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班级:22姓名:杨扬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的作用: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3、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4、哲学的任务:
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什么是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
①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含义)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联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什么是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
①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即含义)②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方法论是用世界观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联系: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6、具体知识:
1①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②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政治学,文艺学,伦理学等}③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意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逻辑学等}7、哲学知识:
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8、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哪些内容?: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3、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可知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而展开的。2、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基本形态: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2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进步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与人的主观精神。②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哲学发展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这两者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哲学与时代关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3、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批判功能: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功能: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激励功能: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的新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与社会,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3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实事求是与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及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④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人类社会本质: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构成物质社会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物质性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质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即含义)
②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5、规律的特征: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6、规律的特征要求我们:
①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本质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1、意识活动的特征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意识的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必须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义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基本含义实践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对认识的基础的原因:
5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3、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都是有条件的②真理都是具体的4、认识的特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5、认识的特点表明:
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6、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扩展阅读: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
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9810.html
- 上一篇: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总结(全)
- 下一篇: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