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目录

时间:2019-05-29 19:47:28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目录

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201*)正文目录

1.引言

1.1本报告研究动机1.2本报告研究现状综述1.3本报告研究方法1.4相关术语解释1.4.1中小企业1.4.2自主创新1.4.3自主创新能力

1.5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1.5.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1.5.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1.5.3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强国1.5.4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建立2.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分析2.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总概2.1.1中国中小企业的分布

2.1.2中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2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调查2.2.1调查目的、意义2.2.2调查方法2.2.3样本说明

2.3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分析结果2.3.1典型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2.3.2典型中小企业的规模2.3.3典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周期2.3.4典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主要模式2.4自主创新的主要经验2.4.1充分利用“外脑”

2.4.2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作用2.4.3政府发挥中介作用

2.5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2.5.1缺乏科研资源

2.5.2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出收益低2.5.3缺乏创新氛围

3.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断的障碍因素分析3.1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3.2问卷调查样本及其调查方法3.2.1问卷调查方法3.2.2样本说明3.3障碍因素统计分析3.3.1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3.3.2不同企业规模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3.3.3不同产权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3.3.4不同R&D强度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3.3.5不同创新模式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障碍3.4重要障碍因素及其根源分析3.4.1障碍因素重要性排序3.4.2重要障碍因素的根源分析

4.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因素归类4.1基于对应分析原理的归类方法4.2障碍因素的归类

4.3降碍因素的归类结果分析

5.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障碍解决策略及能力提升5.1对国外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验的借鉴5.1.1制定有关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5.1.2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资金帮助、税收优惠政策5.1.3国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呈现多样、广泛、灵活之特性5.1.4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5.2中小企业自力更生,积极培育创新条件5.2.1加强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2.2以人为本,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2.3开源节流,保障企业创新所需的资金5.3政府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5.3.1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制度环境5.3.2完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5.3.3加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策扶持体系6.结论

扩展阅读: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对策研究报告

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研究报告

二○○六年八月十一日

宁波市政协经科委课题组

课题研究力量

分管领导:项性平市政协副主席

励奎铭市政协副主席宋小六十一届市政协副主席

组长:周海宁市信息中心主任

副组长:童孟达市政协副秘书长、经科委主任

王诒敏市经委副书记

蒋如国市科技局副局长成员:严望连市政协经科委副主任庄世勇市经委综合调研处处长张海葆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调研员

冯芳市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特邀)李荣市政协经科委办公室副主任

吴艳芳市政协经科委办公室主任科员

朱凯翔市政协经科委办公室主任科员

县(市)区政协联动人员:

张正尧余姚市政协经科委专委一办主任郑金江慈溪市政协经科委主任屠恒生奉化市政协经科委主任

-1-

童遵义宁海县政协经科委主任陈仁海象山县政协经科委主任罗红漫海曙区政协经科委主任主笔:执笔:

-2-

李锡田宋良义余国祥徐月琴鲁宝明童孟达童孟达江东区政协经科委主任江北区政协经科委主任镇海区政协经科委主任北仑区政协经科委副主任鄞州区政协经科委主任朱凯翔冯芳吴艳芳

目录

内容概要…………………………………………………………(1)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15)

一、大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16)二、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19)三、宁波市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存的主要问题………(33)四、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51)附件一: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问卷调查分析………………(76)附件二:中小企业界定标准……………………………………(97)附件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各次座谈会名单……………(98)

《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

内容概要

本研究报告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结合宁波市企业规模特点,围绕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简要地研究了大力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着重分析和研究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比较具体地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报告认为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是解决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

二、关于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

1、中小企业在宁波市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呈现出以下九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二是企业规模小;三是行业分布广;四是地域分布不平衡性;五是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快速;七是对国家税收贡献大;八是吸纳就业人数多;九是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

2、分析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

几个特点:

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我市研发机构主要设立在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科技成果主要产于企业。

二是企业专利和品牌意识不断加强,不少企业开始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截止201*年,95%的授权专利来源于企业,1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专利权;到201*年6月底,全市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名牌产品35个;我市不少企业开始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

三是企业创新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研发中心和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引进了一批研发机构,建立了一批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

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201*年,我市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4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4%。

五是人才总量快速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为企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3、市政府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采取的主要举措。一是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企业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三是建设企业工程中心,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和创业中心建设,使之成为自主创新

的载体;五是坚持走科技合作之路,努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研发机构和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六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七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与国内相关城市的比较。为了比较客观地评价宁波市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差距,报告将我市与杭州市、无锡市、青岛市、南京市四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一是宁波市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比重相对较高。二是宁波市企业自主创新人力投入明显偏低。三是宁波市企业R&D实力明显偏低。

(2)宁波市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比较。一是新产品产出水平居五个城市中等。二是宁波市专利申请数量居五个城市首位。

三、关于宁波市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自主创新的领导有待加强,认识有待提高,环境有

待优化。

在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围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合力未形成,对自主创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到位,政府相关部门的任务不明确。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自主创新的中介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政府服务还欠到位。

(二)科技人才少,分布不合理。

我市拥有科技工作者20.59万人,密度(占总人口的比重)3.72%,与杭州市总量26.80万人、密度4.11%相比,分别少6.21

万人和低0.39个百分点。科技工作者在行业分布上,第一产业占0.01%,第二产业占32.10%,第三产业占67.9%,其中教育和卫生占39.70%。

(三)对科研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政策支持有待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认真的总结和完善。在学历与能力、数量与质量、享受与贡献、短期服务与长期服务、投入与产出等方面需作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寻找政策的漏洞。较高的房价和较低的计税工资水平,增加了企业引进科研人才的成本,也增加了研发人员的安家成本,减少了其科研劳动所得的剩余。

(四)科技立项和管理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科技管理重立项轻政策、重事前立项轻后续管理,制约了科技生产力的进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的授权专利较少,使社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审标准及其政策导向产生了质疑。

(五)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困难多,创新能力弱。

一是缺乏创新意识和技术知识。不少企业重引资轻引技,重营销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宁愿把钱投到市场营销上、设备引进上,也不愿在研发上担当风险。二是缺乏人才与用才不当并存。三是缺乏研发投入和化解风险支持。四是缺乏信息。五是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

(六)现行的税收政策不合理。

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产生较高的利润,现行的税收政策要求企业多交企业所得税,而贴

牌加工、消耗资源较多、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交纳的所得税却较少。

由于计税工资偏低,超额部分不仅企业要缴所得税,职工本人也得交所得税,造成重复征税,对技术密集型、职工规模小、研发人员所占的比重大、生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科技型企业影响较大。

政府给予企业的科研经费财政补助,国税部门要求缴纳所得税,或计入享受政府“二免三减半”政策的年度,弱化了政策扶持力度。

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园区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而在区外却无法享受优惠政策,人为地造成同类企业的发展不平等。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学研还没有紧密结合。

培养人才和承担科研任务是高校的二大基本功能。在培养人才方面,高校的资源还未得到很好发挥。高校的专业设及其学科安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有一定的差距。素质教育落后。在科研方面,缺乏市场为导向,许多高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完成的横向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时毫不相关,只有纵向科研项目才能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削弱了教师和科研人员依托产业、服务企业开展科研的动力。

在科研机构方面,本土的市属科研单位长期形成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研发能力的提高和单位活力,待遇低,

科研资金少,引进人才难,尤其是从事农业科研的人才引进更难,缺乏科研经营人才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科研机构发展缓慢,有的甚至处于生存危机。外部引进的一些科研机构由于来甬时间较短,还处于起步和适应阶段,融入我市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为我市服务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未得到很好发挥。

从自主创新总体上看,我市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处于两张皮的状态,长期以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要求,在实践工作中还有很大的距离。

(八)全市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偏少。

201*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7.87亿元,占同期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的3.39%,而用于企业挖潜改造的支出高达24.849亿元,占9.38%,说明政府长期形成的重视企业挖潜改造,扩大生产能力,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支持模式还未转到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为主的轨道上来。

(九)区域发展不平衡。

一是各县(市)、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不平衡。二是拥有的科技人才不平衡。三是各县(市)区获得的授权专利不平衡。四是行业和企业发展不平衡。

(十)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薄弱,社会氛围和创新文化与自主创新不协调。

(十一)授权专利技术含量低,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总量的比重偏低。

201*年我市发明专利仅占授权专利的3.94%,且主要集中在医学、兽医学、卫生学、工程元件及部件、建筑类。与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相比,去年我市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占授权专利总量的比重居第15位。

四、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报告着重在政府层面对区域自主创新提出以下建议:(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完善思路,规划指引,加强领导。1.端正思想认识,调整思维模式,是发展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要把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作为党委和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创造新优势、提高竞争力、为民服务和为民谋利的形象工程和实事工程,要像抓城市建设和对外开放那样抓自主创新。

2.充分认识自主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只要找准定位,走准路子,就可大有作为。

3.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

(1)成立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顾问。

(2)建立自主创新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我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在自主创新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发展环境。

(3)制定自主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4)建立自主创新责任考核制,列入政绩考核目标,作为干

部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5)制定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实施意见,各相关部门要围绕自主创新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形成合力。

(6)适应自主创新新形势,大力增强科技部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力量,在乡镇和街道建立科技指导联络员。

(7)加强对财政科技经费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建立企业和个人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综合会审、政府决策的管理模式,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工作作为自主创新的第一抓手,努力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经营者。

1.大力培训经营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2.面向自主创新需求,制定人才引进目录,搭建人才引进平台。3.大力发展人才柔性引进。

4.重视引进有技术研发专长、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来我市工作。

5.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一批博士后工作站和实验基地,增加引进人才的载体,对企业和进站研究人员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6.以招引高科技企业和项目吸引人才。7.完善人才政策。

8.制定创新人才奖励办法,鼓励各类人才自主创新。

9.研究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制度。(三)把握好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

1、政府科技经费投入要面向实业型企业,着重支持我市投入产出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支持自主创新的公共平台建设。

2、最大限度地用好财政科研经费的投入。财政科研经费补助要以“雪中送炭”为主,要努力降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研发风险,增强自主创新信心,要着眼于带动企业和全社会科研经费的投入。

3、加强对财政科研经费的管理。

4、政府资助引进和新建各类研发中心,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努力实现双赢。

5、完善科技补助和奖励政策。

一是鼓励企业设立各级各类研发中心,包括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要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限制。

二是提高对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奖励标准。

三是奖励企业和行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制定本行业的国际、国家、部级和行业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

四是对引进科技风险投资给予一定的奖励。

6、加快自主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建设。(1)研究制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2)加强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建设管理。(3)着重建设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六类自主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

(四)增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促进自主创新发展。

包括建立市科技创新风险基金;统筹财政对科技和企业挖潜改造、外贸发展基金、重点投资的支出安排;对政府扶持企业科研的财政补贴免交所得税;合理提高计税工资标准;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优势的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政府采购要优先考虑我市企业自主创新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一律享受高新技术园区的地方政策优惠;完善企业在销售额中提取的1%科技基金管理办法;对创新型企业租赁厂房实行适当补贴;参展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研发用房不受企业辅助用房建设面积规定的限制;完善各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面向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公共宣传经费列入正常的财政支出范围;对南部地区和农业等弱势产业的自主创新予以倾斜,等等。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的支持。1.积极引进境外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和理财服务。

2.积极引进境外风险投资公司和战略投资公司。

3.帮助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在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融资,进入股票市场。

4.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创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

5.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公司。

6.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7.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制度。8.建立银企合作的交流平台。9.创造条件发展民间融资。

(六)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

1.高等院校要深化改革办学模式。

2.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考评体系,完善职称评定条件。3.邀请国内外专家、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或聘为客座教授。

4.探索与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研发基地、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以及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作途径,建立校企科研结对合作。

5.鼓励产学研结合做得好的科研骨干组织创新团队。6.加快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7.加强科研经营管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七)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法律保护,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绿洲。1.充实办案力量,完善办案机制,提高办案水平。2.建立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执行的快捷通道。

3.充分发挥诉讼禁令和财产保全措施的作用,避免权利人损失的扩大。

4.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证据制度。

5.强化侵权行为人的赔偿责任,加大权利人利益保护力度。6.监督和支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7.依法加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惩处力度。

8.加大对行政、司法、公安、海关等执法部门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监督力度。

(八)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提高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和业务指导,为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创造条件。

2.逐步在有条件的行业建立自主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3.制定行业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

4.邀请行业协会参加有关活动,发挥他们的中介作用。5.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协会成为国内甚至国际行业协会的龙头,鼓励国内或国际行业协会的管理总部落户宁波。

6.对行业协会视情给予一定的财政专项补助。(九)完善口岸管理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1.为自主创新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查验环境。2.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为自主创新企业优先实施口岸联网监管。

3.严厉打击盗版、侵犯知识产权等的走私违法活动。4.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发展。

5.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社会环境。1.坚持和弘扬宁波创新精神,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3.大力开展自主创新成果评选和展示活动,努力成为自主创新成果的集散中心。

4.大力发挥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

5.发挥各级科协组织作用,宣传科技创新知识,提高全民科技素养。

(十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服务。1.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树立企业为本理念。2.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指导。

3.建立宁波市“71848890”(意为企业办事拨拨就灵)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形成宁波市政府为企业的“71848890”和为居民的“81890000”两大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4.搭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5.加快培育促进自主创新的中介服务组织。

6.引导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提供企业兼并和重组服务。

7.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技术保障水平。

8.对授权专利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授予相应的专利管理和执法权限。

9.组织力量对已授权的国内专利资源(包括已过保护期的专利)进行研究开发,帮助企业寻找自主创新项目。

(十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促进我市自主创新发展。

共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提出了9方面的建议。

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

宁波市政协经科委课题组二○○六年八月十一日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结合宁波市企业规模特点,市政协决定把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作为今年参政议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市政协经科委按照市政协全会和主席会议的要求,组织科技二组和经济组的部分委员组成课题组,并与各县(市)区政协实行联动调研,围绕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立足应用研究,力求将课题做深、做细、做实,深入各县(市)区和高校、科研单位,先后召开13次座谈会,与会人员达154人,广泛听取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各方意见,充分发扬民主,收集真见灼识;同时组织15个行业协会开展问卷调查和行业自主创新研究;并赴武汉等地考察学习;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历时近半年,形成了《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8月10日,市政协经科委、市科技局、市经委联合召开了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座谈会,邀请企业和市有关部门以及各县(市)区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座谈自主创新的体会和建议。会后,课题组根据座谈会的意见对课题研究报告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对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已十分透彻,宏观

措施也已陆续出台。因此,本报告的重点是联系宁波市中小企业实际,通过实证性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市政府制定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实施办法或意见提供决策参考。

本研究报告的中小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采用的数据尽可能用201*年,由于《201*年宁波统计年鉴》还未出版,因此部分数据只能采用201*年,但不会影响研究质量。

本次调研得到了各县(市)区政协、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信息中心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此一并予以感谢。

一、大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宁波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紧迫任务。为响应中央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在201*年2月6日召开“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市自主创新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宁波市的城市实力和经济活力,大力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一)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年的1175.8亿元增长到201*年的2446.4亿元,年均增幅达13.8%。201*年我市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3%、55.3%和39.4%,其中

二产比较发达,但在各个产业、各个行业的内部,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是依赖要素驱动来实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各个产业、各个行业的比重变化以及它们内部科技含量的提升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要使我市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必须注重大量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只有这样,各个产业、各个行业才能利用自己的技术成果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高科技产品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行业的投入,才能加大对传统产品和技术的改造,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二)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解决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我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日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约束,我市现有的增长模式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粗放型经济的实质是自主技术少而资源消耗多,随着原材料的不断涨价,再加上土地资源的严重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经常出现的能源荒、民工荒,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市大量的中小企业中,虽然也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但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促使中小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优化配。我们只有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才能真正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

约束,才能缓解全市经济快速增长与有限资源的尖锐矛盾,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经过长期发展,宁波市的城市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提高,201*年我市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但是,就现阶段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来说,与邻近的杭州市、苏州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现阶段城市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谁在这方面占据主动,谁就能在发展上取得领先地位。当前,我市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在大量的中小企业中,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已经出现递减趋势,而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和不竭动力。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面对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任务,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四)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目前,宁波市的外贸依存度很高,201*年突破110%,其中出口依存度达到73%,很多企业的产品销售都依赖国外市场。我市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依赖进口,特别是大量的高精尖数控机床等重要设备主要依赖进口,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中使用的核心部件也主要依赖进口,严重地制约着我市制造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同时,在我市出口产品中,201*年高新技术产

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仅占15.4%,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层次较低,技术含量少,这一方面使我们在外贸中所得的利益较少,另一方面大量低价产品的出口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在对外贸易中,产品的竞争力最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初级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取得贸易总量增长,很难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竞争中把握长远利益,更难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营造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特别是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掌握主动权,占据国际贸易制高点。

总之,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必将为我市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持续驱动力,使我市发展的基础更稳固、增长方式更科学、产品竞争力更强大。

二、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一)宁波市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在宁波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改革开放前,全市几乎没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一统天下,包罗了全部工业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北仑港大规模开发建设,先后兴建了一批港口及电力、石化等临港工业大型企业。即便如此,中小企业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截止201*年底,除去16家规模以上大型工业企业外,宁波市共有94029家中小型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

数的99.99%。

宁波市中小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九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宁波市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40亿元,工业增加值958.4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7.4%和88.2%,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7%,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8.5%。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8247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9.8%,实现工业总产值3147.7亿元,销售产值3078.7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5%和82.2%;工业增加值64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4%;总资产2968.1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614.8亿元,固定资产1109.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89.7%和87.9%;实现利税330.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89.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9.3%和78.6%。在宁波市所属的县(市)区经济中,其经济总量主要也是依赖中小企业,如江东区、海曙区和象山县的工业全部是中小企业。

二是企业规模小。201*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平均每家产值3815.8万元,资产3599万元,资本金825.3万元,就业人数148人,分别是大型企业的0.9%、1.6%、2.7%、3.4%。

三是行业分布广。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40个工业大类中,我市中小企业均已涉及,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就涉及34个行业。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年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布

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占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单位总数的64.4%,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为17.7%,其次是塑料制品业为11.9%,第三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0.0%。

四是地域分布不平衡性。从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奉化市和镇海区中小企业比重明显低于其它县(市)区,仅为51.5%和35.9%,其它县市区中小企业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曙区(100%)、江东区(100%)、象山县(100%)、余姚市(97.8%)、慈溪市(97.1%)、宁海县(96.4%)、北仑区(92.6%)、鄞州区(91.3%)、江北区(89.7%)。

五是块状经济特征明显。我市中小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传统加工优势,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如余姚的塑料、慈溪的打火机、宁海的文具和模具制造业、象山爵溪的针织衫裤等多个“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专业生产群体,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就有100多个。根据浙江省经贸委对全省201*201*年块状经济的发展现状调查,201*年宁波市以5395亿元块状经济总量、占全省29.3%的业绩居11个市第一。

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快速。201*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72.6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92.4%,比重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中小

企业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并且有的中小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投资,形成新的增长点。

七是对国家税收贡献大。宁波市中小企业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201*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税收总额14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总额的80.1%,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和宁波市经济建设。

八是吸纳就业人数多。发展迅猛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宁波市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到201*年,宁波市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57.3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97.4%,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35.4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51.2%,很多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主要由中小企业解决。

九是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201*年,宁波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单体平均实现利润230万元,利税401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7.2%和25.2%;亏损企业1026家,亏损面由201*年的8%扩大到12.4%,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由201*年的13万元增加到22.3万元。

从表1可以看出,201*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增幅高达77.4%,但工业增加值、总产值、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资产总量、利税总额、利润总额以及从业人员等指标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企业数量的增长,亏损企业和亏损额成倍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企业单体规模有缩小和效益下降的趋势。

表1201*年宁波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一览表

单位数(个)其中:亏损企业(个)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亿元)资产(亿元)其中:流动资产(亿元)固定资产(亿元)资本金(亿元)利税总额(亿元)其中:利润总额(亿元)亏损额(亿元)从业人员(万人)总量82471026644.73147.73078.7972.62968.11614.81109.4680.6330.8189.818.4122比上年增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77.499.817710033.283.458.882.559.382.342.392.450.58952.189.75187.95293.232.879.22978.620610050.894.6(二)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情况

在宁波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中小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分析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步形成。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市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具体表现为:

1.我市研发机构主要设立在企业。全市137家市级技术工程技术中心全部建在企业,10多家市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基本都设在企业。引进的大院大所全部实行企业式管理,以市场为导向。

2.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201*年全市科技投入36.72亿元,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有33.34亿元,其中90%以上的经费都是来自企业。

3.科技成果主要出于企业。201*年,全市90%以上的专利来自企业,70%以上的科技成果是企业研发的,60%的市科技进步奖

励项目来自企业。

二是企业专利和品牌意识不断加强,不少企业开始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截止201*年,95%的授权专利来源于企业,1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专利权。从表2可以看出,“十五”期间,我市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达到16.7%,而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更是高达46.6%,我市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由201*年的1.6%提高到201*年的3.9%。

表2十五期间宁波专利授权情况

专利(件)发明专利(件)实用新型专利(件)外观设计专利(件)201*年2148346891425201*年278044728201*201*年3414788902446201*年35591409352484201*年398515711432685年均增长%16.746.613.517.1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市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培育和品牌发展,品牌竞争能力大为提高。到201*年6月底,全市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名牌产品35个。

新一轮经济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在这一轮竞争中,“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专利,三流的企业卖产品”,我市不少企业开始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如中银公司主持或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5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宁波水表公司主持起草了5项行业标准,浙江瑞康生物公司研制了10项国家生物类标准样品,海通食品公司成为省技术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天安集团、明欣化工等企业在标准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前面。

三是企业创新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截止201*年底,全市已有

重点实验室27家,其中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各1家,省级4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也从1999年的14家增加到201*年的137家,其中国家级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了3家,省级68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6家。

从1999年以来,我市成功引进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宁波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中科院IC设计中心、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等大院大所,同时还与企业共建了18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和基地,这些科研机构为我市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

截止201*年底,全市共建立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累计孵化场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0多家,在孵项目580多项,专利数180多件,在孵企业全年总收入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了管理咨询、投融资、创业培训、技术转让等服务的同时,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加速了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

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201*年,我市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4家(包括5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6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8家,其中超2亿元的有57家,超5亿元的企业有5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到201*年底,有8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内陆、香港股票市场成功上市,占到我市上市企业的32%。全市高新技术产值从201*年的430亿元增加到201*年的1531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37.4%,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4%。

五是人才总量快速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为企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近十年来,我市增加投入,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原来的科研机构少、规模较小、人才资源不足的状况正在改善。截止201*年,全市拥有高级职称人数达到1.5万余人,中级职称9.8万余人;博士、博士后560多人,硕士4350多人。我市已拥有1168名较高层次的专家队伍,其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22人,获国家(6人)、省(15人)、市(138人)突出贡献专家159人,省政府重奖专家1人,市政府重奖专家12人,获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专家9人,获宁波市杰出专家称号20人,进入国家和省人才工程培养序列的高级专家45人,高层次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智力依托。

(三)市政府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采取的主要举措一是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企业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继1999年市委、市政府把科教兴市作为宁波市新世纪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出台《关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后,我市又颁布实施了《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宁波市专利管理条例》、《宁波市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以及《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见》等20多

个政策性文件和法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特别是201*年2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随后颁发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一个较好的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全市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达到25.7亿元(其中市本级8.44亿元),年均增长32.15%,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201*年3.13%提高到201*年的3.39%。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广大企业的研发投入迅速增加,近五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经费支出130多亿元(其中201*年为45.3亿元)。此外还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评选“宁波市十大青年科技创新奖”和“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对科技人才进行重奖;加大对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资助,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对农村科技示范和中介服务的支持。

三是建设企业工程中心,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十五”期间,我市加大对工程中心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共投入4000万元,并引导企业投入近5亿元。到201*年底,建立了137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其中省级68家、国家级6家)。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合作,依托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同时,深入实施专利战略,抓住我市作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这一契机,先后确定了20家专利示范企业和38家专利试点企业,建立了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宁波)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财政资金对发明专利申请和实施产业化的资助,引导、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发明和创新。

四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和创业中心建设,使之成为自主创新创业的载体。到201*年底,全市已拥有各类创业中心10家,入园企业600多家,有4500多位科技人员在创业中心进行技术创新和创业。其中宁波保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被批准为国家留学生创业园;市科技园区投资1亿元建设了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建立了浙江省博士后宁波创业基地、宁波博士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现已集聚各类科研机构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15家,科技创业企业400多家,各类人才6000多名。

五是坚持走科技合作之路,努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研发机构和人才,提高企业合作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十五”期间,我市通过大力开展以“两院两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兵器科学院、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重点的科技合作,引进了一大批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共引进了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石化宁波石油化工研究院等6家大院大所,引进共建了电液控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宁波分中心等14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1*年-201*年,我市累计引进了国内大院大所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1400多项,引进硕士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500

多名,大大增强了我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六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1999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双二十”工程(即每年扶持高新技术苗子企业20家和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骨干企业20家)、对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补助、支持有条件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级等一系列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了高新技术企业规模。

七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999年-201*年,全市共累计支持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31项,这些项目实施后较好地促进了我市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产业综合竞争力。如宁波兴业集团公司通过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电子专用铜带”,重点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急需的引线框架铜带进行研制开发并实现了产业化,结束了引线框架铜带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与国内相关城市的比较杭州市、无锡市、青岛市、南京市四个城市经济总量与宁波处于同一层次(201*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3000亿元之间),通过对这五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的比较,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宁波市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差距。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1)宁波市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比重相对较高。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如表3所示),宁波市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比重

相对较高。在五市中,宁波市20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比重为10.9%,仅次于南京市。另从企业规模看,宁波市小型企业科技创新活跃度在五市中的排名要高于大中型企业,201*年宁波市大中型企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38.2%,小型企业所占比重为8.6%,分别位居第三和第二位。

表3201*年五市及全国、浙江省企业开展科技活动比重情况

全国浙江省杭州无锡青岛宁波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小型工业企业企业比重(%)11.9%38.4%9.0%15.5%44.3%13.2%9.2%36.3%7.2%8.8%42.4%6.3%8.7%31.5%5.4%10.9%38.2%8.6%16.4%55.6%11.8%(2)宁波市企业自主创新人力投入明显偏低。201*年,五市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最多的是南京市,最少的是宁波市,仅为22431人。从有创新活动企业平均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来看,宁波市也是五市中投入人员最少的城市,平均每一企业投入的科研人员仅为25人,比投入人员最多的南京市少77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1人。

从投入人员的素质看,宁波市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参加科技活动的人员比重为53.9%,比占比重最高的杭州市低16.1个百分点;从有创新活动企业平均投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看,宁波市为13人,除比浙江省平均水平高1人外,比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四市都低(见表4)。

表4201*年五市及全国、浙江省有创新活动企业平均投入情况

全国浙江省杭州无锡青岛宁波南京有创新活动企业平均投入有创新活动企业平均投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人)入科学家和工程师(人)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563257.9%221253.7%382770.0%503162.4%965658.6%251353.9%1025655.4%(3)宁波市企业R&D实力明显偏低。R&D实力包括R&D经费支出水平和R&D投入强度,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运行的情况,是衡量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1*年杭州市、无锡市、青岛市、宁波市、南京市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均超过十亿元,其中,青岛市的R&D经费支出最多,达41.40亿元,其次为无锡市32.17亿元,宁波市的R&D经费支出在五市中居末位,仅为13.70亿元,我市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5%,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见表5)。R&D投入水平偏低已成为我市科技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表5201*年五市及全国、浙江省企业R&D实力情况

全国浙江省杭州无锡青岛宁波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规模以上工业其中:大中型工业R&D经费支出(亿元)占GDP比重(%)企业R&D投入强度企业R&D投入强度1104.50.69%0.56%0.71%88.070.76%0.48%0.67%27.911.10%0.64%0.96%32.171.37%0.68%0.96%41.401.82%1.22%1.59%13.700.65%0.37%0.48%20.230.98%0.65%0.80%宁波市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其他城市。20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青岛市(1.22%)、无锡市(0.68%)和南京市(0.65%),宁波市在五市中位居末位,投入强度仅为0.37%。宁波市R&D经费投入强度在1%以上的行业有: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R&D投入行业特征不明显,缺乏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有效支撑。

从企业创新能力具体指标的分析发现,南京市、青岛市两市企业创新能力要明显强于其他地区,宁波市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相对偏弱,企业创新中投入的人员和R&D投入均要低于全国水平。

2.宁波市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比较

(1)新产品产出水平居五个城市中等。201*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45.11亿元,位居第三,排在前面的分别是青岛市(885.4亿元)和南京市(707.18亿元)。此外,宁波市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位居第三,分别低于青岛市、南京市11和8.1个百分点,但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9和1.4个百分点(见表6)。

表6201*年五市及全国、浙江省企业新产品投入和产出情况

全国浙江省杭州无锡青岛宁波南京新产品产值(亿元)230422414.84428.95474.53885.4545.11707.18新产品产值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比重11.4%12.9%9.6%9.8%25.3%14.3%22.4%(2)宁波市专利申请数量居五个城市首位。201*年宁波市

的专利申请数量为2787件,遥遥领先于其他四市,占全省的28.30%,比排名第二的青岛市多991件,比位居末位的南京市多2029件;201*年宁波市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16件,在五市中位居第二,比排名第一的杭州市少48件,但占到全省的22.81%。与其他四市对比,宁波市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

通过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发现,宁波市企业受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所限,在科技创新中投入的人力和经费明显偏低,但开展小规模的科技创新活动比重相对较高,与其他城市相比更注重于新产品的研发,新产品投入与产出规模效益相对较好,反映出宁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三、宁波市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自主创

新的体制和机制存在不足;企业还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基础薄弱,能力不强;缺乏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支撑,并且产学研结合不好;吸纳创新人才的环境和载体不足,优秀的研发人才特别是科研领军人物较少;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创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亟需整合;区域生产以外协型、贴牌加工型、模仿型为主,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较差;政策扶持不够到位,中介组织缺乏,金融、法治保障等等外部环境有待培育。

(一)对自主创新的领导有待加强,认识有待提高,环境有

待优化。中央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后,我市反应迅速,随即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但是,如何把决定的要求、任务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抓到实处,抓出成效,还需做大量的工作,可操作的配套政策措施有待完善,有些企业反映雷声大,雨点小,符合我市实际的自主创新道路和模式还需在实践中作艰苦而深入的探索。

在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围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合力尚未形成,对自主创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到位,政府相关部门的任务不明确,有的认为自主创新是科技管理部门的事,或是科研部门的事,或是工业管理部门的事,企业自身的事,与本部门、本人关系不大,工作按部就班,不作深入研究和工作侧重点的调整,习惯于老一套,稳坐钓鱼台,缺乏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

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量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无论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工商、司法、检察等部门都面临着如何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严峻问题。

自主创新的中介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政府服务还欠到位。有些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人员老化,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形势要求,亟待提高。专利代理服务机构偏少,有的服务水平较低,赚钱意识强于服务,有的企业反映有的专利代理机构对申报期限较长的专利成果劝说企业申报期限较短的专

利,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在短期内获利。不少研发的产品需到外地进行检测,费时、费钱,影响生产和竞争力。在政府服务上,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指导、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的权益保障等都有待加强,为生产服务的厂房租赁、公共交通等配套环境跟不上。如科技园区孵化基地的446家孵化企业,注册总资本11.3亿元,平均每家约250万元,由于资本少,有的企业应该毕业而不愿毕业,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园区内缺少可租赁的厂房,到附近的五乡工业区去租厂房,却缺乏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和政策支持。

(二)科技人才少,分布不合理。根据浙江省科协所作的《201*年浙江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主要数据》(该次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主要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自然科学教学人员等五类,下同),我市拥有科技工作者20.59万人,密度(占总人口的比重)3.72%,与杭州市总量26.80万人、密度4.11%相比,分别少6.21万人和低0.39个百分点。又据市科协的调查,我市科技工作者在行业分布上,第一产业占0.01%,第二产业占32.10%,第三产业占67.9%,其中教育和卫生占39.70%;按所在单位的注册类型分布,国有企业占12.0%,非国有企业占4.80%,事业单位占49.2%,民办非企业占34.0%。在总体上看,直接在农业和工业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偏少;人均主持项目和参加项目获得专利数是: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为0.0625件,远低于事业单位的人均0.7439件。

(三)对科研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政策支持有待完善。在人才

引进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认真的总结和完善。有些企业反映,引进的有的博士生不如研究生,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有的引进人才在宁波工作没几年,享受了政策就走;有的引进人才对本地贡献不大,享受政府资助却不为当地服务。因此在学历与能力、数量与质量、享受与贡献、短期服务与长期服务、投入与产出等方面需作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寻找政策的漏洞。

较高的房价和较低的计税工资水平,增加了企业引进科研人才的成本,也增加了研发人员的安家成本,减少了其科研劳动所得的剩余。根据201*年12月市科协的调查,我市科技工作者及其家人的居住面积为人均33.34平方米,按户均100平方米计,以我市现行的住房价格水平,引进一名科研人员,企业或科研人员本人需要支付70-80万元左右的房款,另外还需10万元左右的装修费用。目前我市执行的企业职工计税工资标准为国税规定每人每月960元,地税规定每人每月1000元,分别只有201*年全市企业职工平均工资1990元/月的48.24%和50.25%。经测算,企业若每引进年薪10万元的科研人员,企业约需多支付3万元的工资所得税。据了解,辽宁省、黑龙江省201*年9月已将计税工资调为1200元,天津市201*年1月调为1500元,厦门市201*年调为1500元。科研人员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支付较高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给予普通的体力劳动者一样的计税工资标准,不利于鼓励科研人员培养和发展,显得十分的不合理。同时,也严重地挫伤了企业引进科研人才的积极性。

(四)科技立项和管理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由于种种原因,从中央到地方科技相关管理部门形成了一种重立项轻政策、重事前立项轻后续管理的定势,制约了科技生产力的进步。如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是在获准后给予一次性的不同数额的补助,没有像外资企业那样,可以享受各种优惠;促进研发的政策不如技改政策,两者的失衡导致企业重技改投入,轻科研投入,并在科研统计上,有的企业把研发投入也统计到技改上,以争取技改政策支持;申报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全国控制300家总量指标,人为地限制了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入;申报省级和市级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同一行业中原则上只许一家,其他企业想申报就比较难;申报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条件规定,要求研发人员具备本科以上的学历,忽视了学历不够但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企业要创办技术研究院不知到哪里去注册登记,工商认为研究院是事业单位,应由人事部门管,人事部门认为企业办研究院是企业经营的事,不是他们管的事;有些建在企业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未能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等等。

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的授权专利较少。到201*年底,全市有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5家,拥有专利1481件,占全市总量的10.9%,其中,仅有29家企业拥有一件以上发明专利,其余216家企业没有发明专利,授权专利为零的企业有137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上难以展示其“高”和“新”的特色,而许多拥有授权专利和技术并在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较好业绩的企业却未能戴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桂冠,使社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审标准

及其政策导向产生了质疑,也对科技管理的服务工作提出了需要完善的思考空间。

(五)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困难多,创新能力弱。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市以中小企业为主,自身研发能力较弱,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技术的企业偏少,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模仿国内外其他企业,来料加工业务比重较高,原创性、自主性产品偏少,支柱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制造业缺乏知识产权、众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缺乏创新意识和技术知识。不少企业重引资轻引技,重营销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宁愿把钱投到市场营销上、设备引进上,也不愿在研发上担当风险。据问卷调查,有41.29%的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有53.73%的企业也没有与外部研究机构或高校建立科研合作,有85%的企业不懂自主创新包括哪些方面,习惯于沿袭按部就班的传统生产方式。有的企业想外购核心技术,但不知如何评定技术的市场价值,心中没底不敢出手。对专利知识认识不足,有的不知什么样的技术可以申报专利,有的不知如何申报国家和国际专利,有的申报专利怕泄密,有了自主研发技术也不愿申报专利。市场化和国际化战略意识淡薄,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0%的企业没有建立主要竞争对手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跟踪制度,有55.61%企业没有考虑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有40.57%企业没有收集和分析国外相关的自主创新信息,有80%企业的研发部门没有负责海外自主创新的人员。

2.缺乏人才与用才不当并存。一方面缺乏研发人才,人才引

不进,养不起,留不住,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也不多。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研发人才不够重视,有的对本地人才使用、培养和关心不够,偏重于对外引进;有的视研发人才为“敲门砖”、“手电筒”,有的对人才只用其智才,而不愿放权于才,让利于才,难以形成贴心的紧密合作关系。据问卷调查显示,有38.31%企业没有设立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奖励与惩罚制度。又据市科协的调查,科技工作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有21.69%认为是工作不受重视。

3.缺乏研发投入和化解风险支持。中小企业自身资本投入少,赢利能力弱,用于研发的投入更少,不少企业赚的仅仅是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利润,有的给职工的“三金”还未交,若交“三金”或原材料价格和职工工资稍有提高就会发生亏损,无力向研发投资。据测算,201*年我市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率仅为20.7%,亏损面比上年扩大4.4个百分点。外部融资困难,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比较利益驱动。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缺乏政策扶持,不搞自主创新等死,搞不成自主创新找死,处于两难境地。

4.缺乏信息。企业反映因信息闭塞,企业的创新设想和成果可能是他人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成果,也有的企业反映由于缺乏研发技术信息和跨学科的研发技术人才支撑,遇到研发技术瓶颈,不知找谁才能解决,希望政府能提供创新成果信息和检索服务以及与科研部门、高校合作的平台,避免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多走弯路。对我市出台的一些促进科技、技改、外贸等扶持政策,也有相当部分的企业不了解,在问卷调查中,有144家企业

表示有所了解,其中72家了解得比较透彻,133家企业不太了解,占有效样本的58.9%,许多企业事前不知道,待享受政策支持或经人提醒后,才知道还有此政策,相知恨晚。

5.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目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屡有发生,要得到法律及时有效的保护比较困难,尤其是遇到知识产权的国际诉讼案件,更是不知所措,往往会使企业为创新付出的艰辛努力毁于一旦,损失惨重,企业希望政府能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案例1:宁波汇众粉末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系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和制造高档粉末成形机,拥有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其中FY系列粉末成形机曾被宁波市人民政府评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技部、商务部、质量监督局、国家环保局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1*年通过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已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填补了国内粉末成形机领域的空白。

正当公司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大规模生产期间,公司的两名重要技术人员突然离开该公司到其他私营企业,从事与该公司完全相同的粉末成形机的生产。201*年2月,公司向市工商局举报,得到市工商局的高度重视,执法人员在侵权企业内当场查获被窃取的该公司重要技术图纸4张,相同的粉末成形机8台。之后,市工商局又查获侵权企业的重要技术图纸7张。经有关部门鉴定,查获图纸与该公司的生产图纸完全相同。至此,汇众公司被国家列为重点新产品和火炬计划项目的FY系列粉末成形机关键技术已被窃取,并已被泄露使用,并给本公司经济上造成重

大损失。但在查处上环节较多,困难较多,时间较长,力度还需加强。

案例2:宁波嘉禾教学仪器有限公司(前身是象山教学仪器厂)创建于1981年,至1990年生产纸质地球仪在国内占有量已达70%以上,由此成为国家教委唯一的地球仪定点生产企业。201*年末四名员工窃取公司商业秘密伙同他人创办了象山海阳科教仪器有限公司。嘉禾公司于201*年2月向象山县工商局经济检查大队和公安局经警大队举证报案,工商、公安以违反《不正当竞争法》受理此案,并被市公安局列为督办案件。但时至今日,此案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六)现行的税收政策不合理。一般说来,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产生较高的利润,但是,现行的税收政策恰恰造成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需要多交企业所得税,而贴牌加工、消耗资源较多、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交纳的所得税却较少。

由于计税工资偏低,超额部分不仅企业要多缴所得税,加重税负,职工本人也得交所得税,造成重复征税。如一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1000万元、1000名员工、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01*元的企业,年工资总额2400万元,按地税标准税前只能列支工资1200万元,需调增计税所得额1200万元,补缴企业所得税726万元×33%=396万元,这样企业实际缴纳所得税726万元,占利润的72.6%,高出法定税率1.2倍。这种弊端对劳动密集型、职工规模大、研发人员所占的比重低、生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产品

的企业影响相对较小,但对技术密集型、职工规模小、研发人员所占的比重大、生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科技型企业影响就大。有的企业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影响,不得不在帐面上做文章,虚造职工总人数,人为地降低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以减少企业和职工的所得税支出。在调查中,企业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逼良为娼”,对国家税收征管也无益处。

政府给予企业的科研经费财政补助,国税部门要求缴纳所得税,或计入享受政府“二免三减半”政策的年度,弱化了政策扶持力度。

案例3:宁波市科技园区明天医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软件企业,注册成立于201*年3月,同年6月成功申报了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小额资助),10月得到第一笔下拨的专项款30万元,公司根据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列入专项应付款,专款专用。201*年底公司略有专损(亏损额为十几万元)。201*年公司被认定为软件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获利年度起可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公司于201*年底向宁波市国税局直属分局申请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并给予批复。但在“自哪年开始享受免税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国税局认定公司201*年度所得创新基金30万元应作为补贴收入处理,这样公司获利年度为201*年,两免三减半政策实则为一免三减半。而公司则根据创新基金财务管理办法认为应列入专项应付款,不应列入补贴收入,应从201*年度开始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

对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园区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而在区

外却无法享受优惠政策,人为地造成同类企业的发展不平等,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也不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和企业按照经济规律的合理布局,相对增加了高新技术园区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成本和难度。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财政部门按照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办理出口退税,而科技部门的解释是凡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的新产品都可以享受出口退税优惠,但财政部门往往未予执行;二是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往往滞后于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未进目录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就享受不了退税优惠,不利于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学研还没有紧密结合。我市绝大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才于20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并且总量偏少,基本处于起步培育阶段。

培养人才和承担科研任务是高校的二大基本功能。在培养人才方面,高校的资源还未得到很好发挥,如宁波工程学院,省教育厅同意可招一定数量的“二本”专业学生,并要求宁波市财政对“二本”学生每人每年补助6900元,而宁波市出于财力和招收的“二本”学生来自全省等因素考虑,想多招“三本”专业的学生,却得不到省教育厅的支持,在这种双重约束下,宁波工程学院只能少招学生取得平衡,浪费了部分教育资源。又如高校的专业设及其学科安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教材滞后于经济、科技、信息和社会事业实践的飞速发展,有的老师参与相应专业的社会实践偏少,部分年轻教师从大学到大学,授

课按书就教,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素质教育落后,面对应试教育,学生关心的是应试的成绩和学分,争取拿到高分的文凭,便于日后寻找工作,创新能力及其成果与学分和文凭毫不相关。

在科研方面,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对自身的职称晋升比较关心,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课题的导向以自身的研究能力和争取国家级、省级有关主管部门立项为目标,争取多做纵向课题,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多发表论文;许多高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完成的横向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时毫不相关,只有纵向科研项目才能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削弱了教师和科研人员依托产业、服务企业开展科研的动力;除宁波大学自201*年下半年起对教师和科研人员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可以作为评审副教授及以下职称的依据之一外,我市其它高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与其职称评定无关,导致许多高校的科研项目来自本地企业的比重不高,应用性研究的科研项目比重不高,而来自纵向的科研项目占很大的份额,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见表7)。在表7中可以发现,统计中的我市九所高校201*-201*年共完成科研项目7150项,其中理工类3826项,占53.5%;来自企业的理工类项目1962项,占理工类项目的51.28%,来自宁波市企业的理工类项目1770项,仅占理工类项目的46.26%,各校情况差异很大,有的高达65.51%,有的为0。在宁波市13所高校中,只有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

表7201*-201*宁波市市高校科研项目及服务对象统计表

高校项目承担的科研项目(项)投入的科研经费(万元)项目(项)其中理工类占总项目比重(%)投入经费(万元)占投入的总经费比重(%)项目(项)占理工类比重(%)经费(万元)占理工类经费比重(%)项目(项)占理工类比重(%)经费(万元)占理工类经费比重(%)项目(项)占理工类比重(%)经费(万元)占理工类经费比重(%)项目(项)占理工类比重(%)经费(万元)占理工类经费比重(%)宁波大学500733929.2283756.6624210.271.36152853.8618129.174.88136348.0416152.666.7281328.665443.322.482478.712686.711.10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2283118290.10230381.358446.15119051.676334.62104445.339853.85111348.338446.12100443.60浙江万里学院8385379.1225230.074810.3789.435421.432945.0661.224919.442905.8260.4121986.91865.3138.7812348.811692.0335.17宁波工程学院4621367134574.671236590.4522665.511098588.8422665.511098588.849326.968306.716418.556164.98浙江医学高专3041.31756.6740.598.0615.8849.8800001588.243586.42529.413586.42宁波职业技术学院3501071.8257.14271.625.341872.0142.152.321872.0142.152.32728.0129.547.68728.0129.547.68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138170.211885.51133.178.24739.8376.357.334739.8376.357.331512.7131.523.6786.7823.817.88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12369.75040.6534.449.3548.03.811.0548.03.811.051020.012.636.63合计715057163.32382653.5144168.1777.27196251.2833475.3675.79177046.2631309.6270.89127033.199460.2121.4253814.066187.0314.01来自企业的理工类项目来自宁波市企业的理工类项目来自政府的理工类项目来自宁波市政府的理工类项目

备注:1、宁波大学201*年科研项目和经费无理工类及服务对象分类。2、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成立于201*年9月,无201*年和201*1年数据。3、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年、201*年无理工类和服务对象分类。4、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201*年和201*年数据。5、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目录》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目录: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目录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464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