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杂技节目介绍

时间:2019-05-29 10:53:24 网站:公文素材库

杂技节目介绍

杂技节目介绍

《滚杯》是中国传统的软功杂技节目。表演时,演员额头及四肢顶着玻璃杯,在一张圆形小台上辗转翻滚,表演出各种优美的造型,玻璃杯始终保持平稳。展现出高超的人体柔韧性与平衡性。

《扯》是我的民俗技,也是相已久的童玩之一。该节目主要通过,等技巧,完成直上青、左右甩、背包、左右大、射箭、金、蜘蛛、八仙海、二仙道、翻山越、金上架、提等一系列动作,富有观赏性与情趣性。

《爬杆》是一种体育性杂技节目。演员在固定的6米多高的长杆上攀上滑下,表演各种动作。演员们在双杆间左右飞跃,上下滑行,组成整齐划一和对称均衡的图案。其中以“五连”技巧最令人叹为观止。演员们先从一杆腾跃到另一杆上,做水平状倒立握杆。尔后飞回原杆,又做后空翻飞到另一杆。接着演员们倒垂着从杆上滑下,速度疾似闪电,当离地面仅50厘米时,突然刹住,形成水平倒立握旗杆姿势,最后翻身蹦起站地亮相。这五个技巧动作相互连贯,显示出力量、韵律和健美。

《柔术表演》,演员以腰部支持人体的上半部,腰功是柔术演员的最基本功之一,柔术演员要求以极大的幅度前后左右弯腰,以柔韧的腰腿功夫,展现这如灵蛇一般柔软的身段。以惊人的毅力把身体的柔韧性发挥到极至,如梦似幻表演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绸吊》,演员表演时凭着一条长长的绸带,衣带飘飘凌空而翔,宛若仙子飞临人间,凭借着鲜艳亮丽的丝绸在高空展现着优美柔软的人体动作。

《钻地圈》,将圈置于地上,表演时将圈竖叠起来,演员以轻巧神速的穿越技能,在直径仅比身体宽10厘米的圆圈中,飞腾穿跃,身轻如燕,翻着各种跟斗,表演着三圈正跳,三圈趴虎,侧翻等各种动作,在圈中进出往返。惊险而不失趣味。。

扩展阅读:吴桥杂技介绍

吴桥杂技介绍

吴桥是杂技发祥地,世界闻明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文化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沿革而形成。经历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时期。至汉唐达到兴盛,登堂入室成为统治阶级的主要娱乐形式。及宋,杂技走向民间,成为市井百姓共享的民间艺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更替和复杂的演出环境,以吴桥为集中区域的杂技艺人族群不断丰富和创造了多彩的杂技文化。他们有了自己的行业神(吕祖吕洞宾),有了这个族群的崇拜和信仰,不断完善了其行业规章和禁忌,同时,创造了独立的行业语言“春典语”(即黑语),到明代已形成了从信仰禁忌、行规流派、行业语言、技艺传承、杂技经营“口”、“锣鼓”系统完善的行业文化体系。清代到中华民国是吴桥杂技经营和杂技文化发展最繁荣时期,其文化传承受到吴桥杂技艺人的特别重视,成为杂技艺人在江湖经营中安身立命的必备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由于社会政治、组织形式、演出形式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吴桥杂技文化的存在和传接面临威胁,有逐渐走向消亡的危险,亟待挖掘和抢救保护。

吴桥杂技文化在世界在世纪杂技发展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广泛影响。其艺术构成中有很多节目及道具制作是经千年传承发展和完整的艺术精品,部分技艺已成为人间绝唱。由于经宋以来杂技成为社会底层文化艺术,在历史典籍中少有记载,杂技文化少了许多文人关怀、抢救和保护吴桥杂技文化无疑将对保持我国文化多样性,弥补杂技文化的史学欠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杂技文化非物质构成中“口”、“锣歌”及“春典”是我国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构成,它包含着许多历史故事、诗歌、民歌民谣和传奇传说,是中国说唱艺术的宗源。保护和抢救吴桥杂技文化对弘扬杂技艺术,提高中国杂技的国际地位和产业地位,丰富地方旅游人文内涵、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中华杂技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火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而火药的最初使用却不是作为武器,而是作为人们娱乐的杂技表演的音响与烟火效果的。三国时代的大发明家马钧在机械方面的不少创造发明,也都是为宫廷杂技百戏演出装置道具而设计的。中国的杂技艺术甚至对外国科学家的发明产生过启迪心智的作用。根据李约瑟教授的记叙,法国科学家孟高尔费(1740年~1810年)在发明降落伞前,就是由朋友介绍了东亚杂技演员运用雨伞作“走索”表演的防护道具而受到启示的。运用雨伞作“走索”的防护道具是中国杂技演员的发明,至今在“走钢丝”中仍被使用着。

杂技艺术自古就是吸收异域文明的舞台,早在汉代,远至东罗马帝国和天竺国的杂技艺人,就到中原表演,而中国杂技和乐舞更是盛唐时代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西渐东传的重要文化内容,当时古天竺国幻术极为发达,由僧人和艺人传来的技艺也丰富了中国的杂技艺术。据日本坂本种芳的《奇术的世界》一书记载,中国的杂技与幻术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传过去的,当时在日本朝廷宫宴时演出的节目就有吞刀、吐火、植树、走索等。也有人说传去的时间还要提前。从日本正仓院珍藏的唐代艺术文物上,亦可得物证。其中有一唐代漆绘弓,背上描绘了生动而复杂的唐代乐舞杂技形象,竿戏即有两种,女子载竿,四小儿攀缘架上;男子载竿,三个攀缘,顶端还有女童端坐盘中,下有吹笛、弹琵琵等多人伴奏,日本保存的《信西古乐人道图》又称《唐舞绘》更保留了许多唐代乐舞和杂技的生动形象,它既是杂技乐舞艺术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中日人体文化互滋互润的物征。其中的“四人叠立”和“载竿图”显示的顶技与戴竿技艺,“吐火”和“弄玉”都显示了中国杂技的水平。今天看来也是极有特色的“入壶舞”则是中国幻术中神奇的“遁术”之一“缸遁”,这种把幻术和柔术结合在一起的极富技艺性表演,正是中国杂技的突出特色之一。在近世传统艺术中,杂技艺术是走向世界最早的项目,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戏法大师朱莲奎就带领杂技班子远渡重洋在纽约献艺,他把三国时(公元220年-280年)左慈曾在东汉王朝的权臣曹操面前表演的“堂下钓鱼”,传授给美国魔术家维廉罗宾逊。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杂技艺术更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组建国家杂技团的事情,1950年10月中央文化部聘请罗瑞卿、廖承志、田汉、李伯钊等七人组成筹备杂技团工作组,这七人中有战功卓越的将军,有资深的戏剧家、导演和文化交流的领导人,由此可见国家对此事的重视。当时从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征集了一批优秀杂技节目邀集知名艺人来北京会试。从中挑选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杂技节目,在李伯钊、周巍峙等新文艺干部直接指导下,经过一个月的集训,编排出了新中国第一台杂技晚会。这些节目有:“钻地圈”、“耍花坛”、“车技”、“古彩戏法”、“手技”、“抖空竹”、“顶碗”、“耍花盘”(后称“转碟”)、“飞杠”、“大武术”等。这些传统杂技节目经过初步整理,在服装道具、音乐伴奏上都作了初步加工,使之面貌一新。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汇报演出,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肯定和鼓励,并当场决定由这批艺人组成一个团体,出访苏联和欧洲各国。周恩来总理命名该团为中华杂技团,1953年正式建团,改称中国杂技团。

中国杂技团成立后,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祝愿和浓厚情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出访了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芬兰、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十四个国家,通过这些负载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杂技节目,使这些国家人民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乐观、文明的人民,中国是热爱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共处的国家。

新中国的杂技演员,从他们第一次出国演出,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和平友谊的使者。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杂技演员足迹遍世界,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留下了他们的艺术风彩,甚至当时一些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都欢迎中国杂技团的演出,并在他们的艺术表演中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谊,加速了与这些国家友好交往的进程。1957年,战士杂技团访问黎巴嫩、突尼斯、摩洛哥、加纳四个当时尚未建交的国家。到达加纳,正值加纳国庆。中国杂技演员积极参加国庆游行,把锣鼓敲得震天响,与加纳人民一道载歌载舞。国庆宴会上,加纳总理接见了杂技团团长,团长把周恩来的贺信呈上,这位总理十分激动,当场宣读了贺信。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杂技节目介绍》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杂技节目介绍: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杂技节目介绍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9120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