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重点

时间:2019-05-29 19:23:29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重点

【填空选择】

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中的“金镞正骨科”不仅继承前人治疗骨伤经验,而且对骨折,脱位的整复手法,和固定技术有所创新。清代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骨伤科经验,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

骨伤最易损伤的部位是筋骨。

骨折的特殊症状及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脱位的特殊症状及体征: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夹板固定后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保持在1cm的正常移动度。牵引疗法包括:有皮牵引,骨牵引及布托牵引。

创伤急救的四项基本步鄹: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绕神经损伤后易出现:腕下垂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常发部位:前臂、小腿、手掌。

骨折的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连,疲劳骨折。不稳定骨折包括: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骨折线的形态不稳定的是:斜形骨折。

骨折后期的并发症:褥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并发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

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儿童平均151°,成人男性为132°,女性为127°。股骨颈骨折按其部位不同分为:头下部、颈中部、基底部。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顺转子间骨折,反转子间骨折,转子下骨折。足部骨骼构成的三个主要足弓:内侧纵弓,外侧纵弓与跖骨间的横弓。足弓的功能:负重、推进行走、吸收人体震荡。

骨折的愈合过程: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塑形期。肋骨骨折最易发生于第4~第7肋之间。

治疗股骨髁间骨折,应保证达到良好的对位,关节面光滑完整,才能有效地恢复关节的功能和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脱位在2~3周以内者为新鲜脱位,在2~3周以上者为陈旧性脱位。假关节的活动不属于肩关节脱位的特殊体征。

肩关节骨折前脱位分为喙突下、腋窝处和锁骨下。【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

损伤性骨化性肌炎常见于肘关节。

筋伤的主要症状是疼痛、瘀肿和功能障碍。

颈椎病嘴常见的基本类型有: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腕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正中神经受压。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三部分组成,起着稳定脊柱,缓冲震荡等作用。

腰椎椎管狭窄主要症状为:缓发性,持续性的下腰和腿痛,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患肢与正常肢相差2cm。【名解】

【创伤性休克】:是因为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导致出血与体液渗出,使有效循环量锐减,激发疼痛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影响心血管功能,引起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微循环衰竭、急性氧代谢障碍和内脏损伤为特征的全身反应综合征。【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跟骨关节结节角】:跟骨结节为跟腱附着处,腓肠肌、比目鱼肌收缩,可作强有力的跖屈动作,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为跟距关节的一个重要标志。骨盆的两个负重弓:骶骨弓,骶坐弓。【筋】:筋的范围比较广,主要是指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关节软骨盘、椎间盘、腱鞘、神经、血管等组织。【疼痛弧】:是冈上肌腱炎的特征,是指患肩外展未到60°是疼痛较轻,被动外展至60°~120°范围内时,疼痛较重,当上举超过120°时,疼痛又减轻,且可自主继续上举。因而将60°~120°这个范围称为疼痛弧。【异常活动】:在肢体关节处出现了类似关节的活动,或者关节原来不能活动的地方出现了关节活动即为异常活动【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桡骨远端与腕骨形成的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向尺侧倾斜20°~25°。【颈干角】: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一个角度称内倾角,又称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硬瘫】:即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痉挛性瘫痪,其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轻度肌萎缩,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无诱发电位。【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肢体长度的测量方法】:1,上肢长度: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2,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3,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是使用)5,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6,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肌力测定标准】:(1)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2)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3)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的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4)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5)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60)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2)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3)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以防止发生压迫性溃疡。(4)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一般在4日内,可适当放松扎带,以后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5)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发生再移位,特别是在2周以内要经常检查,如有移位及时处理。(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功能复位的标准】:1、对线: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2、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以上。3、长度: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股骨折缩短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端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股骨头、颈部的血运主要来自三个途径】:①关节囊的小动脉来源于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臀下动脉和闭孔动脉的吻合部到关节囊附着部,分为骺外动脉、上干骺端动脉和下干骺端动脉,进入股骨颈,供应股骨颈和大部分股骨头的血运。2、股骨干滋养动脉仅达股骨颈基底部,小部分与关节囊的小动脉有吻合支。3、圆韧带的小动脉较细,仅供应股骨头内下部分的血运,与关节囊小动脉之间有吻合支。

【踝关节处于什么位置容易造成损伤,为什么?】内翻扭伤和外翻扭伤,以跖屈内翻扭伤多见。原因:踝关节处于跖屈时,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而使踝关节不稳定,容易损伤外侧的距腓前韧带;单纯内翻扭伤时,容易损伤外侧的跟腓韧带;外翻扭伤,由于三角韧带比较坚强,较少发生,但严重时可引起下胫腓韧带韧带撕裂。【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1)全身因素①年龄:骨折愈合速度与年龄关系密切,小儿的组织再生和塑形能力强,骨折愈合速度较快,成年人较慢,老年人更慢。②健康状况:身体总是动员体内一切力量促进骨折愈合,身体强壮,气血旺盛,对骨折愈合有利;反之,慢性消耗性疾病,气血虚弱,则骨折愈合迟缓。(2)局部因素:①断面的接触:断面接触大则愈合较易,断面接触小则愈合较难,故整复后对位良好者愈合快,对位不良者愈合慢,螺旋形、斜形骨折往往也较横断骨折愈合快。②断端的血供:组织的再生,需要足够的血液供给,血供良好的松质骨部骨折愈合较快,而血供不良的部位骨折则愈合较慢,甚至发生延迟连接、不连接或缺血性骨坏死。③损伤的程度:有大块骨缺损的骨折或软组织损伤严重、断端形成巨大血肿者,骨折愈合速度就较慢。④感染的影响:感染引起局部长期充血、组织破坏、脓液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均不利于骨折的修复,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率大为增高。⑤固定和运动:固定可以维持骨折端整复后的位置,防止软组织再受伤和血肿再扩大,保证修复顺利进行。但不可太过,如果能在保证骨折不再移位的条件下,进行上下关节练功,从而使患肢肌肉有一定的生理舒缩活动,局部循环畅通,则骨折可以加速愈合。【简述股骨颈骨折的诊断要点】:①有外伤史: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行走,应首先考虑到有股骨颈骨折的可能;②症状及体征:有移位的骨折伤肢外旋、缩短,髋、膝关节轻度屈曲。囊内骨折足外旋45°~60°,囊外骨折则外旋角度较大,常达90°,并可扪及大粗隆上移。伤后髋部出游疼痛外,腹股沟附近有压痛,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优叩击痛。局部可有轻度肿胀,但囊内骨折由于有关节囊包裹,局部血液供应较差,其外为厚层肌肉,故肿胀瘀斑常不明显,患髋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但有部分嵌入骨折仍可短时站立或跛行。③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对决定治疗及预后均有帮助。

【简述胫骨下1/3骨折造成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的原因】:胫骨的营养血管由胫骨干上1/3的后方进入,在致密骨内下行一段距离,然后进入髓腔,而胫骨下1/3又缺乏肌肉附着,故胫骨中、下段发生骨折后,往往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良,而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胫、腓骨干骨折造成关节炎的原因】:正常人的踝关节与膝关节是在两个相互平行的轴上运动,若发生成角和旋转移位,必然破坏二轴心的平行关系,及影响步行和负重功能,又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新鲜肩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①牵引推拿法②手牵足蹬法③拔伸托入法④牵引回旋法⑤椅背复位法⑥悬吊复位法。【筋伤并发症】:1小骨片撕脱2神经损伤3损伤性骨化4关节内游离体5骨性关节炎【论述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察要点】: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史。1、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2、主要体征:①要不畸形:腰肌紧张、痉挛,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甚至出现后凸畸形。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②腰部压痛和叩痛:突出的椎间盘棘突有压痛和叩击痛,并沿患侧的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内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沿坐骨神经走形有压痛。③腰部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期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绝大多数患者腰部伸屈和左右侧弯功能活动呈不对称性受限。④皮肤感觉障碍: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早期多为皮肤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⑤肌力减退或肌萎缩: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力减退,肌萎缩。⑥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4神经根受压,引起膝反射减弱或消失,骶1神经受压,引起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实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仰卧挺腹试验与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摸法】:摸法的用途极为广泛,在骨伤科临床上的作用十分重要。①摸压痛: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来鉴别损伤的性质种类,直接压痛可能是局部有骨折或伤筋,而简介压痛常提示骨折的存在。②摸畸形:当发现畸形时,结合触摸体表骨突变化,可以了解骨折或脱位的性质,移位方向以及呈现重叠,成角或旋转畸形等情况。③摸肤温:根据局部皮肤冷热程度,可以辨别是热证或是寒症,并可了解患肢血运情况。热肿一般表示新伤或局部化热,感染;冷肿表示寒性疾患;伤肢远端冰凉,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表示血运障碍。摸肤温时一般用手背测试并与对侧比较。④摸异常活动:在肢体关节处出现了类似关节的活动,或者关节原来不能活动的地方出现了关节活动即为异常活动,多见于骨折和韧带断裂。⑤摸弹性固定:脱位的关节常保持在特殊的畸形位置,在摸诊时手中有弹力感。⑥摸肿块:首先应区别肿块的解剖层次,是在骨骼还是肌腱、肌肉等组织中,是骨性的或囊性的,还须触摸其大小、形状、硬度,边缘是否清楚,推之是否可以移动及表面光滑度。股骨转子间骨折又称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与骨粗隆间骨折的鉴别】:①部位:股骨颈;股骨粗隆(股骨转子部)。②临床表现症状:股骨颈骨折瘀肿较轻,外旋角度较小;股骨粗隆间骨折因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肿胀明显,有广泛的瘀斑,外旋角度较大。③体征:股骨颈骨折压痛点在腹股沟中点;股骨粗隆间骨折压痛点多在大转子处;④预后:股骨颈骨折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囊内骨折预后较难: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较好。

扩展阅读:中医骨伤学考试复习重点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中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首先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2、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3、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动静结合即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即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即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即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

1、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2、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3、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4、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

5、肢体长度测量法:上肢长度: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腓骨头至外踝下缘。6、肢体周径测量法: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7、肌力测定标准可分为以下6级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

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8、特殊检查法.颈部:颈椎间孔挤压试验,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腰背部:直腿抬高试验,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加强实验用以鉴别是神经受压还是下肢肌肉等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拾物试验,用于检查儿童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背伸试验,阳性说明病人的腰肌、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棘突、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有病变或者有腰椎管狭窄症。骨盆:骨盆挤压试验与骨盆分离试验,阳性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第四章治疗方法

1、损伤三期辨证治法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若瘀血积久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中期在损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后期为损伤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故后期多施补舒法。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临证时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2、正骨手法:拔伸:能够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旋转:能够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屈伸:整复骨折脱位。提按:矫正前后侧移位。端挤:矫正左右侧移位。摇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触碰: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复位更加稳定。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折顶:解决重叠移位、矫正侧方移位,多用于前臂骨折。回旋: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蹬顶:用于肩、肘关节脱位以及髋关节前脱位。杠杆: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

3、夹板固定的作用原理:夹板固定是从肢体功能出发,通过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并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克服移位因素,使骨折断端复位后保持稳定。因此夹板固定式治疗骨折的良好固定方法。4、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⑴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⑵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肿胀程度。如发现肢端肿胀、疼痛、温度下降、颜色紫暗、麻木、伸屈活动障碍并伴剧痛者,应及时处理。切勿误认为是骨折引起的疼痛,否则有发生缺血坏死之危险⑶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雾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以防止发生压迫性溃疡⑷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一般在4日内,因复位继发性损伤,局部损伤性炎症反应,夹板固定后静脉回流受阻,组织间隙内压有上升的趋势,可适当放松扎带。以后组织间隙内压下降,血循环改善,扎带松弛时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⑸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发生再移位,特别是在2周以内要经常检查,如有移位及时处理。⑹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5、上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手的功能。下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6、骨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手法、固定、药物、练功

7、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第六章骨折1、骨折定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2、骨折的外因:①直接暴力:这类骨折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②间接暴力: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两骨骨折的部位多不在同一平面③筋肉牵拉④疲劳骨折:以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1/3疲劳骨折为多见,这种骨折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

3、骨折移位方式: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4、骨折分类:①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②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分为单纯骨折、复杂骨折、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③横断骨折属于稳定骨折;青枝骨折属于稳定骨折;螺旋形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粉碎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斜形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嵌插骨折属于稳定骨折;裂缝骨折属于稳定骨折3、骨折的诊查要点:①受伤史: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性质和形式及其作用的部位,打击物的性质、形状,受伤现场情况,受伤姿势状态等,充分地估计伤情②临床表现:全身情况,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一般骨折,由于瘀血停聚,积瘀化热,常有发热,5~7天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无恶寒或寒战,可兼有口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等症状,脉浮数或弦紧。局部情况,一般情况疼痛、肿胀和活动功能障碍。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这三种特征只要有其中一种出现,即可初步诊断为骨折)③X线检查

4、骨折的并发症: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5、桡神经损伤: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感觉障碍区。尺神经损伤:爪形手;第4、5指屈伸不全;第4、5指不能外展和内收;第4、5指不能夹紧纸片;感觉障碍区。正中神经损伤:第1、2指不能屈伸,第3指屈曲不全;拇指不能对掌、不能掌侧运动;感觉障碍区6、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期。②④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7、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①全身因素:年龄、健康状况②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

8、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成为解剖复位9、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10、骨折复位必须掌握“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的复位原则。11、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称骨折畸形愈合。12、骨折迟缓愈合: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已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较多,骨折端尚未连接,且患处仍有疼痛、压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X线片上显示骨折端所产生的骨痂较少,骨折线不消失,骨折断端无硬化现象,而有轻度脱钙,但骨痂仍有继续生长的能力,只要找出发生的原因,作针对性的治疗,骨折还是可以连接起来的称骨折迟缓愈合。13、骨折不愈合:骨折所需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者称骨折不愈合。14、锁骨骨折的移位规律:骨折后,内侧段可因胸锁乳

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则由于上肢的重力和胸大肌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

孟氏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是指尺骨半月板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没有脱位。这与肘关节前脱位合并尺骨鹰嘴骨折应有所区别。

盖氏骨折:即桡骨下1/3骨折合并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由于暴力向上传至桡骨下1/3处而发生骨折,由于桡骨下端向近侧移位,同时引起三角纤维软骨破裂与下桡尺关节脱位,有时可合并尺骨茎突骨折。

桡骨下端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容易造成一些关系的破坏,整复时应该尽量恢复这些关系。比如桡骨远端与腕骨形成关节面,其背侧边缘长于掌侧,故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桡骨下端外侧的茎突,较其内侧长1~1.5cm,故其关节面还向尺侧倾斜20~25°。桡骨下端骨折的整复方法:患者坐位,老年人则平卧为佳,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术者双手拔伸牵引,一手置于患腕尺侧上方,另一手置于患腕桡侧下方,错对挤压,使腕关节尺偏,纠正远段向桡侧移位,然后在牵引下折顶后远段旋前,纠正远段向背侧移位及旋后移位,保持腕关节掌屈尺偏位。

桡骨下端骨折的固定方法: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骨折则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扎上3条布带,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一个角度称内倾角,又称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间的连线形成一个角度,称前倾角或扭转角,正常在12°~15°之间。股骨颈骨折的类型:囊内骨折和囊外骨折;外展型和内收型。

股骨转子间骨折又称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均多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全身并发症也大致相仿。但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肿胀明显,有广泛的瘀斑,压痛点多在大转子处,预后良好;而股骨颈骨折瘀肿较轻,压痛点在腹股沟中点,囊内骨折愈合较难。X线片可明确诊断和骨折类型。股骨干骨折的移位规律:股骨干上1/3骨折,骨折近端因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以及其他外旋肌群的牵拉而产生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端由于内收肌群作用则向后、向上、向内移位。股骨干中1/骨折,两骨折段除有重叠畸形外,移位方向依暴力而定,但多数骨折近端呈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因内收肌的作用,其下端向内上方移位。无重叠畸形的骨折,因受内收肌收缩的影响有向外成角的倾向。股骨干下1/3骨折,因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严重者,骨折端由损伤动、静脉及坐骨神经的危险。

肱骨干骨折的移位规律:因肱骨干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由于肌肉的牵拉,故在不同平面的骨折就会造成不同方向的移位。上1/3骨折时,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内;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中1/3骨折时,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远端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肱骨干下1/3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常呈斜形、螺旋型骨折。移位可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为成角、内旋移位。

距骨颈骨折时会损伤来自足背动脉的血液供应,所以距骨体很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为跟距关节的一个重要标志。

脊柱骨折的分型:屈曲型损伤,过伸型损伤,垂直压缩型损伤,侧屈型损伤,屈曲旋转型损伤,水平剪力型损

伤,撕脱型损伤。

脊柱骨折的诊查要点:1、外伤史:高处坠下、重物落砸、车祸撞击、坍塌事故。2、临床表现:脊柱疼痛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扫描和MRI4、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5、脊柱损伤程度及稳定性的判断。

搬运过程中应使脊柱保持平直,避免屈曲和扭转。可采用两人或数人在患者一侧,动作一致地平托头、胸、腰、臀、腿的平卧式搬运,或同时扶住患者肩部、腰、髋部的滚动方式,将患者移至担架上。

脊柱三柱概念由Denis1983年提出。即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前2/3为前柱,后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后1/3为中柱,椎弓、关节突关节、棘突、椎板、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为后柱。

骨盆骨折的五种类型:1、侧方压缩型,其特点是骶髂前韧带完整,在内旋位是不稳定的,而在垂直平面上是稳定的;2、前后压缩型,其特点是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骨折,骶髂前韧带断裂,而骶髂后韧带保持完整,骶髂关节向外旋转性半脱位,或髂骨翼骨折向外旋转移位。该型损伤的特点是骶髂前韧带断裂,而骶髂后韧带完整,在外旋位是不稳定的,但在垂直平面上是稳定的;3、垂直压缩型,特征是半侧骨盆向头侧的纵向移位;4、混合型,造成骨盆的多发性骨折和多方向移位;5、撕脱性骨折,该损伤不影响骨盆环的完整和稳定,但骨折块往往移位较大,局部软组织撕裂较明显。

骨盆骨折的并发症:失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死亡的主要原因;泌尿道损伤,主要为后尿道损伤和膀胱破裂;直肠损伤;女性生殖道损伤;神经损伤。

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脱位的诊查要点:一般症状:疼痛和压痛;肿胀;功能障碍。特有体征:关节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脱出骨端。X线检查。脱位的并发症:早期并发症包括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晚期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的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

肩关节前脱位的整复方法:1、牵引推拿法2、2手牵足蹬法:患者取仰卧位,以右肩为例,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右膝伸直用足蹬于患者腋下,作顺势用力牵拉伤肢,持续1~3分钟,先外展、外旋,后内收、内旋,伤处有滑动感,即表明复位成功。3、拔伸托入法4、牵引回旋法5、椅背复位法6、悬吊复位法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手法:1、屈髋拔伸法2、回旋法3、拔伸足蹬法4、俯卧下垂法筋伤:主要症状是疼痛、瘀肿和功能障碍。

筋伤的并发症:小骨片撕

脱、神经损伤、损伤性骨化、碍;腰肌减退或肌萎缩;腱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关节内游离体、骨性关节反射减弱或消失;直腿抬高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炎。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阳性,仰卧挺腹试颈椎病的药物治疗原则是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验与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补肝肾、祛风寒、活络止痛。神经放射痛。腰腿痛可在咳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线腕管中有正中神经、拇长屈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检查:X线摄片检查,正位肌腱和4个手指的指深屈肌腔内压升高时加剧,重者卧片可显示腰椎侧凸,椎间隙腱、指浅屈肌腱。床不起,翻身困难。病程较变窄或左右不等,患侧间隙膝关节损伤三联症:若为强长者,其下肢放射痛部位感较宽。侧位片显示腰椎前凸大的旋转暴力,内侧副韧带觉麻木、冷感、无力。中央消失,甚至反张后凸,椎间完全断裂的同时易合并内型突出造成马尾神经压迫隙前后等宽或前窄后宽,椎侧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的症状。少数病例的起始症状体可见休默结节等改变,或损伤,称之为膝关节损伤三是腿痛、而腰部不甚明显。有椎体缘唇样增生等退行联症。主要体征:腰部畸形:腰肌性改变。骨髓造影检查,骨骨性关节炎:主要病变是关紧张、痉挛,腰椎生理前凸髓造影能显示椎间盘突出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减少或消失,甚至出现后凸的具体情况。其他检查包括性骨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痛;腰肌电图检查和CT、MRI。部活动受限;皮肤感觉障颈椎病的分型:神经根型颈

增生。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早期为钝痛,以后逐渐加重,可出现典型的休息痛和晨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医骨伤复习资料重点》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医骨伤复习资料重点: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重点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273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