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29 00:58:44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龙溪九义校叶春兰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古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古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有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古诗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为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自己读、想、讲

教学古诗文,应和现代语体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学,可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不彻底的。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自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既可得到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讨论。这对古文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一般的应侧重在内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气氛、环境、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提出思考课题,让学生思索,发表看法。

古诗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且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的发表见解。这里,教师不要固执先入为主的某些传统看法,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学的解说。当然,这种解说要严格限制在课文及其直接相关的范围内。

二、指导学生诵读,读准读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古诗文教学诵读就更为重要。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提升品位。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准,古诗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以此为基础,注意节奏、重音,在发展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这样以读感染,激发兴趣。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读的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三、指导学生熟读和背诵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朗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不能不说是与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有关。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时候,都要求熟读和背诵课文,因为熟读和背诵可帮助学生理解

词句。课文中的古诗文大都是一些浅易的文章,一些较困难的词句文中的注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难的词句,学生可在多读中理解掌握。熟读和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常体现在段落及句式上,通过多读可以加深理解。在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领会写作上的特点及语言特点。只要能反复多读,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妙处,这是教师满堂讲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导学生口译和笔译

在既有课文注释,又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口译和笔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译必不可少,笔译则看课文的长短和时间的多少或译或不译,或全译或译一部分。口译尤其是笔译中的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语译。重要的是,只有学生自己译,他们才能深切地体验到古诗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有利于真正掌握阅读它的能力。

指导语译时,一要提出较具体的要求,比如哪里是重点译部分,哪些词语句必须明确译出之类。二是只要求译出词语句中直接反应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内容。

五、读写结合

在学完必修课文中的古诗文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质;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把握与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扩展阅读: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

作者:李小兵单位: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镇一中

论文概述:

诗词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撒播做人的良种。文章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述自己的教学心得。

中心词语:诵读意境思想美德生活体验品味细节音乐积淀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在长年的语文古诗文教学一线工作中,我努力总结经验,有了一些心得和启发,试表述如下,以期交流。一、多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处理好一个“读”字,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

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诵读时,应抓住情境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宁,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诵读要充满感染力,使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如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总的来说,朗读的时候,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九个事物均为前偏后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最简洁、最鲜明、最生动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在朗读时,应强调反正的部分,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这样反复地吟咏诗句,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品析诗的含义、体验诗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二、从对思想、精神的挖掘中学习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二章》、《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学习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已、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们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和典故、事例。这不仅使学生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而且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素材。

三、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到这一点,很多同学会说自己根本没什么生活体验,更何况要体验多愁善感的诗人们的情感了。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尽管有限,但人的很多情感在不同人生阶段却是共通的,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怀念等。在中学阶段,大家已经具备了体会这些情感的生活基础,所以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经历,还是能读懂一些诗歌的。比如: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描写山野孩子垂钓的小诗。在诗中,我们甚至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找一处池塘或溪流,尽管岸边生着长着潮湿的青苔,但仍旧随意地坐了上去,专心地等待鱼儿上钩,看到有人靠近,赶紧频频摇手,怕把鱼儿惊走了。

小诗很简单,再加上自己童年切身的生活体验,我们应该能想象出当时那位旁观的大人的表情与神态了,应该是充满慈爱与饶有兴趣的吧。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判别出作者写这首诗的心情,肯定是闲适的,所以在把握情感方面肯定就不会出岔子了。再如:

舟中晓望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真是一首令天台学生激动的诗歌。当看到“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几句诗时,我们肯定会联想起石梁飞瀑上的横梁,那似神仙架设的石桥,急速飞下的湍急瀑布。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说:“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泠。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所以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加上我们切身的对天台旖旎风光的感受。我们就能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着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一个“疑”字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有了这样的体会之后,我们就不难体会孟浩然对这次天台旅行的向往之情了。至于试卷上的问题,在品味过程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解开了。又如: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这种情感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农村,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生是一点也不陌生的。徜徉在田野里,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特别空旷开阔。这样体会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诗歌的前两句所表现的意境了。第三句诗歌中的“明”和“出”字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但若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的话还是挺难想象的。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色了: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耀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而最后一句,我们就更容易联想到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所以,通过调动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描绘的诗歌意境,当然也更能轻巧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了。至于题目解答。自然就轻车驾熟了。

四、品味细节,体会情感

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抬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儿童钓鱼情景的诗。诗人选取了典型的“侧坐莓苔”“遥抬手”的动作细节,小儿掩身草丛中,恰逢有人问路,却怎么也不肯答应,因为一旦答应,要上钩的鱼就被惊跑了,于是只得连连招手。生动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农村孩子钓鱼时的全神贯注的天真烂漫的神态,形神兼备,趣味盎然。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民》曰:“茅檐低小,溪上清清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人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一家人和睦、安乐的生活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吴音”,吴语,泛指南方话。“相媚好”,指夫妻俩说话柔和亲切,互相打趣取乐。轻软的吴音,加上说话语调的“相媚好”,令人以为是妙龄男女在谈情说爱。走近一看,却出人意料,竟是“白发谁家翁媪”。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的恩爱之情跃然纸上。翁媪的三个儿子各司其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在田间劳作,中儿在家编织鸡笼。这或许是他俩的技艺不同,或许是中儿尚未成年,所以从事的劳动也不同。但他俩无疑都是很勤快的,这和小儿形成鲜明对照,“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同“元”。“亡赖”,原意是“刁钻泼辣,不讲道理”。这里是贬词褒用。形容小儿的淘气、调皮。小儿悠然自得躺在溪边剥着莲蓬,说不定还在不时地往嘴里扔两颗呢。这两句是词中最精彩的笔墨,把一个稚气天真,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那种无拘无束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崔颢的《长干曲》曰:“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作者抓住人生片段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诗一上来就以女子的问话开场,不待回话即自报家门。平常的生活片段,通过不平常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刻画了摆渡少女热情中蕴柔美、大胆中含羞怯和率直中寓婉曲的性格特征,从而在渎者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可爱动人的舟女形象。

体会诗歌的情感,是赏读诗歌的重要内容。从细节人手,是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体味诗歌的主题情感有重大作用。张籍《秋思》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细节刻画心理入微,恰当、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曰:“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本诗是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矛盾心理的典范之作。诗人贬官到岭外,家乡音信杳无,其思念家乡的那种迫切心情是难以言状的。按照常情应该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一反常态,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细节把思乡之情再现得更加婉转’动人。因为久在异乡,杳无家书,思家之情与日俱增,但临近家乡时又担心自己被贬后可能遭受到的迫害和发生的意外,因而害怕不敢向人打听了,这一细节更加深沉而含蓄地流露出诗人此时的急切心情和由此造成的那种想知道、又怕知道家里情况的精神痛苦。白居易的《南浦别》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神的细节: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那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种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米。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细节,源于真实的生活。细节描写能唤起读者无穷的想象,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别林斯基说,细节“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把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从细节入手,不失为赏读古诗歌的突破口。

五、把握音乐美,增添学生文化积淀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而,诵读指导千万不能一个模式,学生是有个性的,每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只要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情、诗中景、诗中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

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要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他们学得愉快,学得欢乐,让他们沉浸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就能扎扎实实积累语言、积累文化,促使他们在思想情操上受熏陶,形象思维、创造意识等方面得到锻炼。

课内毕竟是一小块,课外才是一大片。配乐朗诵、节日抒怀、见景说诗、描绘赏析、吟唱会等均为较好的读诗方法。阅读古诗的兴趣非先天生成,要靠培养。教师要从提高认识入手,在激发求知欲上下功夫,辅之以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总之,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我会继续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为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研出版社1980.8《语文教学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8《古代阅读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语文学习方法学》山西联合出版社1993.6《语文情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李小兵201*.4.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4081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