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例研修方案
《东北地区》(一课时)课例研修方案
云南省昌宁县第一中学李丽
一、研修背景:
学校:云南省昌宁县第一中学执教教师:李丽备课组:地理教研组研究学科:高中地理
研究的主要问题: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适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成为广为关注的话题。但是,广大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还存在误区,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有效教学的本质意义。在对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上模糊不清,生搬硬套传统教学的方式,出现新瓶旧装的误解。通过必修三为例,将探讨一种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模式。二、研究过程:(一)设计思路
地理课程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十几年来一直受到重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顺应时代要求,地理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知、情、行、意的形成。面对地理初中不考、学生不重视的现状,高中地理教师倍感压力。整个高中阶段呈现出学生地理底子薄、理解难度大、兴趣低下,学生越学不会越不愿意去学。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整体地理水平不高。
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常规教学、由课堂主体是教师变为学生是主体。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给我们这些新教师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中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就显得举足轻重。(二)教材分析
必修3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和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总结,是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上对前两本书理论知识的运用,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而必修三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本节内容就是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介绍我国的农业发展。农业是第一产于,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本章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本章节主要从东北地区的位置环境、农业布局特点及发展方向向学生一一展示的。(三)学情分析
通过查阅地图,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问题不大。可在进行课本中的活动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较困难。(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学会利用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分析东北的地理特点,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学会一分为二看待问题。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东北的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图、运用图的能力,并能对图表中所隐含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2)通过课本中的活动题,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促使学生思维的活动,用探究方法掌握本节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习惯。(五)重点难点
1、掌握东北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以及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2、利用东北的气候、地形等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六)教学方法
读图法、图示法、比较分析法(七)课前准备
东北政区图、地形图、多媒体(八)教学过程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教师活动学环节导播放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学生兴趣高涨,通过多媒体积极活入晖作于1936年的《松花江上》引入新课。并边欣赏景观,边激发学生对跃,融新同时展示东北美丽的农业风光。(用时5分钟)哼着歌曲,课堂东北地区的入课课气氛活跃。兴趣,从而把堂。他们引入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1课时堂。回回顾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顾抛出问题: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旧多媒体显示大纲。知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识1.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2.社会、经济条件(工业、交通、技术、劳动力等)分组完成活动,并完成大纲。讲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示意图授再次欣赏《松花江上》,并显示歌词;课北哪些地理条件,并完成教学大纲。讲展示东北地形图授展示歌词全文找出东北的地理提高学生读由于学位置(纬度位置、图能力生读图各小组分别讨主动回顾旧教师利论,派代表完成知识点,变被用多媒教师提出的大纲动为主动,并体作适培养学生自当补充主、合作精神新要求学生在听歌过程中,理解歌词中涵盖的东海陆位置)以及通过听歌,培能力较包含的省级行政养学生读图、弱,教区并在图中提师做适示边听歌边读东北取主要信息当的提新(多媒体展示东北的农业,教师向学生介绍东地区地形图,学的能力课北的气候、地形、土壤,土壤以黑土和黑钙土生对这种方式很展示东北主展示东为主,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但由于属于温带新奇,课堂异常要河流,用深北森林季风气候,热量条件较差,所以只能种植一些安静,学生的注色调闪烁显景观温凉作物,像大豆、高粱、甜菜等。最后教师意力高度集中沃野千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理位置示松花江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东北的区域概况----山环水绕、找到松花江的地教师补充黑理解课龙江的鹤岗、本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完成三维目标中在地形图中找到双鸭山煤矿,长白山、大兴安教师顺势介岭、小兴安岭绍成煤的地学生积极讨论、质条件,或联合作,互相启发,系上一章节从东北地形图中----山西提取出地形、山启发学生思脉、河流,并通考,引导学生过以前所学习过主动接受知的季风气候的特识,加强学生点,分析东北地之间的交流区农业发展的优与合作,培养势和劣势团队意识2、地形、土壤---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学生探究]p67回顾季风气思考3分析东北候,并将气候地区热量条件的与农业联系影响,既是优势一起,理解要──低温冷害,因地制宜发发展绿色农产品展农业基地,也是劣势组织学生完──热量不足,成表格,进一只能一年一熟。步了解东北通过合作完成表内容较简单,格分析社会经济条3.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2)交通(3)开发晚、人口密度低【板书设计】
一、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1.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2.社会、经济条件(工业、交通、技术、劳动力等)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2、地形、土壤---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地面结构山环水绕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山地西部北部东部沃野千里平原南部北部东部3.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优势农业资源森林资源丰富件如何影响东北的农业故以阅读课阅读课本,分别本为主(2)交通
(3)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九)课例设计说明
我们设计的课例,主要是为体现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这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与探索,探讨实现一种高中地理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十)教学的评价
(地理教研组及校教研组的评价意见综合)(十一)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内容的教学,有一下几点体会:成功之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用他们的思想,通过小组合作,寻找知识,完成知识体系图,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利用图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地理学中,读图是关键。通过歌曲中的歌词,体会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答或合作完成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多媒体的使用,增加他们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也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用他们的思想,通过小组合作,寻找知识,完成知识体系图,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2、利用图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地理学中,读图是关键。通过歌曲中的歌词,体会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答或合作完成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多媒体的使用,增加他们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也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不足之处:1、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简练。2、对课堂中的预设不足。有人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这堂课的设计还是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想,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某些不成熟的表现,“不成熟”即是幼稚。但是,当经历了多次的试讲之后,我觉得自己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了,深刻反思的背后是进步,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积极改正不足,实现心中的美好理想。(十二)教学改进
(通过反复讲课后,综合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自己对上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对课堂教学加以完善和改进。)
扩展阅读:高中地理课程研究报告
一、地理课程的性质地理科学
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
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课程性质要求
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
学习领域学科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渗透二、课程理念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三、课程设计思路社会需求时代性素质学科体系基础性学生发展选择性
21世纪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历程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
3.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中地理课程中国21世纪议程
科学人文与社会地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等七个模块(各2学分,36课时)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建议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四、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四、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
技能:利用由文字、图片、定量和符号资料构成的教科书、图画、图表、文献、示意图和地图,以及通过野外观察和制图、会见采访、解释第二手资料、应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地理主题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发展形成以下方面的能力:明确问题和争端;发现一般性结论;收集和组织信息;应用一般性结论;
处理资料;作出判断;解释资料;作出决策;评价资料;
根据调查结果和价值观念采取行动。四、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
下列教育目的应该成为教育政策的主要指导原则:
a.各级各种形式的教育中体现出国际范畴与全球视野。
b.理解并尊重全体人民,包括他们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国内民族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
c.意识到人民之间与国家之间日益增强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d.具备与其他人民交往的能力。
e.意识到个人、社会团体和国家之间相互拥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f.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含了大量“活动”要求,是教材与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活动”以课程标准重点内容为载体,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注重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
新课程和教学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深入研究和落实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一)、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1、读析填绘地图的技能
⑴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课程在课标和教材的活动中反复强化运用图表说明地理现象,激发学生读图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地理1教材内容第九页中“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分析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教材第11页
中“读太阳黑子数变化图,分析太阳活动的规律”等。⑵绘画能力:新课程多处要求学生绘制图表,培养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达到化解难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绘图技能。例如:地理1教材第20页中“绘制太阳日照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地理1课标中活动建议“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2课标中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2、地理观察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源泉。”地理学科是离不开观察的。“活动”建议为学生观察创造条件,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例如:地理1课标中活动建议“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培养学生发现并总结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规律的能力;“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把握地理事
物的典型特征的能力和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3、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新课程的活动通过实验、演示、参观、搜集资料、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量的方法,这是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可持续教育的要求。例如:地理1课标中活动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地理2课标中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地理3课标中活动建议“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培养学生地理的运用
能力。
4、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指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解释或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地理2教材第3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对一段材料的阅读计算,让学生谈谈得到的信息和启发”,地理1课标活动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通过运用、说明、收集、分析和提出设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
述能力。
5、地理创新能力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努力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努力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从而实现创新。课标中众多活动建议通过引导学生对某
区域或某资源的评价、发表见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地理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地理意识即对地理的思想认识以及地理思维方式,包括全球意识、空间意识、环境意识等等。新课程在活动建议的处理上,采用多种形式(如演讲、讨论、反思、调查、例举、搜查资料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将地理意识内化为学生综
合素养的一部分。
1、全球意识
全球意识的核心在于承认人类有共同的利益。面对新世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朝着全球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全球性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口问题等,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是当今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例如地理1教材第52页要求学生模仿科学家的预测,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哪些生态问题。地理1课标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等等,通过学习探讨,学生学会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
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
2、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就其理论基础而言,它立足于对资源、环境、生态的持续发展能力属性的分析,因此,可以说是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新课程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新课程的一系列标准内容与活动建议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例如地理1课标中活动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地理3标准内容中“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的(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白当今世界面临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进而形成了经济、社会、生态相
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环境保护意识新课程从环境的角度重新整合教学目标与方向,重点讲述了人类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事实上,环境问题,是人口与资源问题;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保护资源和人类自身生存的空间。审视新课程活动建议内容,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地理2课标中活动建议“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地理3课标中活动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选修6课标中活动建议“针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调查,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配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水周’‘爱鸟周’等编写地理小报等等;让学生通过在本地区进
行简单易行的活动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课程标准从四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从编排体系的不同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对教师作用认识的不同,大纲对教学工作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较强的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同时对教师也有着很强的禁固作用,体现不出教师的个人创造性与自主性。而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的是一些指导和“建议”,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更利于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然也带来一些挑战。
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主要由“标准和活动建议”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也就是说标准把地理知识和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在内容上,还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开设了“地球与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7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在提供的7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这些选修内容的增加也要求地理教师具有更专业的知识。同时在必修的内容上,除了结构和体系的调整外,还增加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
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将是课程的组成者,将有更多的自主权,将是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迫切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为社会和高一级的学校培养地理人才,输送地理人才。当然地理教师也应该对地理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朱永新教授说过:“农民没有理想等于放弃收获;家庭没有理想等于放弃富裕;国家没有理想等于放弃疆域”。那么地理教师如果没有理想是否也意味着放弃地理这一学科,我想是的。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学科教育理想,这样也才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更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教育和教学中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成就感,体现主动性,自主性。
(二)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知识结构
新地理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课程目标取代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新课程主张学生的知、能、情协调发展,强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是此次地理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也是当代国际范围内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强化知识的综合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合格的公民。
新教材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许多的教学内容与历史、政治及自然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讲“高空风向与近地面风向”一节内容时,要用到物理上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学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一部分内容时,要联系相关的历史、政治知识以及当今国际社会的新动态等。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素养,涉猎广泛的知识,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地理教师走综合型人才、跨学科发展之路,在自己的弱势方面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人,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促使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另外,地理新课程标准还显著地突出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现代社会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技术成果的展示。如: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象等在生产与生活中的用途;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从互连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制作计算机演示文稿等大量新内容。所以,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再有就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地理信息系统,许多教师本身都没有学过,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自身首先学习过,才可能授课,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以往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课程”,而这次课程改革指出“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大大扩大了课程的含义和课程实施的弹性,拆除了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2、改变教学方式,迎接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要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活动来获取知识,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游刃有余地控制整个课堂,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新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改革的冲击,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进取,努力跟上改革的步伐。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而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地理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体验、经验、困惑、发展等,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促进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联系现实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3、联系现实生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针对原来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突出,应用性不强,与学生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新地理课程融入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新教材采用丰富的形式展示所学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范围和实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而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要以现代化的互连网为基础积极建设学校地理教学资源库,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学软件、地理教具。也可指导学生制作各种地理模型、进行各种地理实验。同时,还需不断积累和更新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扩大地理课程资源的容量和质量。
其次,教师要合理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区域自然环境、当地人文景观等,使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野外观察活动和调查研究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地理科学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兴趣、经历及社会实际选择适合他们的生活素材与社会素材进行教学,并可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探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地理课例研修方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地理课例研修方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地理课例研修方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9444.html
- 上一篇:写字教学阶段性总结
- 下一篇:写字教学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