服务意识不强。二是技术人员匮乏,不能满

足日益发展的畜牧业需求。三是技术推广力度弱,培训还留有很多死角等。今后我们将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开展畜牧部门如何服务“三农”大讨论,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消除培训死角,争取扶持资金,高标准、高要求,把我县畜牧做强做大。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5

扩展阅读:农牧局三农汇报材料

杭锦旗农牧业局关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

“三牧”问题的汇报材料

雷秘书长、孙主任、刘主任、各位领导:

根据调研组的安排,现就杭锦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牧”问题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牧”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杭锦旗主动顺应自然规律,大力实施“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等重大战略,充分发挥“三化”对“三农三牧”的带动作用,坚定不移地走农牧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协调推进的发展路子,开创了农牧业发展最好、农村牧区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新时期。

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旗以高端、集群、低碳、循环为理念,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以煤炭、电力、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无机盐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及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光源装备制造、轻型飞机制造、通用航空为主的高端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独贵塔拉工业园区和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示范园区分别列入自治区、市重点园区,重点区域的物流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园区规划建设起步实施。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为转移进城农牧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

位。

二是城镇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旗以现代化新型城镇建设为目标,全面启动“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城镇建设工程,全力推进锡尼镇、独贵塔拉镇和巴拉贡镇的镇区建设,全旗现代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化率达到50.1%。同时全力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持续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大幅提升。

三是现代农牧业有效推进。坚持把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工作内容,按照“两转十化”和“两转移五转变”的要求,在优化开发区集中发展现代农牧业,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直接进入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进城、老板下乡”的局面正在形成。到201*年,共建成高标准、高效益的现代农牧业基地56.3万亩,集中化养殖园区和标准化养殖场38处,共建高标准棚圈98万平米,设施农业基地8000亩,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416户。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为今后的现代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建立了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参合率达到90%以上,实施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农村牧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行了农牧民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体系,开展了乡镇标准化卫生院、村卫生室

建设,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五是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稳步实施。按照“集中发展、收缩转移”的战略要求,根据生态环境和农牧业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率先将农村牧区划分为农牧业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功能区域。其中优化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沿河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平畴沃野,水源丰富,是全旗基础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随着沿河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将成为全市乃至全区农村牧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限制开发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东南部,西部干旱硬梁区,地下水资源相对较好。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和自然状况,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东南部,林牧结合,全面推行舍饲圈养,建设林沙产业基地和优质羊肉育肥基地,干旱硬梁区重点以白绒山羊养殖业为主,兼顾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规模经营示范户的培育,稳定牲畜数量,突出提高牲畜质量,发展高效畜牧业;禁止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库布其、毛不拉孔兑两侧、干旱硬梁区的缺水草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沟壑区及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生态保护区。从201*年开始逐步将人口整体退出,实行封禁保护,依靠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恢复生态。

六是大力转移农村牧区人口,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创造巨大就业空间的有利条件,出台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激活城乡统筹工作全局。“十一五”期间,

全旗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实施人口整体退出面积7964平方公里,需搬迁转移农牧民4765户、11744人,现已搬迁转移3153户、7954人,剩余部分将安排到“十二五”期间实施整体退出。对转移的农村牧区人口实行“五个一”政策。即“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套住房、一份生活补贴、一份低保”。“一份工作”是指政府对转移农牧民劳动力实施免费培训,人均补贴培训费3000元,确保学得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对中高考落榜的学生,全部免费送入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一份社保”是指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实现稳定就业的,纳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没有稳定就业的,政府出资四分之三,纳入城镇无业人员社保体系,每人每月领取标准为400元。“一套住房”是指政府为转移进城的农牧民,每户无偿提供1套70平米左右的住房。“一份生活补贴”是指政府为转移进城的农牧民五年内每人每年补贴不低于4000元的生活费。补贴期满稳定就业的,取消补贴;未能稳定就业的,纳入城镇低保体系。

二、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牧民物质生活整体水平不高,城乡收入差距大。201*年我旗牧民人均纯收入8694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76元的42%,而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并且牧民收入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大,少数牧民生活还十分困难。其原因。一是牧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牧民收入来源单一。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小,重利用、轻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

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落后。我旗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体系不健全,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通,畜牧业生产效益不高。二是草原生态保护投入标准低,财政转移性收入较少。只有在退牧还草项目区内的草原才能享受到补贴,且范围小补贴少,而退牧还草工程又将陆续到期,地方财力又十分有限,在草原生态保护上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保护。三是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转移农牧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且无技术专长,很难找到适宜的就业岗位,每人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太低,生活无法得到根本性保障。未转移地区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大部分牧户缺乏发展所需的适用新技术,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畜产品加工能力差。四是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牧民生产、生活成本高。牧区基础设施和畜牧业服务机构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导致牧民生产生活支出较农区高。

(二)转移农牧民普遍存在住房难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物价、房价持续攀升,使转移农牧民购房、租房能力日渐削弱,特别是“老弱病残”群体的“住房难”问题尤为突出,同时转移农牧民在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时因无住房贷款难以一次性支付,其购买积极性不高,易引发矛盾纠纷。

(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近年来,我旗通过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庄园示范户等一系列措施,对发展现

代畜牧业经济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努力寻找一条牧区、牧民增收致富之路。但由于牧区人口居住分散,水、电、路、讯等各方面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避灾能力差、生产效益长期较低且不稳定。

(四)转移农牧民就业难,培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是由于转移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转移进城的农牧民竞争意识不够强烈,就业观念淡薄,加之缺乏职业技能,致使其很难实现稳定就业,历年转移人口中临时性打工者5179人,占转移人口总数的55%,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目前生活比较困难。二是由于转移人口培训工作中培训补贴标准低,致使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相关培训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使培训工作进展缓慢。转移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培训积极性不高,掌握技能能力不强,加大了培训难度。

三、措施、建议和意见

(一)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一是转变牧区的生产经营方式,丰富牧民收入来源。各级政府把畜牧业经济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依据牧区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特点,从牧区实际出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牧区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二是落实草原生态补助长效机制,增加政策性补贴收入。积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发挥草原监理机构在执法监督、监测预警和防火防灾上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牧区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弥补牧民因保护草原而损失的收入。三是加快特色畜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探索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做大做强特色农牧业产品产业。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民族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四是加大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降低牧民生产生活成本。采取措施加大对牧区社会事业的集中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农村工程。在牧区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和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强牧区基础卫生建设,降低牧民教育、养老、医疗等支出,从而切实降低生产生活成本,让牧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加强转移农牧民培训、就业、住房等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转移农牧民安居稳定。一是政府在建设设施农业、养殖园区和食用菌栽培基地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行以农纳农,通过技能培训,解决“4050”人员就业问题。二是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配套实行自主创业农牧民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技能免费鉴定等扶持政策,促进农牧民自主创业,实现转移农牧民就业多元化。三是针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建议加快独贵塔拉镇、巴拉贡镇和锡尼镇中小企业民族特色产业创业园区建设,提供就业岗位,专门招收整体搬迁区转移农牧民,进行技能培训,从事加工、销售奶制品、炒米、肉制品等。四是政府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有培训意愿的农牧民实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五是建议市人民政府充分考虑杭锦

旗的实际,将精品移民小区建设和生态移民住房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建设“生态移民房”和“生态移民廉租房”形式解决我旗转移农牧民的住房难问题。同时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在每年统一安排公租房中,划出一定比例给转移进城农牧民,并将转移农牧民纳入城镇管理体系,让他们可以申请享受城镇“低保”和廉租住房,以切实解决转移农牧民特别是“老弱病残”及低收入群体生活、住房困难问题。

(三)加大牧区劳务输出。一是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形成由人口转移办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各苏木镇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在村、社明确联络员,分别负责做好相关工作。通过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形成旗、苏木镇、村、社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二是建立全旗劳动力储备信息库。各苏木镇对所属村社劳动力状况(年龄、培训情况、劳动技能、求职愿望等)要摸底统计、分类汇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旗统一的劳动力档案,形成全旗劳动力信息库。三是广泛收集和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建议建立我旗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中心,加快劳动力信息网络建设,建设用工信息平台,形成既与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联网,又与旗内各苏木镇和企业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在一定场所设立就业信息发布装(如显示屏、触摸屏等),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多渠道、多形式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四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服务工作。对外出务工人员,要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对集中输入地的人员,要经常

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协调解决诸如工伤事故、工资拖欠等纠纷,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畜牧业支持三农工作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畜牧业支持三农工作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畜牧业支持三农工作汇报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538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