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比武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大比武”听课感想
201*年12月17到19号,我区数学课堂大比武活动在祝阳二中举行,3天的比赛时间里,18位数学老师为我们展示了18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师生之间和谐默契的配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良好的教学效果,无不体现着我区初中数学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平。虽然是赛课,但老师们的课堂少了花架子,实实在在的专注于创设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背景,新课程的理念已深深的植入我区数学教师的内心,学生为课堂主体得到了很好的落实。3天的听课,使我收获很大,先将个人感想总结如下:
3天的教学内容如下:
12月17号:八年级上册6.1第二课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2月18号:八年级上册6.2第一课时不等式的解和解集12月19号:八年级上册6.2第二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及解法我想以课堂流程为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学习目标:
使用学案的老师都将学习目标放在了学案的第一环节,在讲课过程中有3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示学习目标,有5位老师放在导课之后出示目标,有2位老师放在课堂小结前出示学习目标,有八位老师没有提及学习目标。出示目标的老师方式也不一样,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一遍,有的老师自己读完,有的老师象征性的突出这一环节,马上带过。从效果看,出示目标对提高课堂效益没有太大意义,尤其是放在课堂的开始出示目标,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概念、方法,思想并不熟悉,学生读过之后就会忘记,学生也不会时刻想着学习目标指导自己学习,时间白白浪费。从设计目标内容看,多数老师设计学习目标科学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标表述笼统,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要细化为:会与同伴交流解题感想。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目标,不是学习目标,那节课不都有这样的目标,成万能目标了;二是学习目标中不能出现“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这样的目标,谁培养,是老师,老师是主语,其实是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混了。
二、课堂导入
参加讲课的老师使用了三种导课方式:
1、复习导课。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复习方程的解得到不等式的解;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2、探究法导课。仿照等式的基本性质2,把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让学生个人选择一些数代入研究,发现有三种情况: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变成等号(两边同乘以零);不等号方向改变(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实验得到了结论。
3、创设情境导课。情景导航中的飞机最多还能装载多少顶帐篷;面包车限载7人;高速路限速100迈;至少答对几道题。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第一天6位老师都从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入手,引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为相似知识之间的类比做好铺垫,导课方式合情合理,效果不错。
第二天学习不等式的解及解集,教材设计了有关直升飞机运载灾物资的情景,有两位老师使用了这个情景导入新课;汶口一中的范义坚老师以乘坐的面包车来参加赛课,面包车的载客量和在行程中看到的限速牌的情景导入新课;李新刚老师设计了购物情景导入新课;十四中的赵培义老师设计了竞赛得分的情景导入新课;一位老师没有设计导课环节,直接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
第三天21中的高凤老师设计了一个关于读书的情景导入课题,另有3位老师从回顾一元一次方程入手,引入课题;两位老师没有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直接出示探究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从效果看,课堂的开始设计情景导入环节,这是师生交流的开始,尤其是赛课,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设计一个学生熟悉或是感兴趣的情景,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有效果。但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要形式上的贴近现实,如导课时有教师“如果我们学校捐赠10顶帐篷,这架飞机能一次运走吗?”,看上去联系我们学校了,贴近我们了,岂不知我们学校哪有帐篷,又扯远了
三、探究新知环节
参加讲课的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了非常生动的探究情景,比较合理的自学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小组探究、如何反馈,如何评价。此环节充分体现了我区初中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老师们已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彻底抛弃,新的探究式教学已深入人心。实验中学的董海涛老师在教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首先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出示一组不等式,学生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然后董老师大胆让学生猜想不等式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学生类比猜想“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这一看似合理但有错误的结论。董老师告诉学生,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后还需有科学合理的推理、论证才可以判断它是否正确。(这一步让学生大胆去猜想非常智慧,为学生自然类比出性质提供了舞台,当然是在学生不能提前看书的基础上),董老师鼓励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运用代入不同数值的方法发现,同乘正数和负数是不同的,乘以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所以对于乘法,要分类讨论,学生得到了不等式2和3.这种设计,符合知识的发展,生成规律,即让学生自主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一些老师的让学生自主学习,那数学的“过程”自然也就淹没了,学生不经历这一过程,得到的知识浅多了)。十五中的邱玉荣老师在教授不等式的解法两个例题时,通过较为简单的例题1让学生感知类比方程的解法可以求不等式的解集,邱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例题2,相当多的学生能成功的得到不等式的正确解集,且步骤合理。邱老师让学生通过板演展示,学生评价等方式完善方法和步骤,达到让所有学生掌握的目的。这种方式,能让中等以上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也体现了邱老师分层教学的理念。
出现的问题
1、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大体分几种情况:
(1)性质1、2、3一块得出;(2)性质1、2、3分别得出;
(3)性质1、2一块得出,然后探究性质3;(4)性质1先得出,然后探究性质2、3一块得出;
(5)性质1、2、3分别得出,每得出一个后进行一些练习,之后进行下一个,即性质1---练习---性质2---练习---性质3---练习;
通过课堂观察,第四种情况符合知识发生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自然生成,其他均有人为硬性的痕迹,是按照成人的思维来设计,不够自然流畅。
另外,性质1的探究过程没有按>0,<0研究,性质2为什么没按呢?再就是缺乏对“等于零”的情形的研究,分析不全面。
再有,教师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和学案,一定时间后让学生回答性质1、2、3,就算是对性质的探究过程了。让学生看课本总结性质1、2、3,流于形式,没有探究的味,假探究,学生看课本总结那不是鼓励学生背课本、读原文,自己总结么?教师的引导有如何体现??2、合作交流的时机不当
一上课,出示引例后问“直升飞机最多能装载多少顶帐篷?”,此问题一出,立即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是时机吗?有必要吗?教师要思考“什么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
3、有的老师对小组合作只作为一个形式运用,没有考虑实际价值。如没有设置探究解决的问题或设置的问题很随便。一位老师让学生在数轴上画不等式x<2的解集时,问学生2在数轴化实点还是虚点,学生集体回答画虚点,老师又说“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画虚点?”这样的讨论有点多余,因为这是前一节课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有的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开始前没有交代好方法和注意事项,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不停地补充,这样就很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有的老师没有给足够的时间合作学习,很短的时间后就让学生反馈或自己进行总结,这样就达不到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有的老师在反馈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只选择组长来说,这样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训练巩固环节所有讲课的老师都特别重视训练巩固,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紧扣当节课所学知识点,易于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训练题组。老师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暴露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形式丰富的反馈加以纠正。
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有:
1、有的老师设计的题组难度跨度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讲解例题之前最好先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为例题的顺利解决做一个台阶;2、教师讲评前要仔细审查学生板演的情况
如学生板书“x-5<-3”,把“-”号看做乘号“●”了,但按此乘号“●”做得很好,教师讲评时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批死,造成“冤假错案”,其实该生是平时学习不错的优秀生,致使该学生看错了,而且看错的原因也是教师的课件不清楚所致。
3、在反馈环节,老师指名课代表、班长、组长等,因为他们大都是优等生,样本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反映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板演时,老师不敢让学生暴露错误,学生一旦出错,老师马上对其订正,错误没能呈献给所有学生,具有代表性的错误不能有效订正。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让学生自己画数轴,自己标数字,教师一般不要提前画好数轴,只等学生来完成剩下的任务
4、拓展不当,如拓展“已知x≥m且x为正数,确定实数m的范围。”,与本节课时内容关联性不强。
5、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有教师在数轴与所标线内涂上阴影,意指阴影部分是解集,与课本不符。
五、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环节,老师们大都提出“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总结,学生大都总结出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以及在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有两位老师的总结涉及到了当堂课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老师们注重了所授知识的概括、归纳及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及价值的总结有所淡化,也没有涉及到对学生情感、学习态度和存在问题的总结。
六、学案
讲课的18位教师,有16位老师使用了学案,但学案的设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案个个环节齐全,重点突出学习指导,训练题组有创新,当堂检测设计科学合理。印象最深的是道朗一中的李新刚老师设计的学案,征得李老师的同意后将他设计的学案附在后面,请大家参考。
学案存在的问题有:
1.1.有的学案没有标注课题,显得不完整
2.2.有的老师将学案设计成训练题,没有体现上课的过程3.3.有的老师设计的学案设计成了教案的形式,出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词语,学
案设计不规范
4.4.有的学案内容空洞,没有实用性,老师发给学生学案后,没有应用。
七、关于达标检测
18位老师都设计了当堂达标这一环节,达标检测题进行了精心设计,题型包括选择、填空、解答与计算,题型丰富。特别是增加了选择题的比重,中考选择题分值占50%,老师们着眼中考,从这里看出我区数学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存在问题:
有的老师设计的题量太多,有一位老师设计了11道题目;有个别老师设计的题目难度偏大;有的老师因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检测没有完成,导致没有反馈和订正,有很多老师因前面的环节不紧凑,导致拖堂,有的拖堂达到近10分钟。
八、课件
讲课的18位老师都使用了教学课件,老师的的课件制作的各有特色,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益,多数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得心应手,说明我区的数学课堂课件的使用已非常普及。
存在问题:
个别老师操作不熟练,不能及时翻页、跳页;过早地呈现后面的内容,退不回去了;对比度不强,许多文字、符号看不清。
扩展阅读:徐闻县201*年初中数学教学能力大比武的赛后反思(迈陈中学)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本题题目
八年级下册P44例4(专题:反比例函数)如图是反比例函数ym5的图象一支,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xy(1)图象的另一支在哪个象限?常数m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在这个函数图象的某一支上任取点A(a,b)和B(a′,b′),如果a>a′,那么b和b′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二、审题分析及解题过程
xo本例题涉及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难度并不大。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点,接着让学生解下面两题。引例:
1、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P(2,1),则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A、第一、二象限B、第三、四象限C、第一、三象限D、第二、四象限2、已知反比例函数ym2的图象在任一象限内,都是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x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2B、m≥2C、m≤2D、m
如右图点A(a1,b1),B(a2,b2),C(a3,b3)在反比例函数
ym5的图象上,且a10a2a3,那么b1,b2,b3有怎xoy样的大小关系?
说明:为了让学生理解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变化情况,在不同象限内,不能直接运用此性质,要分别比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已知三点横坐标确
x定三点所在象限,从而在它们各自所在象限内比较大小。从学生求解这个问题来看,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判断出b1,b2,b3的大小关系,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判断,学生在书写表达方面不是很完整。
通过对例题及提出问题的小结,学生对比较反比例函数值大小问题的两种解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使学生“解一题,会一类,通一片”这是本例题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小结学生不仅在反思中发现了规律、获得了充分的解题经验,而且将这种经验及时地应用到变式练习中去,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在经验的推广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解题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乐学、善思的精神是非常有效的。
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四道变式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方法,体会本质。变式题:
1.(抢答)已知点A(2,y1),B(1,y2)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大小关系为。
n72、如图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的一支,图象的另一支
x4的图象上,则y1与y2xy位于第象限,常数n的取值范围是;在这个函数图象上有点A(2,y1),B(-1,y2),则y1与y2的大小关系为。
111k3、(内江中考)若M(,y1),N(,y2),P(,y3)三点都在函数y(k0)的
242xOx图象上,则y1,y2,y3的大小关系为()。
A、y2y3y1B、y2y1y3C、y3y1y2D、y3y2y1
4、已知反比例函数y5,(1)当x5时,y的取值范围是;x(2)当x5时,y的取值范围是;(3)当5x10时,y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题目都是围绕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结合函数图象来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在解题中的优越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有个别学生很快给出结果。拓展延伸:
1、已知:反比例函数y12m的图象上有两点A(x1,y1)、B(x2,y2),当x10x2x时,y1
难的活动;②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最后一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赛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例题4,帮助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题,初步把握数形结合思想意识,会结合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的大小,拓宽求横坐标的大小以及函数的取值范围,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设计优点:
首先,本节课设计思路清晰,通过铺垫知识点、引例、求解本题、变式到拓展延伸等环节,重难点突出,并由变式题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体会结合函数图象解题的直观性、优越性;由拓展题目让学生灵活应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题,深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教学效果。
其次,本节课设计的特点是题目由易到难,数形结合思想贯穿始终。第三,教学课件设计比较合理,版面简洁。在本节课中,多媒体课件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这节课变得比较充实丰富,节省了很多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地借助课件中的图形,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达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实物展台能及时地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学环节的展开是自然、顺畅的。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在解题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坚持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应该适时地点拨,适当地搭台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而不是采用“告诉”的方式;并对学生阐述的思路进行及时地加工与整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数学解题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
(三)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例题后面提出的问题,由于直接从一般情况入手,学生显得有些茫然,如果设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这样题目的难度就会小一些,可能会起到更好效果。
第二,课堂小结不仅是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更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揭示与提炼。由于时间把握不到位,最后的小结部分没有及时让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而是自己代替学生小结。
通过这次解题教学比赛,无论是教学能力方面还是备课能力方面,我都有所提升。让我较深刻地体会到了对题目认真思考、分析,采用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并进行变式、拓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自己对例题教学这种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总之,在这次比赛中,我受益匪浅。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比武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数学课堂比武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数学课堂比武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7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