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05.聋哑人学习团队的建设与思考

时间:2019-05-29 14:46:58 网站:公文素材库

05.聋哑人学习团队的建设与思考

《聋哑人学习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实验报告

上海市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

一、立项背景

芷江西路街道“无声沙龙”是一个聋哑人的学习团队,成立于1994年3月,前身是聋哑人周日文化茶座。十三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每星期日上午的“周日文化茶座”,总是济济一堂:聋哑人在一起喝茶下棋、聊天问好、看报读书、自娱自乐;他们在“无声沙龙”中讲政治、听新闻、学法律、说保健,组织参观、联欢、座谈、游园等各种活动,不仅促进了相互间的情感交流,还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生活更加充实,素质也得到提高。201*年“无声沙龙”被评为“上海市十佳聋人集体”,201*年被评为“闸北区优秀学习型团队”,201*年“无声沙龙”读书班又被上海市聋人协会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今天,“无声沙龙”已经成为芷江西社区学习型团队的优秀典范,成为社区终身学习活动中的一朵亮丽的奇葩,闻名华夏。

十年来,“无声沙龙”的团队发展,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

首先,“无声沙龙”团队的聋人组成结构已发生明显的变化。今年在对经常参加活动的聋哑人进行的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与十年前的“无声沙龙”成员情况相比,年龄偏大的特点基本没变(60岁以上的老年聋哑人所占比例从70%降到60.5%,50-60岁间的所占比例从22%升到27.9%);从成员的文化程度来看,则有了明显提高(初中以上学历的所占比例从21%升到63.9%;原来还有31.1%聋哑人是文盲,现在已经没有了)。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聋人们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许多聋人已经不满足于原来的“茶座”式学习,他们要适应科学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需要学习电脑、上网等新知识、新技能;他们需要追求美好的生活,企望学习舞蹈、插花、美容等技艺来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他们也盼望走出聋哑人的小圈子,融入大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贡献。

这些变化反映了聋哑人的自我觉醒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他们走出封闭、融入社会的具体表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没有理由不为像聋哑人那样的社会弱势群体创造一个平等的、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和条件。

因此,“无声沙龙”团队建设就必然要面对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加以解决:1、聋人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的矛盾

“无声沙龙”以老年聋哑人为主,文化基础大都在初中以下;加上因为听力障碍,与外界沟通较少导致的知识贫乏、自卑心理等弱点,使他们在学习中自信心不强,学习效果较差,容易打退堂鼓。

2、聋人的学习要求与社会能提供的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

由于聋人的听力障碍产生的人际交流困难,使他们难以与健听人一起在同一条件下学习,而目前社会专门为他们提供的学习机会太少,即使有全方位开放的意愿,也必然受人力(特别是手语老师)、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限制。

3、团队自身发展基础与社会关怀沟通之间的矛盾

聋人最大的障碍不在听力障碍,而在交流障碍。长期以来,“无声沙龙”活动基本上还是局限在聋人圈内,团队自身发展必定受到制约。虽然社会并不缺少对聋人的关爱,但由于交流障碍或关注点的不同,使社会关怀往往局限于物质方面。因此,实现聋人团队与社会关怀之间的进一步相互理解和沟通,也就成为解决聋人团队发展中面临问题的关键。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事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和谐友爱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无声沙龙”团队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为了让残疾人群体都能分享到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从201*年开始,街道文教科就开始把“无声沙龙”

建设纳入计划;201*年,街道又申请把“聋哑人学习团队建设”列为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试图通过实验,在全社区进一步弘扬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形成人人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帮助聋哑人团队建设排忧解难,促进聋哑人团队的持久健康地发展。

二、实验目标1、动员和组织社区各方面力量,为“无声沙龙”发展排忧解难,为团队的持续发展建立社区后援服务长效机制;

2、加强“无声沙龙”活动骨干队伍建设,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为团队的健康发展奠定组织基础和骨干保障;

3、鼓励更多的聋哑人积极参加学习,增强自信心,大胆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参与文明建设、共享和谐成果。

三、实验过程:

我们以芷江西路街道“无声沙龙”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实践推进的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无声沙龙”以往活动成果经验的总结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组织“无声沙龙”活动中进行试点,边实践,边修正,边完善。实验的主要过程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查研究

1、收集资料。为了准确地了解“无声沙龙”十三年的发展轨迹,了解“无声沙龙”聋哑人的基本情况,我们在实验开始阶段就先做收集资料工作,把过去零星分散的活动纪录、报道、照片等所有材料汇总起来,整理成册,为下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为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201*年78月在“无声沙龙”聋哑人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自编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聋哑人的学习需求、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成效及其相关的管理制度的调查、征询等。问卷根据聋哑人的特点设计成15题单项选择题。本次问卷实际发放100份,收到89份,其中无效问卷为3份,即实际有效问卷为86份。调查结果,我们专门写成一份《关于聋哑人学习团队的调查报告》(详见附件),使我们对实验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清晰,也更有信心了。

3、座谈访谈。我们先后两次召开“无声沙龙”聋哑人、管理人员、社区学校办学人员的座谈会,参加的聋人40多人,管理人员、社区学校办学人员4人;还与“无声沙龙”的两任组长、读书班学员骨干4人进行了直接访谈,从多角度来了解聋人对沙龙的认识,了解聋哑人的需要、“无声沙龙”办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实际困难。虽然由于言语不通,交流比较困难,但我们始终能从他们的手语和眼神中感受到对学习的渴望、对沙龙的喜爱。

(二)学习知识、提高素质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类进步的天梯和成长的动力。在人类社会悄然向知识社会自然演进的过程中,“学习”不仅是基于生存的需要,它业已成为人们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聋哑人要提高自身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讲,比正常人更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面对知识社会带来的新生活。

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组织聋哑人学习更要“以人为本”。由于聋哑人的听力缺陷,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远比正常人大,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更合适的学习机会,让他们通过学习提升素质,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

在组织聋哑人学习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聋哑人的实际出发,也就是按照聋哑人的学习需要来设置课程,以聋哑人的喜好来确定学习活动的形式,以聋哑人的学习能力来优选教师、安排教学。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个聋哑人都能在“无声沙龙”的学习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内容。在实验中,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三种面向不同层次需求的聋哑人的学习

形式,即(1)以聋人读书班为骨干,并发挥其辐射、引领的作用;(2)以周日文化茶座作为引领的全体聋人的学习载体,营造终身学习的优化的生活氛围、情感氛围;(3)以社区学校开设的聋人技能、兴趣班为拓展领域的学习方式,为聋人终身学习开辟适应个人要求的新途径。

1、聋人读书班1997年就正式开始活动,每月一次,地点在在街道图书馆内,主要是面向团队中不满足茶座式学习的骨干,现有成员30多人。形式以集体阅读为主,内容更加广泛,除了大家感兴趣的书籍,还结合形势学习党的政策、文件和有关理论知识。街道图书馆还时常聘请一些老师为他们进行读书指导。

由于参加读书班的都是沙龙的骨干,我们就充分重视这个班级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引导他们定期讨论“无声沙龙”有关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组织团队讨论团队的制度、章程,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无声沙龙”团队建设的核心组,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发挥辐射,辅导引领沙龙中的所有成员共同学习,共享学习快乐成果,在团队建设中日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2、“周日文化茶座”

“周日文化茶座”是“无声沙龙”早期主要活动形式。每周日上午举行,地点在街道老年活动中心,风雨无阻。形式以读报、讲座为主,一般由聋人骨干自己精心准备;内容有新闻、政策、法律、卫生、保健等人们日常关心的知识。由于参与者不确定,只要愿意都可参加,每次至少有近百人参加,每年参加人数可打五、六千人次。虽然规模大,组织工作比较困难,但“周日文化茶座”这种形式比较符合老年聋哑人需要。老年聋哑人退休后蜗居一隅,难与一般正常人交流倾诉,容易被孤独、寂寞、焦躁、消沉的心理所笼罩,他们需要交流。在“周日文化茶座”中,他们打着手语,围桌品茗聊天,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上台发表“演说”,高谈阔论,直抒胸臆倾吐心声;也可以自娱自乐,表演小品,讲讲笑话。面有愁容者,在大家开导下烦恼丢到了脑后;心有困惑者,在别人帮助下寻到答案豁然开朗;对生活缺少信心者,重又鼓起了勇敢的风帆。他们既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又开阔了眼界,不亦乐乎。

“周日文化茶座”是一个典型的手语聚会,因此成为老年聋哑人的最爱。在本次实验中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到,老年聋哑人最喜欢的就是每周一次集体形式的沙龙学习活动。实验过程中,我们组织骨干担任每次茶座的演讲员,事先准备内容,引导学习方向。

朱阿婆的故事足以证明“周日文化茶座”之热。八十多岁的朱阿婆,子女五个均已成家。老伴过世后阿婆形单影只,加上有耳听不见,有口不会说,一个人在家苦闷难熬。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无声沙龙”活动后,谁想一发不可收拾。至今,五年的风雨寒暑都没能使她缺席过一次。虽已满头银丝、精神颇佳,她打着手语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有许多聋哑朋友可以交流,从此不再寂寞苦闷,更重要的是,每次还可以‘听’到一周新闻。还可以学到一些法律常识、医疗保健、老人心理学等等,在这里真的很开心。”

3、社区学校的聋人班

街道社区学校、图书馆根据聋人学习的需要,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学校,专门为“无声沙龙”聋哑人开设了文化、休闲、技能类课程班。只要一定数量的聋人有需要,社区学校就聘请合适教师为聋人开班。几年来,已先后开设过手语、舞蹈、烹饪、插花、足底按摩、中国结、丝袜花、剪纸、手语唱歌、电脑上网等课程近20个培训班,参加过培训的聋哑人达到400多人次。“无声沙龙”的聋哑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参加社区学校的学习,能和正常人一样享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快乐。

201*年,在区图书馆的支持下,我们为聋哑人办了两期电脑培训。为保证学习成效,我们专门聘请手语老师协助教学,大多数学员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百万家庭网上行”的

合格证,同时还获得了区图书馆发放的免费上网卡。选聘教师家住中华新路730弄的高仲明是“网上行”的首批学员,参加培训前几乎没有“碰”过电脑。通过3个月的学习,他学会了打字、收发邮件、浏览网页、聊天等技能。他兴奋地用手语告诉老师:“学电脑太有趣了!上网冲浪,不仅使我们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也让大家增进了交流,感谢街道和区图书馆为我们提供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三)组织活动,凝聚团队我们所说的团队,是一些人组织起来做某件事情。简单定义是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共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无声沙龙”就是一个学习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手语是他们的基本交流手段。正是手语,使聋哑人凝聚在一起,产生了很强的向心力。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聋哑人对团队建设关键因素的选择首先是个人因素,其次才是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他们认识到团队发展离不开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依靠的是每个人的动力、能力与恒力。在“无声沙龙”中定期组织一些团队集体活动,是有利于产生凝聚聋人的向心力的,是有利于“无声沙龙”持久健康发展的。

我们把每月一次活动,纳入“无声沙龙”年度计划,结合不同的节庆和主题,组织各种形式的团队集体活动。街道为他们联系社区单位,在经济上又给与一定的支持。仅从201*年1月至今,已先后举行联欢会、演讲会、专题讲座、参观、演出、慰问、郊游等活动19次,参加达1523人次。

(四)走向社会,展示风采

要真正满足聋哑人全面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渴望和需求,我们认为首先是要给他们以公平的学习机会,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自信心,同时,更要鼓励他们直面社会,努力为他们全面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搭建桥梁,创设平台,让他们在广泛的社会参与中,增强自信,体现价值。

为聋哑人全面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创设平台,是“无声沙龙”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无声沙龙”的活动,绝不仅仅是品茗聊天、自娱自乐。更重要的是聋哑人在“沙龙”里畅谈国家大事、学习知识技能、交流思想情感,以及参加社区学习、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了自身素质,以及社会参与的程度和社会交往能力。他们的作品,在社区终身教育节上展示,他们的舞蹈在街道各种重要活动中频频亮相;希望工程、抗洪救灾,他们你几元、我几元,捐钱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心;刘翔夺金牌、女排夺冠,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为中国“呐喊”助威,拍手叫好。他们走出去,看社会新面貌,参观科技展;他们请进来,学习自强模范、先进人物的模范榜样他们始终和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我们通过积极搭建聋哑人创设展示才华的活动平台,支持和鼓励无声沙龙表演队伍走进社区,参加建党85周年歌会、区首届终身学习节成果展演、第十届终身教育节庆典演出等重大社区活动不下8次。聋人舞蹈队每次演出排练,我们都给与了重点关注和支持,保证他们演出成功,使之成为全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演出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使聋人增强了自信。聋人王林香自豪地说:“去年,我们伟大的党建党八十五周年,在星火电影院歌会上,我们手语班学员又一次亮相演唱了‘党啊,亲爱的妈妈’。我们在庄严的党旗下,用我们的双手唱出了心中向往已久的歌。我们永远忘不了台下的掌声一遍又一遍地响了起来。我们的心情是万分激动,无比自豪。这一切是街道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李老师精心辅导的成果,使我们的境界越发宽广,手语班办得更兴旺、持久,让我们的歌越唱越美。”

(五)培育骨干,建章立制

学习型团队是以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所以,建设好“无声沙龙”这样的聋哑人团队,除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有效支持之外,还必须要建设有聋哑人自己的骨干核心群体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团队共同愿景的确立和团队学习的实现。

芷江西路街道“无声沙龙”的团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成员是不稳定的,只要是聋人就可以自愿参加。因此,最多的时候竟出现了100多人的场地挤进了二三百人的情形。由于其组织一直比较松散和随意,内部又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来对其成员进行保障与约束,以前因一个人的原因导致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的情况亦常有发生。为了“无声沙龙”学习团队的健康发展,我们从项目立项开始,就注意从1997年就参加“读书班”、并能坚持至今的那批成员中培养骨干。我们在“读书班”活动中,组织这批骨干讨论制订“无声沙龙”年度计划、分工落实各项活动的组织、承担主持、主讲等任务,还组织和指导他们根据“无声沙龙”的实际逐步制定团队的章程和必要的规章制度,使他们逐步承担起“无声沙龙”团队核心的作用。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成为“无声沙龙”活动的骨干了。

一年多来,这批骨干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得“无声沙龙”的活动更加富有计划性、针对性,所开展的活动也越加受到大家的赞许和支持,已经在聋哑人中逐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带头人集体形象。这一切必将为“无声沙龙”今后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六)社区关怀,建有网络人的权利实现和能力发挥,都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支持。聋哑人毕竟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是少数人,所以容易成为被多数人遗忘的角落;正因为他们是困难和弱势群体,也就不能和强势群体那样拥有实现权利的相应优势,而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扶助才能帮助他们实现。社区肯定不能帮助解决聋人的所有困难,但我们有责任,尽力为他们提供开展活动的条件,解除他们的烦恼,使他们生活充实丰富,共享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无声沙龙”团队建设,就不断得到街道政府的支持。街道把社区仅有的活动场地提供给聋哑人搞活动,组织了“聋哑人周日文化茶座”,使社区的聋哑人从此有了一个固定的免费活动场所。1997年街道指定图书馆负责人关心“无声沙龙”建设,在沙龙中开办了“聋人读书班”;从201*年开始,街道社教办开始直接关心“无声沙龙”,由此畅通了“无声沙龙”与社区各单位的沟通渠道,形成了网络。闸北区残联闸北区聋协

无声沙龙芷江西路街道图书馆

芷江西路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学校

社区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在街道社区学校、图书馆直接参与帮助下,“无声沙龙”积极制订活动计划,落实活动

组织,不断加强和聋哑人的沟通,了解聋哑人的需要。他们根据聋人学习需要设计课程、讲座,选聘讲师;有的还学会了手语,直接与聋哑人交流或上课。通过社区教育的网络,“无声沙龙”的活动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几年来,来自上海聋青技校、第一聋校的老师担当“无声沙龙”的培训班教师,在芷江西社区形成了这样一个志愿服务网络,为“无声沙龙”持久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证。

我们在实验调查中发现,由于“无声沙龙”原有的手语退休教师面对不断膨胀的知识更新已力不从心。手语翻译问题成为团队提升学习水平的主要矛盾。我们就及时通过社区教育网络寻找相应资源,经过努力,在上海聋青技校征集到12名教师志愿者,还通过与闸北民盟区委的同创共建协议,与上海聋青技校民盟支部建立联系。在今年的社区教育年会上,正式成立“无声沙龙”志愿服务者队,不仅为“无声沙龙”解决当前的困难,也为团队的持续发展建立了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四、实验成果

(一)“无声沙龙”团队建设取得明显进步,表现在:

1、“无声沙龙”团队骨干核心队伍基本形成,并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得到团队成员的普遍认可。

2、“无声沙龙”团队的基本章程和规章制度初步形成,并逐步发挥了作用。3、“无声沙龙”团队组织的各项活动计划性增强,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4、“无声沙龙”成员聋人的自信心更强,对进一步办好“无声沙龙”也充满了信心,团队的凝聚力更强了。

(二)为“无声沙龙”为社区关怀中心的芷江西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并进行了成功运作,成为“无声沙龙”团队持久健康发展的社区保障。

(三)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有经验论文、调查报告、章程制度、沙龙季刊等十余篇(详见附件)。五、问题与思考

一、社会和政府应大力扶植开展“无声沙龙”那样的学习团队活动。

芷江西路街道“无声沙龙”成功的主要条件是两个:一个有保障的活动场所、加上受聋哑人欢迎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它能吸引数以百计的聋哑人,从全市各区县跋涉赶来参加的事实,说明了“无声沙龙”学习团队活动是深受聋哑人群体欢迎的,也说明了社会为聋哑人群体提供的活动场所实在太少。对“无声沙龙”聋哑人学习团队建设不能苛求标准,更不能急于求成,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应大力扶植开展“无声沙龙”那样的学习团队活动,满足广大残疾人的需要。

二、关爱残疾人的事业需要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参加特奥运动员活动时说:要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排忧解难,努力形成人人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在现有的社区终身教育体制下,社区学校是有义务为全体社区居民,也应该包括聋哑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几年来,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学校依靠社区资源的支持,先后在“无声沙龙”为聋哑人开设过许多学习培训班,满足了聋哑人的学习需要,受到聋人欢迎。但是由于沟通交流的困难,聋哑人无法参加社区学校的正常班级学习,导致学习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人力(手语老师)、物力、财力之限制,学校只能象征性的开设少数课程,而没有能力为聋哑人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让他们同健全人一起享有平等的教育,分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所以需要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

三、关爱,尊重聋哑人不妨从提倡健听人都来学一点手语开始。今天的社会,聋人看病时找不到会手语的医生,打官司时,找不到懂手语的法官,买东西时,找不到懂手语的售货员聋哑人的权利由于无法沟通而得不到保护,这对聋人是很不公平的。聋人渴求社会予以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权利的维护。我们关爱,尊重聋哑人不妨从提倡健听人都来学一点手语开始,主动地走近聋哑人,学会与聋人进行交流,无疑是对聋哑人最好的尊重,最具实际意义的关爱。

四、能最终改变聋人弱势地位的只能是聋人的自我觉醒。

聋人要自信,“听不见”给聋人带来只是不方便,在其他方面不比任何人差,健全人能做到的,聋人经过加倍努力也能做得到。聋人要自强,要走出聋人自己的小天地,积极主动地到社会中展现聋人的风采,勇敢地用并不动听的口语与健听人交流,自在自由地用娴熟的手语与朋友交谈,勇敢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聋人弱势地位,和所有的人一起共享生活的快乐。

扩展阅读:09.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崔秉文

摘要:建设学习型社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区的迫切需要,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1、加大宣传,营造浓厚氛围;2、整合资源,构建学习体系;3、创新载体,构筑多元平台;4、挖掘人才,建好教育队伍。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是一项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领导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的建立,才能确保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有效推进。

关键词:创建学习型社区实践思考

党的十六大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自201*年人民广场社区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学习化社区实验基地”以来,为推动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落实,人民广场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主线,以教育为手段,把“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区”,作为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市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之一,广泛发动社区单位和市民群众,努力把人民广场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创建工作开展七年来,我们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对如何深化创建工作,提出了进一步思考。

一、充分认识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只有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才能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一)建设学习型社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命运。学习型社区即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出现的一种具有学习属性的社区模式,是社区发展的方向。通过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让社区市民树立起新的学习理念,努力做到人人学习、终身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就能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趋势,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建设学习型社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某一单位的体制正逐渐被打破,“单位人”正在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大量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社区,使社区承担的社会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目前,社区二元结构状况异常突出,精品楼宇与老街坊住宅并存;高学历、高收入的富裕人群与低文化、低收入的困难人群并存。利益的分化、文化的差异,使得社区成为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创建学习型社区,组织市民参加学习教育活动,使人们由未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会逐步形成共同的愿望和共同的行动。现在祖孙同窗、夫妻同学、邻里相伴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样就加深了人们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和理解,增进了友谊,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这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建设学习型社区,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整个社会不断创新的基础,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基础,而学习力又是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学习型社区形成后,一方面,在社区内营造学知识、练技能、思改革、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动力;强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生活着学

习着、学习着生活着”的观念,使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的有机结合中不断增长才干,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社区的创新活力,为加快发展积蓄新的能量。另一方面,创建学习型社区也是提高社区工作水平,促进社区工作开拓进取的有效途径,从而为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二、准确把握学习型社区的特点,积极探索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规律

只有抓住了特点,掌握了规律,才能不断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学习型社区的主要特点。在创建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等学习型组织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学习主体的广泛性。学习型社区的学习主体应涵盖社区的每一个成员,尤其要侧重于在岗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包括离退休、伤残、下待岗、失业、外来人员及青少年学生等。从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幼;从文化层次来看,有高学历的白领,也有在校学生,还有文盲、半文盲的弱势群体。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动社区群众,激发广大群众的学习热情,共同把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做好。

2、学习资源的多样性。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不仅包括中小学、社区学校等专门的教育机构,还包括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大量的文化机构;不仅包括专兼职教师、志愿者等显性教育人力资源,还包括学生家长、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等潜在教育人力资源。整合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满足全体社区成员学习的需求。

3、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型社区的学习内容,是其他类别教育的补充、细化和深化。因此,要从社区市民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出发安排学习内容,内容要紧贴实际、紧贴生活、紧贴群众,引导社区成员自觉学习时事政治、道德法制、科普文化、专业技能、卫生保健、休闲娱乐等知识。

4、学习目的的特定性。学习型社区的学习有特定的目的,就是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社区生活方式和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市民的创造力,提高社区全体成员以及社区本身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获得社区成员和整个社区不断发展的能力。

(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一般规律。

学习型社区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也可以说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但它与精神文明建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建学习型社区,必须积极探索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一般规律。

1、学习型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创建学习型社区,必须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为此,必须注重研究社区市民的需求,在激发市民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上下工夫,为市民提供真诚的服务,从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生的圆满、人格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潜能的开发、价值的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文精神的传承等,并为之营造环境,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2、学习型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能孤军奋战。这项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要系统规划、整体部署、周密组织、协同推进。在系统内,必须建立灵活、高效的领导、协调、激励、保障等机制;在系统外,要充分与外部环境互动中,促使双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创建成效。

3、学习型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是一个由低层次向高水平递阶进化,逐步实现由物质层到制度层,再到心理层的社区文化的塑造过程。起始阶段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创建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制度,通

过制度确保规范运作,最终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引导和培育社区成员树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全体社区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只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加大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自201*年以来,我们坚持每年都开展终身学习宣传教育周活动,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运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张挂横幅,制作板报,开辟宣传栏,组织文艺巡回表演等。我们依托《广场鸽》、《广场家园》、《社区党建》等简报,街道门户网站(党群工作信息平台)以及企业单位的电子屏、公交语音信箱等社会资源,不断掀起宣传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高潮。

为了使学习型社区更加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及社区(街道)行政组织党组、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在“三条线”上的作用,紧紧依托社区党建工作会议、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精神文明共建促进会等载体,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学习动力问题。我们还注重充分发挥知名人士的专业特长和社会效应,邀请社区内外知名人士参与社区文化、教育和学习活动,激发社区成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加强宣传工作,逐步形成创建合力,完善了全民动员、全民宣传、踊跃参与的创建格局。

(二)整合资源,构建学习体系

201*年9月,我们对原有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文明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社区流动党校、家长学校等多块“牌子”进行重组,创办了社区学校和区委党校社区分校,以及分布在社区内的学校、居委会、企业的下设教学点。

五年来,市民学校开设了105个学期班和300多期讲座,居委会学习点举办各类辅导交流会达千期次,参与学习者10万余人次,社区市民受教育达到人均3次以上。我们先后与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大光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市级科教文单位,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为社区市民推出了定点学习、免费参观等服务。我们还依托社区资源,建立了“电信世界”等8个市民学习基地、3个健康教育基地、2个法制教育基地和7个少儿潜能开发基地。与六十二中学等驻区单位,联合举办“社区文化节”,积极打造“广场之声”社区音乐会、“社区文化假日俱乐部”、“社区图书馆”、“民间收藏进上博”、“社区院线”、“广场社区美术书画展”、“广场之旅文化观光线”等文化品牌项目。引进高校智力资源,先后与华师大联办“阳光心理”咨询点,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办社区外语角,并成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第一家“共建共学”基地。

随着近年来中心城区动拆迁力度不断加大,原有的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已不能更好的满足驻区单位与社区居民的需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统筹资源,加大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综合各方资源的统合力度,提高资源的共享度、利用度及互补性,使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环境等相关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三)创新载体,构筑多元平台

在学习型社区创建实践中,我们加强多种载体的利用:

1.加强了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近年来,围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推出“两情一引导,打造诚信广场人”主题月活动,包括“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公益引导”等。通过揭示居民区存在的陋习为题材,组织市民自编自排自演了情景小品“小区备忘录”,深入社区、深入小区进行巡演。我们还在弘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的基础上,推出“小区公德档案”,把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中的先进典型编入小区公德档案,在小区中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氛围,进一步推动小区思想道德教育。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广场文化节、市民学校成果展、社区学习

论坛等系列活动,让不同的群体在社区这个大舞台上展示才艺,提升自我。通过评优选优、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网络技术等多种形式,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搭建平台。依托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等思想教育阵地,开展双月“党校进社区”,开设每季度“时事纵横”讲座,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到广大的党员群众中;充分利用“东方讲坛”举办点的平台,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以满足广大干部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我们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小区的“文明链”建设,融洽和谐了人际关系;通过评选“好邻里”、“好楼幢”、“好成员”、“好公民”、“好新风”等“五好”活动以及优秀支部、优秀支书、优秀党员的“三优”典型,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其示范作用,使群众感到可亲可信可学。

(四)挖掘人才,建好教育队伍

1.抓机关党员干部的学习。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带头学习,率先实践,不断完善“精心选题、把握主线、分析现状、总结提升、实践应用”的学习机制,通过深入学习政治理论、本职业务、修身知识,影响并带动周围的群众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学习成为机关党员干部的一种工作、生活的方式。

2.抓好居委会干部队伍的学习。组织学习居委会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民主自治等有关知识,带动社区市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3.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以街道文艺团队为主的核心层,以居委会文体班队为骨干的紧密层和以群众自娱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松散层组成的文体志愿者传播作用,开展交流、辅导,扩大在市民学习中的互动效应。

4.精心培育学习团队。充分发挥社区内有才者、有心者、有闲者、有力者、有需者的作用,把他们组织起来,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讨、进行分析。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激励、互助互动的团队学习,形成团队整体学习力。

我们注重社区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把社区中有特长、热心社区工作的各类人员组织起来,初步形成优质教育人才资源库。我们还不断拓展志愿者活动领域,使志愿者服务深入到小区、家庭、商务楼宇,使社区处处有志愿者的身影,时时有志愿者的服务。我们还定期组织社区志愿者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专兼职教育队伍的流动管理和激励机制,使教育队伍如活水一般,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四、建立健全学习型社区创建长效机制制度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只有依靠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学习型社区建设持之以恒的进行。

(一)领导机制

社区(街道)党工委始终把学习型社区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做到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推进。

社区建立了社区(街道)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委员会,负责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规划、动员、协调和评价等工作。近年来先后制定了《人民广场街道建设学习型社区三年规划》和《人民广场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中途推进会,选择重点单位,广泛听取意见,进行现场指导,切实帮助解决创建中的难点问题。建立并完善了领导调研、科室落实、定期协商、督察督办等一系列长效管理制度,机关的责任科长、部门的负责人都承担了基层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小区创建的指导员任务,实行责任联动。

(二)协调机制

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必须充分依靠和协调各方力量,群策群力,

联手互动。

我们不断探索并逐步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组织协调机制,即:纵向形成学习型社区建设委员会对上负责、对下指导、对外协调的“一口管理”;横向召开“学习型社区”创建联席会议,以加强工作互动、资源整合和协调为主要职责。

社区党组织把社区服务作为基本职责,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构建符合市民群众需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政府在创建学习型社区中的作用,明确教育、文化、科技、人事、劳动、财政等职能部门在创建学习型社区中的责任,强化政府对教育的职责和对教育统筹的力度,对各类教育资源间的衔接和沟通作,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市民学习的热情。并充分调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性,为建设学习型社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激励机制

在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中,我们把创建工作纳入社区(街道)年度工作目标,与行政业务工作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考核。把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纳入文明社区建设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考评范围,将学习型社区考核评估与文明单位、文明楼组、文明家庭等创建评选工作结合起来。

社区每年开展一次“尊师重教”先进评比活动,评比表彰一批在社区支教重教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在社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型”创建氛围。通过评选机关“学习之星”,对学有所成的班组和个人实行奖励,并对学习优秀、业绩突出的干部,优先培养推荐。评选工作由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实现年终综合考评和日常检查相结合,从而确保创建工作健康扎实的开展。

(四)保障机制

创建工作开展七年来,社区(街道)每年拨付学习型社区创建专项工作经费20万元,主要用于终身教育设施改善、公益性终身教育培训活动等事项。从201*年至今,仅在居委会学习点建设配置上的投入就达百万余元。社区设立了社区素质教育成果奖,对社区中小学校每年度的优秀素质教育成果进行奖励,以扩大校际交流,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仅靠政府的单一投入渠道已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我们进一步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并逐步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习者共同承担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稳定发展。

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是一项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虽然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但随着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飞速发展的形势,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扎实工作,总结反思,以新的举措不断提升学习型社区建设水平,为实现“繁荣繁华、文明和谐”的“经典黄浦”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者系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05.聋哑人学习团队的建设与思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05.聋哑人学习团队的建设与思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05.聋哑人学习团队的建设与思考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1021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