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实验室201*工作汇报

时间:2019-05-29 13:47:39 网站:公文素材库

实验室201*工作汇报

201*年工作汇报

201*年12月20日

201*年度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现在我将实验室201*年度工作情况向大家做一简单汇报:一、生产经营方面

201*年,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室共完成系统内部地质样品分析16809件,化探样品分析34642件,岩矿鉴定800件,完成系统外地质样品10316件,化探样品分析27802件,零星散样802件,岩矿鉴定81件,其它样品1230件。全年在生产经营方面共完成产值万元,完成了全年生产指标800万元的%;实现利润万元。

二、内部管理方面

201*年,在管理方面实验室积极响应院里的“质量年”号召,严抓质量管理,对职工进行基本技能培训,使每位员工在思想上树立起“质量第一”的工作信念,在操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为了保证工作质量,实验室本年度投入十多万元购买了国家标准物质,在分析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以期达到保证质量的目的。为保证地质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找矿效率,201*年实验室的工作无论在那个方面,都是从地质工作顺利开展这个角度考虑工作的安排,为了及时完成繁重的分析任务,全室所有工作人员连续7个多月都是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晚上9点半下班,每个周六还得加班,周日部分人还得继续加班,大家平均每人每周的工作时间都在80小时以上,我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快保质保量的完成地质样品的分析测试工作,以使地质工作早出成果。

三、分析方法改进方面

今年3月开始,我室对化探样品中的汞元素和化学样品中的钨、钼、磷等元素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试验,并将摸索出的新方法投入到实际生产当中。如今,改进方法历经近一年的生产实践后,已经凸显成效,并且具备了三大特点:一是缩短了分析周期,二是节约了化验成本,三是降低了检出限,并且提高了检测准确度和精密度。

8月底,我室对新定购的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了安装调试,并在随后的工作中抓紧时间进行了新设备的方法试验并投入生产,如今,利用该设备对化探样品中的银、钨、钼、锡等元素的分析流程进行了改进,使这些元素的分

析结果在精度和准确度方面都完全满足分析测试的规范要求。

现在,地质行业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除X射线荧光仪外我室已基本具备。各种新仪器、新方法的使用不仅为我室带来了很好的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而且使我室的技术水平、业务范围等得到不断的提高与拓展。

四、人员培训方面

自3月2日开始,我室利用年初工作淡季开展了为期40天的技术培训活动。

此次培训采用半天培训、半天生产的方式,以达到培训生产两不误的目的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以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主要是根据具体的分析方法,结合每个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达到了带着问题去培训,解决问题在工作的目的。第二阶段主要以实际技能操作演练为主,通过业务骨干的示范操作,使每个人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基本的操作要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行反复演练,达到熟练掌握测试操作技能的目的。第三阶段以巩固提升为主,进行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考试。理论知识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实际操作技能采取现场打分的形式,考试结果将计入职工年终考核。

为了给专业人才提供一个业务提升和知识拓展的平台,并以这种方式加速实验室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贮备速度,我室还在室里进行了岗位轮换制度。首先进行轮岗的是各分析室的组长。要求各分析室组长轮流到试样加工室带班,在加工室组长的带领下,亲自参与到试样加工工作中---了解来样管理、熟悉制样流程,打破以往分析不懂制样的单条腿走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后的工作中实验室将按计划对所有青年技术人员进行岗位轮换。

另外,根据局、院有关人才培养要求,我室还制定了实验室人才培养计划,与所有青年技术人员签订了“培养协议书”,健全了技术人才个人档案。

五、安全生产方面

今年4月份我室举办了一期技术、安全、生产培训班,针对实验室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一是发生化学灼伤后针对不同化学试剂采取的处置措施;二是各种化学试剂引起火灾后所采用的灭火器材;三是判断新化学反应可能产生的未知产物的基本常识;四是各种化学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五是各种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原理以及样品加工中的防护措施。与此同时全面落实“安全管理”三级教育制度,实行定期与不定期安全检查制

度,及时完善总局安全生产网络内容,将安全生产放到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首位,决不流于形式。

11月初,结合“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理念,我室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了消防灭火应急大演练。把安全理论知识与突发事故应急操练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有不到之处,如新方法的实验工作做的还是不够,有些元素的分析方法还有待加强实验工作。

2、实验场所随着实验室的发展已经严重不足,制约了实验室的远景发展。3、化验人员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更高技术工作的需求。

六、下年的工作设想

1、进一步抓好安全工作,实现安全工作的目标。

2、狠抓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使实验室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单位的样品分析任务,使局地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进一步完成实验室方法配套工作,加强对老员工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在工作更好的发挥作用;加强对新员工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早日成为本实验室业务骨干。

4、积极拓展市场,争取更好的效益,努力完成局院的各项任务。5、做好新仪器ICP-MS的方法试验工作和X荧光的安装调试工作,更好的发挥仪器的作用。

6、加强同各兄弟单位的广泛联系,学习各先进实验室的先进经验,使实验室的工作迈进一个新的行列。

7、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与意见,不断完善实验室各方面的工作,使实验室的工作达到尽善尽美。

201*年12月20日

扩展阅读:实验室201*年度总结报告

201*年度总结报告

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1*年接受了科技部的评估。实验室全体成员深入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发展经历,充分认识成绩和不足。总的来说,五年来,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以及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北京大学“力学”一级重点学科和985二期“湍流与复杂系统”科技创新平台,结合201*年评估的整改工作,实验室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尤其在下列几个方面,本实验室具有显著的特点:1)在湍流基础研究中勇于创新;2)在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方面锐意进取;3)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成果显著;4)在国内外交流和合作方面表现突出。目前,实验室的发展显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面向学科前沿,力争原始创新

湍流研究一直是力学基础研究的前沿,解决我国重大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在流体力学和交叉科学领域做出原创性工作,是本实验室的特色。实验室在湍流结构理论、湍流多尺度作用机理和湍流计算方法方面拥有国际知名的学者,在国际湍流基础研究领域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我们在这一高起点上,面向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提出开发原始创新的、能够适用于工程复杂流动的新型湍流模型和计算方法这一大目标。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实验室在复杂流动的物理机理、湍流工程模型、航空航天复杂力学系统及交叉学科中均取得重大进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流体力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而且为我国航空航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二、明确国家目标,开展结合航空航天工程需求的基础研究

实现力学基础研究的战略转移,是实验室工作近五年来最突出的进展。北京大学的力学研究长期以来基础积累雄厚,目前实验室发挥北京大学的优势,致力于解决工程实际中重大湍流问题。201*年,实验室主持大飞机等三个国家重大专项研究,五年承担国家项目总经费超过8000万,是上一个周期的4倍。新近获批的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都紧扣可压缩湍流、发动机、飞行控制这几项航空航天基础研究的急需(见表1)。可以说,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空天安全事业开展基础研究的战略转移取得显著进展。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明确国家目标的同时,十分注意基础研究的定位,充分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为工程实践提供原理性支撑。三、重视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对人才的重视,特别是大胆吸引人才,尽力留住人才,是本实验室创室以来就形成的优良传统。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学者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以及获得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的优秀青年学者5人。201*年度,张东晓、刘锋两名千人计划学者到职。高水平学者带来了实验室的高起点和国际视野,形成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特色。与此同时,8名杰青学者组成了实验室研究的中坚力量。201*年周超和裴永茂两位发动机和航空航天材料方面的年青学者加入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聘请中国商飞陈迎春总师,航天三院汤龙生总师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更为可喜的是,一批70后学者也在迅速成长,段志生、郑玉峰、陶建军、段慧玲、朱怀球等年轻的教授、副教授不断在本领域最好的国际杂志独立发表论文。四、依托“力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形成培养力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北京大学的力学一级学科在我国力学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在全国高校中它唯一拥有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三个重点二级学科。现有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工程力学、力学系统与控制、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等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五年来,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人数也是上一个周期的4倍,重点实验室为北大力学一级学科的发展做出的突出的贡献。201*年,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共培养出21名硕士,33名博士,另外有8名博士后出站。

五、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创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基地

实验室依托知名学者陈十一、佘振苏的国际影响,使实验室在具备高起点和国际视野中具备特殊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实验室积极向国内外开放,深入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和交流,充分融入国际学术界,是实验室发展的战略举措。五年来,我们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等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开展了经常性的人员互访和深入的合作研究。201*年,陈十一教授获邀在201*年8月北京举办第23届理论及应用力学国际会议(ICTAM201*)做一小时大会开幕报告。201*年,实验室共主持举办了6次全国性会议,邀请国际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访问超过50人次,邀请国内(含港澳台)学者的学术报告超过30人次,我室人员出访报告超过30人次,有14人次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使实验室始终处在国际学术前沿,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学术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科研活力成倍增长

201*年度,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实验室在湍流基础理论研究、航空航天复杂力学及实验研究、前沿交叉学科等研究方向上获得迅速发展,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发表的SCI学术论文164篇。

值得指出的是,201*年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大的奖项上有显著的收获,方岱宁荣获“徐芝纶力学奖”一等奖,段慧玲获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黄琳团队获201*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实验室多年以来缺席国家重要奖项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善。段志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1*年黄琳院士、张东晓教授两篇论文获评20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总结起来,201*年度,重点实验室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果有:

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陈十一教授获邀在201*年8月北京举办第23届理论及应用力学国际会议(ICTAM201*)做一小时大会开幕报告

科研经费总共6131万(到账),比201*增长超过20%。

结合整改,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集中研究力量,突出主攻方向,形成10个重点研究的自主课题和41个开放课题。

3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顺利开展。

参与重大工程问题的解决,在发动机,飞机气动力和材料科学研究中开展与工程单位的重大合作项目。

发表SCI论文164篇,影响因子稳步提高。方岱宁和佘振苏各出版专著一部。

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发展,“千人计划”学者累计达到4人。张东晓:历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领导了多项水资源、能源资源和全球变暖方面的跨学科跨行业研究。

刘锋:历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文分校教授,师从著名航天计算学者Jameson,在航天航空计算领域有杰出的成果。

实验室在国家重大奖项上实现突破,2篇论文获评20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实验室201*工作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实验室201*工作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实验室201*工作汇报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546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