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职务消费成了腐败黑洞

时间:2019-05-29 03:19:05 网站:公文素材库

职务消费成了腐败黑洞

职务消费成了腐败黑洞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在201*亿元以上,相当于吃掉一个三峡工程;现在有的干部吃、喝、嫖、赌都可以由公家报销,而且假发票、白条发票比比皆是。

北京消息我国行政职务消费一直由财政大包大揽,许多支出鱼目混珠、公私不分。长期以来,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私客公待、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风屡禁不绝,导致各级政府行政费用连年攀升,无限膨胀。

一年吃掉一个三峡工程

湖北省老河口市是一个只有5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财政供养人员16224人,除工资外,职务消费支出一年在3500万元以上。到去年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有各类公务用车447辆,剔除车辆折旧费,在当地一辆公车年均消耗近5万元,算下来全市一年公车耗资201*万元左右。

一辆公车一年的耗费相当于当地17个农民或是10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水平,用老百姓的话说,一辆公车可以养活40个下岗工人。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一份提案披露: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

政府不仅要为数量巨大的公车支付购买费用、司机工资奖金,还要交维修保养费、保险费等各种税费。在这些费用的支付过程中,由于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行等方面都存在着比私车高得多的成本,所以同样数量车辆,政府实际支付了额外的高昂费用。据调查,社会车辆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出租车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

招待费是社会关注的另一大焦点。一些领导干部把吃喝扩大化,节日请,典礼请,来访请,业务请,工作请,交谊请,只要能想到吃喝由头,便成一桌酒宴,吃了山珍海味,还要来个酩酊大醉。据老河口市纪委清查,201*年全市招待费1980万元,占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18%。还有消息说,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在201*亿元以上,相当于吃掉一个三峡工程。

吃喝嫖赌全报销

政府庞大的职务消费成了一个“灰箱”,假公济私、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共同消耗着国家财富,其神秘面纱一直难以揭开。

因为有公款“撑腰”,一些干部将“一掷千金”玩到几近疯狂的地步,拿着公款到赌场充当“大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挥霍公款。曾任湖北省政府驻港办事处主任、香港宜丰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副厅级干部金鉴培,贪污、挪用金额为湖北省之最。此人从1997年到1998年短短的一年多里,贪污、挪用公款1.88亿多港元,其中有过亿的资金是在赌场豪赌输掉的。

“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一语道出职务消费中的暧昧。老河口市纪委负责人说,招待谁、怎么招待,往往都是单位领导说了算,他说招待谁就招待谁,他说怎么吃就怎么吃,而且高档烟、酒和礼品等一些费用都可以打入招待费。

对一部分人来说,公车甚至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在一些小车维修店,堂而皇之地出售电饭煲、消毒柜等小电器,大家都明白这些费用可以入到修理费当中。几年前,曾有一个市对40多个部门公车维修支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平均每辆车每年维修费高达2万元,比同类私家车高出数倍,就算其中只有20%的水分,那全国一年就要漏掉一二百亿元。

不少群众认为,现在有的干部吃、喝、嫖、赌都可以由公家报销。只要能与权力沾上边的,个人消费不管是合法的、非法的都可以由公家“埋单”,公款旅游、私客公待、公款读书、公车私用、公款送礼等层出不穷,吃的开成办公用品,用的可以开成资料费,礼品、旅游费可以开成会务费,而且假发票、白条发票比比皆是。(新华社供稿)

南方日报201*年9月19日

201*年9月19日13:54来源:[南方日报]

201*年9月19日13:54来源:[南方日报]201*年9月19日13:54来源:[南方日报]

扩展阅读:堵住国企职务消费“黑洞”——透视四部门“12条禁令”

堵住国企职务消费“黑洞”

透视四部门“12条禁令”

日前,财政部会同监察部、审计署和国资委联合发布《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列出规范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的12条禁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办法》的发布是党中央、国务院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更好规范国有企业管理。

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难题亟待破解

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较为严重,与收入分配有关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职务消费成为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假公济私、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的温床,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国企高管腐败案数量呈上升趋势。

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问题。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问题提出后,有关部门积极研究规范管理的办法。但从现有规定的执行情况看,由于系统性、操作性不强,仍然存在财务管理软约束、监管主体不明确、支出标准难量化、企业参与不积极等问题,企业加强职务消费管理缺乏明确的制度指导。

这位负责人指出,此次之所以发布这一办法,除了回应社会舆论的关注,也是落实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的具体成果。四部门以“坚决制止与企业经营管理无关的职务消费行为和奢侈消费风气”为

目标,联手制定了具体可行的监管措施,既解决了短期内职务消费亟待规范的难题,也为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制度改革迈出坚实一步。

“12条禁令”约束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

此次四部门发布的《暂行办法》一大亮点是采用非常明确的“禁止性条款”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进行严格规范。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差异化明显,职务消费属于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问题,又直接针对企业负责人个人的消费行为,敏感度较高,制定相关的制度办法难以获得参考的标准,更缺乏可借以统一规范的依据。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使《办法》具有可操作性,四部门并未对职务消费的具体支出标准等属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事项作出统一规定,而是对不合理、不合法、变相支出项目等作出了禁止性规定。《办法》共列出12条职务消费的禁止性项目,主要涉及超标准、豪华、高档消费;用公款支付应当由个人承担的装修、保健、商业保险、培训费等费用;利用职务转移职务消费支出;虚列费用,套取现金等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还要求企业自身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具体项目、标准等制度由企业制定,并报监管部门备案。

“这些措施既弥补了职务消费项目难以列举、标准难以掌握等欠缺,又可促使企业职务消费项目和支出标准的明朗化,是当前破解职务消费难题的最佳选择。”这位负责人说。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澄表示,“12条禁令”在一定程度上对国企领导的职务消费监管进行了细化,为落实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开了一个好头,具有积极意义。

强化制度约束堵住“监管漏洞”

近年来,国企高管腐败案频发,根本原因在于“监管漏洞”。专家指出,很多国企内部实行“一把手”财务监管,有的国企领导人年薪过百万元,但每年的职务消费就可能高出工资好几倍,很难证明其中每一笔消费都是正常的职务消费行为,因为很多可以通过其它发票来顶账甚至套现。

对此,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指出,解决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的硬约束力,建立起规范有效的制度监管机制。这也是《办法》的另一亮点。

《办法》要求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分层次的职务消费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按其管理职责分别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实施管理,企业要依据本规定制定和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共同发挥作用的分层次、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

刘澄认为,要想堵住职务消费的“黑洞”,关键要把各项监管政策落实到位,并针对国企的新变化、新问题不断完善监管制度,通过“制度防腐”树国企清廉之风。此外,国家还应从法律层面强化对职务消费违纪行为的约束。如果将超出一定额度的违反规定的职务消费行为列为职务犯罪,甚至列为贪污,可能更具震慑力。

(新华社记者韩洁何宗渝)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职务消费成了腐败黑洞》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职务消费成了腐败黑洞: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职务消费成了腐败黑洞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5298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