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小学数学说课-4.3

时间:2019-05-29 18:49:20 网站:公文素材库

小学数学说课-4.3

三角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说作业布置和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的继续,同时对后续四边形及多边形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好平面图形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我把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体验和了解“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以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讲授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采用问答法可以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概括、总结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运用情境教学法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掌握。

教学手段则是多媒体教学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要求,本课教学程序我打算分五个部分,(一)情境引入);(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四)解决问题;(五)全课总结(一)情境引入

以往的学习生活已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一方面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原有学习历程的体验可以作为继续学习的经验起着引领作用,本着这个想法我决定创设课本例1中的情境:(例1中含有生活中的三角形)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设计意图:情境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敲门砖”,而且还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以上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知识再造的需要,这个环节以图片-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两得。](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教师传授而获得,在新课程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依据自己先前经验,在不断反思、不断思维提升的推动下来构建新知识,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点名让学生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请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定义),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使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及归纳总结的学习全过程,形象深刻的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到了三角形的特征,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开展合作互助、各种交流,在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方法、习惯等方面获得深层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知识。](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种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黄(6cm)、绿(5cm)、蓝(4cm)。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

学生操作填写并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然后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先独立操作思考,请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特征规律。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合作中探索出规律,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学生不仅在动手操作中得出规律,而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既巩掌握了新知识,又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四)解决问题

知识的积累不是用简单的量的叠加来完成的,而必须把知识放新的情境中进行检验、应用,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建构得更加稳固。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题目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

1、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

2、课本习题的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主要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巩固加强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新课标中指出:在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随着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另外,再次让学生反思学习以后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六、说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第2题

[设计意图:这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列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大三条边。]

七、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这样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再次回顾,同时也能体现知识系统的分布情况,便于学生记忆。

扩展阅读:小学数学说课-4.2

《升与毫升》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升和毫升》。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说作业布置和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升和毫升》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对后续教学体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今后学好体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毫升作单位。2、知道1升=1000毫升,初步建立1升、1毫升的实际观念。

3、会看量筒、药水瓶上的刻度,会使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的多少。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我把使学生认识“升”和“毫升”这两个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以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讲授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采用问答法可以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概括、总结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运用情境教学法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掌握。

教学手段则是多媒体教学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要求,本课教学程序我打算分五个部分,(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知识应用;(四)解决问题;(五)全课总结(一)情境引入

以往的学习生活已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一方面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原有学习历程的体验可以作为继续学习的经验起着引领作用,本着这个想法我决定创设人在渴的时候要喝水的情境:1、人在什么时候感到最口渴?此时,你最多能喝下多少水?2、学生回答后,猜其中两个人,谁喝的水多?(如:一生说喝2杯,一生说喝3杯)

a.先让学生猜,并说明理由。

b.如果有争议,让两位学生出示杯子,请全班学生想办法验证。3、通过猜测验证,比较直观地看出了两人中谁喝得水多。进一步思考:他俩到底各喝了多少水?×××又多喝了多少呢?

学生小组自由讨论。

师:我们也应像长度、重量一样给他们以统一的单位,用一种特定的工具来测量。从而引入新课升和毫升

[设计意图:情境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敲门砖”,而且还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以上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知识再造的需要,这个环节以人渴了要喝水进行导入,让学生联系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学数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两得。](二)探究新知

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教师传授而获得,在新课程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依据自己先前经验,在不断反思、不断思维提升的推动下来构建新知识,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初步感知容积单位:

1、小组活动:观察小组成员带来物品的标签上有哪些计量单位?(包括升、毫升、L、mL)

2、全班交流:

(1)在物品的标签上有哪些计量单位?(解决:“升”国际通用的单位符号“L”,“毫升”国际通用的单位符号“mL”。)(2)用升、毫升作单位的物体有何特点?(水、饮料、油等液体)(3)大胆猜测,这两个单位中哪一个比较大?为什么?

深入探究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1、小组合作,观察量杯、量筒。

2、动手实验:讲清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看一看1L液体有多少?想一想1L等于多少mL?实验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自主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实验。3、通过实验,交流后得到1L=1000mL

4、想象:1mL的液体大约有多少?

寻找:1mL的实物。(教师已在学生的课桌上放有1mL的注射用药水)演示:1mL水大约有5滴。

5、估计、验证:让学生估计各种容器分别能装多少毫升液体,再一一验证。

(整个过程是估计---验证---再估计----再验证,逐步使学生的估计趋向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经历了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及想象、验证等学习过程,形象深刻的理解了升和毫升的大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开展合作互助、各种交流,在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方法、习惯等方面获得深层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知识。](三)知识应用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强化对法则的巩固,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层的提高,实现知识系统的初步更新。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习题:

1、解决开始环节提出的问题---两位同学各喝了多少水?多的又多喝了多少水?(动手测量,得出结果)

2、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3、解决生活问题:水可以根据各人所需随意喝,但药却不能乱吃,必须看清说明书或遵医嘱。出示已用过的一瓶止咳糖浆,问:

(1)这瓶止咳糖浆该怎么吃?还剩多少mL?(2)如果是老师喝,能用几天?

(3)要是给你喝,一次可以喝多少mL?能用几天?

[练习针对性强,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上课开始时留下的问题,还有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题。此外,我还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体现了新课标中所提出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环节既巩固了学生的新知识,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四)解决问题

知识的积累不是用简单的量的叠加来完成的,而必须把知识放新的情境中进行检验、应用,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建构得更加稳固。为此,我设计了3个题目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

1.填空

8升=()毫升2升54毫升=()毫升6000毫升=()升6004毫升=()升()毫升4L=()mL3050ml=()L()mL2.一瓶饮料500毫升,5瓶饮料共多少毫升?

3.小明有两瓶饮料,大瓶有750毫升,小瓶比大瓶少250毫升,小瓶有多少毫升?

[设计意图:这三个题目主要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巩固加强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随着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另外,再次让学生反思学习以后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六、说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第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关于本节课知识点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七、说板书设计

升与毫升容量升或L1升(L)=1000毫升(mL)毫升或mL

这样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再次回顾,同时也能体现知识系统的分布情况,便于学生记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数学说课-4.3》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数学说课-4.3: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数学说课-4.3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2993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