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历史新课程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总结

时间:2019-05-29 06:18:0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历史新课程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总结

历史新课程“同课异构”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2、课题研究是学生的多样性和教学层次差异性的要求。

3、我校倡导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以推进新课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

是教师专业成长及教学教研水平提高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核心理念主张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建构主义理论观点。主张教师以原有教学经验为基础,针对教学主题对信息重新认知,建构“好课”。

3、生成学习理论观点。主张在学习中主动选择相关信息通过主动建构得出认知。

4、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主张建立学习型团队,资源共享、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协作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长效内在机制。三、“同课异构”课题的内涵

“同课异构”的“同”指同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异”指不同的学习对象及教师的不同构想、不同教法、不同风格等。就是试图建立一个促进交流、促进分享,在分享交流中感受成长,感受变化并重新建构、重新规划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在交流碰撞中升华提高,共享成功的喜悦。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同课异构”在沿袭传统教研依纲据本,帮助教师理解把握处理教材的基础上,致力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追寻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既有个体独立的创设也有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利于个体与团队的结合,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与风格。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扬长避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活动给教师提供了交流展示的机会,为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为我校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五、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

2、新课程教材内容与课时紧张的问题3、学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问题

4、如何发挥集体智慧,相互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问题5、同课异构的程序化问题

6、师生共同异构体现学生主体性与高效课堂的问题。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1、积极探索”同课异构“的可行性策略和方法,使之科学有效。2、关注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提升观念认识,改进研究行为。3、探索教研方式与学习方式之间的最佳组合状态。

4、丰富我校校本教研资源,提差补优。使学生、教师达到均衡发展。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同课异构的理念、理论依据、结构类型、呈现方式、操作要求、评价重构等。

2、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开展同课异构,建立个案管理档案。3、体现同课异构的听课、评课的新机制的研究。4、体现同课异构效果的教学质量检测手段的创新研究。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参与法、个案研究法、观察反馈法、比较研究法九、课题的实施方案

1、深入学习新课改理念,更新观念

2、开展好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实施每周一次听评课制度,做到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形成研究轨迹。

4、建立同课异构的教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5、实行同一教师不同层次班级、不同教师相同层次班级、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班级的同课异构。

6、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业务切磋交流。十、课题研究的对象、组织与实施1、研究对象:全体高一师生2、组织:高一历史教研组教师

3、实施:分阶段进行,全组成员分工协作。十一、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年4月,开题。

第二阶段:201*年4月---6月(第8、11、12、13、14周),课题的实验落实阶段,做好阶段性评价总结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三阶段:201*年7月(第15、16、17周),课题的总结阶段。整理相关资源,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递交评审。十二、课题组的主要工作

1.开展好每周的集体备课,教研组提前一周确定主要备课教师、研讨课题,作为承担研讨的主要负责人,要深入钻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多方查阅资料,挖掘各种可用的教学资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并预设了教学过程。教研组其他成员自主备课,利用教研组集体备课时间,对所确定的主要课程进行研讨,各抒己见,从多个方面发表设计教学内容,包括情境导入的材料及方法、教学内容的整合、教材中材料图片的使用时机等。在交流和碰撞中,老师们会自觉地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扬长避短,吸取别人的“同”与“异”,别人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教师们求同存异、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平台。2.抓住课堂,实施不同形式的同课异构。授课者及时调整授课的内容或环节。3.紧跟课堂,每人每周至少听1节课,做好听课记录,课后马上结合课堂进行探讨,协助改进。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法、问题探究法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4.强调课后评课及反思。授课教师,记录整改建议。做好课后反思及二次备课,结合集体建议总结充实,进行整改,做好进一步的反思总结,从而到达提升个人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5.积累同课异构的资料,逐步形成备课组有关必修二的资料库。十三、课题的主要成果

听课节数:11周共听65节课每周一次的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资料不同教师同课异构的教学资料及视频教师个人同课异构的设想及实施的资料个人教案及课后反思总结“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形成。

体现学生参与“同课异构”探究学习的资料及视频课题实施后教研组教师的教学设计、认识或反思5篇。本组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研气氛浓厚课题研究成果

从4月到6月共听课节数:8周40节课。

每周集体备课的同课异构相关资料积累。(见实物)

同一教师不同层次班级、不同教师相同层次班级、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班级同课异构的教学资料、课后反思和视频等资料积累。(见实物)课题研究的总结性论文及课题感悟。(见实物)形成了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教研模式。

形成了团队合作的氛围,教师个人成长加快,团队科研攻关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新课程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师生共同进步,教学效果显著。“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启发1、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正是我们根据课改新理念,在分层教学中的新尝试,但通过实践证明了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效之举。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也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有针对性。2、对教材教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课前及课后的研讨中,老师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思想发生了碰撞,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在思维的碰撞中,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更加深刻。3、有利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建立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教师与教师之间往往是竞争多于合作。他们很少花时间与同事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孤立+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常态。“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十分注重发挥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在集体备课中集思广益,在教师自己的实践和向同行的学习中能够不断优化各自的课堂教学。

4、“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也促使每一位教师在课余不断为自己“充电”,以求在自己的课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因为优质的课堂教学需要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艺及对专业的知识视野紧密结合。只有这四者综合地表现于教师的身上,才能够真正设计出精美生动的“同课异构”。附录:

1、总结性论文及课题感悟:刘望成《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张文琰《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例探讨同课异构模式》孙姣《让历史火起来,让学生乐起来历史教学同课异构反思案例》解月娇《同课异构课题的反思总结》王莉《“同课异构”反思》2、同课异构教案:

同一课题不同教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备课教师:王莉、解月娇

同一课题同一教师不同班级设计

张文琰《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刘望成《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8周教研活动中主题确定及研讨情况记录

扩展阅读:初中历史 “同课异构” 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同课异构”的实践与思考

什么是“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就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所谓“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学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同课异构”就是对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年级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构思进行教学。它可分为“一人的同课异构”和“多人同课异构”等形式。“一人同课异构”是由于“一师教多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

同课异构不仅是校本教研的主渠道,而且是学科教学分析与研究的重要方式。历史与的同课异构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同课异构的基本步骤是“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年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初中历史;同课异构;教学实践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在教艺锤炼上,也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行动研究。教师的“自主”,往往力所不能。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都会生机勃勃。新课程教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共生效应”。“同课异构”通过个人与集体研讨教材,各自课前准备,确保在“同课”条件下对不同教学构思、不同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进行比较研究、反思,以达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由于教师所学的专业不同,教的教材一样式,教师上课的教学风格必将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必将决定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差异,教学策略差异,资源选用差异等,从而使课堂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那么,如何使独具教学个性的课堂,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呢?我们尝试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因为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能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一、对“同课异构”的内涵认识1.“同课异构”的内涵

“同课异构”是指教师教授的课题相同,但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能够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不同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找到教师“个性化”与“专业化”成长的支撑点。2.“同课异构”的理解

“同课异构”更多的在于“教学结构”的理解上,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结构是指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单讲,教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3.“同课异构”的基本模式

同课异构的基本模式是“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年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二、开展“同课异构”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都在探索一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学模式能够规范教师的教学程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采或教学特色。教学模式的僵化是教学发展的一种障碍。僵硬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是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多元化教学、多元评价的教学主题背道而驰。而同课异构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能关注教师的个性特征,关注生命的价值与内涵,激发教师的个人风采。在激活个性化教学与集体互研过程中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这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生命线,才是教学革新的制高点。

基于此,教师在建构历史“同课异构”教学策略时,应该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学生学情具有一定的同构意义。学情是指教学主体(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对认知状况、知识结构、能力层次等认知活动与个性特征、群体感受、心理活动、情感态度及个性发展差异的一系列综合性的情况。了解学情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同课异构”建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学习习惯、能力状态等方面应该建立在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异构”异解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与科学性,才能最终实现“异构”的意义。

2.教学主题具有一定的同构价值。“同课异构”的“同课”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同一主题中的三维目标、教学章节、教学时间、任务达成等方面的建构应该具有“同一性”。这是科学解析不同教师建构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过程的基本要素。差异性只有建立在“同一性”上才具有“同构”价值,才能对教学效果作出科学性、客观性的对等评价。

3.教师风格具有一定的异构内涵。“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二片树叶”。由于教师的个性特征、

知识积累、阅历认知、思维方式等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技能也就具有别样洞天、缤纷异彩的特点。在组织教学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重教师风格的独特性,挖掘教师教学的独特风采,并根据教师的差异提出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整改)方向;然后,在“趋异”与“趋同”的整合中,提出一些共性方面的整改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扬教师的个性风采,在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中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三、初中历史“同课异构”策略的建构与实施

在“同课异构”的实践中,我们采用六种循环性的建构策略,即“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年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六个步骤。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核心价值。对历史的“同课异构”的分析与研究,采用“还原”与“切片”手段,强调过程的延续性、分析的独到性、研究的深层次性。1.理解教材

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前提工作。不同的教师对教材与课标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分析。但大多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最终会趋向统一。2.独立设计

强调独立设计,并不是说要否认集体教案。这是因为,集体教案的行走路线是个体设计集体教案个体教案(修改与完善)。即使采用集体教案,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生成依然具有一定的个案(个性)特点。3.年段说课

说课环节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置于课后。放在课前,主要是让教师群体对教师的“教案设计”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便于教师个案的完善或引起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某些环节或不足方面。置于课后则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诊断、整改与提升。4.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教学是验证教学设计、衡量教学实施,实现预设与生成有效统一的重要环节。这也是验证“同课异构”实效性与科学性的关键一环。5.比较创新

采用切片或复原方法来复述教学过程,重温教学环节,剖析教学细节,解析教学要素。用这种方法能够清晰的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当然切片或复原要符合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对切片或复原分析要注意教学的前后衔接性,而不能断章取义,管中窥豹。6.总结提升

该阶段主要通过授课人、学科组或相关专家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方式,对“同课异构”进行综合反思与诊断、整改与提升。并根据“同课异构”的科研特征,对不同教师的“特质”与“同质”进行分析,关注“特质”上的个性化教学魅力的张扬,但更关注“同质”上的共同性发展,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借鉴、学习、提升的平台。一般通过“自我剖析小组诊断专家指导整改提升”环节进行分析与探讨。四、思考与体会1.意义

(1)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实现了教师间的“合力效应”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让同年级每位教师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中,她们在课前是信息资源共享者;在展示时又是设计思维和课堂能力的竞争对手;在课后又变成了互相鉴赏,互相学习的合作者。各种不同的身份,充分发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关系的作用,在竞争的表面下,我们看到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共进的和谐,它不是让教师们变成敌人,相反它让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

(2)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每位教师或多或少,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每一次的教研课都能展示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更好的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3)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同课异构”活动还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4)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在压力的促使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她们知道要尽己所能,精心备课,这样就促使不同教师充分展开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优点,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评课,让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不足与困惑

对于历史与社会“同课异构”中的“异构”流程与教学效果,可能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与评价。同时,学生对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建构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是有个适应度的问题。因此,对于“同课异构”的教学评价问题,如何评价?评价机制又是怎样的?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同课异构”是一种发扬教师个性教学的一种互研方式,个性张扬与个性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可能会使教学迷失于无序环境和真空状态。因而,如何让教师的个性发展既规范有度,又个性张扬是我们面临的一种困惑。

另外,在开展“同课异构”中如何正确处理二组关系,即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存异”与“求异”的关系,也是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历史新课程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历史新课程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历史新课程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6798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