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故事教学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课题小结
《借助故事教学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课题小结
章雅蓉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生存在终身学习时代的孩子,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需要通过阅读与书不断对话,逐渐学习独立思考。因此,阅读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研究发现,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渐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还不完全识字,但是他们能够独立阅读各种图文并茂的书,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成功的自主阅读者。唯有成为自主阅读者,才算真正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才会对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具有持续的兴趣和热情,才会在阅读中跨越时空、纵横古今,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广度和心灵高度的培养。
一、什么是适宜幼儿早期阅读的内容?
好的图画故事书是幼儿学习自主阅读的最佳内容,好的图画书提供全面学习阅读的情境,优秀的图画故事书充分综合了插画、文字两种表现形式的魅力,为孩子营造一个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自然的阅读学习环境。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反复阅读图画故事,孩子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口语经验,而且可以形成与书对话的经验,养成用口头语言经验来独立思考书面阅读内容的习惯。使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好的图画书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优秀的图画故事书蕴含了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渗透了丰富的人类情感经验。幼儿在阅读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长知识,涵养性情,拓展思考的空间,学习表达与交往。阅读图画故事书并参加相关的活动,不仅能发展幼儿语言智能,同时也为发展幼儿的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个人内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提供了操作运用的机会。好的图画书培养幼儿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优秀的图画故事书本身就是想像和创造的结果,阅读图画故事可使幼儿的创造力受到激发,让他们的想像驰骋飞奔,突破现实时空的限制,构造出一个个有趣的想像世界。随之而来的创编故事和自制图画书等活动,更可以锻炼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充分体会创造学习的快乐。
二、怎样提升幼儿的自主早期阅读能力?为幼儿阅读提供丰富的材料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学前阶段,幼儿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从幼儿认识书面语言这点出发,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内容。幼儿感兴趣的图文并茂的故事图片,意义突出且有一定规律可寻的文字,都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有关书面语言的初步知识。
例如:小班的孩子看书时往往出现这种现象:一下子翻到中间,又一下子翻到前面,看了些什么却不知道。常此以往,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挑选了几个短小、有情趣、画面色彩鲜艳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失时机的介绍图书,有意识的让他们了解一个精彩的故事是由连续画面构成的,画面非常好看,需要一张一张仔细翻看。
另外,为了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巧妙的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阅读材料,把儿歌式和故事式的阅读材料轮流出现,使幼儿学习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不同的语言体验,从而体验阅读的乐趣。
三、如何培养培养好读者
1、创建阅读仪式:留出一段特别的时间作为每日读书时间,把和孩子一起选择“每日一书”变成惯例,然后坐在一个专门的位置读书。
2、依偎: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读书,让孩子紧紧依偎着你,也可以让孩子拿着一个喜爱的玩具,或者是揽着他喜爱的被子。3、富有表情地读:注意韵律和节奏,每个角色采用不同的声音,但不要采用“娃娃腔”。
4、谈论图画:一边指着颜色、形状、小动物或故事中其他有趣的东西,一边谈论。
5、分享不同类型的书:色彩明快、文字简单的图画书能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韵律美妙的歌谣能让孩子感到满足开心,辨识物品、动物、颜色、数字、文字的书能让孩子获得基本的概念。还有诸如翻翻书、立体书那样的玩具书,可以让孩子与故事互动起来。
6、重复读书:婴幼儿喜欢一遍又一遍重复地听。多次读一本书,可以帮助孩子对一些常用词汇熟悉起来。7、为你自己录音。读一本孩子特别喜欢的书,用磁带或录音笔录下来,然后播放给孩子听。蹒跚学步的孩子也能用这种方法“自己读书”。
扩展阅读:借助文学作品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
《借助文学作品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学识201*-11-0212:51:01阅读244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问题的提出:我班生源复杂,家长素质高低悬殊,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距较大,有的幼儿已经能运用普通话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愿,有的幼儿连听都困难。作为教育者我们知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抓好这个时期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对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顺利地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文的过渡,为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要的阅读材料,从幼儿兴趣入手,在看、听、说的阅读过程中,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幼儿观察、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为幼儿入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作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通过期初的新生家访和一段时间的调查,我们发现幼儿文学作品深受幼儿喜爱,究其原因是:幼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来表现其审美形态,实现其审美效应的。幼儿文学的特殊性是与人生初始阶段的年龄特征相对应相合拍的,它适合幼儿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在不断学习分析幼儿文学作品后,我们还发现幼儿文学具有重要的和必要的功能价值。这种功能价值首先是从审美立场出发,但审美功能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还和教育的、认识的、娱乐的其他功能相辅相成,确切地是说一种整体性的功能。既然幼儿文学兼具如此之多的功能,就更加坚定了我们根据教育目标以幼儿文学为载体来发展、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促进幼儿语言素质的全面发展。于是“借助文学作品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的课题应运而生,我们预计在三年的研究和探索中,不断地计划、实施和反省,并希望欣喜地看到在新《纲要》下的幼儿教育呈现出新的活力,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尤其是将幼儿的语言领域从单一走向了综合,突破了以往教育的局限性,将幼儿语言的发展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间。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时有包办代替、灌输的现象,忽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教育环境,包括图书的选择、材料的运用、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等;重知识轻能力,把早期阅读等同于前识字教育;重结果轻过程,没有或较少考虑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创造性思维训练,即在幼儿阅读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幼儿能否根据图画内容来回答问题,要求幼儿思考,回答问题时有条理性、连贯性,往往忽视或忽略让幼儿就图画内容、故事情节进行质疑提问,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重集体教学,忽视日常培养;重幼儿园教育,忽视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的作用等。二、研究目的:
1、能集中注意地倾听成人朗读(讲述)文学作品图书中画面的文字说明,理解书面语言。2、知道图书画面与文字的对应与转换关系,有兴趣阅读图画书中的简单文字。
3、运用剪贴等制作图书,进一步了解图书的构成并能自配解说词(由教师或家长代笔记录)。
三、理论依据:1、分享阅读的理念。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辅助材料,在家庭或幼儿园实施的阅读教育活动。旨在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2、教育心理学理论。新《纲要》指出:“利用图书、绘图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幼儿教育更加注重怎样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怎样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3、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对大千世界非常好奇,总想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的原因和之间的关系,说明这时期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显示:38岁是孩子自主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文字将与孩子的思维能力相互串联并在生活中发生作用。他们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一则新的知识,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所见的世界,进而自我展现。
4、陈鹤琴的课程论思想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论、方法论、目标论,十五条主张,十七条原则,4个教学步骤,五指教学内容等。
5、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性,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且有相应的材料提出和指导策略,通过互助式学习及过程评价,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四、研究方法: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作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调查、问卷、观察、谈话等方法。
五、研究对象:小三班全体幼儿
六、研究时间:201*年9月——201*年6月七、研究措施:
1、以文学作品为切入点,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读物,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参与与文学活动过程中培养早期阅读兴趣,丰富阅读经验,提高幼儿阅读的能力。2、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幼儿对文学活动的兴趣(1)视为视觉提供鲜明的刺激(2)听为听赏注入艺术元素(3)读为阅读增加新的内涵(4)讲为讲述赋予新的乐趣(5)演为表演提供新的形式
3、大胆创新,合理构建文学教学模式。确立以幼儿为主体率的新观念,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4、一日活动中,提供给幼儿多种听、看、读和用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5、引导家长参与文学活动,营造幼儿学习文学作品的氛围。幼儿在家中和父母一起大声朗读文学作品,和父母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锻炼了幼儿的阅读技能,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想象。八、研究步骤:第一阶段:(201*年9月201*年2月)1、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掌握相关理论,正确深入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要求。
2、学习《分享阅读》的教育理念,熟悉教材。
3、对幼儿的阅读现状及家长在亲子阅读活动中的指导作用进行调查、分析。4、查找相关理论依据,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第二阶段:(201*年3月201*年7月)
1、发放调查问卷,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的文学作品。2、课题组定期交流,反思,调整方案。
3、争取参与分享阅读的教学培训,通过与专家面对面,到实验园参观学习,进一步领会分享阅读的活动设计思路。
4、研究切入点:借助文学作品,运用整合的手段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能力。5、在设计早期阅读活动时,既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语言经验又要考虑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新的经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也就是人们说的跳一下够得着。第三阶段:(201*年9月201*年7月)1、在第一轮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有关问题展开验证性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2、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研究重点: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结合幼儿语言学科的特点和幼儿心理特征,摒弃以往传统语言教育模式,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为前提,步步深入,在研究中对以前的经验进行认真筛选,对创造的新经验在教学中加以实施。
4、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吸纳分享阅读先进教育经验,逐步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模式。第四阶段:(201*年2月6月)
进行课题研究总结,撰写论文,交流经验。
幼儿园文学整合教育活动的实施
作者:陈定儿发表时间:201*-2-21浏览量:1101
--------------------------------------------------------------------------------
“以文激情,提升幼儿文明素养的整合教育研究”,从幼儿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学习特点出发,立足教育实践,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落脚于幼儿行为的形成,并在确立幼儿以“文”激情整合教育活动的课程目标;选择、改编、创编适合小、中、大班开展“以文激情”整合教育活动的内容;探索幼儿文明素养形成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思考,积累了一批含有大量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相关教学与游戏、生活等活动的案例,并形成了相应教育策略,对幼儿文明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文学整合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1.启蒙性原则: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言,对幼儿各方面的教育,都是启蒙教育。文学活动亦是如此。因此,教师应在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生活内容与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那些符合幼儿接受能力和审美特点的作品;
2.情感性原则:文学活动亦是一种情感教育活动,郭沫若曾指出:“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他告诫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借助儿童文学的伟力来对儿童施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以完成“人性之熏陶”。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那些优秀的、蕴涵着浓郁情感的文学作品引导幼儿欣赏,使他们从中体验愉悦、陶冶情操,进而激活行为。
3.多元化原则:儿童文学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古今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教师应立足儿童的发展,选择那些适合儿童阅读、并具有不同风格的作品作为教学活动的内容,使孩子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
4.整合性原则: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往往整体反映生活。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应关注作品在认知、情感、社会、自然等诸方面所呈现的的整合意义,思考其是否对儿童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有意义、是否对儿童的认知和思维有积累和促进作用等,以突现活动的有效性。
(二)文学整合教育活动的策略
关于整合,我们的认识是:整合不是拼凑,而应是有机的整合。从文学活动的特点出发,幼儿文学整合教育活动的整合,首先应关注挖掘作品所呈现内容的整合意义,明确活动的价值所在;其次应关注幼儿的生活以及相关经验与作品的关联,再次,应思考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方式达到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作品之间的良好互动,实现教育价值。因此,研究中,从解读处理教材目标价值定位现场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策略:
1、解读处理教材
l深读细研策略:即每次活动前,我们都对作品进行细细地研读,思考分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挖掘其整体意义,澄清并把握教育价值。
l削枝强干策略:即在保留作品的情感基调与内容实质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当前经验与学习需要,对作品进行适当处理,剪切无关细节,放大核心价值。
2、目标价值定位
l分解多点挖掘内涵策略:即从意趣、情感、审美、认知、语言、行为等多种纬度挖掘作品所蕴涵的内涵价值,使教师对作品有较全面、整体的把握。
l聚焦聚焦核心价值策略:即在深入分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依据幼儿的当前经验与学习需要,聚焦作品所反映的对幼儿学习有意义的核心价值,思考活动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把握教学的方向,凸现主题。
l整合关注联系渗透策略:即在进行目标定位时,围绕核心价值,搜索其他相关内涵,分析其与核心价值的联系,思考活动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的成分,使目标呈现更多的整合意义。
分解、聚焦与整合并举,能使教师既对作品有整体、全面的把握,又能从孩子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有效整合,从而使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
3、教学实践活动
l多样化情景创设策略。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意境,有时很难言传,需要意会,因而相关情景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及教学活动的需要,创设多样化的情景,如:一个问题、一个场景、一个小游戏、一个故事片段等,使幼儿置身于情景之中,在情景的刺激下积极活动,调动幼儿的思维,引发幼儿的兴趣,以更好地感知、理解作品。
这里的情景指很多方面:作品意境所反映的场景、问题情景、环境场景、游戏场景、
故事片段再现场景等等。今天他们介绍的是环境和游戏兼容的场景,可能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更加适宜;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倾向于问题、故事、情节等场景。
l开放式提问设疑策略。教师应善于设问质疑,精心设计明确、具体、难易适度、富于启发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有利于幼儿质疑思考的问题、具挑战性的问题、呈开放性的问题等,使孩子在与情景的互动中体验并产生认知的冲突,以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动,引导幼儿在解决疑难中发展思维。
我们要做的是能够分析反思出这些提问好在哪里,开放性有多强,设疑会带给孩子
怎样的思考和推进?只有能够将这两套的提问合二为一,并从中再次选出较好的提问,那以后遇到其他作品设计提问和设疑的时候,就能够做的很到位,把握的很好了。
l情绪感染与激励策略。文学作品具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韵律、美的情感,教师应从情感上进行渲染,更好地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充分营造文学作品的情感氛围,用作品中的情感来感染孩子,使之感动而支配行为。在此基础上引发孩子探索、思考,愉快地自我表现等行为,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有悬念、有发现、有议论、有思考,并能用多种语言进行表达等,使多方面的能力得以综合发展。
不管幼儿还是成人,都会被文学作品的情节、情感所左右,达到以吸引每一个人的目的。走进作品,你就会慢慢融入整个内容,你也会成为这其中的一个角色,这就是我们的情绪受到作品的感染。我们要成为一个表演者来激励幼儿,引领孩子走进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
l多元化表达表现策略。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活动中的具体情景是多种多样的,文学整合教育活动也是如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种想象、尝试与表达表现的机会与条件,运用多种形式、创设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表达表现的情景,鼓励幼儿大胆且有兴趣地表达表现。
多元化的表达表现不是硬性的添加在活动中的,而是结合作品本身和幼儿生成自然而然产生的。但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无论孩子表达表现是否成功或者到位,我们都应该主动为他们创设这样的机会、场景和环境。
l生活化行为迁移策略。文学整合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激活情,引发行,因而行为的迁移就显得由为重要。教师应根据作品内容,注重在有效激发幼儿情感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发幼儿相关的表达表现。迁移的情境,给幼儿以适当的暗示和启发,激起幼儿的情感和思维反映,引导幼儿在变化中掌握与应用不变的规律,并在生活化应用的过程中学会变通,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开展文学整合活动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文学作品回归孩子们的生活,孩子能将
作品中学到的内容,带到实际生活中去,并运用他们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状况和事件。当然,这种生活化行为迁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幼儿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都做个有心人,逐步培养孩子激活情,润化心,引发行。
l适宜性留白留疑策略。“留白”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术语。借鉴到文学活动之中,就是要在活动中,适时、适宜地给孩子留下一些自己感受、体味作品的空间。“留疑”则是要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活动,又在活动中形成一些新的问题,以引发更多的探索愿望。文学活动中的留白包含着对作品内容的留白,对作品解释的留白等,而留疑则可根据作品特点及活动需要,体现在活动前、活动中及活动后给幼儿创设问题情景,给予思维的空间等。
通过实际的绘本让我们有了很直观地感受,阐述得也很清晰。对于留白基本上有这
样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留白、二是教学预设留白。我觉得是不是还可以有对幼儿生成活动的留白和低结构活动的留白。这样就能让幼儿在课堂上没有发挥的思维、想象的空间、探索的纬度等各方面在延伸活动中进一步去大展拳脚。
l多途径角色体验策略。“角色体验”就是个人以一定角色为参照,通过观察、感悟、模仿、训练和认同,掌握该角色规范,在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的过程。在文学活动中,我们力图通过反复阅读、故事表演、情景再现、操作游戏、实践迁移等多种途径引导幼儿模拟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让角色体验有个迁移的释放点、模仿点和创造点,满足幼儿好模仿各种角色的兴趣和需求,让幼儿通过角色迁移与生活建立相应联系,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内容、规范,获得渴望关心、得到尊重等情感体验,使幼儿在观察、感悟、模仿、训练和认同过程中,得到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这里的角色体验有一个心理投射作用,孩子欣赏、聆听、理解作品后对作品中的角
色有模仿、再现的冲动,其实就是他自身的心理和角色心理产生投射,重叠,通过扮演等各种途径来走进角色,为他们的心理、情感释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l有效性生成转换策略。即关注幼儿的生成,判断其价值,并对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整合经验,突显活动的有效性。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会产生诸多联想,引发一些有价值的生成,而抓住幼儿的这些生成,开展有价值的转换活动,则往往会使活动更为有效。
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转换,也不是所有的转换都能有效。我们在进行转换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思考这个“有效”应该怎么落实。
(三)幼儿文明素养的形成
从教师的主观评价(与以往同龄幼儿比),家长的反映(孩子入园前后的变化)及前来我园参观、学习、交流的市、区领导及外省市教师的评价、反馈来看,通过两年多的文学整合教育活动,幼儿在与文明素养相关的认知、情感、行为与表达表现等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自我中心明显减弱,关心他人情感增强。文学整合教育活动以作品中的角色情感与行为感染孩子,促使孩子从角色的角度产生移情性的理解,使自我为中心逐渐弱化,对他人关注的行为却得到了循序渐进的发展。他们遇事能想到家人、想到同伴、想到老师阿姨等身边的人。甚至有的孩子还会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分析考虑问题。辰辰小朋友因为暑假外出旅游而没有买到他十分喜欢、每期都买的《哈哈画报》,班内孩子们知道后纷纷表示:一定要想办法为辰辰买到画报。“因为如果买不到画报,辰辰会很难过、着急、伤心的”。大家积极为辰辰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凯凯把自己买到的画报送给了辰辰,使辰辰展开了笑颜。大二班老师在向孩子们分发小礼物时,孩子们都纷纷提醒她:别忘了给马老师(在家休产假)留一份,也别忘了给今天没来的小朋友留一份。有孩子得知老师身体不舒服,悄悄地对园长说:你今天能否不要让我们的老师做事了,她生病了那由衷的关爱、动人的情怀,着实令人感动。
2、分享行为成为常态,“慷慨”程度不断提高。针对现今孩子眼睛里只有自己,不会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的现状,我们在文学整合教育活动中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共融,注重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感受将分享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激发更多的分享行为。而今,孩子们游戏的时候因争抢玩具而发生的冲突减少了,却经常可以听到“请你借给我玩玩好吗?”“我和你是好朋友,我们一起玩吧”这样的话语。而且,经常有孩子把糖果、巧克力等好吃的东西带来和同伴一起分享。外出旅游时带一些小礼品给伙伴们,也成了一些班内的习惯。今年的元宵活动,大一班孩子在表演节目时每人头上戴着的充满民族色彩、形状各异的帽子,就是菲菲小朋友从海南岛带来的。此外。还常常有孩子在自助餐的时候,把大的好的水果和实物留给别人,或者拿过去请别人品尝。林伟良小朋友还说:我也象孔融,会把好东西留给别人,但我不是古代的“孔融”我姓林就叫“林融”,多么可爱的比喻啊。
3、爱的情感逐渐唤醒,感恩奉献行为不断显现。文学整合教育活动是富于情感的教育,“激活情、引发行”更是我们活动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选择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试图使孩子在情感上有更多的感受,在行为上有更多的体现。
活动时孩子从作品中体验了情感,活动后孩子们提议成立了“爱心服务小队”,用自己的行动感受奉献与感恩的重要和快乐。在幼儿园的大门口,孩子们张贴了自己设计的“爱心服务小队”的海报,上面有每个孩子自己绘画的“名片”介绍自己的名字、家庭电话号码、我的本领等等,并请老师帮助写上“有什么困难来找我”。在一日活动中孩子更是用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的诺言:
4、自理意识不断增强,生活能力有所提升。回归生活,使文学整合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更具实际意义,是我们在研究中关注的重点。活动中,我们还注重从作品到生活的迁移,使文学活动中的角色形象成为幼儿生活中的参照对象,使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生活能力。
5、审美想象日趋活跃,美好愿望得以拓展。幼儿是好想象的。文学整合教育活动中的那些诙谐、有趣、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童话故事,更给幼儿搭建了想象的平台,让幼儿装上想象的翅膀,以寄托美好的愿望。由此,我们感到,是文学作品激活了孩子们内心深处一种快乐的愿望,引发了孩子想象的乐趣,不仅使个体的愿望得以满足,更使情感得到宣泄,思维得以拓展。
6、对美的语言日趋敏感,迁移运用能力不断增强。文学作品中常常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在学习这些作品之后,孩子的话语间常会引用作品中优美、文明的词汇和语句,迁移能力不断增强。例如,新年后我们开展了《新年的甜甜话》的文学活动,目的是想让孩子感受故事中的吉祥祝福话语,并能在合适的场合,把合适的祝福话语送给朋友和家人。活动过后,很多孩子能把其中的话语迁移到生活之中,使生活平添一份欢乐。“眉开眼笑”这句简单的祝福就引来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曾听扬扬妈妈反映,一次扬扬和邻居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为了一点小事争吵起来,对方男孩生气了,皱眉赌气,不理任何人。这时扬扬走上前去,拍拍他说:“不要生气,愿你眉开眼笑!”男孩一听,扑哧一下笑开了,现场的气氛也由此变得友好和睦起来。生活老师正在诉说他儿子如何的不听话,学习不用功,正好朱格良听见了,问:“卢老师,你在说谁?”“我在说我家的小哥哥。”卢老师回答。他不假思索马上回答说“你的哥哥会变好孩子的,到那个时候你就会眉开眼笑!”卢老师听了很吃惊,立刻眉开眼笑了。一句简单的祝福话语能有如此大的效应,足见文学整合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与魅力。
在《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课程》活动中值得思考的问题(201*-03-1909:25:39)转载标签:教育育儿幼儿文学文学作品童诗美国杂谈
教师在《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课程》活动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唐英
儿歌、童诗、儿童散文和童话,是启幼儿语开言之门,是培养幼儿文学感悟能力的最好媒介。儿歌、童诗、儿童散文,短小精悍,适于诵读,往往成为幼儿园文学启蒙活动的首选材料。
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在袁家岗幼儿园开展的移位教学中,我有幸看到了二位老师组织的精彩活动。这次活动中,江津几江幼儿园何娅老师在散文活动《四月的雨》,以及沙坪坝电力幼儿园朱利华老师的诗歌活动《山和孩子的对话》活动组织中,二位老师都能够有意识的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体会的环境,并注意引导和激励幼儿,使幼儿充分的融入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中去,在轻松愉快中体味作品,达到了文学作品学习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他们的身体发展。”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在观察和引导的基础上,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活动环境,幼儿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用启发式、鼓励式的语言,创造鼓励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在活动中获得新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作为活动主导的教师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一、孩子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的尺度幼儿园文学启蒙活动开展中,对文学作品如何理解?这是很值得思索的一个问题,那种寻求标准答案的思维形式,是很不值得赞赏的。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生活历练,对作品的感悟会截然不同;同一个作品,站在不同角度,对作品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如:《山和孩子的对话》我的理解是,老师示范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山理解为有着广阔的胸怀,宽厚、仁慈的长者的角色,而孩子这个角色是充满了稚气的,对山有一种仰望。但这仅仅是对作品的一种理解,换个角度还可以有其他的解读。
那么,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在文学作品学习中,要不要孩子去把握,理解?这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山和孩子的对话》这首诗最后两句“你的双手和智慧,能把最美的世界创造”有老师认为这是全诗的亮点,应该把它提亮,而在活动中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在我看来,让孩子了解这首诗歌点出的题旨,有一定的难度,该不该花时间让孩子来理解呢?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虽然文学作品都有一定深刻的内涵,但我们也不一定要刻意让孩子去理解一个这么深的主题,刻意的去提亮,点出这个主题。如果他们有兴趣,如果他们提出疑惑,我们不妨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去联想。如:我们养花种草就是创造美的世界,我们长大了设计一个美丽的房子也是创造美的世界,我们不乱丢垃圾、帮助人等等。总之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这应该也是一种体会表达的方法。但是孩子自己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感悟,其实我们是不必强求的,因为我们在文学作品活动中,注重的是幼儿文学幻想、快乐、优美、荒诞等品质对幼儿所具有的强烈吸引力;我们在意的是文学作品征服幼儿,使幼儿乐此不疲的快乐;我们欣赏的是幼儿文学以其丰富、乐观向上的内容及繁复多样的样式带给幼儿优美的美感、美的享受;我们赞赏的是它稚拙的美、纯真的美、荒诞的美所体现的幼儿纯真的心灵;我们喜欢的是它带给幼儿轻松、快乐、滑稽、幽默等审美品质。这些特点都使幼儿文学在进入语言活动时成为最被幼儿期盼、最受幼儿欢迎的内容。如果我们要刻意让孩子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感悟主题,这无疑和我们文学启蒙活动的目的大相径庭。二、引领孩子去感悟文学作品的策略
如何引领孩子去感悟、体会文学作品?老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有如下建议。策略一:教师以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引领幼儿的体悟这次活动选取的两个作品,都是美诗美文,如何让孩子去感悟作品的意境?如何让孩子去领悟一种美?这其实是对我们老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提出了挑战。教师首先要觉得作品美,感悟作品的意境美、领悟作品的内涵美,在示范中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通过自己的声音、态势语言等表达出来,而不是在示范中一味的强调技巧。有老师提出,文学作品活动开展中,存在孩子在自己活动时,或者是在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时,都能够有角色的意识,但是把作品整体朗诵表演的时候就不能了,其实这种状况的存在教师无须太多担心,一方面是这个班级开展文学作品活动的时间还不够长,孩子还需要时间达到老师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就是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如果老师常常开展文学作品活动,而且老师在活动开展中,真挚的感情在对作品的示范展示中自然的流露,不着雕琢的痕迹,孩子在教师潜移默化影响下,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自然就会根据自我的感悟,形象的去表现自我对作品的理解。策略二:多角度拓展思维,引领幼儿的体悟
我想起了一篇文章《美国老师如何指导孩子阅读著名的童话故事》。我们在幼儿园为孩子阅读《灰姑娘》时,通常老师让孩子领悟的是:因为善良,灰姑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坏心眼的后妈和她的女儿最终受到了惩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应该是很多老师读灰姑娘时候,唯一的对作品的解读吧!但是美国老师是如何指导孩子阅读的呢?在给孩子阅读了《灰姑娘》的故事后,美国老师提出了如下一些问题和孩子讨论:
1.在午夜12点的时候,灰姑娘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她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她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那就惨了。解读:让孩子明白要守时,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2.什么后妈要阻止灰姑娘参加舞会?解读: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当皇后,后妈们对自己的孩子很好,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3.灰姑娘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解读:因为有仙女和其他小动物的帮助,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帮助。
4.如果灰姑娘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解读:如果她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就算没有人爱自己,也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让孩子知道要自己爱自己,不能放弃机会。
5.最后还让孩子找出了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解读:所有的东西在12点以后都变了回去,只有水晶鞋没有变,连伟大的作家也会出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因为你们能够找出作家的错误),让孩子自信满满。几乎看到过这篇文章的老师都感到一种震撼,美国老师对作品解读的角度不得不令我们惊叹。让我们领悟到什么叫多角度,什么叫思维的拓展,这也是提醒我们在文学启蒙活动中,怎么样去突破我们思维的定式,怎么样多角度的引导孩子理解作品。三、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挑战了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如何才能做到多角度的引导孩子理解作品,这和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儿童文学素养,有非常大的关系。教师具有儿童文学素养,能够体悟文学作品,有很高语言表现能力,才能在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更出色的组织幼儿;才能让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美诗美文、讲故事、演出木偶剧、童话剧、图画故事的阅读等,成为幼儿快乐的源泉;才能让幼儿文学贯穿语言教育始终,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充分重视语言文学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营造文学氛围,激发幼儿对文学的向往之情。这样的幼儿园文学启蒙活动才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
这次活动,很值得欣慰的是,通过系列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老师们角色的定位,已经打破了孩子为被动接受者的误区,充分尊重了孩子,引领了孩子。同时老师突破了过去只注重从作品的结构,去解构文学作品,只强调幼儿了解作品的人物、情节,忽略作品的美感,趣味以及对儿童潜移默化影响内涵的误区,过去很多语言活动强调以语言能力培养为核心,过于强化语言的工具性特征,弱化或忽略了幼儿文学对幼儿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对语言文学的整体感知等的认知,对幼儿一生起着重要影响的素质的培养,而此次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文学作品活动开展中,老师对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审美价值、社会文化意义及内在欣赏感悟、思维品质等方面的注重。这种注重与当前教育理念中的人文素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等相契合。幼儿文学活动多元化实施途径和策略的研究
作者:佚名资料来源:网络点击数:46更新时间:201*-6-813:28:57-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www.5YkJ.COm
幼儿文学活动多元化实施途径和策略的研究
幼儿园文学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文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仅仅把文学活动看成语言领域的一项内容,活动形式较单一,只注重表达与机械记忆,而对文学作品内在的价值挖掘不够等。为此我们开展了幼儿文学活动多元化实施途径和策略的研究,探索幼儿园文学活动实施的多种途径和组织策略。
一、幼儿园文学活动实施的多种途径
途径一:教学活动中的落实
集体教学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我们以“一课多研”、“热难点研讨”等形式,通过集体备课、轮流执教的方式,不断挖掘文学作品蕴含的教育价值点,运用课件演绎法、适当留白法、简单仿编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多元教育价值。
途径二:游戏活动中的延伸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形式的多样性,能更好地体现幼儿对文学作品多元化的感受和表达。文学活动可以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在区角游戏中开展语言区讲述、小舞台表演、美工区自制道具等。例如表演游戏中,小班可以以幼儿熟悉的文学作品为基础,提供成品道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表演活动;在中班可以提供指偶、木偶等道具引导孩子进行合作表演;在大班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自己制作道具,协商排练、开展演出。途径三: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幼儿文学不仅在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可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如午睡前的小故事;用点心时欣赏、创编《饼干歌》;吃水果时欣赏散文《橘子花》,还可将橘子皮粘贴成一朵朵美丽的橘子花;晨间体锻时结合童谣《马兰花开二十一》玩各种皮筋游戏等。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都可以渗透幼儿文学的内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途径四:环境创设中的互动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创设良好的环境也是幼儿文学活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像我们幼儿园创设了“文学特色版块”和特色游戏区(“文学走廊”、各楼层公共区域的七彩书屋、木偶剧场、星星舞台等),幼儿可以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途径五:家园共进中的协同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课题研究同样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我们开展的“大手牵小手”家庭共制大书活动、“家庭剧场”、“童谣征集”、“书香家庭”等活动,从开始的个别家长的尝试,到现在的全面主动参与,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在家庭中也会适时地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文学活动,大家一起沉浸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之中,共同努力着、成长着,也共同分享着成功的快乐。
途径六:特色活动的促进
整合各种资源开展特色活动,可以鲜明地凸显多元幼儿文学活动课程特色,如“文学宝贝评选活动”、“优秀幼儿文学活动展评”、“图书漂流”等。在“文学宝贝”活动中我们分主题开展各版块的现场才艺秀:有“绘声绘色”版块(突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奇思妙想”版块(突出幼儿创编能力);“特色纷呈”版块(突出本土文化的传扬);“身临其境”版块(突出幼儿综合表演能力)等,多角度地呈现文学宝贝们的风采,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二、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多种组织策略
策略一:有效整合多元呈现
《纲要》指出:“引导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在研究中我们注重对幼儿文学作品内在教育价值的挖掘、开发、应用,尝试将文学活动合理有效地与五大领域有机整合。如童谣《老鼠娶亲》中,我们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用上了节奏图谱,之后又运用《大花轿》的音乐将儿歌唱出来,既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凸显了儿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在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根据故事情节设置障碍开展同名的体育活动,既增加了幼儿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又促使幼儿机体健康和谐地发展,使语言和健康得以有效整合。
策略二:游戏体验感受快乐
在幼儿文学作品中,有的作品具有离奇的情节、特定的动作,在幼儿看来就像是一场超级游戏。在开展这类活动时,我们就放开手脚,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尽情地游戏,在动作中体验、理解作品。例如:儿歌《捉迷藏》中,我们以捉迷藏的游戏展开,在躲一躲、找一找、说一说的游戏中孩子们轻松说准方位词,进一步理解了作品,体验到作品带给他们的惊喜和快乐。策略三:角色扮演深入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中鲜活而有趣的角色是幼儿爱模仿的对象,针对一些语言简单重复、情节不太复杂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提供角色表演的场地、道具,指导幼儿“走”入作品,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理解作品。例如:故事《三只蝴蝶》情节简单,对话重复,在熟悉故事情节后,我们引导幼儿先学角色语言,再用动作进行角色表演。其间,尝试用委婉的语气恳求,用肯定的语气拒绝,幼儿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设身处地的想像和表现,进一步理解了三只蝴蝶的心理和情绪。
所以,我们在开展幼儿园文学活动时,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出发,将幼儿文学活动合理有效地与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与幼儿的游戏、日常生活、家庭、社区资源等进行整合,充分凸显文学活动认知、情感、审美、德育等方面的多元价值,使幼儿文学活动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局面,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幼儿园语言教研活动“文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专业引领
201*年9月2225日,我们举办了全省婴、幼教优秀语言教育活动颁奖暨展示研讨会。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老师们似乎仍然意犹未尽,不断有人通过电话、信息、邮件,与我探讨交流,令我欣喜,也令我反思。现根据老师们的要求,贴出我对一些问题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本次贴出的是语言文学活动研讨时因时间关系自己未表达的。在此顺请执教老师和主持人尽快将最终的说课反思稿和研讨记录发来。谢谢!
今天上午的展示和研讨是一场很有代表性的活动:一是展示的教师有代表性,有省城的,有县城的,有乡镇的;二是教研主持人有代表性,庄老师所在的长沙德才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幼儿园。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因为她们本身很不错,另外,也是想告诉大家,在我们省的教研平台上,园园、人人都有机会。
一、上午教研的几个特点:1、通过研讨,初步明确了语言文学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2、通过研讨,初步明确了语言文学活动设计的基本步骤
3、通过研讨,初步梳理了语言文学活动的若干组织策略二、关于研讨问题的个人看法
主持人问题一: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觉得语言文学活动对幼儿发展有何教育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的价值挖掘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文学作品包含了作家对所描写对象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和宇宙的认识和评价,是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它不在时空中,而在人的头脑中,能留给读者、听着以比美术更为广阔的艺术想象的空间。它包括生活故事、童话、语言、民间传说、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童话剧等体裁。其价值:1、语言价值2、社会价值3、认知价值4、审美价值5、娱乐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作品所蕴含的多方面价值是否要在一次活动中全部给予孩子,是我们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审慎考虑的。文学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
1.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提高幼儿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1)倾听各种语言句式。(2)倾听形象化的语言。(3)倾听不同风格特色的语言。
2.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培养他们自觉获取语言材料的能力。(1)在上下文中理解和学习新词。(2)通过专门介绍概念的书籍来学习归类的词汇。(3)在语言文学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新词。3.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1)培养有意识倾听的能力。(2)培养评析性倾听的能力。(3)培养欣赏性的倾听能力。
4.提高幼儿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1)激励幼儿的语言游戏。(2)帮助幼儿在不同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3)提高幼儿的"语言结构敏感性"。
主持人问题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你认为还可以采取什么策略对活动进行改进?
幼儿园文学活动是系列的、网络状的活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1.学习文学作品。2.理解体验作品。3.迁移作品经验。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层次是必须在一个活动中完成,还是要根据作品及孩子情况灵活取舍,这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审慎考虑的。
主持人问题三:语言文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故事组:引导幼儿欣赏、理解、表现故事和编构故事的有效组织策略。散文组:引导幼儿欣赏、理解、表现、仿编散文的有效组织策略。
诗歌组:引导幼儿欣赏诗歌、理解、表现、仿编诗歌的有效组织策略。1、关于作品欣赏的策略(1)完整欣赏与中断欣赏
(2)借助媒介、借助声势与纯语言直接呈现(3)多通道感知与听觉感知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作品及孩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2、关于作品理解(1)欣赏前理解与欣赏后理解(2)分段理解与整体理解
(3)借助教具、学具及情境创设
(4)采用提问、讨论、表演、游戏、动作等多种方式,注重多通道相互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作品及孩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3、关于作品表现
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语言、动作、表情、绘画、表演需要注意的是:作品不同,孩子的情况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表演:1、熟悉、理解作品内容,特别演奏分析角色特征。2、利用道具激发表现欲望(视听)。3、角色分配根据幼儿发展状况而定。4、教师适时、夸张的介入与示范。5、前期的表现铺垫,如语言、情绪、声势等。)
4、关于诗歌散文的仿编与故事的编构
●诗歌和散文的仿编(1、熟悉理解原作。2、分析讨论原作的结构、句式特点等,进行示范仿编。3、根据原作,启发想象,进行仿编。(1)直接联系已有经验进行仿编,难度较大;(2)借助可视形象进行仿编;(3)采用先个别或分组再集体的表达方式。4、串联和总结。(1)采用合适的方式记录幼儿的仿编;(2)按原作的结构串联作品,使之变成新作。)。诗歌和散文的仿编,即幼儿在欣赏诗歌与散文、理解其内容及构成的基础上,仿照某一首诗歌或某一篇散文的框架,调动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编出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段落。这种活动形式往往是在围绕诗歌或散文的教学活动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在整个网络活动中处于最后一个层次。这种活动形式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性地学习诗歌、散文很有益处。组织幼儿仿编诗歌和散文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要点。
(1)准备。仿编诗歌和散文对幼儿来讲是一种挑战,因而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具有良好的准备状态。幼儿参加该项活动的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所依照的诗歌或散文要熟悉理解,对要仿编作品的内容、形式都有所认识;二是要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在仿编过程中调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否则就可能"言之无物";三是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必须注意幼儿在这方面的发展水平,并且在仿编前给予幼儿一定的"操作演习"机会,以了解班级内每个幼儿的不同水平,这将有利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指导。
(2)讨论与示范。在仿编活动开始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对将要仿编的作品做简单的讨论,引导幼儿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例如:教师要组织幼儿仿编诗歌《绿色的世界》,就可以让幼儿谈一下"为什么在这个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绿色的?""假如戴上其他颜色的眼镜,世界会变成什么颜色的?"接着教师要进行示范,通过示范进一步启发幼儿的想象。如这样的示范在启发幼儿想象的同时,又能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想象纳入一定的语言框架结构之中。
(3)幼儿想象与仿编。教师示范之后,开始让幼儿进行想象与仿编。为了帮助幼儿熟练掌握思路,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借助于某一图片或实物来仿编。如果是仿编《绿色的世界》,可以向幼儿提供其他各种颜色的眼镜(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自制的玩具眼镜),让幼儿戴上这些眼镜来看周围世界,然后仿编诗歌。等幼儿熟练地进行想象并仿编出诗歌后,教师可取消直观教具的使用,要求幼儿脱离实物或图片去想象与仿编,一步步地引导幼儿掌握仿编诗歌与散文的方法。(4)串联与总结。在幼儿分别编出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段落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原来的诗歌、散文(如果散文较短,容易记的话)复述一遍,然后将幼儿仿编的段落加上去。有的诗歌和散文原文有总结句,那么就仍以总结句来结束全文。这样的串连和总结,要求教师在幼儿仿编时,随时注意记下幼儿仿编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在黑板上或纸上随手画记的方法,比如仿编《红色的世界》,画下"房子""小朋友""红面孔"即可,而当幼儿仿编出《黄色的世界》时,记下有关的形象。这样总结时便可指引幼儿将仿编段落一段一段地加到原来的诗歌后面去。还有一点需要教师在组织仿编时注意,不同年龄班幼儿诗歌与散文仿编的重点应当有所侧重。小班幼儿诗歌和散文欣赏的重点是理解作品的语言和画面,因此,仿编活动的重点只要求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换词,通过改换某个词来体现诗歌或散文的画面变化。改换新词后往往不是整个画面的大变动,而只是局部的迁移转换。中班幼儿诗歌和散文仿编可要求幼儿通过变换词句,使诗歌或散文整个画面出现新的内容。随着幼儿欣赏水平和仿编水平的提高,大班进行的诗歌和散文仿编活动中,可考虑对原有诗歌散文的结构进行部分变动,也可以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仅向幼儿提供一个开头作为想象线索,引导幼儿自己完成诗歌和散文的创编。●故事编构(1、可视形象启发,如新情境,在情境中留白;多媒体;图片等。2、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想象,难度大,提问设计很重要。3、自由思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4、记录自己的编构,如绘画、符号等。)。幼儿学习编构故事就是在理解故事、积累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语言来编出符合结构规则的故事。组织幼儿编构故事的基本思路是:在帮助幼儿感受理解故事类文学作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幼儿对故事类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构成的敏感性,从而逐步学会编构出完整的故事。总的说来,幼儿编构故事活动,是一种系列的、多层因素的、含有渐进要求的活动。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下列顺序。
(1)从理解到表达的顺序。编构故事是建立在理解故事之上的,组织编构故事活动应从理解故事、提高对故事类文学作品构成的敏感性人手,帮助幼儿逐渐把握编构故事的要求。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编构故事经验的增加,要逐渐提高编构故事的难度。
(2)按照故事类文学作品构成因素,发展幼儿编构故事能力的顺序。故事总是包含语言、情节、人物、主题这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在这四个构成因素中,各个因素从理解到掌握运用过程是不一样的,难度也不同。因此,在组织幼儿编构故事活动时,需要根据故事类文学作品构成因素的难度顺序,制定幼儿编构故事活动的目标要求。
小班编构故事的重点是编构故事结局,即幼儿依据个人对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的理解,在故事行将结束时为故事编构一个结局。中班编构故事的重点应放在编构故事的"有趣情节"上。这里所说的"有趣情节"是指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在故事情节推向顶峰时突然停止,让幼儿积极想象,编构出可能出现的发展进程。在小班、中班的基础上,大班幼儿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故事编构的情节开展方式。因此,大班的重点应放在编构完整的故事上,要求幼儿编出的故事具有语言、情节、人物和主题等构成要素。教师应逐步提高对故事结构上的要求,比如人物、主题等。经过从小班、中班到大班的有序活动学习,大班幼儿能够较顺利地完成完整编构故事的任务。
评论列表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周老师:您好!
非常有幸参加了全省婴、幼教优秀语言教育活动展示研讨会,看到了很多的优秀课例,接受了专家的引领,越这样,我们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太缺乏,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与益阳安化智多星幼儿园胡灵老师来至同一所幼儿园,她执教的《农场里的叫声》是一堂识字课,课后因为时间的关系,老师们没有时间给我们提太多的建议和意见,在这,我有一个冒昧的请求,想请您谈谈对这堂课的看法,好吗?这是我园创建4年来,第一次走出市里、走向省里展示的第一堂课,第一次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凝聚了许多老师的智慧与心血。在课后,有老师质疑:这四个汉字到底是象形字还是象声词?我们那种利用形象记忆法帮助幼儿记忆汉字的方法是否科学?在这我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不准确,请周老师指正。从资料上我们了解到中国的汉字在形体上遵循了以下规律,它是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我觉得,这四个字在老祖宗那会,他的一部分肯定也表示了形。当然,可能我们在教学时,不一定遵循了老祖宗的意思,没在指定的部位表示相应的形,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的主要意思是利用幼儿感兴趣的相应的动物形象来辅助幼儿记忆汉字,拼音也是表音的符号,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书上,为了帮孩子记住拼音的形,不也利用图案进行辅助吗?如j,它不也是一只母鸡翘着尾巴在啄蝴蝶吗?请周老师为我解惑,再次感谢!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借助故事教学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课题小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借助故事教学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课题小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借助故事教学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课题小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45557.html
- 上一篇:外出数学听课心得体会
- 下一篇:听数学教研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