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浅谈农村中学潜能生的教育教学管理

时间:2019-05-29 10:06:45 网站:公文素材库

浅谈农村中学潜能生的教育教学管理

浅谈农村中学潜能生的教育教学管理

邓暑生叶平

摘要:现在的农村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关键从潜能

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入手,通过对潜能生的表现及形成原因的分析和教师对潜能生的几种态度的解剖,从而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潜能生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教师对潜能生的几种态度关爱

从97年开始从事农村基层教育教学工作,一晃已有十多年。一直担任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期间也当过几年班主任。有过骄人的成绩,也品尝过失败的滋味。常常听人提及“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农村中小学没有好教师了,好教师都调走了”诸如此类的话语数不胜数。随着近几年形式的变化,农村中学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重点中学的设置,带走了大部分优质生员,留守儿童比重大,学生父母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度等多方面原因,要想恢复昔日的辉煌,确实如逆水行舟,难度不小。这就对我们农村中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要摆脱困境,关键在于加强对潜能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如果把潜能生的工作做好了,那么我们的教学质量将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社会意义不同寻常。下面结合我们这十多年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就潜能生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教师对潜能生的几种态度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谈谈肤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潜能生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俗话说:“治病救人,对症下药”。要想转化潜能生,必须从多方面了解潜能生。看着曾经一张张天真灿烂的面容,变得消沉、麻木、孤独、无望难道我们不心痛吗?自卑、脆弱、逆反、疑惧成了他们典型的心理表现。一个自卑的学生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其他人,自己看不起自己,也讨厌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不积极,缺乏自信心,上课从不主动发言,心中充满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一个脆弱的学生在学习上很少取得可人的成绩,常常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一个叛逆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心里的困惑弄不清楚而痛苦,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应有的宣泄,或周围人的误解而常以逃课、搞恶作剧等形式引起旁人的“关注”;一个疑惧的学生往往胆子比较小,怀疑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总而言之,这都是思想认识问题。

究其原因,有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起主导作用的是后天因素,而非先天因素。说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其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家庭和学校就是造就潜能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溺爱、粗暴、放纵自由,忽视了应有的情感道德教育;个别家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还有家庭关系不和睦,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记得我们曾经教过的一个班两个女学生离家出走,导火索就是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学校原因包括对学生管理的不当、教师教法的不适。歧视潜能生会使他们失去自尊和自信,严重影响教师和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导致他们更加厌学。个人因素包括交友不慎、学习方法不得当等。交友不慎对叛逆型的学生影响较大,抽烟喝酒、飙车斗殴、上网成瘾、早恋等往往是交友不慎引起的。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学习效率低,失去学习信心,也是常见的造成潜能生的个人因素。二、教师对潜能生的几种态度“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相信天底下没有任何一个教师不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我们有些老师恨不得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人才,正是抱着这种想法,“恨铁不成钢”,诸多努力换来的却是失望。这是为什么?值得深思。主要是我们对待潜能生的态度问题。有的老师对潜能生动不动就是讽刺、挖苦,看不顺眼,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有的老师喜欢翻旧账,一件小事唠叨个不停,导致潜能生不愿与之沟通;有的老师为了班级排名想方设法将潜能生挤走,有的潜能生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走了好几所学校;有的老师对潜能生采取的是冷漠的态度所有这一切可以概括为缺乏包容,方法不当。深层次去想,无非是为名利所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办事的尺度,学会包容,真正走向成熟。“德”高才是师呀!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它是一番事业,而不是一场交易,不要为名利做违背师德的事情,否则到头来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三、解决方案

潜能生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转化他们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想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细致的思想工作是关键。困难只会吓倒懦夫,与其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不如放手一搏,乐观进取,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正确对待潜能生首要是关爱,尊重他们的人格,赏识他们的优点,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清代的冯班曾经说过:“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而严,鞭扑叱咄之下,是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会被教愚笨,个性强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要有耐心,精心设计,及时鼓励,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鼓励一个优生帮带一两个潜能生。良好的班级氛围对转化潜能生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多了解潜能生的情况,更有利于转化工作。

再者,对于潜能生的转化,还应该要做到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多提建议,避免训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作为一名育人者,高明的教育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只有用爱的温暖与滋润才能与潜能生的心靠近,才能得到他们的心,真正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帮助者和引领者,教育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道德经》中有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们教师如果把个人得失抛诸脑后,精诚合作,何愁此项工作不成!

201*年10月

扩展阅读:浅谈边远农村初中关于对薄弱生的针对教学

浅谈边远贫困农村初中关于对薄弱生的针对教学

以湖北省利川市大沙溪中学为例

湖北利川利川市大沙溪中学温志祥445400

【摘要】“薄弱生”是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本地区“薄弱生”的学习现状、“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来探寻转变“差生”的教育方法。【关键词】边远贫困地区薄弱生学习现状成因启示

薄弱生,就是指那些在学习上落后的学生。薄弱生问题是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薄弱生”,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也包含备受业界关注的“学习失能”。其共同特点是:智力正常,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这种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教育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使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因此,他们在新时期更是成为了我们教师将该关注的群体。

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他们成为了教师关注的边缘对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生还会受到一些教师的学生的瞧不起。他的生活和学习其实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压力,有来自同学的看待,有老师的压力,有家庭的压力。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说,我们现在做的许多教学工作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是与其相悖的。作为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学生,为了我们给一个教师以后都没有遗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对薄弱生的教学工作呢?一,本校薄弱生现状分析

薄弱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那些表现呢?经过调查发现,表现为:

1,试卷成绩很差,文化基础十分薄弱。各科成绩普遍不及格,有的科目分数是个位数。有的学对某一科有兴趣,偏科现象严重。

2,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弱。能自觉主动学习的约占12,能独立完作业的占20左右,作业抄袭的现象严重,有疑难问题主动来问老师的很少。比较喜欢的是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

3,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科没有学习兴趣,那么,要想学习好这门课,是很困难的,就算一些学习基础还不差的学生,也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被动的学习。调查得知,许多家长送孩子来学校的目的都不一样,有学习知识的,上一个好的高中;有的是送孩子来混年龄,自己都认为他孩子不行,让他孩子混3年了出去务工。有的是没有监护人或是监护人没有尽到责任,任由孩子自由发展。

4,对教师具有反叛心理。由于薄弱生在学校处于不利地位,也是教学管理的重点,因此,和教师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学生平时可能受教师的管教、批评较多,对教师具有一定的反叛心理。

5,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上课易走神,发呆。6,生活或是学习中出现群体分化,成绩好的一个群体,成绩不好的一个群体。二,薄弱生的形成原因分析1、成长的环境使他们成为“薄弱生”。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必要的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与社会环境条件。家庭贫困,是造成“差生”形成的重要原因。利川市位于湖北最西部山区,经济条件非常不好,属于国家贫困县市,而大沙溪中学所在地利川市沙溪乡算是利川市最差的乡镇了,山高路陡,出入县城都十分的不方便,资源贫乏,交通落后,可谓一穷二白,经济模式以自给自足方式为主。在“课外访万家”的活动中,我走访了部分学生的家里,有的学生家里住在半山腰,没有公路,交通不便,最辛苦的时候,我们一天时间才访问了3个学生家庭,并且,在学生家里交谈的时间不足30分钟,其他的时间都花在走路上了。可以想象,这些孩子从上小学开始,每天的上学,放学,是多么的艰辛。在一些学生家里,房子都是小木屋,可谓夏不遮雨,冬不挡寒。父母为了生计都出去打工,爷爷奶奶在家里管理他们的孩子。这样的环境,必然导致一些学生成为“薄弱生”。

2、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薄弱生”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

共所共知,家庭教育是大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结点”。家庭教育作为人的一生的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是每个个体都必须经过的阶段,他对人的一生影响十分深远,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农村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却缺失了,在我们这里农村,大多数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大,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性,无力起到孩子父母所能起到的作用,许多孩子在家里根本不听他们的话,出了问题后老师也无法与其家长沟通。有的孩子由于父母在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没有心思学习。久而久之,这些留守孩子当中的一部分便成了问题孩子,自然也就成了“薄弱生”。

据调查发现,我们学校87%的学生父母一方在外面打工,40%左右的学生父母均在外面打工,有的孩子的父母甚至四五年没有回过家。父母的长年外出,对他们的成长,生活,学习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案例一:201*年10月,我们到一个学生家里去家访,这个学生在校成绩很差,但是态度较好,我一到她家,她就很有礼貌的给我倒茶,拿点心,然后就去厨房给我烧饭,看着是一个疼勤快,很孝顺的女孩子。在我和她奶奶交谈的时候,他在旁边安静的听着。他奶奶告诉我,这个女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成绩还比较好,后来,她爸爸妈妈出去打工,她哭了几天,后面成绩就越来越差了,上了初中,就更不好了,我们年老,没有知识,也帮不了她什么,只知道放假回家,让她把学校的作业做好。在谈话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这个学生,她脸有泪痕,我当面对他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对他做了分析,也做了耐心的指导。在后面的学习中,明显感觉他认真了许多,进步不小。

案例二:也是在201*年的“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我们来到一个叫沙溪张高的小村,下车后,走了一个人小时,来到一匹大山脚下,然后就沿着崎岖的小路爬山,峰回路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来到了他家,可以想象,他们小小年纪,天天走路上学是何等的艰辛,想着想着,本来就已经累得够呛的我也感觉不累了。来到他家,爷爷正在干农活,这个家里很破,家庭条件很差。他爷爷告诉我们,很小他就带着孩子,孩子他爸妈出去打工,六、七年没有回过家了,很想他们,其实我们无所谓,主要是孩子小,没有父母在家,不行。他问我们,学校给孩子生活补助了吗,他一再强调要帮助孩子,多管教,孩子的生活费都是他每次赶场卖粮食的钱。

案例三:有这样一个女孩子,爸妈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外出不归,父亲外出打工,送孩子上学,家里有一个弟弟上小学,有一个姐姐上高中,但迫于家庭经济压力辍学了,小弟妹两放假都寄托在80多岁的奶奶家和70多岁的外婆家,我们来到他外婆家的时候,她正在田里干活,她和我们谈到孩子的时候,显得很无耐,孩子没有大人管理,她还骂她的女儿怎么那么狠心,丢下孩子一走了之。

3,城镇农民工的子女入学仍是一个问题

城镇农民工的子女入学仍是一个问题。当今时代任有大量的农村孩子随其打工的父母流入城镇,由于没有流入地户籍而被拒绝在城市公办学校之外,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斥和歧视,受教育机会,享用教育资源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贫困,付不起“借读费”或“转学费”的农民工子女只得到设备简陋的学校中学习,由于这些学校教学条件及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与公办学校相距甚远。有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把孩子送回原籍读书,而使得他们成为留守儿童。

4,大班教学产生“薄弱生”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学的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主流。这种教育制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又由于贫困地区的教学设施、师资配置等原因,绝大部分初中都是大班,一个班少的也有60多人,多则80多人。一个老师至少教两个班,简直是疲于奔命。学生需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尤其是和老师的交流。但由于超大班额,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基础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学期难得和老师对上三次话。有些教师有天生的优越感,一些学生不敢也不愿和他们私下谈学习,谈感想,谈心情。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些什么困难,心理上有些什么疙瘩,老师都无法得知,天长日久,这些孩子走得就越来越远,心理失衡,成绩下滑,自然也就成为“薄弱生”了。从课堂教学看也还是挺热闹的,可这些“差生”不过是个陪衬,顶多不过是个“群众演员”,复合而已。很难参与或充分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时候,由于人数太多,课程进度要跟上,教师根本关不了那么多。在教学中,由于一个班都是七、八十人,排座位也是一个问题,许多老师都是把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放在后面或是教室四周的角落里面。而“实践早已证明,人的潜能只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才能充分彰显与发挥。”缺少交流学习的机会,常被冷落或被遗忘,学生自然心灰意冷,他们自认为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无疑会导致这些学生学业的失败。这种超大班额授课制是以牺牲“差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少数学生的发展,可见,“差生”是大班额授课制的产物。

5、“薄弱生”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利益驱动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往往是关注“优生”多,关注“差生”少,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老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什么如此讲呢?我们这里都是亿中考考了多少省重点高中,考了多少州重点高中来衡量学校的教学成绩。因此,在学校内部,也形成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学生成绩还量化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每年升学考试后,教育局都有一个学业成绩排名,某某初中考上重点高中多少人。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多,领导表扬,友邻单位祝贺,评优晋级是条件,物质利益跟随来。教师把精力放在“优生”身上就不是奇怪的事了。由此看来,应试教育牺牲了大部分“差生”。可能一位老师教好了十位“薄弱生”,都有长足的进步,要是没有学生考上重点高中,仍然不能算他有成绩。在学年考评,在评优晋级中,都是一票否决的对象。

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和利益驱动,在教学工作中,考试成为了主要的课程,这样的教育与教育的本质目的是相悖的,这种教育抹杀了大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因此,一个值得教师反思的现实是“高分低能”与“低分高能”。

6,“薄弱生”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结果

教育资源,主要指教育设施、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学校办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知识经济时代应当成为所有人都有机会利用知识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时代,必须避免一些人或群体陷入‘知识贫困’而被边缘化。”接受平等的教育才会拥有平等的未来,接受平等的起点,享受良好资源配置的教育是儿童和少年最基本的人权。从教育资源的保障看,像利川沙溪这样的贫困农村中小学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应付日常开支捉襟见肘,很多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施都十分陈旧,甚至无用,更不用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娱乐和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不少教师没有住房,有的学校连办公的地方也没有,教师的待遇很低,满足生活开支都很困难。能力较强的老师出去的多。基本形式是:一是由边远学校考入镇所在学校,二是考进县城所在的学校,三是考调到别的行业,比如公务员,每年公务员考试,学校的教师都走掉一大半去省城参加考试。岁岁考,年年调,乡镇学校的师资永远是个问题,如此一来,导致乡镇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偏低,管理松散,致使农村教育师资整体素质较低,教学质量不高已经是一些学生成为“薄弱生”的主要因素。

7,教师素质不高,管理不到位,产生“薄弱生”

有的教师在对待“薄弱生”的态度上有问题,有的教师甚至只知道打骂,羞辱学生,在他们的逻辑中,只有“棍棒出才子”。导致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严重的厌恶心理,从而,不愿意学习。有的学生由于某个别教师对他的评价不好,印象不好,或是不公平对待,出现厌学心理。

8,正处于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的时期,内心复杂,没有得到较好的指导。

初中生在身体和心理方面一些以往没有或不明显的心理体验,随着生理发育而开始出现。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给教育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机会。教育得好,从此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则可能使学生经受曲折,变得很难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程度不同的困难。不少十分聪明、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年龄”阶段而丧失成才机会的,这不能不引起教师和广大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

三、“薄弱生”给我们的启示

“薄弱生”问题是教育现实的复杂而多方面的现象,单是学校无能为力,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长和教师综合研究,互相配合、协力解决。要切实解决“薄弱生”问题,必须对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结构进行深刻的反思并进行根本的改革。

1.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上好心理辅导课。培养后进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集中出现在他们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中,身心急剧变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性,构成了被国外教育家称之为初中“危机期”的主要理由。可见初中阶段,是学生教育的难题又是教育好学生的极好机遇,它对人生的成长具有非同凡响的特殊意义。

教师要教育薄弱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并把其跟眼前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为实现理想而持之以恒地同各种困难作斗争。教师除了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后进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方法和意义外,还应当组织后进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考验,磨练意志,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提高教师素质,提高驾驭学生,驾驭教学的能力,做一名二十一世纪合格的教师转变教师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差生在学习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习情绪状态低落,甚至于厌学、逃学。苏霍姆林斯基就把调动差生学习的积极性看作是启动转差工作的“钥匙”。他认为这项工作要做好两点:一是使差生树立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二是要创造条件,给差生大量的机会,使差生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薄弱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

3.加强与学生父母的沟通,定期开家长会,加强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交流。

由于薄弱生的特殊地位和形成原因,因此,做好薄弱生的和教学工作,开好一年一度的家长会议是必不可少的,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位一体”,做在一起共叙佳话,交流心得,畅想未来。不良的社区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极为不利的,有不少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造成心理失衡,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学生有什么现象或问题,学校、老师无法与家长取得联系,学生一旦缺失父母的关爱,他们就会觉得学习、生活没有乐趣。一个留守孩子曾经这样说过:能和父母在一起,即便是挨打也是幸福的。可见,留守孩子是多么地希望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多么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学校应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让这些孩子的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要留一位在家里关照孩子,这也是防止留守孩子成为“差生”的方法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方面只能借助学校的力量来改变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团结起来,精诚合作。5,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是关键

我们知道,薄弱生在很大程度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的,我们教师也深受其害,各自为了考试分数,放弃了本该拥有的东西,疲于奔命。也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功能失调,许多的人才最终没有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却成为了教师晋升,学校出名的工具,可悲可叹。6,真正实现学生在父母工作地的就近入学

由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解决留守儿童读书问题的根本就是实现学生在父母工作地的就近入学,因此,打破地域限制,合理调整户籍制度,实现务工子女就近入学,对解决薄弱生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7,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在我们农村山区学校,教学条件差是有目共睹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平均3个老师带七八十个学生,音体美无法有效的开展,计算机、信息、心理辅导等根本无法开课。因此。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公平是解决薄弱生问题的基础。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让优秀的教师乐于留下来,安心教育教学。

8,全面,公正,科学的评价学生和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差生因其心理过程和经历过程的某些特殊性,往往比其他学生容易犯错误。因此,教师要冷静的对待这部分学生的过错。差生更需要集体的温暖和师生的爱与信任。融洽师生关系是转化差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差生,不歧视、不排斥、不粗暴。要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摸清他们的脉搏。以爱发现爱,以心发现心,顺应其心理,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取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在与他们游戏、娱乐中获得教育的机会,达到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心灵有创伤、缺乏家庭温暖的差生,教师要备加关心、爱护,让他们身上体尝到父爱、母爱、家庭之爱,促其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差生一般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严重不足,而自信心又是一个人前进的重要动力。教师的某种疏远、冷落或嫌弃都会伤害他们,使他们丧失上进心。差生往往因自卑、缺乏自信心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教师要热情帮助他们,减轻其思想负担,引导他们总结学习上失利与教训,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他们的进步,哪怕是最微小的,也要经常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久而久之,差生就会发生变化。

总之,为了减少“薄弱生”,教师需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薄弱生”教育是教育的大事,它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问题。单有学校教师的关注是不够的,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差生”,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总目标。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浅谈农村中学潜能生的教育教学管理》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浅谈农村中学潜能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农村中学潜能生的教育教学管理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8730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