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初二数学上册

时间:2019-05-29 22:00:49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初二数学上册

说课案

有理数的乘方

云南省思茅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罗翠萍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一年级第一章第五节作如下的设计。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三、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引入新知

a(1)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a(3)下图是细胞分裂示意图,当细胞分裂到第n次时,细胞的个数是多少?

第1次分裂第2次分裂第3次分裂第n次分裂

(2个)2×2(个)2×2×2(个)几个

(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同时板书问题答案)

……

板书答案:(1)aa

(2)aaan个(3)2×2××2n个

1、提出问题:以上答案有没有简单记法和读法?aaa怎样简记?怎样读?(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回答、教师适当的启发、归纳同时板书问题答案)板书答案: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补充:aaaa简记作a4,读作a的四次方n个2×2××2简记作2n,读作2的n次方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n个即:aaa简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

2、同学们想一想?以上乘法与前面学习过乘法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引入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归纳同时板书问题答案)

板书: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如图: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指数an底数幂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9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1一个数可以表示成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5,

3、提出问题:到目前为止,对有理数来说,我们学过的运算有哪些?分别是什么?运算结果叫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板书问题答案)。

板书答案: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结果:和、差、积、商、幂

4、提出问题:在an中,底数a表示什么?指数n表示什么?an就是多少个什么相乘?(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归纳、补充说明、板书答案)

板书:底数a表示相同的因数,可以是任何有理数;指数n表示相同因数的个数,现阶段是正整数;n个an就是n个a相乘,即an=aaa所以可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二)引入课本例题

1计算:(1)(-4)3;(2)(-2)4(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板书过程:5、教师展示题目:(1)(-4)3=(-4)×(-4)×(-4)(2)(-2)4=(-2)×(-2)×(-2)×(-2)=-64=16

(三)探索法则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

(-2)5=(-2)4=(2)3=02=11

(-2)3=(-2)6=34=03=(-1)1=(-4)2=42=04=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底数和幂的符号与指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操作、完成计算、合作交流回答、教师归纳板书问题结论)

(四)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

1、52表示个相乘,是底数,是指数。

32、(-)3的底数为指数为写成乘法的形式为。

4板书结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3、把(-3)×(-3)×(-3)×(-3)×(-3)写成乘方的形式为。1

4、计算:(-1)5;82;(-5)3;0.13;(-2)4

(第4小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认真书写解答过程,教师讲评。)(五)拓展训练

你能完成下面的计算吗?试一试

132332342

(-23);-2;-2;-(-2);-3;-4提出问题:(1)如果底数是带分数,应如何进行乘方运算?

(2)(-2)3与-23的意义是否相同?运算结果是否相等?

(-2)4与-24呢?

(3)在计算-(-2)2时,-(-2)2前面的负号能不能与括号内的负号相乘?23233232

(4)(-3)与-3一样吗?(-4)与-4呢?

(让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探讨回答、教师归纳订正)

(六)能力训练

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1)-32;(-3)2;-(-3)2

131313

(2)(3);(-3);-3

222(3)(13)2;(-13)2;-(-13)2

1322

(4)1-2×2;-2-(-2)

1、学生完成计算(要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板书解答过程)。2、教师讲评(七)小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八)布置课外作业

1、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1)6×6×6(2)2.1×2.1(3)(-7)×(-7)×(-7)×(-7)

11111(4)2×2×2×2×22、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法运算的形式。(1)3(2)43、计算。

345

(-1);(-0.25);-(-3);-(-1);

223243

(3)(-1)(4)1.2

23

-3+(-3);1-2×(-2)

(目的:为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人教版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总体上采取教师创设问题学生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师生概括明晰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问题为线索,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这样的设计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开始,提出问题,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归结出答案,由答案的表现形式再给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然过度到新知的学习,接着层层设问,引出乘方以及与乘方有关的概念,采用归纳类比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又有利于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在引入例题1之前,创设与例题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弄清底数与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象an等于多少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转化为乘法运算来实现的,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为引入例题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题1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在探索法则的教学环节中,用比一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放手学生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

在拓展训练环节中,设置几个容易出错的计算题,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问题,采取先尝试,后引导,再探索辨析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突破难点。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重难点,熟练的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设计了能力训练环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

扩展阅读: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学好初二数学的方法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我看在座的有的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2、“数形结合”的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枣-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3、“对应”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将对应公式的左边,对应a,y对应b,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即。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初二、初三我们还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我去佛山一中开家长会时,一中校长的一番话使我感触良多。他说:我是教物理的,学生物理学得好,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当然,校长是谦虚的,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你都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你。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或与结论有关的、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201*年初二上学期数学竞赛辅导试卷一次函数201*.10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04镇江中考)已知abc≠0,并且则直线一定经过()

A.第一、三象限B、第二、三象限C.第三、四象限D、第一、四象限

2.(12届江苏)无论k为何值,一次函数(2k-1)x-(k-3)y-(k-11)=0的图像必经过定点()

A.(0,0)B.(0,11)C.(2,3)D.无法确定

3.(05黑龙江竞赛题)已知正比例函数y=(2m-1)x的图像上有两点A(x1,y1),B(x2,y2),当x1<x2时,有y1>y2,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A.m<2B.m>2C.m<D.m>

4.(广西)如右图是函数y=x的图像,设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P’在y=x上,如果P点的横坐标为2.5,那么P’的纵坐标为()A.2.5B.-2.5C.-1D.-0.5

5.(18届江苏)在直角坐标系中,若一点的纵、横坐标都是整数,则称该点为整点,设k为整数,当直线y=x-2与y=kx+k的交点为整点时,k的值可取()A.4个B.5个C.6个D.7个

6.(04黄冈中考)某班同学在探究弹簧的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时,实验得到相应数据如下表:

砝码的质量x(克)050100150201*50300400500指针位置y(厘米)2345677.57.57.5则y与x的函数图像是()ABCD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7.(05黑龙江)一次函数y=kx+2图像与x轴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4,那么k的值为_____。8.(04呼和浩特)一次函数y=kx+b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且kb>0,则这个函数的图像必定经过第__________象限。

9.(江苏省竞赛题)已知一次函数y=kx+b,kb<0,则这样的一次函数的图像必经过的公共象限有_____个,即第________象限。

10.(04无锡)点A为直线y=-2x+2上一点,点A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则点A的坐标为_________。

11.(05天津)若正比例函数y=kx与y=2x的图像关于x轴轴对称,则k的值等于_______。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2、已知A(-2,3),B(3,1),P点在x轴上,且│PA│+│PB│最小,求点P的坐标。

13、A单位有10人和B单位x人组成一个旅游团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12张全票,则其余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旅游团购团体票,按原价的70%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每张票原价是300元。

(1)分别写出旅游团到甲、乙旅行社购票的总费用y(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2)你认为选择哪家旅行社更优惠?

14、(05江西中考)如图,直线L1、L2相交于点A,L1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1,0),L2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2),结合图像解答下列问题:(1)求出直线L2表示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当x为何值时,L1、L2表示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函数值都大于0?

15、(黄石市应用能力测试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到1980年,这阶段东西部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第二阶段是1980年到1998年,这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东西部的经济差距逐步拉大,仅就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差距来看,下表可以说明:

年份1978年1980年1998年

东西部农民年收入差额(元)201*02700

如果1980年到1998年东西部农民人均年收入差额每年增大值都相同,试根据表中有关数据,

(1)建立1980年至1998年东西部农民人均年收入差额y(元)随年份变化的函数关系式;(2)请你推算出1990年东西部农民人均年收入差额。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二数学上册》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二数学上册: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二数学上册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4513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