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商贸业务叫停幕后
中储粮商贸业务叫停幕后损失达一半收入
201*年11月06日11:14经济观察报降蕴彰我要评论(6)
字号:T|T
201*年对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来说,流年不利。从夏粮收购至今,这个粮食界的巨无霸就始终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报获悉,10月上旬,一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秋粮收购和当前粮食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的电文下发至县市级政府,文件明确要求,“中储粮全面暂停除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一切购销经营活动”。
知情人士称,此次中储粮被叫停有两个原因,一是今夏以来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违规收购小麦、哄抬价格的乱象导致国内通胀预期压力日益增大;二是与今年7月上旬国家粮食局上报国务院的一份关于“粮价上涨”的调研报告有关联,该报告称中储粮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中储粮下一步的政策安排,比如商业贸易性业务是否恢复,或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展,知情人士称,具体政策性文件将在三个月之内出台。眼下可以肯定的是,中储粮因被叫停商贸型业务,整体收入近期可能削减近50%。
损失达一半收入
中储粮内部人士向本报透露,在接到国务院下发文件之后,总公司党组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并于10月9日召开全系统分(子)公司领导班子和总公司中层以上干部视频会议。
在本次会议上,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宣布,中储粮将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全面暂停粮食商业贸易活动。在今年秋季市场粮价高于最低收购价格时,不启动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同时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出库工作,确保成交粮及时出库投放市场,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粮食市场价格。
据前述中储粮管理人员介绍,中储粮粮油业务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在收储方面享受国家补贴的政策性粮油业务,一种是粮油加工、物流等商业贸易业务,也包括中储粮接受粮食加工企业委托为其代收代储粮食所获得的一些利润。
“目前商业贸易性业务带来的效益已接近中储粮整体收入的一半。”上述内部人士表示,中储粮更长久的发展目标,“主要是通过在加工、贸易等业务方面大力拓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商业贸易被叫停,对于中储粮来说“等于被绑死了,只能局限于粮食储备环节,维持‘买原粮、卖原粮’状态,对中储粮遍布全国的每一个库点都是损失”。201*年包克辛在《求是》杂志曾撰文称,“中央储备粮如果局限于储备环节,维持‘买原粮、卖原粮’现状,其结果要么就是被其他市场主体利用或钳制,要么就是被边缘化,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中储粮近几年一直潜力发展粮食商业贸易,尤其是在粮食加工业方面的发展最为突出。据中储粮网站公开信息,截至201*年年底,中储粮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就有53家,涉及到大米、面粉、食品、玉米、油脂等多品种的加工业务。
涉嫌推高粮价
今年7月上旬,一份由国家粮食局撰写的有关“粮价上涨”原因的调研报告上报至国务院。当时正值夏粮收购期间。而此前半个多月,小麦价格高涨的声浪已经惊动高层,国家粮食局官员也找中储粮的有关负责人谈过话。
据了解,上述报告在全面分析推高小麦价格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国家粮食收储的头号主角中储粮,其分布在夏粮主产区的诸多库点高价抢购是小麦价格迅速高涨的最主要原因。报告还指出,现行以中储粮为主导的托市收购政策缺乏竞争机制。
在国家粮食局上呈国务院的调研报告中,列举了国家粮食局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调研中发现的一些事例和问题,其中包括很多粮食加工企业反映的“出库难”、“转圈粮”。
在报告上报国务院的前后,由国家发改委经贸司、财政部监督检查司、国家粮食局等机构组成的检查组,多次分批下到河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对参与托市小麦收购的所有企业做了大检查,并重点对中储粮直属企业和委托收储库点近期收购新季小麦的账目做了检查。此次多部门的调查一直延续至9月初。
本次检查结果虽然未对外公布,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于7月22日、9月6日联合下发了两份措辞严厉的文件,意在督促中储粮严格整顿内部管理。不难看出,中央下决心调整粮食收储政策已初露“端倪”。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虽然中粮、华粮两大集团今年都已经参与粮食托市政策收购,但实际上,按现行政策,中储粮目前仍然是国内政策性粮食收购和粮食市场调控的主体,此次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秋粮收购和当前粮食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针对中储粮的迹象更为明显。此外,恰逢后半年国内通胀预期压力加大,明年的“两节”、“两会”也都为期不远,高层千方百计想稳定住作为CPI重要组成部分的粮食价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粮食收购和粮食市场调控的主体,中储粮方面难免要被调整整顿。
中储粮的未来
据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国务院办公厅本次下文只是要求中储粮暂停粮食商业贸易,而对中储粮下一步的政策安排和发展走向,目前还仍然是个谜。不过他称,具体事关中储粮未来的政策性文件,将在三个月内出台。
本报记者今年4月曾从国资委方面获悉,国家拟整合中储粮、华孚集团、中储棉三大集团公司,今年下半年可能有结果。本次整合以中储粮为主,整合后的名称初定为“中国农产品储备集团”,后又改为“国家战略储备管理局”。
三大集团都是国资委下属企业,属于政策性央企。华孚集团主要承担中央储备糖、储备肉的管理,同时还经营食糖、肉类、菜蔬、酒类等副食品的生产加工、批发、零售、进出口等业务,而中储棉则只负责国家储备棉经营管理。
据了解,国家培植中储粮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日后能以中粮、中储粮这样的“国家队”与益海嘉里这样的外资企业抗衡,从而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和确保食品安全的职责。
对于中储粮等三大集团的整合,业内人士颇多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中储粮本来就靠存储粮油稳拿财政部补贴,如果储备品种扩大直至垄断,中储粮利用政策赢利的空间将再度增大。
本次国务院叫停中储粮方面的粮食商业贸易,有业内人士就此猜测,可能与未来中储粮等三大集团的整合有关,中储粮将可能彻底走向只负责储备粮油、储备肉、储备糖的路子。对此,中国粮食协会的一位负责人透露,高层虽然有意促使三大央企整合,但由于各集团复杂的利益关系,到目前为止整合方案还没有成形。但他同时表示,整合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只是时间会拖延至明年。
扩展阅读:第七讲、粮食经济和粮食贸易(农业经济学人民大学,程淑兰)
第七讲、粮食经济和粮食贸易(1953-1995)
1)粮食贸易概况观察
2)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3)制度背景和贸易决策程序
4)决定因素和数量分析
5)几点总结性评论
20世纪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粮食进口国,20-30年代进口高达200-300万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是粮食(特别是大米)的净出口国。
然而到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了粮食净进口国。
八十年代,中国平均每年粮食进口量为900万吨。另外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净出口和净进口地位上多次改变。
粮食贸易从不同方面成为研究和政策议题(潜在需求量、贸易方向和数量改变等)。由于受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新中国粮食贸易经历了多次巨大变动。
第一阶段:净出口时期(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粮食出口。出口量从1950年122万吨增至1951年200万吨。到5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出口量一直高于200万吨。主要是大米和大豆的出口,占1953至1960年粮食出口总量的83%。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一般较少。工业化初始阶段急需外汇注入,粮食净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估计,这时期粮食净出口所得外汇占国内总出口所得外汇的12%19%。
第二阶段:饥荒和恢复时期(1960年1965年)
1959至1961年饥荒,同时标志中国粮食贸易转折点:从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饥荒后的粮食净进口国。从1960/61年开始,只得大幅度减少出口并同时大幅增加进口。
这段时期粮食平均年进口量为590万吨。进口主要为小麦,占粮食进口比重从1961年的约2/3上升至1963年的93%,且在1965至1966年间有了更大涨幅。据估计,这段时期粮食净进口所需外汇支出占总进口外汇支出的13%。
第三阶段:大米换小麦(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斗争和极左派意识形态盛行,但是在粮食贸易政策上却采取了务实的政策。表现为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结构特点,发展了大米换小麦贸易模式。
背后经济原理是国际粮食市场上大米价格通常为小麦的两倍,但是两种粮食作物每物理单位所含热量相似。这一时期,中国在实物量上仍是粮食净进口国,年均进口量约为220万吨,然而进口额几乎与出口额相等,在外汇价值量上使粮食贸易基本保持了平衡。
第四阶段:政策调整时期(1977年1984年)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粮食进口的巨大涨幅。粮食净出口量在1977至1982年六年间连创新高。进口总量于1982年升至最高1600万吨。正是粮食进口的大幅增长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粮食市场中的重要一员。
第五阶段:剧烈波动时期(1985年以后)
首先是粮食进出口的剧烈波动,其振幅远高于前段时期。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净进口国和净出口国间的角色转换。
80年代前期粮食产量急剧上升,使我国1985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这是自1960年以来第一次。
同年(1985年)国内粮食大量减产,使中国在1987至1991年再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大国。
1992年至1994年间,中国又一次成为净出口国。
然而到1995年,粮食出口锐减至近乎为零,而进口又创201*万吨新高。但是近年我国再次成为净出口国。
不到20年间,净贸易方向改变5次之多。
经验观察提出的问题:
1)60年代初成为粮食净进口国,主要原因显然是1959-61年饥荒。但是1959年粮食产量锐减,为什么没能在1959-60年净进口粮食,反而出口大量粮食?
2)1965年后粮食产量已恢复至饥荒前水平,为什么没有很快恢复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地位单汁‰扯‰扯删‰扯′‰扯删
‰扯单删㈠删漠材㈠′‰‰扯‰扯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汁‰扯‰扯删‰扯′‰扯删‰扯单删㈠删漠材㈠′‰‰扯‰扯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汁‰扯‰扯删‰扯′‰扯删‰扯单删㈠删漠材㈠′‰‰扯‰扯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删‰扯′‰扯删‰扯单删㈠删漠材㈠′‰‰扯‰扯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删‰扯′‰扯删‰扯单删㈠删漠材㈠′‰‰扯‰扯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删‰扯单删㈠删漠材㈠′‰‰扯‰扯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删‰扯单删㈠删漠材㈠′‰‰扯‰扯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删‰扯单删㈠删漠材㈠′‰‰扯‰扯
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删‰扯单删㈠删
删‰扯单删㈠删漠材㈠′‰‰扯‰扯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漠材㈠′‰‰扯‰扯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漠材㈠′‰‰扯‰扯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粮食贸易的决策程序
很少有关于粮食进口的政策制定过程的记录。通过采访相关政府官员和研究员,可以看到80年代后期有关决策的大致程序。涉及这一过程部门名称和其它细节不同时期所有变化,但基本原则具有某种稳定性。
第一阶段,为粮食贸易准备计划草案。一般由商务部粮食局综合部门负责,主要依据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表信息。对外经贸部门通过提供国际市场形势信息,也参与计划草案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计划草案提交国家计划委员会,从宏观经济角度审察计划可行性和适当性。两个问题会受到重点评估,一是不同部门对外汇资源存在竞争性需要,计委需要从外汇分配角度加以评估。二是粮食进口通常需要政府补贴,因而还需要从预算角度加以考察。
第三阶段,计划初稿由计委、商业部、外经贸部呈报国务院,在国务院例行会议上做最终审批,也可能在年底召开的国家粮食工作会议上讨论并做最后决议。
经国务院审查批准后,对粮食进口最终决定将送至外经贸部,作为指令性计划下达给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执行。
90年代前期发生某些变化。例如,为打破中国粮油进出口垄断,引进了配额分配体系。其他国有公司经配额分配体系的许可,有权从事粮食贸易。第二,中央政府希望通过粮食储备政策,在稳定粮食市场中扮演积极角色。因而于1991年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局。这个新机构已积极致力于粮食贸易政策的制定。
可见决策过程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年度粮食计划框架;二是高度垄断;三是政府高层部门直接参与计划形成过程。
进口数量决定因素及其特点
影响粮食进口因素可分三组。第一组是所谓结构性因素,如相对成本,国际市场价格,外汇可获得性。
第二组因素包括国内粮食产量、人口和收入增长、粮食库存变动等因素。解释发展中国家粮食贸易模型通常要考虑这些因素。
第三组因素是特别与中国粮食进口有关的两点考虑。一个是中国贸易官员所说的“调剂品种余缺”,如进口小麦和出口大米。另一个是国内运输瓶颈和相对运输成本。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国内运输系统存在问题和缺乏效率,如上海、天津这样的港口城市如果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口粮食,比从内地粮食赢余省份进口还要便宜。
许多可能影响粮食进口的因素,各自相对影响力不同。由于我们考察时期粮食进口绝大部分用于直接消费(小麦),而很多年份国内粮食消费水平一直在很低温保水平上,国内供求无疑对粮食进口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问题在于国内粮食经济和贸易变动如何联系?国内粮食生产是如何影响进口政策?年度粮食进口计划者如何对粮食供求加以评估?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的指示信号是什么?这一信号是否可靠?
成熟市场体系下应有一个自然答案:粮食市场价格是反应供求关系变动的信息,可以供计划制定者参考。然而,在样本时期,中国国内粮食部门没有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因而,国内粮食供求影响贸易方式,受到粮食部门制度政策安排的关键影响。
国内粮食经济最重要制度特征是粮食统购统销。在这一制度下,国内粮食经济被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政府部门,包括对非农业人口和部分农村居民粮食供给,由于这一供给主要对象是城市非农人口,又称为城市粮食部门。另一部分是给农村的农业人口,所以又可被称为农村粮食部门或非政府粮食部门。
国内粮食经济两部门划分对理解粮食贸易变动有重要意义。由于政府部门直接对城市部食供求关系直接负责,因而这一部门粮食供求变动,为计划者提供了一个判定国内整体粮食供求关系的非价格信号,这一信号应当对粮食贸易变动具有更为直接的解释作用。
对这一分析思路进行检验,设计一个统计模型,假定因变量“粮食净进口量(NIM)”由四个解释变量决定:
一是政府每年粮食购销差(GX),表示城市粮食部门供求关系指示器。二是上年国内粮食产出增长(PRO),它可以反映国内整体产出水平。
三是粮食贸易调整滞后变量,例如跨年度贸易合同可能使贸易调整滞后,用净进口滞后一年(NIMt-1)表示。四是趋势变量(TRD),刻画人口、收入增长等趋势性因素对粮食贸易影响。不能提供一个全面性粮食贸易计量分析,而仅是为了测评各种重要因素关于粮食贸易影响的分析性假说。基于我们的理解和假说,GX和PRO对粮食进口有着重要影响。
表9.2报告计量分析数据;用常规最小二乘法方法估计;结果如下,括号中表示估计系数统计显著程度的t值:
NIM=0.20-0.13GXt-1-0.16GXt-2(0.24)(2.04)(2.47)-0.22GXt-3-0.09PROt-2(3.03)(2.80)-0.06PROt-3+0.15Trend+0.45NIMt-1(1.94)(3.60)(3.84)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储粮商贸业务叫停幕后》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储粮商贸业务叫停幕后: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储粮商贸业务叫停幕后》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6986.html
- 下一篇:致中储粮领导和员工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