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小学数学说课-4.4

时间:2019-05-29 18:49:20 网站:公文素材库

小学数学说课-4.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说作业布置和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的继续,同时对后续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好空间与图形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其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把四边形进行分类,体会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我把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以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讲授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采用问答法可以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概括、总结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运用情境教学法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掌握。

教学手段则是多媒体教学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要求,本课教学程序我打算分六个部分,(一)复习旧知;(二)情境引入;(三)探究新知;(四)知识应用;(五)深入探讨;(六)全课总结--------------------(一)复习旧知1、说说什么是平行线?2、画一组平行线。

[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

以往的学习生活已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一方面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原有学习历程的体验可以作为继续学习的经验起着引领作用,本着这个想法我决定在课件中出示一幅校园情景的图片: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幅校园情景图中,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情境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敲门砖”,而且还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以上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知识再造的需要,这个环节以校园情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两得。](三)探究新知

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教师传授而获得,在新课程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依据自己先前经验,在不断反思、不断思维提升的推动下来构建新知识,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1、画四边形。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图中观察到很多四边形。在你们的生活中观察到的可能不只是这些,下面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四边形或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的四边形,画在你们的图画纸上,好吗?

2、作品展示。(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3、作品分类。(为了叙述方便,将作品编上序号)

(1)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

(3)请小组合作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教师巡视,指导点拨)(4)根据学生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随机板书:平行四边形梯形)4、观察图形。

(1)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2)交流小结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般的四边形: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5、验证结论。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6页,找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验证刚才观察到的结论。

(2)检验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揭示概念。同学们的猜想通过验证是正确的,请看大屏幕。

(4)练习。(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5个步骤,学生经历了自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及验证结论的学习全过程,形象深刻的体验到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开展合作互助、各种交流,在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方法、习惯等方面获得深层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知识。]----------------

(四)知识应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强化对新知识的巩固,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层的提高,实现知识系统的初步更新。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习题:

(1)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联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不仅让学生丝毫没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反而在联系生活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图形的乐趣,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深入探讨

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一下你的理由。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2)教师归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3)请学生说一说图示的含义。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利用集合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

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随着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另外,再次让学生反思学习以后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六、说作业布置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

[设计意图:这是让学生独立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分割,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要求,让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间,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七、说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这样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再次回顾,同时也能体现知识系统的分布情况,便于学生记忆。

扩展阅读:小学数学说课-4.3

三角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说作业布置和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的继续,同时对后续四边形及多边形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好平面图形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我把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体验和了解“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以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讲授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采用问答法可以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概括、总结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运用情境教学法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掌握。

教学手段则是多媒体教学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要求,本课教学程序我打算分五个部分,(一)情境引入);(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四)解决问题;(五)全课总结(一)情境引入

以往的学习生活已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一方面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原有学习历程的体验可以作为继续学习的经验起着引领作用,本着这个想法我决定创设课本例1中的情境:(例1中含有生活中的三角形)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设计意图:情境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敲门砖”,而且还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以上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知识再造的需要,这个环节以图片-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两得。](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教师传授而获得,在新课程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依据自己先前经验,在不断反思、不断思维提升的推动下来构建新知识,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点名让学生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请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定义),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使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及归纳总结的学习全过程,形象深刻的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到了三角形的特征,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开展合作互助、各种交流,在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方法、习惯等方面获得深层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知识。](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种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黄(6cm)、绿(5cm)、蓝(4cm)。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

学生操作填写并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然后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先独立操作思考,请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特征规律。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合作中探索出规律,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学生不仅在动手操作中得出规律,而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既巩掌握了新知识,又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四)解决问题

知识的积累不是用简单的量的叠加来完成的,而必须把知识放新的情境中进行检验、应用,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建构得更加稳固。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题目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

1、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

2、课本习题的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主要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巩固加强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新课标中指出:在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随着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另外,再次让学生反思学习以后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六、说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第2题

[设计意图:这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列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大三条边。]

七、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这样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再次回顾,同时也能体现知识系统的分布情况,便于学生记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数学说课-4.4》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数学说课-4.4: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数学说课-4.4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2993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