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艺术学概论重点归纳
艺术学概论复习重点
1、模仿说: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只有三点差别,即所取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强调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包含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进步合理的内容,但只触及事物的表面,而没揭示其本质。
2、表现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3、文化: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所谓文化获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4、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焦点透视,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画家作画时,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展现,使之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8、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体现在人么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
9、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10、综合艺术的表演性:表演性即指演员依据剧作家提供的剧本,按照的规定情景和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运用语言、动作创造人物形象。11、典型: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获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其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12、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
活、以及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判断题
1、没有绝对再现,也没有纯粹表现。正确。
理由:再现是艺术本质的一种,具有一定的缺陷,没有绝对的再现;表现说是艺术起源的一种,艺术的起源是多方面的综合,不是纯粹的。
2、艺术形象个性化比共性更重要。错误。
理由: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成功的艺术形象应该是同时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和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因此二者同等重要。3、艺术起源于巫术。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完全正确。
理由: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理论又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4、艺术起源于游戏。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完全正确。
理由: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尤其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活动所专有。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5、美育对于弥合现代人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分裂具有重要意义。正确。
理由:感性冲动受理性需要的支配,理性冲动不然手自然规律的限制,完美的人性应该是两者的统一,而审美又是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因此美育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防止其分裂。6、文字是语言的艺术,不具备形象性。错误。
理由: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当然也具有形象性,文字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一定的场景,就如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小潭石记》,作者通过绘形绘神、绘声绘色的笔法,形象逼真的把场景再现出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不正表现出文学也具备形象行吗?7、书法就是写字?错误。
理由: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
写字要求清楚就行,并不强调技法,书法则不然,书法强调的是技法操作下的写字,如果一个人不懂用笔技法,写出来的字就不会具有艺术性,也只能叫做写字。8、摄影技术就是摄影艺术?错误。
理由:所谓摄影艺术,就是拍摄者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艺术创作构思,运用摄影造型技巧,经过安放制作的工艺程序,制成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而摄影技术主要指相机的使用,取景的光圈大小,快门的速度控制等技术的灵活运用。9、艺术就是技术?错误。
理由:技术完全以科学、实用为目的,是生产、创造物质的能力和技巧。当然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但是艺术是指
5、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造型艺术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6、散点透视:中国画在构图上,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近大远小,讲究随物赋形,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均可列置在画面上,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7、焦点透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在同一个立足点上,艺术与科学相
13、艺术想象: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艺术想象对艺术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
14、艺术批评:不仅停留在鉴赏阶段,而是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且做出理论上的鉴别和判断。
15、再现说: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生活,他理解的客观现实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人们的社会生人在物质的基础上对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表现、感知和理解,已经上升到美学高度。
10、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具备形象的直观性?正确。
理由: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缺乏直观性,是非物质的,是一种必须付诸想象才能被感知和领悟的间接性形象。
简答题:
一、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影响艺术,一定时代的社会伦理道德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表现出来;其次,尤其表现在艺术家的情感道德对艺术创造的影响最大,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表现人么的道德面貌、生活时,必然会加入其道德评判和判断。
话剧《玩偶之家》、歌剧《茶花女》、戏剧《秦香莲》、电视剧《昨夜星辰》、连续剧《渴望》引起轰动,内容深涉道德内容,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社会、人物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艺
2、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形象鼓舞了一代人。
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广阔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艺术不能通过读者的感受器官来直接把握,必须借助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呈现出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语言艺术还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想象,留下更多的艺术意境,从而使得语言艺术获得更多广阔的表现天地。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很短,但在两句诗里,就让读者联想时代背景,懂得诗人呼唤人们觉醒、奋斗努力,令人振奋。三、综合艺术的审美性特征:1、综合性与独特性
综合性:是综合艺术的首要特征,从艺术学层次讲,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多种元素,有机融合在自己的表现手段中,丰富艺术表现力。
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说电影就是“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艺术与舞蹈、风景与任务、视觉形象与发声的语言链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独特性:综合艺术的又一特征。
戏剧、戏曲是古老的传统艺术,电影、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区别一目了然。西方的话剧与中国的戏曲,银幕艺术电影与荧屏艺术电视,也有鲜明的区别。2、情节性与主人公
矛盾冲突的主体,是情节展开的依据。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窦娥心地善良,原以为官府会为她伸冤昭雪,但严酷的现实,黑暗的社会、官吏、地痞流氓,使她清醒,但她不屈于命运,在临行前发下三桩誓愿以示冤枉使其形象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3、文学性与表演性
文学性:综合艺术的基础。戏剧影视作品的创造,是在剧作者编写的文学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老舍话剧《茶馆》高度概括描绘旧北京城的一个茶馆,通过其复杂的人物和关系,展示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的50年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
表演性:综合艺术的基础,最突出的特征,指演员依据剧作家提供的剧本,按照的规定情景和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运用语言、动作创造人物形象。
著名电影《梅兰芳》,梅兰芳饰演者黎明以其高超的演技,活灵活现的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生故事四、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艺术语言,它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是由文字、声音、线条等所构成的层次。
影片《林则徐》中,林则徐在江边送别故人,大江茫茫,一叶扁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画面,采用了远景镜头,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蕴藏着无限的诗情画意。
第二层是艺术形象,它是作品内在的结构,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分别具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文学形象等。
《红楼梦》在各类电影、电视、戏剧中由不同演员饰演过这一人物,观众可以直接看到,但在小说中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形象。第三层是艺术意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巨大的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常常需要鉴赏者仔细品味才能领会到。
李商隐“春蚕到死死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今人
便有爱情说、教师奉献说、春景说等多种不同的理解。五、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艺术鉴赏力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六、综合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
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1、艺术的瞬间性:指造型艺术在客观现实生活的动和静的交叉点上将其发展变化的一瞬间形象抓住,以物质材料艺术语言固定下来。
摄影艺术,特别是在体育运动的摄影中,将瞬间定格为永恒。
2、艺术的永固性,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性形象一旦创作出来就同时受一定的物质材料所固定,可以供人们长期反复欣赏甚至千百年地流传下去。永固性使造型艺术形式特存的收藏价值,是其他大多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因而造型艺术的永固性更得以彰显。雕塑艺术古希腊米隆《掷铁饼者》七、语言艺术的广阔性:
广阔性是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文学天地的广阔性,同样来自语言媒介的特性。
语言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变现能力,有几大的自由和容量,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并且能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直接解释
3、两者存在本质差别:范围上,艺术更为广泛;方式上,情节性:叙事性艺术都是要由人物的行动、人物、和人艺术是区别于道德的概念规范的具体描写道德的变化通过艺术来表现;评价标准上,艺术以真善美为标准,道德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道德的变化通过艺术来表现;并非一切的艺术作品都有道德内容。二、语言艺术的间接性:
文学是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由于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特长和优势,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具有其
物之间的关系来形成一个有完整过程的生活事件,都具有故事情节,并以矛盾冲突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在紧张而积累的矛盾冲突后,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对于综合艺术来讲,情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节不但使综合艺术的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通过不同的情节结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戏剧性情节(电影《十面埋伏》、电视剧《渴望》);非戏剧性情节(电影《秋菊打官司》、《城南旧事》)主人公: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品内容的中心,是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达到的,文学这一特点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无法到达的。
语言的这种特性,为语言艺术提供了最广阔的天地,使它具有最大的自由性合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加勒比海岸小镇100多年间的兴衰历史。八、情节在影视、戏剧、文学中的体现:
1、在戏剧上,喜剧和戏曲只要采用戏剧性情节。冲突律法则对结构情节,具有强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运用巧合、悬念等艺术技巧,情节结构上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2.、在影视上,既采用戏剧性情节(电影《十面埋伏》、电视剧《渴望》),也采用非戏剧性情节更多的使用心理结构、情绪结构等方式,偏重发掘人物内心、冲突,是故事情节更接近生活本身(电影《秋菊打官司》)3、在文学上,故事性在不同的儿童文学体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事性是儿童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之一。丹麦作家安徒生《安徒生通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极具故事性。戏剧作品:《雷雨》
《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第一部多幕话剧,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该剧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雷雨》通过周朴园一家的家庭悲剧,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近30年中社会生活的复杂情境。该剧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侍萍、繁漪等极富魅力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对新旧交替时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最见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和表现力,而在对她们的性格和命运描写的同时,作者更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社会和时代,探究更为深层的问题,思考人性、自由等主题与中国现实的密切关系。《雷雨》深受西方悲剧观念的影响,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悲剧杰作。该剧
结构严谨,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上,既符合规范,又极见作者独具的匠心。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关系复杂,现实与历史错综交织,而情节线索却清晰无比,在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中,整个剧情被推向最高潮,也恰好是故事的结尾。极富个性化的人物对白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和成就。论述题:
影视作品:《魂断蓝桥》
《魂断蓝桥》通过青年上尉军官(罗依)和芭蕾舞演员(玛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一座滑铁卢桥上意外地相识、相爱,又意外地分离、重逢、走上绝路的情节,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了这次战争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摧残,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影片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结构
1、叙事手法:《魂断蓝桥》采用了传统的倒叙手法:从结尾说起,中间是完整的大段回忆。(放影片开头的片段:罗依站在桥上,凝望沉思,他从口袋里拿出象牙雕的吉祥符,镜头切入到了二十年以前)
2、《魂断蓝桥》的艺术结构,是传统戏剧式结构。开端表现罗依与玛拉相遇、相识,一见钟情,为后来悲剧性的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发展部分表现罗依和玛拉准备结婚,但罗依突然奉命上前线;罗依突然生还,玛拉跟随他去苏格兰家乡结婚,原来潜伏着的等级差异矛盾深化到极点。高潮表现玛拉向罗依母亲含蓄地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露了在纯洁爱情和传统观念的较量中,玛拉终于失败了。高潮之后的结局是玛拉出走和自杀,影片的悲剧性的结局。
电影语言的运用
1、“吉祥符”先后六次重复出现,影片使用了“重复蒙太奇”:所谓“重复蒙太奇”,是将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魂断蓝桥》中,吉祥符既是女主人公玛拉和罗依的爱情信物,又是玛拉命运的见证。吉祥符本应保佑玛拉幸福,
但它并没能改变战争对男女主人公爱情和命运的摧残,从而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2、蓝桥上四季的更替(放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罗依离开玛拉后的日子:影片没有讲述玛拉如何挣扎,如何沦落,而代之以蓝桥上四季更替、寒暑易节的镜头,表现玛拉的日子过得始终如“蓝桥”上一样的灰色,一样的萧条,用较少的镜头表现出了玛拉生活的艰辛、苦涩。
3、隐喻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法,影片的隐喻表现手法非常简练:玛拉被迫沦落街头卖身,她的行为是丑陋的;玛拉因自卑而自杀,后果是难看的。然而,从本质上讲,玛拉是纯洁的、羞怯的、美好的,为了保全她的完美形象,影片只拍摄了她在滑铁卢桥上独倚栏杆对着陌生人的勉强一笑及卡车过后地上散落的手提包和吉祥符两个镜头,来隐喻她的沦落和生命的消逝,而对她曾经的卖身生涯和自杀后血肉模糊的惨状都简单带过。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是对艺术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学科。尤其注重以人类文化学与美学思想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来揭示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艺术的分类,以及各门艺术的特征。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与此同时,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体性特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艺术离不开社会生活和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同同为画马,唐代画家韩干笔下的马(匹匹肥大)和元代画家孟笔下马(表现马的健美和善跑的特性)迥然不同,各具特色,即融入了艺术家的主体性。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烙印。同样是《柴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笔下的散文朴实醇厚、倾心委婉;而俞平伯的则细腻感人,情景交融。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艺术欣赏中,也存在个性差异。如19世纪俄国作家赫尔岑看完《哈姆雷特》后深受感动,号嚎大哭;但与其同时代的列夫托尔斯泰看后却没有感触,十分冷漠,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没有性格的人,是作者的传声筒”。
综上所述,主体性贯穿艺术生产全过程,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著名的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等,但这些说法都只从某一角度探讨了艺术的产生。在希尔恩的《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提到,导致艺术产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冲动大体上可以分成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和性欲冲动、劳动、战争、巫术六类。从考察原始人类遗迹发现,大部分的艺术创作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相关。如著名的阿尔塔米洞穴的狩猎壁画;爱斯基摩人狩猎海豹的舞蹈;河姆渡出土的骨刺乐器等。这些艺术作品都来源与人类的社会实践,与原始巫术相关,模仿自世界,表现真实。
所以,在艺术诞生的初期,艺术可能有多种因素促成,在
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追溯艺术起源是,不能不带有多元论倾向。
扩展阅读: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重点
艺术学概论复习
关于这门课程整个学习和复习要注意的哪些问题,这是大家的关心的核心问题。关于本门课程如何学习的问题:如果想学好这门课程有四个步骤:
第一,要认真地通读这本主教材(建议通读二遍以上);此外,还要读一遍《艺术学概论学习指导书》。
第二,认真参加面授辅导。各级教学和工作站的老师们与中央电大一起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和辅导,所以大家要认真听老师的面授辅导。它能与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和解决问题,希望大家尽量参加面授辅导。
第三,认真做好形成性考核册。考核册中的题型是考试的题型。认真做好形成性考核册,这里面整个思路就是考试的思路。
考试题型分为五大块:
1.名词解释,掌握重要的名词。
2.选择填空题,它归纳了本门课程的许多知识性问题。3.简答题。简要的回答,把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两三句话,也就是核心说出来,然后把这个问题的首创者、发起人、创导者要举出一两个典型。简答题要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回答。
4.论述题,要求大家把一个问题结合教材中讲的几大点,如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西方雕塑的几个高峰期是什么的阐述等抽出几个要点。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论述题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举例。
5.鉴赏题,针对我们艺术学概论所涉及的十六个艺术门类中的某一个品种,如一部电影、一篇小说、一首音乐、一个建筑等,我们就其中之一阐述自己的理解、分析与鉴赏。具体的鉴赏我在电大在线学习网上有范本,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鉴赏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做到了这几点,我们就给高分。
第四,大家广泛地阅读十六类艺术中的一些重要的东西。如,绘画,大家尽可能搜集一些绘画的作品,同时观赏绘画作品展等,然后找到一些关于绘画的论文,要分析该作品的立体感和切入点,同时要把错综复杂的矛盾把握住,艺术特点的几方面要有明确的阐述。
一、关于艺术总论
(一)艺术起源的六种学说
(1)艺术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2)艺术起源于“游戏”。
1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3)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4)艺术起源于“巫术”。
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5)艺术起源于“劳动”。
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6)关于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理论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尤其是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就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二)艺术起源的归结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1.艺术的社会功能
(1)审美认知作用。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2)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快感”,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1)美育与艺术教育。
(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四)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1.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22.艺术与科学的联系。
(1)艺术与科学的联系。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
(2)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第一,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第二,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第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第四,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模仿说”2.“游戏说”3.“表现说”4.“巫术说”5.“生产劳动说”6.审美认知7.审美教育8.审美娱乐9.艺术教育10.美育11.文化12.哲学13.宗教14.科学
(四)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3)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
(4)如何理解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5)如何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
(6)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7)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8)为什么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必须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
(9)简要概括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10)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1)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12)如何理解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彼此间的相互关联作用。
(13)如何理解文化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14)艺术在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是什么?
(五)“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①“模仿说”、②“游戏说”、③“表现说”、④“巫术说”、⑤“生产劳动说”等五种。
(2)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要有具体阐述(略)。
(3)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4)略。
(5)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6)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7)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理解: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8)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9)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
3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10)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理论认为,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俗话讲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或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或少地与艺术有关。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11)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艺术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每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又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12)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证,便是西方现代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道德题材(家庭、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3)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来看,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艺术与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它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14)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关于艺术创作
(一)本章重点难点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艺术家既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家、雕塑家、画家等,也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编剧、导演、演员、美工等。作品的艺术形象是由许多艺术家们组成的创作集体完成的。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力。艺术家应当具有特别敏锐的观察、体验与感觉生活的能力,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逼真的想象力融会入艺术作品中,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体验活动。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准备阶段,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艺术构思活动。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会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传达活动。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必须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才能形成艺术作品。因此,艺术传达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离开了艺术传达,再好的体验与构思也得不到表现,无法让其他人
4欣赏,只能仍然停留在艺术家的头脑之中。
3.形象思维的特点
第一,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如同抽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概念一样,形象思维的特点是自始至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第二,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成为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的作用。
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如果说抽象思维侧重于分析,那么形象思维更侧重于综合。形象思维更加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4.艺术风格
第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要在艺术作品上留下艺术家个人的印记。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的创作主体,他的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种种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之中,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主体对象化到精神产品之中。
第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艺术结构到艺术语言,都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直到艺术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三,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由于欣赏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层次、文化层次,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造成审美需要的千差万别,反过来刺激和推动着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5.艺术流派
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这些艺术派别的形成有时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
6.艺术思潮
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讲,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个性的表现,艺术流派则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而艺术思潮却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
(三)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如何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的几个阶段?(3)解释艺术创作心理。
(4)简要阐释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5)如何理解形象思维的三个特点。(6)什么叫无意识?
(7)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8)艺术流派形成的三种类型是什么?(9)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2)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这样三个阶段。
(3)艺术创作心理中,以意识活动为主,但也有无意识活动;既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使得艺术创作心理蕴藏着多种心理因素。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流派则是指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则形成了艺术思潮。
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虽然典型与意境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至少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5)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
5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
(6)-(9)的解答请同学们参考本书有关部分自己思考、归纳。
(四)本章的重要概念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艺术创作过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三、关于艺术作品
(一)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艺术语言
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各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这些艺术语言,不但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并且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人们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不但欣赏它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在欣赏经过精心构思、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语言。
2.艺术形象
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将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可见,艺术形象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个层次。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视觉形象
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例如,一幅绘画,一件雕塑,一幅书法作品,一座建筑物,一幅摄影作品,或者一件实用工艺品,这些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都是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它通过音响在时间上的流动,再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最后构成使人们的听觉感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由于听觉形象具有空灵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主要依靠情感的直观体验来把握音乐形象,也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这既是音乐的局限,也是音乐的长处,为欣赏者的联想想象与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多自由的空间。
文学形象
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它不像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那样可以看得见、听得着,直接感受到,而是要通过语言的引导,凭借想象来把握艺术形象。它需要读者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综合形象
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其中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称为综合形象。它往往通过演员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同观众见面,表演艺术在综合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艺术意蕴
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第二,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有时甚至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第四,它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有通过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
4.典型和意境意境
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
6赋、书法、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的特点: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意境的实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虚的部分,即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中国传统关系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种是“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后者更被看重。
5.“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强调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后来逐渐渗透与融会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和”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经典语汇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
(二)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名词1.艺术语言2.艺术形象3.视觉形象4.听觉形象5.文学形象6.综合形象7.艺术意蕴8.典型9.意境
(三)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从哪几方面说艺术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2)从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赏析来理解典型与意境。
7(3)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4)解析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之间的不同与联系。(5)什么是艺术意蕴。
(6)试通过唐代三位著名诗人的比较,了解儒、道、禅三家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四)“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了艺术语言的层次;艺术形象的层次则可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等;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第三个层次,即艺术意蕴,它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2)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它是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和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3)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气、心、舞、悟、和等六个方面。
(4)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典型与意境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至少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有限中把握无限,正是艺术的极致境界。
(5)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则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将这三个层次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作品才是传世不朽的艺术作品。(6)略。
四、关于艺术鉴赏
(一)本章重点难点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1.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2.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3.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艺术鉴赏作为人类一种高级、复杂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同艺术创作异常复杂的心理因素一样,艺术鉴赏中同样蕴藏着极其奥妙
8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在似乎矛盾的现象中存在着一致性,在似乎偶然的现象中存在着必然性。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保守性与变异性等问题。
4.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1)注意。(2)感知。(3)联想。(4)想象。(5)情感。(6)理解。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一部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题材、主题、情节、场面、形象、典型等许多内容,有的艺术作品还需要鉴赏者了解它的背景、典故、象征意义等。在艺术鉴赏中,人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因为这种理解是审美感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只有理解并掌握了各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才能真正实现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但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去把握作品的内容,而且可以领会到这些艺术形式本身特殊的审美价值。
最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在西方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一种“寓意”、“意蕴”或“哲理”,但中外美学把这种追求都看作审美的极致。艺术意蕴构成了艺术作品最深的层次,使得艺术作品在“有意味的形式”中传达出一种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显然,只有调动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才能真正领会和感悟到作品中深邃的人生哲理和艺术意蕴。
5.关于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6.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艺术批评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
艺术批评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二)本章中重要的名词、概念
1.艺术鉴赏2.注意3.感知4.联想5.想象6.理解7.审美直觉8.审美体验9.审美升华
(四)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鉴赏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2)什么是接受美学?
(3)如何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4)阐释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5)阐释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6)艺术批评的作用和特征。
(四)“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2)接受美学认识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3)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4)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中包含着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形成了动态的审美心理结构。
(5)艺术鉴赏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审美过程,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
(6)艺术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艺术批评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艺术批评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特征,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做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它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艺体裁。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
9五、实用艺术
(一)本章重点和难点1、建筑艺术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建筑学)在拉丁文中的涵义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
所谓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早在两千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任何建筑都应当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现代建筑“美观”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从而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要,对于建筑的审美性或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艺术应当是“建筑”与“艺术”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得建筑艺术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人们在观赏任何一座建筑物时,首先感受到的总是它的外观造型。例如,北京的故宫,西藏的布达拉宫,南京的中山陵,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美国的流水别墅,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
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具体大家请看一下教材,里面讲得都很详细。2、园林艺术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从广义来讲,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种类型。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园林又可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与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体系。
中国园林真正的精华与核心是它的文化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由于中国传统园林将风景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融为一体,因而更加富有魅力。在中国园林艺术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整个园林的设计,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3、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工艺美术,又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类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如漂亮的绣花枕套、精致的被面床单、美观的玻璃器皿等,这些用品多是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或者说,它们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兼有观赏的功能。另一类是民间工艺美术品,如竹编器件、草编器件、蜡染织物、泥塑、木雕、剪纸等,它们采用的原材料一般比较低廉,工艺比较简单,价格也比较便宜,既可供实用,又可供观赏。再一类是特种工艺美术品,如景泰蓝器皿、象牙雕刻、瓷器玉雕等,它们采用的原材料比较珍贵,工艺非常精细,价格也比较昂贵,主要供观赏和珍藏之用,这些特种工艺品实际上已经不具有实用价值,而是主要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了。4.“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1)实用性与审美性。实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当对实用性作比较宽泛的理解。因为人类的实际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社交活动、文化生活等许多领域,所以实用艺术中的各个门类,甚至每一门类中的不同类型,都应当分别符合人类不同实际活动的需要。
第二,实用艺术以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对于大多数实用艺术品来讲,实用是为主的,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服务于实用。
第三,实用艺术与生产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物质材料对实用艺术有直接的制约和影响。
第四,由于实用艺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材料和人工劳力,所以它的实用性也应当考虑产品的用料、费时、加工和成本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尽量做到省工省料和降低成本,使其具有较低的消耗和较高的使用价值。(2)表现性与形式美。(3)民族性与时代性。
(二)本章的重点概念1.实用艺术2.建筑艺术3.空间4.形体5.比例6.均衡
7.节奏8.色彩9.装饰
1010.园林艺术11.世界三大园林体系12.工艺美术13.现代设计14.产品设计15.环境设计16.视觉设计
(三)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分类是最基本的6种方法分别是什么?(2)说出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3)请简要阐释实用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4)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5)为什么说在欣赏园林艺术时,不但要欣赏园林的自然美与建筑美,更应欣赏蕴藏其中的文化美。
(6)如何认识工艺美术品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1)略。
(2)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3)实用艺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美学特征。(4)略。
(5)作为实用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一般来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更是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史上,古代许多动人的诗歌赋,往往是凭借着园林景物抒发出来的;许多流传至今的绘画,也是描绘园林的美景;许多文学作品同园林分不开,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甚至一些戏剧故事也是在园林中发生的,如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正是在后花园观赏春色时,触景生情,感梦伤怀的。可见,中国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绘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欣赏中国式园林,不但要注意欣赏它的自然美、建筑美,尤其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6)略。
六、造型艺术(一)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由于二者的联系如此紧密,有时人们又常把它们归为一类,干脆将它们统统称之为美术,或者称之为视觉艺术。
区别: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它的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因而,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绘画艺术。
3.中国画的特点:
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特色。
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中国画总体上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肖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寄托情思。
4.雕塑艺术的种类、体裁和样式。
5.西方雕塑史上四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便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雕刻艺术的繁荣时期,出
11现了米隆、菲狄亚斯等一批杰出的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和菲狄亚斯的名作《命运三女神》,都是举世瞩目的佳作。约作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古希腊雕刻著名作品《维纳斯像》,也称《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因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中的米洛斯岛而得此名,巴黎罗浮宫将它和该馆收藏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称为罗浮宫三宝。
第二高峰,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就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哀悼基督》取材于基督被害后,圣母对儿子的殉难表示深切哀悼的宗教故事,由于米开朗基罗完成这件作品时只有25岁,许多人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年轻雕刻家之手,为此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姓名刻在圣母胸前的衣带上,这就是为什么唯独这件作品留下了雕刻家姓名的缘故。此外,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他为美弟奇教堂设计的大理石雕刻《晨》、《暮》、《昼》、《夜》是一组寓意深刻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如《摩西》等,也都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不朽作品。
第三个高峰,当属19世纪法国雕塑。其代表人物为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更是以《巴尔扎克像》、《思想者》、《地狱之门》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将西方雕塑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第四个高峰,是20世纪西方雕塑,代表人物有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以及现代主义雕塑家、法国的阿尔普和英国的亨利.摩尔等为代表,他们拓展了雕塑的观念,探索新的雕塑语言。
(二)本章中的重要概念1.造型艺术2.绘画艺术3.中国画4.雕塑艺术5.摄影艺术6.书法艺术
(三)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简要阐释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即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2)如何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4)指出标志中外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的几个高峰时期。(5)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手法是什么?(6)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四)“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特征。雕塑艺术更是在三度空间里创造出立体的形象。摄影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纪实性造型艺术。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样式。
(2)造型艺术具有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美学特征。
(3)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4)略。
(5)摄影艺术独具的审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首先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
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伯和环境,摄影艺术又必须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具有艺术性,杰出的作品必然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6)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
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书法最初只是用于人们书写文字的日常活动,只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此外,中国书法同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书画同源”正是对这两门姊妹艺术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特点。
七、关于表情艺术
(一)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21.表情艺术的内涵: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2.表情艺术类型特征:
(1)音乐艺术。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种类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可以根据人们歌唱的特点,分成男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女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和童声三类。声乐还可以根据演唱的方式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近年来,我国声乐一般又被划分为民歌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
“旋律”,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
“节奏”,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指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
“交响乐”,有音与音之间和谐结合的意思。这个词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大量使用,但其内涵和现在全无共同之处。现代关于交响乐的概念,形成于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巨匠为首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使得交响乐真正进入了黄金时代。交响乐可以说是音乐艺术的精髓,是音乐创作的最高形式。
近现代欧洲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流派主要有: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
(2)舞蹈艺术。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艺术舞蹈,是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这类舞蹈常常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完整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为表演性舞蹈的总称,艺术舞蹈有多种分类方法。
从表现形态区分,艺术舞蹈可以分为独舞(由一位演员表演的舞蹈样式,如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就有白天鹅独舞与黑天鹅独舞)、双人舞(由两位演员通常是一男一女合作表演的舞蹈形式,如我国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和神笔张的双人舞)、三人舞(包括独立作品的三人舞如《金山战鼓》和舞剧中的三人舞如《天鹅湖》中大天鹅舞)、群舞(也称集体舞,指四人以上合作表演的舞蹈如《红绸舞》等)、组舞(将几个相对完整的舞段组织在一起来表现特定的主题,如《俄罗斯组舞》就是由五个独立的舞段组成)、歌舞(将歌和舞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如《编钟乐舞》等)。
从表现特征区分,艺术舞蹈又可以分为情绪舞(直接抒发舞蹈者思想感情的抒情性舞蹈,如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等)、情节舞(通过简单的情节或事件来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如《胖嫂回娘家》等),以及舞剧(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艺术手段,综合戏剧、音乐、舞美等多种艺术样式的产物,如大型古典芭蕾舞剧《睡美人》和我国的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等)。
从表现风格区分,艺术舞蹈还可以分为古典舞与现代舞、民间舞与宫廷舞等等。尤其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独具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的舞蹈,使艺术舞蹈更加琳琅满目、争芳斗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是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舞和西方的芭蕾。
芭蕾,是法文芭蕾舞的音译,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更是将芭蕾舞与其它舞蹈品种明显地区分开来。芭蕾舞动作要求规范化,尤其注意稳定性和外开性。芭蕾舞剧则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将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熔合在一起,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故事情节和传达情感氛围。一部大型的芭蕾舞剧常常是由表现人物性格和情绪的独舞,传达剧情的发展变化和表现人物的情绪交流的双人舞,以及反映时代背景和烘托情绪氛围的群舞等共同构成。著名的大型古典芭蕾舞剧有《吉赛尔》、《爱斯梅拉达》、《天鹅湖》、《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33.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1)抒情性与表现性。(2)表演性与形象性。(3)节奏性与韵律美。
(二)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表情艺术2.音乐艺术3.声乐4.器乐5.旋律6.节奏7.和声8.交响乐9.舞蹈艺术10.抒情性11.表现性12.表演性13.形象性14.节奏性15.韵律美
(三)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有哪些?(2)如何理解表情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如何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音乐舞蹈的抒情性与表现性,从而加深对表情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4)怎样欣赏交响乐?
(五)“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包括音乐与舞蹈,能够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和表
现内心情感。音乐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可将其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中西方音乐均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也有多种分类,特别是艺术舞蹈、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和现代舞需要多加关注。
(2)表情艺术具有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
节奏性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
(3)略。
八、综合艺术
(一)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
(1)戏剧艺术。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这里所讲的戏剧即指话剧,是从狭义理解的。话剧在欧美各国通常被称为戏剧。
戏剧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照作品题材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按照作品的样式类型划分,又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型。
作为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正是通过毁灭的形式来造成观众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
悲剧影响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戏剧体系,分别被称之为“体验派表演艺术”和“表现派表演艺术”两大类型。
(2)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包括全国性的剧种如京剧,也包括地方戏如川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被称为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戏曲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的综合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仅举中国戏曲在形式美上“以一求多”与西方戏剧“以多见一”之间的比较和区别,便可看出其中端倪。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巨大影响,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特征是以“一”为起点,如戏曲的角色行当上是“一行多用”(生、旦、净、丑),表演动作上是“一式多用”(唱、念、做、打),戏曲声腔与音乐上是“一曲多用”(基本曲牌),舞台布景上是“一景多用(如一桌两椅),服饰脸谱上是“一服多用”等等。此外,在表演艺术上,还有“一人千面”(一套程式、万千性格)、“一曲百
14情”、“一步千态”、“一笑百媚”等,充分体现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戏曲“以一求多”的美学追求。典型的你子: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等。
(3)电影艺术。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在迄今为止的所有艺术种类中,只有电影和电视是人们知道其诞生日期的两门艺术。
1895年12月28日晚,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这一天被电影史家们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标志着无声电影时代的开始。在此之后,电影这年轻的艺术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电影诞生于10年之后,即1905年,当时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部戏曲舞台纪录片。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13)。
从总体上讲,电影的样式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四大部类。
电影艺术史上的三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大变革是从无声到有声。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被称为“默片”。一般认为,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是1927年美国的《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不管怎样,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使得音乐、音响和语言都成为电影重要的艺术元素。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是从黑白到彩色。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早期电影曾经采用人工上色的办法,即在黑白电影的胶片上涂颜色,如前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就是经过人工上色,使银幕上起义后的战舰升起一面红旗,显然这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1935年,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美国影片《浮华世界》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电影正在大踏步地进入高科技时代,这一发展趋势目前正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包括计算机三维动画、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极富想象力的艺术手段和极其逼真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如在美国影片《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居然与肯尼迪总统促膝谈心;《真实的谎言》中,庞大的战斗机在一座座摩天大楼之间横冲直撞;《侏罗纪公园》里奔跑的恐龙和始祖鸟;《泰坦尼克号》里巨大的轮船沉入水中等等。尤其是《玩具总动员》这部三维动画片,完全是由电子计算机制作的1,500个镜头组成。可以说,电子计算机高科技给影视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现在仅仅是初露端倪。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应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
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
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4)电视艺术。电视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与电影、广播相比,是更为年轻的传播工具,然而它的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却是此前其他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发展迅速的电视,诞生至今仅有60多年历史。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开播,人们普遍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开始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同年6月15日又播放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国电视艺术也从此诞生。
电视艺术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类文艺节目,其中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以及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如游戏类,益智类,乃至新近出现的真人秀节目)等等。与此同时,电视文艺还应当包括直播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戏曲、电视戏剧、电视电影,乃至于诸多艺术类型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
电视剧的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或小品等。
2.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1)综合性与独特性。(2)情节性与主人公。(3)文学性与表演性。
(二)本章中的重要概念综合艺术戏剧艺术悲剧戏曲艺术电影艺术蒙太奇电视艺术独特性
15情节性主人公文学性表演性
(三)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怎样认识综合艺术包括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主要种类的特点。
(2)如何理解综合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3)中国戏曲独具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三次重大变革均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5)简要说明电视艺术的分类。
(6)通过西方话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阐释它们作为综合艺术的共性,各自具有的审美特性。
(7)阐述影视艺术基本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
(四)“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仅西方话剧史上的悲剧,就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现代悲喜剧”等多种类型。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种历史最悠久的戏剧艺术之一,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
(2)综合艺术具有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等美学特征。
(3)(7)题请同学们参考本书有关部分做出归纳概括。
九、语言艺术
(一)本章重点难点1.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诗歌在文学发展历史上出现最早,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只是到后来诗歌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它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坦露诗人的内心世界,来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诗并不追求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即使诗中有一些关于生活现象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但诗人仍然是通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来体现诗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叙事诗,作为诗歌的一种,它常常通过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来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叙事诗通常不像抒情诗那样,直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而是将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将诗人的主观感情熔化在写人叙事之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全诗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从木兰女扮男妆参军到屡建战功返乡,在写人叙事中融汇入作者对木兰的敬佩赞誉之情,使这首长篇叙事诗具有了浓厚的抒情意味,也使得木兰的形象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受。
格律诗,又称旧诗,是指按照一定的字句格式和音韵规律写出的诗歌作品。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格律诗都是古代形成的诗体。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都是格律诗,每首诗的对仗、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每首诗的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又如,欧洲古典诗中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就曾经写过15首十四行诗。
自由诗,又称新诗,因与格律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那些只求节奏和谐、押韵合辙的诗歌作品,而在句式、行数、字数、音韵上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和要求。一般认为,美国19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他的代表作是诗集《草叶集》。“五四”前后,自由诗开始在我国流行,郭沫若、胡适、刘半农等在此期间均有新诗问世。
为了表现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诗歌特别注意运用优美的语言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诗歌的语言,可以说是一切文学作品中最凝练、最优美、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诗人往往呕心沥血、字斟句酌,通过最精粹的语言使诗歌具有如同音乐一样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典诗歌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以及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等。诗歌的这种语言美和意境美,令人咀嚼不尽,滋味无穷,给欣赏者带来蕴藉隽永、无限丰富的美感。
2.散文。
散文也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散文的含义和范围随着文学形态的发展演变,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内容。我国古
16代的散文范围很广泛,主要是指一种与韵文、骈文相对立的文体,包括经、史、传等各种散体文章。随着文学的发展,散文后来被专门用作泛指诗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包括杂文、传记、小说等都被容纳在里面。近现代的散文,则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专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相并列一种文学体裁,这是“五四”以后盛行的现代散文的含义。
散文的种类丰富多样,一般将其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
抒情散文,注重在叙事写人时表现作者主观的感受与情绪,通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微妙复杂的独特情感,将浓郁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动人的生活画面之中。冰心于1923年赴美留学期间创作的散文《往事》,通过作者在三个晚上观赏月光的不同感受,抒发了自己身处异邦的思乡之情,本想在美丽的月光下摆脱乡愁,谁料想望月患归,陷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情绪,在远隔重洋的情况下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因而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也别具一格,可以说是乐景生哀,哀景生乐,抒写了作者这种独特的情绪感受。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虽然也是通过对月夜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但又俨然是另一种艺术风格。朱自清这篇散文在结构上采用了移步换景、情随景生的方法,从小路到荷塘,到伫立环顾,再到凝神遐思,逐步展开作者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将静谧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清香的荷花,潺潺的流水,写得那么意境清幽,淡远恬静,与高洁的志趣相协调,抒发了作者摆脱束缚追求美好理想的情怀。
叙事散文,包括报告文学、特写、速写、传记文学、游记等,侧重在叙述人物、景物或事件,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并且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蕴藏在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之中。
议论散文,主要是指杂文,将政论性和文学性结合在一起,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反语等手法,乃至幽默、讽刺等作为锐利的武器,通过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妙趣横生的议论,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样式,具有以理服人的理论说服力和以情感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议论性散文的杂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鲁迅的杂文更具有鲜明的政论性和强烈的战斗性,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成为现代杂文的典范。
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顾名思义,散文由于其自由灵活的特点,在结构形式上显得比较“散”,事实上,优秀的散文总是“形散而神不散”,具有深刻的意蕴和凝炼的主题。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散文都要借生活中的事件与人物,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种蕴藏在作品之中的深刻思想意蕴,就是散文的“神”。朱自清的早期散文《背影》,乍看似乎只是随意倾吐家常琐事,记叙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通过见到父亲的两次背景和自己的三次流泪,抒发了真挚的父子之情。作品描写的是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但仔细回味分析,读者不难从中发现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寓意,因而这篇作品成为以至情传世的散文名篇。实际上,散文的特点就在于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色。3.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生活,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要素。根据题材的不同,可分为神话小说、传奇小说、历史小说、志怪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社会小说、战争小说、爱情小说、惊险小说、科幻小说等等;根据艺术结构和表现形式不同,又可分为话本小说、章回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新体小说、现代派小说等等。但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容量大小和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大类。长篇小说容量大、篇幅长,包含着复杂曲白的情节和数量众多的人物形象,可以反映广泛复杂的生活画面;短篇小说容量小、人物少,情节和环境相对集中,往往通过人物的一段经历或生活的一个片断,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或侧面来再现生活的局部;中篇小说,顾名思义则介乎于二者之间。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文学是人学。人物在小说中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多个侧面和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最重要的特征。虽然戏剧、影视等艺术种类也要刻画人物,但这些艺术门类往往只能通过人物对话和人物行动来实现。相比之下,小说由于运用语言作为媒介,较之其他艺术种类有着更大的自由,它可以吸收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小说可以详细描绘人物的外貌、举止,也可以表现人物的对话、行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从其它人物的眼中来观察和表现这个人物,并且可以把笔触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层心理描写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细腻深刻的心理描绘,是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也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境界。特别是小说还可以把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来描写,从而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复杂丰满的圆形人物或典型人物。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的首要任务。
情节是小说另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一般地讲,情节对于所有叙事文艺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不同种类和体裁的艺术作品中,情节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叙事诗虽有情节,但更注重抒情,因此情节比较单纯;叙事散文也有情节,但往往夹叙夹议,所以情节不需要完整;戏剧与电影都离不开情节,但由于篇幅与时间的限制,情节的设置必须相对集中,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情节中来刻画人物性格。相比之下,长篇小说的情节具有完整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波澜起伏的情节不仅可以引人入胜,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还是展现人物性格,拓深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生动而深刻的情节,成为小说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同样是小说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环境一般是指文艺作品中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任何一部小说,它所描述的情节和刻画的人物,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存在,绝对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因此,环境对于塑造人物和展现情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比起其他的文艺作品,
17小说的环境要求更加细致详尽、广阔丰富。
4.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1)间接性与广阔性。(2)情感性和思想性。(3)结构性与语言美。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是什么?(2)怎样理解语言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3)说出诗歌的分类方法。(4)散文的重要特征主要是什么?(5)小说的“三要素”的内涵是什么?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与其他艺术在性质上产生了重大的区别。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本身是一个艺术种类,它又可被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不同的体裁或样式。
(2)由于文学以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使得语言艺术形成了许多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情感性与思想性、间接性与广阔性、结构性与语言美等几个方面。
(3)诗歌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4)一方面是自由灵活,另一方面体现在形散而神不散。(5)主要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
(四)本章的重要概念
1.诗歌2.抒情诗3.叙事诗4.格律诗5.自由诗6.散文7.抒情散文8.叙事散文9.议论散文10.小说11.人物12.情节13.环境十、关于选择填空题的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中.
1.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艺术学诞生于。
A.17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末D.20世纪末
2.德国的首先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A.康拉德费德勒B.黑格尔C.格罗赛D.狄索瓦
3.艺术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时期。
A.原始社会B.奴隶制前期C.奴隶制后期D.文明参考答案选择题1.C2.A3.A
1.《清明上河图》是我国__________朝的绘画作品。A.唐B.宋C.元D.明[]2.《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是________绘画的代表作品。A.印象主义B.达达主义C.抽象主义D.野兽派[]
3.《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__________的作品。A.达芬奇B.罗丹C.丹纳D.但丁[]4.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普罗米修斯》取材于___________。A.《圣经》B.希腊神话C.原始壁画D.社会生活[]
5.《登幽州台歌》是我国_______代诗人陈子昂的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
A.汉B.晋C.唐D.宋[]
6.达利的油画《记忆的永恒》和布努艾尔导演的电影《一条安达鲁狗》等是________流派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B.存在主义C.超现实主义D.荒诞派[]
7.《人间喜剧》是__________的重要作品。
A.狄更斯B.托尔斯泰C.萨克雷D.巴尔扎克[]
8.《未来世界》、《超人》是______国的影片。A.美B.英C.法D.中[]9.在我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的是________。A.王国维B.蔡元培C.鲁迅D.胡适[]10.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美学家是_________。
[]11.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__________》。A.诗学B.诗艺C.诗品D.论崇高[]12.“三一律”是欧洲__________戏剧的创作法则。
A.文艺复兴B.古典主义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13.《西斯廷圣母》是著名画家___________代表作之一。A.达芬奇B.拉斐尔C.米开朗基罗D.欧里庇德斯
14.毕加索是________著名画家。A.荷兰B.法国C.德国D.西班牙
15.徐渭是我国明代艺术成就最高的_______之一。A.小说家B.音乐家C.画家D.雕塑家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C3.A4.B5.C6.C7.D
8.A9.B10.C11.A12.B13.B14.D15.C
1.17、18世纪,欧洲绘画进一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动物画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画家,其中_______的《战舰归航》是当时的代表作之一。A.鲁本斯B.伦勃朗C.透纳D.夏尔丹[]2.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是___________的作品o
A.籍里柯B.库尔贝C.米勒D.雷诺阿[]3.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草垛》等是法国_________的代表作品o
A.后印象主义B.新古典主义C.浪漫主义D.印象主义[]
4.法国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作品《塔希提的妇女》的作者是___________。
A.塞尚B.高更C.德拉克洛瓦D.米勒[]5.俄国“巡回画派”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佐娃》,其作者是__________。
A.列宾B.苏里柯夫C.委拉斯贵支D.乔托[]
6.《向日葵》是后期印象派画家____________的静物油画。A.米勒B.莫奈C.凡高D.高更[]7.《大卫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___________的重要作品。
A。达芬奇B.拉斐尔C.罗丹D.米开朗基罗[]
8._______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罗丹的名作《思想者》、《巴尔扎克像》等。
A.19B.18C。17D.16[]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普洛丁9.我国著名的青铜器雕塑作品《人面鼎》产生于__________
时期。
A.殷商B.战国C。东汉D.西汉[]10.我国著名的雕塑作品《青铜器物架》产生于__________时期。
A.殷商B.战国C.东汉D.西汉[]11.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塑造于约___________年。
A.公元前200B.公元前100C.公元200D.公元100[]
12.我国的彩塑到盛唐达到了顶峰,此时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
D.敦煌塑像[]
13.书法艺术产生于____________。
A.日本B.朝鲜C.中国D.古罗马[]14.苏、黄、米、蔡“四大家”是我国__________代的著名书法家。
A.汉B.晋C.唐D.宋[]15.《祭侄文稿》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张旭[]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C2.A3.D4.B5.B6.C7.D8.A9.A10.B11.A12.D13.C14.D15.B
十一、关于作品赏析
音乐赏析:1.民乐《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小名阿炳)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浪卖艺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1950年夏,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5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音乐赏析:2.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
A.云岗石窟像B.麦积山石窟像C.山西晋祠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
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音乐赏析:
3.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是18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
一。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命运》名字的由来是一个趣谈这首曲子以四个强有力音符“镪镪镪镪”开头,“就象是命运在敲门一般”,这就是后来之所以如此命名的原因。乐曲严肃深刻的主题、缜密细腻的展开形式与“欢乐自苦恼而来”的具有戏剧化色彩的感情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形成了贝多芬最负盛名的交响曲。这是部可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外音乐史的经典作品.本曲声望之高,演出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和震撼,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整部作品精练,简洁,完整,统一,气势恢弘。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舞蹈艺术赏析:1.芭蕾舞剧《白毛女》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胡蓉蓉等创作。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并带回40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有关“白毛仙姑”的传说。叙述了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得到了解放。贺敬之、马可等据此创作五幕歌剧《白毛女》。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原有题材,在保留原作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的基础上,浓缩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诞生了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成为民族芭蕾舞剧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是现代生活内容和芭蕾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塑造人物方面,既运用芭蕾语汇,又吸取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之长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在此基础上去创造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新的舞蹈语汇,服务于剧情的发展: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和参军后的英勇、干练;黄世仁的阴险、毒辣都深刻鲜明。而音乐更是优美动听,经久传唱。
舞蹈艺术赏析:2.芭蕾舞剧《天鹅湖》
经典芭蕾舞剧,自莫斯科首演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至今在世界各国仍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成为芭蕾舞的代名词。《天鹅湖》故事取材于德国中世纪的民间童话,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乐。讲的是美丽的公主奥杰塔在森林湖畔嬉戏,一只本是怪鸟变成的魔王罗特巴尔特,施展魔法将公主奥杰塔变成了一只天鹅。王子齐格弗里德的成年之日,母后要为王子举行选妃舞会,王子闷闷不乐,忽见一群白天鹅掠过天空,王子随即持弓尾随来到湖畔,正要向一只头戴皇冠的白天鹅举弓射击,奥杰塔缓缓地站起掸理着羽翼向王子哀诉委屈。在小提琴与大提琴交替重奏的抒情乐曲中,奥杰塔与王子跳起了大段慢板的双人舞,王子对公主深表同情并产生了爱情。王子向公主起誓,要以纯真的爱情战胜魔法,让公主恢复人形。在选妃的舞会上,各国来宾相继跳起了各国民族舞蹈。魔王为了破坏王子与奥杰塔的誓约,将自己的女儿变成黑天鹅,假冒公主闯进宫来,以妖媚的舞蹈诱惑王子,两人跳起了著名的黑天鹅双人舞。魔王以为王子已经中计,一阵狞笑。霎时间天昏地暗,奥杰塔绝望地从窗外天空飞过,王子方知受骗,不顾一切与魔王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终,纯真的爱情战胜了邪恶,魔王被诛,公主和所有变成白天鹅的姑娘都恢复了人形,与王子欢欣起舞,迎着晨曦庆幸新生。
戏剧赏析:1.《雷雨》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代表作,是中国话剧艺术经典。编剧曹禺22岁创作,导演夏淳。该剧运用“三一律”原则,写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一天之内发生的悲剧故事,表现20世纪初封建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封建制度与思想对人的禁锢与摧残。《雷雨》所显示的,正是“宇宙里斗争的残忍与冷酷。”《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它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它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当人被放置在激烈的戏剧情境之中的时候,意志和性格的较量,蒸腾出一片狞厉可怖的气息,两性之间的战争、被动选择与自我承担的矛盾、反抗动机与毁灭前提的逆转,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
20也触及到了人类带有哲学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引领观众作新的思考,繁漪与周萍、周萍与四凤双重乱伦的故事,以及无辜的周冲、四凤之死,无奈的周萍之死、繁漪之疯、侍萍之痴,都不过是悲剧故事的表层,而真正的悲剧性来自于人对自我选择的被限定性的反抗,以及反抗的无意识所造成的对他者的冲撞,在反抗的合理性与冲撞的无理性之间,形成了不可避免、不可逆转的悲剧性张力。这在繁漪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它是世界性的艺术佳作。
戏曲赏析:1.《窦娥冤》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元代伟大现实主义剧作家关汉卿作。窦娥与现实的矛盾冲突: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窦娥所唱的《滚绣球》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窦娥发的三桩誓愿,是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该曲结构严谨、人物丰满、曲文优美,同时具有现实主义悲剧作品的浪漫色彩。
戏曲赏析:2.《牡丹亭》
传奇作品,汤显祖作。他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把“情”与“理”对立起来。这个“情”,没有局限于男女爱情。《牡丹亭》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虽以还魂的爱情故事为内容,却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牡丹亭》的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新时代春天的到来的期望和憧憬。整个剧本文词华丽,充满喜剧氛围。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呼唤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并且呼喊得那么高昂,甚至逸出了中国理性主义的传统,真人荒唐地死而复活(其他情节都又合常情)竟成了剧本主线。本章第一节中讲的世态人情、市民文艺的粗俗根苗,在这里最终上升为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它们以不同形式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巨大变动着的社会动向、氖围和意绪。
电影艺术赏析:1.《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电影故事片,蔡楚生、郑君里导演。影片有三条情节线:一条是素芬与婆婆、孩子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真实地表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人民的贫困与痛苦,有着强烈的控诉作用;另一条是张忠良由一个抗日爱国青年走向堕落,混入腐败的上层社会的过程。影片围绕这一条线,还写了一批政客、官商,有力地暴露了国民党官僚统治集团不顾民族危机,大发国难财的罪恶和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第三条是写张忠良的弟弟张忠明投奔山区游击队,战后留在解放区工作。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以更广阔的人生画面,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苦斗和受难,在抗战后继续忍受的欺压与凌辱诉之于银幕。影片中三条情节线交织发展,对比描写,构成了抗战前后中国现实生活的真实画卷。这部影片最后让素芬自尽前给儿子留下了“不要学爸爸要学叔叔”的遗言。这一简短的话语,大大深化了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思考的结果。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式影片,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最高峰。影片典型地体现了导演善于动用电影艺术的综合手段,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采取对比手法,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部史诗式的影片有着辽阔的社会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情节步步展开,直至高潮结局。
电影艺术赏析:2.《乱世佳人》
美国彩色故事片,1939年出品,根据小说《飘》改编,主要演员有费雯.丽、盖博等。《乱世佳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史诗式电影,影片历经三年时间,由三位导演轮流执导,耗资400万美元,横空出世,标志着好莱坞电影进入“恢弘巨制”时代。影片以其恢弘的气势,亮丽的色彩,豪华的场景,宏大逼真的战争场面,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男女主人公天衣无缝的完美组合,给人以视觉上又一次《飘》的极大享受。该片前半部如同一首史诗,重现一百多年前繁荣的种植园文明的没落,亚特兰大五角广场遍地的伤兵,不断的逃难,枪杀、大火等场面规模宏伟,色彩雄浑;后半部则是一出悲恸的心理剧,以戏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内心冲突中走向成熟的过程。影片上下两部都以土地作结。上部思嘉独自站在塔拉的荒田上抓起一把红色泥土,对天发誓决不让塔拉的人再挨饿。在雄壮有力的主题曲旋律的高奏下,画面从思嘉站在土地上昂然面对未来挑战的剪影镜头中淡出;下部思嘉望着远去的爱人瑞德,悲痛欲绝,耳边响起父亲郝嘉乐雄厚的声音,“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日月同在。”《乱世佳人》是不朽的、令人难忘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并未“随风而逝”,而是在艺术的桂冠上一“飘”再“飘”。
艺术学概论中央电艺术鉴赏复习参考(1)
《掷铁饼者》
创作于希腊艺术繁荣初期(公元前47卜前450年)的《掷铁饼者》,是体现和谐的典范之作。艺术家选取了运动员鼓起全身力量,要把铁饼掷出前的一刹那恣态。为了让铁饼具有最大动能,他把铁饼向身后尽量甩动。他侧弯着腰,一臂由于转动铁饼而向身后高抬,另一臂自然向下方低垂,虽没握物,但并不轻松。两臂如弓背,均匀地承受着运动的压力。运动员的腰腹郡处于收缩状态,腿
21部月由于这种状态而弯曲,像一个被压缩的弹簧。施加压力为的是触发反作用力,一个动作达到顶峰状态必然过渡到后续动作。观众自然会联想到运动员的下一个动作:腿部猛蹬,腰腹展开,挺胸抬头,握铁饼的;手臂借助身体强大的爆发力,用一个漂亮的弧形动作,把铁饼抛出去;同时,身体将沿中心线旋转。《掷铁饼者》是一个包含多种矛盾和变化的结合体,它是两个动作和姿态的过渡状态,是变化的空间和时间的载体,是多种力量集聚、对抗、较量的力场。希腊人以这件精心设计的作品表达他们对世界结构的深刻理解,宣传辩证统一的世界观,炫耀他们驾驭世界的能力。《拉奥孔》
取材于特洛依之战的《拉奥孔》,塑造的是悲剧人物。拉奥孔因违背神意泄露天机,被神以残酷的方法处死一一他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被两条大蛇咬死和缠死。艺术家有感于冥冥间有一种蛮横的力量左右着人的命运,他作此雕像意在表明:对恶势力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打击。为了表达出这一主题,艺术家设计网状结构:缠绕着拉奥孔父子的两条大蛇像来回穿插的巨绳,又像一张正在收紧的网,正把他们捆紧勒死。两只可怕的蛇头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正噬咬着被害者的身躯。奋力挣扎,试图撕开巨蛇的拉奥孔和身边的两个儿子,构成一个非稳定的、极力扩张的三角形。求生的欲望、救子的责任、反抗的怒火合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拉奥孔。拉奥孔极为痛苦,极其吃力地手推脚蹬,他的面容因过分用力而扭曲。眼睛望着苍天,似乎不愿露出痛苦,让神得意或嘲笑。拉奥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战败者,他是被敌人活活勒死的。这件作品以如此残酷的死亡造成强大的心理冲击,即使千年之后,我们在作品前仍然为拉奥孔的受缚和死亡而痛苦,同时内心涌动着渴求解放的冲动。
《米洛的维纳斯》
在豪迈气概衰退的时代,希腊对个人感情的抒发更为细腻,尤其表现在愈显妩媚的女裸体雕刻上。《米洛的维纳斯》(公“前3世纪)是人类雕刻史上最完美的女性体,它完成于希腊化期。那时,希腊艺术家已懂得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希腊著名画家宇克什斯把城里最美的女人召集在一起,把人们的优点融合,作出名画《海伦王后》。亚里士多德号召悲剧“应该向优秀的肖象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孔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米洛的维纳斯》是六百年来希腊艺术的高峰和集大成者。由于断臂,观众只能从维纳斯身体轻微的扭动来欣赏美态,“轻微扭动”来自艺术家对人体的完美理解和炉火纯青的表现。人像的腿、臀、腹、腰、胸、肩、颈七个部位都有方向各异的S形轻微扭动。每个S形都包含压缩、舒张、提拉、扭动的变形,饱含肌肤的弹性和张力。严格来说,维纳斯这样的杰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她前面任何术语和形容词都显得那么贫乏和无味。在众多的古希腊雕刻中,你头一眼就被她吸引,因为她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高雅完美的气质。从雕像局部分析,我们可以说出各部分的美妙之处,但从总体的效果来看,局部的相加不等于美的全部。有一股生命流,有一种气韵生动贯穿雕像的每一个局部,但效果却是整体的。《米洛的维纳斯》是绝唱中的绝唱。
恩格斯说:“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人口生产的稳定增长,恰恰与生活资料生产的低产形成对照。于是认识肤浅的原始思维把物资生产的功利性归并为人口生产的宗教性,以人口生汽统帅物质生产,以人口生产的神圣性保障物质生产的功利性充满渴望和炽热情感的原始艺术家,诉诸于偶像,给女性形象套上圣洁的光环,把崇高、富饶、多产的美德赋予女神。女性成为丰产之神,部落之母,自然的化身和希望的偶像。女性与生育密切相关的体貌特征混圆丰满的乳房、腹部、臀部在原始人的眼晴里和心灵中,已消隐了性刺激和性表征的浅显功能,而突出和强化丁孕育生命、绵延后代、丰衣足食、强盛兴旺的社会性功能。在工具制作中,功利的需要首先破坏自然砾石的混圆原态,制造出充盈着线条美的曲线和弧面,后来,又在造石球中,出于新的精神追求,重建对混圆形象的审美趣味。在这漫长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人终于从自然界最伟大的现象中,体悟到圆形的无穷而又奇妙的魅力。在原始人眼里,太阳、月亮都是发光的球体,球体比任何形体都更为饱满圆润,似乎在内张力和内聚力中包含着膨胀的生命力。在形象创作中,原始艺术家把球形崇拜溶入女性崇拜,用热烈的直率的技法把女性的乳房、腹部、臀部美化成球体和半球体。毋宁说,女神像是一串硕果累累的葡萄:丰满成熟,肥厚多汁。内张力把表皮绷得凸起,似乎随时能冲决而出。这种仅仅属于原始艺术家的无拘无羁、热烈率直的情感和纯真快捷、极度夸张的手法把生命的张力、热量第一次释放出来,而且毫不遮掩,毫无顾忌。这是人对自己肉体的直接赞颂,是人初次尝试把人的本质物化在显性形象上,把工具制造中的韵律美转化为人体的韵律美。这标志着在意识中,人的主体地位的提高,说明人进一步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那些被称为古代维纳斯的原始女神像主要是法国劳塞尔岩廊里的浮雕《持角杯的女巫》和发现于奥地利的《威冷道夫的维纳斯》。它们对视觉的冲击和对心灵的震撼都是无可比拟、不可重复的。因为后世虽然是原始人的子孙,但却永远失去了祖辈的那种童贞和童趣。他们不敢或者不能重复先辈的事业,因此原始艺术的维纳斯成为绝世之作。
希腊艺术是希腊人理性精神的完美体现。神庙的结构设计和形象样式更多来自于一种静态的几何抽象思维,颂扬的是平衡、对称、庄严、有序、宁静;希腊人像雕刻则偏重于对时间与空间、局部与整体、正面与反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矛盾和斗争的揭示,具有希腊哲学辩证、运动、变化的一面。无论是静态的美还是动态的美都达到形神交融的境界。
在希腊以后的两千多年里,艺术发生了深刻曲折的变化。但是,通过艺术表现深邃的哲学思想却成为西方艺术的传统保留下来。20世纪西方抽象艺术兴起,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派,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浪漫抽象派各领风骚。然而究其渊源,我们不难发现希腊艺术的静态结构模式和动态辩证模式都蜇伏在现代艺术
22家的心灵深处,成为另一种“集体潜意识”。由此,我们感受到希腊:
艺术强大的生命力。神圣的宗教和通常被斥为下贱的妓女的奇异结合对不少民是匪夷所思的怪事,在希腊文化中却事出有因,有源可寻。希腊男女神之间的性关系相当自由。那些快乐的长生不老的神祗永远都在歌舞欢宴,寻欢作乐,偷情幽会。希腊人认为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像神那样自由自在,既有永不枯竭的财富又有如云的美女,可以尽情在物质上、情欲上享受。可能只有希腊神话才把爱与美归于一个女神一一爱神阿佛洛狄忒。她美丽非凡,多情风骚,虽有丈夫仍与情人幽会。所到之处,她都在撒播爱情的种子。阿佛洛狄忒作为神中美女实际是希腊男人潜意识中理想的情妇。她是一个把天上的爱和地上的爱都囊括进去,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精神上占有,从审美上得到满足的女性。庙妓不过是爱神在人间的替身,爱神是庙妓在神界的化身。
以阿佛洛狄忒为代表的女性雕像在古希腊长达四五个世纪的演变中经历了由直立,稍息,迈步到下蹲;由着衣,半裸到全裸;由窈窕少女,健美少女到丰满的少妇等变化,好像水银柱一样反映出逐渐升温的情欲热度、日益增强的心灵自由以及不断变化的审美情趣。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爱神只能以全希腊最美的女子为模特,或者把众多美女的优点集合起来,构造出理想的美女典范。这些美女非庙妓莫属,而庙妓也在为神立像的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在艺术家面前袒露胴体。艺术家怀着弘扬神性的宗教虔诚,寄托着爱恋艺术之心,喷发着炽热的创作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中。在希腊神话中有艺术家爱上自己的作品,求神把生命赋予雕像,并与之缔结良缘的故事。还有艺术家为亚历山大爱妾作画并爱上她的传说。艺术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理想、想象、幻想、梦想,或赤裸裸地或改头换面地宣泄和表现在作品中。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实现自己的白日梦,而普通人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把希冀、企盼、欢乐和痛苦埋藏在心,郁结于胸。
女神像由呆板拘谨到活泼自在,由羞怯扭捏到舒展大方,宛如参加了一场延续几个世纪的选美比赛。一件有创意的雕像不仅成为艺术家的代表作,凝结着他全部的智慧、境界、追求、情操、能力、技巧和劳动,而且象征着艺术家所在地区的繁荣昌盛,民智开化,政治清明,文化高雅。阿佛洛狄忒由大众情人升格为备受呵护的公主,渐渐褪去性美的色彩,饱含着审美的意蕴和文化的内涵。她以女性的胴体美态,无声地向宇宙述说着人类怎样把性欲升华为博大的爱,如何把模仿提炼成创造,终于在无生命中把握生命,在平凡中缔造伟大,在渺小中拥抱宇宙。壁画《最后的晚餐》
在壁画《最后的晚餐》里,达〃芬奇创作出空间幻觉的奇迹。现实中的食堂似乎延伸到壁画里,时间隧道把观众带到基督时代。位居画面中心的基督在说出那句惊天动地的话“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之后,仿佛耗尽了体力,伤透了心。一石激起千重浪,基督一句话产生的轰动效应以他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一直波及到进餐的教士们。他们与门徒们共同经历了这一惊骇悲痛的时刻。壁画上的门徒三人为一组,雁翅般排列在基督两旁。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都把各自的气质、秉性、情绪、心理,暴露得淋漓尽致:惊愕、诧异、愤怒、委屈、悲痛、心虚、恐惧……达〃芬奇的创作证明,艺术可以把人的精神世界挖掘到何等深度!圣马利亚圆顶教堂
希腊人在神庙建筑中用数学和几何证明宇宙的伟大,意大利人在教堂建筑中用数学和几何赞美全能的上帝。佛罗伦萨的天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公元13771446年)设计和修建了圣马利亚圆顶教堂。圆顶建筑古已有之,不过大多是圆拱,坐落在厚实的墙上。布鲁内莱斯基运用丰富的数学知识,经过周密的计算,决定独劈蹊径,用八根弧形的橡木接成八面形的圆顶架结构。这个结构坐落在一个八面形的很薄的墙垣之上。圆顶的重量沿八根立柱传导到地面。为了加大强度减轻重量,他采用薄壳原理,把圆顶的面设计成双层空心弧面。里层壳体负载重量,较薄的外层壳体用于遮蔽风雨。直径为39公尺,高度达56公尺的圆顶高高耸立,曙熠生辉。这是人文主义的理想工程,是科学阳技术的胜利结晶。希腊的几何学曾被僧侣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伟大,到了文艺复兴时代,终于被用来开发人的聪明才智。布鲁内莱斯基为一位名叫帕齐的权贵建筑小教堂。这座建筑物与其说是教堂,毋宁说是各种几何体的组合。空间严格地确定为立方体、半立方体和半球体。均衡布的水平线与垂直轴线产生单纯、明确、静穆的效果,衬托出上帝的完美无缺和宇宙的神圣有序。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公元14751564年)是另一类天才。他没有达〃芬奇那么多才多艺。他仅把才华集中到艺术上,但这是怎样的集中啊!试想,太阳的万丈光芒集中于一点,将产生多大的热量!面对5.5米高,重几十吨的花岗岩,别人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他却一人将其雕凿成《大卫》。在长48米,宽13米的巨大天花板上,他一人用四年时间画出几十个姿态各异的巨人,完成名画《创世纪》的天顶画。他设计和监造了世界第一大教堂的巨大圆顶,这样的工程通常要由第一流艺术家纽成的集体才能完成。繁重的工作使米开朗基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创世纪》完成后,由于长期仰面作画,他不能低头,走路时高一脚低一脚。他整日灰尘满面,疲劳不堪。如果说达〃芬奇善于刻画心理,表现女性而代表阴柔风格,那么米开朗基罗以善于刻画力量,表现男性而代表阳刚风格。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气吞山河的上帝以叱咤风云的气势在天空飞动,创造着天地日月。他的随从以敬畏的目光注视着神态威严的造物主。在《上帝创造亚当》中,上帝飞驰而来,宽大的斗篷被风吹开,好像浮云一样簇涌在周围。上帝把生命凝聚在食指,伸向徒具形体却毫无力量的亚当,要把生命活力输送给人类之祖。为完成这项伟业,即使是全能的上帝也必须贡献出全部心血。上帝的目光是悲壮的。他疲软的身躯由助手托举着。在米开朗基罗的心目中,上帝就是他自己。他把自己的血肉和生命都给予了
23作品。
米开朗基罗为美弟奇家族陵墓创作名为《昼》、《夜》、《晨》、《暮》四座雕像。他以两男两女的侧卧像隐喻人类窘迫的处境。斜卧的人像弓腰曲背,似乎无处立足,无物可抓,随时会滑落下去。他们空有健壮的身体,徒具一身气力,却不知用于何处。他们有的在昏睡,有的在似醒非醒中挣扎,也有大梦方醒后的痛苦。他们似乎是另一种形式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把理想的人性寄托到犹太民族英雄摩西身上。旧约记载,摩西带领犹太人脱离埃及的统治,去寻找流淌着蜜与牛奶的家园。艺术家选择一个戏剧性造型:犹太人违背自己的诺言,又次崇拜异教偶像。摩西闻讯大怒,他猛回头,怒视着背信弃义的小人,绷紧的肌肉反映出满腔怒火。但是理智终于压抑住冲动。他仍然坐着,一只手臂紧紧夹着犹太人与他订立的契约,另一只手狠狠地揪着长长的美髯。一个高瞻远瞩、疾恶如仇、威风凛凛的领袖形象诞生了。拉斐尔
《圣母玛利亚》《自画像》
《美慧三女神》《圣家族》《抱独角兽的女郎》
1483年,拉斐尔〃桑齐奥诞生了。当拉斐尔21岁到佛罗伦,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两位前辈正处于艺术创作顶峰时期。有的青年艺术家由于慑于这两位巨人的名声,已经变得灰心丧气了,拉斐尔却不然。他知道自己既没有达〃芬奇那么多才多艺,又缺乏米开朗基罗那种经天纬地的气魄。但他立志创新,走自己的路。拉斐尔的绘画以圣母为主要题材。在他之前已经有成百上千的画家画了成千上万幅圣母像。拉斐尔要创造新的圣母形象,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拉斐尔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任何一幅画,他都要在草稿本上反复设计,多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拉斐尔笔下的圣母都很年轻,她们眉清目秀,面容圆润,可爱贤淑,安祥稳重。他几乎没有画过悲痛欲绝面容憔悴的圣母。他的圣母经常和婴儿基督以及幼小的施洗约翰在一起,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尽享天伦之乐。构图常取达〃芬奇始创的金字塔式布局,力求稳重和谐。他的用色清新柔和,美而不艳。他多取纯朴的平民女子,用笔简练朴实;后期所画多是位居宝座的女王式圣母,雍容华贵。
拉斐尔注意观察现实,但又不拘泥于现实。他更注意高于现实的艺术的综合作用。他在1514年致友人卡斯特里奥的信中说过:“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我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出那最美的一个作为我的模特儿……但由于选模特儿是困难的,因此在创作时,我还不得不求助于我头脑中形成的自我正在尽力索求的理想美的形象。它是否就是那样美,我不知道,但我正努力达到完美的程度。”综合现实之美,创作理想的艺术之美是艺术创作的一条规律。这条规律被拉斐尔从实践和理论上再一次总结出来。
拉斐尔在女性美的描绘上达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峰。那紧抱着圣婴的《椅中圣母》,把年轻少妇的端庄、美丽、柔顺,表达到完美的程度,尤其那双明澈的眼睛,用“一池秋水”形容也不能尽其意。
《西斯廷圣母》是一幅于西斯廷教堂的祭坛画,是拉斐尔圣母画的极致。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在于画中的圣母似走非走,似悲非悲,似看非看,似神非神;与爱子血肉相连,又准备献子救世;圣婴肥胖娇嫩,又带着与年龄不相称的严肃。圣母脚下跪迎的教皇和圣女使画面显得平衡,但前者的年高德昭,后者的年轻活泼,又使得画面有了变化。母性的伟大无私和题材的悲剧力量被拉斐尔表现得淋漓尽致。伦勃朗自画像
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为西方文化作出新的贡献。他们满怀喜悦心情去观察、体验、表现人,于平实中提炼出自然天成、朴实无华的美,尼德兰的艺术世界虽没有意大利艺术那么崇高壮丽,没有德国艺术那么深邃玄奥,没有法国艺术那么显赫堂皇,但是它真实、亲切。尼德兰艺术构成现实主义的主流。
画家伦勃朗(公元16061669年)为此作出特殊贡献。伦勃朗晚年孤苦伶仃,死于贫病交加,死后很久也没得到社会承认。但是他现在是我们最熟悉的艺术家,因为他留给后世一份最详尽的心史记录百多幅以上的自画像,平均每年两幅以上。流览系列画像,我们观察到时光和生活怎样一步步把意气风发的年轻的伦勃朗变成“一把辛酸泪,满腔悲愤情”的老年伦勃朗。伦勃朗如此重视自己的一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他的生活大起大落,经历过丧妻失子的悲伤,饱尝过扫地出门的痛苦。他在回顾往事时一定会叹息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公。身为画家,他要用手中的画笔演奏出一曲悲壮的命运交响乐。54岁时的伦勃朗还是一个粗壮冷峻的汉子。时间仅过一年,画家出现在《自画像》中。他大半身隐没在黑暗中,只有头部被强光照射,从黑暗中浮现出来。他面容憔悴,精疲力尽,一双努力睁大的眼睛好像在向观众发问:我怎么会变成这般模样?但是伦勃朗又带着某种神圣感,因为他遭此恶运只是因为忠于艺术,他是艺术的殉道者。
伦勃朗命运的转折点是作于1642的油画《夜巡》。这一年,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射手公会出资请他绘制一幅公会成员群像。通常画家要把全体成员平等地画出来,像现在拍一张集体照片。但是艺术激情推动伦勃朗创作了一幅情景图:警报声响,战鼓雷鸣,战士们拿起武器紧急出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表情和动作,组合成貌似杂乱实则有序的的场景,因而各人的形象清晰程度不同。射击手因出同样多的钱但没有同样的地位不满。他们提出抗议,拒绝接受作品。后来事件演变成一场诉讼。伦勃朗受到攻击和审判,名誉受到极大《夜巡》事件是商品社会控制艺术和艺术品、打击艺术家的典型事件。中世纪艺术家是达官贵人的奴仆,艺术品是宫廷府月邸的装饰品。资产阶级把艺术家从奴仆地位解放出来,艺术家成为以卖画为生的自由职业者。表面上,他们获得自由,实际上受制于一
24个更为冷酷无情的买主商品市场。艺术家成为雇佣劳动者。如果他们被市场抛弃,等待他们的将是贫穷、饥饿和死亡。出于艺术家的良知,伦勃朗坚信自己是无辜的。在贫困中,他作自画像,为朋友和家人作像,画圣经题材。在1665年的自画像里,他对心灵的揭示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躬腰驼背、满脸皱纹的伦勃朗,眯缝着眼,咀唇微张,带着一丝苦笑。但是古怪的表情掩盖着澎湃的心潮。在伦勃朗的画前,我们感觉到人物的呼吸和心灵。伦勃朗的油画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仅凭巧妙的配色和寥寥几笔的涂抹,他能把基督悲伤无望的眼神,把轻薄透明的纱衣,把毛毯的花纹,把铜碗的乳钉,把牛肉的肌健和血沫,不可思议地付诸形象。他让金色的光从空中射人暗室,从圣经向外喷放,在混暗中旋转;他为秀发和朱衣抹上一层金辉,为手掌留下一片阴影,为人群中的某一个人留出特写。伦勃朗在油画和铜蚀画上创造着奇迹,这奇迹证明着人的创造力可以达到何等的高度!夏尔丹
夏尔丹《鳐鱼》
夏尔丹(公元16991779年)出身于城市平民,他的画也是平民生活的反映。他描摹那些陈设简朴、一尘不染、井井有条的勤俭之家。家庭主妇衣着朴素,贤慧温柔。母亲给女儿端来浓汤,先让她背诵饭前祝福经,然后爱恋地看着她狼吞虎咽。他画的女仆、厨娘和维米尔笔下的劳动妇女一样勤劳。她们与锅碗瓢盆、蔬菜瓜果为伍。人和物都那么纯朴,关系那么和谐。夏尔丹一洗洛可可艺术的浮华艳丽之风,追求朴实、稳健、醇厚之美。他多用白、灰、褐色描绘洁白的桌布,灰色的衣裙和铜褐色的灶具,画面笼罩着宁静沉稳的气氛。
夏尔丹是杰出的静物画家。静物画一向是尼德兰艺术家的强项。他们描画金杯、银盘、瓷器和水晶器皿。他们画撩人胃口的美味佳肴、葡萄美酒。总之,艺术家要把现实的和理想的酒肉生活画出来,挂在室内,让人欣赏,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夏尔丹既反对尼德兰的奢华,也不理会禁欲的基督教规。他画平民厨房常用的老式茶炉、打补丁的铜锅、粗瓷大碗、陶土水罐。这些灶具和食具既无华丽的外表,又无高贵的质地,但是庄重厚实,物美价廉,无日不用。锅灶上的坑凹和裂纹,负载着岁月的风尘,蕴藏着人生的故事,记录着生命的航船,显得亲切动人。请看这口每天都冒着热气的汤锅,请看他妻子刚从集市上买回的胡萝卜,还有那条很快就要开膛剖肚的鳐鱼,请看他的酒杯、眼镜盒,请看他妻子的顶针、剪刀、针线篮和毛线团。他怀着怜爱的温情描绘烟斗,仿佛怕它摔破。于是夏尔丹的至理名言在耳边响起,“人们使用的是色彩,但作画时指挥艺术家的是情感。”
画家使用调色盘和画笔时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秋季的丰腴仿一个个硕大鲜红的水蜜桃中渗漏出来。人们似乎可以轻抚苹果的白霜和鲜桃的茸毛,可以看到玫瑰红和金黄果汁中凝结的颗粒。柔和的光线穿过细细的灰色尘埃,显得温暖而宁静。夏尔丹的笔触不温不火,不疾不徐,既无精雕细刻的匠气,又无颐指气使的霸气。那
损害。从此订画者疏远了他,画家门庭冷落,事业和命运江河日下。佛浓缩在成熟水果的糖份里,秋之色调从一串串饱满的紫红葡萄和一涂一抹像陈年老酒,蕴藉着多年的积淀,凝聚着天地之精华。夏尔丹的艺术有永久的魅力。时隔百年之后,《追忆逝水流年》的作者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写出广大观众的心声,“在看到夏尔丹的绘画作品之前,我从没有意识到在我周围,在我父母的屋子里,在未收拾干净的桌子上,在没有铺平的台布的一角上,以及在空牡蛎壳旁的刀子上也有着动人的美存在。”《梅杜萨之筏》
籍里柯以全部心血创作的《梅杜萨之筏》,取材海难事件,立意于人类命运。以区区一筏之小,扬浩然天地正气。它歌颂的是生战胜死,人战胜天、理智战胜荒蛮的信念。这不正是法国人民卧薪尝胆,重振昔日雄风的强大力量所在吗?难怪德拉克洛瓦看这幅画时,如观电击长空,惊涛拍岸,激动得要狂呼,要飞奔。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的后代不甘心平庸,他们要无愧于前辈,做到拿破伦用剑无法做到的伟业。德拉克洛瓦取材于《神曲》创作的《但丁的渡舟》,以风雨如磐、漫漫长夜隐喻着法国的政治气氛,那迎风而驰的小舟象征着人们向往光明的热情,在阴河里挣扎的恶鬼代表着残害善良的邪恶。《希奥岛的屠杀》更以惨烈的景象重现恶战胜善,文明被野蛮蹂躏的人间悲剧。革命在经历低潮之后终于在1830年和1848年再次兴起,1789年革命未完成的任务再次被历史提出来。《自由女神领导人民》
《自由女神领导人民》是法国革命最高的艺术象征。德拉克洛瓦的这件不朽作品取材于1830年巴黎起义中的街垒战,表现的是向敌人冲锋陷阵的工人、小业主、大学生、流浪儿。但是它的意义绝不是一次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使这幅画千古不朽的是高举红旗走在起义者前面的自由女神。自由女神!多么健壮活跃
的生命!多么庄严伟岸的精神!多么仁慈忘我的感情!她比古往今来一切基督、圣母、佛祖都伟大,因为她是人类自由的幻化,而不是神秘精神的偶像。法国革命经过半个世纪的呼唤,终于找到自己的形象,大卫未竟的事业终于在德拉克洛瓦笔下完成。
《擎》,罗丹思想者吻和妒嫉永恒的春天热吻
《达娜厄》,罗丹上帝的手魔鬼的手握
非同寻常的巴尔扎克像
对于伟大的罗丹(公元18401917年)来说,科学崇拜也好,神秘崇拜也好,都是对伟大的造化和伟大的人类的崇拜。一方面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无限美妙,并为人能够表现美而自豪;另一方面,他深信以人有限的智慧,不能对宇宙和人类的博大与深奥明察秋毫,寻根问底。因此他对造化和生命充满崇敬的心情。
25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为西方培养出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化巨人,法国大革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结成浩浩荡荡的文艺大军,在西方掀起一个又一个文艺高潮,创造出灿若群星的艺术珍品。
浪漫主义的实质就是自由,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剑浪潮中,文学家和艺术家获得了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得到的恩想自由、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因而创作出自由的作品。
自由之火铸炼出德拉克洛瓦高尚的灵魂和出众的才华。我们很难相信,在这个瘦弱矮小的法兰西人的躯体中竟然包裹着精神的狂飙。汹涌如潮、力抵千钧的笔触,飞旋狂动、生龙活虎的姿态,人狮相搏、骏马飞跃的场面,迷人心魄的神话境界,梦幻似的东方风情,浓如怒云、气盖莽原的色调,宣泄的是炽热如火的激情和天马行空的神思。历史又一次证明: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灵魂的结晶,画品就是人品。
米勒《拾穗者》
如果说柯罗怀着崇敬的心情描绘一草一木,那么米勒(公元18141875年)则以参拜上帝的神圣心情去描绘农夫的耕耘、收获、放牧,乃至喂乳、拾穗、编织等小事。他以赞美的笔调描摹农民的粗布衣裙、厚重的木鞋、粗笨的农具、破旧的石屋,堆满杂物的院子、收割后的土地,甚至带着麦秸气味的褐黄色的空气。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下,农民默默无闻地劳动和生活。他们以平静的心情接受上天的安排。空旷的田野里,农民夫妇仍在挖掘稀少的土豆。突然,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悠扬凄凉的钟声带来上帝的召唤,衬托得天地更为空旷和寂寥。夫妇赶紧停下手中的活计,站在原位,低下头。男人手捧着帽子,放在胸口,在心中默默祈祷。他的妻子则躬着腰,双手合十,低声述说着什么。站在这幅画前,我们肃然起敬。在他们身上,我们发现一种生存的庄严,一种神圣的贫穷。一种面对圣徒才有的敬佩之情从我们心中油然而生。罗丹行走的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罗丹三个影子沉思
青铜雕像《加莱义民》《伸出坟墓的手》,罗丹愤怒的手温柔的手
他说:“因为我们在世间所能感到的和所能理解的,仅仅是事物的一端,而事物只能借此一端,才呈现在我们面前,影响我们的官能和心灵。至于其他一切,则伸人到无穷的黑暗中;甚至就在我们身边,隐藏着万千事物,因为知觉这些事物的机能我们并不具备。”然而罗丹对他能够感受和理解的“一端”,作出多么深刻博大的表现啊!他以宇宙意识和人类意识观照万物,哪怕是一棵绿芽,一块肌肤也不忽略。从中,他看到的是伟大的生命,他由衷地赞美造化之功。为此,他创作了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思想者》,集人类情感之大成的《吻》,集人类道德之大成的《加莱义民》,集人类创造之大成的〈巴尔扎克像〉,集人类命运之大成的〈地狱之门》。为此,他的人体雕刻即使没有头部,仅凭动作姿态和肌肤的抖动,就能表达人的喜悦、兴奋、焦虑、恐惧、激动、仇恨、爱恋……因此,他能从通常认为是丑陋的残疾、畸形、痛苦、衰老、垂死、疯狂中,深刻地揭示人的命运,人的感情,以及生活
的真实。因此,他能在人物肖像中通过典型塑造,夸张变形,象征类比,揭示出人物的性格、情感、经历、职业、命运。
但是罗丹始终没有忘记,他无法感受和理解的未知世界极其广大,即使偶然有所感悟,他也无法用通常的方法和手段表现。在内心深处他对冥冥之中的主宰,对命运的神秘力量,始终怀抱敬畏之情。因此,他在《思想者》之上的门楣上边放着《三个影子》。这三个名为“影子”的健壮男子肩负着的无形之物是什么?在《上帝之手》里,蜷缩着一个似人非人的胚基,它是人类的象征吗?而《上帝的信使》是个无头的四肢大开的裸女。她为什么取这种形体?她传达上帝的什么信息?《大海》是一群死抱活缠的的男男女女,难道男女之欲就是大海的生命吗?这些问题没有回答。而《地狱之门》更是充满着对人类悲惨命运的感谓和无奈。门上凸现出近两百个各式各样的人体。有一些人物取自《神曲》,例如父亲食子的《尤谷利诺》,表现保罗和法兰西斯卡爱情的《吻》;有些取自《圣经》,如《夏娃》;还有些是作者的创造,如《老妓女》、《思想者》。《老妓女》是《思想者》的对立面。一个骨瘦如柴的老妇正悲哀地审视着自己的身体。她曾经是个迷倒过无数达官贵人的名妓,随着岁月的流逝,荒淫的生活夺走了她的青春和美貌。如今她人老珠黄,一无所有,只有那干皮似的躯壳还在。残酷的生活把万物之灵的人变成废物,变成垃圾,这是人类的悲剧。虚无和无奈虽然有些消极,但是也从另一面抒发了艺术家博大的胸怀,显示出大手笔的气势和神韵。
罗丹在人像雕塑中达到“遗神取貌”的阶段,他要突破传统艺术精雕细刻,舍本求末的通病,在雕刻中以简约雄浑的风格,淋漓酣畅地抒情达意,深刻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艺术创新的需要推动罗丹对东方艺术发生浓厚兴趣。他意识到东方艺术是人类丰富的艺术宝库,西方人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他
在创作《巴尔扎克像》时,深受一尊中国石湾陶瓷达摩禅师像的启发,塑造出身着长袍,双臂交叉的人体。毕加索
《格尔尼卡》
两个小丑盥洗间人生悲剧亚威农少女梦画室三个舞蹈者生之欢乐
毕加索是绝对的个体主义者,我行我素,以我为核心,反对一切束缚他的人间和宇宙的神圣法则、规范和纪律。只有自由,绝对
26的自由才适合于他。自由拌随着猎奇和宣泄,自由导致可怕的自私。因而,他的一生,痛苦、孤独、失望多于幸福、友谊和欢乐。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表现主义到古典主义,从古典
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和原始主义,毕加索几乎把西方从古到今的造型手段都运用一遍。作为西方文化的巨擘,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在他心灵深处翻腾。日神精神磨砺思想的锋芒,使他随心所欲地透视空间,分解空间,重建空间;酒神精神激荡感情的风暴,把他投入到狂放、冲动、放纵、爱恋、恐惧、
愤怒的旋涡之中。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命活力的象征,就是他的内心世界的晴雨表。每当他身边有一位新的女性伴侣,他的画风都有突变。他以居高临下的傲慢,游戏人生,关注人间。伟大的艺术灵魂里掺杂着顽童的纯真心理,然而毕加索始终是个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的人道主义者。
1937年他为抗议德国法西斯屠杀暴行而作的《格尔尼卡》,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黑、白、灰构成的画面,以象征的手法展示死亡、毁灭、恐惧、哭泣和惊慌。由于毕加索崇高的威望和鲜明的进步立场,由于民主力量的解释宣传,这件立体主义作品的政治冲击波大大强化,成为现代艺术介入政治的成功范例。
毕加索对艺术的主要贡献是他彻底抛弃了关于美、完整、和谐,关于表现和摹仿,关于空间透视的传统观念。对于他,艺术就是发现,就是造物。即是说,发现前人未发现之世界物体和人体可以像袜子一样从里向外翻转。在常人眼里坚不可摧的固体世界可以任意分割和改造。他还发现物体是多重和多义的。世界位于既是彼又是此的非定性之中,我们对世界的单一、僵化的定位和定性往往是错误的,虚假的。毕加索匪夷所思的联想能力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大大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在他的作品里,花瓶可能是女人纤细的腰身,自行车的把手和座垫合起来是一个牛头,玩具汽车可以是猩猩的脸,而柳条筐则充当山羊的大肚子。画出的报纸足以乱真,贴在画上的车票、火柴盒又能以真充假。在他的笔下,世界无物不可入画;他的慧眼所至,一切皆于常规迥异,一切都改变了性质。毕加索证明了人有多么巨大的创造能力!人多么渴望发现和表现彼岸世界!
毕加索解构了常规空间,但并不愿把世界变成堆瓦砾。在立体主义初期,他试图把块面拼合起来。由于他没有找到一种有机的方法,因而拼合显得生硬。到二三十年代,他似乎找到了重构世界的途径。此时,看他的画,人像好像在动,正面正在变成侧面,迎面而来又飘然而去,四肢、五官、身躯都在变化……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幻想用造型表现运动,让画面摆脱凝固和僵化,真正“活”起来。这个理想在毕加索笔下得到实现。阿尔普
阿尔普(公元18871966年)实践了“自发性创作”。无意识地撕破各种颜色的纸片,让这些纸片随意落下来,然后按照偶然形成的图案把它固定在抽象图形内。阿尔普认为这些作品体现出偶然韵律美感,是深不可测的存在的一部分。现代建筑奇观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纽约帝国大厦联合国大厦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纳粹的暴行打断了欧洲现代建筑业,很多有才华的建筑家和艺术家流亡到美国,把先进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美学带到新大陆。美国雄厚的财力、旺盛的需求、广阔的市场,为建筑艺术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中期,美国建筑开始大发展。老建筑家风头不减当年,赖特1936年完成的宾夕法尼亚洲霍夫曼住宅是一件划时代杰作。作者表现出类似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他把私宅建于山林之中,瀑布之上,采用当地粗糙石料为材,突出住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氛。建筑大开大阉,凸凹有致,虚实相问,不但体现出新的建筑美学思想,而且表现出一种新的生命观。赖特设计的办公楼突出柔和的圆形和弧形,整面墙都装上窗带。入夜,华光齐放,高楼如月光之塔。他于1959年构思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主体是展览馆和行政楼。圆形的展览馆上大下小,像一个倒的多层漏斗。螺旋形的展览廊,由下至上,围绕着圆筒形的中央天井盘旋而上,观众不用登楼即可边看边上。回廊被分割成小展厅,艺术品陈列在展厅内。人造光和自然光柔和地照亮内部。观众既可在小展厅内仔细欣赏艺术品,也可把目光投向天井和层层回廊,获得全景视野。古根海姆博物馆是20世纪最巧妙的建筑物之一,它完全改变了博物馆的设计观念。米斯在二战后终于实现了建造摩天大楼之梦,修建了芝加哥滨湖公寓、纽约西格拉姆大厦,由此推动了西方城市建筑。柯布西耶在巴西和法国修建了蜂窝状的高楼。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帝国大厦在30年代竞相争夺高度之最,楼层已高达百层,线条密集如布匹经纬线。
德国的亨特里赫和皮茨尼率先修建了板块式大楼。两个或三个高而窄的大楼并肩而立,如夹心饼干。从此,线条明快,状如火柴盒似的玻璃大楼如雨后春笋,纷纷耸立,城市变成高楼的森林。联合国大厦、世贸中心、西尔斯大厦都是著名大楼。世贸中心的日裔设计者山畸实、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者哈理森、波士顿人寿保险大厦的华裔设计师贝聿铭、摩瑞大厦的日本设计师丹下健三都是著名的建筑学家。
摩天大楼兴旺发达的动力来源于经济的繁荣。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财团的出现。这些经济巨人拥有几百亿,基至上千亿资产,雇佣成千上万的人员,子公司和工厂遍布世界。为了管理庞大的产业,公司需要功能齐全的办公大楼。价值亿万的办公大楼既是房地产的投资,又是实力和财富的象征,具有弘扬企业形象,增强公众信心的广告效应。在国际性大都市的黄金地段,几乎所有的大跨国公司、国际银行都设立办事机构或分行,那里的地价已达天文数字。为了在有限的地块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面积,高楼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东京的商业区、香港的中环、纽约的曼哈顿都是高楼密集的热
27点地区。现在,已有人计划修建200层、300层甚至500层的大楼。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帮助工程师解决了建筑摩天大楼的技术难题。抗震的坚固性,防火防灾的安全性,居住和工作的舒适性都得到保障。一座高层建筑实际是一座立体的小城镇,经常有数千人生活和工作在一起。大楼设有办公室、公寓、购物中心、旅馆、娱乐中心,功能齐全,服务周到,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还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当然高层建筑也有某些弊病,长年生活和工作在大楼封闭的环境里,容易得空调病和办公楼综合症,引发体质下降,精神失调。高楼密集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还能引发高楼旋风,造成伤亡。高楼一旦发生大灾难,其损失将难以估计。
法国设计师不甘落后,1975年他们修建的巴黎戴高乐机场,一改矩形机场楼的传统,采用圆环形。环内是透明管道式的自动扶梯,环外是卫星厅和带状公路。建筑物具有科幻电影设计的透明感。蓬皮杜文化中心具有另一种现代感,它像一座化工联合体。各种管道、钢架结构、自动扶梯都安装在大楼外面,大红大绿的颜色也像工厂那么醒目。设计者的独出心裁招致各种议论,但是蓬皮杜中心在建筑艺术中的地位已确立无疑。城市改造日益引起重视。动工于40年代的费城市中心改造工程保留了老教堂,撤除了零散住房,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马路、大片的绿地和葱郁的树林。旧金山金门区设计方案把高层建筑与绿化带结合,把城市与港口相结合。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围绕广场有交响乐厅、州立剧院、大都会剧院,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
杜尚杜尚《泉》
达达派两员干将杜尚(公元1887掣1968年)和毕卡比亚(公元18791953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到了纽约,并很快和美国艺术家结合在一起,于1912年创办了《291》杂志,宣传达达主义,繁殖达达主义。杜尚从1912年起就思索如何用绘画形式嘲笑这个荒诞的世界。达达主义者认为世界所以荒诞,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愚蠢和虚伪、工业化的无情和冷酷,还有人的动物性和人在工业社会中的异化。杜尚首先给他的作品取了一些耸人听闻的名字:《敏捷的裸女们截断了国王和王后的道路》、《从处女到新娘的经过》。这些名称嘲弄了历史、艺术和道德规范,是一种黑色幽默。在画面上却没有任何裸女,有的只是一些似人非人,似物非物,既像机器又像有机物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有人的某些器官和功能,如呼吸、循环、消化和生殖系统,但是它们都异化为机器的管道、齿轮等运输系统。光的照射和色彩的变化造成亦幻亦真的假象。作者在这里似乎把人类的尴尬处境转化为荒诞的世界。
杜尚最大胆的试验是现成品艺术。1917年杜尚向美术展览会送了一件陶瓷男用小便器,题名为《泉》。这一离经叛道之举无疑给早已危机四伏的艺坛以致命的打击。《泉》的意义在于,所谓艺术品的概念是人定的,既然我们鄙视乃至否定传统艺术,那么艺术的传统概念也是可以鄙视和否定的。《泉》把一件平常人们视为最下贱、最肮脏的工业制成品送到神圣的展厅,这既是对艺术晶传统概念的挑战,也是对艺术和美学传统观念的挑战。杜尚一再声明,这件作品“是否出自马特先生之手,这并不重要,他选择了它,他选择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将它摆放出来,这样,在新的标题和新的观念下它的使用意义就消失了为物品制造一种新的思想。”在这里,关键是选择。艺术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杜尚断然否定现成品的选择要依据美感,相反他认为,“它是以视觉的无所反应为基础的。不讲任何高雅或粗俗的审美情趣……,是一种完全的麻木状态。”事实上,杜尚在选择时绝对不是处于麻木状态,而是十分清醒。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艺术学概论复习重点》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艺术学概论复习重点: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点击查看更多:艺术学概论重点归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艺术学概论复习重点》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15984.html
- 上一篇:201*继续再教育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