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浅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2019-05-29 22:57:48 网站:公文素材库

浅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浅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摘要:从最贴近自身的角度,看到并发现的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薄弱的设施,

需要调整以及加强管理的基础建设,都是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问题,所以通过网上的资料,总结出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字:农村基础设施成就存在的问题原因解决措施

一、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中央和省一系列加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激励下,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

1、区域性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卓有成效,防洪保安能力大大增强。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六十年的水利建设,江苏已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降渍、灌溉蓄水等水利工程体系。在苏北地区,设计总排洪能力为每秒15000-18000立方米的洪泽湖及洪泽湖大堤工程,成为淮河下游2600多万人口和3000多万亩耕地的防洪屏障。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的高标准建设,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相当于1954年型)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将渠北地区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201*年起启动实施里下河地区圩区治理工程,省级投入7500万元,更新改造汗口闸1100座。健全圩区防洪除涝基本阵地,建立较为完善的里下河防洪除涝、抗旱工程体系。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影响工程、治淮工程以及区域治理工程的契机,加大对重点圩区水利综合治理的力度,使全省主要圩区抗灾减灾能力有较大提升。

2、重视农业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

一是以解决大中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卡脖子”工程改造为重点,抓住国家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契机,加大改造力度。至201*年,中央下达我省24个大型灌区的投资计划13.2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06亿元,省级财政配套2.67亿元。续建配套改造建筑物1.9万多座,新增灌溉面积14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0多万亩。二是抓住中央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机遇,加大省级投入,加快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步伐。205-201*年中央投资6500万元,省级投入7385万元,改造灌排泵站763座,修建灌溉渠道1584千米,建设水源工程134处,改善灌排面积47万亩。三是从201*年起,全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工程。201*年,省政府将农村河道疏浚列为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内容。201*至201*年,全省累计投入58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0985条、48530公里、土方8亿立方米;整治村庄河塘103312条(个),2.5亿立方米。整治后的农村河道,沟通了水系,改善了水质,提升了引排功能。四是实施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201*至201*年,全省共新建、改造塘坝5770面,修建大口井689眼,增加蓄水量1.35亿立方米。通过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必要的引水工程建设,提高丘陵山区水源保障能力,解决山丘区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需求。

3、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至201*底,全省拥有农机总动力3300万千瓦,平均每百亩动力46千瓦。全省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近5万台;联合收割机总保有量达到8万台;插秧机总保有量达到3.5万台。201*年,全省插秧机增长42%,机插秧面积增长50%,达到630万亩,加上机直播面积359万亩,全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30%。全省还拥有小型拖拉机88.4万台,微型保鲜库700多座,精少量播种机械11万台,渔业增氧、投饲机械12万台。我省还加大了对耕整、高效植保、粮食产后处理、秸秆还田等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这些机具都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设施农业、蔬菜、园艺等现代高效农业机械装备得到广泛试验和示范推广。围绕发展高效农业,示范推广果蔬保鲜、茶叶生产、“四青”作物生产、加工、大棚微耕、喷滴灌、大蒜花生收获、增氧机、投饵机等特色农业装备5000台套,全省微型果蔬保鲜库总量超过700座,一次性保鲜农产品库容6.3万立方米。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1500万亩。农机大户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据统计,至201*年全省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200多个,农机专业维修点6000多个,农机专业户18.5万户,其中已有3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超过2500个。

4、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提高耕地质量。

各地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大。宿迁市建立和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八项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农田占用审批程序;制定出台了《宿迁市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了主要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制度,全面开展了基本农田动态巡查,有效遏止了乱占滥用基本农田的现象。兴化市通过签定目标责任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监督管理等措施,积极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全市耕地总量和质量呈稳中有升的趋势。201*年全市耕地面积194.53万亩,比1977年189.06万亩增加5.47万亩,增长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81万亩,达到省规定的基本农田保有量的要求。淮安市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通过,重点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工厂化基质育秧工程、有机肥推广工程,加大土壤改良工作力度,提高耕地质量。

二、农业基础建设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省农业基础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我省各地特别是苏北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和落后。

1、农业基础建设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

2、流域性防洪工程历史遗留的问题多,存在着安全隐患。

抗洪排涝是我省苏中苏北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淮河入江水道淤塞严重,河道沿程高滩阻水严重,上、中段水位抬高,行洪能力下降;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冲刷严重;洪泽湖洪水出路之一的分淮入沂还不具备行洪3000流量条件,洪泽湖大堤部分地段低于设计标准,不能抗御设计洪水位;平地筑堤,束水行洪,切断了流域

地区原有的排水出路,因洪致涝问题突出。一些重点低洼圩区、行蓄洪河湖两岸和周边地区排涝受阻,内涝损失比较严重。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目前仍有422公里圩堤堤顶高程低于4米,有414个土口门需建闸控制、387座病老闸需大修新建。

3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排灌设施薄弱环节多,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不管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田水利的需求来看,还是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现状来看,我省粮食主产区的农田基础设施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首先是田间路桥、沟渠、涵闸等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许多水利基础设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淮安市13.2万座小沟以上建筑物,其中有1.79万座已到了老化期,8388座建筑物需要报废。特别是机电泵站存在问题较多,金湖县436座固定泵站中,正常运行的50座,占11.5%;带病运行的380座,占87.1%;报废的6座,占1.4%。其次是防洪除涝标准不足。淮安全市现有圩区519个,其中排涝能力日雨在110-150毫米之间的145万亩,排涝能力低于日雨110毫米的68万亩。这些圩区建有圩口涵闸906座,还有392个敞口;有空白圩118个。第三是田间工程配套不足。田间内三沟不健全,外三沟和内三沟沟通不畅,田间建筑物配套不足。一般地区小沟以上建筑物配套率在50%左右,差的地方不足30%,个别地区还有少量的实心田存在。

4、农业科技推广呈现“人走、线断、网破”的局面。

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农技推广存在人员素质低,技术装备落后,推广手段陈旧,经费紧张等问题,影响了技术推广普及。泰州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数为2602人;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20%左右,中专及高中学历占50%左右;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占80%左右,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仅占10%左右;30岁以下不足10%,50岁以上占35%左右。

5、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农业生态建设任务重。

从调查的情况看,苏北工业化进程中,产业转移对当地水质、大气和土壤带来的污染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农药使用引起的污染,化肥的不当施用引起的污染,畜禽粪便没有综合利用引起的污染。

三、农业基础设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世界性耕地趋紧、粮食趋紧的情势下,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调动农业地区各级政府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当前,我省地方政府、农民都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与积极性,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小,农业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农业增长幅度再高,也显示不出地方政府的政绩;

(2)农业经济效益低,发展农业生产,往往是有投入无产出,农业的作用更多的在社会、生态效益,在社会稳定方面。因此地方政府的关注点不在农业,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作用,但却减少了农业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成本。不少地方干部认为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2、农民仍然缺乏种粮积极性。

一是种粮效益低。一方面政府为稳定城市居民的消费品价格,调控压低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国际大米价格上扬,但国家为抑制国内大米价格,不允许大

米出口;政府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实际上变成粮食市场的最高价。另一方面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灌溉、耕、种、收等)居高不下,政府的粮食直补抵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如今年复合肥料价格由去年的每百斤120元上升到170元,上涨38%。农资、农村劳动力、燃油、农机作业等价格上涨较快,造成农民种粮收益下降。据测算,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大约占总收入的60%左右,若加上劳动力管理、农机具和田间基础设施的折旧,种粮基本上无利可图。

二是农民从业空间扩大,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收益大大超过农业,农民的离农倾向,特别是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业,离开农村,对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如愈来愈多的农民为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水稻生产上宁愿采用省力省工的旱直播,而不愿选择水稻机插秧,形成插秧机增加了,而机插秧面积却下降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缓解设施在运行中的各种经费的不足。对村级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组建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而且还减轻了群众负担,企业得到了发展。

3、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一是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运用联村联建、联户建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通过招商

积极争取外来投入。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由于目前农民承受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全部让农民进行自我修建很不现实;为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扶持。三是通过上级在各乡镇的农业项目实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捆绑进行。

4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

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镇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针对迫切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

5、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

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因此必须坚持重点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解决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出现资金分散,解决问题不力的问题。做到建设一个,发挥最大效益一个。

五、总述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农民的基本权益,但是长久以来的不重视,导致了村民对于自身本来应该得到的权益和保障的茫目,这样的集体茫目可以乐观地认为其实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日子也照样还是能过的,现在的人们的思想状况可能连这一层都还没有达到,因为没有人来灌输这种思想,没有人来告诉村民这些本应该是你们的基本权益,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发展的迟缓跟思想的落后更是分不开的,也是一种根本性的问题,这种已经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无法根除,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进步来用下一代的先进来取代上一代的落后。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生活是朝前行进的,我们在指望用各项国家政策来加强我们的基础设施的时候,也要从自身的角度来警醒,其实这是我们共同的事情。

扩展阅读:浅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情况

一、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中央和省一系列加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激励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

1、区域性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卓有成效,防洪保安能力大大增强。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六十年的水利建设,已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降渍、灌溉蓄水等水利工程体系。在部分地区,设计总排洪能力为每秒15000-18000立方米的大堤工程,成为淮河下游2600多万人口和3000多万亩耕地的防洪屏障。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的高标准建设,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相当于1954年型)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将渠北地区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201*年起启动实施里下河地区圩区治理工程,省级投入7500万元,更新改造汗口闸1100座。健全圩区防洪除涝基本阵地,建立较为完善的里下河防洪除涝、抗旱工程体系。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影响工程、治淮工程以及区域治理工程的契机,加大对重点圩区水利综合治理的力度,使全省主要圩区抗灾减灾能力有较大提升。

2、重视农业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

一是以解决大中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卡脖子”工程改造为重点,抓住国家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契机,加大改造力度。至201*年,中央下达我省24个大型灌区的投资计划13.2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06亿元,省级财政配套2.67亿元。续建配套改造建筑物1.9万多座,新增灌溉面积14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0多万亩。二是抓住中央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机遇,加大省级投入,加快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步伐。205-201*年中央投资6500万元,省级投入7385万元,改造灌排泵站763座,修建灌溉渠道1584千米,建设水源工程134处,改善灌排面积47万亩。三是从201*年起,全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工程。201*年,省政府将农村河道疏浚列为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内容。201*至201*年,全省累计投入58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0985条、48530公里、土方8亿立方米;整治村庄河塘103312条(个),2.5亿立方米。整治后的农村河道,沟通了水系,改善了水质,提升了引排功能。四是实施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201*至201*年,全省共新建、改造塘坝5770面,修建大口井689眼,增加蓄水量1.35亿立方米。通过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必要的引水工程建设,提高丘陵山区水源保障能力,解决山丘区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需求。

3、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至201*底,全省拥有农机总动力3300万千瓦,平均每百亩动力46千瓦。全省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近5万台;联合收割机总保有量达到8万台;插秧机总保有量达到3.5万台。201*年,全省插秧机增长42%,机插秧面积增长50%,达到630万亩,加上机直播面积359万亩,全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30%。全省还拥有小型拖拉机88.4万台,微型保鲜库700多座,精少量播种机械11万台,渔业增氧、投饲机械12万台。我省还加大了对耕整、高效植保、粮食产后处理、秸秆还田等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这些机具都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设施农业、蔬菜、园艺等现代高效农

业机械装备得到广泛试验和示范推广。围绕发展高效农业,示范推广果蔬保鲜、茶叶生产、“四青”作物生产、加工、大棚微耕、喷滴灌、大蒜花生收获、增氧机、投饵机等特色农业装备5000台套,全省微型果蔬保鲜库总量超过700座,一次性保鲜农产品库容6.3万立方米。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1500万亩。农机大户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据统计,至201*年全省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200多个,农机专业维修点6000多个,农机专业户18.5万户,其中已有3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超过2500个。

4、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提高耕地质量。

各地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大。宿迁市建立和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八项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农田占用审批程序;制定出台了《宿迁市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了主要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制度,全面开展了基本农田动态巡查,有效遏止了乱占滥用基本农田的现象。兴化市通过签定目标责任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监督管理等措施,积极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全市耕地总量和质量呈稳中有升的趋势。201*年全市耕地面积194.53万亩,比1977年189.06万亩增加5.47万亩,增长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81万亩,达到省规定的基本农田保有量的要求。淮安市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通过,重点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工厂化基质育秧工程、有机肥推广工程,加大土壤改良工作力度,提高耕地质量。

二、农业基础建设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省农业基础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我省各地特别是苏北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和落后。

1、农业基础建设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

2、流域性防洪工程历史遗留的问题多,存在着安全隐患。

抗洪排涝是我省苏中苏北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淮河入江水道淤塞严重,河道沿程高滩阻水严重,上、中段水位抬高,行洪能力下降;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冲刷严重;洪泽湖洪水出路之一的分淮入沂还不具备行洪3000流量条件,洪泽湖大堤部分地段低于设计标准,不能抗御设计洪水位;平地筑堤,束水行洪,切断了流域地区原有的排水出路,因洪致涝问题突出。一些重点低洼圩区、行蓄洪河湖两岸和周边地区排涝受阻,内涝损失比较严重。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目前仍有422公里圩堤堤顶高程低于4米,有414个土口门需建闸控制、387座病老闸需大修新建。

3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排灌设施薄弱环节多,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不管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田水利的需求来看,还是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现状来看,我省粮食主产区的农田基础设施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首先是田间路桥、沟渠、涵闸等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许多

水利基础设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淮安市13.2万座小沟以上建筑物,其中有1.79万座已到了老化期,8388座建筑物需要报废。特别是机电泵站存在问题较多,金湖县436座固定泵站中,正常运行的50座,占11.5%;带病运行的380座,占87.1%;报废的6座,占1.4%。其次是防洪除涝标准不足。淮安全市现有圩区519个,其中排涝能力日雨在110-150毫米之间的145万亩,排涝能力低于日雨110毫米的68万亩。这些圩区建有圩口涵闸906座,还有392个敞口;有空白圩118个。第三是田间工程配套不足。田间内三沟不健全,外三沟和内三沟沟通不畅,田间建筑物配套不足。一般地区小沟以上建筑物配套率在50%左右,差的地方不足30%,个别地区还有少量的实心田存在。

4、农业科技推广呈现“人走、线断、网破”的局面。

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农技推广存在人员素质低,技术装备落后,推广手段陈旧,经费紧张等问题,影响了技术推广普及。泰州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数为2602人;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20%左右,中专及高中学历占50%左右;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占80%左右,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仅占10%左右;30岁以下不足10%,50岁以上占35%左右。

5、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农业生态建设任务重。

从调查的情况看,苏北工业化进程中,产业转移对当地水质、大气和土壤带来的污染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农药使用引起的污染,化肥的不当施用引起的污染,畜禽粪便没有综合利用引起的污染。

三、农业基础设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世界性耕地趋紧、粮食趋紧的情势下,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调动农业地区各级政府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当前,我省地方政府、农民都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与积极性,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小,农业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农业增长幅度再高,也显示不出地方政府的政绩;

(2)农业经济效益低,发展农业生产,往往是有投入无产出,农业的作用更多的在社会、生态效益,在社会稳定方面。因此地方政府的关注点不在农业,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作用,但却减少了农业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成本。不少地方干部认为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2、农民仍然缺乏种粮积极性。

一是种粮效益低。一方面政府为稳定城市居民的消费品价格,调控压低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国际大米价格上扬,但国家为抑制国内大米价格,不允许大米出口;政府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实际上变成粮食市场的最高价。另一方面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灌溉、耕、种、收等)居高不下,政府的粮食直补抵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如今年复合肥料价格由去年的每百斤120元上升到170元,上涨38%。农资、农村劳动力、燃油、农机作业等价格上涨较快,造成农民种粮收益下降。据测算,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大约占总收入的60%左右,若加上劳动力管理、农机具和田间基础设施的折旧,种粮基本上无利可图。

二是农民从业空间扩大,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收益大大超过农业,农民的离农倾向,特别是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业,离开农村,对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如愈来愈多的农民为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水稻生产上宁愿采用省力省工的旱直播,而不愿选择水稻机插秧,形成插秧机增加了,而机插秧面积却下降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缓解设施在运行中的各种经费的不足。对村级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组建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而且还减轻了群众负担,企业得到了发展。

3、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一是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运用联村联建、联户建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通过招商积极争取外来投入。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由于目前农民承受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全部让农民进行自我修建很不现实;为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扶持。三是通过上级在各乡镇的农业项目实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捆绑进行。

4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

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镇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针对迫切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

5、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

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因此必须坚持重点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解决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出现资金分散,解决问题不力的问题。做到建设一个,发挥最大效益一个。

五、总述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农民的基本权益,但是长久以来的不重视,导致了村民对于自身本来应该得到的权益和保障的茫目,这样的集体茫目可以乐观地认为其实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日子也照样还是能过的,现在的人们的思想状况可能连这一层都还没有达到,因为没有人来灌输这种思想,没有人来告诉村民这些本应该是你们的基本权益,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发展的迟缓跟思想的落后更是分不开的,也是一种根本性的问题,这种已经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无法根除,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进步来用下一代的先进来取代上一代的落后。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生活是朝前行进的,我们在指望用各项国家政策来加强我们的基础设施的时候,也要从自身的角度来警醒,其实这是我们共同的事情。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浅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浅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4972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