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吟游诗人》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幸看了出生在前苏联格鲁吉亚的大师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最后一部作品的《吟游诗人》,艺术家在人生的暮年,开始神经松弛,把天赋上的潜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由浅到深的作品。看上去故事浅显直白,值得一品再品,后味十足。
我们今天所热爱的电影诞生于124年前,而诗是世界各个文明之初就已有了,中国的《诗经》就是以唱颂吟诵的形式广为流传。古埃及4000多年前的《亡灵书》则是当时受教育的古祭师以古诗体写在莎草纸和墙壁上,成为全国宗教行为的核心思想。从时间、积淀、受影响范围看,诗是比电影更高级的艺术,很多人文深厚的大导演都在诗和电影的气韵生动地结合上作了探索。浅耕一层的,用诗歌吟诵,再往里挖的,是让视觉如诗如画,耕耘更深的,就是像《吟游诗人》,一样,是作品气息上诗意,在没有高级技术之前,用高品位的画面和歌曲以及极简不烧脑的故事,带领观众回归文明之初的心神交流。
吟游诗人,叫minstrel或gleeman,主要诞生于黑暗动荡的中世纪,从词根上说有宫廷和骑士化意味,那时整个欧洲到处都是有才华作诗吟唱的流浪者,他们有着自由不羁的灵魂。我更愿意相信,这也是当时对古文明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回归。
正因为此,大导演才在其人生的成熟巅峰拍下这部艺术品,作品完成的第二年,他去了慕尼黑电影节公映,广受好评,第三年,也就是1990年,导演就因为癌症去世了。
电影的每个画面都精致得像复古油画,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上底色一致是大地色,又有游牧民族的深重的彩色,导演本身也是画家,评论届对他的赞誉是“如果他不是世界杰出的导演,那他也会是不朽的画家。”他是把对画作的理解幻化成标点符号,让其像珍珠一样串起了整个电影。大量画作,包括古壁画,都在电影画面中流淌。
电影故事来自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歌手克里布》,导演从小就听过,进行改编,故事如司通见惯的民间传说一样简单,贫穷的青年人爱上村里的美丽小姐,想去迎娶,被老父亲鄙视赶出,于是他带上心爱的乐器就开始出走行吟,流浪到远方赚钱学艺,回来再娶他的新娘。毫无悬念的桥段,靠的全是艺术品味来绕梁三日。
首先,音乐极美,导演请到阿塞拜疆的知名作曲家kuliyev用的古穆斯林音乐Muram表现,既有宗教的神圣性又有游牧的漂泊感。电影几乎没有配乐,台词也很少,且都是后期配音,大量的音乐,但又不累赘,就这样带领观众情绪去和主角一起流浪。
电影男主角,不是明星,是个素人,他是导演家的邻居,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曾暴打警察,又因为屋顶漏水把管理者痛打一顿,还偷车。导演看到他身上的野生感,对他说“你能否一年不做混混?”他回答“我可以永远不做混混,就看你提供的条件。”于是出演了自己的处女作,但演得非常好,把一个贫穷但傲骨,叛逆又有诗人随性诠释到位。
就和“本色不坏、改邪归正”小混混一样,男主角不畏惧情敌的欺负,为盲人和穷人演奏,不为强权演奏,被王权贵族强压,用金链锁起,也不妥协。他一切随心,内心随着行走越来越强大。在画面处理上,他被强压,出现的是老虎啃食猎物的画作。不需要任何台词和解释,大家就能感同身受,那是如何的不公。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导演,失业15年,因为电影反映了敏感话题,被抓起坐了快5年牢,在此期间,他妻子从穆斯林改信东正教,被处死。在导演访谈里,他眼神坚定释怀地说“不管你进监狱时多干净,第二天就是满身的虱子。我在狱中重新开始了画画和写剧本小说。等我出去,马上就能筹拍。我的作品,画和电影都是不能被模仿的!”这是多么自信坚强的男人!
由导演经历再投射去看电影里的行吟,就能明白,生命的行吟,就是从出走到思念,再从思念到回归,没有出走这一遭,就不能懂得精神世界有什么样的牵挂,而这样的牵挂有带来什么样的内在力量支撑着克服着一路未知的艰险,待到回归时,又会多么珍惜可以按照己心真实自由幸福地活着。
电影的结局是男主托上天之福,被贵人骑白马带回故乡,迎娶了新娘,治好眼睛不好的母亲,过着幸福质朴的生活。
人之将老,其言亦善,导演借用这个圆满的结局,放下了过往所有的糟心,在美轮美奂的画面里,喻意生命的行吟归途。他做了他想给这世界留下的艺术品,人会离开,曲子会生命力顽强地一直歌唱,鼓励更多和他一样的人去成长、去创作只属于自己的篇章。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影评 |《吟游诗人》》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