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第X人民医院B超室主任竞聘稿

时间:2019-05-29 03:22:50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X人民医院B超室主任竞聘稿

第X人民医院B超室主任竞聘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感谢各位院领导打造了这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感谢领导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让我有勇气站在这竞聘的讲台上,这将是我跨越人生历程的又一个崭新的目标。

竞聘B超室主任,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的优势:连续十八年的临床超声工作让我在业务技术上成长并成熟,十年管理岗位的历练,尤其是多次在三甲医院进修的经历,让我对于各种专科疾病的超声技术又有了明显的提高与发展,并积累了较多的超声管理与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这将是我今后做好B超室主任工作最有力的支撑。

如果能够竞聘为B超室主任,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在超声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结合科室的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即重业务,又不轻管理,并经常审视自己的工作效率。作为一名管理者,即要懂得放权,又要兼顾指导,用医生之所长,多鼓励沟通,少批评和指手画脚,使科室同事形成团结协助的氛围,充分发挥科室的团队效能。

二、做一个有威信的管理者突出的业务能力是B超室主任树立威信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不懈的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努力做到以技服人。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自律,要求其他同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敢于挺身而出,冷静分析,沉着处理。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工作。并及时有效的解决护士思想上,工作上的难题,使科室形成积极、乐观、主动的工作氛围。

三、做一个善于沟通的管理者要求自身并带动全科医生加强人文素质的学习及培养,不断提高沟通的技巧,从患者的需求出发,进行个性化服务,诚恳的倾听患者的意见和批评,努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加强与其他医生的沟通与交流,多商量,多协作。密切配合医生做好临床诊疗工作。上述是我竞聘B超室主任后粗略的工作设想,而具体的证明将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展开,请各位领导给我这个证明的机会。谢谢!!

扩展阅读:陆良县人民医院功能科B超室陈冠定声讲义

超声讲座

肌骨疾病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陈冠定

201*-02-16-19.30中会议室

肌肉骨骼系统常见良性肿瘤

随着超声仪器和高分辨线阵探头的应用,以及越来越多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超声研究,超声已成为肌肉骨骼系统放射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仪器方法

对软组织肿物最好应用高频线阵探头,一般表浅者应用7.0~13.0MHz,而较深者应用5.0~7.0MHz,有时需要3.5~5.0MHz,对于很表浅的软组织肿物还可应用水囊,全景成像技术使得医生可获得扫查区的整个图像,对于肿物与周围组织关系的判定十分有价值。超声检查应注意纵切和横切扫查并与健侧相同部位对比,还要注意分别在静止和动态时(患者活动)观察,站立位有助于对下肢血管瘤和动-静脉瘘的诊断,部分患者可适当加压观察。彩色都普勒技术对大血管检查很有用,但对小血管尤其低速血流价值有限。能量多普勒技术由于对角度的非依赖性及无Aliasing现象,显示出对软组织充血很有价值。二、最初判断

超声对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不仅仅局限在鉴别囊性与实性,在许多情况能作出明确诊断。超声检查时医生可询问病变是否由损伤引起,是否疼痛,生长速度如何,病人是否治疗过,尤其是应用抗菌素情况。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软组织肿物的诊断很有价值。液体抽吸可用20-22G针,而对实性肿物,尤其是软组织肉瘤最好应用粗针和自动活检枪,常用18G或更粗的穿刺针。

三、假肿瘤

1.许多软组织肿物由创伤、感染等引起而非肿瘤。与创伤有关的病变:最常见的是血肿、骨化性肌炎等(图16-1-1,16-1-2)。血肿回声是可变的,从开始的低回声发展到无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骨化性肌炎最常见肩部,臂部,肘部等,早期表现为非特异的低回声区,此时彩色都普勒可显示丰富血流信号,3~4周后,周边部出现钙化,早期无声影,后期常伴有声影。

2.炎性肿物:有些肿物可由炎症引起,用超声容易诊断.(1)软组织炎性肿物:超声对软组织脓肿很敏感,其表现为较厚的不规则壁,内部为低或混合性回声,有时可见气体回声。超声引导穿刺抽吸可确诊(图16-1-3)。必须注意脓肿是否与骨皮质相连,若相连则高度提示骨髓炎。

(2)蜂窝织炎:超声表现为皮下组织明显增厚,其内并见多数条状低回声,彩超可显示该区域血供丰富,超声可明确有无脓肿形成(图16-1-4)。

(3)肌腱炎与腱鞘炎:前者超声可明确肿物为肿大发炎的肌腱,常表现为低回声且肌腱周围可见积液,后者超声表现为腱鞘明显增厚回声减低并伴有少量积液(图16-1-5)。

3、囊性肿物:

(1)滑膜囊肿: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图16-1-6)。应注意有的窝可破裂到肌间隙。

(2)巨细胞囊肿:最多见的部位是手腕和足部,超声表现为易分辨的无或者低回声,后方回声常增强,既使囊肿很小(23mm的)也可产生症状。

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肿瘤来自间叶及神经外胚叶的各种组织,即从神经纤维、脂肪、横纹肌、平滑肌、血管、淋巴管、间皮、滑膜及组织细胞发生的肿瘤。对于软组织肿瘤超声有助于诊断:有无肿瘤b:哪一种肿瘤c:准确的位置和大小形态;d:与周围组织关系等。

一、脂肪瘤(lipoma)

1.病理特点脂肪瘤外观呈球形、结节状或分叶状,表面有菲薄的包膜。切面为黄色或淡灰色,质软,常被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为大小不一的小叶。镜下所见:脂肪瘤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尽管脂肪瘤富含血管,但由于血管被扩大的脂肪细胞所挤压,难以显示。

2.临床表现脂肪瘤是间胚叶肿瘤中最常见一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任何有脂肪存在的部位。最常发生于体表皮下脂肪组织,好发部位是四肢及躯干的腰背部。典型的脂肪瘤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位于体表的脂肪瘤质软,可推动,边界清楚,无压痛,位于深部脂肪瘤触诊较困难,一般无压痛。

3.声像图表现体表脂肪瘤常是椭圆形,长轴与皮肤平行。多数内部回声可比脂肪回声强,少数回声低,一般有包膜,CDFI:肿瘤内多无血流信号。肌间脂肪瘤位置深,回声同前,若超声难以明确诊断时,尤其彩色血流成像显示病灶内有血流时则需借助磁共振成像(图9-1-1)。

右臀部低回声

4.鉴别诊断脂肪瘤与软组织陈旧血肿机化的鉴别。后者有外伤史,声像图上可有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比软组织脂肪瘤明显。

5.临床意义超声诊断软组织脂肪瘤,明显优于X线,比CT及磁共振成像廉价,快速,简便,应作为此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二、脂肪肉瘤(liposarcoma)

1.病理特点肿瘤起源于间叶细胞,形态复杂,可以由近似成熟的脂肪组织直至很原始的梭形或圆形间叶细胞构成。脂肪肉瘤可分为五种组织学类型:高分化型、粘液型、圆细胞型、多形型和去分化型脂肪肉瘤。

2.临床表现脂肪肉瘤在所有软组织肉瘤中居第二位,约占所有恶性软组织肿瘤的10%-18%。脂肪肉瘤常发生于男性(55%-61%),最好发病于50-70岁年龄段。儿童极少见。脂肪肉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无痛性肿块,位于四肢深部结构内,特别是大腿。病程为几个月或几年。肿瘤可非常巨大,晚期可出现疼痛及功能障碍。

3.声像图表现多表现为低回声,部分边界清晰,由于生长迅速可见完整假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常可见坏死液化或钙化,肿瘤后方回声可以衰减也可以增强。彩超可显示较丰富动静脉血流信号,以树枝状、片状多见。动脉频谱分析多为高速高阻血流,也见低速低阻血流。

4.鉴别诊断脂肪肉瘤需与纤维肉瘤、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这些肿瘤的声像图表现均无特异性,而且图像表现有时十分相似,鉴别相当困难,确诊需依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5.临床意义大多数脂肪肉瘤仅呈局部侵润生长,局部切除后复发率较高。超声不但对术前确定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以作为手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

三、纤维肉瘤(fibrosarcoma)

1.病理特点纤维肉瘤是原发的纤维母细胞恶性肿瘤,不向其

他细胞分化,可发生转移和复发。镜下,纤维肉瘤呈均匀一致或簇状生长,并由梭形细胞构成。

2.临床表现临床上纤维肉瘤表现为生长缓慢的孤立性肿块,直径3-8cm,多侵犯肌肉,可深达骨骼,肿块生长巨大时才引起症状。大腿和膝部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次是躯干、小腿远端和前臂。

3.声像图表现肿瘤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呈较均匀的低回声,有时侵犯骨骼,可见骨质破坏。CDFI:肿瘤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

4.鉴别诊断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检查是诊断纤维肉瘤以及与结节性筋膜炎、粘液型纤维肉瘤、肌肉筋膜纤维瘤病和其他肉瘤相鉴别的重要手段。

5.临床意义超声引导下肿瘤穿刺,进行病理组织的检查,以确诊。

四、滑膜肉瘤(synoviosarcoma)

1.病理特点起源于滑膜组织的恶性肿瘤,多数滑膜肉瘤位于关节附近。与其他肉瘤不同,滑膜肉瘤由两种形态学不同的细胞组成(与癌细胞相似的上皮细胞和与纤维肉瘤相似的梭形细胞),形成特征性的双时相模式。

2.临床表现滑膜肉瘤在软组织恶性肿瘤中居第五位,多发生于青壮年,易发生于关节、滑囊和腱鞘等的滑膜。临床上可触及部位深在的软组织肿物,常伴有疼痛、压痛和毗邻关节的功能障碍。

3.声像图表现肿瘤边界清楚,呈分叶状低回声,内可见散在的强回声斑,后方回声不衰减。有时侵犯骨骼,可见骨质破坏。

4.鉴别诊断应与其他软组织恶性肿瘤相鉴别,确诊应靠活检。

5.临床意义超声有助于判断肿瘤复发。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可确诊。

五、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1.病理表现是起源于横纹肌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横纹肌肉瘤分为胚胎型、葡萄型、腺泡型和多形型。2.临床表现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占所有横纹肌肉瘤的50%-60%,好发于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头颈部、眼眶、泌尿生殖系等。葡萄型横纹肌肉瘤多发生于被覆粘膜上皮的器官,如阴道和膀胱。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占所有横纹肌肉瘤的20%,发病年龄多为10-25岁,多位于四肢深部组织。多形型横纹肌肉瘤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好发于股部。临床上,横纹肌肉瘤生长速度快,有明显侵袭性,预后差。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引起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

3.声像图表现横纹肌肉瘤为软组织内的椭圆形低回声,边界较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斑片状强回声及由出血、坏死、和变性所致的不规则无回声区,后方回声不衰减。CDFI:肿瘤周边及内部可见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4.鉴别诊断应与其他软组织恶性肿瘤相鉴别,确诊应靠活检。

5.临床意义超声作为一种廉价、快速的检查技术,已成为显示软组织肿块大小和内部特征的常规检查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可确诊亦为超声检查的主要目的。

六、韧带样纤维瘤(desmoidfibroma)

1.病理表现韧带样纤维瘤由高度分化的胶原纤维组织构成。

2.临床表现常发生于腹壁、大腿、上臂、肩部及臀部等部位。临床上肿块生长缓慢,呈侵润性生长,易复发,但不发生转移,可数年不出现症状。

3.声像图表现多数肿瘤边界不清,少数肿瘤边界清,内部回声

均匀或不均匀,沿肌纤维方向生长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实性低回声,无明显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后方回声不衰减。部分肿瘤包绕肌腱或神经生长,肿瘤内可出现条状较强回声。CDFI:肿瘤周边可有较多血流信号显示。

4.鉴别诊断应与软组织纤维瘤等相鉴别,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5.临床意义

七、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病理表现病变是由类组织细胞和类纤维母细胞混合而成。视肿瘤内各种组织含量的多少,分为组织细胞型、纤维细胞型和黄瘤型等三种亚型。

2.临床表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不是一种确定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而是各种分化不良性肿瘤所共有的形态学表现。主要发生在肢体、皮下或其他软组织内。

3.声像图表现肿瘤边界较清楚,内部呈较均匀低回声,常混有点片状强回声,后方回声不衰减。4.鉴别诊断常与肌肉内粘液瘤、粘液性脂肪肉瘤难鉴别,确诊应靠活检。

5.临床意义超声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轮廓及边界,引导肿瘤穿刺,进行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八、囊状淋巴管瘤

1.病理表现又称囊状水瘤,呈多房状,由胶原纤维和平滑肌包被的肉眼可见的淋巴腔隙组成,其内为大量淡黄色清凉的淋巴液。

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头颈部及腋窝部。临床上表现为锁骨上

窝、颈后三角或腋窝区分叶状、波动性、无痛性肿块,不与皮肤粘连。

声像图表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呈以无回声为主的多房性囊性肿块。囊腔相互交通,之间伴厚度不等的线样间隔。肿瘤并发出血、感染时,肿块呈高回声或液性暗区内有细点状回声,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或漂浮。CDFI:肿瘤周边及内部未见血流信号显示。

4.鉴别诊断应与腱鞘囊肿、血管瘤和淋巴结结核等相鉴别。

5.临床意义超声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确切显示发病部位和病变范围,为不同病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九、血管瘤(hemangioma):1.病理特点血管瘤由大量新生血管所构成。血管瘤多属先天性,出生后或出生后不久便可见到。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多发生于四肢,常由口径较大、壁厚、扭曲的血管构成较特殊的蔓藤状或蚯蚓状突起;其内的血管可为静脉,亦可为动脉,管壁薄厚不一。血管内血流缓慢,常伴有血栓形成及机化、钙化。

2.临床表现血管瘤占良性肿瘤的7%,位于皮下、肌肉之间或者肌肉内(图16-1-8)。血管瘤生长缓慢,边界不清,质地柔软可有压缩性。较小的血管瘤可无疼痛。病人多因局部疼痛、肿胀就诊。

3.声像图表现常见超声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合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扩张的血管或血窦为形态、大小不一的液性暗区,典型者呈蜂窝状回声。扩张的血管或血窦血流缓慢,可见血栓形成及钙化,即静脉石。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内呈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肿物大者可有压缩性。CDFI肿物内可见丰富动,静脉血流。值得注意的是当压迫肿物时或者当患者体位改变时肿物的回声可以增强,肿物可以增大;压缩肿物后或者变动体位后肿物内血流信号可以增多(图16-1-9)。

4.鉴别诊断应与囊状淋巴管瘤、淋巴结结核等相鉴别。5.临床意义超声诊断血管瘤较容易,可了解肿瘤的范围及肌肉受侵犯的程度,为手术切除提供指导。

十、神经鞘瘤(neurilemoma)

1.病理表现神经鞘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髓鞘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由雪旺(Schwann)细胞及周围胶原基质组成。肿瘤质硬,边界清楚,有包膜。瘤体较大者可有黄色区及囊变区。

2.临床表现神经鞘瘤多发生于头、颈部及肢体的神经主干,其次是四肢的屈侧,尤其是靠近肘、腕和膝关节处。其生长缓慢,常表现为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压迫神经时可引起相应的症状、体征。

3.声像图表现外周神经鞘瘤多为低回声,常为椭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后方回声增强。神经鞘瘤内无纤维结构(图16-1-10,)。若能明确肿物与两端正常神经相连即可确诊为神经源性肿瘤。CDFI:肿瘤内多无血流信号显示。

4.鉴别诊断与神经纤维瘤难以鉴别,声像图很相似,确诊应靠活检。

5.临床意义

十一、血管球瘤(glomustumor)

1.病理表现是由类似正常血管球体平滑肌细胞构成的肿瘤。正常球体是一种动静脉吻合,位于指(跖)甲下区、指(跖)和手掌,在体温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球瘤即含肌纤维又有上皮样球细胞。

2.临床表现血管球瘤较少见,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手指甲下组织,也可见于手掌、腕部、前臂和足部。临床上表现为特征性的蓝色结节,温度的变化常可诱发病变部位的放射性疼痛。

3.声像图表现超声上表现为均匀低回声或无回声结节,肿瘤平均大小6mm。发生于指尖的血管球瘤表现为甲下间隙内增厚的明显低回声或无回声带。正常甲下间隙厚度仅为1-2mm。若肿瘤位于甲床侧方或掌指软组织中,其形态多为椭圆形或同心圆形。

4.鉴别诊断5.临床意义十二、莫顿神经瘤1.病理表现2.临床表现3.声像图表现4.鉴别诊断5.临床意义

十三、软组织转移瘤1.病理表现2.临床表现软组织转移瘤较原发性恶性肿瘤少见,可发生于黑色素瘤、肺癌、恶性淋巴瘤、软组织肉瘤、乳腺癌、结肠癌、肾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等。当肌肉内出现肿块时,应首先考虑为原发性肿瘤,其次为转移瘤。大多数转移瘤可找到原发病灶,极少数转移瘤找不到原发病灶。

3.声像图表现转移病灶发生于皮下或肌肉内,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形态规则或呈分叶状,内部回声多为低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或增强。CDFI:多数肿瘤内部血流信号增多。

4.鉴别诊断应与原发性软组织肿瘤相鉴别。前者可找到原发病灶,确诊应靠活检。

5.临床意义超声检查敏感、无创、价格便宜,但特异性低。在鉴别弥漫性和边界清楚的病变,实性、囊性及囊实性病变,以及指导经皮穿刺活检方面,超声具有明显优势。彩色多普勒可观察实性肿瘤内部血供,监测非手术治疗的疗效。

十四、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1.病理表现所有平滑肌肉瘤的组织学表现相同,但根据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可分为三个亚型:皮肤及皮下平滑肌肉瘤、深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血管平滑肌肉瘤。肿瘤圆形,呈结节状,切面呈灰红色,有出血坏死灶。

2.临床表现为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约占软组织肉瘤中7%,主要发生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皮下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肿块,并有假包膜形成,生长快,局部皮肤隆起。

3.声像图表现4.鉴别诊断5.临床意义

十六、神经纤维瘤

1.病理表现多数神经纤维瘤中央区由紧密排列的嗜酸性纤维(内富含细胞)和疏松的非纤维基质(如粘液样物质)组成。与神经鞘瘤相反,大多数神经纤维瘤为实性肿块,囊性变,细胞稀疏区和黄色瘤样物质少见,钙化和骨化多见。

2.临床表现神经纤维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临床上表现为皮下软组织无痛性肿块,沿神经长轴分布,质地略韧,有弹性,可移动。肿瘤压迫神经时可引起相应的症状、体征。

3.声像图表现与神经鞘瘤相同,神经纤维瘤内部呈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后方回声增强。高频超声可显示肿瘤与神经之间的联接。4.鉴别诊断超声诊断神经纤维瘤时应与纤维瘤、神经鞘瘤相鉴别。神经鞘瘤推移神经束,呈偏心性生长表现;神经纤维瘤包绕神经束,呈中心性生长表现。神经鞘瘤内常见囊变、坏死、出血,而神经纤维瘤内少见。

5.临床意义骨肿瘤和瘤样变

一、骨软骨瘤(osteochndroma)

1.病理表现肿瘤顶端为透明软骨覆盖,形成软骨帽盖。软骨下为软骨化骨区,是肿瘤的主体,为含有黄骨髓的松骨质与骨干相连。

2.临床表现骨软骨瘤是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可多发,也可多发,是附着于干骺端的骨性突起,因基底形状不同可分为带蒂和广基两种类型,均与骨干相连。可发生于任何软骨内化骨的骨骼上,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最多见于股骨和肱骨,其次是肩和骨盆。骨软骨瘤本身无症状,但可因压迫周围组织而影响功能。

3.声像图表现表现为自干骺端向外突出的骨性突起。肿瘤的基底部为正常骨组织,可以是长蒂形或基底较宽。骨皮质与正常骨皮质相连续,后方伴声影。骨软骨瘤表面的骨软骨帽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覆盖于肿瘤表面,边界清楚。骨软骨瘤表面与软组织摩擦形成滑囊。当滑囊积液扩张时,声像图上在软骨帽周围出现无回声暗区,使软骨帽的表面界限更清楚。CDFI:肿瘤本身无血流信号显示。4.鉴别诊断

5.临床意义骨软骨瘤的X线图像很典型,结合X线平片可确诊。

二、骨巨细胞瘤(giantcelltumor)

1.病理表现骨巨细胞瘤起源于骨髓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细胞,是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一种肿瘤。肿瘤组织质地松脆,血供丰富,常有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2.临床表现绝大多数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在20-

40岁,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最常见症状为疼痛,可持续数月,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其次为局部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

3.声像图表现骨巨细胞瘤好发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肿瘤在骨端呈局限性骨性膨隆,多为偏心性生长。骨皮质破坏,变薄或连续性中断。肿瘤区呈较均匀低回声或中等回声;肿瘤坏死、出血时,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液性暗区。肿瘤与正常骨质间界限清楚,接近肿瘤的一侧骨皮质明显变薄。肿瘤透声性良好,其对侧边缘回声不减弱或增强。肿瘤穿破骨皮质后形成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包膜完整。除继发病理性骨折,一般巨细胞瘤不产生反应性骨膜增厚。4.鉴别诊断

5.临床意义X线平片是不可缺少的检查,表现为发生于长骨的偏心性溶骨性病变,边缘清晰锐利并有膨胀,皮质变薄。CT检查可明确骨巨细胞瘤骨质破坏的范围,骨皮质破坏的程度及软组织肿块的情况。确诊需依靠活组织检查。

三、软骨瘤(chondroma)

1.病理表现软骨瘤由透明软骨组织构成,发生于髓腔者

称为内生软骨瘤,发生于皮质骨或骨膜下者称为外生软骨瘤。

2.临床表现软骨瘤为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骨软骨瘤。手足短骨最为常见,偶见于四肢长骨、骨盆、脊柱、锁骨、肩胛骨、肋骨等。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十数年。病人通常症状不明显,或是在局部形成肿块,较硬,常无压痛或有轻度至中度的间歇性疼痛。

3.声像图表现内生软骨瘤在骨内呈膨胀性生长,声像图上表

现为骨皮质变薄,肿瘤区边缘不规则但边界清楚,内部为较均匀的低回声,常伴有钙化,表现为肿瘤内部出现散在强回声斑。当肿瘤粘液变性或出血时,可出现无回声暗区。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可见骨皮质回声中断和位移。4.鉴别诊断内生软骨瘤的X线平片很典型,基本X线征象为(1)膨胀性骨破坏,边界清楚。(2)多数软骨瘤内可见砂砾样、斑点状钙化。(3)骨质膨胀破坏,周边骨壳变薄。一般结合X线平片可确诊。

5.临床意义

四、骨肉瘤(osteosarcoma)

1.病理表现骨肉瘤由肿瘤性梭形间质细胞、软骨样组织和

肿瘤骨组成。三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在每个病例中都不尽相同,因而每个标本的致密程度不一。肿瘤可呈粉红色、灰色、灰白色“鱼肉样”改变。肿瘤破坏骨质并刺激骨膜产生骨膜反应增厚,穿破骨皮质侵及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肿块。肿瘤内血供丰富,易出血、坏死、囊性变。

2.临床表现骨肉瘤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发病率最高、恶性程

度最大的肿瘤,好发于青少年长骨的干骺端、股骨远端、胫骨和肱骨近端。骨肉瘤典型症状是疼痛,开始时较轻,以后变得严重而持续。患者可触及肿块,且迅速增大,病程发展快,关节活动受限。表浅皮下组织可见静脉怒张。

3.声像图表现

⑴骨质破坏表现为病变骨表面粗糙不平整,回声增强,连续性中断,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导致骨表面凹凸不平呈蚕蚀状,并向髓腔内发展(图16-2-1)。骨破坏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肿瘤骨形成,表现为斑块状或斑点状强回声(图16-2-2)。骨破坏与肿瘤骨一起恰似“珊瑚”状。

⑵骨膜反应常见的有骨膜增厚,回声增强。在肿瘤骨与正常骨交界处可见骨膜抬高,且向肿瘤包绕,形成三角形结构,与放射影像学描述的Codman三角一致(图16-2-3)。在沿骨长轴做横切扫查时可见与骨皮质表面垂直的放射状强回声排列成栅状,基底部骨皮质中断,与X线描述的日光样骨膜反应相符。

⑶骨破坏周围的软组织肿物肿瘤破坏骨质侵犯软组织时,即形成包绕病变骨、肿瘤新生骨的软组织肿物。多表现为包绕强回声肿瘤骨及新生肿瘤骨的软组织肿物,好象“珊瑚”在水中之感,一般范围较大,边界不清,无包膜结构。软组织肿块中常有环状、斑片状或斑点状新生肿瘤骨。软组织肿物范围无论肿瘤近、远端均远远大于病变骨,常呈浸润性生长。较大的肿瘤内发生出血和坏死时,可出现无回声区,使肿瘤内部回声更加不均匀。

(4)CDFI:骨肉瘤内部及/或边缘均可探及动、静脉血流,且以动脉血流为主。肿瘤血管较粗大,互相交通,分布密集,血流极丰富。在骨皮质中断处常常见到小动脉穿行进入髓腔内。肿瘤血管多为浅层优势,即肿瘤浅层或肿瘤边缘处血管多见而肿瘤深层或中心部血管相对减少或消失。4.鉴别诊断诊断骨肉瘤应与骨巨细胞瘤、软骨肉瘤及转移性骨肿瘤等相鉴别。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好发部位为长骨骨端,肿瘤区呈较均匀低回声或中等回声,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软骨肉瘤多见于成年人,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大量强回声斑,后方伴声影。转移性骨肿瘤多见于老年人,多有原发病史,根据发病年龄、部位、肿瘤的回声特点等可与骨肉瘤相鉴别。

5.临床意义超声诊断骨肉瘤并不困难,结合X线和活检可确诊。超声可判定肿瘤的大小及其对周围血管、腔隙的影响,可对病灶动态观察,监测术后复发、化疗及放疗的疗效。超声引导下进行肿瘤穿刺活检,可避开邻近大血管及肿瘤的坏死区。

五、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

1.病理表现软骨肉瘤是由肉瘤性成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构成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软骨或成软骨结缔组织,亦可由软骨瘤、骨软骨瘤恶化而来。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两种,发生于骨髓的间叶组织和由内生软骨瘤恶变者为中心型,起源于骨膜或由软骨瘤恶变者为边缘型。

2.临床表现软骨肉瘤多发于30-60岁成年人,平均年龄40-45岁,男性多于女性。约45%的病例侵犯长管状骨,其次是髂骨(25%)和肋骨(8%)。主要和最常见的症状是持续性局部疼痛,约5%病人因出现病理性骨折来就诊。3.声像图表现中央型软骨肉瘤发生于骨的干骺端。边缘型软骨肉瘤多继发于骨软骨瘤或软骨瘤,发生于干骺端骨皮质外。局部骨皮质破坏被肿瘤所代替,肿瘤区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肿瘤的主要成分是分化程度不同的瘤软骨细胞,其中常有钙化和瘤骨,故钙化是突出的征象,表现为肿瘤中心可见大量不规则强回声光点或光斑,后方伴声影。肿瘤穿破骨皮质,使肿瘤边缘回声不清楚,在软组织内形成不均匀低回声肿块。软骨肉瘤一般无骨膜反应,病理性骨折或侵犯骨膜时,可出现局限性骨膜增厚。软骨肉瘤合并粘液变性和坏死时,肿瘤内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无回声液性暗区。CDFI:肿瘤内可见散在血流信号分布。

4.鉴别诊断X线表现软骨的钙化不仅为单纯性环形、半环形,还可出现团块状,多环状和斑片状等形态,均系环状钙化聚集后的重叠影,是诊断软骨肉瘤的可靠征象。确诊需依靠手术和活组织检查。5.临床意义

六、纤维肉瘤(fibrosarcoma)

1.病理表现纤维肉瘤来源于恶性成纤维细胞。肿瘤组织周围可有假包膜,质软,均匀湿润,呈鱼肉状。较大肿瘤切面可见水肿、坏死、出血、囊腔形成。多数为原发恶性,亦可继发于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性骨炎、放射损伤或慢性感染。中央型者病变开始于髓腔,先引起溶骨性破坏,而后穿过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但不发生钙化和骨化。周围型开始于骨膜而与骨皮质紧密相连,多向外生长,亦可对其附着之骨皮质引起侵蚀,或侵犯髓腔。

2.临床表现骨纤维肉瘤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较少的一种,多发生于四肢长骨干骺端。

3.声像图表现早期髓腔内出现较均匀的低回声,边界清楚,肿瘤后方回声不衰减,局部骨皮质破坏,变薄。当肿瘤穿过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呈均匀低回声,不发生钙化和骨化。一般无反应性骨膜增厚。骨外膜发生的纤维肉瘤,主要产生附着于骨旁的软组织肿块,为均匀性低回声,边缘回声清晰。肿瘤侵犯邻近骨质,可见局限性骨破坏,回声中断,骨皮质不规则变薄。CDFI:肿瘤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4.鉴别诊断应与骨巨细胞瘤、滑膜肉瘤及转移性骨肿瘤等相鉴别。5.临床意义七、骶尾部脊索瘤

1.病理表现是来源于异位胚胎性脊索的一种较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脊索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大部退化,仅在蝶枕骨连接处的颅底部,骶骨前面和椎间盘的髓核内有少许残留,故肿瘤常发生于骶尾部及蝶枕部。肿瘤质地较软,有不完整包膜,切面为分叶状,部分组织呈半透明胶冻样,常为纤维组织分隔成小叶状。病灶易出血、坏死及囊性变。2.临床表现骶尾部脊索瘤较少见,生长缓慢,可持续生长数年,对局部组织侵润性强,破坏较广泛。临床上早期症状很轻,一般不引起注意,持续性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3.声像图表现早期骶尾椎骨呈局限性破坏缺损,肿瘤边界清楚,内部为不均质低回声,常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及点片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当肿瘤穿破骨质,可在骶前直肠后探及肿瘤,后方回声多不衰减。CDFI:肿瘤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4.鉴别诊断X线表现主要是溶骨性变化,骶尾部脊索瘤早期在侧位片上可见骶骨的膨胀,随后发生溶骨性破坏。肿瘤生长到软组织时,可见一边界较清楚的肿块,其内可见钙化。

5.临床意义

八、转移性骨肿瘤(metastatictumorsofbone)1.病理表现转移性骨肿瘤大部分为癌,极少数为肉瘤,容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有: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子宫癌、胃癌、甲状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结肠癌、恶性黑色素瘤等。骨转移瘤多数为灰白色或暗红色,可以出血或坏死。溶骨型者质脆弱,成骨型者质硬。2.临床表现转移性骨肿瘤多见于中老年,40-70岁发病率高,占73%以上。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最常见发病部位为骨盆、股骨、脊柱、肋骨、肱骨、肩胛骨、胫骨等。患者有原发器官肿瘤病史,若无原发器官肿瘤病史,则容易误诊。最常见症状为疼痛,可触及包块,出现压迫症状及全身症状。

3.声像图表现转移性骨肿瘤表现为局限性骨折破坏,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来源于肾癌、甲状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结肠癌、肺癌者,肿瘤内部回声多为较均匀低回声;来源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癌、胃癌者,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较强回声。晚期肿瘤穿破骨皮质后,在软组织内出现局限性肿块,多无完整包膜。转移性骨肿瘤一般无骨膜反应。病理性骨折时,可见骨端移位。CDFI:可见异常肿瘤血管迂曲扩张,互相交通成片状或树枝状血流信号。

4.鉴别诊断转移性骨肿瘤应与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纤维肉瘤、非骨化性纤维瘤等鉴别。

5.临床意义对于确诊患有原发器官肿瘤患者发生骨转移,诊断较容易,对于无原发肿瘤病史及体征,首发症状即为转移病灶的患者,诊断转移性骨肿瘤较困难。但超声可对病灶进行动态观察,确定转移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确定其原发肿瘤。九、孤立性骨囊肿(solitarybonecyst)

1.病理表现病理检查没有真正的肿瘤组织,有认为是骨髓出血液化形成囊肿。骨膨胀破坏,皮质变薄,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囊腔内壁覆以薄层纤维组织,内含黄色透明液体,或有棕黄色、黄绿色液体。

2.临床表现孤立性骨囊肿是一种很常见的良性骨瘤样病变,常见于青少年,好发于儿童四肢长骨干骺端松质骨,特别常见于肱骨干。孤立性骨囊肿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少产生自觉症状,都因外伤引起骨折后发现。少数患者局部有隐痛、酸痛及轻压痛。

3.声像图表现孤立性骨囊肿显示为局限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在骨内可探及一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肿瘤壁光滑完整,透声性好,后壁回声无衰减,无骨膜反应性增厚及软组织肿块。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可见骨折端移位、重叠。CDFI:肿瘤内未见血流显示。

4.鉴别诊断X线表现为长骨干或干骺端囊状膨胀性骨破坏,骨壳薄而光滑,囊腔沿骨髓腔长轴发展。孤立性骨囊肿应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及骨巨细胞瘤相鉴别。

5.临床意义结合X线平片及穿刺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十、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bonecyst)1.病理表现肿瘤由扩张的海绵状血管囊腔所构成,外观有较薄骨样组织,其内呈海绵状结构,充满不凝固的血液、血浆和血液分层。镜下见血窦内充满红细胞,窦壁间隙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薄厚不一。

2.临床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良性肿瘤样病变,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少年,全身各骨骼均可发病,多数位于长骨,以股骨和胫骨为多。病史较长,临床上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肿块,逐渐长大,局部有波动感。

3.声像图表现病骨表现为囊状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变薄,正常骨组织被破坏,出现蜂窝状无回声,可见液-液分层现象。肿瘤与正常骨组织间界限较清楚,但不规则,其内透声性良好,后方回声不衰减。一般无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可见断端重叠、移位,局部骨膜可有反应性增厚。CDFI:肿瘤周边可见增多的血流信号,囊内血流较少。

4.鉴别诊断X线表现为病骨呈囊状膨胀性破坏,骨质呈大片致密硬化,其内有大小不等的囊状透光区,外板显著膨出,板障增厚。CT在病变区可见液-液平面,Hertzann认为这是本病特有的征象,说明囊腔内含有流动缓慢的血液或血性液体和不同成分分离的结果。因此,结合X线和CT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5.临床意义

十一、骨纤维异样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ofbone)1.病理表现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系正常骨组织逐渐为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的一种骨病。标本纵切面显示局部骨干膨胀,皮质变薄,正常的骨组织由白色纤维组织所代替,其中可见囊状变性和出血。本病在组织学上的表现并非一致:有些区域含纤维和胶原较多;有些区域含骨性组织较多而有硬化的特征;有些纤维基质中则含有玻璃样软骨岛和(或)囊肿。

2.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好发于四肢骨干骺端或骨干,其中又以负重的下肢占多数。由于病变进展缓慢又无疼痛,直到青年时期,病变使骨骼发生了畸形或合并病理骨折时才被发现。病变晚期常导致肢体畸形和跛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恶变为骨肉瘤或纤维肉瘤,恶变率为2%-3%。手术治疗不彻底,恶变率更高。

3.声像图表现病变骨有不同程度的粗大变形,正常骨结构消失,回声模糊不清。按病变所含病理组织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超声表现。病灶内有较多的骨小梁组织者,则病变区回声较强,在不规则回声增强区内出现散在虫蚀样较弱回声。病灶内纤维组织增生为主,骨小梁成分少,又有囊性变者,声像图表现为边缘较清楚,形态不规则,较均匀的低回声区,后方回声不衰减。一般无骨膜反应,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回声缺损中断,重叠移位等改变。4.鉴别诊断X线主要有四种表现:囊状膨胀性改变、磨玻璃样改变、丝瓜络样改变、虫蚀样改变。CT主要有两种表现:囊型和硬化型。囊型主要见于四肢骨,表现为囊状透明区,皮质变薄,骨干可有膨胀,内有磨玻璃样钙化。硬化型多见于颅面骨和颅底骨,表现为非一致性密度增高,在硬化区内有散在的颗粒状透亮区。纤维异样增殖症应与骨肉瘤、纤维肉瘤及软骨肉瘤相鉴别。5.临床意义

十二、组织细胞增殖症

1.病理表现组织细胞增殖症是网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为嗜酸

性肉芽肿、慢性特发性黄色瘤病及非类脂组织细胞增多症三组疾病的总称。

2.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好发部位以颅骨、肋骨、骨盆

及脊柱多见,其次为股骨和胫骨。病灶多位于骨髓腔,向皮质扩散或破坏骨皮质,可侵犯软组织。常有全身症状,如肝脾肿大,尿崩症及突眼等。

3.声像图表现嗜酸性肉芽肿多为单骨发生病变,表现为病变区

骨质破坏,呈实质性低回声区,边缘较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病灶内残留骨质或死骨呈散在强回声,部分可向骨外生长,无骨膜反应。慢性特发性黄色瘤病常为多骨发生病变,声像图表现为骨质破坏缺损,呈较均匀低回声,边缘较清楚,边界不规整。4.鉴别诊断5.临床意义其它骨病

一、髌骨先天性畸形

1.病理表现包括先天性髌骨缺如和髌骨外侧脱位。先天性髌骨缺如无髌骨或只有很小的髌骨,常合并拇指甲异常,称甲髌综合症。髌骨外侧脱位为出生时髌骨已移位于股骨髁的外侧,不能自行复位,常为双侧性及合并股四头肌发育异常。

2.临床表现二、骨包虫病

1.病理表现是由细粒棘球蚴在骨内寄生引起。棘球蚴被血流带至骨骼,病变从松质骨或骨髓腔开始,骨内形成小包囊,沿骨髓腔或骨质薄弱区发展,并逐渐增大。骨皮质受压萎缩变薄,髓腔变宽,最后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包囊,可继发病理性骨折。

2.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以骨盆最为多见,其次为脊柱。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包块及病理性骨折。实验室检查,Casoni试验或包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3.声像图表现骨皮质变薄,骨内可见包囊,呈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暗区,囊腔内可见分隔回声,无骨膜反应性增厚。

4.鉴别诊断诊断应与溶骨性肿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转移瘤等相鉴别。本病应结合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5.临床意义如果超声同时发现有其他内脏包囊虫病灶,即可确诊,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图9-1-12纤维瘤

图9-1-1脂肪瘤

图16-1-8肌间血管瘤-HGB图16-1-9血管瘤内血流信号

图16-1-10神经纤维鞘瘤()图16-1-11神经纤维瘤()

肌肉骨骼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高频超声评价肌骨肿物已被证明具有高敏感且很高阳性预期值。不论在鉴别肿物的囊实性,发现术前或术中未触及的肿块;观察肿物对治疗的反应以及有无术后复发及超声引导穿刺等方面均有很大价值。其局限性是探测深度有限,若无骨破坏时,声束难以穿透骨皮质影响检查效果。一、软组织肉瘤

成人多见的是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儿童常见是横纹

肌肉瘤。多表现为低回声,部分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常可见坏死液化或钙化。彩超可显示血流增加,频谱分析多为低阻血流。超声可评价软组织内非手术治疗疗效。一般肿瘤体积变小或者内部出现坏死灶为治疗有效。术后局部复发是软组织肉瘤最常见的并发症,超声对其诊断极其敏感。常表现为小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肿物,研究显示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在对复发的诊断上无明显差异。软组织肿物术后4-6周应该做超声或磁共振成像。

二、组织转移癌

转移性软组织肿瘤罕见,常常来源于肺和消化道肿瘤,超声表现为圆或椭圆形,低回声肿物,边界常不清晰。三、恶性骨肿瘤1.灰阶超声形态学特征

⑴骨质破坏笔者等研究显示多数恶性骨肿瘤有骨质破坏。表现为病变骨表面粗糙不平整,回声增强,连续性中断,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导致骨表面凹凸不平呈蚕蚀状,并向髓腔内发展(图16-2-1)。骨破坏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肿瘤骨形成,表现为斑块状或斑点状强回声(图16-2-2)。骨破坏与肿瘤骨一起恰似“珊瑚”状。

⑵骨膜反应:常见的有骨膜增厚,回声增强。在肿瘤骨与正常骨交界处可见骨膜抬高,且向肿瘤包绕,形成三角形结构,与放射影像学描述的Codman三角一致(图16-2-3)。在沿骨长轴做横切扫查时可见与骨皮质表面垂直的放射状强回声排列成栅状,基底部骨皮质中断,与X线描述的日光样骨膜反应相符。上述骨膜反应常见于成骨肉瘤,其他恶性肿瘤多见的是骨膜增厚,回声增强。⑶骨破坏周围的软组织肿物肿瘤破坏骨质侵犯软组织时,即形成包绕病变骨、肿瘤新生骨的软组织肿物。多表现为包绕强回声肿瘤骨及新生肿瘤骨的软组织肿物,好象“珊瑚”在水中之感,一般范围较大,边界不清,无包膜结构。软组织肿块中常有环状、斑片状或斑点状新生肿瘤骨。软组织肿物范围无论肿瘤近、远端均远远大于病变骨,常呈浸润性生长。软骨肉瘤、滑膜肉瘤软组织肿物多为分叶状,部分见包膜结构。

2.CDFI与PDI表现⑴肿瘤血管

恶性骨肿瘤内部及/或边缘均可探及动、静脉血流,且以动脉血流为主。肿瘤血管多为浅层优势,即肿瘤浅层或肿瘤边缘处血管多见而肿瘤深层或中心部血管相对减少或消失。在骨皮质中断处常常见到小动脉穿行进入髓腔内。据血管CDFI表现可分为:①片状分布型高血供型:表现为肿瘤内血管密集分布,迂曲扩张,互相交通。动态观察肿瘤内布满红,蓝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或连接成团片状,酷似CT扫描描述的"血池"或"血湖"状,或见5个以上斑片状彩色血流信号或3条以上血管走行(图16-2-4)。PDI显示更清晰,形似火焰状。频谱分析多为动脉血流(图16-2-5),少数为静脉血流(图16-2-6),并存在动静脉瘘。此型以骨肉瘤、骨转移瘤多见。②枝状分布型中血供型:肿瘤内血管分布较上型稀疏,走行似树枝。可见12条血管走行或见35个斑点状彩色血流信号。上述两型在恶性肌骨系统肿瘤占多数。PDI显示为清晰的树枝状血管,恰似"圣诞树"样(图16-2-7)。此型多见于骨巨细胞瘤、部分骨肉瘤和骨转移瘤。③斑点状分布型少血供型:肿瘤内血管走行不清,仅有13个斑点状彩色血流分布于强回声斑块表面或缝隙中。PDI显示斑点状血流信号似天空闪烁之星。此型可见于脊索瘤、软骨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另外在良性骨肿瘤多见。

以下为恶性骨肿瘤声像图表现⑴骨质破坏中断并有肿瘤骨形成。表现为形态不规整的实质低回声内呈典型的“珊瑚”状强回声;⑵典型的Codman三角和日光放射状影像。⑶肿瘤边界不清,常呈浸润性生长。底部回声明显衰减。表浅皮下组织可见静脉怒张。

⑵肿瘤与周围大血管及肿瘤表面血管

在肿瘤附近有大血管时,如股骨近、远端,胫骨近端、肱骨近端等处恶性肿瘤,CDFI可清晰观察股动脉、腋动脉等大血管与肿瘤界限是否清晰,有无受侵。恶性骨肿瘤常常显示肿物与血管壁界限不清,受压移位、包绕等征象(图16-2-8)。这对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指导价值。四、肌骨系统良性肿瘤

1.形态学特征:在嗜酸性肉芽肿、浆细胞骨髓瘤等良性骨肿瘤中也常有骨质破坏。表现为骨皮质增厚,回声增强,骨表面不平整,部分有骨缺损。骨膜反应轻,常为增厚。骨破坏周围也可形成软组织肿物,但范围小、病变轻,形似“拱桥”状。

2.CDFI表现:除部分血管瘤血供丰富外,良性骨肿瘤血管分布多为斑点状即见到13个斑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多无明确血管走行。患侧大血管与健侧比较无改变。五、CDFI,PDI与肌骨系统肿瘤1.CDFI,PDI可以鉴别良恶性肌骨肿瘤

从血管血流分布来看,恶性肌骨系统肿瘤血管血流色彩明亮丰富,分布广泛,可见迂曲扩张,互相交通成片状或树枝状血流信号;良性肌骨肿瘤以斑点状血流多见。笔者研究一组恶、良性肌骨系统肿瘤收缩期血流峰值为27.34±11.78和15.40±8.44(cm/s)(P见血管异常区域又大于软组织肿块范围。由于PDI对低速血流和极低速血流信号检测敏感,对于四肢恶性肌骨系统肿瘤,从肿瘤近远端开始,应用CDFI及PDI分别与健侧同位置同层次进行血管分布对比研究。发现患侧肿瘤边缘以外血流信号明显高于对侧,甚至可以跨越关节,一般距肿物边缘约1015cm,两侧PDI显示血流信号才基本一致,说明PDI显示血管异常范围又大于CDFI所见。因此对恶性肌骨系统肿瘤的切除范围宜足够大,不能仅仅根据骨破坏之大小及软组织肿物范围。

3.CDFI,PDI与肿瘤周围大血管

CDFI,PDI能明确肿瘤与附近大血管之间的关系,判定其有无受压、移位、浸润及肿瘤包绕情况,为手术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价值。肿瘤侧大血管受侵时,频谱形态发生改变,多为舒张末期流速升高。4.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

恶性肿瘤术前病理决定着手术与否和术式。以往多采用手术切取活检和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前者有增加转移的可能,且创伤大;后者有放射线损伤。CDFI,PDI显示肿瘤周边血供丰富,即肿瘤周边部生长活跃。因而利用彩超引导穿刺取材成功率大大提高。

5.文献报道恶性骨肿瘤化疗两个疗程后,供应肿瘤动脉阻力指数不变或下降伴有肿瘤内持续高速动脉血流为化疗反应不良;而阻力指数增大预示反应良好,即CDFI能观察患者对化疗的反应。

图16-2-1髋骨骨肉瘤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物图16-2-2骨肉瘤肿瘤骨形成()

左图髋骨骨肉瘤()右图健侧

图16-2-3骨肉瘤骨膜抬高形成Codman三角图16-2-4高血供骨肉瘤

图16-2-5骨肉瘤内高速高阻动脉血流图12-2-6骨肉瘤内静脉血流

图16-2-7中血供骨肉瘤图16-2-8骨肉瘤压迫并累及股动脉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第X人民医院B超室主任竞聘稿》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第X人民医院B超室主任竞聘稿: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X人民医院B超室主任竞聘稿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5331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