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二(22)班杨扬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总和2、联系的特征:①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②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备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称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3、方法论: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4、强调部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重视整体: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备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2、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任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前进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3、方法论:
我们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新事物的定义: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前进性和统一性相对统一原理:
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心和支持新事物;又要充分做好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验。3、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
①要积极做好量是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到达一种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往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观点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辩证否定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3、对立统一原理:
事物的矛盾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6,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属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想方法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对统一原理: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连接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方法论: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伦和均衡论。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否定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为什么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
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关系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1、人生价值原理: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⑴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⑵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价值
⑶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扩展阅读: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
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48151.html
- 上一篇:高二政治必修四辩证法
- 下一篇:政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