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品德评价反思的误区
高新二实验
对中学生品德评价反思的误区
作者姓名:钱学志
单位: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联系电话:13704362429通讯地址:长春高新第二实验邮政编码:130103
作者简介:钱学志,1998年毕业于长春广播电视大学,201*年取得东北师范大
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现工作在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任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中教二级。201*年主持的吉林省教育学院科研重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结题,201*年在长春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中,论文《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荣获三等奖,论文《批评学生,更需要讲究艺术》发表在201*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社科理论论丛》中。
【关键词】品德评价误区对策思考
【摘要】学生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品德评价的现状,揭示目前品德评价存在的
误区,提出了品德评价改革的对策,希望通过科学、合理地实施品德评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阶段。在这个时期,科学、合理地实施品德评价,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品德评价目前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当我们在探索此项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问题时,可以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品德评价已走入某些误区,而这些误区正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品德评价的误区
(一)误区之一:“主观化”的评价方式1、评价缺乏科学的目标体系
从教育评价理论上看,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品德评价目标体系。许多中学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往往是五育相加,或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礼貌、学习态度来评价学生。从评价方法来看,目前用的较多的是写评语的方式,由于缺乏科学客观性的评价目标,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较多,一般教师往往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或多或少,由教师意愿决定,主观随意性较强,常会造成较大偏差。
2、评价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学生的品德评价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这对客观的进行品德评价是个损失。因为班主任在品德评价过程中,常会带有一些消极的心理,如第一印象、学生成绩、晕轮效应等等,从而导致评价主观化,常常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而且,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素质,也会对学生的评价产生影响。同时部分学校仍然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少考虑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在道德教育活动中仍存在由教师布置、组织、安排等包办代替、从头管到脚的现象,致使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不是有严惩的依赖性就是有很大的随意性,而缺乏
钱学志高新二实验
自主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制力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这样不仅削弱学生品德的自我教育,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机。
3、评价缺乏用发展的眼光。
学生品德评价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学生的过去,用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注重对学生的潜力和品德进行科学的分析,常常只是在学期期末时“算总帐”,平时缺少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很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品德的进行教育。(二)误区之二:“功利化”的评价目的1、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从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形成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四要素,而其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是评价其思想品德的主要标志。目前,在道德教育中,教育形式或教育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们只是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手段。单纯的活动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活动一定要和必要的事先和事后或进行当中的道德诱导和启发密切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使得有较多学生的“知”和“行”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如在开展学雷锋活动时,有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做好事,而忽视了必要的思想引导,没有帮助学生去正确认识学雷锋活动的实质。再比如对新生的军训,虽然这是一种极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但如果以为通过这个形式必然会使学生达到锻炼意志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目的,而缺乏明确细致的道德教育目标和启发和诱导,效果也可能并不显著。而部分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道德认识,对评价学生的思想进步,还是没有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也是为了更好的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学习,提高成绩,因此在教育上会导致行为和语言上的偏差。
2、理论认识上的偏差
品德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优良品德、抑制和转化不良的品德。而部分教师在品德评价的过程中,没有完全理解评价的真正含义和品德评价的目的,过于强调分数等。认为品德评价就是要实施奖惩、拉开档次,评出等级。这样,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评比结果和高分而表现良好,在道德认识上产生一定偏差,如有的学生将自己的钱物上缴,以博得拾金不昧的美名,有的学生撕破自己的衣服,自伤身体,谎称是见义勇、与坏人搏斗等等,从而失去了品德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三)误区之三:“两极化”的评价方法1、重定量、轻定性
有些教师认为定量的方法是精确的、客观的、具有可比性,是评价科学性的体现。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一味的追求量化,但没有认识到,量化并不等于科学化,因为量化本身是很难做到科学公正,尤其是量化中分数的分配和权重,是否做到客观科学。品德是内在的,用分数只是停留在表面,同样一个道德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去支配,而只用分数无法正确评价。同时,单纯的量化法,更多的是起到一种约束行为,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2、重定性、轻定量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品德是内在的,难以定量分析,只能采用定性法。定性评价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别学生的品德,但由于缺少科学依据,常常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同时,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班主任一人很难准确的把握学生品德变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存在那些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完全不同的学生,就此,班主任很难判断不同学生的品德差异程度。3、重特长、轻全面
钱学志高新二实验
目前,在有些学校中,由于对素质教育的不全面认识,出现了合格加特长或者评语加等级加特长的品德评价。“特长”能否作为品德评价的一个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要求部分学生有特长,这是可能的,但要全体学生都有特长,这是不现实的。这种评价方法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双休日变成了特长班,而不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正确发展。
二、预防步入品德评价误区的对策1、制定合理的评价目标
在当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品德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参照中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以及国家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构建品德评价目标体系。在目标设计时,重视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强调社会责任感这一评价目标。同时突出品德评价的行为标准,因为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是重要的,但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良好的行为表现上。
2、加强品德评价的自主性
品德评价,是促使学生品德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而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靠的是学生思想的自我矛盾运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在品德评价时,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环节,通过参与品德评价,在评价中自我实践、自我体验,从而发现自我,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更为主动和自觉地接受品德评价,只有当学生真正愿意接受品德评价,真正认识到品德评价的意义时,才能起到品德评价的真正作用。
3、注重品德评价的立体化
立体化评价,即为多方位多角度来评价学生。从评价方法来看,既要定性分析也要定量分析;从评价形态来看,既要注重总结性评价,也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从评价方式来看,既要有教师评价,也要由学生自主评价和相互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既要看学生学习成绩,也要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看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要看学生在家庭、在社会中的表现。总之,进行道德评价,必须要充分利用观察法,收集足够的客观评价资料,必须取得多方力量的合作,才可能比较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否则很可能造成片面性。
4、品德评价坚持发展性原则。
评价学生的品德,要从发展出发,而不是为了约束和惩罚。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对学生的历史和现实表现进行分析,并要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及时把握学生的品德状况,并针对性的给予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即给予鼓励。做到评价的连贯性和经常性,做到看基础、看变化、看发展。因人施教,分层要求,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品德。
钱学志
扩展阅读: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一、学生对思想品德课认识存在误区
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学习效率不高。这从学生的作业、上课回答问题、课堂抽测、月考、期中试卷作答上都有所体现。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思想品德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一样,可有可无,考前读读背背就能考高分,平时没有必要花费很多时间。再就是认为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打开书就能抄上答案,没必要记忆基础知识,只要在书上画画重点,考场上翻翻书就行了。因此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是敷衍了事,对于老师所讲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也不以为然
二、学生对教材知识理解不透彻。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也很认真、用功,所布置的识记任务也能如期完成,作业也做得很认真,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但一到考试成绩总是很不理想,老师和家长着急,学生自己也很苦闷,甚至对学好思想品德课丧失了信心。其实,要想学好思想品德课,单靠识记课本知识,简单地照抄照搬答案,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现在的考试试题越来越灵活,开放性很强,答案多元化,不唯一,单纯的知识考查题目越来越少,就算是选择题也是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依据教材知识结构来命题的,单靠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也很难得分,更别说“辨析题”、“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题”了。只是“题目在书外(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作为背景材料设问)”,“答案在书内(答案来自教材中的观点)”。
如果对教材知识结构不熟悉,对课本知识理解不透彻,对重要观点不会活学活用,答题就会不得要领,很难把一些简单的题目解答出来。
二、学生不会审题,审题不清。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粗心大意的毛病,对所做题目的要求不认真阅读,或者靠想当然,就匆匆落笔,草草答卷,往往造成答案张冠李戴,答非所问。比如在做选择题中,学生总是习惯于正向思维,当遇到让选择错误选项时,只要看到一个正确的选项就入选了;题目要求回答“怎么去做?”,而学生却会答成“为什么要去做?”。
三、学生不会分析思考,解题能力差。
现在的思想品德课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更加注重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出题人多从社会热点问题和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或教训出发来命题。学生抓不住解决各种题型的方法,遇到老师课上没有讲过的新的时事、案例等问题时就傻眼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会把社会热点与教材观点、原理联系在起来作答,而是自己信口开河,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题论题,答案缺少组织性,缺乏条理性,不分要点,不分主次,让人看了一头雾水,自然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对中学生品德评价反思的误区》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对中学生品德评价反思的误区: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对中学生品德评价反思的误区》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51610.html
- 上一篇:五大领域目标
- 下一篇:98年上学期小班数学课程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