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钱学森》观后感3篇

时间:2019-06-29 23:22:49 网站:公文素材库

《钱学森》观后感(1)

  澎湃的海浪拍打着船舷,1934年的一天,浪潮将一位立志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中国青年送出了国门。时隔二十年,同样的碧海蓝天,怀抱着同样坚定地报国之志,他历经种种艰难阻挠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就是钱学森,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之后,我不仅被钱学森克服艰难险阻,不言放弃,回国指导新中国导弹卫星研究的精神所感动,更是被影片中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爱情和友情所折服。

  1934年钱学森考取了公费留学,在离开之前,他紧紧的握着蒋英的手,对她说:“跟我走吧。”此时的蒋英刚刚从欧洲学成归来,并且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场演唱会,可以说是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而此时的钱学森不过是个不知未来如何的学生而已。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蒋英冒着放弃自己理想的风险答应了钱学森的请求,和他一同踏上了异国之旅的征程。而后的事实证明,蒋英也的确为了支持钱学森的事业而失去了成为一名著名歌唱家的机会。但她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影片结束的时候蒋英的一句话更是深深打动了我,她说:“中国可以少一个我这样的歌唱家,却不能少了你钱学森这个科学家。”

  宽容大度的她一直都是钱学森最坚实的守护,在美国被美国政府怀疑、诬陷、囚禁、监视的日子里,是蒋英一次次守候在钱学森的身边给他温暖,给他信心和力量,让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回到祖国的怀抱。我想,如果不是有蒋英的存在,钱学森也不会在被美国囚禁监视的日子里创造出巨大的成就吧。

  有人说,当一个人不能从爱情中收获甜蜜的时候,真挚的友情同样能给他安慰。这么说来,钱学森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不仅收获了爱情,也获得了真诚的友情。

  影片中钱学森的好友罗友来为了不使美国政府从自己身上下手诬陷钱学森,就将自己多年来辛辛苦苦研究的成果付之一炬,并在钱学森最艰难迷茫的时候,与他一起听《我的祖国》共勉,给予钱学森精神上的鼓舞。他的导师冯.卡门也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钱学森被囚禁的日子里,他不辞辛苦的四处奔走,倾尽全力解救他最心爱的学生。

  在钱学森一心一意要离开美国回到中国的时候,很多人都设法阻挠,虽然冯.卡门也清楚地知道钱学森的离去将是他和美国航天界的一大损失,但他始终选择尊重钱学森的决定,从来没有利用导师的身份强迫或是威胁过钱学森,这也使得他后来成为钱学森一生的良师益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钱学森才能在重重阻挠下顺利的回到祖国。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因素,最重要的还是钱学森有一颗坚定的爱国心。在他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美国政府给他抛出了橄榄枝,承诺了他丰厚的薪水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并允许他进入美国尖端航天事业研究中心,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最先进和精准的设备,但这丝毫动摇不了钱学森想要回到祖国的决心。

  他的导师冯.卡门曾经问过他:“你打算在一个农耕社会怎样运用你的航天技术?“钱学森回答道:”只要我愿意,我可以回去种苹果。“多年后,钱学森将他种的”苹果“送上了天空,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奇迹。如冯.卡门所说,我们国家当时的情况是很艰难,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让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

  我们财政紧张,但从来不让科研人员为难,我们国家尽最大的努力给导弹研究提供条件,在1958年我们因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的时候,国家依旧为科研人员提供肉,蛋等营养品。1966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科技帮扶人员,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却突然失去了方向,很多人都开始不知所措,对中国的导弹研究失去信心,苏联和美国等也在等着看我们的笑话。

  但钱学森和我们众多的科技人员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他们坚信我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也一样可以成功。钱学森说:“我们中国人不比他们少长一个脑子,他们美国人能造出来的东西,我们一样可以造出来。”我觉得这句话绝不只是在鼓舞士气,因为它的的确确的被我们勤劳而有智慧的中国人民证实了。

  电影影片中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叫张工农,是一个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战斗英雄,他是个粗人,不懂什么科技,但他有一颗求学上进的心,不懂就问,不会就专,最终他在一次导弹发射失误的探讨会上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做到了一鸣惊人。

  有这么多张工农一样的奋斗者,有钱学森这样的指导者,还有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那么,环境艰苦又如何?无人帮扶又如何?我们的科研人员一样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克服千难万险,在艰苦的环境中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今天的我们如此的幸运,生活在一个文明而远离硝烟的国家,我们不用为了国家的独立而像众多烈士一样献上自己的生命,我们不用为了国家摆脱帝国主义的围困而日夜辛劳,但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坚定地爱国心,爱人心。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爱国者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更多的是人世间的正义与真情。冯.卡门是一个爱国者,但他不会用爱国的名义去强迫他的学生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守护或是坚持的信仰。我们无法要求别人改变他们坚守的立场以成全我们的信仰,但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立场,坚守自己的心。


《钱学森》观后感(2)

  这是支部组织看电影《钱学森》后,要求每人交一份观后感。想到哪,写到哪,算是完成组织上交的任务吧。

  手里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

  这是电影《钱学森》的一句台词。新中国从1949年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能舒服的坐在电脑前上网,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享受着幸福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一个伟大的身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他就是钱学森。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国?这只能问他自己了。可是,我从钱学森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支持他回国的是他对祖国的那份深深的热爱。钱学森师从冯·卡门,在美国有着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尽管受到了猜疑甚至被关进监狱,长期监视居住,但作为顶尖科学家,除了尖端的国防工程不能参与以外,在学术研究和生活上仍然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经典论著《工程控制论》的出版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希望祖国繁荣富强,这种对祖国的怀念是不可替代的,钱学森报效祖国之心一直激荡着,从听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一刻,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信念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即使是去种苹果。美国的遭遇更是强化了这种信念:没有强大的祖国,手里没有剑,那么作为个人,无论多么优秀,也不能得到尊重,只有祖国的强大,手里有剑,才能在世界上赢得尊重。正是对祖国的这份眷恋,钱学森历经5年的波折,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一回,就再没有离开过一天。。

  回国后干什么?这一点,钱学森有着清晰的思考:在中国当时的内外部环境下,首先的目标是掌握导弹技术,打破美苏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薄弱的工业基础,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钱学森没有退缩,没有灰心,反而有了更大地动力。为什么?电影中劝说友来参与原子弹研制时,钱学森道出了原因,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决: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导弹和原子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争议和质疑,但是我认为这是对抗侵略者的准备,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家的”,没错,这就是一名科学家的选择。“不能带着疑点上天”,至今作为中国航天人最基本的守则,保证着中国航天之剑永远锋利,承担起保卫祖国的国之巨器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中国航天事业在钱学森的指引下,从导弹到卫星,到飞船,到载人,一步步发展壮大,中国人的脚步已经迈向了遥远的星际。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没有辜负这个称号,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作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推广者,他持剑报国,为中国赢得和平和尊重,用自己的语言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力量支撑而不懈的努力工作,做出了伟大贡献。

  钱学森留给我们的太多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继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亮剑的精神,勤奋工作,为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奉献终身。


《钱学森》观后感(3)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对于这样一位大师级的科学家,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西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拍摄《钱学森》这部影片,让更多人了解他,了解建国初那段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了解今天的世界,珍惜今天的和平局面很有意义。

  但是《钱学森》影片和钱学森其人对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如此。首先我们应该应该意识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下,拥有导弹等高端武器对于中国国家意义重大。只有用于导弹、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我们才能在美苏冷战中维护自身独立,维护国家安全。这不仅是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所有在美苏争霸中饱受战争威胁的欧洲和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心声。

  其次,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重大意义。早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意识到科学的重大社会价值,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二战中的德国,二战后的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争相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先后加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行列。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今天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的竞争。

  再者,《钱学森》影片告诉我们,有国家意识的人是幸福的,有民族意识的人是幸福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爱国的意识,它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某一处,经常被我们忽略。我们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对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见,对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看法,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个国家更好,希望他的政策制度更加符合实际,希望我们的人民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甚至有时候我们怒其不争,行为过火。这些都能理解。了解钱学森大师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我们的爱国热情。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爱国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把你的能力献给他而不是对手。在钱学森回国前,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为这个国家做贡献,即便是种苹果,这也是一种幸福。

  《钱学森》影片告诉我们,有才能的人是永远不会受到歧视的。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有着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的国家。但是,作为一个华人,一个黄种人,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歧视。甚至今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作为一个黑人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从美国建国到今天,这是第一次。所以,不要找任何借口为自己的不成功开脱。种族歧视固然存在,但是才能永远不会被歧视。

  最后我要说的是,真正的大师一定是纯粹的人,没有任何物欲要求的。而纯粹的人一定是无敌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有各种的欲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无止境、无理由甚至是不择手段。当我们回头看看上世纪中期的科学大师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看看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蔡元培,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呢。

  让我们记住,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他叫钱学森。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钱学森》观后感3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352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