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读书笔记 || 我读陶公

时间:2019-09-17 23:29:57 网站:公文素材库

读书笔记 || 我读陶公

  “我希望中国的父亲,都学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母亲都学做爱迪生的母亲。任凭自己的小孩去玩把戏,或许在其中可以走出一个爱迪生来。我更希望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学做爱迪生的母亲。”

  拆表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热情地让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给她,问道:“怎么不带儿子一起来玩?”

  这位夫人有点气乎乎地说:“别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气。今天我把他结结实实打了一顿。

  陶先生惊异地问:“这是为什么?你儿子很聪明,蛮可爱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个纸包,里面被拆得乱七八糟的一块手表。这表成色还很新,镀金的表壳打开了,连秒针也掉了下来。

  她生气地说:“陶先生,这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他才七八岁,就敢拆表,将来大了恐怕连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顿。”

  陶先生听了笑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我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

  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陶先生把拆坏的表拿过来,对夫人说:“走,我们上你家去,见见这个小‘爱迪生’。”

  到了朋友家里,陶先生见到那个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树下,聚精会神地看蚂蚁搬家。夫人一见又来了气,正要骂他,陶先生立即劝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开来呢?能告诉我吗?”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里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我错了,不该把手表拆坏,惹妈妈生气。”

  陶先生说:“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你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又望望妈妈,说:“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

  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一元六角修理费。

  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知识。” 师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边,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配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嘀嗒声。孩子高兴地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临走又花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后,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妈妈说:“妈妈,伯伯买了一只钟,让我学习拆装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问:“还让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说:“你不是问我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吗?我的办法说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

  陶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们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

  夫人听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诚恳地说:“陶先生,您说得对,太谢谢您了,我今后一定照您的办法去做。”

  读完《儿童科学教育——拆表的故事》,掩卷长思:如果这个“拆表娃”生活在当下,结局会如何呢?他能庆幸地遇到像陶行知先生一样的老师这样去教育他吗?

  当下的学校是不乏这样的“拆表娃”的,而唯独缺的是陶行知先生那样敏锐的教育智慧和笃定的教育思想,从而不知扼杀了多少“中国的爱迪生”,我们还浑然不知。故事中,陶行知先生保护孩子好奇天性的育人技巧,那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至,这些思想的核心体现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为生活而办教育,我们应该把生活的社会当成学校。该故事中的妈妈,因为孩子拆了手表而很生气,还结结实实打了孩子一顿。但陶行知先生却通过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即把生活中遇到的修表铺当了“学校”和“课堂”,把修表匠当了“老师”,把修理的过程当成了孩子“观察”和“学习”的过程,把孩子培养成了速成学生,把修理费成了“学费”,还用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让孩子继续拆装学习。陶行知先生亲自完美地给我们上了一堂“在生活中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示范课。

  当下,我们的教育仍然需要大力弘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把孩子从压抑的纯学科、纯文本中解放出来,把孩子从封闭的课堂中释放出来,把孩子从家长们安排的各类补习中抢回来,让他们走出课堂去观察校园里的池、树、花、鸟、虫、鱼;让他们走出学校去观察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让他们走出家庭去体会生活的繁难艰险、丰富多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需要尊重他们的好奇,发现他们的创造,抓住教育的契机。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中说的:“怎样做的事,应当怎样教”。“各种知识有可以从书上求的,不妨从书上去得来;有不可以从书上求的,那应该从别处去得他了”。这个别处,那就是除了课堂和学校之外,更多的是家庭、生活和社会了吧。

  所以,如果当下我们再遇到这样的“拆表娃”,不妨再好好地像陶行知先生学习,这样,更多的“爱迪生”们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笔记 || 我读陶公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478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