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劳技教学活力的策略研究
激活劳技教学活力的策略研究
张炳兴桐乡市南日初中
摘要:劳技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课本的内容编排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它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中充满着思维,充满着探索,充满着创新。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知与情的交织成了本学科的特点。但由于现在的学校还是以考试分数为中心,使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到文化课上,即使学生个人有兴趣也因学校、家庭的考试压力,学生不得不去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所以劳技教学可以说举步艰难,有些学校成了应付检查的装饰课程。那么我们作为劳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针对本校的教学现状,让劳技教学教得有声有色,成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众多技能学科中学生最感兴趣、教学最有活力的佼佼学科。同时,在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带去美的享受,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轻松感,在成就上体验成功感,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的课题。关键词:劳技教学活力策略
劳技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得于提升的学科教学,对于学生个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能量和作用,而现在部分学校的劳技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的应试教学,任课老师与学生都是以文化课教学和文化课学习为重点。有的学校在安排劳技课时给了班主任或有主课教学的老师,成了一种学校应付上级教育部门调研时的装饰品,没有专职的劳技教师,学生又没有时间去做劳技作品,学校缺乏劳技教学的氛围。如何让劳技教学在学校的教育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劳技知识,技能和技术方面得到培养,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掌握先进的劳动技术和先进文化,成为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使劳技教学能焕发出活力,以下我就谈谈在劳技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一、活力------在于学生的思维想象
劳技教学同样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创新的契机,是创新的基础,人的想象总是充满着创造性,如果是在创造的想象也同样包涵着创新精神,在劳动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在劳技教学种对于学生的想象,乃至于幻想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也要加以保护,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问题发现这是对劳技课的兴趣表现,这种学习兴趣正是劳技教学的活力所在。如在上八年级的“铁皮簸箕”制作时,首先是给每位学生下发一张白纸活在上一节课时要去学生有可能的话,在家里找一张较厚的包装纸,然后给学生讲解簸箕的放样要点,让学生接着观看课本上的样图,使学生自己有一个簸箕的结构轮廓,再在纸张上自己去完成放样的线条,(强调:卷边的宽度最好能相等),这时可给学生下发工具----剪刀,在向学生提醒安全问题后,就分小组讨论哪些需要裁剪,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古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组长进行交流后教师给予总结知道,再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加强一下,以引起学生的注目,接下去给学生2-3分钟进行裁剪,剪好后就让学生模拟性卷边,此时提醒学生立边上的两端的卷边方向是向内还是向外?要求学生思考想象,最后教师给他们结论。这样由于学生有了一个讨论及思考的过程,给第二节的成品制作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和学生自己愿意动手的兴趣。二、活力-----在于学生的创新
原来的劳技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以教师的讲解,学生依着教师讲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是机械地去模仿,甚至学生一边做老师在上面示范讲解,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心理学家威台海姆所说的:“严格地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想麻木不仁,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的思考,才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发展”,从中我们不难感悟到,如果仅仅以传授给学生某些劳动技能为目标,只是机械地教会学生重复的操作,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只有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才能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怎么样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结合教材向学生讲授一些新的科学发明,新的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成果,在八年级教材中的电动汽车,在结构上前面有了一根保险杠,它的作用是在行进中遇到障碍物时,经碰撞后,因保险杠往里边插入了一段距离而使铜片的接触发生断开,使其失去了动力,车子就停止下来。那么我们能否把这个装置进行优化,安装到现在的汽车上,来减少因交通事故造成对人的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2、结合社会历史学科来介绍一些有较强创新意识的科学家,如我国的被称为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历时12年的研究培育出了亩产超千斤的品种,再如我们使用的课本15年前其插图很少是彩色的,更多的是黑白的,而现在呢?科学课本,社会历史课本,思想品德课本到处都是彩色的插图,而这个技术在201*年前只能去香港委托印刷,那么现在这项技术就来自于我国的科学院院士王选的研究成果。因此,他于201*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结合农作物的性能和栽培技术,指导学生如果要使你家种植的西红柿、桃子能够赢得上市的时间,争取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在其果实的表面小心地涂上一层乙烯利的稀释液,但不能碰到瓜果的蒂上,它能使作物提早成熟,这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有了新意,也就会给劳技课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
4、平时我利用外出听课的机会,抽空去参观这些学校的劳技作品陈列室或展示厅和去劳技比赛的现场,用照相机或手机把人家具有创意的劳技作品拍摄下来,带回学校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观看和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劳技创作是大显身手,具有无穷空间,把那些创意特别的作品展示给学生,带给学生的是美的享受,也是劳技教学的魅力所在。三、活力------在于学生的求索
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展开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设计问题要符合劳技教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在全面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特征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适合学生生理发展的问题进行探索,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使学生产生可望不可攀,无可着手的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失去探索的信心。教师要提出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我的做法是:
1、如在八年级的飞板制作过程中,老师讲了十字架的四个翼要制成怎样的形状,才能使飞行路线达到弧形或“8”字形的效果,这时那些“科学”中力的知识掌握比较差而又喜欢顽皮的学生就提出要求不进行任何加工制作而直接粘合起来进行试验,那我就满足他们小几个人的这一小小的要求,下发了早就给他们准备好的502胶水和木板,因为耗时不是很多,让学生自愿组成了几个小组,马上动手进行一试,学生就进行组装结构,很快就完成了。然后让他们到操场上去验证他们的想法,这样一试就引起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也给他们带来了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然后给学生分析“物体运动学”受力作用的简单原理,再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翼”的形状(可以用泡沫板来做),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学生会发出“噢“的声音-----原来是这样的,如此折射出教与学的氛围。
2、在学校安排的每周一节的体艺2+1的这节课上,对报名参加劳技制作和创作的几十位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自己选择的原则,组成若干活动小组,并确定组长负责,就在第一节课分组指定本小组活动计划中,有的小组要用鲜萝卜去试做(通过自己的设计,再加以造型)一只奔马,有的小组要用新鲜的香樟树小枝条去编织一只(农村地方叫)篓机,有的想用新鲜的潮州菜和鲜青菜做成一只老黄牛,有的想用小青竹去做一个传统的婴儿座车,在后来经过几节课的合作操作许多件的较为精致,外观欣赏价值较高的作品出来了,但也有的只有半成品,有的甚至失败了,但从中就体现了学生对劳技制作的兴趣、爱好,也体现了学生对劳技创作的探索精神,对学生的动脑,动手不论制作的成败,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四、活力-----在于对成就的喜悦
劳技教学和其他学科有相同性,学生对自己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并能促使他们相互间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这是新时期下新的学习方式,交流有利于相互间的促进,有利于相互的取长补短,有利于相互间的提高,也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知与情的互动,也是一个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利用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教学中,对于学会参加劳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劳动成果,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交流比较的方式,就可以将彼此间的成果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从而揭示相互间的异同点。比如,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在一个劳技作品完成以后,对其中在制作种表现出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学生作品进行总结和展示。如在八年级的“手掷飞机”制作中,其作品完成以后对外表美观,有较好的平衡性,能飞行较长距离的在班级里乃至在班级进行展示,并告诉这个学生,使他有了成功感,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骄傲,给这些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喜悦,无疑给他们也带来了动力,也给其他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学生的成功作品不局限于劳技课上的,也包括了课外的制作,以为我们学校每周一节的体艺2+1,这节课上学生的作品全是自己设计的,自己制作的,所以特别能让学生放松,也能特别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爱好,本学期种在这节课上学生较为成功地制作出了“婴儿小座车”,“和谐号动车的车头”,用毛线和竹片结打的“贺喜灯笼”,还有用三夹板和小圆竹及小圆木做成的“电脑桌”。对这些较成功的作品同样利用上课的时间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些劳动成果,其作用表现为:1.分享具有唤醒功效,劳技教学主要是以班级为教学单位的,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在相同的教学背景下获取知识,某个学生成功的制作必然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制作意识,进而对某种事物产生联想。2.分享具有促进、强化的功效,在分享过程中,如果分享者的体验和他人的体验相一致,就会起到巩固和强化的作用。3.分享具有互动功效,少数学生的分享会催生其他学生分享的情感和欲望,这种教学方式,必将有力地推动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而又有趣和具有引导性的语言。重视情景的创设,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学生求知欲的产生和滋长,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学生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的情况下才能自主的思考,才会毫无顾忌地的发表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观点,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越自我,积极探索的氛围,也是创新教学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和谐课堂氛围形成的重要条件,给学生一个发挥创造力的平台,也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气候。
参考文献:
1、《劳技教育》201*第1期杨玲2、《劳技教育》201*第4期陈洁
扩展阅读:基于适应儿童天性的课堂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适应儿童天性的课堂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践
杭州市南肖埠小学课题组鲁聪
一、研究缘起
(一)破碎、割裂:课堂教学现象的审视
在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的今天,课堂教学的种种现实状况却仍不容乐观,其中令人特别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零碎与割裂。儿童每天到学校上课,不仅带着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愿望,而且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志向、兴趣爱好、激情、快乐与悲伤的感受。也就是说,他们是以他们的本来面目跨进校门的。因此,课堂教学要考虑儿童的学习起点与实际生活经验。然而,现有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儿童的天性与个性,用成人的思维去认识与对待儿童;忽略儿童的学习基础,割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儿童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往往局限于教材本身,较少考虑儿童自身发展特点及其真正的需要,忽略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孤立、静止的呈现知识内容,阻隔了学生与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之间的真切交流。这一切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零碎的、割裂的、孤立的现象,无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效的发展。
(二)整体、系统: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如何弥补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遗憾?现代教学观给予了启示,即用系统的观点考察课堂教育,用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思想来研究课堂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要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把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俯瞰。系统的最基本特点是系统的整体性,它要求教师把教学诸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策略地进行组织、传递和管理,要求学生把学习视为一个整体,从知识、能力、习惯、策略等多方把握,并指向受教育者的气质、修养和能力的整体提高。注视教学系统的每一个构成要素,教师要用整体分析的方法来把握其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科学完善的认知结构;整体把握受教育者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全面、灵活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整体把握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使课堂呈现出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学习风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管理策略,改善教学的整体条件,提高教学效率。可见,在现代教学观引领下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系统是应对当前课堂教学弊端
的良好途径。
(三)成功、快乐:校园的终极追求
在有的学校里,儿童一旦上学,好象一下子就变成了“小大人”,失去了童年。而在我们所追求的学校里,儿童只有在学校里才成为真正的儿童,这样的学校是快乐的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学校应该是学生精神生活策源地,应该培养精神生活丰富的人,而不是应该仅仅以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为满足。如果教师上的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生动有趣的,并在课外采取各种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学校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策源地。学习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但不是唯一的领域。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都有自己引人入胜的活动,都能获得学习与认识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对新事物和获得成功的快乐这种激动感受而放学回家。这种快乐的感受是学生克服和得到发展的必要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没有这种快乐,对一个尚未成熟的人来说,最容易的学习任务,也会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快乐是儿童对自己的力量的乐观主义信心的源泉,是对获得精神财富持有效态度的条件,没有这种财富,就不能有精神发展。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相信每一个儿童的无穷潜力,善于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儿童的内心活动,深入理解他们的行为举动的意义,从而有的放矢的教育他们。教师发挥引路人的作用,指引儿童走上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在儿童今天的生活和明天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校园要成为儿童的乐园需从课堂教学开始。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认识,我校尝试以课堂教学入手,开展适性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儿童的天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来构建新课堂教学系统,使学校教学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适合并引导儿童的发展,帮助儿童完善自己的成长过程。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适应尊重儿童天性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系统的构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引导儿童全面而有效的发展,为今后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通过研究,使学校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通过研究,深化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改革,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并能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教育教学,提升学
校的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走上品牌发展之路。
(二)概念界定
适性教学:是以了解与尊重儿童天性为前提,引导儿童为关键,促进每个儿童最优发
展为目标的教学。适应儿童的天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尊重儿童天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很大可塑性和发展潜力的青少年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其积极主动、健康活泼、愉快幸福地成长。第二,适应儿童的天性并不是简单适应,而是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儿童健康发展,所以本课题研究中适应儿童天性指的是了解、尊重、引导、发展。
“适性教学”课堂教学系统:以儿童的天性作为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为达成儿童最
优发展目标,各课堂教学构成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成的结构与功能集合体。教学系统结构完善、功能最优。教学系统包括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一切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由于本课题所构建的课堂教学系统以儿童的天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重点关注教学系统中的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操作及教学支持等直接相关的三个子系统,研究各个子系统自身的运作及彼此的互动方式。
(三)课题理论阐述
1.儿童的天性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儿童是自然之母送给人类的“杰作”,是有生命力的、精力充沛的、能动的、无限的“自然存在物”,人类对儿童这个“自然存在物”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在教育儿童的工作中,教育与自然之母是接力相承的,不能违背由自然之母决定的儿童成长的规律。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特的自然赋予的作为天赋、才能而潜藏着的内在力量(精神、心灵和智慧的力量),教育者的使命在于使儿童的这种内在力量发挥作用。
儿童是一个个不断生成着、发展着和创造着的生命体,他们总是在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在向他人、向社会、向自然开放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自我”。教育理应依据人的生命本性,尊重儿童生命的价值,促进儿童生命的发展。教育尊重生命,就是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每个特殊的个体来说,这意味着尊重儿童的差异性、独特性,把儿童看成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儿童的天性理应成为学
校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儿童的发展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发展是人的自我完善的一种需要。儿童是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他们生理、心理机能尚不成熟,需要得到发展。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这是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着的生理、心理机能所使然,是自然的、正常的。儿童的天性主要表现有很多,比如儿童的好奇心强,好模仿,好动,集中注意的持久性不强,容易被形式所吸引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并不等于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儿童独有的天性基础上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儿童天性中有利于学习的方面。
教育是一种使人向善的活动,是一种引适性的活动。教育者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因势利导的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充分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在他们的个性整体、和谐发展(智力、道德、情感、意志、行为动机等)上下功夫,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和创造力。教育要发挥对学生发展的引导作用,使人的发展既合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生命发展的特点),又合目的(社会的要求和个人的意向)。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指引合适的方向,引导学生健康、有效的发展。因此,儿童的发展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3.整体的教学才能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
教学必须关注所有儿童的最充分发展,学校的责任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为在校学习的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合理的、现实的学习活动。为此,必须构建整体的课堂教学,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整体性的集中体现,整体的课堂教学就是用整体的方法优化教学系统,兼顾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情境全体,细致分析各部分的内外部条件,进行整体调控,实现教学最优化。儿童的天性与个性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整体的教学能够从儿童表现的整体状况去全面的研究儿童,尊重儿童整体性的天性与个性,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理念与原则1.构建教学系统的理念(1)儿童本位
本课题所构建的课堂教学系统是以适应并尊重儿童的天性作为出发点的,因此儿童本位的教学理念在研究中得以体现。
尊重天性:儿童天性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给人带来纯洁与美好的感受,是激发
人欣赏和体味生命美的真谛所在,也是儿童天性最具魅力的东西。天性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处于黑暗的状态,它需要意识的照亮。教育就是要唤起沉睡于天性深处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发展的意识,挖掘儿童天性中潜在的能量。教育不仅要表明儿童的这种天性存在,而且要呵护这种天性,让教育成为儿童享受自己生命的最好途径。教育理应依据人的天性,尊重儿童天性的价值,促进儿童天性的发展。
尊重个性差异: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每个人在教育中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的
目标的条件下实现的。儿童的个性各异,每一个儿童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每一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天赋、才能。每个人的个性是个人与周围环境间即时和长久互动的产物,它不只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一系列独立而固定的品质,更是由过去和当前的各种条件所造成的优势及劣势。因此,教育者不能千遍一律的、无区别的去对待他们,教育不能强制地为每个人设立惟一值得追求的具体目标,不能强制地把每个人纳人惟一的发展的轨道,不能为每个人设立同样的世界观念、价值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教育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限制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而是要探索适合并引导不同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尊重和满足他们的自我发展需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要让孩子基于各自的个性,又发展各自的个性,以个性带动自己的全面发展。
(2)有效整合
元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系统的元素中,有的是不宜再作分解的,且必不可少的部分,被称为要素。系统的整体属性取决于要素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即系统的结构,各个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要素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协调,部分服从于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不同的功能之和。系统的整体性总是表现了一定的整体效应,即表现出系统的某种效果,功能和作用等。教学系统,则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系统由各个教学要素组成,系统整体的环境、要素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新课堂教学系统的构建能够有效整合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及各种资源,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效应。
2.课堂教学系统的基本框架集体诊断
学生研究系统课堂教学系统教学操作系统教学支持系统个别研究游戏平台合作平台发展平台教学硬件教学软资源教学评价课堂教学系统是庞大的、复杂的,其中又包含着诸多的子系统,子系统彼此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受教育者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自成一个子系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从研究学生起步,学生研究系统的启动是课堂教学系统构建的奠基工程,清楚了解我们所面对的对象具有哪些特性,以此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基础。教学操作系统是课堂教学操作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所有的基础研究与保障条件都是为了这一系统的有效运作,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直接依靠这一系统的稳定有序发展。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学环境作为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学生以及教师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支持与保障的功能,因此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系统是课堂教学系统构建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操作系统良好运作的支持系统。教学操作系统只有在这两个系统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才能顺利而有效的开展其中的活动。
3.构建教学系统的实施原则(1)顺应性原则
《学记》说:“不凌节而施之谓孙”。这里的“孙”就是指的是顺应性原则。每一
个儿童都具有独特的自然赋予的作为天赋、才能而潜藏着的内在力量,即是天性。适性教学基于尊重儿童天性,因此我们课堂教学首先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在学习上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特别表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顺应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反思教学。
(2)导向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适应儿童的天性是首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就责无旁贷的把促进人的价值实现,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引导儿童天性最优化发展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如何更好地发展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每一个儿童积极主动发展,这样我们教学才是主动的。
(3)弹性原则
系统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有“动”的观念。一般来说,变动过多、过快,不利于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固定不变,也会阻碍发展和前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系统必须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使系统拥有弹性与张力。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动之中,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死板僵硬的,而是做到教学要求高低不等、教材内容区别对待;教学方法引领得当、教学过程快慢适切;教学评价同异个别、教学管理有效自如;教学氛围张弛有度、教学条件宽紧合度等等,给予师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选择,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处于一种良性运作的状态下。
(4)及时反馈原则
既然说教学系统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显然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比如师生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与反馈,分解出有用信息和无关信息,使系统的运转更加有效。在课堂教学诸要素构成的系统中,教师是重要的直接的控制因素。在教学第一线从教学活动的教师,其控制作用表现在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利用教学媒介,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参与,调动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全部教学过程,确保优良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各种评价和反馈活动,其评价是不断收集各种评价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找出偏差,并反馈到控制系统,为教育教学提供种决策依据,起着强化正确、修正错误,调节进程,改善方法,巩固信息和增强辨别力的作用,以实现教学系统的高效化和最优化。
(五)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参与研究的教师根据科研与教学能力以及自愿原则选择研究方向。本研究允许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有自己的创新,对实施过程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反省和改变现实,解决教学中如何更好的适应并引导学生发展的问题。参与研究的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随机确定自己
所任课的某个班级成为研究的实施对象,通过学生纵向变化的分析来评定研究的质量。教师在研究中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往复而形成的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渐渐逼近研究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可运用访谈、调查、观察、测量等各种研究方法,力求整个课题研究能全面反映教学事实,以取得最接近教学实际的结论。
三、操作:从儿童天性出发的教学实践
教学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由诸多个子系统组成。由于新课堂教学系统以儿童的天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本课题重点关注教学系统中的学生、教学过程及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等直接相关的三个子系统,研究各个子系统自身的运作及彼此的互动方式。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重点关注教学方式的革新,希望在构建新课堂教学系统的理念指引下,结合我们学校现有的教学实际状况,探索出能促进学生潜能最大可能发展的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充分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的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不断的对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诊断,以便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倾向,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提出依据。
(一)研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启动学生研究系统
受教育者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自成一个子系统,学生研究系统的启动是课堂教学系统构建的奠基工程。从学生自身的原因来分析,影响学习的因素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在同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个体学习效果的差异在所难免。除了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等影响外,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在以儿童天性作为课堂教学出发点的适性教学中,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那么对于学生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只有在真正认识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要的基础上,我们适性教学的实施才能显得从容不迫。适性教学开展的前提之一就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和他们的现实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努力去认识、去研究学生,并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对教育的认识。以下三个相互联系、彼此补充的子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生研究系统。
1.分析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完整地解读学生个体
学生常常在教师所安排的照顾个体差异的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中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只要教师视学生为创造者、发明者和发现者,与他们共享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之乐趣,他们就会对于教师为他们各自所安排的情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投入极大的能量,就会对教学活动中令人惊奇的地方和不一致的地方满怀发现的期待和喜悦。学生的成长档案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其中收集了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的重要信息,因此,教师对一位学生的成长档案的仔细阅读和分析,能直观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成长过程,从而在教学中采用相应的对策。
案例1:学生成长档案册面面观
从识字档案袋中寻找学生主动识字的途径
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Y老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小的档案袋,把认识的生字做成生字卡片放进档案袋里。卡片的一面是字,可以是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也可以是自己或家长写的,自己写得一定要写正确。每半个月举行一次识字档案袋的交流活动,每个同学再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把自己的识字档案袋中收集的字展示给大家看,还要根据其他同学的要求认读其中的一些字。老师则在档案袋所收集的字中分析学习资源的来源,划归学生识字的范围,以便下阶段继续引导学生从更多更好的途径进行课外识字。
“缺陷”小画册促他成为小画家
小涵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喜欢漫画,从一年级开始课外参加了漫画兴趣班,现在参加学校的七彩画社社团活动时专画漫画。小涵从一年级开始就将自己的漫画收入成长档案册中,后来成长档案册收满了,老师给他想了另外的法子:建立一个自己的漫画画册,将自己满意的漫画作品都收入其中。令人意外的是老师还求他建立一本缺陷作品本,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当时指导老师的点评,有的写着背景单一、有的写着主体太小,有的写着构图安排不合理。他说:当时不太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让他把画失败的画页收集起来,现在明白了,因为每一次失败的原因,总能不断提醒自己在下一次不再犯这样的错误,而且要画得更好。
学生在学习上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均存在差异性,对于每一个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不仅应
该允许他特殊做法的存在,还应该鼓励他的这种特殊性继续发展。一个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他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即孩子的天性中有着愉悦性,上述案例中美术小画册就是运用了这方面的特性,它是很多低年级学生乐意建立的档案册,同时对于特长学生给予不同的收集要求,在收集整理与分类的过程中,这位同学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教师则通过档案袋分析,让学生也学会尝试反思学习失败的原因,并作为下一学习阶段的重点。而案例中提到的识字档案袋中所反映的信息,包括了学生识字的范围、途径、频率等各方面的内容,具体反映了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成长档案袋”所记录的不仅是学生经过努力获得的成绩,更是学生在学习上自信与勇气的见证。它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激励功能,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档案袋评价的功能更让教师能细致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学生情况,以此作为每一位学生下阶段的学习科学的规划基础。
2.进行教学前的测查与诊断,把握教学生态
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明确学生的学习基础,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功能,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得到发挥,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教师主要采用个体差异的测查诊断,这一过程可以使用测量、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这些方式中获得的材料中能够得到学生学习基础的具体资料,并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的选择。
前测诊断操作流程:分析教学重难点→准备前测题→进行前测→分析前测结果→设计教学、安排学生座位。
案例2:数学课堂9加几进位加法的教学前奏
学生在学习前对9加几的进位加法掌握的情况不同,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用9+3和9+5二道题为例,对学生逐个进行测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分成四类:第一类:计算速度快:1、有方法,2、无方法;第二类:计算速度较慢,但有方法;第三类:知道得数,但无方法;第四类:不会计算:1、学习基础较好,2、学习基础较差。通过测试,发现班里大部分学生都会计算,不会计算的只有8人,而且8人中有4人是基础较好的,这与我预想的大致相符。根据测试情况,教师把同类的学生安排同桌,并把第一、二、三类和第四类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把第四类中基
础较差的4名学生分在同一个四人小组,方便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在教案中,把教学目标更细化了,并加入了学生情况分析、具体情况分析、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环节。同时,出于分层分类学习时间的考虑,把速算这一环节放到分层分类结束后全体一起学,并且在指导B组学生学习时用上摆棋子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在课的结尾部分,设计了一个加法游戏。在课堂上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各个层次各种学习特征的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后都有所提高。
上述案例中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地采用前测与细致分层的方式,充分了解班级学生计算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改变了以往齐步走的方式,真正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导每一个学生更大发展。我们也能清晰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不同,智力水平不一样,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不一样;学习习惯差异也深刻影响自身的学习效果。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意志、态度、自信心等集中表现为学习的持久力,学生之间此方面的强弱差异也非常之大。因此教学前的测查应有详细的目标指向,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应包含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对学生的教学前测与诊断必须考虑全面。
3.组织任课教师的恳谈沙龙,激活教师研究智慧
合作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必然诉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能打破分科教学模式中课堂的封闭与互相独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互不干扰,各自为政的局面,可是目前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学校客观条件限制以及教师缺乏合作的技能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可是在研究学生的问题上,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恰恰是事半功倍的。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则在于激发每一个学生作为全部学习的基础的创造能力。定期进行任课教师的恳谈沙龙,根据每一次议题的不同,集众教师之能来重点分析一部分学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学习表现,因此同一个学生在每一位教师眼中是各不相同的。恳谈沙龙不仅帮助教师全方位了解每一个学生,更加强了教师间在教育同一个儿童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案例3:三(3)班任课教师的恳谈沙龙
三年级(3)班的小郑同学是个非常特别的孩子,上课时他总是瞪着一双茫然的眼睛望着黑板,下课后,就转头看看窗外。不愿和同学们交流,很少会靠近老师,从来不会。新接班的叶老师和他聊天,发现他的语言表达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孩子的表现有自身的智力原因,作为班级的一分子老师们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在一次年级恳谈会上,叶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说起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其他老师反映他在课上的表现相差无几。这时,美术老师忽然提到:小郑的画还不错,虽然有点脏乱,但是能照着我给大家欣赏的画来画一点内容。画的时候,也很认真的。这番话给其他老师不小的启发,体育老师马上想到以后体育课可以让他做比较简单的模仿动作。叶老师则是单独为他布作业,让他仿写生字。两个月下来,他居然认识了好多字,也知道考试卷上要写字了。有一次语文考试,识字写字部分居然得了15分(满分30分)。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啊!
在公办学校,像案例中所提到的小郑这样无法跟上同龄人,却由于家庭原因不能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现实是存在的。通过案例所描述的恳谈会,任课老师更好的掌握了小郑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采用了适合并发挥其优势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恳谈会让教师们交流了平时自己观察的点点滴滴,抓住了学生的特点与优势,提供需要给更多的教育者,让教育的力量汇集。孩子的能力发展本身就是有差异,而孩子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的表现更是由其兴趣、技能的发展影响的,在每个任课老师的眼中同一个孩子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恳谈沙龙就让我们学会多元观察孩子。我们都知道合作的力量大,但是在现实中老师们常常埋头于自己的教学中,而忽视了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恳谈会是一种促进教师共同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形式,让老师们在特定的时间进行有主题的交流。在会中一般会有一个核心人物,一般由年级组长或本年级骨干教师担任,交流前,每一位老师要围绕本次主题准备好自己的发言,每一位教师都要畅所欲言,并且积极参与其他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从而使恳谈沙龙活动实现互动交流。
(二)适应与导向相结合的教与学的变革:运作教学操作系统
教学操作系统是课堂教学操作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所有的基础研究与保障条件都是为了这一系统的有效运作,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直接依靠这一系统的稳定有序发展。教学操作系统又包含了诸多构成要素,因此,在规划与设计这一操作系统时,我们提出创设新型教学方式这一要素为主要任务,同时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其他教学操作系统要素的变动。
我们认识到,教育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成长的需要才是教育的主体内容。我们不能把童
年视做单纯的为成年生活做准备的阶段,而应视为人类独立的形态阶段。儿童生命的独特性是实施教育的依据,因此,展示给儿童的内容应有助于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儿童的生命体验,运用的方法应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参照,同时还要合理的彰显教育在儿童生命成长中的必要张力,发挥其引导作用。儿童的天性包括很多,比如好奇、好玩、好动,喜欢同伴玩乐,有旺盛的求知欲,喜欢探究,偏于直观形象的思维等等。因此,基于儿童的天性以及发展个性为目标,我们对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有清晰的认识。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适性教学可以是直接的传授与指导,可以是间接的诱发与引导,也可以是引导学生增加自我指导能力,其中的关键词是适应、引导及发展,适应是基础,引导是宗旨,发展是目的。因此在构建教学操作系统时,我们就是根据关键词层层深入,使得其中的子系统构建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1.搭建游戏平台,让儿童在形象直观中愉快学习(1)游戏化愉快教学
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具兴趣的、活泼的运动,既能发展身体也能发展智力,判断力、知觉力、观察力、想象力、创作心、冒险心皆能从游戏中渐渐的养成。游戏是儿童受内在力量的驱使认识现实的一种方法,而且,在游戏中,儿童的认识活动有很高的效率。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运用儿童游戏的这种心理机制,大大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使学习成为他们引人入胜的事,使他们乐意学习。
游戏心是儿童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在游戏中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开放和体验地进行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儿童具有的愉快性、活动性的特点,进行游戏教学研究,将教学内容用各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编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游戏进课堂不在于把教学变为游戏或用游戏取代教学,而是要运用儿童游戏的心理学原理,创造类似游戏那样的一种教学情景,把要求儿童在一定教学阶段上必须掌握的知识变为他们自己感到非常重要的,使他们感到学习任务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学习对象仍然是教师给予的,但他们在主观上觉得,这是他们在自己要的基础上接受的,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教师尊重、听取他们的意见的,是跟他们一起商量决定的。在这样的课上,儿童的主体意识得到了调动,学习也就成了他们渴望的乐事。游戏的形式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与发现。
识字课游戏教学流程:分析学生识字基础→根据本课识字需要设计游戏形式→进行游戏
继续下一游戏
→评价学生掌握情况并选择
重复本次游戏
案例1:一年级识字复习课虚拟语文迪斯尼游乐园
宽敞的合班教室里,正在进行着一次别开生面的游园活动,33个小朋友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大屏幕上变幻的画面,跟随着金老师生动的语言介绍,走入了充满新奇与快乐的虚拟语文迪斯尼游乐园。在这个虚拟的游乐园中,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用知识买到了游乐园的门票;大家开动脑筋想生字,大家一起坐上了美丽的摩天轮;跟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还坐上了跷跷板;最后还和动画明星们一起进行了欢乐的大游行。长长的四十分钟里,小朋友和听课老师始终沉浸在快乐的心情中,似乎忘了这是一节《语文园地四》的语文复习课。
在教学的进行中,坐摩天轮的环节煞是热闹:大屏幕上出现了三架摩天轮,上面分别挂着三点水、提手旁、口字旁,小朋友们讨论哪些字里带有这个偏旁,凑够了数就可以坐上摩天轮。
我们组选‘三点水’我的名字里的‘沁’字就有的!好的!好的!我的‘润’字也有!还有‘邹滨壕’的‘滨’也是的。我妈妈名字里也有,‘潘晓梅’的‘潘’。
我们选‘三点水’!长江、西湖、黄河,我知道三个字!‘汽水’的‘汽’,我在饮料瓶子上看见过的!……
孩子们为了坐上摩天轮,运用了各种渠道去达成任务,有的从自己的名字里找,有的想到了同学的名字;有的从语文书上找;有的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有的选用最直接的方法,问家长、问老师,学生多渠道识字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而且在活动中,学生也全面复习了识字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寓学于乐。
低年级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游戏是他们最为熟悉并乐于进行的学习方式,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将语文识字课中的内容进行重组,设计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方式,让儿童在玩中不知不觉进行了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这比单纯地分析字形、寻找规律的教学方式更有效果,更让儿童喜欢。游戏
教学方式实质贯彻的是“寓教于乐”,它符合儿童天生的那种愉悦性和活动性,因此,在游戏教学的设计中游戏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适合教学内容外,游戏本身必须有极大的趣味性,有一定的游戏法则,使参与者拥有尽可能大的发挥主观能力的空间,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边玩边学,边学边玩。
(2)形象化图示教学
儿童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形象与直观,我们提出的图示教学法就具有直观的作用,但与以往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挂图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不能言之于口、闻之于耳的内心的语言,图示教学法就是把这种脑海里呈现的内心的语言通过代码处理使之变为可视的图示,成为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掌握教学内容的依靠点,它是教师讲解教学内容和学生理解内容、掌握内容的思路。所谓教学内容的依靠点,也就是教学内容中关键问题的提要,但它不是以提纲的形式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去背熟,而是以关键性的词语、字母、数学方法的计算、数字、草图、图表等体现教学内容关键问题的图示,它既是教师讲解教学内容的思路的物化,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住教学内容,避免死记硬背。
很多教学内容是教师通过叙述把知识教给学生的,但在课堂上只有那些能听懂、理解教师叙述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在学习。这样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上并不是大多数,总是有学生是带着或多或少的知识空白点放学回家的。图示教学具有直观的作用,为学生在课上理解教师的叙述和记住教材内容开辟了可能性。图示把教师讲解的知识物化了,使教师叙述的逻辑思路成为学生可视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集中到理解教师叙述的内容上来,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当教师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后,学生慢慢的也学会自己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地方、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复习课教学流程:教师呈现本堂课内容的图示→教师根据图示提供的思路复习内容→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和自己的理解模拟过程→教师检验学生思路并评价结果以供完善
案例2:地方课中的形象记忆法
地方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把下面的文章背下来。由于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师多次用图示教学授课,学生对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已会用这一方法进行自学。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麦田。一阵晚风吹来,麦子一起一伏的,我仿佛身于一片金
色的海洋中。麦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妈妈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他们入睡。
看完题目,学生们立即动手,开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记忆。小A在纸上画了一张图:
接着就开始默记起来,不大一会儿,他就能够八九不离十地背诵了。无疑,图上的这些符号给了他许多信息的提示。还有的同学采用了其他的方式,有的将符号画在一起,有的将每句中关键词标出来,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练习结束以后,老师让同学们谈谈学习体会。小A说:刚才,我就是把每一句中最重要的几种事物画下来了,虽然这画只有我看得懂,但是,它提供给我事物之间的顺序和联系,这比我以前一句一句背诵要强多了。还有同学还说到这样的图示方式甚至可以尝试用于科学课用来记忆物体的特性等。
一张图示就是一定量的教材的信息系统。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图示进行教学,学生对此形式已很熟悉,在自学中学生会熟练运用此方法进行学习。对于上案例中这段文字的记忆,小A学生用自己喜欢并能理解的符号提示自己进行有意记忆。这只是地方课中教师设计的一个小练习,其实在许多课程中,形象的图示教学方式都非常受欢迎。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就如化腐朽为神奇
一般让教学变得更切近学生。小学生更善于用形象法学习这和他们本身具有的形象性密切相关,具体形象性是儿童的思维的主要特征,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学习上他们仍然喜欢直观的事物,对色彩、图片很敏感,对抽象的词语较难理解。图示教学法正是起到了过渡阶段半形象半抽象的作用。
2.搭建合作平台,让儿童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1)互惠性合作教学
交往与合作表明了人与人作为主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独特形式,人正是在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着活动、活动的方式与结果、观念与思想、兴趣与情感等的交换的。儿童在学校的交往中开始互相观察,交往增多并发现共同兴趣,学习对儿童提出了共同任务,产生了相互间的严格要求与彼此帮助。儿童乐意在同伴中学习、群体中学习。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不同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形成理性精神。
依据中高年段学习特点,我们提出互惠分组教学,即在数学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途径,在学生的“非组织群体”内营造鼓励、合作、互利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交流、帮助、指导等多级沟通和多向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互惠合作效应”,形成一种富有课堂生命活力的教学形式,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如“圆的面积”一课教学流程:组织拼图形活动→提出分组原则:所拼成相同图形的学生分为一组→学生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
案例1: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
本节课最关键也是最与众不同的环节在于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老师根据学生在活动课中拼成的图形的形状,进行了互惠分组。即让拼成相同形状的图形的学生,自行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开展活动。
在老师宣布完合作的要求和任务后,学生们迫不及待的找到和自己拼成相同图形的小伙伴。学生根据研究报告,立马观察起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宽和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相互讨论,填写完成研究报告。其余研究小组成员,也都有相同的心灵体验。
互惠分组,相同组中的成员虽然在此问题的思维方式中有其一致性,但能力上却各有千秋,有的学生观察能力特别强,有的学生分析能力比较好,在研究过程中相互补充,
互惠互利。在反馈、交流环节,更让笔者深深感受到了互惠分组的优势,也领略了各组学生的风采。
首先汇报的是将圆若干等份后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组的学生:
学生A:我们组将圆平均分成8等份,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相当于C/2×r,而C/2又等于∏r×r,我们发现圆的面积可以用∏r×r计算。
同组内学生B拿出了已剪好的圆,向大家演示我们沿直径剪成两个半圆,其中长方形的一条长,刚好是圆周长的一半。
另一组学生C,也急于发表本组的观点老师我们也是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研究的过程也和他们一样,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但是为什么我们拼成的长方形和他们组拼成的长方形会有些不一样呢?
学生D:我发现了一组是将圆平均分成8份后拼成长方形,另一组是将圆平均分成16份后拼成长方形,平均分成16份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老师:你们同意吗?如果平均分成32份?
学生思索后,想到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近似于长方形。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在了解此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其余小组如拼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成员,也向全班同学进行了汇报。使学生在人人学会方法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有最大限度的提高。
一堂课,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怎样的形式是符合学生特点,适应学生的发展,真正立足于每位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上述案例中老师所上的这节《圆的面积》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我拼的也是长方形”学生为找到知趣相投的合作伙伴,感到特别的高兴。因兴趣、思维方式及目标上的一致性,拉近学生心灵间距离,增加了学生合作间的默契,探究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互惠分组、分层合作无数处的细节,体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开心的合作,自信的介绍无数处的行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互惠性合作教学要力求教学的“互惠性”,因此教师在目标的确定、过程的监控方面设置要精细。学生的合作学习目标要明确,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学习交流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长短适度的交流时间,学生要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同时不同类型、不
同知识结构的学生要能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交流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小组,更应推广到组际间交流评价,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最后更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2)互教互练小导师制
学生参与教学,这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当教师的角色,取代教师的工作,而是每一个学生都应经常把自己学习的课题、问题教给他人,把自己掌握的教材讲解给他人听,即学生间的互教互学。教别人是牢固掌握知识的可靠手段,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的可靠标准。
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个性的张扬需要更多的平台,数学老师在练习课中就发现有的学生实在吃不饱,而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巩固机会。互教互练小导师就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间同伴学习的教学方式研究,在互教互学方式下,学生可以与一起学习的同学进行交流问题,共同探讨问题,彼此之间互教互学,从而实现班机授课制中学生活同伴自导学习。在互教互学方式下,教师需要有意识安排适当的机会和条件,使得学生之间进行互教互学,在大多数学生有问题的情况下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使得这种方式得以正确进行,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老师来说如何设计好不同种类与层次的习题,建立题库,如何组织不同需求的学生在自我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合作练习,以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值得研究的。
互教互练小导师操作流程:分析学生存在问题→根据学生的层次建立题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练习→教师组织不同练习学生进行互批和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练习评价
案例1:二年级数学课角的练习
当学生学会了如何分辨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画角后,冯老师拿出了两张练习纸:你们想了解自己学得怎么样吗?老师这里有两份练习,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份做一做,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如果同桌做错了,你还要当小老师,把他教会哦,你们行吗?
学生选择其中一张练习纸后专心致志地做起来,3分钟后有同学抬起头,陆陆续续做完的同学越来越多。看同桌也完成了,两人交换练习纸,给同桌批改,不时地可以看到同桌两人小声地交流、讨论。
上述案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教导功能主要在最后一个环节发挥出来,在学生互批作业的过程中,对同学的练习题也进行了练习,并能以自己的能力为对方判断正误、讲解缘由,教师在设计题库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题型的多样,并要考虑难度的略同,这样相互间才能教导。小导师使学生从有限次数的师生判断讲解变为多次的生生互动,加大练习量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儿童学习的活动性,满足儿童希望在活动中担任主角的愿望。同时,教师在互教互学模式中起的作用主要是组织、指导和评价的作用。从学习任务的选择和确立,各小组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评价到互教互学的实施都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教师在互教互学模式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管理员,还是教练员和裁判员,而学生之间则成为学习的伙伴关系,合作伙伴之间的互教互学可以是学生在不断地在经验交流和共同研讨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3)异龄同教教学方式
异龄同教的提出,基于蒙特梭利博士所研究的“每个人的养成必定会经历四个特别的发展阶段(0-6岁的幼儿期;6-12岁的儿童期;12-18岁的青少年期及18-24的成人期)”的理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发展目标,人处于每个阶段均会出现共通的敏感特质,以帮助他循着特定的方向迅速轻松达成该阶段的目标。因此唯有将属于同一阶段的孩子聚集在同一个环境里,教育者方能确实有效创造及经营一个符合该阶段的共同目标及共同特质的发展环境。在混龄的环境里,孩子之间的自然年龄差距促成许多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而非相互竞争,混龄的环境所提供良性社会互动要素更为多元及丰富。
小学阶段异龄同教是根据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关联,又有年龄区别的情况下,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的共同学习或练习。它与幼儿园的混龄教学有所不同的是在某一学科、某一课时中机动进行的,教学的老师根据不同的年龄要达到的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它的优势在于组班方式灵活,教学环节有分有合。
在同一个场地上上课,常会发现有互相影响上课的情况发生,尤其不同年龄的学生上同样形式的内容(比如体育球类),综合学科一门学科中有许多内容是呈典型的螺旋上升型编排的,老师们就可以通过同内容不同年龄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如何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让不同年段的学生高年级达到复习提高,低年级受到更多指导、学会新的动作要领值得研究。
体育课异龄同教“投掷”课操作流程:分析不同年级同一技能的不同要求→共同进行准备活动→分年级教学讲解动作要领并练习→混合教学配合练习→学生互助游戏→分年级评价活动
案例1:二、五年级投掷课
两位执教不同年级的体育老师组织了这堂由二、五年级学生两个班的学生一起学习的投掷课。
在准备活动中,老师安排了一个二年级学生在五年级学生的帮助下学跳兔子舞的内容。当录音机里传来leftleft,rightright,goturnaround,gogogo……的音乐的时候,孩子们就情不自禁地把手牵到了一块儿。二年级的小朋友在五年级大同学的带领下,欢快地学着、跳着,就在那短短的五六分钟的准备活动里,二年级的小朋友基本上都能跟着音乐跳了;五年级的学生则教得不亦乐乎,头上都冒汗了!
在基本活动中,老师安排的内容是:五年级与二年级学生结成伙伴后分别拿一纸球
进行对墙玩球。当然两位体育老师对学生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五年级学生在对墙投反弹球的基础上,进行出手速度的练习看看谁的纸球发出的声音响,二年级学生则进行出手角度的练习对准墙上的横线投。
你这样的姿势是不对的……
小朋友你还可以站得再远点,就能砸到它了。大哥哥你看我这样投对吗?……
经过半节课的同学、同练,两个不同年段的学生此时已基本掌握了本课所要掌握的一些技能。老师就适时的安排了五年级与二年级学生合作打靶这个内容。其中就有一个环节是五年级的学生打二年级学生的纸球。孩子一听可来劲了,在老师的一声令下,二年级的小朋友以最快最合适的角度把球投了出去;五年级的学生根本不甘示弱,手中的球就像是离了弦的箭嗖一声就出去了!通过这样的游戏,让不同年段的学生高年级达到复习提高,低年级受到更多指导、练习。
在上述案例的练习过程中,我们不时能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对话和交流。学生们往往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异岭同伴的合作中往往很少发生这样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生活中年龄小的学生希望和比自己年龄大的学生一起学习的情况很普遍,他们的眼中的大孩子,能力强,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并不为自己不如大孩子而羞耻,因为他们认为只要他们再长大些,他们也可以办到。这样就避免了同年级学生交往中,能力强的学生通常会给其他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嫉妒等负面的情绪。高年级的学生喜欢同年级的同学,但并不影响他们与低年级的同学交往,因为儿童的天性中有被肯定,被承认的需求。相比成人的肯定。他们更喜欢同伴间的赞扬、肯定和追随,那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承认。同低年级的学生交往,能让高年级同学充分展示了自我,懂得如何理解、照顾、帮助他人,这样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蒙台梭利说:“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的教育”。异龄教育形式,因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明显的差异性,更加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儿童
的情况,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其心智体能的有效活动。
3.构建发展平台,让儿童在开放整合中拓展思维(1)开放式探索教学
随着智力的发展,学生身上的独立性与创造志向得到比较明显、积极的表现。他们希望独立作出判断,探索新的、独特的解题途径。他们希望集体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看待问题的观点与所做的评价,要求对他人的立场与观点进行论证,以达到彼此的理解与帮助。同时,小学生已能在问题情境中随意的提出问题,而且更多的是探究型问题而非认识型问题。开放式探索教学是以问题研讨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是使学生不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指导而对文本进行确切分析的有力教学工具,是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所有人都是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参与的。
教师首先是研讨的平等主体,课前选择最适于促进学生学习的那种文本既有一定深度又能进行下去的。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起始问题。文本的选择和起始问题的提出对师生都是开放的,每个学习成员都可以参与。起始问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讨论的开展与质量。教师或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参与讨论,在研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积极对话及思考。问题不应只有单一的答案和预期反应,而应是开放性、研究性的。教师应认真选择记录研讨过程的方式或设计记录表,记录是进行评定的客观依据,因此记录应真实反映研讨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表现,根据记录分析比较学生是否有所进步,对教学进行反思,以期改进之后的教学活动。
具体操作流程:选择最适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文本→教师提出一个起始问题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在研讨中引发学生的积极对话及思考→教师认真选择记录研讨过程的方式或设计记录表→根据记录分析比较学生→对教学进行反思
案例1:五年级名著人物品析
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是一个有趣的单元,主题是名著之旅。孩子们在学习这个单元的同时,也都要读一读四大名著。其实,有不少同学早已读过四大名著,只不过这一回老师给大家布了更为详细的阅读计划和要求:要了解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概括主要人物的特点并要了解与这个特点有关的故事情节。
在课前安排同学们阅读了大家尤其喜爱读的《西游记》,这节课老师就采用开放式问题教学引导大家来交流自己对小说中人物的评析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着、争辩着: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重要的人物,除了《猴王出示》中提高的勇敢、大胆等特点以外,在他身上还有什么特点呢?老师问。
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变,有火眼金睛,能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他爱好自由、疾恶如仇、敢于斗争,他不满玉帝的压迫和欺骗,大闹天宫,戴上金箍圈后万分痛苦,对妖魔鬼怪毫不留情,就算得不到唐僧的理解也要铲除它们。
……
听到同学们都是称赞孙悟空的,老师又给了一个提示:孙悟空可以说是绝大部分同学崇拜的对象,那么它的身上有没有不让人赞赏的地方呢?
孙悟空身上的缺点也有很多,比如爱听恭维话,易冲动,脾气急,有一回他居然把人参树推倒,要别人(观音菩萨)来收拾烂摊子。
大闹天宫也是他一气之下干的事,以至最后让如来压在了五指山下。他还爱炫耀,师傅的袈裟被黑熊怪偷去,就是他炫耀的下场。
……看到大家能够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了,老师抛出了更为宽泛的问题:西游记中人物很多,有主要的,有次要的,他们身上的特点也很丰富,就不局限于一个方面,所以我们品析人物的时候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你能试着说说你欣赏的人物与讨厌的人物吗?
我讨厌唐僧,他耳根软,又固执,常被猪八戒的甜言蜜语所迷惑,责备孙悟空。我也讨厌唐僧,他肉眼凡胎,不辨真伪,常把妖怪当善人,一味责怪孙悟空杀生。他还固执己见,自作主张,与徒弟闹矛盾以后不分析自己的原因,一意孤行,有一回甚至赶跑了孙悟空,有一回执意自己去化斋,差点成了蜘蛛精的午餐。
但是我有不同的意见,唐僧分不清妖怪不是他的错,这不能算他的缺点,因为他是凡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出来的,可唐僧没有,他又是个和尚,他很善良的。
从不同的方面看唐僧,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老师接着问,还有谈论别的人物的吗?
我想说说猪八戒,我发现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课还在继续当中,同学们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对西游记人物的品析,可以从自己欣赏与否的角度来谈,可以从人物的性格魅力来谈,可以从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来谈,更
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现代生活来认识。
上述案例在教学中传递给儿童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对文章的理解也应是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可以促进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和自身的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无疑更接近语文本身。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在课后,教师的记录表中记录中记录的学生发言过程显示,绝大部分学生的发言质量、次数均比一般课堂教学中有较大提高。开放式探索教学有助于让每一位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学习;其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第三,即使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思考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第四,在听取他人观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民主的精神。
(2)主题式整合教学
儿童的经验是一个整体,分科教学把儿童的经验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样的教学目标明确,但是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单一与孤立。主题式教学设计的主旨之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鼻、舌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融听、读、看、说、写、做、思、等各种基本学习方式于一体,以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教学要扩充教学信息量,扩展学习领域,确保教学主题所关涉的教学内容具有必要的广度和合理的深度。从课程改革开始实施至今,以不同“主题”组织学科内单元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更有在学科间构建主题教学,以达到教学资源的整合起优化主题结构,提高课程实效的作用,使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真正“学有所得”。
主题式学科整合教学方式就是以资源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学科课程整合为核心,建构适性教学环境下的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教学方式。从学科整合的角度沟通学科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科间老师团结合作的精神,寻找学科间的共同点,达到学科资源的最优化组合,提高教学的效率,共同关注学困生问题,形成教育合力,创新适性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体现具有儿童情趣、儿童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
案例1:艺术课上感受春
在音乐《杜鹃圆舞曲》的伴随下,一群帅气的小男孩和可爱的小女生双手交叉,手拉着手,跳着舞进入教室,呈杜鹃状并进行合作性的律动,俨然是来了一群春天的小使者。
※说春天
师:春天来了,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很的变化,你能用比较恰当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吗?
生1:树木长出新的嫩叶,大地绿了,花儿开了。生2:天气暖和了,不用再穿上厚厚的衣服。生3:冬眠的动物醒了,燕子飞回来了,青蛙嘎嘎叫。生4:春天常听到很大的雷声,常下雨。生5:春天可以养蚕。
师:在花瓣飞舞、柳叶飘扬的季节里,春姑娘也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旁,她还带来了许多它的好伙伴,花儿露出了笑脸,草儿伸直了懒腰,鸟儿呼唤着小河也快快融化,就连小雨也迫不及待地唱起了欢快的歌,你们听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播放多媒体),你听到了春天的什么声音呢?
生1:呼|呼||,师:这是春风姐姐在说什么?生2:呱呱|呱呱||,师:冬眠的小青蛙也醒了。
生3:沙沙沙|沙沙沙||,师:多有趣呀!这是雨娃娃落到哪里了?生4: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师:小鸟们叫得多欢畅啊!※画春天
师:你能用什么颜色和线条表现‘小音符里的春天’吗?让学生学习借助于线条、颜色加深对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学生在音乐声中作画,教师朗诵:
小朋友们,盼望着,盼望着,春风来了,(春风:呼|呼||)春天的脚步近了。你们听,小鸟唱着歌儿飞来了,(鸟叫:叽叽叽|喳喳喳||、布谷、布谷)小鸟的歌声真清脆,它们就像是春天的使者,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好消息。忽然间,一阵春雷,唤醒了大地。(春雷:轰隆隆|轰隆隆||)春姑娘给大地披上了绿衣,冰雪融化了,山谷里传来了泉水姑娘动听的歌声(哗哗|哗哗||),春雨娃娃在春天里是最最调皮了,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冬眠的小青蛙醒了(呱呱|呱呱||),小朋友也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地出来郊游了!(啦啦啦|啦啦啦||)大地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春姑娘送给我们这么多美妙的音乐,让沉睡在泥土里的种子听见了,种子苏醒了,它也迫不及待
地加入春天的行列,欢迎春天的到来!
春天像一首歌,春天像一段舞,春天像一首诗,春天像一幅画。让我们去大自然中拥抱春天,寻找春天的脚步吧!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
艺术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基础上构建的一门新课程,从传统的分科教学转变为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上面案例所叙述的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让学生在欣赏、节奏、歌唱、表演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让孩子们在歌唱描述春天的歌曲中体验春天的美丽景色;并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艺术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让学生在艺术课堂中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元智力。主题式学科整合教学的变革体现在课堂教学环境由封闭变为开放,学习目标由一元变为多元,教学内容涉及多门学科,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等方面。
(三)提供多维度学习援助,引领性评价作保证:实施教学支持系统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还是学习兴趣、态度、情感、意志等的激发和发展,都受到学习者外部条件(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外部条件将促使学生学习活动的成功,而不良的外部条件将导致学习萎缩或失败。
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包括各种教学设施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诸多因素,因此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系统是课堂教学系统构建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操作系统良好运作的支持系统。
传统的教学往往将丰富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化成特殊的认知活动,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和交往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力,忽视了师生群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多种形式的互动,使得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得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适性教学的开展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在这里,教师不再仅仅是把知识和规则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把知识传授给自己。恰恰相反,教师是监督学生学习过程的推动者和教练。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上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创设新型的教学环境系统是适性教学实施的支持与保障,在课题实践中至关重要。
1.操作台:多样性学具的提供
开展适性教学的理想教室仅仅有面朝黑板的桌椅是不够的,更要认识到物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们走进一个教室,这教室应该是一个学习资源库,摆放着学生在各个阶段所需的学
习资源。这个教室既有个人学习的空间,又有小组活动的区域,还有全班上课的地方,那么,他们就把其学习环境视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场所。当他们能够走动和自己体验学习的时候,他们就会更深入地参与自己的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系统需要教师做到善用教室空间,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适时更换布置,提供教学资源支持,营造多元、弹性、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操作台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的一个学具提供台,在操作台上呈现的教师尽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用具。这种提供学具的方式相比较平时每组准备学具的优势之处在于,教师能更大范围地提供学具而不必担心学具的套数不够而放弃,同时在准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将有可能进行的学习活动和方式,学生在使用中能有更多的选择性,同时又避免了在学习过程中未使用学具对其小组学习的干扰。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一定会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以往教师总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学具,看似简单的课前准备其实反映出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而操作台的运用反映了适性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案例:数学课堂上设的操作台
较大的数据在报刊杂志上时常出现,而学生对此却缺乏体验,建立概念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教学的关键是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数学学习活动,由较小的数去把握较大的数。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所以,在研究一亿有多大这个环节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各种有关1亿的问题。并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过去小组活动,往往是每个组提供同样的一份学具。而今天提供的是一个工作台,放在教室的一边,操作台上有天平、砝码、秒表、米尺各三个。学生根据每个小组确定的研究内容自选需要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选择,学会调剂。通过实际使用,教师发现在课堂上设操作台的方式比原先为每一个组准备学具更为实用,因为课
前无法精确预测到每一个组要研究什么问题,需要哪些工具,如果为每一个组准备学具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在使用的时候,没有用到的学具更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课程研发: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是主导和决定性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教学资源有着决定权,主导着课堂教学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同时教师还担负着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职责。围绕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探索,就必须拥有较强的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对课程的研发包括对已有课程的补充和新课程的开发。
(1)对已有课程教学资源的研发
教学中仅仅使用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在教学中使用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媒体提供教学资源更能提供给学生一个选择学习的机会,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
案例:超级链接搭建起语文课堂内外的桥梁
同学们已经将《颐和园》一课基本学习完了,可是颐和园的美景远远不止课文中所列的这些,同学们对颐和园的兴趣还是十分浓厚。在第三课时后20分钟的学习时间里,老师将同学们带入了本课的超级链接这一学习环节。在这环节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发现还有如此丰富的学习内容等着自己继续学习:
景点指南阅读关于颐和园其他景点的介绍和图片、专题展览等名园文化欣赏关于颐和园的相关人物、遗址遗迹、御制诗文等交流天地上传学生自己收集的关于颐和园的各项内容一试身手有关本课语文学习技能、内容的测试题(分层测试)
在超级链接学习环节中既有对相关内容的拓展学习,也有学生的互动交流,这
样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可估量的,而在一试身手中对学生的学习作了检测,说明在这项学习活动中课外拓展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教学要求的。
(2)新的课程研发: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实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同时校本研训更需要理性、民主、科学的决策。
对适性教学来说,开发校本课程无论从确定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还是选择内容、编排教材、安排活动都可以更好地从适合儿童天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发展。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活动、探究,我校一直以来开展的活动课程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形成了“绿色环保”的特色。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教师们更是从适性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研发,目前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绿色家园》分低、中、高三个既有联系又各有特色的子课程系统,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天性,让儿童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获得绿色教育。低年级以了解动植物为主,中年级以养殖和种植活动为主,高年级以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为主。
案例:校本课程《绿色家园》低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教材内容
第二课有趣的植物世界
引言:我们去领略了奇妙的动物世界,了解了动物界中的吉尼斯记录保持者。这一课,我们将走进有趣的植物世界,体会它们的神奇,并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吧!
捕蝇草猪笼草跳舞草
捕蝇草食肉植物又称食虫植物。这种植物能借助特别的结构捕捉昆虫或其他小动物,并靠消化酶、细菌或两者的作用将小虫分解,然后吸收其养分。
猪笼草猪笼草叶笼顶端看起来有点黏糊糊,能分泌蜜汁,猪笼草就是这样用小虫喜爱吃的蜜露引诱它们,等小虫扑的一声掉进它的陷阱中,瓶底分泌的液体就会将小虫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将之消化吸收。
跳舞草昆明世博会跳舞草随乐起舞的镜头,跳舞草,分布于我国的华南和西南,野生于低山丘陵的旷野和疏林草地中。由于它们的叶子会闻歌起舞,故人们作为奇异植物盆裁观赏,经常在各大花卉展览上露面,颇具吸引力。
很多植物的外形也很有趣,看看这几种植物,长得多像动物呀!
超级红金鱼海龟上树变异的蜻蜓
这两种植物的样子像什么呢?你也来想个有趣的名字吧!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植物它最大的特点吧!
学生
具有好奇心和求知
欲,从上面例举的校本课程教材中,教师编排的学习内容看显然非常适合儿童的天性,千奇百怪的植物图片和简介带给儿童一个奇特的植物世界。在课后的“动动脑”中尽管只有几句话,却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联想,儿童的想象力进一步提高。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又是一次对植物的观察和了解。
3.适性教学十标准:适性教学的引领性评价
课题实践研究的开展,需要我们不断审视课堂教学,在变革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检验我们的课堂是否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有否背离甚至走回老路中去。因此,在实施中我们根据“适性教学四原则”归纳并逐步完善了适性教学的十大标准,从教学环境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练习题的设计、教学资源的使用、课堂提问的设计等方面作了规范,具体如下:
适性教学十标准
1、课前考虑每个学生不同学习基础与需要,明确传达不同学生各自的学习要求。2、教学方式以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优化组合。3、合作交往密度大,为解决任务而分组。
4、课堂提问以创造性、批判性问题为主,学生思维开放,积极投入探究。
5、学生表现出能独立思考,自己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补充同学的回答,提出独立的见解。
6、具有探究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学会应用与积极思考。7、人人参与,优秀生获得最大发展,学困生能参与。
8、教师用真切的实际行动与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关怀关系,给不同的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给予每个学生成功体验。
9、每节课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书、材料、工具等);把教室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库。
10、所有学生的兴趣引向教学重点,使其表现出惊奇感和疑惑感。案例1:语文课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中座位安排和学生分析座位安排:
第三组:第一组第五组屏幕黑板第二组第四组
学生分析及教学重难点:困难生二年级的学生对带有童话色彩的文章有较强的阅读兴趣,本班学生中能较通顺朗读课文的有4人左右(小璇、佳蕾、鑫鑫、明华),认生字和书写比较困难的学生有5人左右(宇伦、佳升、一蕾、杰杰、清清)。
本课除了要落实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体会称赞带给人的快乐,和学习衷心称
赞别人,这对本班的学生来说更加重要,难度也有些大。因为,这些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但是没有称赞别人的意识,或者说不太会欣赏别人。
在适性教学十标准中,可以发现从课前教师就应考虑到“教学要求高低不等、教材内容区别对待”。在上面例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清楚发现学生分析基本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了解学生,才能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同时座位安排时进行异质分组,也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有差异的教学教学。
案例2:语文课《称赞》部分教学简录
师:课文讲的是哪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发生的故事?咱们把它们请出来,谁来跟它们打声招呼。出示刺猬、小獾的图片和词语,相机学习刺猬一词。
师:故事中是谁称赞谁?
生:小刺猬称赞小獾。小獾也称赞了小刺猬。
师:小刺猬是怎么称赞小獾的,小獾又是怎么称赞小刺猬的?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找。读两句话,读好:板凳。
生按教师要求小组内练读和交流。
师:(阅读思考)那么,小獾的板凳到底做得怎样?这是怎样的三个小板凳?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关的句子,也可以看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
生:有高低的、不平的。生:是很粗糙的。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词,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示粗糙)学习糙,读准这个词。
师:还有谁能具体说说粗糙在什么地方呢?(提供插图)(学生比较说三个板凳的不足。)
师:看着这三个粗糙的小板凳,你再读读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有什么疑问?生:既然小板凳那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称赞他?
师:是呀,既然小板凳那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称赞他?那小獾肯定有优点,请大家好好读读课文的第二段,看能不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出示第二段。从哪里看出来做
得很认真?
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重视合作交往、课堂提问和练习要启迪思维表现了“教学方法引领得当、教学过程快慢适切”的要求。下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两个阅读思考题,体现力图“让学生思维开放,积极投入探究”。而后有启发学生进行阅读质疑,使“所有学生的兴趣引向学习重点,使其表现出惊奇感和疑惑感”。
案例3:语文课《称赞》部分教学简录生: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生:板凳很难做的。他还一连做了三个。
师:才刚刚开始学,就能做板凳了,是挺了不起的。一下子就做了三个小板凳,了不起.第一个没做好,第二个接着做,不满意,接着做第三个,这时候它的身体会有什么感觉?
生:腰酸背痛,满头大汗。生:他还不怕苦。
师:那么累了,你们看,图上的小獾还是做得那么认真,多有毅力呀,怪不得小刺猬要称赞他呢!小獾确实值得称赞?谁愿意做小刺猬来夸夸它?
(学生练习朗读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大范围指名读。)
师评价:你很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板凳做得是一个比一个好。小刺猬,我听出了你的一片苦心,你在劝小獾不要放弃。
听了你的称赞,我越来越有信心了。……师生对读。
(全体表演指名表演)
重视人人参与、师生关系融洽等则反映出适性教学在“教学评价同异个别、教学管理有效自如”方面的要求。在上述案例的朗读训练中,教师分不同学习对象给予学习引导,体现“人人参与,优秀生获得最大发展,学困生能参与”。同时,“给不同的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
案例4:语文课《称赞》部分教学设计四、复习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1、提供分层学习的内容,分组练习:
第三组困难生进行认读词语的练习:刺猬、带刺、板凳、凳子、木板、粗糙、冲刺、甲板、长凳、糙米、椅子。
其他组尝试读顺口溜:小小刺猬心意诚,板凳粗糙赞美真。小獾听了更自信,傍晚时分椅子行。真心的称赞嘴边挂,称赞温暖你我他。
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将学生兴趣引向教学重点又表现了适性教学“教学氛围张弛有度、教学条件宽紧合度”的要求。上述案例中分层作业使一部分困难的学生能在小组中和老师一起进行识字的再次巩固,而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挑战,说明教师“课前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基础与需求,明确不同学生各自的学习要求。”
十标准的建立为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实施适性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在设计、执教和反思、评论课堂的时候,有了比较全面的思路和方向。
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工具的新型环境系统,它构成的因素很多,既有物质的、有形的因素,也有精神的、无形的因素。概括起来说,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无论是物质安排还是自由安全的氛围创设都是一种学习支持,从而使得教学在师生频繁的互动与交流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饱含热情,积极活跃。也只有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能更深入的认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能力强弱等等,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的高效率。
四、研究的显著成效
前一部分呈现了新课堂教学系统的构建过程,以下将对本研究的效果进行总体性的分析。课题的直接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基本的任务是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发挥教师的作用,创设适合应引导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学校教育品牌的形成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我们从课堂教学、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四方面展现本课题的实施成效。
(一)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
课题研究使得适性教学最终形成了一个新课堂教学系统,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
这种状态应是由教师的积极输出化为学生的高效输入。其具体表现在:
1、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民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教师们已经认识到只有适合学生,引导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而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实现适性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师生课堂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适性教学的课堂上,民主的课堂气氛表现在课堂人际关系的融洽,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与交往,教师与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等方面。这不仅仅是教师微笑面对学生,更是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尊重学生,让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比如在语文课《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正当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流利而有感情地读课文中角色对话的时候,一个男孩小声说话使大家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问男孩:有什么问题吗?孩子不吭声。老师说:没关系,你一定有急事才会这样的,说吧,有什么事?孩子犹豫了一下,说:老师我觉得这群小蝌蚪的妈妈不是青蛙,是癞蛤蟆。课堂上顿时哄堂大笑,老师一愣,又问:你怎么知道呢?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孩子立刻说:我以前在书上看到过,一群一群游的小蝌蚪长大以后变成癞蛤蟆的。孩子的话引起老师的重视,这是自己在备课中没有注意到的,男孩这样肯定,应该有一定的道理。于是老师对大家说:孩子们,老师要表扬这位同学,他提出了我们不懂的东西,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自己去找找答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不过,现在,我们还要来读一读小蝌蚪找妈妈的句子。课后大家找到了许多关于蝌蚪的资料,发现男孩说得没错,老师和大家一起布了一个专栏,全班同学学到了更多关于蝌蚪的知识。
上面所说的这堂课中执教的教师正是抱着一种相互信赖,鼓励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勇气。
2、课堂教学行为更加主动
所谓“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主体的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自觉自愿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前提条件,是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素质教育本质的要求,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适性教学让教师的教学基于学生的天性,引发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和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又刺激了教师更加投入到研究中来,因此师生教育学的
主动性越来越高。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思维等方面的表现上。
案例1:数学课前引导引发学习大参与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法:9+9+9,2+2+2+2+2,5+5+5+5,题出来后马上说出结果。问学生:我算的对吗?快吗?然后带着神秘的色彩说:只要你们说出加数是相同的连加法,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确地算出结果。学生感到十分神奇,纷纷举手给老师出题,希望能够难倒老师。让学生出几道题老师马上说出结果后,这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都急于想知道老师有什么诀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完成新授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主人的前提,关系到学习的成败。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设计了课的导入,达到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在适性教学中,教师从课前准备、课堂环境、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后实践等几方面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疑,使他们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诱发他们参与到学习中。
案例2:用具体实践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
在一年级学习厘米的认识时,学生学会测量课本所列举物体的长度以后,可当堂再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四周事的实物测量,有的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度……有一位同学想量黑板的长,却遇到了尺太短的困难,就发动其他同学一起来想办法。他们想出:用短尺一把一把的接起来先用绳子量,然后再用短尺量绳子的长度先用短尺量,量一段就用铅笔做记号再量,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有一名同学否定了其他办法说:只要到体育组借一把长长的卷尺来,一下子就可以量出黑板的长度来了。这时,学生们受到了启发,有的说,妈妈裁衣服的软尺也可以用,有的说办板报的米尺也能用……通过遇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实践,不但自己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尝试自己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
在语文课《乌鸦喝水》的教学中,大家认识到了乌鸦聪明的喝水方法以后,老师问
孩子们:如果你是乌鸦,还有没有更好的喝水方法呢?孩子们有的说用翅膀夹住瓶子倒过来喝,还有的说用可以用吸管。
创新的意识来源于质疑,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顺其童心,投其所好,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从而自行发现科学原理,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同样在教学中,让学生置身于实践活动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参与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问题,通过创造机会进行实践探索,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也是十分有益的。
3、课堂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课堂教学方式等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师生关系,师生的交往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专制,学生不再盲从,师生之间的双向影响、交互作用,师生都将成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主人。教师既不再是教育活动的唯一组织者,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拥有者。在适性教学的课堂中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个性特点而进行的教育学的过程:学习内容由师生共同确定,共同感受,共同研究、分析、讨论;学习形式由师生民主协商选择,从而高效率地完成共同的活动任务,达到学习目的。课堂体现了崭新的现代师生观。可以这样说,适性教学为师生自由健康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心情舒畅的环境氛围。
卢梭曾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正是由于适性教学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天性的尊重,重视引导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活动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教师深入学生,在课间尽量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接触,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又能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的爱是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发自内心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的学科,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为行为,实现老师的期望。
(二)改善了学生精神状态与学习能力1、学生学习精神状态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地为了达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活动,而变得生动、活跃和有效,因而也让每一位学生不同程度对学习有了兴趣,更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愉悦感。
(1)增强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具有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看不到旁观者和懈怠学生有的是津津有味认真思考的情景和有问有答寻求知识的生动局面。
比如三年级的小杰同学在这几年的变化就让人欣喜。他原本是个重理轻文的孩子,一年级时最不喜欢上语文课,课外也不爱看书。可是就是一堂《一粒种子》的阅读指导课改变了他。由于他认真完成老师布的做一做绿豆芽发芽的实验而得到老师表扬,实验记录图在全班展出以后,他对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上课时踊跃发言。上了三年级以后,他常常把自己写的小诗悄悄送给老师。
(2)获得学习愉悦感
求知是人的一种天性,人类希望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人类自身,在学习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会让人产生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但现在由于对学习加诸了太多功利的因素,导致学习成为一种负担与任务,而不再是一个产生快乐的源泉。适性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我们的课堂与学校是产生快乐的场所。
小学数学要求低年级学生能够正确地分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而且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为了巩固学生学习的情况Z老师特意设计了校园寻宝评价。Z老师事先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藏了很多宝贝,然后发给学生寻宝提示卡,比如:这件宝贝藏在学校东面的小树林里,南边的第一棵树底下,学生根据提示卡上的提示找到宝贝。寻宝可是件令人兴奋的事,在看过提示卡上的提示后学生马上出发了,找到宝贝后激动地拿着宝贝和提示卡到Z来汇报。而按以往的方式上这样的练习课,已经掌握的学生总是表现得很不耐烦,而有待巩固的学生还是缺乏实践的能力。
(3)体验更多的成功机会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校学习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学生精神涣散的问题也更少。每个人在学习中都会遇到困难。对自身学习能力极不自信的学生,在努力解决问题时不可能坚持很久。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力量与动机去寻找解决办法,不然他会很快地放弃努力。
在适性教学中,由于学习过程更加适合学生的天性与个性特征,学生得到更多的奖励而不是斥
责和惩罚,学生们发现学习好的外部奖励(好的等级)是极令人满意的。更加重要的是,学生从学习中发现了更多的内部奖励。学生得到了客观与主观的认可,自我观念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来说学校的学习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有效而成功,相应的学生对自己适应学校要求的能力更具有了信心。有研究表明,在一种学校教育层次取得了成功,几乎能保证在下一个学校教育层次中也取得成功。这又转而进一步增强了个人的自信心。
小伶和小卿的音色优美,但是她们非常害羞,就是在老师设立小舞台这个环节后,经常和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大大方方地站到台上,为大家表演,有时唱课本中刚学得那首新歌,有时是欣赏部分优美的歌曲,有时是自己在课外学得的好歌。课堂上的掌声激发他们的成功感。不久她们主动向家长要求去考一考青少年合唱团。现在,她们已是杭州西子合唱团和杭州爱乐天使合唱团的成员。如今,她们从老师为她们搭建的小舞台走出了国门,201*年5月和7月分别跟随合唱团去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梵蒂冈等国家进行访问演出。
2、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1)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适性教学的实施让我们更全面而深入地认识了儿童学习的特殊性、他们的主动性和无限的内在潜能。在适性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让我们越来越感到惊喜。
比如在三年级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端午情〃中国心中,老师们发现端午节历史悠久、习俗众多,因此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师生颇动了些脑筋,最终决定从寻端午、忆习俗、品文化这三个研究角度入手,组内分工,进行研究。要找到这些资料可是费了一大番功夫!有的组员在互联网上、书上奋斗几个小时,寻找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有的组员走入社区与一些不认识的大爷、奶奶交流端午节习俗的含义,有的组员还带上了DV到市场里做起了五黄的调查。同学们在活动中付出了努力,收获的不仅仅是资料,还有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同学们相互沟通、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学会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变得更加自信。
在活动的形式上,考虑到要尽可能做到传承和发展传统历史文化和谐统一,根据三年级已有的实际经验基础和能力水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成有机整合的综合课程活动。同学们时而成了下水试航的小水手,玩起了旱地划龙舟的体育游戏,只见他们两人一条龙舟在振奋的鼓掌和助威声中一起奋力向前划,在教室内营造出赛龙舟的热闹气氛;时而在台上绘声绘色地唱起了快板,自豪地把端午节的习俗夸了个遍;时而玩起了端午节的知识竞赛,一个个把小手举得老高,争相回答问题;时而又安静地围坐在同伴父母的周围,听大人们声情并茂地给大家介绍端午节的特别植物----艾草和菖蒲,大家还亲自闻了闻这些植物的香味呢。通过这些生动的活动,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激发起了研究、传承这些传统习俗的兴趣。作为老师,我们也感受到运用创新性、多样性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使传统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教育光芒,让我们的学生更易于接受。
(2)学业水平不断提高
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是杭州市教育局向初中教育提出的要求,目的是不放弃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从201*年开始,杭州市教育局推出了“初中毕业班后1/3学生学业水平抽测,之后这样的教学质量监控方式推广运用到小学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当中来。适性教学的实施为让教师更清晰地面对每一位学生教学,尤其是在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的问题上,让我们看到适性教学的魅力。学习方法的多样,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学生学业水平也不断提高,对后1/3的学生也是如此。
在201*年1月进行的区科学学科教学质量抽测中,我校与区平均对比如下:比较对象全区我校校截止分数7982后30%平均分70.4277差值8.585从表中可知,我校后30%学生在科学学科的截取分数高于区平均3分,后30%的平均分高于全区后30%平均分6分以上,而从差值看我校后30%水平差距较小,总体情况较好。
(3)个性特长充分展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适性教学关注每一个儿童,对不同的学生采用更加灵活的的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天性的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引导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的个性更加显现,特长也进一步提升。我们所说的个性特长泛指学生在音乐(包括唱歌、器乐、舞蹈、音乐创作、电脑音乐制作等)、体育(包括田径各项目、球类、体操、体育舞蹈、棋类、游泳等)、美术(包括书法、绘画、摄影、雕塑、工艺制作、电脑绘画处理等)、电脑(包括应用各
种软件、编写各种应用软件或立志于电脑硬件的学习和开发等,不包含电脑游戏和上网)、“三小”(指小论文、小发明和小制作)及英语、数学、语文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并通过努力而达到较高的水平。
以本校201*年度至201*年度的学生获奖统计来看:时间201*年度201*年度201*年度学生个人获奖人次280285346占全校人数百分比35%35.9%46.1%学生团体获奖232032学生个人获奖逐年提高,201*年度比201*年度学生个人获奖增加了0.9%,而201*年一年的增幅为10.2%,201*年度较前两年有显著增加,说明适性教学的实施对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学生团体影响也很明显。
(三)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革新
1、校本教研方式发生变化促教师教学理念快速更新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从最初的理念学习到后来的实践操作,我们不断地实践、研究、讨论、思考,依托校本教研的同时,也促进我校教研活动的变革。主要表现为: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适性教学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让每一个教室都成为适性教学研究室。研究型教师所做的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活动。教室是学校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开展场所,是教师教学所实践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成为了教师的教学研究室。它是易于教师进行适性教学研究,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的。
让每一堂课都成为适性教学研究课。在课题理念引导下,我们的学校中出现这样一种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一切可能的问题。学习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给教学带来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具有真正的研究价值。
让每一次培训都是研究适性教学的培训。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必由之路。学校创设研究性的学习化组织,以学校具体教学问题适性教学研究为载体,使得每一
次教师培训都成为研究性培训,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研究性培训的一个根本标志是培训课堂必须体现研究性。新时代要求教师从教书匠型教师成长为科研型、学者型、教育家型教师,这一转变需要以教研、科研过程为中介。通过研究性培训和扎实的教育研究实践的历练,教师才可能成长为科研型教师。
2、教学新理念促教师教学行为大幅变革
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大幅变革,适性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多表现为:
(1)引导探索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适性教学中课堂的主要活动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和参与学生的探索探索活动,教师又通过启发引导,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而实现学习转化,完成内化,使其在探索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在亲身实践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比如在《圆的体积》练习课上学生完成基本练习后,教师出示下面这道题:把一个体积是48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求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题目出示后,部分学生举起了手。A学生提出:根据正方体木料的体积是48立方分米这个条件,可以求出正方体的棱长,这个棱长既是圆柱的底面直径,也是圆柱的高,然后利用直径和高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B学生则认为:用这个方法不能求出正方体的棱长,因为没有哪个数的立方是48。这时教师提醒:我们可不可以大胆设想一下,不求正方体的棱长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全体学生顿时陷入沉思,教师适时组织小组讨论,并亲自参与小组交流。A学生汇报小组研究结果: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分米,此时正方体的体积a3=48(立方分米),由于正方体的棱长既是圆柱的底面直径又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是3.14×(a/2)2×a=3.14×a2/4×a=3.14×a3/4=3.14×48/4=37.68(立方分米)。C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把正方体木料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也就是小长方体的体积就是48÷4=12(立方分米),如果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分米,那么圆柱的高就是2r分米,这时就可以得出r2×2r=1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3.14×r2×2r=3.14×12=37.68(立方分米)。教师不由表扬道:你们组的方法太精彩了!(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2)组织讨论
适性教学课堂中的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成功的课堂讨论能够诱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得出结论,从而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注重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中如何组织讨论、讨论的作用、讨论的设计等进行探讨。
走进汤老师的音乐课,小朋友们的自主参与能力和热情让人赞叹不已。在教学《不再麻烦好妈妈》这首歌时,由于歌词中只提到自己能做的事是穿衣服、穿鞋袜、叠被子、梳头发这四件事,这四件事虽然有代表性,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只拘泥于此,认识未免太过狭隘了,于是汤老师巧妙设计了自编歌词的环节:先和孩子们聊聊我们自己还会做些什么呢?再把自己刚才说的内容按照歌曲中的节奏确定地说一说,接着便做动作边唱自己编的内容。学生又动脑又动口还动手,歌曲的内涵也更为扩大了。
又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描写人们等待周总理的灵车这一部分,有一对反义词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人们当时的心情,学生们学习时知道这是一对反义词,但对这对词在此文中的作用又不是很明确,这时教师组织讨论:人们在等待灵车时为什么用焦急和耐心来说明?焦急体现了什么?耐心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学习后半段课文,打下了基础。同样,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老师也会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就有学生提出: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已经落后了,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呢,不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吗?教师抓住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孩子们对家庭教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3)多元展示
学生的学习作品特别是艺术作品不能单纯用“优”、“劣”来评价,对于学生的艺术创造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适性教学让教师以一种开放的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品评,鼓励每一个学生进行学习展示,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在学习展示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都是展示的内容。除了个别展示以外,小组合作表演展示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
比如在胡老师的音乐课上,最受学生欢迎的就是小舞台的环节了。每当一课上完的时候,胡老师总会留出一些时间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节目的表演。是不是只有擅长音乐者才喜欢这方小舞台呢?其实不然,同学们喜欢在小舞台上表演更主要的是喜欢课堂中那自娱自乐、轻松快乐的
气氛。小鹤是个长得五大三粗的高年级男孩,他更擅长体育,但是在小舞台的器乐合奏中,总是双手拿着小沙锤,那么投入地舞动着。胡老师为孩子们提供的不仅是一方展现自我的舞台,更是改变着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后实践中让音乐成为同伴共同欣赏的内容,让音乐成为自我享受的形式。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在教学中不断深入研究适性教学,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丰富更活泼了。一开始,这样的改变只是微小的,或许是练习设计中的一些改变,或许是教学中的一点尝试,但是每天改变一点点,课堂就会一点点改变,在不知不觉中驶向理想的彼岸。
老师为中心、教材为重点,学生是接受的工具、填充的容器的现象已经绝迹,在课堂上,可能学生站在讲台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能在小组中合作互动,甚至邀请老师作为游戏的玩伴,学习也不再拘泥于上课的40分钟,教室的一方天地。这样的课堂,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参与度和学生们的专注度。
(四)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与认可度,为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夯实基础
学校在实施适性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大力度进行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在学校承办的各项活动中进行课题理念的渗透,努力扩大学校“适性教学”的影响力。近两年中,学校承担了多次区级学科教研活动均是以“适性教学教研”的方式进行展示,在区小班化教育研讨会上关于“适性教学”课题实践实践的汇报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学校教师们的各种有关“适性教学”研究的论文在这两年的区、市小班化教育教学论文、教案评比中频频获奖适性教学不仅获得了社会认可,并得到了大家的推崇,在近几年的创区群众满意单位的评比中,学校更是稳居前三分之一的位置,去年更是上升到第五位。获得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的大幅提高,究其缘由,在于适性教学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立足儿童的天性,引导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理性,使学生喜爱课堂、喜爱校园,在愉悦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它的价值取向,第一,重综合素质。教学改革有没有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第二,重品格发展。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格培养,教育的使命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第三,重精神生活。着眼于完满的、健康的、充盈的精神构建,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把精神培育作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第四,重个性发展。着眼于为每个儿童提供充分、适宜的教育,关注差异是其重要特征,通过教学创新、制度创新等实现师生的深度交互,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土壤。
就目前适性教学实践效果而言,已经凸显它的意义,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为构
建南小教育品牌,打下夯实基础。第一,适性教学的理念变成教育实践,我们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它通过实践、通过细节体现出来。第二,让教学实践变成教育科研。解决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两张皮的问题。第三,让教育科研回归朴实。即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教育科研的载体是实践,教育科研的阵地是学校第四,让朴实的教育科研走进心灵。这里的“心灵”指的是学生和教师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提升教师,是真科研的目的。一篇篇学生日记,一本本教师的随笔,已经让我们看到了适性教学研究对“人”的心灵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们说:适性教学的研究让我感到教育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生命的快乐!一位课题组老师说;参加适性教学课题研究,澎湃的是激情;涌动的是理想;激起的是热情,付出的是真心;发展的是智慧,收获的是每一刻的生命。
五、思考与展望
教学系统可分为宏观教学系统、中观教学系统和微观教学系统。宏观教学系统是研究社会发展对教学的要求,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中观教学系统是研究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微观教学系统是微观系统中构成的要素(要素本身也可以看成一个更小的子系统),如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系统的研究。在适性课堂教学系统中,既考虑到了社会发展对教学的要求,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也对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系统也进行了探讨,可见适性课堂教学系统同时对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开展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教学系统。
在深化适性课堂教学系统构建的实践探索中,要始终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点:首先是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有机体,且又都是自成为系统。复杂现象大于因果链的孤立属性的简单总和,而教育现象就是个复杂现象。解释教育现象不仅要通过它们的组成部分,而且要估计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综合。其次是动态性,一切教育现象本身都是处于积极的永不停息的自组织运动之中的。传统方法只对各部分各过程进行研究,没有包括协调各部分、各过程的信息,因而不能完整地描述活的现象。事实上,任何一个活的组织都是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并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它是由能动的及其复杂的诸多部分构成,而具有高度主动性的活动中心,课堂学习的活动中心是学生,而学生是紧紧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的。第三是序列性,教育系统这种有机体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和结构组织起来的序列系统。系统均是分等有序的。任何一个教育系统都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较大的系统,稳定的联系构成系统的结构,并保障了系统的有序性,使得教育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行着。
参考文献:
[1](美)JonathanC.Erwin:《选择性课堂满足学生的需要》,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
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年6月第4次印刷。[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年8
月第一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激活劳技教学活力的策略研究》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激活劳技教学活力的策略研究: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激活劳技教学活力的策略研究》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91171.html
- 上一篇: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
- 下一篇:劳技课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