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初中语文“同课异构”误区及矫正

时间:2019-05-29 06:18:05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初中语文“同课异构”误区及矫正

初中语文“同课异构”误区及矫正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第一初级中学张光裕

近年来,在很多学校里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意识,使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对比操作,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法和经验,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对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非常有利,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显著地发展。这种模式也迫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

同时,在“同课异构”也存在着认识和操作上的一些误区:误区一:“同课异构”活动不完整性。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形象化地阐述了“同课异构”。

何谓“同课异构”?

现象一:A校在进行“同课异构”活动,统一规定了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并要求老师们到本学科公开课中听课“取经”。此活动轰轰烈烈开展了近一个月,老师们听课笔记写了厚厚一本。

现象二:B校同样在搞“同课异构”活动,事先制订了活动的主题,与教学内容,在个人准备的基础上,分学科组共享教学资源,研讨了教学策略,进行了思想碰撞。其后,每位老师各自设计教学过程并实施,同备课组成员进行教学观察(授课、听课)。听完课后,备课组对所有课例进行了集中研讨,比较、分析、探讨教学有效性。教师个人自我反思,为下一轮教研活动做好准备。

从上述现象中不难看出B校的“同课异构”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就在于: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建构过程,认为这不过是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多听几节课,多上几节课”的问题,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简单和狭隘的。

“同课异构”实质上是几位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切合新课程要求,在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前提下,根据各自的教学经验与教学风格,在同伴的帮助之下,最大化地共享组合间各种教学资源,形成不同的教学构想,在构想付诸实践中共同发现、解决问题,相互借鉴,使构想最终达到最优化,从而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打造精品高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经历了可持续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认知与能力建构过程,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误区二:“同课异构”活动就是相互模仿、择优照搬。

案例:一所农村中学在“同课异构”活动中,确立了八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为教学内容,有位教师在教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时,在完成译文后,引导学生充分地通过朗读,闭目想像与体会文中描述的“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一句的美景。这可谓是本课中一“亮点”。另一位教师就此“借鉴”。后来这位教师到城里一所中学上示范课,全盘照搬这个“亮点”,效果却很差。城里的孩子能有多少经历过农家小院似的庭院生活呢?怎么能理解和想像“月光、竹子、柏树”所“形成”的“积水、水草交错纵横”的美景呢?所以,有的学生则直言“不知美在何处”。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同课异构”活动中,绝不能简单地模仿、照搬。教学工作不是工厂流水线上同一模式的机器化大生产方式。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每一名学生个性、思想各不相同;教学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也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人不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同课异构中,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用、课程理念的体现等,教师们不同的观念在进行碰撞与融合;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挖掘深度、教学中生成的不可预知所有这些都使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的差异,从而体现出教学无限的发展与变化。

误区三:“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

案例:同样也是两节《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同课异构”公开课。

A老师授课环节:师生共唱《水调歌头》(苏轼)导入新课《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字词注意释疑朗读要求译文诵读体会。在诵读体会环节中,A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时,强调苏轼被贬之后仍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B老师授课环节:欣赏《水调歌头》(苏轼)导入新课《记承天寺夜游》共做课前预习题,扫清字词障碍朗读体会,强调朗读方法(特别是文言朗读时的停顿方法)译文分析文章写事、写景方法,体会作者心境学生谈感受。在体会作者心境里,B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强调的却是:怨恨、凄凉、排遣自我忧郁的达观心态。

从以上两节课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位老师在同一教学内容下授课的环节设计基本一致,但是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却有很大不同,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与感受。这就要求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要准确到位。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不同,对课文的解释也不完全一样。虽然说对同一篇文章,人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课文的基本解读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标准,如果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对学生误导。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同课异构”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教研活动方式之一,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我们只有不断是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才能够共享育人成功的喜悦。

扩展阅读: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配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大赛,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探讨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语文组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比赛”。

本次比赛共有七、八年级七位老师上课,特邀教研员詹必国老师担任评委,教学处毕文龙主任和学生处李文主任于繁冗的工作中,全程参与了本次比赛评价活动。赛后随即召开了评课教研会,上课和听课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詹必国老师对本次竞赛进行了点评,根据评委的打分情况,推选出毛金花老师作为我校代表参加中山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赛。

综合赛后的讨论和反思,总结如下:一、对同课异构的理解1.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同课异构”的教研是学习、内化《纲要》的核心理念

并有机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效益的过程。它的课堂中心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本次赛课,七、八年级的七位老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大部分老师采取了课堂讨论的形式,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找寻答案,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搜集、处理、获取新知,暗合了同课异构的理论基础。

2.概念界定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本次赛课,我们选取了网络文章《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是作者肖复今年九月份的新作,本次课堂教学大赛重在阅读过程的解读,这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在教学文本和教学目标“同”的前提下,课堂上更多地呈现的是老师个人风格之“异”。曾繁老师在学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抓住“我”心理的前后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主旨和写法;毛金花老师抓住“小”字做文章,

引导学生思考小事给“我”产生的影响,理解“信念的力量”,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沈晶晶老师引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的“恶心”,分析“老头”的形象,最后归纳主旨;范福来老师以歌曲《小城故事》导入,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然后抓住文中的对比,理解“我”的“恶心”和拾荒老人人性的光辉,再抓住首尾呼应的句子,概括文章的主旨;凌前进老师从标题“一件小事”入手,重点分析“五角钱硬币”照出的两个灵魂,以及不同的描写手法;侯存忠老师以“一位拾荒老人归还三万元”的故事导入,在概括故事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着重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联系时事进行拓展;谢红云老师以拾荒者的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入两个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拾荒老头的高贵,并总结主旨。

二、对存在的问题的探论:1.教学目标的设定

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

在对肖复《一件小事》的解读上,参赛的七位老师教学目标总体上一致,都侧重于对文本内涵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的解决方式却各不相同。但不管方式如何都应该基于对文本的正确而深入的探讨,偏离了文本内涵把目

标定位为诸如“小说写法”、“学习拾金不昧精神”等均应重新审视。

目标是纲,不可忽视。而达成的最佳目标,是检验集体备课效果的重要一项。

2.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堂丰富生动高效的语文课,预设与生成必不可少。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新课程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对课前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次赛课,总体感觉课堂预设的东西过多,生成的东西偏少。甚至一些经小组讨论形成的一些结论与单一的学生解读并无二致,小组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与价值。如何设有价值的有效的问题,应该成为备课中慎重思考的问题。

3.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本次赛课,完全按照常规课堂的要求,每节课中都加入“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内容,这是本学期语文课堂要求的必备环节,也作为课堂模式中的新增部分。观其效果,对演讲者内容、过程的分析评价还需要加强。

不同的文体有其不同的教学模式,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目标都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改变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只见“文”而不见“人”的现状。《一件小事》这篇文章,

有着浓厚的散文风格,解读文中的“人”和“事”,如果陷入记叙文的要素等概念,走记叙文解读模式,值得商榷。

以文体定模式,以情境与活动做指引,或许是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在教学模式上的有益探讨吧。

三、对本次活动的反思1.让教研回归常态

有效教研,使公开课回归常态,变表演课为实验课、研究课。常态课与公开有着明显的区别,公开课上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就变现的很突出,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素质的培养。一旦回归常态,便应试教育方法占据上风,教师便成了课堂的主宰。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间找一个契合点,是今后教研的一个要点。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充分利用集体教研的优势,在课文内涵分析上下功夫,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此,本学期其他年级的公开课也拟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将同课异构进行到底。

2.正确看待同课异构中的“同”和“异”

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判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不同教师的“异”与“同”孰多孰少,而是在于教师在这一教学研讨活动中,能否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

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差距是比较大的,这样在教学上,及课后练习上,就要加大区分度。同课异构更应贴近学生个性及知识基础,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同”的。

综上,语文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刚刚启动,在已经行的赛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收获很多,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同时,同课异构的实施也优化了我们的教育教研方式,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语文“同课异构”误区及矫正》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语文“同课异构”误区及矫正: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语文“同课异构”误区及矫正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6798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