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营改增”试点 助推跨越式发展
推进“营改增”试点助推跨越式发展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深入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之际,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改革在全省铺开,为我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契机。“营改增”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通过实施“营改增”,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有利于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加快我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推动全省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7月底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国税与财政、地税、交通等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全省“营改增”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开局良好,主要体现了四个特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4月,就省国税局呈报的有关“营改增”试点改革工作考察报告,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作出批示。7月初,省政府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呈报了“营改增”试点的申请报告,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我省纳入扩大试点省份。8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湖北省“营改增”试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为组长的湖北省“营改增”试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省“营改增”试点改革工作。
二是总体部署周密。8月1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营改增”试点工作情况汇报。8月2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营改增”试点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主要负责人,省委宣传部和省综治办、发改委、住建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文化厅以及海关、人行等部门分管负责人在省主会场参加会议。当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由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联合制定的《湖北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全力确保试点平稳顺利实施。
三是试点平稳推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国税局围绕“确保试点纳税人12月1日起顺利开具发票,201*年1月正常申报”的目标,提出“大战一百天,搞好营改增”的口号,认真开展试点前期工作。制定了“营改增”试点实施方案和6个子方案,以及试点工作计划分解表,倒排工期,细化责任。8月中旬,召开全省国税系统“营改增”试点工作会议,部署任务,广泛动员。同时,面向纳税人开展宣传辅导,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媒体连续刊播“营改增”有关事项的公告,跟踪报道试点工作动态。在湖北国税门户网站和内部办公网设“营改增”专栏,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在办税服务厅发布公告,明确“营改增”试点的有关事项,加强纳税辅导。同时,发布全省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专题解答,设置互动信箱,方便纳税人咨询。
四是工作有序运行。省国税局成立“营改增”试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置6个项目组,实行每周一例会制,专题研究试点工作,统筹推进全系统“营改增”试点工作。同时,省国税局建立与财政、地税、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沟通联系,召开联席调研座谈会,及时通报试点动态。8月中旬,省国税局草拟并经省财政厅、省地税局同意,联合下发全省“营改增”纳税户信息交接方案。截至8月31日,全省移交“营改增”试点纳税人73405户,按行业分类,其中交通运输业32954户,现代服务业40451户;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2256户。试点纳税人201*年度入库营业税34.2亿元。
当前,“营改增”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重点是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涉税信息录入。9月,完成对试点纳税人基础信息的核查确认。10月,完成税务登记信息的系统录入,并完成对“营改增”新纳入防伪税控系统的纳税人培训、设备安装和初始化。二是加强业务辅导培训。以省国税局编写的《湖北省“营改增”培训辅导教材》为重点,采取集中辅导、上门宣讲和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对纳税人的辅导培训。9月,完成两期“营改增”师资人员培训;10月,由师资人员对试点纳税人和国税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对试点企业的培训面达到100%。三是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平面媒体、网络、电视等多种载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加强纳税辅导,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四是实施模拟运行。11月,模拟运行试点纳税人发票领购、发票开具、进项认证、纳税申报、开票入库等事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12月1日成功运行。五是开展调查研究。调查了解企业经营和税负情况,帮助企业用好政策,熟悉流程。对纳税大户、税负增加的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开展调研,及时了解试点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向上级部门的汇报请示机制,针对试点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汇报,搞好反馈和对接,稳妥推进试点工作。“营改增”试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财政、地税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全省国税系统上下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一定能够圆满完成“营改增”试点工作任务,向省委、省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推进全省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扩展阅读: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太原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山西统计信息网-sx.gov.cn201*-11-120:00:00
【提要】旅游业有“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之称,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太原市旅游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进入“十五”时期,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太原市地处内陆,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改革开放前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之后,国内旅游开始起步,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旅游产业基础逐步夯实,并稳步发展。“十五”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旅游业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发展方针,形成了“三个市场”相互驱动、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
改革发展历程一、旅游产业孕育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六五”期末的1985年,是太原市旅游产业化发展孕育期。由于旅游体制刚刚开始改革,这个时期的旅游业仍以接待为主要特征,旅游景点大都处于控制参观状态。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由1979年的6433人次上升至1985年的9875人次,游客以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主,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是旅游收入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对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提高,太原市旅游接待、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企业相继建立,为全市旅游产业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二、旅游产业形成时期
“七五”时期的1986年至“八五”期末的1995年,是太原市旅游业由接待事业向旅游产业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旅游产业要素市场开始建立,经营体系初步形成,资源开发逐步升温,旅游景点相继对外开放,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加,游客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以晋祠、天龙山石窟、双塔寺、崇善寺、纯阳宫为主要景点的国际、国内旅游业同步发展的格局。1995年接待海外游客23594人次,比1986年增长1.4倍;接待国内游客462万人次,比1986年增长4.4倍。
三、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时期
“九五”时期,太原市旅游产业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199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把旅游业确定为山西对外开放的“窗口”行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两个意见出台后,充分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成立太原市旅游局,确立了太原市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1998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形成“春节”、“五一”、“十一”三个旅游“黄金周”,为旅游业在新世纪的大发展创造了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太原市从1998年起,相继出台《太原市旅游行业管理暂行规定》、《太原市旅行社门市部审批制度》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旅游业的行为,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太原市旅游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开发速度加快,客源市场不断拓展,产业规模逐渐壮大。1996201*年全市旅游创汇收入年均递增29.1%,国内旅游收入年均递增26.1%,全市旅游总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时期
“十五”时期,是太原市旅游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紧紧围绕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把太原建成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的目标,以“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为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旅游立法得到加强,旅游经济质量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外游客31.64万人次,年平均增长23.3%;接待国内游客5573.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12.5%;国际旅游累计创汇12574.5万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0.9%,年平均增长12.6%;国内旅游收入219.6亿元,年平均增长27.1%。
改革发展成就
纵观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太原市旅游业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步入了一个稳步、健康、加速发展的轨道。产业特征日益鲜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一、旅游市场全面发展,假日旅游蓬勃兴起(一)入境旅游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太原市入境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2.7%。201*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达14.97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突破10万人次,达10.38万人次),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增长27.6倍;旅游外汇收入达6574.6万美元,是“六五”末期1985年的96.3倍。
(二)国内旅游迅速升温
太原市旅游业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国内旅游快速增长。201*年,接待国内游客已达1598.8万人次,是“六五”末期1985年的9.2倍;国内旅游收入达127.9亿元,是“八五”末期1995年的18.5倍(见图1)。
(三)出境旅游稳定增长
太原市已开展了几乎与所有毗邻国家的边境旅游,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旅游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十五”时期,出境旅游人数累计突破10万人次,达10.64万人次。
图1太原市“六五”以来接待海内外游客情况
单位:万人次
(四)“黄金周”假日旅游蓬勃发展
“黄金周”不仅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也成为假日旅游发展的强力“引擎”,“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收入平均占全年的六分之一。201*年的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期间,太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44.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7亿元,比实行“黄金周”前的20年分别增长86.5%和4.2倍,“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期间,星级宾馆平均入住率达65%以上。“黄金周”假日旅游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增长点(见表1)。
表1太原市201*年以来“黄金周”旅游接待情况
单位:万人次、亿元
201*年201*年201*年201*年201*年201*年201*年春节人数18.5419.4727.0629.8136.2139.2243.38收入0.080.220.410.491.372.163.01五一人数73.47102.74133.73141.50150.30160.35收入2.415.024.786.037.128.39十一人数37.3468.6387.44111.51132.50138.50140.80收入1.082.283.023.967.049.019.77接待总人数129.35190.201*4.50275.05310.12328.02344.53占全年比14.518.212.420.621.921.421.3旅游总收入3.577.523.439.2314.4418.2821.17占全年比11.621.110.517.917.916.715.9注:201*年“五一”休假制度临时取消,未实行。
二、旅游供给全面增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旅游业基础设施长足发展1、接待能力显著提高
太原市依托地理交通等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省会旅游中心的作用,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接待能力显著增强。旅行社由1997年的67家发展到201*年的200家,其中国内社182家,国际社18家,增长近2倍;持证导游3000多人;旅游涉外星级饭店由1997年的23家发展到201*年84家,是1997年的3.65倍,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36家,二星级35家。
2、基础设施投入增加
太原市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利用外资、市场融资”一齐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招商引资”并举的新路子。以“港洽会”和“沪洽会”为契机,先后为大唐文化产业园引资800万元,为晋阳古玩城公园引资875万美元;通过“西洽会”,签署了“晋阳旅游文化休闲中心”项目,引资3亿元;通过“中博会”,签署了《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合作协议书》,引资2亿元等。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在高速公路增设进入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标示牌,新建旅游星级厕所,实现了景区的提档升级。201*年相继开发建成了中华傅山园景区、蒙山大佛景区和青龙古镇景区等。
(二)景区、景点质提量增
改革开放30年来,太原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业结构调整也向适应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展。一批以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民俗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相继开发,并推向市场,使太原市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逐步向适应市场需要的多门类、多元化方向转变。截至201*年末,全市有人文、自然、社会旅游资源4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旅游景区、景点27处,其中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晋祠博物馆,国家2A级旅游景区碑林公园,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东湖醋园和中国煤炭博物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清徐葡峰山庄。旅游景区、景点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打造旅游强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配套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30年来,太原市旅游环境得到全面快速的提升,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各项基础建设突飞猛进,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1*年末,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5860公里,是1978年的3.5倍;公路客运量达2276.1万人次,是1978年铁路、公路、民航总客运量的5.3倍;铁路客运量1356.6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2.2倍;民航客运发展到48条航线,客运量361.3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191倍,游客吞吐能力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金融、商务电子化步伐加快,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服务环境。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
三、旅游功能全面发挥,综合效益逐步提高
近年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趋显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增强,旅游总收入相对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国际旅游迅猛增长,成为赚取外汇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需求,促进了太原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了经济活力。
(一)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经济影响力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九五”时期以来,随着太原市旅游企业自身实力的日益增强,旅游经营创汇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十五”期间,国际旅游累计创汇12574.51万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0.9%,年平均增长12.6%;国内旅游收入219.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9.4%,年平均增长27.1%(见图2、图3)。
图2太原市“六五”以来平均旅游外汇收入
单位:万美元
图3太原市“六五”以来平均国内旅游收入
单位:亿元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十五”期间,太原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0%,而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9.4%、26.9%和26.9%,年均增速分别高出国内生产总值5.4个、12.9个和12.9个百分点。201*年旅游总收入相对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6年的3.6%提高到10.6%,增加7个百分点。
(二)旅游业规模扩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2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5.91亿元,比1978年增长65.7倍,年平均增长15.6%。餐饮业已成为太原市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201*年住宿和餐饮业的零售额达44.86亿元,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8.7%。节假日的旅游热带动了商业、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加大就业容量,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有研究表明,每100万元的旅游收入可提供21.4个就业机会。201*年太原市的旅游总收入为132.88亿元,据此测算可直接或间接提供28.44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大量安置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对外开放发展
旅游业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旅游环境就是良好的开放环境。近年来,太原市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方针,在开拓新、马、泰客源市场的同时,巩固日、韩、台及东南亚市场,开拓欧美市场,积极参加各种赴海外的宣传促销活动,争取更多的海外游客。201*年,以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为契机,举办了“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太原文物精品展”、“太原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及其他一系列庆典活动,大大提高了太原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面食节期间,来自意大利、日本、印度、土耳其等10余个国家的国际展商云集龙城,与16个省、市、自治区的多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签约包机160架次,签约旅游专列5对,签约人数12万,团队400多个,全市二星级以上宾馆入住率达到85%以上,不仅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增长,而且扩大了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促进了太原的对外开放,展示了优秀旅游城市的风采。
四、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太原市旅游管理体系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工作机制。旅游管理机构设置本着“精品、效率”的原则,管理水平逐步提高。201*年以来,相继组建成立了太原市旅游培训中心、太原市旅游执法大队、太原市旅游发展信息中心、太原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组,各级旅游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健全,重点旅游县(市、区)的景区、景点旅游管理机构进一步得到加强,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不断完善,提高了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对培育太原旅游支柱产业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五、旅游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旅游业市场走向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为创优旅游发展环境,协调各方利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太原市自1998年制定了《太原市旅游业管理暂行规定》之后,相继出台《旅行社业务档案管理制度》、《旅行社门市部审批制度》、《旅行社旅游广告审查备案制度》、《旅游安全管理制度》、《旅行社安全事故报告制度》、《旅游保险管理制度》、《导游管理制度》、《太原市旅游区(点)开发指导意见》、《太原市国内旅行社市场监管规定》、《太原市旅行社备案管理办法》、《国内旅行社包租旅游车辆的要求》、《导游员文明服务规范》等十多部旅游规章制度,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推动全市旅游业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思考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太原市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城市和建设新太原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旅游景区、景点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餐饮等设施分布不均、数量不足,在旅游旺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所占市场份额依然不高;旅游景区、景点的项目和内容单一,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旅游竞争力弱;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生产相对落后,旅游纪念品特色不突出等。
太原市委九次党代会确立了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发展主战略,围绕新型工业基地和特色文化名城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全力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新太原的发展思路,为旅游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太原市旅游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趋势,并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进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展望未来,太原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如下特征:
一、国内旅游人数将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太原市海外旅游接待年均增长23.3%,国内旅游接待年均增长12.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品位的提高,太原市旅游接待人数将持续增长,并维持高速增长的局面。山西省周边省市的人口约3亿,东南沿海省市因有便利的航空运输条件,旅游客源潜力也十分巨大。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受中华文化和景观差异的影响,一直是太原市的重要旅游输出地,加之省内旅游线路的快速增长,来并旅游人数将成倍增长。
二、出境旅游将稳定增长随着国家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增加和外汇管理政策的不断调整,《太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要以国内为基础,入境为重点,出境为延伸的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出境旅游活动变得更为方便,太原市出境旅游人数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三、中短线精品游将高速增长
201*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短假时间增多,由此会带来长线旅游减少、中短线旅游增加。太原市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优势,对重点景区、景点进行精心编排,新推出的“两山一水两圣人”一日游、“晋祠天龙山”一日游、“双塔寺崇善寺纯阳宫文庙”一日游、“崛围山多福寺土堂大佛窦大夫祠”一日游、“太原晋中民俗与晋商文化”游等一批极具特色的“一日游、二日游”的旅游精品,将为中短线旅游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将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随着《太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逐步实施和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旅游景区、景点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将得到逐步改善;旅行社的地域结构和组织结构将不断优化,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酒店餐饮、特色餐饮与社会餐饮三大特色餐饮系列及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将逐步形成。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拉近景区、景点间的时空距离,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吸引更多的游客,并提高游客的旅行质量。
五、旅游业将逐步向多样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规划逐步实施,太原市旅游业将向多样化发展,形成“以省会中心城市为优势的都市旅游与商务会展旅游、以晋祠为标志的历史文化旅游、以山林湖泉为依托的绿色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品牌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六、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太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要把太原建设成既是旅游集散地、又是城市旅游观光地;既服务于外来游客,又使当地居民拥有良好休闲度假环境的旅游枢纽城市。201*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集散功能,为太原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做到以市内旅游激励市场,以入市旅游扩大市场,以入省、入境旅游提升市场。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促进太原市同全省及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大合作、大发展,更好地发挥全省旅游宣传促销中心、全省游客集散中心的作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推进“营改增”试点 助推跨越式发展》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推进“营改增”试点 助推跨越式发展: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推进“营改增”试点 助推跨越式发展》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70088.html
- 上一篇:XX国税分局XX年工作总结
- 下一篇:票证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