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29 20:51:32 网站:公文素材库

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在不久前完成的国家税务总局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备受社会关注。大企业缴纳税收所占比例举足轻重,如何根据其特点,科学确定税收管理目标,构建系统的税收管理体系,一直都是各级税务机关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根据此课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仅供参考。一、大企业的特点及税收征管现状在长期的税收征管过程中,基层总结出大企业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一是巨大的资产规模和庞大的机构设置,税源结构具有复杂性;二是生产经营流程长,税源结构具有跨度性;三是购销业务量大、市场覆盖面广,进销核算具有规模性;四是企业管理结构较为完备,资金、物流的管理十分规范,内控机制较为健全,特别是上市公司,一般都聘请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审计,并向社会公布年报信息,财务人员数量多而且比较精干;五是具有较强的纳税意识,自身财务税收专业化水平较高;六是经济地位重要,税源举足轻重。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201*年入库税收5.3亿元,约占重点税源收入72%,占市北收入的43%。二、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和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匹配。大企业多数是中直企业,级别较高,一些副部、正厅级单位屡见不鲜,其办理涉税业务的财务资产部往往为正处级单位,而主管税务机关仅为科级单位,或者由驻厂处进行管理,行政级别不对等,给日常工作联系和协调带来诸多不便。

(二)人员素质不适应。大企业组织机构复杂,管理环节多,业务量大,涉及多个行业且跨地域经营,专业化分工细致,信息化程度很高。为了提高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大企业还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与之相比,税务机关的管理力量明显不足,精通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匮乏,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存在差距,对大企业的管理力不从心。

(三)税收制度不完善。目前,一些大企业的税收政策还不完善,随意性比较大。在税收管理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摸索前行,导致税收管理的盲目性,制约大企业税收监控和管理向深层次、多角度、专业化方向发展。(四)信息平台不对称。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也很高。国税系统虽然实现了全国联网,但征管软件在税源分析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如:综合征管软件只能记录日常征管业务操作,无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的功能;没有登记总、分、子公司、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无法对关联企业进行监控;企业的财务数据无法读取,企业的海量信息无法充分运用等。

(五)信息渠道不畅通。对于大企业的管理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掌握,虽然《征管法》中对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大企业出于保密等方面考虑,在对外披露信息时十分谨慎,税务机关需要掌握的资产、核算等信息不予提供或需要经过一定的内部审批程序方可提供,信息的及时性难以保证。一些大企业能够出具的财务报表达几百种,但只给税务机关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另外,企业的所有核算单位并非都在一个税务部门管理,无法掌握整个企业财务核算的全部情况。目前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企业自行申报,这些经过加工的“二手”信息,还存在是否真实准确的问题,依据这些信息开展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三、加强对大企业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税源管理理念。大企业作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或是上市公司,企业内、外部都有很强的监控机制,既受到审计署、证监会等外部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也接受集团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建立了一整套依托信息化平台的科学管理机制,其主观上不具备主动偷税的意识,为了规避税收风险,维护上市公司的形象和股民的利益,其纳税遵从度是很高的。但站在企业的角度,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可能与税务机关不一致,需要加强征纳双方的沟通和理解。税务机关应转变管理理念,对大企业采取与其他中小企业有别的管理办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大企业的特点,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强化物流、资金流等动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对大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通过对某一企业某类业务长期的跟踪调查,查找管理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改进措施,通过持续改进,建立起某一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和管理办法,达到规范一类企业的目的。

(二)设立专业管理部门。由于大企业具有数量少、经营活动复杂、税收收入比重大、需要提供专业性较强的纳税服务等特征,建议成立大企业服务管理专门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对大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按行业划分客户管理范围,对大企业进行垂直管理,负责对大企业的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各项工作。

(三)充实税源管理力量。一些综合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复杂,要求税收管理人员必须精通税收政策,掌握企业财务、金融、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知识,具备不断学习、吸收和运用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的能力。因此,在人员配备上,应增加人员编制,通过调配、培养、引进等方式,配备全方位、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整体队伍素质。同时,要立足现实,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培训,针对大企业的特点,重点培训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熟悉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掌握财务软件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规则,找出重点监控的会计科目及相关凭证,从而提高电子查账的能力。另外,应面向社会,以合同形式聘用专业人员,如执业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计算机财务分析专家、金融证券专家等,针对大企业管理中的某一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分析。

(四)调整机构岗责设置。在现有机构模式下,可以通过内设机构的整合,调整岗责,实现税源管理资源的最大化。一是通过推行网上认证、网上报税和网上申报,将申报征收环节前移至企业端,压缩办税服务厅和行政管理人员。二是将办税服务厅、税政综合部门、计统部门、税源管理部门等进行整合,按照信息采集、审核评析、调查核实等三个环节设置部门或岗位,从而建立起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五)疏通税源信息渠道。税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大企业税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应立足于开展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需要,全面采集涉及企业组织机构、生产经营、关联交易、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要拓宽采集渠道,建立与审计、工商、海关、银行、证监会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利用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资源,丰富税源管理信息库。要建立与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增进理解,加强联系,保证信息的畅通。

(六)创新税源管理模式。大企业分布范围广,跨县、市甚至跨省经营,机构层级多,但财务核算集中统一,不适合属地管理;而且涉及行业较多,缺少行业可比对象,也不适合行业分类管理。但大企业组织形式十分固定,内部管理规范,因此,可以根据其主营业务进行分类,对某类业务的某一个企业进行深入剖析,理清工艺流程,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然后进行重点调查,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审核分析,从而以点带面,总结分析方法,建立分析模型,有针对性地对其重点环节实施分类管理。

(七)开发税源管理平台。面对企业高度的信息化,没有相应管理信息平台的支持是难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前,综合征管软件中缺乏对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关联业务的记录,更缺乏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支持,因此,建立大企业税源管理和分析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该系统应实现以下主要功能:一是建立大企业组织机构、关联企业的基础资料库;二是建立大企业的申报资料库,从而实现汇总申报数据与其所属单位申报数据的比对;三是具有与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便于从财务软件中提取数据;四是建立外部信息资料库,如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从股市、媒体采集的有关信息等;五是建立大企业的分析预警指标库;六是建立大企业的分析模型。为了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系统的开发需要省、市相关部门人员和大企业税收管理员参与,还应聘请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设计。

扩展阅读:关于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青岛市市北区国税局副局长袁有爱

在不久前完成的国家税务总局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备受社会关注。大企业缴纳税收所占比例举足轻重,如何根据其特点,科学确定税收管理目标,构建系统的税收管理体系,一直都是各级税务机关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根据此课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仅供参考。一、大企业的特点及税收征管现状

在长期的税收征管过程中,基层总结出大企业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一是巨大的资产规模和庞大的机构设置,税源结构具有复杂性;二是生产经营流程长,税源结构具有跨度性;三是购销业务量大、市场覆盖面广,进销核算具有规模性;四是企业管理结构较为完备,资金、物流的管理十分规范,内控机制较为健全,特别是上市公司,一般都聘请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审计,并向社会公布年报信息,财务人员数量多而且比较精干;五是具有较强的纳税意识,自身财务税收专业化水平较高;六是经济地位重要,税源举足轻重。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201*年入库税收5.3亿元,约占重点税源收入72%,占市北收入的43%。

二、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和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匹配。大企业多数是中直企业,级别较高,一些副部、正厅级单位屡见不鲜,其办理涉税业务的财务资产部往往为正处级单位,而主管税务机关仅为科级单位,或者由驻厂处进行管理,行政级别不对等,给日常工作联系和协调带来诸多不便。

(二)人员素质不适应。大企业组织机构复杂,管理环节多,业务量大,涉及多个行业且跨地域经营,专业化分工细致,信息化程度很高。为了提高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大企业还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与之相比,税务机关的管理力量明显不足,精通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匮乏,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存在差距,对大企业的管理力不从心。(三)税收制度不完善。目前,一些大企业的税收政策还不完善,随意性比较大。在税收管理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摸索前行,导致税收管理的盲目性,制约大企业税收监控和管理向深层次、多角度、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信息平台不对称。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也很高。国税系统虽然实现了全国联网,但征管软件在税源分析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如:综合征管软件只能记录日常征管业务操作,无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的功能;没有登记总、分、子公司、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无法对关联企业进行监控;企业的财务数据无法读取,企业的海量信息无法充分运用等。(五)信息渠道不畅通。对于大企业的管理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掌握,虽然《征管法》中对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大企业出于保密等方面考虑,在对外披露信息时十分谨慎,税务机关需要掌握的资产、核算等信息不予提供或需要经过一定的内部审批程序方可提供,信息的及时性难以保证。一些大企业能够出具的财务报表达几百种,但只给税务机关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另外,企业的所有核算单位并非都在一个税务部门管理,无法掌握整个企业财务核算的全部情况。目前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企业自行申报,这些经过加工的“二手”信息,还存在是否真实准确的问题,依据这些信息开展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三、加强对大企业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税源管理理念。大企业作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或是上市公司,企业内、外部都有很强的监控机制,既受到审计署、证监会等外部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也接受集团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建立了一整套依托信息化平台的科学管理机制,其主观上不具备主动偷税的意识,为了规避税收风险,维护上市公司的形象和股民的利益,其纳税遵从度是很高的。但站在企业的角度,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可能与税务机关不一致,需要加强征纳双方的沟通和理解。税务机关应转变管理理念,对大企业采取与其他中小企业有别的管理办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大企业的特点,应以信息技术

为依托,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强化物流、资金流等动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对大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通过对某一企业某类业务长期的跟踪调查,查找管理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改进措施,通过持续改进,建立起某一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和管理办法,达到规范一类企业的目的。

(二)设立专业管理部门。由于大企业具有数量少、经营活动复杂、税收收入比重大、需要提供专业性较强的纳税服务等特征,建议成立大企业服务管理专门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对大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按行业划分客户管理范围,对大企业进行垂直管理,负责对大企业的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各项工作。

(三)充实税源管理力量。一些综合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复杂,要求税收管理人员必须精通税收政策,掌握企业财务、金融、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知识,具备不断学习、吸收和运用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的能力。因此,在人员配备上,应增加人员编制,通过调配、培养、引进等方式,配备全方位、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整体队伍素质。同时,要立足现实,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培训,针对大企业的特点,重点培训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熟悉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掌握财务软件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规则,找出重点监控的会计科目及相关凭证,从而提高电子查账的能力。另外,应面向社会,以合同形式聘用专业人员,如执业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计算机财务分析专家、金融证券专家等,针对大企业管理中的某一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分析。

(四)调整机构岗责设置。在现有机构模式下,可以通过内设机构的整合,调整岗责,实现税源管理资源的最大化。一是通过推行网上认证、网上报税和网上申报,将申报征收环节前移至企业端,压缩办税服务厅和行政管理人员。二是将办税服务厅、税政综合部门、计统部门、税源管理部门等进行整合,按照信息采集、审核评析、调查核实等三个环节设置部门或岗位,从而建立起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疏通税源信息渠道。税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大企业税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应立足于开展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需要,全面采集涉及企业组织机构、生产经营、关联交易、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要拓宽采集渠道,建立与审计、工商、海关、银行、证监会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利用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资源,丰富税源管理信息库。要建立与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增进理解,加强联系,保证信息的畅通。

(六)创新税源管理模式。大企业分布范围广,跨县、市甚至跨省经营,机构层级多,但财务核算集中统一,不适合属地管理;而且涉及行业较多,缺少行业可比对象,也不适合行业分类管理。但大企业组织形式十分固定,内部管理规范,因此,可以根据其主营业务进行分类,对某类业务的某一个企业进行深入剖析,理清工艺流程,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然后进行重点调查,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审核分析,从而以点带面,总结分析方法,建立分析模型,有针对性地对其重点环节实施分类管理。

(七)开发税源管理平台。面对企业高度的信息化,没有相应管理信息平台的支持是难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前,综合征管软件中缺乏对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关联业务的记录,更缺乏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支持,因此,建立大企业税源管理和分析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该系统应实现以下主要功能:一是建立大企业组织机构、关联企业的基础资料库;二是建立大企业的申报资料库,从而实现汇总申报数据与其所属单位申报数据的比对;三是具有与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便于从财务软件中提取数据;四是建立外部信息资料库,如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从股市、媒体采集的有关信息等;五是建立大企业的分析预警指标库;六是建立大企业的分析模型。为了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系统的开发需要省、市相关部门人员和大企业税收管理员参与,还应聘请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设计。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969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