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xx局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报告
丰县xx局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报告
全体党员同志们: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经支委会研究,并报请县直机关工委批准,决定于7月5日进行换届选举。遵照换届工作程序要求,我受支部委员会的委托,代表本届支委向全体党员作党支部三年任期工作报告。
一、党支部的基本情况
县xx局党支部现有党员37名,其中正式党员37名。支部设支委5名(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纪检委员、宣传委员各一名),班子健全,班子成员素质较好,分工明确,实行党建工作支部书记负总责,其他支委各负其责的工作责任制。
二、党支部近三年工作回顾
三年来,我局党支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县直机关工委机关党建工作思路的要求,牢固树立“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开展“争创文明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风行风热线”、“机关作风建设年”、“我是党员”、“创先争优”等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局机关党的建设,以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为主线,以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作风、制度建设为保障,认真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了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局审计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加快推动实施“丰县崛起”行动计划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一)履职尽责,认真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三年来,我局始终把贯彻执行党建工作责任制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认真抓好、抓实。按上级组织部门和机关工委的要求,成立了局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丰县xx局党建工作责任制》,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要求,坚持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领导责任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与审计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落实或不正确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有关规定的,进行批评并追究纪律责任。
(二)防微杜渐,抓好廉政风险管理工作
廉政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局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我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定和签订了《丰县xx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明确了指导思想、责任分工、责任内容和责任追究。按照上级纪检部门要求,细化廉政责任制目标任务,将任务落实到岗位、党员中。要求全局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把遵守和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穿到全部工作的始终。我局创造性的制订“双调度”制度,在调度审计业务工作的同时,强化遵守审计工作纪律的调度,在审计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严格依法审计,坚决反对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行为。特别是对实施项目审计的人员,我们采取了公告、发函、回访、签名、自报等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多方位的监督,形成了用教育养廉、制度律廉、监督强廉的良好风尚。有效地防范了审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问题。同时,局党支部通过设立党务政务公示栏、悬挂举报信箱、建立“丰县xx局政务网站”,建立审计廉政档案,聘请义务监督员等办法,注重畅通社会各届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渠道,确保审计执法的公平、公正。几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审计人员工作过错、不作为、不廉洁的事件。
(三)抓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一是抓班子建设,促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要求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强素质、积极工作揽全局,几年来领导班子自觉遵守民主集中制的有关规定,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做到分工不分家,起到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作用。重大问题由支委会研究决定。在民主制度建设中,支部委员做到参加双重生活会,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中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在支委民主生活会中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支部班子思想统一,团结协作,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服务和监督作用。二是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局党支部在机关党员中组织开展以学习《党章》,学习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争做“书香党支部”和“书香党员”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开展以“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内涵的和谐社会创建活动,开展以助残帮困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捐赠为主题的关爱社会活动,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一序列的学习教育活动达到了对党员干部提高觉悟,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是抓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工作,全面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审计能力。一方面,强化三种意识,即担当“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的责任意识,善于调查分析,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的宏观意识以及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几年来,局党支部除选派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外还及时组织干部职工集训学习,先后举办了AO审计、新审计准则、廉政准则等多个专题讲座,平时还结合“五五”普法,经常组织学习《审计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署关于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等业务知识。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党员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促进了思维开明、思想开放、思路清晰,在思想解放上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
(四)服务全县大局,发挥党支部在经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局党支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年达小康,五年冲百强”发展目标,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项目建设。对政府重点投资、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事项严格审计执法,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搞好审计监督服务,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近几年来,我局担负的审计任务十分繁重,全局在岗干部每年要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二十多个、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四十多个、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一百五十多个。在繁重任务面前,局党支部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一些关键工作岗位,一些重大审计项目,一些重要工作任务,都是由党员干部来担任,领导安排任务,他们从不推诿,不拈轻怕重。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也顾不上休息,但从无怨言。党员始终战斗在审计业务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对新一届党支部的工作建议
过去三年,本届党支部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但离上级党组织要求还有差距,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还不够,特别是党员之间增进了解和加强沟通的集体性活动开展的还不够,形式单调,缺乏灵活性。建议新一届党支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加深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统一到全会要求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抓好xx局党建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顺利完成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抓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从认真学习、对照《党章》抓起,注重对党员的政治素质教育,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以“五联系五提升”活动和“创先争优”为抓手,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加强党支部建设,推动“文明单位”和“学习型党支部”的创建。
3.继续重视党建制度建设。坚持贯彻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并在党建实践中进一步修订完善党支部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制度,逐步推行制度管事、制度管人的“法治”系统工程,提高党建工作成效。
4.继续重视组织发展工作。重点做好在进步非党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审计业务骨干中发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工作,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5.党支部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来教育党员干部热爱集体、关爱同志,支委要广泛开展与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谈心活动,加强思想交流和沟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思想问题。同时,党支部要主动关心身体有病或遇到突发困难党员的生活,给予必要的帮困和慰问,解决其后顾之忧,以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
以上报告当否,请予审议。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扩展阅读:和丰县137团煤矿报告(正式)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一、目的与任务
199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37团为解决该团煤矿资源枯竭,保障今后能持续发展而设立了国家返还兵团矿产资源补偿费地质勘查项目。项目设立较大,预设总投资254.47万元,勘查区东西长5.5千米。南北平均宽2.15千米,面积11.8平方千米。由西向东布勘探线四条,Ⅰ、Ⅱ、Ⅲ线间距1千米,Ⅲ、Ⅳ线间距201*米,钻探总进尺2500米。为争取工作进度和早日立项,1999年7月30日,以农七师137团为甲方,我队为乙方签定了《新疆和丰县努肯泥沃特格一三七团煤矿地质勘查合同书》(见附件二),合同书规定:“在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未确立情况下,九九年由137团垫付20万元进行前期地质勘查工作,完成以下工作量:(1)1:5000地形地质测量11.8平方千米;(2)1:5000水文地质测量,11.8平方千米;(3)槽探1000立方米;(4)浅井30米;(5)钻探150米”。合同书规定项目的地质任务是:“查明努肯泥沃特格勘查区内A5-A9煤层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地质特征,系统了解其煤层厚度、结构、构造、煤质,储量及相关水文地质条件,提交满足建设年产15万吨矿井所需的煤炭储量及地质资料”。
同年89月,我队组织勘查队伍,进行了整个项目的前期勘查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兵团申报的国家资源补偿费立项未果,201*年3月,自治区计委,原地矿厅为支援兵团建设,在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后决定:缩小详查范围,由137团再匹配部分资金的情况下,正式将项目列入二000年度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勘查项目,并以新地发[201*]045号文下达了详查任务书。
任务书提出的目的是:“查明所辖区域的煤炭资源,为建设年产15万吨规模矿井提供地质依据”。任务书规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面地质(地形)调查和水文调查,钻探工程、槽探、井探工程,综合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煤质样品分析等手段,对矿区地质进行评价”。工作要求按《煤炭资源勘探规范》执行。
主要控制工作量:
1:5000地形地质测量6平方千米;
1:5000水文地质测量6平方千米;钻探350米;
水文钻探(抽水试验)200米;槽探800米;浅井40米。
工作周期一年,201*年3月提交详查地质报告送审稿。
201*年3月,137团和我队根据项目立项期间主管部门的要求再次协商签定了“详查合同书”。合同书规定201*年度勘查费用40万元。其中“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勘查资金贰拾万元。兵团农七师一三七团自筹资金匹配贰拾万元”。合同书重申了1999年合同规定的目的、任务和勘查范围。强调本次“详勘范围ⅠⅢ线,主要控制A5-A9煤层”。控制工作量除1:5000地形地质测量仍按137团的要求控制11.8平方千米外,其它工作量和工作周期与下达的任务书基本一致,详见附件二。
根据任务书及合同精神,201*年4月我队二分队在充分研究和利用我队在和什托洛盖盆地煤田远景调查J6勘探线(即本次Ⅰ线)ZKJ08、ZKJ09钻孔资料和1999年施工的ZK201孔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详查设计书。201*年6月2日,原新疆地矿厅以新地发[201*]065号文下达了《对和丰县努肯泥沃特格(137团)煤矿详查设计》审批意见书。
意见书中认为:“设计指导思想和目的任务明确,地质依据比较充分,勘探工程布置基本正确合理”,意见书要求:设计应增加区域水文地质背景资料和区域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强调详查范围“以Ⅰ线西500米至Ⅲ线东500米”,在上述范围内,所有煤层均要有工程控制,“其中A5A9煤层达到1000米间距;A1A4、A10A15基本达到201*米间距”。
意见书最后批准的主要工作量为:1、1:5000地形地质测量6平方千米;2、1:5000水文地质测量6平方千米;3、钻探350米;4、水文钻探200米;5、槽探800立方米;6、浅井40米。
二OO一年三月提交报告送审稿。
二、工作完成情况
野外施工分二个阶段,1999年8月2日1999年9月30日为野外施工的第一阶段,由农七师137团出资进行前期勘查,以白云山任分队长兼技术负责,许登云任地质组长,张军任水文地质组长,张家勇、许平、尹献贞任地质员组成野外分队,当年完成1:5000地形测量11.80平方千米,1:5000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测量5.80平方千米,钻探182.17米,槽探700立方米。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钻探控制、初步了解到详查区构造为一向北中等倾斜的单斜构造,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控制到地层中的可采,局部可采煤层16层,初步编号为A1A16,可采纯煤总厚达25米。为将其正式列为201*年度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地质勘查项目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
201*年4月15日201*年7月15日为野外施工的第二阶段,即主要工作阶段,由易贤银任分队长兼技术负责,邓文、徐扬任副技术负责,张军任水文组长组成二分队,会同我队探矿公司开展了详查工作的攻坚战。
201*年4月30日在施工完Ⅲ线浅部ZK301孔后接着施工该线325米的ZK302深孔,原计划按审批意见书要求控制全A16A1煤层,但该孔控制到A16A10后,在孔深163.52米处遇断层,A9A2各煤层缺失,只控制到下盘的A1煤层,经地面填图修测,发现在Ⅲ线西侧有一条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32°的平推断层水平断距100米,断层面在深部切过ZK302孔163米处,将详查分为了东、西井田,断层成为东、西井田的构造边界线。Ⅲ线两孔控制的煤层(除ZK302孔的A1煤层外)均为东井田一侧煤层,因此使详查范围和工程部署发生了重大风险变更。受资金和工程量的限制,详查范围从Ⅲ线以东500米缩回到Ⅱ线以东500米,从原控制的3000米,缩为控制201*米。为确保西井田的详查程度,大队在项目资金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从其他项目抽挤资金在Ⅱ线增打ZK202孔,控制A9A1以下各煤层,使西井田内A1A16各煤层在1000米间距内得到了控制,并将原设计在ZK302孔进行的水文扩孔钻探和抽水试验移至该孔。上述工作调整,在大队报请原地矿厅主管部门后由分队实施。
两年累计完成主要工作如下:
1:5000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测量11.80平方千米;机械岩芯钻探:
施工4孔688.57米利用我队远调2孔629.24米水文扩孔钻探158.13米抽水试验1次/1层/1孔浅井及槽式斜浅井26.65米槽探1500立方米各项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见表11。
报告自201*年11月开始编写,201*年2月完成,报告由正文10章31节(约6.50万字)、附图37张册)、附表一册及二个附件组成。
报告正文由易贤银、张军、邓文、桂香、尹献贞、徐杨六位同志编写,附件一由邓刚编写,除以上七位同志参加编绘外,还有玛丽娅,李锋参加了报告的表格制做及图件的编绘工作。参加野外和室内工作和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还有贾文波、张家勇、许平、张健、李有福等同志,后期吴明富同志参加了报告的检查校改工作。
报告提交B+C+D级储量4094.82万吨,其中B级664.81万吨,C级1894.22万吨,D级1535.79万吨。
合同规定的甲方建井要求控制的主要勘探煤层A5A9共有B+C+D级储量2202.63万吨,B级610.15万吨。占A5A9煤层储量的27.70%,B+C级1977.62万吨,占A5A9煤层储量的89.78%。较好完成了任务书和合同规定的任务。
第二节位置与交通
矿区位于和什托洛盖镇西南18千米处,行政区划属塔城地区和丰县管辖。地理座标:东经85°45′26″85°49′46″,北纬46°28′12″46°29′32″。
直角坐标:X:5149201*151600Y:2940460029410100
矿区拐点座标:西北角东经:85°45′26″,北纬:46°29′30″西南角东经:85°45′28″,北纬46°28′12″东北角东经85°49′44″,北纬46°29′32″东南角东经85°49′46″,北纬46°28′15″。
东西长5400米,南北宽2200米,面积约11.80平方千米。包含17个1/4区块,34个小区块,分别为L45E010008
0101C201*3C0104C0105A30105D30201C20202A010C40103D0104B30105A40105B30201C40102B0101D0104A30104B40105C0201A20201B0202C10102C0104A40104D0105D10201A40201D0202C20202D10203C10204A0204D10205B30205D10202D20203C20204B0204D20205B40205D20203A0203D10204C10205A0205C10203B0203D20204C20205B10205C2
矿区交通便利,从阿尔泰至奎屯的217国道在矿区东15千米处穿过,该处(253里程碑)北距阿尔泰253千米,距和丰县城50千米,南至克拉玛依市140千米。从217国道至矿区有简易公路相连,矿区内部地势宽缓,也可通行汽车。
第三节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
一、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和什托洛盖盆地中段的中部,南靠中央隆起的克拉赛勒克山,地形开阔平缓,地势由南向北缓倾斜,坡度5°左右,海拔高程10601195米,高差135米。
矿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气候干燥多风,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4--6.8°。68月的最高温度34.6℃,12月次年2月最低气温在-33.4℃以下,每年11月封冻,次年3月解冻,冻土深1.20米,无霜期150天。矿区多风,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力810级。
矿区地表无常年性水流,也无山泉出露,雨水较少,年降水量在100200毫米间,并分布不均,冬季降雪不多,常在夏季形成暴雨由南向北顺沟快速渲泄,并部分下渗,部分汇集于区域北侧近东西向的干沟中而再度下渗。年平均蒸发量1770毫米。
据新疆地震局资料,该区位于六级地震烈度预测区,近20年间,矿区内部未发生过地震,只在邻近的50-100千米地段发生过MS23.7级小震10余次。
二、经济地理
矿区现为未开发的能源基地,无零星经济产业,也无常住人口。工区以东18千米处的和什托洛盖镇,为和丰县重要的工业城镇,国家重点建设的500镇之一,总人口15000人以上,居有蒙古、汉、哈、维等民族。工业有煤炭、水泥、盐业、电力、化工、农机修造,粮食加工及粗陶砖瓦。镇上有学校,医院、商店、餐饮、旅馆、农贸市场等服务设施。镇上每天有大巴、中巴发往和丰县城,克拉玛依市、塔城等地。
矿区所需的一般生产,生活物资可从镇上购买,大型物资设备需到中心城市采购,生活用水可从和什托洛盖镇或矿区以西15千米处的图拉拉运。
第三节以往煤田地质工作
1、1955年,新疆地矿局631队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和什托洛盖一带进行了1:50万区域地质调查。
2、1959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矿准北大队在和什托洛盖盆地进行了1:10万石油详查工作,对盆地地层、构造进行了划分和研究。
3、1975年、78年、82年,新疆地矿局区测队对L-45-Ⅸ、L-45-Ⅳ、L-45-ⅩⅢ、L-45-ⅩⅤ四幅进行了1:20万区调修测,已正式出版报告,对矿区内的地层、构造、矿产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
4、1984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和什托洛盖盆地进行了1:20万地震普查,著有《哈山地震解释,和什托洛盖盆地地震解释》报告,次年又在盆地内打了合参1井,合参2井二口参数井,为研究盆地构造形态提供了深部资料。
5、19841990年,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在和什托洛盖盆地进行了1:5万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提交了《新疆准北和什托洛盖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报告》。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有:
①对区内煤系地层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确定西山窑组为主要含煤组,八道湾组为次要含煤组,对煤层层数、厚度、埋深、煤质等进行了初步了解。
②J6勘探线穿过矿区,并施工了ZKJ08、ZKJ09二个深孔,对八道湾组的含煤层数、厚度、结构、煤质进行了全面了解,控制煤层16层,可采11层。
③共求得全盆地八道湾组煤炭资源D+E+F级3.41万亿吨。
预测资源总量达1358亿吨。
该项工作的完成为本次煤矿详查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和工程布署依据,J6勘探线的南段成为矿区直接利用的Ⅰ线。
第二章地质勘探工作
第一节勘探方法
一、勘探手段
详查区部分地段煤层外露,部分掩盖,因此,勘探工作选用勘探线剖面法为基本工作方法,用钻探进行深部全面控制,配以探槽、浅井地表追索。
为查明矿区构造,地质界线及煤层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开展了1:5000地形地质测量。为控制煤层层数,厚度及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施工了3条勘探线剖面,在Ⅱ、Ⅲ勘探线上施工了4个钻孔,在Ⅰ勘探线上利用了2个钻孔并配以电测井,为追索和控制煤层露头,控制构造线使用了槽井探及剥土工程。为查明矿床充水条件,Ⅱ线上的202孔做为水文地质结合孔进行了抽水试验,同时开展了1:5000水文地质测量工作。
为评价煤的利用方向,按规范要求,采集了各类测试样品,基本做全了各类测试项目。
二、勘探类型和基本线距
矿区岩煤层总体为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23°--33°。有近垂直煤岩层走向的平推断层,因此构造复杂程度确定为Ⅱ类。
勘探的主要对象为八道湾组下含煤段A5A9煤层,以中厚煤层为主,沿走向及倾向煤层结构及厚度变化不大,按煤层稳定程度分类原则确定为一型。
为此,勘探类型确定为Ⅱ类一型。
按1000米左右控制B级储量的间距,在审批的详查区内,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了勘探线剖面3条,由西向东编号为Ⅰ、Ⅱ、Ⅲ号勘探线,剖面方位:Ⅰ线174°59′37″,Ⅱ线175°00′01″,Ⅲ线190°18′39″。
Ⅰ线长1180.36米,利用钻孔2个,由南向北编号为ZKJ09和ZkJ08、ZkJ09利用上部的222.07米,ZkJ08全孔利用,孔深407.17米。二者孔距470米。是我队1988年煤田远调时施工的钻孔。
Ⅱ线长1737.53米,施工钻孔2个,由南向北编号为ZK202、ZK201、孔深分别为158.13米、182.17米,二者孔距173米。
Ⅲ线长1216.90米,施工钻孔2个,由南向北编号为ZK301、ZK302、孔深分别为110.08米、238.19米,二者孔距252米。
三、工程布置原则及施工顺序
以勘探线剖面法布署探矿工程,剖面线方向尽量垂直地层走向。钻探工程用于控制八道湾组煤层。为满足详查区B级储量比例的要求,保障主要勘探对象A5A9煤层在勘探线上有双工程控制,孔位尽量布在勘探线上,6个钻孔有5个钻孔在勘探线上,唯有Ⅰ线北侧的ZKJ08西偏12米。
施工顺序:先进行勘探线剖面测量,沿勘探线及其两侧利用探槽揭露煤层,最后施钻。由于勘探线上揭露清楚,钻孔施工无严格的顺序。
第二节勘探工作及质量评述
一、控制测量及地形测量
一九九九年九月,新疆地质工程勘察院测绘勘察院(我局测绘大队)根据我队的要求,在努肯泥沃特格一带进行了控制测量和1:5000地形测量工作。
1、控制测量
矿区采用一九五四年北京坐标系、一九五六年黄海高程系、3°带成果。首级控制是一条10″级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它以国家三角点83430和83432(均为Ⅳ等)为已知点。
10″导线点共17个,其施工测精度为:导线全长相对误差1/28218;方位角闭合差为+40.0″;高程闭合差为+0.04米。上述精度达到了《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ZBD1000189)和《1:5000、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我业规范》(GB/T1397792)限量差要求,其成果可供利用。
2、地形测量
在进行控制测量的同时,还测定了象片控制点30个,做为航片室内成图的依据。
全矿区1:5000地形测量总面积约为11.9平方千米,测图等高距为2.0米。地形测量由测绘勘察院采用航片野外实地调绘,室内精测成图方法测绘。
控制测量及地形测量的成果成图,经测绘勘察院的检查、验收,质量全部合格,完全满足地质需要,并出具了《测绘产品验收报告》(第19990711号)。
二、地勘工程测量
二000年五月,我队测量组根据测绘勘察院的控制测绘成果,进行了地勘工程测量。
为了满足地勘工程联测的需要,又做了加密图根点3个,加密图根全部采用后方交全的方法,其两组坐标较差最大为±0.44米,高程较差最大为±0.21米,全部小于规定限差的1/2。
1、地勘剖面测量
其布设地形地勘剖面3条,总长4185.64米。全部采用经纬仪视距导线方式布设。
3条地勘剖面由Ⅰ--Ⅲ线的长度相对闭合差依次分别为:1/3000、1/201*和1/54000,全部小于规定限差的1/6;高差闭合差依次为+0.25、-0.06和-0.09米,全部小于规定限差的1/2;方位角闭合依次为:-23″、+1″和+18″,全部小于规定限差的1/10。精度大大高于限差的规定。
2、各类工程点测量
其定测钻孔5个,利用远调成果一个,剖面控制点6个、浅井2个、探槽7条。
其中钻孔(3个)和剖面控制点采用经纬仪各种交会法联测。浅井、探槽采用经纬仪视距导线法联测,其视距均小于260米。另外2个钻孔,一九九九年由测绘勘察院联测。
交会法联测的工程点的两组坐标较差,独立三角形闭合差,高程较差全部达到限差的要求。其中坐标较差(或独立三角形闭合差)小于规定限差的1/3,高程较差的78.0%小于规定限差的1/2。
3、地质填图地质点测绘
地质填图全部地质点采用经纬仪光电测距散点法测定,漏测点数不超过2%。二000年五月,我队测量组在工区中部又进行了小范围地质填图补测,补测地质点采用经纬仪视距法测定,要求相当于碎部测量,无漏测。
三、1:5000地质填图
1、1:201*地质剖面测量
为查明地层层序,分层标志、岩性岩相变化特征及煤层层位,建立填图单元,确定钻孔位置、勘探工作中实测了Ⅰ、Ⅱ、Ⅲ三条地质剖面。
地质剖面与勘探线重合,构成勘探线地质剖面,剖面总长度4134.79米。各线分别对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上部的含煤地层进行了控制。
剖面测量中,凡厚度大于2米的岩层单独分层描述,凡特殊的标志层,煤层其厚度在0.30米以上也单独分层,分层采用地形剖面测量点定位。剖面上覆盖地段,用通槽或短槽揭露。通过剖面测量将八道湾组划分为底部砾岩段(J1b1)、粉细砂岩段(J1b2)、下含煤段(J1b3)和上含煤段(J1b4),将三工河组分为粉砂岩段(J1s1)砂岩、砾岩段(J1s2)。
2、1:5000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的底图,使用1999年测绘勘察院测绘的1:5000矿区地形图,填图划分了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C1hb)、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底部砾岩段(J1b1)、粉细砂岩段(J1b2)、下含煤段(J1b3)、上含煤段(J1b4)、三工河组粉砂岩段(J1s1)砂岩、砾岩段(J1s2),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洪冲积层(QPal3-4)八个填图单元分界线和18层可采煤层露头位置线计26条线,填图以追索法为主,穿越法为辅,共填图11.80平方千米。定地质点568个,各种工程控制点38个,平均每平方千米51点,做到地质界线无遗漏,煤层位置反映清楚图面结构合理与剖面扣合紧密。
四、探槽与浅井
沿3条勘探线剖面的八道湾组含煤地层,布置短(跳)槽揭露煤层,如勘探线上覆盖太厚,在其附近选择合适部位进行补充揭露,对49个见煤短槽进行了编录,素描了一壁一底并进行了文字记录。
为准确控制煤层地表露头位置,在Ⅱ、Ⅲ线间加密布置了2条长槽。Ⅰ线西增布了一条短深槽揭露煤层。
为取得可供储量计算使用的准确厚度资料,在主要煤层露头位置,将探槽加深到4-8米,形成槽式斜浅井,各斜浅井均揭露到顶底板无形变,厚度稳定为止,同时采集了煤样。详见附图31。
五、钻探工程
矿区内施工钻孔6个,共利用总进尺1317.81为,其中本次详查施工钻孔4个,总进尺(包括水文扩孔)846.70米,1988年煤田远调工作中,我队在Ⅰ线施工的ZKJ08和ZKJ09两孔可利用的钻探总进尺为629.24米,见表21。
按1986年原煤炭部颁发的《煤田勘探钻孔工作质量标准》对6孔进行综合评价,见表22。
和丰县努肯泥沃特格(137团)煤矿祥查完工钻孔简介表21
勘探钻孔线号编号完工日期孔深(米)1控制地层J1s、J1b、J1b43控煤情况A16-A4终孔部位备注ZKJ081988.8.29407.17Ⅰ线ZKJ091988.9.25利用孔段432J1b、J1b、J1s、222.07QPal3-4A10A1A15-A5A9-A1A10-A3二孔为我队1988年A4下13.05米远调工作中施工,可利用的进尺ZKJ08407.17米、ZKJ09A1下271.40米222.07米;合计629.24米。A5下8.89米A4下8.42米A3下7.06A下43.19过断层缺失A9-A2煤层孔深163.53米处,ZK201*999.9.3182.17Ⅱ线ZK202201*.6.10158.13ZK301201*.4.26110.08、J1b、J1b4343J1b、J1bJ1b、J1b43Ⅲ线1433ZK302201*.5.20238.19J1s、J1b、J1b、J1bA16-A10、A1其中ZK301为甲级孔、ZKJ08、ZKJ09、ZK201、ZK202和ZK302为乙级孔。六孔中的ZK202孔在岩芯钻探结束后,将孔径从75毫米,扩孔为110毫米孔径,作为抽水试验的水文孔,满足了水文工作的需要,水文扩孔钻探进尺158.13米,其质量详见第六章。
岩芯钻探所评的乙级孔,在八项评价指标中,主要是部分煤层煤芯采取率偏低所至,由于矿区煤层为动力用煤,也取得了煤层相应的煤芯化验资料,加上探钻确定的煤层与测井测得的厚度多不超差,有优质的测井资料弥补,所以这些钻孔均属可使用和利用的钻探成果。兹将八项指标评述如下:
1、煤层质量等级
参加评议的煤层分别为A1、A2′、A2、A3、A4、A5′、A5、A6、A7、A8、A9、A10、A11、A12、A13、A14、A15、A16十八层可采,大部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见附表中钻探煤层综合成果表。
总计钻探过煤点63点,其中优质过煤点15点,合格过煤点27点,优质与合格过煤点42个,占总数的67%,不合格过煤点21个,占总数的33%。
6孔共控制编号煤层63层次,煤层伪厚124.56米,取煤芯总长93.12米,平均煤芯采取率为75%。
煤层的送样煤芯做到了不污染,不混入杂物,不燃烧变质。
2、岩芯采取率
6孔平均岩芯采取率在74%左右,超过设计65%的要求,本次祥查施工的4孔控制编号煤层37个过煤点中,顶末、底初回次采取率在75100%的有47次,占总数的64%,低于75%的有27次,占总数的36%。低于75%的回次控制的煤层与测井确定的煤层其厚度多数不超差,有极少数超差的经分析原因主要是钻探控煤不好,厚度确定不准所至,此种情况均以测井资料为准,见报告附表:煤层综合成果表。
3、终孔层位
本次详查施工的ZK201、ZK202、ZK301、ZK302孔均按设计审查意见控制到相应层位,见表2-1。其中ZK302终孔层位偏深,是为了证实断层控制到可对比的层位所至。
4、钻孔偏斜
施工的4孔设计全为直孔,终孔后用KXP1型测斜仪视具体情况,以10-50米间距系统测定了偏斜方位角及孔斜度,偏斜质量等级特级2个,甲级2个,乙级2个,见表22。所有钻孔进行了偏距计算,不影响煤层的空间定位。
5、孔深误差
本次施工的4孔,在施工中和终孔后进行了孔深校正,4孔共校正12次,最大误差为0.09%,小于允许误差0.15%的规定,见表22,远调两孔在当时进行过校正工作,均不超差。
6、钻孔封闭
远调施工的2个钻孔和本次详查施工的4个钻孔均用水泥全孔封闭,经现场实地检查符合要求。
7、简易水文观测
回次水文观测和泥浆消耗量观测次数都高于应测次数的80%,6孔简易水文观测质量均属甲级。
8、原始记录
班报表随钻进记录,做到数据准确,记载清楚,资料完整,岩芯牌填写及时,置放到位,其它报表也都齐全,并随班报表及时归档。
六、煤样的采集与测试
1、煤样采集
各类煤样的采集均按煤田地质勘探规范标准执行、样品种类齐全,分别采有煤芯煤样,煤层煤样、瓦斯煤样等各类煤样63件。煤样的采集密度及数量均已达详查阶段的基本要求。参见表23。
2、煤样测试
煤样全由新疆煤炭综合试验中心按国家标准或原煤炭工业部颁标准测定。煤样测试项目齐全,分别有工业分析、发热量、元素分析、全硫、各种硫、磷、氯、砷、煤灰成份、灰熔点、粘结指数、低温干馏、透光率、煤尘爆炸性、腐植酸、容重、煤粉砖光片鉴定,稀散元素测定(光谱分析)精煤回收率共19个大项,测试总项次为500(大项)次。煤样的测试项目及其测试的数量均可满足规范要求。
各煤层煤化学样测试项目及测试数量见表24及报告附表中煤质分析成果表,
努肯泥沃特格(137团)煤矿详查各煤层采集样品汇总表
表23单位:件
煤层编号A16A15A14A13A12A11A10A9A8A7A6A5A5′A4A3A2A2′A1无编号各类煤样合计煤芯煤样233322242443123213349煤层煤样321111111113瓦斯样11各煤层样品合计233322573554234223363
七、地球物理测井
详查区内所利用的6个钻孔均进行了电测井,选用视电阻率电位法(DZW)、伽玛伽玛密度法(FGG)、自然伽玛法(FG)、井斜测量(JX)四种方法。前三种方法为寻找煤层,用1:200比例尺普查作定性解释,用1:50万详查作定厚解释。解释以伽玛伽玛密度(FGG)曲线为主,取1/31/2幅值点为煤层界面分层点。自然伽玛(FG)和视电阻率电位(DZW)为辅助曲线,FG曲线取异常1/2幅值点确定煤层界面,DZW曲线取异常根部至1/5幅值点确定煤层界面。
本次详查施工4孔,测井段591米,为钻探总进尺688.57米的85.80%。利用我队1988年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工作中在Ⅰ线施工的ZKJ09孔,全孔段进行了电测井,ZKJ08孔350.35米以上孔段进行了电测井,经电测井的煤层为A16-A9,350.35米至407.17米的孔段没有经过电测,未能经过电测井的煤层为A8A4。
6孔共测编号煤层56层(次),其中47层(次)为优质层,9层(次)为合格层、无不合格的测井煤层。其中ZKJ08孔A8A4孔段,因远调时孔深下部堵塞未电测。测井资料总体质量优良,可供利用。
八、水文地质工作
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目的是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建设年产15万吨矿井提供水文依据。详查工作中开展了1:5000水文地质测绘、水文钻探、抽水试验、水样、岩石力学试验样的采集测试等工作。工作方法及质量详见第六章水文地质。
第三章矿区地质
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
所述区域范围为和什托洛盖中新生代含煤盆地的中段。东西、南北的宽度均在16.5千米左右,面积约274平方千米(见附图1)。
一、地层
区域地层属天山兴安岭地层区,西准噶尔分区,玛依勒山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有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C1hb)、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中统西山窑组(J2x)、头屯河组(J2t),下第三系始新渐新统乌伦古河组(E2-3w)和上第三系中新统塔西河组(N1t)及第四系上更新全新统地层。
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和中统西山窑组为区域性含煤组,地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呈不规则面状分布。现就以上地层由老而新简述如下:
(一)石炭系
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C1hb)地层出露在区域的中南部、即矿区以南克拉赛勒克山一带呈东西向横贯全区,是盆地的中央降起区,主要由灰、灰绿色钙质粉砂岩、砂质灰岩、泥灰岩、砂岩、火山岩组成。厚2551744.20米。是构成和什托洛盖含煤盆地基底地层之一。
(二)侏罗系
侏罗系是和什托洛盖盆地的主要地层,本区域内见有下统的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中统的西山窑组、头屯河组,其中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是区域性的含煤组。
1、下统八道湾组(J1b)
主要出露在区域中部,呈东西向环绕克拉赛勒克山中央隆起区分布,角度不整合于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之上,区域上分上下两个亚组:下亚组(J1ba)为灰黄、灰色砾岩、砂砾岩、砂岩、泥岩夹薄煤层、煤线及菱铁矿。上亚组(J1bb)为灰色、灰白色砂砾岩、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上亚组为主要含煤组。
2、下统三工河组(J1s)
主要出露在区域北半部,分为上下两个亚组,下亚组(J1sa)为灰黄绿色、灰色、灰黄色砾岩、粗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厚468.05米;上亚组(J1sb)主要为鲜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泥岩,迭锥灰岩薄层,厚271.92米。
该组地层在区域上为一套湖滨浅湖中深湖相的沉积地层,与下伏八道湾组为整合接触。
3、中统西山窑组(J2x)
主要出露在区域东北部和西南部,区域上分上下两个亚组。下亚组(J2xa)为褐黄色、灰色、灰白色砂砾岩、砂岩、泥岩为主夹炭质泥岩及煤层,厚630.35米。上亚组(J2xb)为灰绿色、灰白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及砂砾岩下部夹煤层、煤线,厚256.74米。与下伏地层三工河组呈整合接触。
4、中统头屯河组(J2t)
分布在区域西南角,主要为灰绿色、灰黄色泥岩、砂岩、砾岩互层夹薄层菱铁矿及煤线,厚120.05米。与下伏西山窑组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三)第三系
1、下第三系始新渐新统乌伦古河组(E2-3w)
分布在区域北部及西南角,主要为浅黄色、灰白色、浅紫色的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厚259.12米,超覆不整合于西山窑组、头屯河组地层之上。
2、上第三系中新统塔西河组(N1t)
分布在区域北部及西南角,以浅紫红色、砖红色泥岩、砂砾质泥岩、砂砾岩组成,厚120.61米。与下伏乌伦古河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四)第四系
呈不规则状分布在区域的相对较低的冲积平原地带和沟谷中。统称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洪积层(Qpl3-4)为褐灰色砂、砾石、卵石、亚粘土组成的松散沉积。
二、构造
前已述及,矿区相邻区域位于和什托洛盖中新代坳陷盆地的中段,是盆地的最宽部位。此区域盆地自北向南由三部分组成。
区域北部(克拉赛勒克山以北区域)为和什托洛盖复式向斜,它由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组成,由北而南依次是:和丰煤矿向斜(19号),吉平亚布尔图拉
背斜(23、24号)、乌斯特乌兰塔斯勒托古日克亚布尔向斜(27号),其中南部的27号向斜是和什托洛盖复式向斜的主体,是一宽缓向斜,向斜核部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组成,南北两翼为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地层组成,向斜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长22千米,矿区位于该向斜的南翼西段,它控制了矿区煤岩层的分布。
区域中部,为克拉赛勒克山复式背斜,由下石炭统和布克组地层组成一系列复杂的背向斜褶皱,地表东西延伸长20千米,两端稳伏于中生代地层之下,是和什托洛盖盆地中央隆起带的一部分。
区域南部为和什托洛盖盆地南部拗陷带,地表被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在其西部中新生界分布区表现为复式向斜构造,大区域上称黄土包复式向斜,本区域内见有33号向斜和34号背斜。
断裂构造主要为物探测得的基底断裂,多发育在克拉赛勒克复背斜两侧中生代地层掩盖区。在克拉赛勒克复式背斜内,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发育。区域构造详见附图1(区域地质图)。
第二节矿区地质
一、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为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C1hb)、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洪冲积层(Qpal3-4)。分述如下:
(一)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C1hb)
出露在矿区南部,呈东西走向横贯全区,出露面积约1.50平方千米,岩性为灰色、灰绿色钙质粉砂岩、砂岩、砾岩、玻屑凝灰岩、安山玢岩、熔结角砾组成,区域厚255-1744.20米。
(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
出露在矿区中部,呈东西走向角度不整合于石炭系地层之上,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出露面积约5平方千米,是矿区的主体地层。自下而上为一套从河流相过渡到湖泊相、泥炭沼泽相至湖泊三角洲相的含煤沉积建造。由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地层中含0.30米以上的煤层(点)37层,其中可采,局部可采煤层19层。
根据岩性、岩相、含煤性特征,将八道湾组划分为四个岩性段,自下而上为砾岩段(J1b2)、下含煤段(J1b3)和上含煤段(J1b4)。其中底砾岩段和粉细砂岩段相当于区域上的下亚组,两个含煤段相当于区域上亚组。
1、底砾岩段(J1b1)
出露在矿区南部,呈近东西走向角度不整合于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C1hb)地层之上;以灰、浅灰色中粗砾岩、砂砾岩夹中粗砂岩组成。
砾岩、砂砾岩沿走向及倾向、厚度、粒度均无明显变化,延伸基本稳定,夹层砂岩体中发育有大型交错层理,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厚123.60米。
2、粉细砂岩段(J1b2)
连续沉积于砾岩段(J1b1)之上,出露在矿区的中南部,呈近东西走向展布,主要岩性为灰色、褐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与细砂岩互层夹中粗砂岩、砂砾岩、粉砂质泥岩,中下部夹有2层炭质泥岩和23层薄煤层或煤线,岩层中水平层理发育,为一套湖泊相为主的沉积,建造厚275米。
3、下含煤段(J1b3)
连续沉积于粉细砂岩段(J1b2)地层之上,出露在矿区中部,呈近东西向横贯全区。岩性为灰色、灰黄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细中粗砂岩、砂砾岩、炭质泥岩、煤层;岩层中含有植物碎片碳化体、为一套湖滨相--泥炭沼泽相的含煤碎屑沉积。
本段含0.30米以上的煤层(点)21层,其中编号煤层11层,由下至上为A1、A2、A2′、A3、A4、A5、A6、A7、A8、A9、平均纯煤总厚17.37米。
该段上部的(A9A5)煤层组,是矿区的主要含煤层位,煤层相对集中,可采厚度大,为本次勘探的重点对象。
该段地层以细碎屑类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粗碎屑岩类砂岩、砂砾岩约占2030%;砂岩、砂砾岩沿走向及倾向粒度、厚度均有变化,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与其下的粉细砂岩段为连续沉积关系,厚131.56米。
4、上含煤段(J1b4)
连续沉积于下含煤段(J1b3)地层之上,出露在矿区中偏北部,呈近东西向横贯全区。岩性以灰色、褐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细、中、粗砂岩、砂砾岩、炭质泥岩、煤层、煤线,岩层中含植物碎片碳化体,为一套发育在三角洲平原上的泥炭沼泽相含煤碎屑沉积。
含0.30米以上的煤层(点)16层,含可采的编号煤层7层,从下至上为A10、A11、A12、A13、A14、A15、A16、平均纯煤总厚11.02米。
岩层中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约占70%左右,砂岩、砂砾岩约占15-20%,砂岩、砂砾岩多为不稳定的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底部以A9煤层顶板为界与下部的(J1b3)分开,厚112.27米。
(三)下侏罗统三工河组
分布在矿区北部,连续沉积于八道湾组上含煤段(J1b4)地层之上,呈近东西走向横贯全区,根据岩性岩相组合特征,又将工区内的三工河组(J1s)地层细分为粉砂岩段(J1s1)和砂岩、砾岩段(J1s2)。为一套浅湖相滨湖相沉积。矿区所见的两段地层属区域上的三工河组下亚组地层的中下层位。
1、粉砂岩段(J1s1)
为三工河组的下部地层,岩性以灰色、灰绿色、黄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夹中粗砂岩、砂砾岩,下部地层中夹有23煤线和23层炭质泥岩。细碎屑沉积岩层中叶片状及薄层状水平层理发育,底部以一层细、中、粗砂岩、砂砾岩为标志。与八道湾组地层分开。厚252米。
2、砂岩、砾岩段(J1s2)
为矿区的最北部地层,连续沉积于在粉砂岩段(J1s1)地层之上,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黄色、黄绿色细砂岩与砂砾岩,砾岩互层夹泥岩、粉砂质泥岩。底部为一层灰黄色的砂砾岩,砾岩为其分界标志,可见厚180米。
(四)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Qpal3-4)
矿区内第四系广泛分布,又以中部八道湾组的含煤组地层被第四系洪积层大部覆盖,主要由灰色、灰黄色、褐灰色的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卵石堆积而成。最大厚7米。
二、构造
(一)褶皱
矿区在构造位置上位于和什托洛盖复式向斜中的主向斜的南翼,即区域上的乌斯特乌兰塔斯勒托古日克亚布尔向斜(27号)南翼上。受向斜总体延伸的控制,矿区煤岩层呈向北,微偏东倾的单斜,西段倾向0°,向东逐渐转为15°。倾角为中等,西段详查区,地表倾角25°--28°,1050米水平以下变为33°,东部(Ⅲ线以东),倾角加大到45°--50°。
(二)断层
矿区断层总体不发育。仅在Ⅲ线西侧100150米处控制了一条走向为352°,倾向东,倾角32°的扭性平推断层,编号为F1,断层地面长800米,切断了八道湾组煤岩层的走向延伸,东盘地层南移,西盘地层北进,将东西两盘煤岩层错开(水平断距)100米。断层在地表有110米的牵引破碎带,深部在ZK302孔163.54米处切过,是一条已控制的,性质明确的断层。
断层对矿区造成了重大破坏,它从构造上将矿区切分成了东、西两个井田。也使详查工作受到较大影响。Ⅲ线上控制的煤层(除ZK302孔中的A1外)为东井田范围的煤层,不能与Ⅰ、Ⅱ线控制的煤层同等利用。迫使详查范围西缩了1000米。
第四章煤层
第一节含煤性
矿区内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赋存于八道湾组下含煤段(J1b3)和上含煤段(J1b4)中.
一、下含煤段含煤性
本段地层最大厚为139.65米(Ⅲ线),最小为128米(Ⅲ线),平均厚为131.56米。含0.30米以上煤层23层,见表41,平均纯煤总厚20.62米,含煤系数为15.67%。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2层,自下而上依次编号为A1、A2′、A2、A3、A4、A5′、A5、A6下、A6中、A7、A8和A9。可采煤总厚平均为17.37米,可采系数84.23%。
下含煤段主要可采煤层多集中分布于该段的上部,中、下部则多为局部可采的薄煤层。所含的12层可采局部可采煤层中,单层煤平均厚大于1.30米且全区可采的中厚煤层有5层。厚度小于1.30米的薄煤层有8层。A9煤层是下含煤段,同时也是详查区内最厚煤层。
二、上含煤段含煤性
本段含煤地层最大厚为117.92米(Ⅰ线ZKJ08),最小为110米(Ⅱ线),平均厚为112.27米。含大于0.30米以上的煤层17层,纯煤总厚平均为14.99米,含煤系数13.35%,其中可采煤层7层,自下而上依次编号为A10、A11下、A12、A13、A14、A15、A16,可采煤总厚平均11.02米,可采系数为73.51%;7层可采煤层中,中厚煤层有5层,薄煤层2层,其中只有A12、A13煤层可采厚度较大,前者平均厚度为2.15米,后者平均厚度为2.00米,其余各层平均可采厚度均在2米以下,可采厚度最小的为A10煤层,平均厚度为1.10米(详见表42)。
综上述之,矿区八道湾组上、下含煤段含煤地层总厚平均为243.83米,以排线统计最大为249.60米(Ⅰ线),最小为243米(Ⅲ线),总共含0.30米以上煤层40层,含纯煤总厚平均为35.51米,含煤系数14.56%,共含可采局部可采煤层19层,可采总厚平均28.39米,可采系数79.95%。
由于详查范围较小,主要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稳定性、可采性,以及煤层间距、层间岩性、夹矸岩性等沿走向及倾向均无较大变化。详见表41、42。
三、煤层垂向组合与分布特征
矿区控制的A1--A16煤层在垂向上分为三个组合,其中八道湾组下含煤段分为二个组合,上含煤段为一个组合。
(一)八道湾组下含煤段煤层组合1、下部A1A4煤层组合
由A1、A2′、A2、A3、A4五层编号煤层和七层不稳定的薄煤或煤线组成,Ⅰ线的ZKJ09和Ⅱ线的ZK202控制了组合的全部层位,Ⅰ线的ZKJ08、Ⅲ线的ZK301和ZK302分别控制了组合的下部或上部层位,组合厚57.10米,组合中纯煤总厚8.95米,煤层呈分散状态出现,编号煤层间距除A1和A2′在20米左右外,其它煤层间距均在810米之间,单层为薄中厚煤层。
2、上部A5A9煤层组合
由A5′、A5、A6下、A6中、A6上、A7、A8、A9八层编号煤层和一层不稳定的煤线组成,Ⅰ线的ZKJ08、ZKJ09、Ⅱ线的ZK201、ZK202、Ⅲ线的ZK301控制组合的全部层位,组合厚45.30米,组合中纯煤厚11.80米,各编号煤层间距最大者10米左右,最小者不足1米,表现为上部煤层间距较大,下部煤层集中分布。以煤层总厚较大,多数煤层煤质较好为主要特点。
(二)八道湾组上含煤段煤层组合
由A10、A1下、A11上、A12、A13、A14、A15、A16八层编号煤层及七层不稳定的薄煤或煤线组成,Ⅰ线的ZKJ08和Ⅲ线的ZK302控制了组合的全部层位,Ⅱ线的ZK201控制了组合的大部层位,组合厚69.94米,组合中纯煤厚13.95米,煤层呈分散出现,但表现为中部煤层相对集中的特点,A10与A11层间距在19米左右,A15与A16层间距13米左右,而中部的A11、A12、A13、A14各煤层间距均小于10米,单层为薄中厚煤层。
第二节煤层对比
一、煤层组合与层间距特征对比
在垂直层序上,各煤层的层间距关系清楚,依据其层间间距可清晰地将井田煤层划分为三个煤层组合,再按组合内各煤层之间间距逐一对比。
根据各煤层之间的间距大小和煤层组合特征,可以区分各煤组;A5A9煤组中煤层相对集中,特别是煤组下部煤层的层间距明显偏小可区分于A1、A4煤组;
A5A9煤组与A10A16煤组间距平均为28米,而上、下各煤组中的煤层间距均不超过20米。
各煤组及煤层间距特征参见报告附图4,煤岩层对比图及表42。
二、煤层厚度特征对比
按煤层的厚度大小及煤层的小组合特征,矿区内较典型的对比标志层位有六:①A9煤层是全区基本不含夹矸的较厚煤层。②A6由三个分层组成,中分层厚,上、下分层薄,全层煤厚度大。③A11与A12煤层组,因层间距小,可似为一复煤层,煤层组厚度大于A6煤层。④A3煤层在下部煤层中厚度相对较大,局部地段的中上部含12层薄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矸。⑤A1煤层由上、下二分层组成,中部夹矸多大于煤分层厚度。⑥A16煤层在最上部,其上再未见有厚度大于A16的煤层。以上六层煤,构成了矿区煤层的对比骨架,而受狭于这些煤层之间的各煤层,可通过其持定的层位和自身特征一一区分。
参见报告附图4煤岩层对比图及表41、42。详情参见表41、42。
在下含煤段上煤组中厚厚煤层相对集中,下含煤段下煤组为中厚煤层与薄煤层交替出现;上含煤段各煤层多以中厚煤层为主。
三、煤层结构特征对比
复煤层及复杂的煤层有A6、A11和A8,结构较简单的中厚煤层有A15、A13、A12、A3和A1,结构简单的较薄煤层有A16、A14、A10、A7、A5、A4和A2,结构简单的最厚煤层为A9,结构简单极不稳定的薄煤层为A5′和A2′。
四、电测曲线特征对比
工区内电测井选用视电阻率电位法(DZW)、伽玛伽玛密度法(FGG)和自然伽玛法(FG)三种方法寻找煤层。各煤层测井曲线均有一定的峰形和峰幅特征,加上煤层之间砂岩、泥岩等不同岩层的舒缓山字形,凹字形等低峰指特征,使得相邻钻孔间各煤层对比极为方便、快速、准确。
1、下含煤段上部B5B9煤组,各煤层曲线特征明显,较突出为A9煤层曲线宽度大,峰指高,形态呈正异常柱子,A6煤层曲线宽度大,似排刷,呈多峰特征,A8煤层曲线呈长短不一的三指叉特点,在其下部常伴有一小型单峰异常柱子,A6煤层曲线上、下较大的单峰异常柱子即为A7和A5;该组A6、A8、A9煤层曲线以其明显宽、高、大的特点可别于其它煤层。
2、下含煤段A1A4煤组
A4煤层曲线呈正异常单峰出现,在其下部多伴有一小异常柱子,A3煤层曲线呈长短不一的二指叉特征,指叉下大上小,并在其上部常伴有与其相似的一小异常柱子;A1煤层曲线虽呈两指叉,但指叉宽度较大,并存在于最下部可别于其它煤层,A3与A1煤层曲线之间两个窄高单峰形的异常柱子,既为A2和A2′煤层。
3、上含煤段A10A16煤组,曲线位于A9宽大曲线的上方,其间较为特别的为A11和A12煤层曲线异常柱子,曲线宽大,形似排刷或多指叉状,在其上方存在有多个较宽大的多峰或长短不一的异常柱子,曲线间隔较稀,既为A13A16煤层;下部的A10煤层曲线多呈三指叉出现,又因其所在的位置可别于其它煤层。
各煤层曲线特征详见测井曲线对比图。
五、煤层对比可靠性评述
矿区各煤层运用综合方法,经过相邻工程之间由点、线、面的推延对比,又在施工阶段作了反复对比,又因煤层本身变化较小,控制程度较高等因素,矿区内各主要可采煤层对比可靠,各次要可采煤或局部可采煤层因其自身特征明显,或受挟于已对比清楚的煤层之间,其厚度、层间距、岩性、电测曲线又相当一致,对比同样可靠。
第三节可采煤层
详查区共有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9层,由下而上依次为A1、A2′、A2、A3、A4、A5′、A5、A6下、A6中、A7、A8、A9、A10、A11下、A12、A13、A14、A15、A16,煤层地表见煤点多分布在Ⅰ、Ⅱ、Ⅲ勘探线及其附近,其次是在Ⅰ、Ⅱ线之间的部分地段及Ⅱ、Ⅲ之间的探槽。由于主要可采煤层地表见煤点相同于Ⅰ、Ⅱ、Ⅲ勘探线,故在分层描述时免去地表见煤点一说。各煤层特征分述如下:
A16煤层:深控见煤点为Ⅰ线ZKJ08和Ⅲ线ZK302孔,控煤2点均可采,ZKJ08最低控制水平为848.85米,煤层厚度1.001.35米,平均1.18米,沿走向和倾向均变化不大,无夹矸,属结构简单、稳定的薄煤层,全区(指Ⅲ线以西详查区下同)。顶板有薄层含炭泥岩(伪顶),之上为粉细砂岩。直接底板为泥岩或薄层炭质泥岩。煤层上距三工河组1315米。
A15煤层:深控见煤点为Ⅰ线ZKJ08和Ⅱ线ZK201、Ⅲ线ZK302,控煤3点均可采,ZKJ08最低控制水平830.71米;煤层厚度1.233.14米,平均2.25米。
可采厚1.232.08米,平均1.75米。Ⅰ、Ⅱ线含炭质泥岩、泥岩夹矸13层。ZK201孔夹矸虽为1层,但厚度达1.06米,将A15分为上下两个分层,上、下分层均可采,ZKJ08孔煤层夹矸已变的很薄,Ⅲ线ZK302孔煤层厚度仅1.23米,无夹矸、推测是上分层被冲刷所致。顶板岩性为泥岩(伪顶)和中、粗砂岩,底板为泥岩。属结构较简单、较稳定的中厚煤层,与A16煤层层间距13.3713.48米。
A14煤层:ZKJ08、ZK201和ZK302控制,控煤3点均可采,ZKJ08最低控制水平822.78米,煤层厚1.291.73米,平均1.52米,可采平均厚1.44米。变异系数为17%。一般不含夹矸,仅在ZK302孔该煤层的下部见有一层0.22米的高炭质泥岩夹矸,属结构简单、稳定的薄中厚煤层,顶板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局部有薄层炭质泥岩伪顶;底板为泥岩、粉砂岩,局部有薄层炭质泥岩。与A15煤层平均间距7.48米,最小5.14米(Ⅰ线)最大11.39米(Ⅱ线),西薄东厚。
A13煤层:ZKJ08、ZK201和ZK302控制,控煤3点均可采,ZKJ08最低控制水平808.79米;煤层厚2.152.35米,平均2.26米,变异系数4%。可采厚度1.702.16米,平均2.00米,可采厚变异系数13%,为稳定的中厚煤层。一般含泥岩或炭质泥岩夹矸12层,夹矸平均厚0.26米,属结构较简单稳定的中厚煤层。顶底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与A14层间距平均8.70米,最小7.16米(Ⅲ线),最大9.79米(Ⅰ线),变化系数16%。
A12煤层:ZKJ08、ZK201和ZK302控制,控煤3点均可采,ZKJ08最低控制水平796.27米;全层厚1.653.25米,平均2.35米。可采厚1.652.64米,西厚东薄,平均2.15米,变异系数23%。仅ZKJ08孔含有2层炭质泥岩夹矸,属结构较简单稳定的中厚煤层。顶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与A13层间距一般4.61米(Ⅱ线)--7.61米(Ⅰ线),呈现出西厚东薄趋势,变异系数24%。
A11煤层:为复煤层:深部有ZKJ08、ZK201和ZK302三个钻孔进行了控制,Ⅰ线的ZKJ08孔控制最低标高为792.97米。煤层平均全层厚2.79米,纯煤厚1.80米,中部被1层0.821.24米的炭质泥岩或高炭质泥岩夹矸将煤层分为上、下两个分层;与A12煤层间距0.603.72米,平均1.67米,间距西小东大。
A11上分层控煤3点,1点可采,纯煤厚0.521.26米,平均纯煤0.82米,煤煤层西薄东厚,为有局部可采点薄煤层。上距A12煤层间距0.603.72米,平均1.67米,间距西小东大。
A11下分层控煤2点均可采,纯煤厚0.821.17米,平均纯煤厚0.98米,煤层西薄东厚,与上分层间距平均0.99米。
A10煤层:深控(ZK202未控制)5点均可采,ZKJ08最低控制水平768.52米;煤层厚0.802.13米,平均1.25米。可采厚0.801.78米,平均可采厚1.10米,变化系数29%,仅Ⅰ线ZKJ08较厚为1.78米。属稳定的薄煤层,局部含一层含炭泥岩或炭质泥岩夹矸,顶底板岩性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顶板有薄层炭质泥岩(伪顶)。与A11层间距17.79(ZK201)--19.74(ZK302)米,平均为18.88米,变异系数5%。
A9煤层:深控(ZK302孔因断层缺失A2A9)5点均可采,ZKJ08最低控制水平725.81米。煤层厚度2.703.97米,平均3.07米,变异系数12%。可采厚2.70(QJ2)--3.85米(ZKJ08)平均厚3.06米,变异系数11%,总体趋势是沿走向由东向西逐渐稍有加厚。一般不含夹矸,仅ZKJ08孔测井资料解释有一层0.12米的炭质泥岩夹矸。A9煤层为详查区内可采厚度最大的煤层,结构简单,煤层稳定,顶板为粉砂岩、中砂岩,一般都有0.51.5米厚度不等的泥岩或炭质泥岩伪顶;底板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与A10煤层间距较大。两极值为23.25(Ⅲ线)--34.48米(Ⅰ线),平均28.04米,变异系数18%,由东向西逐渐加厚,与煤层厚度变化一致。
A8煤层:深控5点均可采,ZKJ08最低控制水平703.99米,煤层厚度2.534.17米,平均3.22米。可采煤厚1.96(ZKJ08无测井资料)--2.50米(ZK301孔),平均厚2.27米,变异系数9%,属稳定的中厚煤层,煤层结构复杂,含炭质泥岩(局部为泥岩)夹矸24层,平均夹矸总厚0.87米,变异系数18%,煤层顶底板岩性均以泥岩为主。与A9层间距为6.71(Ⅲ线)--15.38米(Ⅰ线ZKJ08无测井资料验证),平均为9.71米,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A7煤层:深控5点均可采,ZKJ08最低控制样水平698.01米,煤层厚度0.83(Ⅲ线)--2.30米(Ⅰ线ZKJ08无测井资料验证),平均厚度1.33米,沿走向由东向西稍有加厚,无夹矸,属结构简单,厚度比较稳定的薄煤层,顶底板岩性均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底板有薄层炭质泥岩。与A8层间距变化较大。Ⅰ线平均3.05米,Ⅱ线平均10.78米,Ⅲ线7.5米。
A6煤层:有5个钻孔分别揭露了煤层的深部厚度,Ⅰ线ZKJ08孔控制最低标高为683.55米,中部分别被0.311.00米,0.302.47米的2层含炭泥岩或炭质泥岩将其分开为上、中、下三个小分层;与A7煤层间距8.11米。
A6上分层控煤5点,可采2点,纯煤厚0.670.83米,平均0.75米,为结构简单,局部有可采点的薄煤层。
A6中分层控煤5点均可采,全层厚1.453.20米,平均2.20米,纯煤厚1.041.95米,平均1.63米,部分地段含1层0.120.41米的炭质泥岩夹矸,属结构简单,全区可采的薄中厚煤层。与上分层间距平均0.64米。
A6下分层控煤5点,4点可采,1点不可采为ZK301孔,纯煤厚0.601.00米,平均0.82米,局部地段含1层0.11米的含炭泥岩夹矸,为一结构简单全区可采的薄煤层,与中分层间距平均0.93米,间距西小东大。
A5煤层:深控见煤点5孔,3点可采,ZKJ08最低控制水平679.22米,煤层厚度最小0.59米(ZK301),最大1.18米(ZKJ08),平均0.82米。可采厚度平均1.04米,无夹矸,由于煤层为薄煤层在5个深控见煤点中就有2个ZK201、ZK301)不可采点,故A5煤层为不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均以泥岩为主,与A6煤层间距较小,平均为4.98米。
A5′煤层:煤层仅存在于Ⅰ线以西深部,有5钻孔控制,仅在Ⅰ线的ZKJ08和ZKJ09二孔见煤,但均可采,浅部有Ⅰ线上的斜探井控制,厚为0.85米,ZKJ08最低控制水平676.63米,煤层厚01.01米,见煤地段煤层厚0.851.01米,平均0.91米,为局部可采的薄煤层,与A5煤层间距0.96米。
A4煤层:4孔控制4点见煤,2点可采,ZKJ08孔最低控制水平668.85米,其中Ⅰ线ZKJ08、ZKJ09均为不可采点。煤层最小厚度0.41米(ZKJ08),最大厚度1.43米(ZK301),平均厚度1.05米。A4煤层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地表局部还含有一层薄层炭质泥岩夹矸。顶底板岩性多为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与A5层间距平均10.52米。
A3煤层:控煤3点均可采,ZK202最低控制水平991.31米。煤层全层厚最大1.94米(ZK202),最小1.58米(ZK301),平均1.74米。可采厚1.26米(ZK301)--1.90米(ZKJ09),平均1.52米,变异系数16%,一般都含12层炭质泥岩薄层夹矸。属结构较简单中厚偏薄的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顶底板岩性以泥岩、泥
质粉砂岩为主。与A4层间距最大为12.17米(ZKJ09),最小为6.64米(ZK301),平均9.34米。
A2煤层:深控见煤2点均可采(ZKJ09、ZK202)ZKJ09最低控制水平935.25米,煤层厚度最大1.00米(ZKJ09),最小0.65米(TC-IA2)平均0.80米,一般不含夹矸,仅大部可采,且煤层厚度较薄。顶底板岩性以泥岩为主。与A3煤层间距平均8.56米。
A2′煤层:深部有ZKJ09和ZK202孔控制,2点见煤1点可采,ZKJ09控制最低水平924.32米,煤层厚0.620.92米,平均0.77米,为局部可采或局部有可采点的薄煤层;与A2煤层间距9.78米。
A1煤层:深控见煤点均可采,ZKJ09最低控制水平897.29米,全层厚最大2.98米(ZK302),最小1.98米(ZKJ09),平均2.35米。纯煤厚最大1.57米(ZK202),最小1.35米(ZKJ09),平均1.48米。变异系数8%。煤中部有一层厚度较大的泥岩或炭质泥岩夹矸,夹矸平均厚度0.87米,最小0.53米(ZKJ09),最大1.45米(ZK302),将煤层分为上、下2个分层,为结构较简单,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泥岩;底板为泥岩。与A2′煤层层间距平均21.32米。
综上所述,依据现有工程控制程度,八道湾组含煤段在勘查区及其邻近一带具有含煤性较好,可采煤层层数较多,煤层(或煤层组合)特征明显、测井曲线反映清楚,可采煤层对比性强等特点。但是也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说明:其一:详查区深部控制工程(指钻探)多集中于对A10、A9、A8、A7、A6、A5煤层,而对A16A11、A4A1等煤层深部控制点全区仅有23个,故深控点少的煤层各项统计数据的代表性必然较差,而依此认定的煤层结构类型,稳定性、可采性、可采区等也只能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探讨。其二:由于成煤环境的稳定性较差,详查区19层可采煤层中,可采厚度小于1.31米的薄煤层占45%;大于1.30米的中厚煤层有11层,在这11层中厚煤层中,除A9煤层外,又多为结构较复杂的煤层或者是有23个分层的复煤层,煤层夹矸厚度较大,单分层可采厚度也多在1米以下。面对诸多的薄煤层,如何开采才能做到不浪费资源是一个很值得深刻研讨的问题。其三:详查区内尽管Ⅰ、Ⅱ、Ⅲ线含煤地层厚度、岩性、可采煤层层数、煤层间距、煤层特征等都有着非常良好可对比性,但在Ⅱ线与Ⅲ线之间的近Ⅲ线处确有一条北西南东向的平移断层将煤层一一错位。Ⅲ线的两个深部控制工程均位于断层的
上盘(东盘),其中ZK302断缺A9A2煤层,ZK301孔浅,未能控制断层,对于断层的规模及对煤层破坏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或查证。
第五章煤质
第一节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一、煤的物理性质
矿区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基本相同。煤呈深黑色、灰黑色、条痕黑褐色黑棕色。玻璃光泽或似玻璃光泽,断口为贝壳状或参差状。无明显节理,易燃无膨胀发泡现象。煤层呈条带状结构,水平层理状构造。煤的视相对密度在1.271.49吨/立方米,平均为1.33吨/立方米,各煤层视相对密度统计见表51。
各煤层视相对密度统计表表5-1
煤层编号两极值平均值1.42(1)(样点)A16A14A13A12A10A91.23-1.331.27(3)A8A6(中)A6(下)1.29-1.321.32(3)A5A4A3A2A2′1.27-1.321.31-1.321.30(2)1.32(2)1.29(1)1.31(1)1.32(1)1.49(1)1.31(1)1.30(1)1.30(1)1.33(1)二、宏观煤岩组份及煤岩类型
矿区内煤层宏观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丝炭较少,镜煤微量。宏观煤岩类型为光亮型煤半亮煤。
三、显微煤岩组份及煤岩类型
1、煤的有机组份
煤的镜下显微组份中,镜质体+半镜质体在84.992.8%之间,平均为88.07%。主要以无结构镜质体为主,有均质镜质体、团块镜质体,基质镜质体和碎屑镜质体,还有部分结构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发育裂痕,团块镜质体呈圆形或椭园形群体分布,在油浸反射光下颜色略浅。内部均一,边界清晰;基质镜质体无固定形态,充当各组份间的“胶结物”;半镜质组份主要是碎屑半镜质体,呈颗粒状分布;碎屑镜质体粒径较小,是镜质组份的碎屑。
惰质体一般在02.5%之间,平均为0.68%;主要是丝质体,还有部分碎屑惰质体,不具细胞结构。
壳质体一般在0.21.2%之间,平均为0.51%。主要是大孢子体、小孢子体和角质体,孢子体以单个体出现,呈“蠕虫”状或扁环状分布。角质体大多为薄壁角质体,在垂直层理切面中呈长条带状,大多以群体分布。
各煤层的显微组份含量见表52。
2、煤的无机组份
由表52表可知,煤层的矿物含量在6.113.7%之间,无机组份中粘土矿物占93%左右,它们呈浸染状分布。另有少量的碳酸盐类矿物,个别含有硫化物类矿物。
3、煤的显微类型
各煤层显微类型见表52,A15、A14、A13、A12、A10、A8、A7、A6、A5、A3煤层为丝质亮煤亚型。
四、煤的成因类型和变质阶段
1、煤的成因类型
从煤的显微组份来看,镜质体+半镜质体和惰质体相加含量很高,肉眼观察煤层时,多见有炭化的植物叶片及树片残体,炭化的植物根。煤层的顶底板岩层及伪顶底炭质泥岩中均含大量的炭化植物碎片,由此说明矿区成煤的原始物质为高等植物,煤层的成因类型为腐植煤类。
2、煤的变质阶段
从表52中可知,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在0.450.60%之间,平均为0.51%,其变质程度为Ⅰ阶段,即长焰煤阶段。
第二节
一、煤的工业分析
煤的化学组成
矿区内各煤层的工业分析加权平均成果统计见表53。现将各煤层三项指标分析如下。
1、水份(Mad)
矿区各煤层的原煤水份含量一般在3.106.82%之间,平均为4.63%;精煤水份含量一般在2.667.99%,平均为4.88%。用一般值衡量,它属于我国长焰煤的正常含量区。各煤层水份含量见表53。
2、灰份(Ad)
矿区内煤层原煤灰份产率一般在7.5032.77%之间,平均为16.72%。除A2′(只一个样点)为富灰煤外;A16、A15、A14、A13、A12、A10、A8、A2、A1九层为中灰煤;
A9、A7、A6(中)、A6(下)、A5、A5′、A4、A3八层煤为低灰煤。总之煤层总体上为低中灰煤。各煤层灰份详见表53。
3、挥发份(Vdaf)
矿区各煤层原煤挥发份一般在45.7955.99%之间,平均为50.19%;精煤挥发份一般在44.6252-58%之间,平均为48.24%。所有样品精煤挥发份产率均在37%以上。矿区煤的变质程度较低,因而煤的挥发份产率较高,属长焰煤的挥发份产率区。各煤层挥发份产率详见表53。
二、煤的元素分析
矿区各煤层元素含量接近,变化幅度小。原煤碳(Cdaf)含量在73.3278.92%之间,平均为76.90%,变异系数为1.7%;氢(Hdaf)含量在5.336.39%之间,平均为5.86%,变系异数5.2%;氮(Ndaf)含量在1.191.74%之间,平均为1.55%,变异系数为9.1%;氧加硫(Odaf+Sdaf)含量在13.2719.75%之间,平均为15.69%,变异系数为8.9%。精煤碳(Cdaf)含量在77.27%--79.01%之间,平均为78.21%,变异系数为0.7%;氢(Hdaf)含量在5.496.33%之间,平均为5.86%,变异系数为4.9%;氮(Ndaf)含量在1.251.79%之间,平均为1.57%,变异系数为9.8%;氧加硫(Odaf+Sdaf)含量在13-1615.24%之间,平均为14.37%,变异系数为5.2%。总之按精煤成果衡量,区内各煤层的煤化程度均较低,属长焰煤区。各煤层元素分析成果详见表54。
三、煤的有害组份硫、磷
矿区各煤层有害元素硫含量普遍较低,原煤中全硫含量一般在0.35-0.61之间,平均为0.46%,硫含量均低于1%,属特低硫煤。磷含量一般在0.0250.129%之间,平均为0.080%。其中A15、A14、A13、A12、A10、A8、A7、A6(中)、A5、A5′、A3、A2′十二层煤属中磷煤;A9、A6(下)、A2、A1四层煤属低磷煤,各煤层总体上属低中磷煤,其有害元素分析结果详见附表和表55。
原煤全硫(St,d)中,以有机硫(So,d)为主,占76%,硫化铁硫(Sp,d)低占24%。
各煤层有害元素分析成果统计表表5-5
煤层号A15A14全硫St,d(%)原煤精煤0.400.400.410.390.280.280.350.320.290.290.32硫酸盐硫Ss,d硫化铁硫Sp,d有机硫So,d(%)(%)(%)原煤精煤原煤精煤原煤精煤0.000.000.000.0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60.100.070.230.050.130.040.140.040.060.020.030.020.040.020.030.010.060.020.340.300.270.300.310.270.240.210.300.440.390.360.260.240.330.290.280.230.30磷Pd(%)原煤精煤0.0970.1100.1040.1120.0980.0250.0340.092-0.1240.108(2)0.1290.0400.044-0.1380.091(2)0.0560.072-0.1200.096(2)0.0400.0910.0270.0980.1130.1030.1100.0980.0240.0900.0920.037A130.30A12A10A9A8A7A6中0.550.360.400.28A6下0.35A5A5′0.340.50A3A2A2′A1第三节煤的工艺性能
一、煤的发热量(Qb,d)
矿区各煤层干燥基发热量在21.6130.62MJ/Kg之间,平均为26.74MJ/Kg。其中A7、A5、A5′、A4四层煤干燥基发热量(各自的平均值)均大于29.27MJ/Kg(7000卡/克),属高发热量煤;A15、A14、A13、A9、A8、A6(中)、A6(下)、A3、A2、A1十层煤干燥基发热量(各自的平均值)均在25.0929.27MJ/Kg(60007000
卡/克)之间,属中高发热量煤;A16、A12、A10、A2′四层煤干燥基发热量(各自的平均值)均在18.8225-09MJ/Kg(45006000卡/克)之间,属中等发热量煤。总之各煤层属中高发热量煤。各煤层发热量详见表56。
各煤层发热量、粘结性、焦油产率统计表表56
发热量Qb,d(MJ/kg)粘结性煤层号A16A15A14A13A12A10A9A8A7A6中A6下A5A5′原煤19.28-28.0523.67(2)21.02-30.6026.48(3)18.41-29.9625.93(3)19.91-29.2425.58(3)19.55-28.0623.81(2)21.62-27.3624.49(2)19.36-31.0227.09(5)24.75-28.6526.45(3)27.03-31.2429.43(4)25.29-29.4128.12(4)26.59-28.7727.55(3)29.13-31.5130.60(3)30.62(1)29.20-30.5729.89(2)26.68-29.2828.17(3)22.14-28.5625.35(2)21.61(1)22.89-30.8826.55(3)精煤29.39(1)30.00-30.1330.07(2)30.43(1)29.69-29.9829.84(2)29.90-29.9429.92(2)29.85(1)31.45-31.6031.51(3)30.25-31.5830.86(3)29.95(1)30.79(1)30.95(1)31.82(1)30.48焦渣特征粘结指数原煤精煤精煤2(2)2(3)2(3)2(2)2(2)2(2)2(5)2(3)2(4)2-32(4)2-32(3)3(2)2(1)2(1)2(3)2(2)2(1)2-322(1)2(2)2(1)2(2)2(2)2(1)2(3)2(3)2(2)2-32(3)2-33(2)3(2)2(1)2(2)2(1)0.04(1)0(2)0()0(2)0(2)0(1)0(2)021(2)2(2)焦油产率Tad(%)12.1(1)15.2(1)13.0(1)13.6(1)13.2(1)14.8(1)12.914.4(1)3(1)3(2)1(1)3(1)2(1)4(1)18.4(1)15.4A4A3A2A2′A12(1)3(1)
二、煤的粘结性
矿区各煤层粘结指数统计见表56。粘结指数在04之间,属不粘结或弱粘结。焦渣特征在23之间,属弱粘煤。总之矿区煤层具有弱的粘结性。
三、煤的低温干馏
各煤层低温干馏测试结果统计见附表(煤质分析结果表),各煤层的焦油产率见表5-6,从表中可知,A15、A14、A13、A12、A10、A9、A6(中)、A6(下)、A5、A3十层煤的焦油产率在12.118.4%之间,平均为14.3%。除A5煤层(只有一个样)为特高油煤外,其它A15、A14、A13、A12、A10、A9、A6(中)、A6(下)、A5、A3九层煤均为高油煤。总之详查区各煤层属高油煤。
四、煤的灰成份
各煤层煤灰成份分析成果统计见表57。由表可知,各煤层Sio2含量在30.36%--50.14%之间,平均为40.80%;Al2o3含量在24.8331.76%之间,平均为28.20%;Fe2o3含量在3.169.64%之间,平均为5.61%;Cao含量在3.7612.43%之间,平均为6.81%;Mgo含量在1.693.58%之间,平均为2.60%;SO3含量在1.869.47%之间,平均为3.94%;Tio2含量在0.571.62%之间,平均为1.32%。矿区各煤层煤灰成份大体上属硅质灰份。其中A15、A14、A13、A12、A10、A9、A7、A6(中)、A6(下)、A3十层煤灰成份属硅质灰份;A8、A5两层煤灰成份属混合型灰份。
五、煤的灰熔融性
矿区各煤层的灰熔性统计见表58,从表中可知,A15、A14、A13、A12、A10、A7、A6(中)、A6(下)、A3十层煤的灰熔融性属高熔灰份;A9、A5两层煤的灰熔融性属低熔灰份。煤份的熔点与灰成份有关
Sio2Al2O3的比值(酸度)可反
Fe2O3CaOMgOSio2Al2O3映灰熔融性的高低,由表5-7中可知,的值在2.308.92之
Fe2O3CaOMgO间,平均值为3.20,其中A15、A10、A7、A6、A3煤层的酸度大于5,它们的灰分熔点应大于1350℃。
各煤层灰份熔点测试成果统计表表58
灰份熔点(℃)煤层号变形温度DT软化温度ST熔化温度FT熔融级别A15>1400高融灰份A14127013301290高融灰份A13127013201*90高融灰份A131250>14001300高融灰份A10>1400高融灰份A9113012101160低融灰份A7A6中130013901310高融灰份127013301300高融灰份A6下A5115012701200低融灰份A3>1400高融灰份六、煤中有毒元素氯、砷
矿区勘探中对煤中氯,砷进行了化学分析,其分析结果统计见表59。由表可知:各煤层氯含量在0.0110.021%之间,平均为0.015%,略高于氯在地壳的
丰度值;砷含量在13(10-6)之间,平均为1.5(10-6)。矿区各煤层的氯、砷含量普遍较低。
七、煤的透光率
在勘探中,对A15、A14、A13、A12、A10、A9、A7、A6(中)、A6(下)、A5九层煤进行透光率测定,一般在5682%之间,平均为71%,其煤化程在长焰煤区。各煤层透光率见表510。
各煤层氯、砷化学分析成果表表59煤层号A15A14A13A12A10A9A7A6中A6下A5A3氯Cld(%)原煤精煤0.013(1)0.109(1)0.019(1)0.120(1)0.012(1)0.264(1)0.021(1)0.201(1)0.015(1)0.211(1)0.011(1)0.026(1)0.018(1)0.238(1)0.013(1)0.013(1)0.017(1)0.065(1)0.044(1)砷As,ad(10-6)原煤精煤2(1)3(1)2(1)1(1)3(1)1(1)2(1)2(1)1(1)1(1)1(1)1(1)1(1)1(1)1(1)1(1)1(1)1(1)2(1)
各煤层透光率测试成果表表510
煤层编号透光率(%)A1556A1362A1256A1064A982A781A6(中)82A6(下)82A582八、煤中腐植酸
矿区做了A10、A9、A8、A7、A6(中)、A6(下)、A5、A5′、A4、A3、A2′煤层的总腐植酸含量测试,最高为76.4%,最低为48.8%,平均为67.0%。这九个样都是在探槽上取的。总之矿区各煤层风化后腐植酸值很高,属富高腐植酸煤,均可作为制造腐植酸的原料。各煤层的总腐酸值详见附表。
九、煤的可选性
本次勘探中,没有做筛分试验,又因煤炭主要用于工业动力用煤,为非炼焦用煤,原煤也未做浮沉试验。现根据分析煤样的精煤回收率评述各煤层可选性级
别见表511。由表可知,A12、A9、A7、A3四层煤为优等可选;A15、A14、A13、A10、A8、A6(中)、A5七层煤为良等可选;A6(下)煤层为中等可选。总之矿区煤层为良优等可选。
各煤层精煤回收率成果统计表表5-11
煤层编号A15精煤回收率(%)61.7(1)55.6(1)52.2(1)76.3(1)55.1(1)68.7-79.373.7(3)63.7-69.266.5(2)76.7(1)68.7-70.369.5(2)40.0(1)60.5(1)79.0(1)等级良等良等良等优等良等优等良等优等良等中等良等优等A14A13A12A10A9A8A7A6(中)A6(下)A5A3第三节煤的风氧化带
矿区勘探中没有采风化带样。据煤质分析资料,QJ2(Ⅱ线东500米A10煤层)浅井,垂深3.7米,其干基发热量才14.89MJ/kg;QJ1(Ⅱ线东500米A9煤层)浅井,垂深6.0米,其干基发热量达19.36MJ/kg;ZK202孔垂深15.4618.67米,其干基发热量已达29.25MJ/kg,总之考虑矿区开采安全,本报告在储量计算时,垂深15米以上定为风氧化带。
第四节煤种及工业用途
本矿区煤层煤化程度较低,按照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575186),确定本矿煤种的主要指标为精煤的挥发份和粘结指数,并参考透光率,据此确定各煤层煤种类别见表512。
矿区煤层为长焰煤,具有低中灰,特低硫,低中磷,中高发热量、高油等特点,可作为工业动力用煤和生活用煤,也可作为炼油煤。
各煤层煤种分类表表512
煤层号类别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长焰煤符号CYCYCYCYCYCYCYCYCYCYCYCYCYCYCYCYCY数码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挥发份(%)46.70(1)46.30-47.0646.68(2)48.82(1)44.66-47.2645.96(2)46.42-46.6246.52(2)46.32(1)46.55-47.8647.14(3)47.10-48.7048.13(3)45.96-47.0246.49(2)44.24-49.7247.53(3)42.93-46.3144.62(2)48.12-50.9449.53(2)51.91(1)49.05-49.2548.15(2)49.44(1)52.85(1)52.29(1)
40粘结指数0.04(1)0(2)0(1)0(2)0(2)0(1)0(2)0--21(2)2(2)3(1)3(2)1(1)3(1)2(1)4(1)3(1)透光率(%)56(1)62(1)56(1)64(1)82(1)81(1)82(1)82(1)A16A15A14A13A12A10A9A8A7A6(中)A6(下)A5A5′A3A2A2′A
第六章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第一节水文地质工作概况
一、目的与任务
为满足一三七团煤矿拟建年产15万吨生产井的需要,初步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较好地预测矿坑涌水量,搞清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指出供水水源的方向,并为矿山总体建设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须完成1:5000水文地质测绘11.8平方千米,钻孔抽水试验及若干相关的水样和物理力学样的采集等水文地质工作。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根据设计要求,本次水文地质工作完成的工作量详见表61。
完成水文地质工作量一览表表61
工作项目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抽水试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孔采集水样物理力学岩石样设计实际完成单位工作量工作量11.811.8平方千米201*58.13米1次/1层/1孔1次/1层/1孔1次/1层/1孔4不确定不确定414个个组备注提筒法观测钻孔水位变化及泥浆消耗变化情况简分析三、水文地质工作质量评述
(一)矿区水文地质测绘质量评述
以1:5000地形地质图为底图进行编绘,重点对地下水的人工露头如民用水井、生产井、钻孔等进行详细调查,并利用全仪器法将其确定在地形地质图上,同时圈定出矿区水文地质边界。由于各工程测量精度较高,其座标及标高均定于图上,保证了水文地质编图的精度。
(二)水文地质钻探与抽水试验质量
ZK202孔为地质水文地质结合孔,全孔岩芯采取率>75%,符合规范标准。根据岩性、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确定了含水层厚度。按设计进行了扩孔、洗孔和抽水试验,抽水质量合格,具体内容详见表62。
抽水试验质量评价一览表表62
静止水位涌水量单位稳差(%)延续稳定钻孔含水层降深Q涌水量时间时间(段)水位Sq编号编号水流量(m)(m)(l/s)(l/sm)(h:min)(h:min)(%)ZK202Ⅲ-180.7712.00.1000.0083<1<59:578:17Q、S曲线是否正常质量备等注级提筒正常合格抽水(三)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质量
矿区内本次工作设计的所有钻孔均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即起下钻泥浆消耗变化情况及水位变化情况的观测,达到规范要求。其中ZK202孔还进行了静止水位观测,稳定2小时,满足规程要求。
(四)水样、岩样采集、送验及成果质量
在ZK202孔抽水试验段采取简分析水样一个,样品由第一水文队实验室化验;并在此孔按岩性组合采集了4组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样,由新疆水利厅水力勘察科学研究院实验室测试。各类样品均按规程要求取样、装运和送验,成果质量合格。测试验目详见表6-3。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成果表表63
样品编号取样地点岩石名称单轴视相对饱水率孔隙率抗压强度软化(Mpa)密度33(g/cm)(g/cm)(%)(%)干燥饱和系数状态状态真相对密度2.552.682.642.642.552.682.642.64/4.804.52/65.248.80.748细砂砾岩中粒009-W-02ZK202砂岩泥质粉009-W-03ZK202砂岩粉砂质009-W-04ZK202泥岩009-W-01ZK20211.2465.417.10.26110.8841.02.80.06817.7//第二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详查区位于和什托洛盖盆地中部,南靠克拉赛勒克山。地形开阔、平缓,由南向北缓倾斜,坡度5°左右,海拔10401160米。
区域内气候干燥多风,降雨量少,年日温差大,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46.8℃,年降水量100-200毫米,蒸发量为1770毫米。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且无常年性地表水流,属缺水区,大气降水是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
区内由于各地所处自然地理、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也各异,现将与矿区内煤层相关的主要含(隔)水组叙述如下:
一、下石炭统作布克河组(C1hb)含水组
分布于矿区南部的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C1hb)在区域上近东西向展布,岩性主要以砂岩、砾岩、凝灰岩等岩性组成,因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发育,大气降雨、雪融水入渗形成基岩裂隙水。由于补给不足,富水较弱,此含水组与矿区水力联系不密切。
二、侏罗系孔隙含水组
区域内侏罗系地层分布较广,主要由砂岩、砾岩、泥岩及煤互层组成。因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并存,故往往形成承压水,由于各层(段)所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各异,所以各组(段)的富水性也不一致,且水质普遍较差。
(一)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孔隙、裂隙含水组岩性为灰深灰色的砂岩、砾岩、粉砂岩、泥岩夹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在和什托洛盖镇地段水位埋深615米,其它地区水位埋深2530米。具承压性质,钻孔涌水量0.320.83升/秒,单位涌水量0.020.045升/秒.米,矿化度3.64克/升左右,水质属So4NaMg型水。此含水组与矿区有一定的水力联系,是本次地质、水文地质工作的重点研究对象。
(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含水组
岩性为一套灰深灰色、灰绿色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组成。由于大气降水补给较少,此含水组富水亦较弱。对矿区的水文地质意义不大。
三、第四系松散物透水不含水组
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大部分因分布位置较高,厚度小,虽透水性较强,但不具备储水条件,多为透水不含水层。仅在个别地势较低处,储有一定的孔隙潜水,但就整个矿区而言无具体的水文地质意义。
通过地表岩石的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大气降水渗入到地下补给地下水。这些水在顺岩层的运移过程中,逐步形成承压水,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如岩层褶皱、
断层或岩层被切割等原因,地下水受阻即上升流出地表形成泉,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排泄或向地层更深处运移。
第三节矿区水文地质
如上所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决定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以Ⅱ线北端最低剖控点的标高值1055米作为首采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
一期开拓水平储量计算底界的标高为900米,虽低于最低侵蚀基准面1055米,由于矿区以大气降水为主补给地下,因此对首采区第一开采水平影响甚微。
一、含(隔)水层(段)的划分
(一)划分依据
矿区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岩类和侏罗系沉积碎屑岩类组成,划分的依据主要以岩性特征及富水性作为含(隔)水层(段)划分的依据。
侏罗系碎屑岩的各类岩石,其单层厚度沿走向方向的变化较大,可由几厘米变化到数米,尤其以砂岩最为明显,沿走向、倾向变化极大,因此只能以较大的岩性段划分含(隔)水段。
根据岩石粒度、钻孔抽水资料可将砂、砾岩类岩石及煤层划分为含水层。此类岩石及煤的孔隙率大,裂隙发育且不易闭合,透水、含水性较好。
(二)含(隔)水层(段)划分
按前述含(隔)水层(段)划分依据,将侏罗系八道湾组即第Ⅲ含(隔)水组划分成3个含(隔)水段,区内共分成5个含(隔)水层(段),具体内容见表64。
含(隔)水层(段)划分一览表表64
地层代号Qpal3-42含(隔)水组编号Ⅰ含(隔)水层(段)编号J1s、J1sJ1b、J1bJ1bJ1b12341ⅡⅢ--1ⅢⅢ--2Ⅲ--3含(隔)水层(段)名称第四系透水不含水层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粉砂岩段隔水层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煤段弱含水段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粉细砂岩段隔水段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砾岩段含水段
二、含(隔)水层(段)特征
(一)第四系透水不含水层(Ⅰ)
由上更新统、全新统的冲洪积(Qpal3-4)砂、砾、亚砂土、亚粘土组成,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Ⅰ线以西及Ⅱ、Ⅲ线之间也有零星分布,这些松散堆积物虽透水性较好,但不具储水条件,为透水不含水层。
(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粉砂岩段隔水层
呈条带状分布于矿区北部,横贯整个矿区,由于此层不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因此,钻孔布控上未做具体控制。但根据我队19831988年所做工作,Ⅰ线ZKJ08孔控制结果可知,此层岩性主要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为主,夹细、中粗砂岩,依照含(隔)水层(段)的划分依据,此层划为隔水层。
(三)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煤段弱含水段(Ⅲ--1)
条带状近于东西向分布于矿区西部,主要浅灰色、裼色、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细砂岩及煤组成,此段A5A9煤层段地层为本次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勘探及研究对象。
由于ZK202孔水位较低(在A5煤层以下),所做抽水试验段为A5煤层以下地段,未达到真正的水文地质目的。但针对首采区Ⅰ、Ⅱ线ZKJ08、ZKJ09、ZK201、ZK202四孔A1-A15各煤层段地层岩性所占比例的统计(见表6-5)可知:A1---A5段、A5---A9段、A9---A15段的煤、细砂岩及粗砂岩所占比例分别为35.0%、35.8%、36.3%;而泥岩及粉砂岩所占比例分别为65.0%、64.2%、63.7%。且整个A1---A15段煤、细砂岩及粗砂岩占35.6%,泥岩及粉砂岩占64.4%。由以上各煤层段地层岩性所占比例的统计可以说明,矿区内整个地层不同煤层段的岩性组合相似,因此其地层富水及渗透能力相当,抽水试验段虽为A5煤层以下地段,但其试验结果既可以说明A5---A9段地层的渗透能力,也可以说明整个矿区煤层段地层的渗透能力,抽水试验资料在本矿区内具有普遍意义。
ZK202孔抽水试验结果:降深12米,渗透系数0.016米/日,单位涌水量为0.0083升/秒米。水化学类型属So4.Hco3--NaMg型,矿化度1.21克/升,水质较差。
(四)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粉细砂岩段隔水段(Ⅲ--2)
亦呈条带状贯穿整个矿区,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有泥岩、砂砾岩,此层本次工作未做具体工作,从岩性组合上看,划为隔水段。
(五)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砾岩段含水段(Ⅲ--3)
与Ⅲ--2隔水段分布一致,主要由砾岩、砂砾岩组成,夹有砂岩,按岩性组合,为含水段。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水力联系。
(一)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矿区内无常年地表水流,因此可以认为地下水与地表水不存在水力联系。但暴雨形成的洪水和雪融水等暂时性地表水流可通过地表风化裂隙缓慢渗透补给地下,虽补给量甚微,两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但水力联系不密切。
(二)各含水层(段)间的水力联系
如前所述,Ⅲ--1与Ⅲ--3为含水段,但Ⅲ--3含水段位于Ⅲ--1弱含水段之下,且有Ⅲ--2隔水段的存在,因此二者之间无水力联系。
四、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
矿区内无常年地表水流,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中暴雨形成的洪水及雪融水通过地表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或其它途径顺地层渗入到地下,补给地下水。
侏罗系地层由于其特殊的岩性结构特征,含水层或隔水层都是以大的岩性块段来划分的,因此,决定了侏罗系地层的富水性及渗透能力较差,尤其是煤系地层主要由泥质岩石、少量的砂岩及煤组成,裂隙不甚发育,透水性和富水性都较弱,地下水径流不畅,交替滞缓,因此,矿区地下水运移缓慢,交替不频。
矿区内未见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出矿区往西至图拉一带有泉水出露,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排泄或地层更深处运移。
五、矿床充水因素
(一)直接充水因素
由于Ⅲ--1含水层的存在,在未来矿井的开采过程中,水将通过岩石裂隙和构造裂隙下渗进入未来矿坑,特别在开采至900米水平以上时随冒落带、陷落区的形成,它们将直接进入矿坑。
(二)间接充水因素
大气降水特别是暴雨形成的洪水对未来矿井的突发性充水威胁是不可忽视的间接充水因素,因此未来井口应设在位置较高处,避免突水的发生。
第四节矿井涌水量预算
未来矿井的充水主要来源于Ⅲ--1含水段孔隙裂隙承压水,因此本节主要针对Ⅲ--1含水段进行未来矿井涌水量的预算。
一、预算原则
(一)根据规范要求矿井涌水量预算范围为首采区第一开拓水平。本区预算范围为Ⅰ、Ⅱ勘探线之间900米水平以上,南起A5煤层露头线,北至A9煤层900米水平在地面的投影线,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Ⅰ线为390米,Ⅱ线为430米,平均410米。
(二)Ⅲ--1含水段为承压水,在巷道疏干过程中,承压水必将转为无压水,计算时按承压转无压对待。
(三)由于气象、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影响,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甚微,因此计算时降水量不予考虑。
二、计算方法、计算公式选择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大井法适用范围为坑道系统长度(a)与宽度(b)的比值应小于10。首采区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Ⅰ线85米,Ⅱ线不115米,平均100米。A/b=10,可用大井法进行预算。
首采区岩层倾角23°33°,因小于45°,按水平岩层计算。选用承压转无压含水层中的计算公式:
Q1.366k(2HM)M
lgR0lgr0式中:
Q拟建新井的涌水量(立方米/日);K渗透系数(米/日);
H承压水从井底算起的水头高度(米);M承压含水层厚度(米);r0引用半径(米);R0引用影响半径(米)计算参数的选用:
1、渗透系数(K)采用ZK202孔抽水试验的渗透系数0.016米/日,作为矿井涌水量预算的含水层渗透系数。
2、承压水从井底算起的水头高度(H):
(1)由于设计的钻孔控制深度有限,而水位较深,要求观测静止水位的钻孔未能观测静止水位,因此水位标高只能采用ZK202孔的静止水位标高作为计算参数,其值为1009.22米。
(2)承压水井底算起的水头高度(H),采用ZK202孔水位标高1009.22米与第一开采水平900米之差,即109.22米。
3、承压含水层厚度(M):
(1)含水层厚度采用Ⅲ--1含水段剔除泥质岩石后的粗砂岩、含砾砂岩、细砂岩及煤的真厚度之和。
(2)含水层厚度计算值采用ZKJ09、ZK201、Z202、ZK301、ZK302孔揭露Ⅲ--1含水段含水层真厚度的平均值作为计算参数,上述各孔含水层真厚度分别为42.26米、44.78米、39.34米、19.77米、36.57米,平均36.58米。
4、引用半径(ro)ro=η
ab4坑道系数a=1000米b=100米∵
b=0.1∴η=1.08a10001004ro=1.08=297米
5、引用影响半径(Ro)Ro=ro+RR=2SHk∵疏干后S=H=109.22米∴R=2109.22109.220.016=288.76米Ro=297+288.76=585.76米
三、预算结果
K=0.016米/日;H=109.22米;M=36.58米ro=297米;Ro=585.76米代入公式:Q=1.366K
(2HM)M
lgRolgrO=1.3660.016
(2109.2236.58)36.58
lg585.76lg297=492.93立方米/日
四、涌水量预算结果评述
由于矿区是待开发的新矿区,这给以后建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中矿坑疏干排水就是困难之一。
本次矿井涌水量的预算完全依靠ZK202孔抽水试验成果来进行的,虽说只运用大井法进行了矿井涌水量的预算,但其预算依据、过程及结果都比较客观,其预算结果为492.93立方米/日,可以作为未来建井时参考利用。
第五节供水水源
矿区内无常年地表水流,亦无泉水出露。地下富水性弱且水质较差,属典型的缺水区,这给未来建井带来了不便。
在此缺水区建井,生活用水及饮用水对开矿来说相当重要。当务之急便是找到合适的供水水源或合理的供水方向。
位于矿区东北距此20千米左右的和什托洛盖镇,有和布克河经过此镇,此河属季节性河流,仅在洪水期时河水可大量补给地下水。据前人资料:在此河中、上游沿岸阶地上,可凿岩成井,水位埋深3.2514米,单位涌水量0.441.02升/秒米,水化学类型属Hco3.So4-Na.Ca或Hco3.So4-Ca.Na型,矿化度0.661.033克/升,按生活饮用水的标准,矿化度达到标准要求(<1克/升),且水浅、量可、易取,交通上有通往图拉的简易公路经过矿区。因此和什托洛盖的河谷潜水可作为矿区的供水水源。此外,矿区西面的图拉和和什托洛盖盆地北缘一带有一系列泉水出露,也可做为矿区的供水水源。
第六节环境地质
矿区尚未开采,目前正处于待开发状态,因此,矿区地质环境现状还未因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地质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等问题,但就目前矿区的自然地质条件,并结合其它地区建井遇到的环境地质问题,谈几点在今后建井时应尽量避免的环境地质问题:
一、矿井正常开采后,矿坑水的合理排放非常重要。不合理排放矿坑水可能影响生态环境。
二、堆积在井口附近的碎煤应及时清理,尤其出煤后运煤的道路两旁,煤尘对环境的污染相当大,同时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危害,因此因注意煤尘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三、煤回采完之后,采空区应及时放顶,并及时回填,避免造成地表的不均匀塌陷。同时应特别注意洪水的侵入,避免矿坑突水。
第七节小结
一、矿区水文地质类型
首采区远离地表水体,除融雪和暴雨季节外,无地表水补给。气候干燥少雨,地形地貌有利于自然排水。岩石透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很差。矿床充水来源为Ⅲ--1含水段孔隙裂隙承压水及大气降水。Ⅲ--1含水段单位涌水量为0.0083升/秒米,含水层属弱富水性。因矿床中赋水,因此可以说矿区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微水矿床。
二、工作建议及注意事项
1、矿区为一单斜构造,南高北低,倾向向北。未来建井时应特别注意井口的位置,避免洪水涌入矿井,造成涌矿。必要时可在未来井口两侧开挖泄洪沟,以防洪水侵入。
2、煤的顶、底板多为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其稳固性较差,应特别注意在地下水的影响下导致坍塌冒顶的发生,同时还应注意底鼓、片帮的发生,开采巷道时应给予支护,确保安全生产。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丰县xx局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丰县xx局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丰县xx局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87012.html
- 上一篇:201*年总结与201*年计划
- 下一篇:李璐个人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