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聋人事业五十年辉煌历史回顾
中国聋人事业五十年辉煌历史回顾
在旧中国,大多数聋人读书无门,就业无路,受人歧视,生活凄惨。二十世纪40年代前后,民间曾自发组织过“中华聋哑协会”。由于得不到政府支持,不久夭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扶贫济残,保障聋人的生活。
1956年2月,由全国15个大、中城市的聋人代表和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热心人士77人,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告成立中国聋哑人福利会。聋福会于1956年至1958年组织力量,在全国54个市、县进行聋人调查,并依此推算出全国有聋(哑)人300多万。同时,聋福会协助政府安排聋人参加生产和工作。聋福会成立不久,就向劳动部写了《关于聋哑人请求就业问题请转知各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积极予以支持》的函。劳动部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要求“各地劳动部门对于请求就业的聋哑人,尽可能为他们介绍适当的工作,各企业、事业单位有适合聋哑人做的工作,亦不得借故拒绝录用”。1956年聋福会投资扶持北京市聋人玩具厂,为聋人参加生产摸索经验。1959年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在天津召开了聋人福利工作现场会,交流了组织聋哑人生产劳动的经验。对于各地组织与安排聋人生产劳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协助教育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特教事业。聋福会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了中国聋人手语改革委员会,制定了《聋哑人汉语手指字母方案》、《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并经内务部、教育部批准公布试行。聋福会自1958年起,分期分批为各地培训了150名聋人扫盲教师和基层工作干部,并于1959年创办了师资讲习所,一面提高在职聋校教师,一面培养新的聋校教师。1959年创办了《聋哑人工作通讯》。1958年在全国社会福利事业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一部分聋人手工艺品。参加展出的有17个城市25个单位的217件展品,观众达8万余人。展品显示了聋人的聪明才智。同时,还协助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中国聋人生活》纪录片。此外,还通过文艺会演和报刊、电台等,宣传我国聋人福利工作。聋福会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了聋人体育活动。在1957年6月举办了全国聋人田径、游泳比赛。1958年成立了中国聋人体育协会筹备委员会。1959年6月举办了全国聋人男子篮球赛。体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聋人的业余文化生活。1959年成立了中国耳聋防治委员会筹备会,并于同年与中华医学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了全国聋症防治工作座谈会,还协助民政部门在天津兴建了我国第一座助听器工厂。聋福会在国际上也产生一定影响,曾派聋人工作者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苏联、捷克、波兰、民主德国等10个国家。1955年聋福会加入世界聋人联合会。同年,在第二届世界聋人大会上,我国被选为世界聋人联合会第二届执行局委员国。通过相互访问,增强了我国聋人同国际聋人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我国聋人工作的开展。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盲福会和聋福会合并成立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于同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盲人聋哑人第一届代表会议,制定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全国委员会。1964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聋人事业走上新的发展阶段。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聋协建立起395个省辖市、县、市辖区协会以及700多个基层组织。各级协会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对聋人进行形势、革命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效地帮助聋人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因而在各条战线上出现了许多身残志不残的聋人先进人物。为了提高聋人的文化素质,推广手语,制订并出版了4辑〈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与汉语拼音手指字母方案。全国协会和各级协会通过报刊、广播、图片和橱窗展览等方式,向社会宣传了聋人工作成就和聋人先进事迹。
在“文化大革命”中,协会组织被加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强行解散,使我国聋人事业大伤元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聋人事业焕发生机。1978年国务院批准民政部的报告,恢复和建立全国和地方各级盲人聋哑人协会。1980年4月,第三次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明确了聋人协会的性质和任务。规定协会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全国盲人聋哑人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盲人聋哑人的桥梁。协会的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章程还重新规定协会要“关心聋人的疾苦,为聋人谋福利”。1984年12月,第四届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了协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协会真正办成深受盲人聋哑人信赖的群众团体。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在本世纪末,广大盲人聋哑人能够达到身心素质(包括政治、文化、技能、身体各方面)明显提高,聪明才智得到发挥,物质生活相应改善,为祖国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提出了协会工作搞实搞活的指导思想,多为盲人聋哑人办实事,做好事,使协会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生气勃勃的新阶段。并开展“建家做友”活动。各级协会本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深入基层、家庭,竭诚为聋人服务。在解决聋人的就业、住房、户口、子女入学、夫妇两地分居,以及婚姻等问题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实践证明,“建家做友”活动是成功的,各地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出全国“先进之家”58个,“优秀之友”83名,在四届三次委员会上进行了表彰。
协会恢复工作以后的10年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福利生产单位发展到2万多个,安置盲聋哑残职工近40万人。城市安置面达70%,有些大中城市盲人聋哑人的就业问题基本解决。农村的残疾人,随着乡镇福利企业的迅速发展,也有不少从事工副业生产劳动。部分聋人个体开业,自谋生路。工商管理等部门对聋人个体开业实行“五优先”:贷款、发执照、供贷、安排场地、减免税收优先。1987个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民政部联合发出《关于盲人聋哑人协会组织盲聋哑残人员举办经济实体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为搞活协会工作创造了条件。1984年前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聋症检查,受检人数达30多万。为防治打下了基础。全国先后举办了多期聋儿语言听力康复骨干培训班以及聋儿家长函授班,为各地培养了康复业务骨干。聋教育事业迈出了新步伐。继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建成之后,1987年长春大学设立了聋人美术大专班。有的省在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了特教师资班,有效地提高了师资水平。1983年9月全国协会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盲聋哑职工教育经验交流会。为了鼓励盲聋哑职工学习科技文化知识,适应四化建设需要,全国协会和部分地方协会还设立了盲聋哑职工奖学金,颁布了奖励条例。1985年底全国盲聋哑职工的扫盲工作基本完成,使盲聋哑职工在摘掉文盲帽子后,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1987年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手语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手语》书稿,这部标准手语辞典于1988年正式出版。为了群众性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需要,1985年12月10日成立了中国聋人体育协会,并加入世界聋人体育联合会,从而为中国聋人运动员参加世界性比赛创造了条件。1986年9月,举办了全国首届聋哑人艺术表演录相比赛。近500名聋哑人参加了全国首届聋哑人表演录相比赛。
在全国协会的积极建议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聋人福利事业被列入宪法。1982年现行宪法第四十五条第三款中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人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盲聋哑事业的重视和关怀。1985年特殊教育作为专门章节被列入义务教育法。财政部、民政部等联合发出的关于协会手语翻译的津贴的通知。1985年12月,全国协会出版了《中国盲人聋哑人画册》,设计并制作了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会徽。为发展我国聋人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协调残疾人工作,1987年4月在唐山联合召开了全国残疾人工作会议。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988年3月11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聋人协会作为残联的专门协会,被保留下来,在残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国聋人协会代表聋人的共同利益,反映聋人的特殊需求,维护聋人的合法权益,推进残疾人事业,为广大聋人服务。中国协会的宗旨是:弘扬人道主义,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聋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中国聋人协会在残联聋的领导下,对外开展友好交流活动,对内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手语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聋人舞蹈“千手观音”成为聋人的骄傲。聋人协会成为聋人群众的主心骨,也是政府联系聋人的桥梁。回首五十年,中国的聋人事业经历了一个百废待兴到百废俱兴的新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聋人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聋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恢复和建立组织入手,逐步扩大工作,出现了全面发展、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扩展阅读:辉煌五十年
辉煌五十年
岑溪市第二小学五年级七班覃彬钊
广西,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聚居地,既有滨海风光的波澜壮阔,又有漓江山水的唯美秀丽。
从北部湾畔到桂北的壮乡瑶寨,从南岭山脉到右江河谷,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经过5000多万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今天的广西再不是过去“老少边山穷”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大步迈进的充满活力、富有朝气、前景灿烂的崭新广西。
翻天覆地的巨变
50年来,壮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无不留下了中央领导的足迹。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广西考察,为广西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极大地激励着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不断谱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201*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955.65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1958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1*年的第17位,排名西部前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进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50年来,广西的经济总量增长40.8倍,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50年来,广西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农业大省;50年来,广西工业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汽车机械、钢铁锰业、有色金属、电力、建材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天空大海一样蔚蓝,南湖广场风景惹人陶醉;万达商业广场行人如织;大小立交错致挺立;“大地飞歌”喜迎八方来客;琅东新城高楼高耸入云……一幅幅如诗的画卷,让外地人刮目相看,也让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南宁市民无比自豪。
在广西采访的第一站首府南宁,完备的市政建设,美丽的市容景观,满城的绿树繁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谁又能想到,50年前,堂堂广西的首府整个财政收入只有区区的0.57亿元。虽然南宁只是广西的一个城市,但可以折射出广西50年来的巨大变化。
昔日“老少边山穷”,今天富裕文明又和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50年来,广西实现了从满目疮痍到生机盎然、从穷乡僻壤到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跨越。
今日之广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各族儿女正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奋力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融入多区域合作,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步伐,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201*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加快发展战略目标。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广西又一次将改革奋进的号角吹响。
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康庄大道上,广西各族干部群众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走过50年辉煌历程的广西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美丽的广西、魅力的广西、活力的广西、开放的广西、充满希望的广西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辉煌五十年
岑溪市第二小学五年级九班李圆
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的喜庆还在延续,站在首府民族广场的中心,仰望那尊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笔题写鼎名的“民族团结宝鼎”,耳边回响的是中央代表团团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激动人心的话:“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壮族自治区50年辉煌历程的高度评价,是对广西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八桂大地怎能不欢欣鼓舞!壮乡儿女怎能不自豪振奋!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夯实民族团结的基础
50年来,广西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由1958年的24.52亿元增加到201*年的59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由113元增加到125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289元,增至12200元,增长42倍;工业生产总值201*年达到5969亿元,较1958年增长243.4倍。“十一五”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重大项目建设明显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合作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呈现出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广西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期……
5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八桂大地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都离不开一个基石各民族团结协作、拼搏奋进、共建家园!全区上下坚持落实民族团结政策,以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平等,以民族团结推动各项民族事业发展。
50年来,全区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用好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自主权和各项优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民
族区域政策法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12个民族自治县、62个民族乡。结合本地方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12个自治县都制定了自治条例,还制定了若干部单行条例,使民族自治地方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将少数民族人才干部的培养置于重要位置,引导各级各类民族干部不断开拓进取,奋勇争先。截至201*年底,全区少数民族干部达到近41万人,是自治区成立时的13.38倍,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36.22%,比自治区成立时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陆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少数民族干部已经成为我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在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教育工作飞速发展,成为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环节。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把发展教育同振兴当地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了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兴办民族中小学,在城镇中小学开设寄宿制民族班,兴办少数民族女童班,推行双语教育,高校招生实行降分录取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同胞子女平等、公平受到教育。
努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集中力量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各族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201*年以来,自治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连续实施3个大会战: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大会战、东巴凤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3个大会战共投入近100亿元,受益群众600万人。201*-201*年,在全区58个民族乡安排了6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道路、人畜饮水、学校、卫生、水电、文化等8个方面,直接受益群众100多万人。201*-201*年,集中力量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行动,在8个边境县实施了697个建设项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道路、饮水、水
利、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82个。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为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成立以来,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扬。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目标,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开放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南疆特色的文化先进省(区),使民族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当天,以展现广西12个世居民族繁衍生息、融合发展的社会发展历程和多姿多彩风情习俗的专业性民族文化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正式揭幕。此前,全区各地已建有10个为保护各民族传统而设立的民族生态博物馆。
壮族的嘹歌激昂多情,苗族的节庆欢快热烈,京族的独弦琴源远流长……我区积极利用民族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文化致富工程”成效明显。《印象刘三姐》令几千名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受益,目前演出总场次已超过1400场,观众达260多万人次,票房收入达到5亿多元。举办了10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赢得“广西歌海”美誉。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等文化节庆活动连续登场,各少数民族在歌声中迈进新生活,在歌声中感受新时代,在歌声中迎接新希望。
大团结迸发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形成了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生动局面。
踊跃争当民族团结模范民族团结精神代代传承
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自治区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周永康、张德江等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代表中央代表团全体成员,向大会的胜利召开和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会上,张德江总结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鲜明特色:一是传统特别深厚;二是基础特别牢固;三是工作特别扎实;四是贡献特别巨大。他还高度评价广西各族人民“打造了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奋斗的精神,展示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进步的强大力量”。
50年来,我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民族政策,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用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涌现了许许多多民族团结先进模范。
从201*年开始,每逢自治县成立10周年,自治区都挤出不少于201*万元的资金支持一批县庆项目建设,并在民族乡乡庆建设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自治区民委在指导民族自治县、民族乡的庆典活动中,安排资金3250多万元,帮助协调、落实自治区直属有关部门扶持民族自治县县庆项目资金2.6亿元,建设了一大批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庆和民族乡乡庆项目。每一次庆典活动都使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基础设施和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使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有效地增进了民族团结和促进了自治县、民族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百色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7.6%,其中壮族占80%,是广西壮民族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市。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色市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施生态扶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一系列扶贫攻坚大会战,解决了2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1*年撤地建市以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战略,走资源开发、产业振兴的路子,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与此同时,下大力气解决各民族群众最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增收难等热点问题。目前,百色老区已形成通铁路、通高速公路、通航空、通航运、通边境口岸的“五通”立体交通枢纽新格局;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先后荣获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教育攻坚先进地区称号、“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建设”、“宣传文化站”、“农家课堂”、“农事村办”、“廉政文化建设”、公安“三基工程”等成为全国、全区的亮点;“黑衣壮”、“布洛陀”、壮族织锦、嘹歌、北路壮剧、瑶族铜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宾市兴宾区境内居住有汉、壮、苗、瑶、仫佬等多个民族,总人口逾百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成以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多年来,该区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各民族同一家”的发展观念,多举措织就民族团结的红纽带。该区石陵、迁江等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的农民,每年在下半年选取一两天举行隆重的传统庆丰收活动。兴宾区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它作为融洽干群关系民族团结的一个纽带大力推广。继“丰收节”之后,该区又兴起了“三月三”、“六月六”和“盘古兄妹出游”等节日。这些节日成为“共谋发展、共庆丰收、共叙友情、共建和谐”的团结抓手。
柳州市公安局解放派出所管辖区域是个典型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派出所对待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特殊困难和要求,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民警主动学习民族知识,了解民族政策,并建立了一支少数民族语言翻译队伍,成员来自辖区所属厂矿、企事业单位,一有需要,随叫随到,为交流感情、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女教师李安宏1997年来到距离上思县城80多公里的潭逢小学任教,至今已勤勤恳恳地为这里的瑶族同胞工作了10多个年头。她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教两个年级的复式教学。因工作成绩显著,她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从这个教学点走出大山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已上重点高中,有的考上各类师范院校。看着这些走出大山的学生,李安宏引以为豪:“让瑶山孩子走出大山,是我的追求。”
1984年以来,自治区已经开展了6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表彰了1178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2382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先后有177个模范集体和171名模范个人荣获国务院表彰。全区各市、县先后召开了上百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了2500多个先进集体和7800多名先进个人。通过持久和多层次的表彰活动,大力宣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和党的民族政策,影响和带动全区各级各族各界,使壮乡民族团结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心相连手相牵民族团结生根开花
民族政策全面落实,民族关系巩固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领下,民族团结进步的观念牢牢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八桂大地形成了各民族亲如一家、同心同德、共建家园的良好局面,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在南国壮乡蔚然成风。
龙胜各族自治县建立50多年来,各民族之间没发生过一次大的纠纷,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促进了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全县上下携手开发的民俗风情旅游已成响当当的品牌,少数民族群众借此纷纷建起家庭旅馆,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201*年国庆“黄金周”,龙胜接待中外游客8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全县旅游总收入2794万元,同比增长66%。
都安、大化等自治县有数十万需要异地搬迁的贫困人口。为了减少政府的负担,为了让瑶族等各族贫困同胞摆脱窘困,环江的壮、毛南等民族同胞,慷慨让出祖传的山坡土地30多万亩,安置外县少数民族贫困户1.4万多户6.6万多人。搬迁到环江晒谷岭的200多户瑶族同胞感恩戴德:“我们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党的好领导,全靠环江毛南族、壮族同胞兄弟的慷慨相助!”
“别看我们乡有5个民族,大家可是一条心,都是一家人。”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有壮、瑶、汉、侗族和仫佬族5个民族8477户37888人。在民族习俗上,他们有着各自的传统特色,但在经济发展上,无论是谁“先走了一步”,都不会忘记向乡亲们传递经验,“拉兄弟们一把”。黄继精是壮族,在找到编织猪笼这个增加收入的好门路后,他手把手地教授村民快速编织猪笼法,并改进了编织技术,全村50多名各族群众到县城编织猪笼,其中有的已在县城购地建起楼房。
在灾害来临时刻,广西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更是演绎得淋漓尽致。今年初,我区遭受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全区106个县(市、区)共1400万人受灾。危难时刻,全区一条心,不分干部群众、不分汉族少数民族,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投入抗灾救灾中。全区各族干部职工纷纷放弃春节休假,深入灾区一线与受灾群众并肩抗灾,发放救灾资金和物资,保证了救灾不漏一村、不漏一屯、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保证灾民有饭吃、有防寒衣被、有病可医、有避寒住所。不能到抗灾前线的各族干部群众,也以各种方式帮助灾区渡过难关,在短短20多天时间,全区共收到捐款4660多万元,物资折款310多万元。灾后全区各族人民互帮互助,共同投入灾后重建工作,到6月底全区建成房屋2.35万多户7.5万间,竣工率为100%。
像这样各族兄弟同舟共济、抵御各种灾害的壮举,在壮乡大地数不胜数。“有难同当”是我区各族群众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让我区一次次战胜了灾害,让受灾群众一次次从废墟中站了起来。
民族团结推进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推动了各项民族事业发展,各民族兄弟在峥嵘岁月中相濡以沫,在发展的时代里携手同行。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国聋人事业五十年辉煌历史回顾》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国聋人事业五十年辉煌历史回顾: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聋人事业五十年辉煌历史回顾》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69581.html
- 下一篇:藏传佛教尼众寺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