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宁陕冷水鱼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时间:2019-05-29 12:04:20 网站:公文素材库

宁陕冷水鱼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宁陕冷水鱼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作者:洪乔德…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5-16

冷水鱼适宜在水质清新、水量充足、水温不高于20°的环境下生长,因其具有很高的食用、保健和观赏价值,已成为欧美和国内富裕阶层的主流水产食品,是未来的20年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农业优势产业。宁陕县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拔1700米以下地区是大鲵、鳟鱼最佳适生区,尤其是大鲵,历史上在宁陕大小河溪随处可见,全县境内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120条,发展大鲵、鳟鱼资源优势明显,冷水鱼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宽广。我们认为,宁陕县冷水鱼发展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已经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把宁陕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冷水鱼产业基地,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寻求产业支撑。一、发展现状

1、名贵冷水鱼生产健康快速发展

鳟鱼发展情况。201*年11月,全县实现鳟鱼养殖面积达到2360平方米,现存产品鱼6620公斤,生产销售价达到每公斤80元,已经销售成品鱼为8300公斤,实行销售收入达到66.4万元。

大鲵发展情况。201*年11月,全县实现大鲵养殖面积达到24270平方米,现存产品鱼86570公斤,生产销售价达到每公斤3000元,已经销售成品鱼为17512公斤,实行销售收入达到5254万元。幼苗销售价850元/尾,本年已销售幼苗17605尾,实现销售收入1496万元。孵化大鲵鱼苗54296尾。2、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截止201*年11底,全县鳟鱼养殖重点1个村,有养殖户9户。有25个大鲵养殖重点村,有大规模养殖场38家,小规模驯养养殖场100余家,家庭商品大鲵养殖户200余户,大鲵幼苗存有量36691余尾,产值3119万余元,大鲵商品鱼存有量为87吨,预计产值2.61亿。陕西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是全国九家获得经营利用许可的企业之一和全国七家获得人工增殖放流种苗供应资质企业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康市大鲵繁育龙头企业。

宁陕县冷水鱼产业在全市位于主导地位、领先地位和示范地位,基本走上"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切实带动了农民增收。预计全县201*年冷水鱼带动农民增收902元。二、发展存在的问题,务必高度重视

1、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宁陕冷水鱼资源丰富,但目前利用率较低。一是冷水鱼龙头企业不多,规模较小,布局不合理。二是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尽管我县广货街镇蒿沟村鳟鱼养殖对旅游、餐饮产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产业化水平还是较低,产品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2、冷水鱼种苗生产体系建设滞后,科学养殖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虽然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获得人工增殖放流种苗供应资质,但还不能满足全县以大鲵快速发展对种苗的需求。从这次对一些养殖户调查情况看,我县大鲵养殖在人工繁殖、养殖模式,病害防治、料配方等方面关键技术推广能力弱,养殖技术推广人才奇缺,难以适应大鲵、鳟鱼养殖产业的需要。

3、政策支持不够,发展资金不足。一是由于渔业管理体制原因,冷水鱼养殖资金缺口较大。201*年全县大鲵、鳟鱼养殖争取到的国家、省扶持资金为345万元,与冷水鱼产业发展对资金当需求缺口较大。二是我县由于财力有限还没有建立支持冷水鱼发展的专项资金,成为冷水鱼突破发展的瓶颈。

4、冷水鱼养殖法制环境需要加强。由于利益驱动,非法捕鱼近乎疯狂,除传统的电、毒、炸以外,还采取改变河水流向、抽水等工程措施,甚至将大型工程机械也用于捕鱼,使境内野生资源近乎枯竭,大鲵栖息地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5、农户养殖效益情况。农户在起初养殖时都是抱着"看一看、等一等、试一试"的心态在观望。由于龙泉公司成功的推出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保护,养殖户卖给合作社内的养殖户幼苗为650元/每尾,市场价为850元/每尾。据调查,一些掌握了养殖技术、善于经营的养殖大户,今年大鲵幼苗销售收入达到100万元之多。但是也有一些农户由于技术不过关,收入仍然不理想,甚至亏本。目前,在大鲵养殖上有"炒种"现象,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重视,毕竟大鲵养殖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养殖有风险,进入须谨慎。三、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产业发展

1、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多种养殖模式和经营模式,坚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实行基地生产与农民自愿、自行发展相结合,切忌在推广方式上采取以往大上快上、大包大拦的方式,避免做了"好事"遭抱怨的结果发生。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条。主管部门要建立冷水鱼产业市场供销信息发布机制,努力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服务,推进冷水鱼养殖、加工、销售及相关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坚持将环境保护纳入产业发展之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控制大鲵、鳟鱼养殖环境质量,控制在已经划入冷水鱼养殖区域的河道开发行为,切实保护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4、做好产业规划布局。一是根据我县冷水资源分布和现有冷水鱼养殖基础,重点建立三个冷水鱼产业优势带。一是以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为基地,建立城关镇、长安河、东河大鲵繁殖产业基地,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二是以浦河流域为重点,建设大鲵成品鱼基地。三是以旬河流域为重点,以广货街鳟鱼养殖为支柱,打造旬河流域广货街、江口、金川、丰富四个镇鳟鱼产业发展带。三是根据全县冷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合理确定生产规模,避免无序开发对生态的破坏。

5、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一是完善和规范冷水鱼养殖基地及配套设施用地政策,保证冷水鱼养殖用地需求。二是制定扶持奖励农民养殖户具体政策,鼓励农民分散养殖。三是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县上建立冷水鱼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省财政补贴、扶贫资金、水利资金及相关配套资金,加大对冷水鱼产业的投入。四是将冷水资源优良、开发潜力大的区域,可整体包装成招商引资项目,吸引外地客商整体进行开发。五是加大对冷水鱼产业的信贷投入,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制约。

6、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充实县水利部门冷水鱼产业科技人员,积极招聘水产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来我县工作,二是对现有水产科技人员派出去进修学习,充实水产科技知识,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三是在全县12个镇成立水产技术服务站,对冷水鱼养殖户及从业人员实施"零距离"技术传授,构建县、镇、村技术推广梯队。

7、发展休闲渔业,提升冷水鱼产业附加值。结合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绿色水产观光旅游养殖示范基地。8、加强消费引导,扩大消费市场。目前鳟鱼、大鲵仍然是高端消费产品,随着普通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必将对鳟鱼、大鲵产生消费欲望。因此,要加大对鳟鱼、大鲵的宣传力度,让普通消费者了解冷水鱼的营养价值和烹饪方法,让大鲵、鳟鱼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提高普通老百姓消费,拉动大鲵、鳟鱼的市场,使我县冷水鱼养殖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9、加强渔业法制建设,为全县冷水鱼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证。要加大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浦河、旬河、汶水河、长安河、东河等河流的巡查执法检查,对在宁陕境内主要河流内电、毒、炸鱼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肃处,为我县冷水鱼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扩展阅读:宁陕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宁陕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201*年9月25日

中药产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灿烂的瑰宝,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有前景、最有生命力、最有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宁陕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审视宁陕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及趋势,确定把中药材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集中力量抓点示范、倾斜扶持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中药材产业已经和正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随着全省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十一五”期间省政府对中药产业发展政策与布局的调整,我们又迎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小县、资源大县来说,如何进一步总结经验、克服不足、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找准着力点,打造地道优势品牌,实现中药产业的新突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我县中药材发展的现状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安康市北端,辖14个乡镇,98个行政村,人口7.4万人,国土面积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2%。境内动物分区属东洋界(亚热带、热带)动物区系的北部边缘。冬季不太冷,夏季不过分炎热,植被复杂多样,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据统计,县境内可产各类中药材1034种,其中植物药材975种,动物药材49种,矿产药材10种,常见药材有天麻、猪苓、秦党、杜仲、山茱萸、五味子等,近年挂牌收购药材300种,年收购量1000余吨。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悠久的生产历史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县委、县政府紧紧依托资源优势,把中药材作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通过政府扶持引导、部门乡镇配套服务和抓点示范,全县药材产业呈现出健康有序的发展势头,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区域化的生产经营格局迈进。同时,我们积极引进医药企业,建立GAP药源基地,为实现“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中药材开发体系奠定了基础。具调查,截止201*年底,全县以天麻、猪苓、山茱萸、党参为主的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量776吨。其中人工年种植天麻40余万窝,猪苓人工半野生年栽培20余万窝,猪苓地存数65万窝,当年新翻10万窝,实现产值1000万元,全县人均增收100元以上。山茱萸、杜仲为主的木本药材50万株,还建立了桔梗、金银花、秦党、柴胡、黄芩等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涌现出一批专业村、专业大户和示范乡镇。发展中药材,打造“秦岭绿色药谷”,实现富民强县,已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变成自觉行动,掀起了空前发展热潮。

㈠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形势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专家普遍认为,中医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应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幅度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包括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坚持中医药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药产业。资源丰富的陕西省,已于201*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目前,已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中药产业体系。首先全省大宗中药材栽培品种达70多个,种植面积已超过300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达60万亩;承担的丹参、绞股蓝、山茱萸等6个品种的规范化种植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拥有山阳县、略阳县、旬阳县等10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拥有留坝县、宁陕县、白河县、平利县、商南县等19个省级规范化种植基地县;拥有洋县、洛南县、合阳县等7个省级规范化种植示范园。其中,山阳县、白河县、平利县、宁陕县等10个县区为国家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其次,GAP认证位于全国前列。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品种有丹参、山茱萸、绞股蓝、天麻4个品种,认证品种占全国区域品种认证的10.5%,位居全国各省之首。三是创造性地探索出了适合陕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运行模式。基地建设过程中,汉中、安康、商洛等地政府、企业和研究院所积极实践、大胆创新,探索出了许多符合我省基地建设的运行模式,如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首创了“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成为目前中药种植基地建设运营的主要方式;柞水县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实行“木本上山、草本上坡”,药林结合、共同发展的模式,树立了经济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典范,实现了退耕还林的“被子”与经济收益的“票子”的有机统一。许多县(市)分别组建了中药材行业协会,采用“种植大户+药材经销商+政府”的组织形式发展中药材产业,有效的提升了区域内中药材种植水平,激活了当地药材小市场。四是地理标志申报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商洛丹参、陕西酸枣、平利绞股蓝等产品已取得地里标志保护,使这些药材形成了陕西地域品牌集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五是中药标准化研究成效显著。通过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一系列产品质量控制因素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既能够反映中药特点又符合国际要求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中药质量评价方法。201*版《中国药典》中的丹参、杜仲、秦艽等品种标准

国家药检部是以我省的药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制订的,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地道药材的知名度。六是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陕西现有药物研究机构120多家,从事中医研究的科技人员近万名,在中药新药研究、中药临床应用研究、现代中药生产工程技术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明显的优势。在中药提取方面,我省的制备色谱技术(奋力介质技术)、树脂提纯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七是生产、加工、营销体系日趋完善。全省除有中药制药企业100多家外,还有专业从事中药生产、加工、提取的大小企业200多家。截至201*年底累计已有171家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5198家药品经营企业通过了GSP认证。八是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基地建设。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于201*年开通了“陕西中药现代化信息网”,建立了以西安为主站点,覆盖汉中、安康、商洛各市及部分县的多级立体网络服务体系,并实现多级分工协作,共同服务于中药产业。中药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已成为连接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药农的桥梁与助手。

㈡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要作法

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推动了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稳步发展。一是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直接参与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面的努力,201*年10月,我县被省上列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县”、“国家级绞股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在省政府提出建设陕南中药产业基地的重大部署中,将我县列入重点县之一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二是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主管县长和主管书记、县长、人大、政协领导为正副组长,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及时听取主管部门关于中药材基地县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上明确了包抓领导,落实了机构人员和经费,制定出台了扶持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了考核奖惩机制,确保了全县中药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县委、县政府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宁陕县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建设实施方案》、《宁陕县中药材产业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和《宁陕县支持中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及扶持优惠政策》,明确了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奋斗目标,保障措施,提出了以发展猪苓、天麻、秦党、红豆杉为主要品种,逐步在汶水河、长安河、旬河、蒲河、池河五条流域建立五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名贵特色中药材基地。四是抓招商,建龙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品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思路,按照《优惠政策》,积极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医药企业联系洽谈,共同开发我县资源优势。201*年3月与北京某科研机构签定了猪苓有性繁殖合作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还将修改完善更加优惠的政策、广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我县考察、调研,投资开发中药产业,唤醒药材沉睡的宁陕富翁,真正把宁陕建成全省最大的西部独有的“绿色药谷”,全国闻名的“秦党之乡”。

二、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虽付出了一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势态喜人,但从近期调查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克服和改进。

㈠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宁陕县属贫困县,实施天保工程后,工资靠转移支付供给,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没有能力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药材研发和基础建设,科技三项费的安排也低于其它相邻县,所以,中药资源的开发主要依赖于上级的资金扶持和招商引资,自我开发和创新能力低,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进程。

㈡规模化程度小。通过几年的集中发展,以猪苓、天麻为主的大宗药材已发展到65万窝和40万窝,中药材面积达到了3万余亩。但如果批量定单收购或企业批量加工,仍然满足不了大药商、大企业的需求。所以在销售上处于销售原始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的延长也受到制约,药材销售体系尚未形成。

㈢品牌意识不强。品种多而杂,缺乏品牌。秦党、秦岭猪苓等药材是全国有名的优势地道药材,但现在没有任何企业和单位申请地方标识保护和商标注册,固有的知识产权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未能显现品牌优势。

㈣种植技术不规范。在以猪苓为主的中药材栽培过程中,有个别农户,甚至是部分农户仅以路途近、便于看守、便于管理方面考虑,地块往往选在门前房后自留山上,而未从中药材的生物性特征、生长环境去考虑,致使生长环境不适应,要么海拔不够、光照太强;要么土壤脊薄、通透性差;要么土壤酸碱度偏高、湿度太小等等,这些都不利于中药材生长,影响了中药材品质和产量,经济效益不高,有时甚至出现亏本。

㈤标准化程度低。标准是中药现代化的门槛和“生死符”。由于我县无制药企业,无法依托企业进行GAP种植,政府又无资金搞GAP认证,除了绞股蓝依托北医大联合平利通过GAP认证外,再无别的品种近期能通过GAP认证。中药材种植存在一定的盲目和随意性,种植与管理靠传统、凭经验,加之分析市场,研究市场不足,销售上随收随卖、卖不出好价钱。

㈥技术力量薄弱。宁陕县虽二八年五月八日然在中药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历炼了一批乡土人才,但高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处于空白,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直至转化为经济优势难度大。作为产业示范管理职能部门,药菌办在经费紧、人员少、技术力量不强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紧张、技术力量薄弱,培训指导工作力不从心。㈦引进龙头企业难。近年来,虽多次与西安的多家企业多次洽谈,制药企业仍下不了决心落脚宁陕,担心宁陕县药材规模小、总量少、投资建厂后,原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投入大、收益小、风险高。龙头企业引进滞后,产品拉不动市场,分散自主经营的农户无法与大市场对接,产品受制于中间商,压级压价,挫伤了群众发展积极性,阻碍了产业做大做强。

三、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

今年是我县实施突破发展的起始年,省政府采取“龙头带基地”的办法,把中药产业的发展作为扶持陕南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倾斜资金、倾斜政策、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我们只有认清形式、直面现状,才能准确定位、抓住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㈠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中药材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的产物,与地形、地貌、气候、水份、土壤等多种自然地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宁陕地处秦岭南麓,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属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和“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境内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为多种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成为南北荟萃、东西兼容的植物聚集区域之一。全县林地面积32万公顷,人均占有林地面积7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2%,居全省之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气候、地貌特征为地道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㈡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秦岭是全国闻名的“生物基因库”,也是“药用植物资源宝库”。宁陕县境内有各种中药材1034种,其中植物药材975种,动物药材49种,矿物药材10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银杏,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秦岭冷杉、太白红豆杉等9种,陕西地方重点保护植物秦贝、秦党、秦岭猪苓等10余种,是中药资源密集地区,具有其它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素有“天然药谷”、“猪苓之乡”之美誉。近几年国家先后在陕西建立了标准化中药材GAP示范基地(丹参、绞股蓝、黄姜、山茱萸、秦艽)15个,安康的黄姜、绞股蓝、葛根等中药材在国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㈢种药的悠久历史。宁陕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唐代药王孙思邈都曾深入秦岭发掘药材为民治病。《县志》记载,在清嘉庆九年(1804年),徐姓人于蒲河始种党参,后延续天华山、两河一带,清末民初,产量达20多吨,加工后运往汉中、西安、上海等地销售。到20年代前后,由于地道中药材货畅价昂,曾有外地人来宁陕租地雇工种植,生意红火。解放前后,宁陕中药铺处处皆是,中药炮制绝顶。到了6070年代,全县大办合作医疗,全县兴起了大采中草药、大办药场热潮,全县先后办起了30余个药场,年采中药材50余吨,特别是天华山的秦党深受客商青睐。到了8090年代,天麻、猪苓、茯苓人工栽培获得成功,杜仲、枣皮、秦党、柴胡大面积种植,药材收入是部分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

㈣区位优势明显。210国道纵贯全境,西汉高速公路途经宁陕长达102公里。围绕210国道和西汉高速两条大动脉,境内形成了“五纵四横”交通网络,与周边县有等级公路相连,宁陕现已融入西安和汉中的半日经济圈。

㈤中药产业初具规模。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孕育了中药材天生的生态环境。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审时度势,抓住中药现代化和陕南中药基地建设的良好机遇,依托优势资源,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果断措施,致使全县以猪苓为主的山地药材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一品基础产业。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中药材种植示范户、专业村和强乡镇,先后被省上授予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国家级绞股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了路子。

㈥初步建起了中药产业的服务体系。一是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中药材和食用菌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中药材产业的技术培训、技术引进和产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指导工作。二是县上出台了招商引资、创办龙头企业和协调金融贷款扶持中药材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引资、独资、联合创办龙头企业,拉动中药材产业进一步发展。三是为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负责主抓中药材产业,使该项产业有人抓、有人管。四是通过近几年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全县拥有5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200余名乡土人才队伍,全县70%以上的农户掌握了12门中药材种植技术和包装输运技能,使老百姓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有技术、销有门道”。

㈦中药国际化、现代化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天然药物的兴起,中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欧盟等国家开始降低中药门槛,中药加速走出国门。我国中药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中药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不少国家已建立了中药治疗和保健机构。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医药卫生机构开始重视对中药的研究。201*年的SARS战役中,中药的特殊预防治疗作用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大量事实表明,中药的国际化特征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中药产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㈧关中的医药科技资源与陕南中药材开发有很强的互补性。陕南人工种植面积已达到400万亩,GAP种植基地20多个,每年生产的药材总量超过百万吨,原料供给能力强。然而大都是以原始产品和初级产品或中间体进入市场,附加值很低,而且价格波动大,一定程度影响了中药材发展的积极性。关中科技医药资源十分充裕,分类研发机构上百家,专业技术平台上千家,技术开发人员上万名,形成了庞大的技术创新力量。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陕南中药资源优势未能与关中的科技优势实现有效对接,医药企业、科研机构与基地开发合作少,依托中药资源开发新药、新技术少,如何实现优势互补,是我们研究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良好机遇和巨大潜力。

四、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目标及措施

㈠发展重点及目标

201*年,我县着力培育天麻、猪苓、秦党、山茱萸等主导品种。在汶水河、长安河、旬河、蒲河、池河5条流域建立五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名贵特色中药材基地,创出宁陕中药材名优品牌。全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在201*年达到3.4万亩(包括山地木本药材),其中:天麻达到2500亩、猪苓达到3000亩、秦党达到201*亩、山茱萸达到1200亩、其它药材1.45万亩,实现人均种植0.6亩中药材,年产各品种中药材1560吨,实现产值201*万元(按目前市场价格),药农人均增收1500元,中药材产业增加值占到GDP10%以上,形成“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符合现代时常经济要求的中药材开发体系;在加速中药材基地建设上,注重把坚持农头企业建设和产品加工开发作为外联市场、内联基地、辐射农户,振兴产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资源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招商引资,广泛引进大型制药企业共建药源基地,力争使每一个产业都能建成一个具有一定科技含量,较强辐射能力的龙头企业,提高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

㈡解决措施

实现中药产业化、建设“秦岭药谷”必须紧紧抓住全球天然药物兴起和国内中药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秦岭中药材资源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进一步研究中药材生长的自然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规范生产、规模经营”的原则,推进中药种植规范化、产品品牌化和服务、加工、销售一体化,努力把山地药材产业建设发展成为带动宁陕经济快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支柱产业。

1、加大资金扶持。建立宁陕县中药材发展基金,县财政建立专门帐户,专款用于药材的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农户发展药材的贴息。继续利用小额信贷模式扶持小户生产,以点带面,扩大猪苓种植入户率,推动面上工作,将猪苓产业培植成为千家万户的致富项目。

2、坚持规模化发展。坚持发展以猪苓、天麻、秦党为主的大宗药材,不断扩大发展规模,满足大药商、大企业的需求,延长产业链,促进药材销售体系的形成。

3、争创知名品牌。进一步增强宣传力度,提高我县秦党、秦岭猪苓等优势地道药材在全国的知名度,同时申请地方标识保护和商标注册,显现品牌优势。

4、规范种植技术。引导农户在中药材栽培中规范种植技术,严格按照中药材的生物性特征、生长环境要求选址,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中药材品质和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5、标准化操作。中药材标准化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条件,要引导群众在中药材种植中,不断提高规范化程度。

6、强化技术培训。发挥职能作用和种植大户、乡土人才的作用,抓好技术培训,做到“户有明白人、村有技术骨干、乡有推广队伍”,全面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7、建设龙头企业。运用现代媒体扩大对外宣传,以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优质服务等,引进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种植、研发、加工企业来宁陕投资兴业,引领以猪苓、天麻、秦党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8、把好药材选种关。要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保证成活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取得成效。

9、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搞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作用,抓好栽培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药农科技素质。同时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药农提供信息服务。并发挥各涉农部门、药材公司、农村经纪人和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围绕中药材的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推销以及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提供系列化服务。全力大造西部独有的“绿色药谷”,努力把宁陕建设成全国闻名的“猪苓、秦党之乡”,全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让中药材产业成为宁陕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宁陕冷水鱼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宁陕冷水鱼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宁陕冷水鱼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9716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