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岚-梁河村典型材料(201*.04.24)
实施整村搬迁培育骨干产业
延安市纪委书记曾岚包扶黄陵县阿党镇梁河低收入村先进事迹材料梁河村地处葫芦河川道,是南沟水库水利枢纽工程搬迁村,也是延安市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中重点扶持的低收入村之一。全村110户410口人,两项制度衔接低收入人口17户76人,低保户6户25人。全村耕地面积2100亩,耕地虽多但普遍贫瘠且分散,耕作条件差,产量低。群众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西小瓜等农作物和劳务输出,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外打工。201*年至201*年三年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2757元,2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
201*年延安市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开展以来,市纪委曾岚书记坚持以梁河村移民搬迁为契机,把实施整村搬迁作为梁河村扶贫开发的核心工作来抓,从组织领导、规划制定、产业开发、搬迁准备等方面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使梁河村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启动良好,达到了“以开发促搬迁,以搬迁促发展”的目的。
抓调研,精准定位扶贫规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帮扶工作开始后,曾岚书记多次深入梁河村,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召开镇村群众代表座谈会、发放入户走访表等方式,详细了解掌握村情民意,达到了“村清明,底子清,规划准,措施实”的要求,为帮扶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1、村情吃得“透”。通过调研走访了解,该村目前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四难一差”。即:群众增收难。群众于五年前放弃了对原有果园的管理,目前,果园已损毁殆尽,群众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农务输出,产业单一,增收缓慢而困难。群众出行难。南沟门水库8.13围堰后,川道出行主要靠河堤坡一条沙石路,而且水毁严重,玉米等经济作物输出更加困难。群众安居难。禁修令发布后,群众对住房不愿进行大的维修改造,产生了大量的危窑危房。如遇到秋季大的连阴雨,安全隐患较大。孩子上学难。孩子上学要到10公里外的咀头、阿党或者隆坊小学,入学极不方便,也给家长造成比较大的经济负担,有少数适龄儿童因此辍学。基础条件差。该村地处葫芦河川,交通、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极差,村上没有党员群众活动的阵地,文体设施更无从谈起,群众饮用水主要靠井泉水。因此,自然条件差,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投入资金困难是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2、规划定位“准”。按照“征地与产业同步、建设与征地同步、改造与完善同步、素质教育与技术培训同步”的要求和“实施整村搬迁,村民住宅建设和水电路基础设施一步到位;制定增收计划,坚持培育主导产业和发展“短、平、快”项目农民增收计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梁河村201*201*年扶贫开发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从妥善安移民,培育主导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培养新型农民、加强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水平等方面寻找切入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3、措施落得“实”。在扶贫措施方面具体做到: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为全力搞好包扶工作,成立了由曾书记包扶、县移民局参扶,阿党镇包村领导干部全力配合的包扶团队,分解任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全力包抓。二是增收措施入户。帮助每户制定增收计划,形成增收明白卡,分类指导村民脱贫致富。三是扶贫帮困结对。包扶领导每人帮扶两名贫困户,镇村干部每人帮扶一名贫困户,制作了帮扶联系卡,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四是项目资金捆绑。坚持把移民搬迁资金和项目资金捆绑集中使用。一次性完成移民新村的村民住宅,村庄巷道,水电路、文体广场、村级活动场所和绿化亮化美化改造,建成移民样板村。
抓产业,分步实施增收计划
按照规划,要在五年内基本消除贫困,达到人均收入9000元的脱贫致富目标,必须分步有针对性的实施产业开发计划。
1、坚持把玉米等“短、平、快”项目作为搬迁前的保吃饭产业。全村今年计划种好1800亩良种玉米,其中川道高产田800亩,种植地膜西小瓜300亩,目前整地、化肥、种子等准备工作全部到位,播种工作全面展开。
2、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搬迁过渡期的保增收产业。在苹果主导产业成型前,计划每年组织劳务输出200人次,实现人均增收201*元,目前该村组织劳务输出达到180人次。
3、坚持把苹果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在201*年移民搬迁完成后,管好现有200亩成品园,改造200亩残次园,新建200亩高标准园,达到户均1园、人均1.5亩的标准,建成苹果专业村,培育保证农民脱贫致富和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抓前期,有序推进移民搬迁
一是坚持思想上再发动。按照村干部带头、党员带头的安排,镇村干部和党员进村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消除群众故土难离的恋家情结,保证“搬得出、住得下,有产业、能致富”目标实现。二是坚持财产方面再核实。镇上配合移民局对村民的财产进村入户进行全面详实的核实,保证财产兑付准确无误。三是坚持房屋户型建设上再对接。移民局在科学论证确定梁河村基本户型建设的基础上,进村入户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并保证与每一户群众见面,科学确定村民住宅户型和建设规模。
抓班子、全面加快升级晋档
村级班子建设是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一是抓班子,实施“能人”战略。结合村级换届,把原村委会主任选拔为党支部书记,原党支部书记当选了村主任,村主任候选人当选监委会主任,“三委会”班子可以说一网打尽村上能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更加突出。二是抓队伍,提高党员素质。按照培养和培训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和培训。对现有党员抓培训,提高党员素质,目前已培训3次。对致富能手抓培养,壮大党员队伍。共确定入党积极分子5名,确定发展对象3名。在今年的移民搬迁前期工作,党员发挥了巨大的带头和带动作用。三是抓规划,科学推进升级晋档。按照包扶规划,201*年梁河村党支部建设达到三类村,以后每年上一个台阶,201*年达到一类村,并创建成县级党建示范村,201*年建成市级乃至省级党建示范村。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梁河村扶贫开发工作中曾书记和他的包扶团队深深体会到。一是领导重视是扶贫开发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包扶工作启动后,曾岚书记亲自深入梁河村,走访村情民意,对梁河村的移民搬迁和产业开发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县政府副县长李建强,老区办、移民局和镇主要领导曾多次深入该村调研,指导村上制定规划,协调解决搬迁和产业开发中的具体问题,保证各项工作启动良好进展顺利。二是实施整村搬迁是扶贫开发等的治本措施。实施整村搬迁后,以上存在的大部分问题迎刃而解。三是资金捆绑是保证扶贫开发顺利进展的关键要素。移民资金捆绑使用能有效保证村镇基础设施和民居项目的一次实施到位。四是培育保证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出路。必须把苹果主导产业作为搬迁后的支柱产业来抓,保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扩展阅读: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倾情帮扶结硕果携手共建新农村
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市民政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依照《千名干部包扶千村计划》,从201*年4月开始,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开展扶贫开发定点包扶工作。1年来,该局始终坚持思想认识、组织机构、领导责任、驻村人员和工作措施五到位,找准帮扶切入点,在抓好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化教育条件、发展群众致富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显著改善了扶贫点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圪台乡圪台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科学指导扶贫工作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布置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该局局党委对此高度重视,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明确分管领导,成立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抽调3名干部(其中1名处级干部任组长)组成扶贫工作组,负责年度扶贫的具体工作。局党委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扶贫工作顺利进行。该局还积极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联系,争取资金、落实项目。
为科学制定扶贫工作计划,该局领导和扶贫工作组先后多次赴扶贫村进行实地调研,在摸清底数、熟悉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定点包扶四年总体规划和每年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步骤和措施,既尽力而为,竭力帮助扶贫村解决最迫切的困难;又量力而行,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计划实施过程中,局领导多次深入扶贫村进行督导,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召开现场会,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保证了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进扶贫工作(一)抓好组织建设,打造强有力的村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该局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深入推进“三培两带”工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强村组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有关会议精神,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增强做好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培养群众信得过的“带头人”。对村支书严格要求,帮助其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领导能力,使其成为村级党组织的坚强核心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201*年,该村党支部书记叶少平通过全省组织的公开选拔被录用为圪台乡政府公务员。三是补充新鲜血液,提高党员素质。四年共发展党员9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1名,举办了4期党员培训班,培训党员81人次。四是增强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扶贫组针对村支部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提高意见,促进该村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走在全乡前列,村班子的威信大为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森源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该局多方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年来,该局通过争取资金支持和局扶贫资金共维修山塘水库5座,新修水坝1座,农田受益面积达1100亩。二是解决村民饮水问题。为解决该村近500户村民饮水难问题,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扶贫工作组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争取配套资金,让该村的四个村小组户户通上自来水,村民喝上了干净放心水。三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组多方争取筹措资金,四年共完成了6.2公里的水泥路面,落实了2公里特批项目。为方便小学生上学,消除安全隐患,修建了一座水泥桥并硬化了0.9公里长的道路。四是建成村委会办公楼。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修建了300平米的村委会办公楼,添置了电脑、电视、办公桌椅、文件柜等办公用具。五是加强村希望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森源村希望小学没有配套的教师宿舍和食堂,造成教师的不稳定和教学质量下滑。工作组协助村里多方面筹措资金,新建了170平米左右的宿舍、食堂,解决教师生活的实际困难,改善教学生活条件;修建标准化的篮球场、跳远沙坑、体育比赛看台,划拨专项资金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绿化。该局团委还组织团员青年为学校捐款赠书,赠送电脑、电视、一大批书籍和体育用品,成立青少年活动中心。
(三)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增强扶贫村“造血”功能。为改变森源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该局始终把发展村级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开发的核心环节,在努力壮大村级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积极引进资金,帮助引进和培育扶贫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希望在山”工程,协助引进铅山县天鑫绿化责任有限公司,开发山林1600多亩,实现人均增收100多元。引导农户开发荒山林地,种植鸭梨、板栗等经济水果林,开展立体种养殖;积极鼓励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村民占建华自购电机开办制衣加工厂,不但经营状况稳定,还解决了本村20余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1*年,该局多方筹措帮扶资金25万元,采取村办加农户的形式,成立村办集体经济,种植大棚蔬菜。通过多元化的种养殖、引进和培育扶贫支柱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辟了新渠道。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该局与县扶贫办沟通,联系相关单位专家开展科技扶贫,帮助培育新品种,大力推广新技术,举办种、养殖培训班,让农民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增强了农民增收的内在潜力。三是组织劳务输出,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积极为劳务输出提供信息,帮助成立外出务工人员协会。全村共输出劳动力近800人,累计增收6400多万元。
(四)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该局发挥测绘优势,为新农村建设绘制规划图纸,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采取“新农村建设资金争取一点、扶贫资金拨一点、村委会筹一点、村民出一点”的做法,共筹集资金60万元,使该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变,全村实现“五通”,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二是帮助建设文化站。在村部三楼设立文化站,该局为文化站捐赠了300套农村实用书籍以及文学、法律等方面的书籍,为村民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完善村级卫生所。在原有村级卫生所的基础上,对其不规范的医学器材、药品摆放,卫生条件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其整改提高,使卫生所达到了初级医疗条件,大大方便了村民看病就医,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四是开展捐赠奖励活动。该局主要领导每年春节前夕都要走访慰问困难户,4年来共走访慰问困难户43户,发放慰问金21500元。积极发动干部职工向扶贫村开展捐赠活动,捐赠各种衣物图书等。为鼓励先进,充分发挥致富典型的带头示范作用,先后对16户致富能手给予了每户1000元的奖励。五是开展结对帮困助学活动。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和结对助学活动,经过一对一的结对帮助,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贫困学子也解决了学习的后顾之忧。六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助开展创建和谐村组、和谐家庭活动,积极联系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铅山县文化局、上饶市歌舞剧团多次送电影、戏剧进村,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三、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扶贫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没有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完成了不了艰巨任务的。一方面,抽调经验丰富、协调沟通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组成扶贫工作组;另一方面,对扶贫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教育,在工作中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培养良好作风。一是锤炼务实作风。工作组制定计划、开展工作前做到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建议,确保制定的计划、开展的工作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增强宗旨意识。加强思想教育,要求干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是保持清正廉洁。要求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工作中与群众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尊重当地干部群众,不增加群众负担,严格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工作组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精神风貌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1年来,市民政局共自筹资金51.45万元,争取扶持资金217.5万元,为森源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四年来,该村经济规模逐步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人均纯收入从201*年的1600元增长到201*年的3800元,村级集体经济由201*年的3.8万元到201*年的9.5万元,高于全乡平均水平,昔日的“光棍村”成立今天的“梧桐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文明进步的村风村貌初步形成;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该村先后两次被评为铅山县先进基层党小组、全市新农村建设第九名,铅山县综合治理“平安村”。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曾 岚-梁河村典型材料(201*.04.24)》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曾 岚-梁河村典型材料(201*.04.24):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曾 岚-梁河村典型材料(201*.04.24)》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78991.html
- 上一篇:三会一课汇报表1
- 下一篇:包扶低收入村工作意见征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