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29 02:07:44 网站:公文素材库

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被赋予“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使命,这充分说明文化产业可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九江有着2200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形态多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变传统的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我市的文化产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为此,我市多次举办“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专家问计会”,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专题问计调研,制定了《九江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确立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作为九江城市定位的基点,在现代工业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等支柱产业,以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导向,构建起新的大九江城市发展格局。

截止目前,全市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839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72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370家,网吧507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328家,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161家,专业演出团体7个,新闻出版单位647家,出版物发行单位212家,印刷企业418家(含打字复印单位272家),报社3家,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单位14家。文化产业增加值20.16亿元。

一、加大设施投入,夯实发展平台

近两年来,我市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10多亿元高标准建设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滨江生态文化园等文化工程,超过了过去十几年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的总和,为九江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中博物馆已于今年5月封顶;美术馆已于今年8月12日投入使用;另外,英亚细亚公寓旧址维修改造工程、美孚洋行油库办公楼旧址改造工程、滨江文化生态园(琵琶亭景区、美孚洋行景观区)、“两湖”周边景点和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改造完善工程、瑞昌市铜岭青铜文化产业园、中华商道文化园等一批文化项目相继签约、动工。

二、扩大招商引资,助推产业崛起

近年来,我市加大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紧盯项目建设不放松,并将文化旅游线项目列入全市项目建设大会战五条线之一进行重点调度。以抓施工进度倒逼投资进度,以抓调度、抓服务、抓进度、抓运营为手段,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文化旅游线项目快速推进。云南力奥印务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落户共青城,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烟标200万箱,将成为华东、华中地区烟标印刷龙头企业;共青统百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德安欣祥包装有限公司分别投资1亿元扩建,将在全省率先引进日本柔印设备;投资20亿元的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星子东林大佛项目、投资10亿元的归宗景区项目、投资5亿元的陶渊明文化村项目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运营。另外,为充分挖掘《桃花源记》的文化内涵,做好桃花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世外桃源项目保护与开发委员会,副省长朱虹,省政协副主席、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任顾问,代市长殷美根任主任。立足招大商、高标准、大手笔打造一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三、丰富文化产品,浓厚文化氛围

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异彩纷呈。开办了“九银论坛”、“濂溪”和“白鹿”讲坛等系列大众讲坛。201*年3月,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开设的“寻庐讲坛”,邀请了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郦波、于丹、郎咸平、余秋雨和樊刚等举办讲座100多期,听众达10万余人次;举办了新春团拜暨文艺晚会、九银之夜新年音乐会等系列文化活动;魅力九江广场文化活动成为丰富市民业余生活的文化品牌,演出39场,观众19万人次;“唱响九江”大型文艺晚会走进央视舞台;成功举办了《长白山阿里郎》大型朝鲜民族歌舞演出;10集高清纪录片《人文圣山庐山》在央视多频道播出;3集抗战经典纪录片《万家岭大捷》在央视3套播出;报告文学集《决战决胜-赶超路上的新九江》正式出版;电影《可爱的中国》、《庐山恋201*》以及以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周俊军为创作原型的电影《今天我出警》在全国上映。

四、盘活文化资源,促进融合发展

截止到目前,全市现有文物点10000余处,已登记的地面文物378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全市有15家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34282件(套),珍贵文物735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12件(套),二级文物1664件(套),三级文物5383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收集:民间文学1355件,民间音乐3699首,民间舞蹈123个,传统戏剧894本,传统曲艺39本,传统体育1个,民间美术1598件,传统手工技艺26项,民俗92件,传统医药15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无不烙印着历史文化的遗迹,弘扬着九江文化的魅力。20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九江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由原来相对狭小的“红色”人文资源的小视野,向“鄱湖山水”以及“人杰地灵”这一更为宽阔的“人文资源”大视野转移。目前正在筹划成立九江市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对九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逐渐产业化。

一是滨江文化生态公园带。结合滨江大道改造工程,整体开发美孚洋行旧址、浔阳楼、锁江楼塔、琵琶亭、日本台湾银行旧址等沿江景观,充分挖掘、保护、展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大中路西段、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改造正在顺利推进,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年底竣工。三是八里湖新区文化景观带。市博物馆、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与文博园、胜利塔交相辉映,集游湖、瞰城、览山、观江、游水、娱乐于一体。四是环庐山生态文化旅游带。白鹿洞、三叠泉、秀峰、星子温泉、鄱阳湖水上游乐场等生态旅游资源和文化文物景点有机整合,构建城乡互动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五是人文生态修河。发挥庐山西海、黄庭坚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馆和武宁全国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的资源,打造人文生态修河。六是瑞昌青铜主题公园。建设一个以古铜矿遗址景区为主体,融合剪纸、竹编、采茶戏等地方传统文化展示和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主题公园。

五、建设示范基地,打造品牌效益

201*年我市共有6家企业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龙韵琴行的乐器制作销售和音乐培训基地;修水县万顺特艺有限公司的贡砚、木梳、美容化妆镜等工艺美术品;鄱湖珍珠核工艺有限公司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制造、贝类工艺品加工基地;瑞昌市田园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瑞昌剪纸;星子金星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星子金星砚;瑞昌市南义竹编工艺厂生产的竹编。这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助推我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六、构筑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201*年的94.3%提高到目前的97.58%。二是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1767个。市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先进图书馆。三是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市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2个,覆盖全市94%的乡镇。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农村、学校、厂矿和林场),让广大群众得到了“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的实惠。四是推进农家书屋工程。目前已建成695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市8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并作为江西省唯一设区市代表参加了全国农家书屋建设经验交流会。《走进农家书屋》歌曲被评为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送电影下乡活动投入放映资金2130万元,放映电影132875场次。全市配有农村电影放映设备213套,县级配置电影流动放映车3辆。我市都昌县电影公司还荣获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七、加快改革步伐,促进持续繁荣

一是整合机构。201*年4月,文化局和新闻出版局合并为九江市文化新闻出版局;8月,九江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正式挂牌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我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被评为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先进单位。与此同时,全市13个县(市、区)实现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四大行政机构和管理职能的整合,成立了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二是创新体制。九江日报社成立九江九新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浔阳晚报报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九江晨报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整合报业力量,形成“三报二刊一网”传媒格局。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全面转企改制。红旗电影院、十里电影院和朝阳电影院积极靠大联强,与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影剧院联合,实现资源与优势互补。九江电视台庐山旅游频道实行制播分离,自负盈亏。市广电网络公司纳入省级网络公司。市新华书店更名为“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九江市分公司”,顺利完成转企改制。三是转换机制。按照自主经营、贴近群众、走向市场的原则,大力推进文艺院团的改革发展。根据各院团的不同性质和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引进民营资本,盘活市场,加强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剧种的传承和保护,由过去政府养文化,转变成政府管文化,真正通过市场激发文艺院团在市场经济中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文化资源整合不够,资源开发层次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品牌意识不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文化与山水风光、文化与历史积淀、文化与现代文明、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要求,抓住薄弱环节,完善文化规划,繁荣文化市场,努力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扩展阅读: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山亭区位于枣庄市东北部,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50万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文化强区、促进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努力作为,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不断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一、山亭区文化产业现状

近年来,全区各项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依托资源,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发展格局。山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灿烂的革命文化、多彩的民间文化和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经考古证实,早在1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殷商时期的古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小邾国在此繁衍生息。区内现有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等古代文化遗址298处,其中228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枣庄市“十佳名胜古迹”。按照中央和盛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更新观念,加大措施,切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初步形成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会等多业并举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经过近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广播影视、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全区文化经营单位已达67家,其中印刷企业8家,出版物11家,音像经销单位8家,文化娱乐场所13家,茶艺社2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5家。涉及影视、民俗等方面的文化产业基地2家,从业人员1110人,注册资本共计2.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单位1家,50万元以上的8家,10万元以上的25家,10万元以下的34家。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从建区初期的一些零星文化经营活动到大批个体、私营经济介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区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逐步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二)领导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保障到位、服务到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东城区规划建设的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党史馆、体育馆等为一体的“山亭区文体艺术中心”正在建设中,10处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使用,农家书屋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推进,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全区的文化建设已站在新起点、迈出新步伐。大力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是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增强文化国力的战略举措。为此,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盛市关于文化事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和会议精神,把文化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党政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志伟同志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李霞任副组长,文化、新闻出版、旅游、广电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山亭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山亭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了《关于山亭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新问题、新情况,形成有思路、有观点、有措施、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初步形成“依托优势,优化规模,借助外力,增强活力,加大扶持,规范管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进一步调整发展规划,挖掘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项目做实做大、做强做活文化产业,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一是努力发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山亭区有着丰厚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近年来,我们区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0余个,其中伏里土陶、山亭皮影戏、山亭柳琴戏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亭竹马、软弓京胡等6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26个项目已公布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像伏里土陶,在各级的大力扶持下,其作品已流入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并被中国美术馆、日本玩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其传承人甘致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伏里土陶艺术研究所”被评为省级优秀传习所,伏里土陶产品已成为我区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红山峪民俗,通过田传江孜孜不倦地抢救、挖掘和整理,出版的《红山峪村民俗志》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村级民俗志,红山峪民俗文化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界空白,走进了大学讲堂,红山峪村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民俗村,每年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此外,还有一些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剪纸、民间布缝、山亭皮影、山亭竹马等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现有的文化资源,增加经济收入。山亭区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林木葱郁,特有的地形地貌形成奇峰与溶洞交汇,平湖与青山辉映的天然景色,被誉为齐鲁大地的“天然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抱犊崮,已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熊耳山集双龙大裂谷、溶洞群、黄龙洞等自然景观为一体,是一处“山东仅有、全国罕见”的岩溶地质地貌奇观;另外,岩马湖、抱犊平湖、龙床水库常年碧波荡漾、景色怡人;莲青山、翼云山、龙牙山、雪山气势磅礴、风景如画;岩马溶洞鬼斧神工、天然妙成。山亭特有的自然生态风貌,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另外,做大做强节庆文化,如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烟花灯火晚会、梨花节、大枣节、樱桃采摘节、大豆文化节等等,为宣传山亭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三是本着“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原则,积极培育文化市常山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展美术装裱、古玩收藏、艺术品制作等市场,具有很广阔的潜力。对演出、文化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等市场,我们也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走上健康化、规范化、规模化的轨道。目前,文化产品已经开始越来越丰富,报刊、书籍、音像制品、文艺演出、书画展、旅游观光等,纷纷走进山亭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四是鼓励社团组织,宣传文化,发展文化组织。现在我区文化社团有10多个,象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山花皮影艺术研究所、伏里土陶艺术研究所等群众性文化团体,引导群众文化消费,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支持和参与到文化产业中来。五是立足资源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立足汉诺庄园的产业优势和鲁南民俗文化的底蕴,做好二者结合文章,将葡萄产业文化做亮、做强,在葡萄园中建成鲁南民俗艺术馆、文化馆、汉画像石馆,将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与先进的欧洲酒文化相结合,形成文化产业园。进一步将翼云山石板房影视基地建设列入重点项目实验范围,加大投入,打造原生态石板房部落,推动影视业的发展。六是立足地方文化素材,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山亭区依托独特有的小邾国文化,传统的柳琴戏、皮影戏等文化遗产,以及115师、苏鲁豫皖抗日培训班等红色革命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一批影视、戏曲、小说等文化精品工程。目前,我区打造的电视剧剧本《伏里传》上卷已经出版,皮影戏《二十四考》第一集已经公演,《八路军115师在抱犊》一书也即将今年9月份结集出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4686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