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集体备课
课程名称备课主题参与教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李丹刘景方时间地点11.15九年组一.单元目标聚集:11.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②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相关实验。③3.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④4.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⑤5.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⑥6.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2、二.过程与方法:①1.学习研究酸(碱)的性质的大致顺序、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根据酸(碱)的性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②2.通过酸(碱)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回忆、类推,归纳和小结的能力。③3.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备课内3、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容与讨①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探究酸(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论情况学态度和探究精神。②通过了解中和反应及溶液酸碱度的实际意义,培养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③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重点、难点扫描]1、酸、碱的化学性质、2、中和反应、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四.本单元教学的难点:1、根据实验归纳酸碱的化学性质。2、书写有关酸、碱的化学式及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与活动分析]本单元共有六个活动与探究、九个实验、一个家庭小实验、一个调查与研究。第一课时(3)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播放录像:创备课成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果与体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会(4)再现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我们建议给学生讲清溶液的酸碱性与酸溶液、碱溶液的关系。第二课时(5)从讨论实验室贮存浓酸好还是贮存稀酸好,这个问题引入新课,为了便于学生有条理的学习,我们建议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先学习浓硫酸稀释、腐蚀性,学生小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对比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将用途放到最后学习。(6)利用实验探究并归纳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分别书写化学方程式。从金属与酸(盐酸和稀硫酸)、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充分讨论出反应后的生成物各有什么共同之处,为引出盐的概念打下伏笔。第三课时(7)从学生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内的生石灰干燥剂的说明引入新课。(8)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采用对比、推理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基于它们物理性质相异和化学性质相似。这样学习既节省时间,又加深对碱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9)教材不从电离角度认识酸和碱,因此也未归纳概括酸、碱的“通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酸、碱的水溶液导电性实验分析出导电的原因,再比较盐酸、硫酸化学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从而认识酸、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结构”的观念。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课题: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备课教师:刘景方、李丹
【课标内容】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
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还为教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留下通道,许多地方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理解、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和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教学方法】
以化学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50%。
扩展阅读:化学集体备课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化学的发展史。2、知道化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密切关系3、了解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合理利用化学。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用具
酚酞试液,氢氧化钠、酒精(70%)、手帕、烧杯,坩埚钳、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酒精灯、引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存在着许多神奇的现象。小实验实验1
烧不坏的手帕(注意:所用酒精的浓度为70%)S实验2水边牛奶实验3
神奇的密信推进新课
通过刚才几个小实验同学们应初步领略了化学的神奇,那么大家想不想学好化学啊。要学习化学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化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化学研究的是什么、什么是化学?
回答: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过渡)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完善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化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看化学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那几个过程
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了化学,但并没有建立化学这门学科。2、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建立,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学科。(道尔顿建立了原子论、阿伏伽
德罗建立了分子学说;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建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3、元素中期表(律):完善了化学,是化学有规律可循。(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
素周期表)
4、纳米技术:标志着化学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
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新方向(和同学们一起阅读教材10页绿色化学部分,知道绿色
化学又称什么化学及绿色化学的特点)
过渡;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化学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例如:农药化肥的使用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污染了水源,土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塑料制品的使用在极大的方便人们生活的是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污染,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化学。要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相应的方法,要学好化学我们就要做到动脑:反思、思考动口;提问、交流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课堂练习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的发展史3、化学是一把双刃剑4、如何学好化学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与技能
1、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些是化学性质。教学重点、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通过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用具:
试管、带孔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研钵、坩埚钳、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镁条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复习:什么是化学?引入新课;
本节课开始我们正式走进化学世界,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而物质又是不断地变化之中的。比如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受冷变为冰。玻璃受到撞击会破碎、铁生锈、木材燃烧等许许多多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又怎样分类呢!实验1
水沸腾实验(注意:试验后要解释谁的三态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实验2
研磨胆矾(实验前先让同学们看胆矾晶体,研磨后再让同学们看研磨后的胆矾)只是物质形状发生改变
有以上两个实验总结:只是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而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教物理变化(如:水的挥发,蜡烛受热融化、纸张被撕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实验3
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注意引导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实验4
加热家是碳酸铜(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总结:都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铁生锈、煤的燃烧、纸的燃烧等)观察图14
化学变化具有的特征:
1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2、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吸热等)
提问:是不是伴随发光、放热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呢?不是,如灯泡发光放热但是物理变化
那么,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呢?
依据: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变化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总结: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课堂练习:板书审计: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3、化学变化的特征:(1)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能量变化
4、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知识回顾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判断依据
推进新课:观察一杯酒精,说出它的下列性质颜色、状态、气温、点燃时是否燃烧(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这些性质的时候思考这些性质的表现需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观察后总结:
1、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举例解释不要说得太多)2、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注可简单介
绍几个定义,利用水的状态改变来说明;但不要说密度)思考:在语言叙述上,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区别。(举例,请同学们体会总结)
区别:一般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是由“可、能、易、会。”等词语,如酒精燃烧化学变化,而酒精能燃烧(化学性质)
由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乙醇可以用来作燃料,石墨可以用来做笔芯的表明,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物质的用途。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区分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可续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实验分析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会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有意识的从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重点难点:并能明确表达结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具:烧杯、澄清石灰水、火柴、蜡烛、水槽等教学过程;回顾旧知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特点,判断依据2物理性质,化学性猪的区别
【推进新课】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一般以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化学学习,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来学习一下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提问:要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就行探究主要可分为那几各阶段呢?答:简单的可分为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进行研究1、点燃时:(实验过程中注意讲解要详细,重点为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如何得出结论)(1)取一根蜡烛点燃观察火焰的分层(可画图讲解);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和焰心(2)取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一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情况现象;火柴梗由内向外逐渐变黑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
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提出蜡烛燃烧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什么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熔化是一个物理变化)
2.、熄灭后
熄灭蜡烛我们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熄灭蜡烛我们看到有白烟产生。提问;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物质?猜测:A水蒸气B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验证:用火柴点燃白烟,若白烟是蜡烛重新燃烧则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否则为水蒸气。现象:看到蜡烛复燃证明:白烟为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其实燃烧的是石蜡蒸气,遇冷后升华为石蜡固体小颗粒)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
仪器: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教学过程:
复习旧识:蜡烛火焰的分层,蜡烛燃烧的产物,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的现象,蜡烛熄灭后的现象,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引入新课:“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实验: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呼出的气体(C,D)分别向A,C中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
现象,并做好记录。
2、另外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中,观察木条燃烧的状况3、对这干燥的玻璃片呼气现象:
1、A中无变化,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B中无变化,D中木条火焰变小甚至熄灭,证明氧气含量减少。3、玻璃片上有水雾生成。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增加。结论:两多一少
1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怎多,氧气的含量减少。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知道药品的取用规则,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方法过程与方法
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室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难点:药品的取用
仪器:锌粒,沙、教科书附录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夹等仪器。【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化学就要进行化学实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来学习如何进行化学实验。但是,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还必须先认识一下进行化学实验常见的一些化学仪器,以及一些实验室的基本规则。这就是说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化学仪器(注意实物介绍,及对实验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的记忆)二、实验室药品的取用
1、实验室药品的取用规则(前三条要求记忆)(1)“三不原则”(2)药品取用原则
(3)剩余药品的处理要做到“三不”原则。(4)实验室要注意保护眼睛2、简单介绍如何来连接仪器装置3、实验室如何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连接装置,将导管的一段进入水槽中,用手握住容器底部,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4、简单介绍几个实验室常见的图标(并作两个练习)三、实验室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广口瓶中。
(1)粉末状药品的取用仪器:药匙或纸槽
操作;一斜、二送、三直立
首先将试管倾斜,然后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最后将试管直立起来。注意:用过的药匙要立即擦干净。
过渡:那么实验室又是如何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呢?(2)块状或大颗粒状固体药品的取用仪器:镊子
操作:一横二放三慢立
首先将试管横放,然后将药品放到试管口,最后将试管缓缓地直立起来!(缓慢直立起来的原因是防止药品滑落打破试管。
(3)定量固体药品的取用仪器;t托盘天平
操作:托盘天平的使用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
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
知识点:托盘天平的精确度0.1克;左物右码;物体质量=砝码+游码如何读游码:读游码的左边。2液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量筒和胶头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靠)步骤:
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见前6问.
(1)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2)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3定量液体药品的取用工具;量筒和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
教学过程
除了化学实验在常温下进行实验外,我们还要再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化学实验,下面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一、物质的加热
问:要对物质加热我们就需要加热仪器,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酒精灯作为实验室加热的主要热源。那么酒精灯是如何使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的,应用火柴点燃。
3、用完酒精灯后要用灯冒盖灭而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引燃酒精灯)。4、酒精灯洒在桌面燃烧起来,要用是抹布盖灭。
补充:添加酒精要用漏斗,量不超过2/3,不少于1/4。板书:2、给物质加热
(1)给液体加热
A、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为什么)B、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C、加热前要预热,用酒精的得外焰加热。D、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试管与地面成45度角
E、加热前把试管外壁擦干后再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F、加热后不能骤冷。(2)给固体加热
A、加热前要预热,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B、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总结:给固体加热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1、试管外壁有水
2、未用酒精灯外焰加热。3、加热前未预热。4、试管口未向下倾斜。5、加热后骤冷。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成分。
2、能根据拉瓦锡实验原理进行简单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3、认识并能够区分混合物及纯净物。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重点
空气的成分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教学难点
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分【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没有食物能够生存7天,没有水只能生存3天,但是如果没有空气呢?相信不会超过五分钟,那么我们到底需要空气中的什么呢?它又包含哪些成分呢?
【推进新课】
阅读教材28页1-4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谁最先通过什么实验发现了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两种气体?拉瓦锡通过燃烧汞的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简单介绍空气成分的发展史)文字表达式
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汞+氧气氧化汞加热那么下面我们就沿着前人的足迹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简单介绍原理)板书2、空气成分测定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2、黄色火焰3、放出大量的热
4、打开止水夹,水被倒吸入集气瓶中,约为集气瓶剩余容积的1/5。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强
的作用下,水被倒吸入集气瓶中。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内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文字表达式
点燃
红磷+氧气氧化汞进入容器中的水低于1/5的原因:1、红磷量不足
2、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3、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进入容器中的水高于1/5的原因
1、胶塞插入太慢。2、止水夹没有夹紧。
(原因都是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出来一部分)为什么集气瓶进水没有进满?
1、氮气不溶于水
2、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5、空气的成分
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1、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氮气)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如空气)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区分
1、能够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否则为混合物
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二、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具有以下特点:
(1)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2)纯净物组成有固定比例关系。(3)只含有一种固定物质。
混合物的特点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净物混合而成。
(2)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3)在混合物中各组成仍保持原来纯净物性质。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1氧气: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2、氮气:氮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来作保护气。3、稀有气体: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灯气体的总称,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可作保护气及不同颜色的光源四、保护大气空气污染:是指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超过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空气污染。
1、空气污染的成分
A、粉尘(可吸入颗粒物):烟尘和沙尘
B、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2)工厂排放的废气(3)汽车排放的尾气
(4)水泥厂的粉尘,建筑工地的扬尘,沙尘暴等(5)火灾,火山爆发等3.、空气污染的危害
三大危害: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臭氧空洞(氟利昂)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1)加强空气质量检测
(2)消除污染源,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研制和开发洁净能源等;
(3)治理废气,如工厂的废气处理后在排放,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4)积极植树造林,栽种花草,改善环境课堂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空加压液态升温气降温空气蒸发
课题3制取氧气(1)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等。(2)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3)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演示和讨论,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
催化剂的概念。
(2)通过对几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讨论使学生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反应原理2、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复习旧知】空气
【引入新课】播放视频赵本山《卖车》小品视频节选,引出氧气的重要性。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呼吸空气就可以满足我们对氧气的需求,但是有时我们需要纯净的氧气,比如在潜水、医疗等,那么我们如何来制取纯净的氧气呢!要制取纯净的氧气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在工业上如何来制取氧气,另一方面实在实验室如何来制取氧气。本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但也要知道工业上我们是如何来制取氧气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工业上是如何来制取氧气的:【推进新课】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太空气
氮气先蒸发成气体(沸点-1960C)
剩余的主要是液态氧气(沸点-183C)
由于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的多种纯净物组成的所以,各成分有着不同的沸点,这样我们根据各成分之间的沸点不同将空气中各成分分离开,这种方法叫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过渡】工业上我们可以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之前有氧气,那么在实验室我们是否也能采用分离也太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呢?如果不能采用那我们在实验室应该如何来制取氧气呢?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通过实验来讨论学习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思考】那么,在实验中我们用到的这些氧气是如何得到的呢?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探究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
(2)将纯净的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并加热,同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有什么
现象发生?
0(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
伸入试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编号123现象木条不复燃木条复燃气木条不复燃二氧化锰不能分解出氧气原因没有大量氧气生成常温下过氧化氢遇二氧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思考1】比较上述几个实验,说明过氧化氢大量分解放出氧气需要什么条件?结论:
二氧化过氧氧气+水过氧化氢如果实验前称出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化氢
没有改变
【思考2】二氧化锰好象永远也用不完,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一变两不变
(1)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
(2)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2、加热氯酸钾固体;3、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观察、填空
过氧化氢溶液是一种____色液体;二氧化锰是一种____色固体粉末;氯酸钾是一种____色固体物质;高锰酸钾是一种____色的固体。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氧气+水
氧气+水
观察以上反映有什么特点?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3、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2)将药品装入试管。(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对准试管中有药品的部位加热。(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6)收集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
谐音记忆: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4、气体的收集
1、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2、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所收集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向上排空气法(所收集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答疑解惑:课堂练习:谈谈收获:板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2、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3、加热高门酸价制取氧气三、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四、气体的收集
排水法和排空气法
课题3实验室制取氧气(2)
【知识回顾】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原理
【导入新课】知道了如何制取氧气的原理后,这节课我们来选择反应装置,并亲自动手制取氧气,然后验证氧气的性质
【推进新课】要验证氧气的性质我们就要收集氧气,那么收集气体地方法有哪几种呢?板书:1、气体的收集
排水法: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排空气法:
(1)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所收集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3)向下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所收集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2、实验装置
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3、仪器组装原则从下到上,从左到右4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2)将药品装入试管。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对准试管中有药品的部位加热。(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6)收集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
谐音记忆:查、装、定、点、收、离、熄
茶庄定点收利息
那么我们如何来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不是氧气和是否收集满氧气了呢?5、检验
1、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2、检验是否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一不小心我们的操作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下面我们就以起来看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6、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倒流,是试管底部破裂。B、导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少露出橡皮塞,有利于气体的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是,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污染制取的气
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深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理由集气瓶内空气的排出,使收集的气
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1、固固加热型(高锰酸钾、氯酸钾):固体和固体反应制取气体,并需要加热。2、固液型(过氧化氢):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并且不需要加热。固体与液体反应,注意事项:
①,漏斗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气密性检查: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
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③,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C,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课后练习:课堂小结: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氧气化学性质的掌握教具准备;氧气(四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细沙、燃烧匙、火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的更旺。大家知道木条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吗?是氧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推进新课】展示一瓶制好的氧气(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气味吗?
(3)氧气溶于水吗?与在水中考什么呼吸?他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退之氧
气的溶解性如何?
板书: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分析】改变条件氧气液氧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的)演示实验;实验2-2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化学性质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提问】如何检验氧气?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木条复燃则为氧气。【演示】实验2-3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分析】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叫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些化工厂排放的气体中常含有二氧化硫。
点燃硫+氧气二氧化硫
【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火焰更亮。点燃
木炭+氧气二氧化碳演示:实验2-4
现象;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提问】
1、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少量的水?2、柴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带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回答】
1、防止集气瓶炸裂2、引燃
3、以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点燃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总结】
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
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及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过渡】从上面的三个反应来看都生成了一种物质,像这种有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上述反应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反应物种都有氧气,我们把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又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两大类。练习
板书设计:
201*年-201*年八年级化学教案学校
姓名中学22::
第三章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的粒子组成。2、掌握分子及原子的特征及区别与联系
3、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得信息
2、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
理解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教学难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及微观观点的建立教具准备
100毫升量筒,200毫升量筒,烧杯,注射器,胶头滴管,温度计,浓氨水,酒精,水,酚酞,黄豆绿豆,酒精【引课】在我们学习化学第一课的时候就知道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课学。从这章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物质的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丰富多彩,有高山流水,有鸟语花香这些都是物质,宏观的这些物质由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就是分子和原子。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板书:一、分子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是肉眼看不到的,比如说我们将蔗糖溶解在水中,蔗糖不见了那么蔗糖消失了吗?没有我们还可以偿到蔗糖的甜味。这个例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那么分子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一滴水中竟然有约16万亿个水分子。这些水分子共同组合在一起才能组成一滴水分子,而这一滴水分子只有约0.05克。可想而知水分子的质量有多么的小啊。板书:1、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品红扩散试验和氨分子扩散试验证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板书;(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试验:冷热水品红扩散试验。
证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思考:
1、将一体积黄豆与一体积绿豆混合,所的体积是否等于两体积之和?2、将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3、注射器中的空气可以压缩。
(气态分子间隔较大,固态和液态分子间隔较小)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间隔较大,液态和固态分子间间隔较小)物质三态之间变化实质上就是分子之间间隔的改变,在物质三态变化过程中,分子和原子的
大小和数目不发生改变,分子间的间隔改变。【分析】钢轨为什么一段一段的中间有缝隙?在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当温度发生改变时,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体积改变
【当堂训练】试卷讲评:课前学生自主改错,课上巩固讲解,课后复习审查【理论提升】【不知作业】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分子
1、分子的特点: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间隔较大,液态和固态分子间间隔较小)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实质上就是分子之间间隔的改变,在三态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大小和数目不变。
3.1分子和原子(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化学集体备课》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化学集体备课: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化学集体备课》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8672.html
- 上一篇: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归纳
- 下一篇: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