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何以至此》读书笔记
1.法国历史学家米涅所言:“在革命中,一切都取决于第一个拒绝和第一场斗争”。所谓历史由小事件引起大动荡,不外如是。
2.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乘日舰避祸日本,阅读了日本政治家、作家柴四郎书写的政治幻想小说《佳人奇遇》,描写日本海龟青年与西班牙将军之女、爱尔兰独立运动女志士、明末遗臣鼎泰琏的故事,串起了世界范围内百余年重大事件。梁某译为中文,在《清议报》连载。1901年出单行本。
3.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4.梁漱溟《人心与人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东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看法,影响既广且深。他认为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手段和方案,即所谓“乡治”。尤其强调乡民的自觉主动性,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管制。形象的比喻“中国人民好比豆腐,官府力量强似铁钩。亦许握铁钩的人,好心好意来帮豆腐的忙;但是不帮忙还好点,一帮忙,豆腐必定要受伤。”“几时自治的习惯能力养成了,政治的大路开出来,则建设自然而始,应有尽有。”乡村组织的关键在于乡学、村学,“乡村建设运动之做法,即为民众教育,此点毫不含糊,清清楚楚,走民众教育的途径完成乡村建设。”这种希望当政者支持却不干涉具体事务、通过教育实现农村革新的做法,在河南、山东一些地方进行乡建试验的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补天派”的主张不能得到执政者的赞同时,革命最终占到上风。
5.新文化运动时,我们的先辈已经对现代国家的法理基础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西方发展史上,John Locke与Thomas Hobbes用自然法理论说明国家起源,但认为自然发的主要内容是人们有保护自己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人民定契约形成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同时,被授予权力的统治者也是契约的参加者,也要受契约约束,如其违约,也要受惩罚,人们有权反抗,甚至重新订约,另立新的统治者。J.Rousseau的《社会契约论》明确提出,国家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Immanuel Kant也提出,国家应该建立在三个理性原则之上,即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彼此是平等的,作为公民是独立的。因此,有关个人与国家间的自由、平等、独立三原则,也是公民承担国家政治义务的根本依据。梁启超认为君、臣都是为民办事者,君好比是店铺主管,臣好比是店铺掌柜,人民则是股东。谭嗣同认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民办事者也。”赋税乃“为民办事之资”,“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热情赞扬“民族主义”,即“对内搞民主,对外搞霸权”。中国思想家们认为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社会是以伦理为本位。在传统社会结构中,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中。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把人从这种依附性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平等的人。建立契约型伦理关系。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说“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然而启蒙需要长期和平环境“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近代中国没有这么幸运。梁启超在1901年写《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时担心在世界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顽固者会墨守十八世纪以前之思想,即主权在君、专制的帝国主义以与公理相抗衡,即与“主权在民”的功力相抗衡。“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
6.建国后,沈从文从文学转为文物研究,感到文学改造中的斗争,使许多有用力量在斗争中浪费了,如巴金、曹禺、老舍等可参照。如果化学家需要了解稀有元素后,才能更好的利用,让其为人类服务一样,不懂他,只希望元素自己解放或改造,或者责备他‘顽石不灵’,都只能形成一种结果:消耗、浪费、脱节。有些斗争是由此而来的,结果只是加强消耗和浪费”。我们的祖国,已经这般浪费了几代人,还将继续浪费下去吗?
他还说“在某一时历史情况下,有个奇特现象:有权利的十分畏惧‘不同于己’的思想。因为这种不同于己的思想,都能影响到他的权利的继续占有,或用来得到权力的另一思想发展。有思想的却必须服从于一定权力之下,或妥协于权力,或甚至与放弃思想,才渴望存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历史:何以至此》读书笔记》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