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举行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举行
来源: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09-0911:44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周文)8月23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共同主持召开了两校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研究新形势下两校如何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力度,加快合作节奏,创新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带动发展。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天津大学副校长钟登华以及两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在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年)》和贯彻执行即将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计划”)的背景下,两校要充分认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把握机遇,找准发展改革的突破口,在两校以往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和重点领域的合作,争创高校协同创新的典范。
会议提出,两校重点要在以下4个方面加强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在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现有合办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本着理工结合、强强联合、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原则,适当增加合办本科专业的数量,并将合作向招生和研究生培养两个阶段拓展,力争形成共同的、系统的培养方案。扩大互开选修课程的数量,加强学生工作方面的合作。在科研合作方面,要重点在国家急需、国际水平的重大科研领域展开合作,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在生物、能源、环境和管理等方面建立合作中心。合作中心应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形成校-校-院(企)的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承担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继续推进化学化工国家实验室的筹备。在学科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新一期“985工程”合作平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实质性合作,共同向教育部财政部争取支持。在资源共享方面,要本着充分利用、互利互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在大型仪器设备、图书、数据库和网络等方面实现共享,并在新校区资源共享规划的基础上着手实现老校区的资源共享。
会议要求,两校相关部门要在认真梳理总结以往合作办学的经验教训的同时,采取一对一对接的形式,尽快形成各个领域深化合作的实施方案。同时,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和集体决策,形成两校协同创新工作方案。
会议决定,两校联合成立协同创新工作组。龚克、李家俊任组长,钟登华、许京军任副组长,两校战略规划、教务、科技、研究生部门的负责同志为工作组成员。
扩展阅读:南开大学20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南开大学:大科学时代需要大协同创新
201*-06-0211:51:10
大科学时代需要大协同创新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核心提示:
●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协同创新迫切需要观念的更新与体制机制的改革
5月7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召开后,强调协同创新的“201*计划”终于启动实施了。为什么要强调协同创新呢?无疑,这是为了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讲话的要求。那么,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协同创新的要求呢?又为什么要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提出这样的要求呢?我认为,其答案在于:协同创新既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一、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是万能科学家的时代了,而是一个讲求多方合作、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大科学是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的交叉为特征、由科学家群和技术人员群共同进行协作攻关的一种科学研究方式。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科技创新与进步经历了由个体引领、团队合作到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时代形成的过程。16世纪近代科学诞生以前,也就是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所称的前科学时期,研究者是独立的个体。16-17世纪,被美国另一位科学史家普赖斯称为“小科学”时代,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使科学家之间的竞争与协作成为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从18-19世纪开始,科学家群体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科学家所在的不同科学组织之间的团队竞争与协作,大大推动了科技创新与进步。20世纪以后,特别是以二战中美国实施“曼哈顿工程”为标志,科技发展进入了全社会参与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1961年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在《科学》杂志上撰文,讨论大规模科学研究给美国带来的影响,文中使用了“大科学”(large-scalescience,bigscience)的概念。此后,随着科学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和深刻影响力向前发展,“大科学”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而在“曼哈顿工程”之后,“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又成为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我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工程,也堪称协同创新进行大科学研究的典范。
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是超越任何科学家个人能力之上的,需要调动一国之内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协作,甚至进行跨国合作,才能取得突破和创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发布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指出:“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创造、传播、应用各种知识的行为者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行为者在作为知识生产和使用的合作系统中的元素是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它们使用何种技术。这些行为者首先是私有企业、高校、公共研究机构及其人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创新体系》,冯之浚、罗伟主编:《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文献汇编》,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310页)也就是说,国家创新体系是基于现代科技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体之间存在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行为体构成的科学共同体,其功能是通过协同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包括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和研发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系统、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的知识传播系统、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系统。但是,目前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创新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主要表现为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难以提高。前面提到的经合组织(OECD)在201*年9月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中,就指出了我国创新体系的这一软肋,认为“中国的创新系统就像‘群岛’,各岛屿间没有充分联系,难以形成溢出效应”(转引自贺涛:《OECD评点中国创新体系软肋》,《科学新闻》样刊第1期,《OECD评点中国创新体系软肋》。这个评价是切中要害的。正因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可以说,这是从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的重大的战略性任务,它要求我们跟上时代步伐,把实现“协同”作为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二、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创新体系的关键在人,人是创新体系诸要素中唯一的活的要素即主动的要素。实现协同创新,必须首先着眼于“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同创新首先需要“教育”与“科技”的协同。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今年4月18日,南开大学与百度公司举办了“索引缓存算法”成果交付仪式。完成这一成果的,是来自“南开-百度协同创新工程中心”的24岁博士研究生童健聪。产生这样的成果,并非偶然。南开与百度自201*年建立联合实验室(201*年升级为协同创新工程中心)以来,双方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在为业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过程中,也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去年年底,南开大学还与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签订了进一步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的协议,共建药学院与相关学科,共做大项目、好项目,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筑生物医药人才高地。为了深化并扩大更多领域的合作,我们在改革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在鼓励联合研究院领军人才到南开大学挂职的同时,也鼓励南开大学优秀人才参加联合研究院的发展建设;建立科研互动创新机制,鼓励南开大学团队与联合研究院携手申报各类国家和天津市重大项目;建立学科共建机制,将南开大学以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学科资源与联合研究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等方面的优质研发能力有机结合,共同开辟新学科和新领域,推进学科发展。这一探索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南开大学与近邻天津大学更是很早就开展了战略合作。从201*年开始,两校以联合研究院为载体,打破原有学校、院系的条块分割,通过整合双方优势研究力量,凝练出一批高起点的前沿交叉科研项目,组建了一支由各领域领军人物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从而使两校由简单的校际项目合作,转变为教学科研一体化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紧密合作关系。例如,南开的化学和天大的化工都是在国内最具优势和影响力的学科,为此两校联合成立了天津绿色化学化工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共同筹建绿色化学化工国家实验室。这个建设项目还将在更大范围以更开放的体制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前来工作,从而实现创建大平台、培育大队伍、承接大项目、在重大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设想。实践证明,大科学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协同创新的实践,离不开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今后,我们将继续有重点地推进与天津大学和其他高校的协同创新、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与百度等战略合作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天津市特别是滨海新区在区域发展方面的协同创新、与海外重点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并以此促进和带动校内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从而把提高教育质量与提升创新能力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培养拔尖的协同创新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协同创新迫切需要观念的更新与体制机制的改革
以高校为实施主体,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培养肯于并善于协同创新的人才,这些都必将从总体上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优化。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最大的障碍在于观念和体制。
瞄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组建“201*协同创新中心”,实施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实质性合作,首先需要眼界的放开、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跨越、境界的提升。这就必须要有“追求大事业、构筑大舞台、组建大团队”的大视野、大思路、大胸怀、大气魄、大境界。倘非如此,一切皆以自己和本学科、本单位为中心,局限于狭隘的学科、单位发展需要,斤斤计较个体和小团体的得失,是不可能实现协同创新的。
开展协同创新,更需要以协同为中心的机制体制的改革。协同创新计划的目标并不在于解决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在于构建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是实施“201*计划”的一个基本原则。开展协同创新,目的就是要汇聚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特别是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建立有利于激发释放协同创新活力的新机制新体制。所谓“新”,就是要以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为最高准则,突破狭隘的“以学科为本位”的科研体制,改变固化的“学科-行政-经济(指利益分配)”为一体的管理机制,形成“以问题为导向”和以项目为纽带的动态组合的体制和机制。为此,必须以创新方向、任务需求为牵引,以大项目、好项目为纽带,遵从研发规律,打破横向壁垒,贯通纵向链条,在组织管理、人员选聘、人才培养、成果考评、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机制体制改革,探索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别的合作各方的共赢机制,从而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
南开大学在制定“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时,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把“面向需求,适应国家战略”作为发展思路要点之一,提出要主动适应世界科技前沿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需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承担大项目、带动大协作、建设大平台、汇聚大团队,从而创造好成果、培育好人才、形成好机制。
不久前,在南开大学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我们强调要以发挥人才集聚效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目的,建立改革实验区,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载体的人才特区和创新学术团队建设。主要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在特定区域实行特殊人才政策和特殊机制,在重大项目实施、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人才考核评价以及人才激励保障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新机制新办法,鼓励并支持高端人才及其团队承担科学前沿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应用课题,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新的人才增长点。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后,南开大学立即召开了专题工作会,着手明确协同创新方向,制定协同创新规划,在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等多个方面,择优遴选前期基础好、条件较为成熟并具有较强优势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分类型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我们深知,现行的体制机制是被重重利益链条所捆绑的,改革突破绝非易事,也无现成模式可循。强调协同创新的“201*计划”,其最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以改革为动力的根本要求,更在于提出了以“协同”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从而明确了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南开大学将以实施“201*计划”为契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加大先行先试的力度,在协同创新的实践中推进改革,大胆地探索、创造和完善推动协同创新的新体制新机制,闯出一条具有南开特色的协同创新之路。(作者为南开大学校长)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举行》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举行: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举行》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74281.html
- 上一篇:旅行社实习工作报告
- 下一篇:关于协同创新研究与进展情况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