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论 本文简介:
朱光潜主张“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然又有多少人开卷之际能明了自身读书的初衷?又有多少人竟真的沾染了些书卷气息而受用?还是,在每一个扉页,那些被人类赋予了“文字”冠冕的单调符号都悄无声息地流逝在眉宇眼眸间?故而,为了不让读书变成了“渎书”,要像用礼法或宗教规范世人的祭
读书散论 本文内容:
朱光潜主张“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然又有多少人开卷之际能明了自身读书的初衷?又有多少人竟真的沾染了些书卷气息而受用?还是,在每一个扉页,那些被人类赋予了“文字”冠冕的单调符号都悄无声息地流逝在眉宇眼眸间?
故而,为了不让读书变成了“渎书”,要像用礼法或宗教规范世人的祭祀活动乃至影响世俗生活一样,用各人各派的读书之法引导这一高贵的行为从而塑形一个具有性灵的社会。
读出自己的性灵是林语堂先生首提的观点,他把养性灵作为读书的最高目的,从而极其排斥把读书本旨湮没于名利之中的人,然吾不与之同。他提出的读书之六可得吾自以为并非平列的,“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为初可得,“开茅塞,除鄙见”为再可得,而“养性灵”当为终可得。吾所谓的得之次序不分贵贱,亦不是以读书的时或数论,这三得同时存在而同时渐进,一个人已经通过读书养了性灵并不意味着他无法从以后的字里行间收获新知而只是添养旧德。
故吾以为在“养性灵“之同列可添“获名利”,名利和性灵没有高低之分,读书的终可得只是个人的抉择。如若完全顺应读书之得的自然,那么性灵与名利实可兼得,就如同增加知识与拓宽视野可以兼得一样。
然何以自古就把本质性读书与淡泊名利相挂钩?这是因为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的“高贵”曲解成了“清高”。培根曾言“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故读书此雅乐之事并不清高,任何人读书都有自身的目的,就算养性灵也不过是所求之一,读书之高贵在于懂得用。“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培根的一词“for”足以显现读书贵在用,读书各有求。
因而怀揣清晰的读书目的,不是一味的叫嚣着淡泊名利抑或是对名利急逐弗失,而是知道性灵与名利兼得的道理,尽管各有倚重,也不过是体现在“用”这一终端上。
《黑客与画家》中提到:“如果自己是潮水的一部分,你无法看清潮水的方向,唯一的办法是永远保持质疑,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同样的,在阅读中,甚至于在阅读前都要永远保持质疑,但吾意并非指怀着诘难作者的态度去阅读,因为那样你无法走进任何一本书,无法和任何一个作者对话。
吾以为阅读前需审慎一本书的文学性或专业性质量以及它在浩浩文明脉络中的重量,甚至于从题目与序论中悉心感受作者的诚意,由此来决定你的指尖是否继续流连。
而在阅读过程中,继续与否的决定因素则在于你是否和书产生共鸣,换言之,是否与作者惺惺相惜。周国平先生曾言:“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享受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胸坦荡,不屑讳言。”别把读书当作任务式阅读,还记着页数,有多少大家是一晚上偷着能看完几百万言三国水浒之人,他们何尝在乎翻过之页的厚薄?因此,像顺应得之自然一样,遵循本心地读书。此时咀嚼难咽的,暂且放下,时过境迁,如若真为好书,它的质量、诚意定然会能成为你再次触碰的理由。
最后,以刘墉先生的一句话结束以上吾之俗见:“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读书散论 本文关键词:读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散论》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2227.html
- 上一篇:我们究竟在书中找寻什么
- 下一篇:心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