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南宋的转折和衰弱
怎样把脉“风雅赵宋”
虞云国:我请了一位宋史学界的青年才俊张祎老师作为对话嘉宾,我们就从标题开始:风雅赵宋、临安繁华,缘何终被“雨打风吹去”?围绕着这三句话展开。首先讨论怎样把脉风雅赵宋的问题。张祎老师的老师是邓小南教授,邓小南教授的父亲就是现代宋史研究的奠基人邓广铭先生,邓广铭的老师是陈寅恪先生,所以我们先引了这两位史学大师的话。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是陈寅恪先生对宋代文化最高的、也最广为人知的判断。邓广铭先生则说:“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两段话是对“赵宋风雅”最简要的概括,我们就从两位大师的判断展开,看一下两宋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张祎:我说一个比较直观,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宋代留下的文物非常精美,宋代文物很符合我们现代的审美趣味。我以前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感觉宋代的展品显得尤其精美。我想岔开问一个问题,虞老师引用了陈先生、邓先生的话,两位先生主要谈了宋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第三项“制度文明”似乎是虞老师特别添上去的?
虞云国:当然,制度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但与精神文明又有一定区别,制度文明是通过刚性规定来为整个历史走向和整个王朝巩固确立一套程序和制度,所以不妨把制度文明从精神文明中提取出来,特别强调一下,然后看看它对风雅赵宋到底起什么作用。张祎老师说到博物馆去看,宋瓷非常精美,还有像宋代缂丝也很精美,这些既是物质文明方面的,也涉及精神文明的因素。
张祎:还有科学技术。
虞云国: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都是在宋代成为世界文明的助推器。还有印刷术,尽管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普及是在宋代。宋版书是最珍贵的,但唐版书还没见到保存下来。
张祎:唐代的书主要还是抄写的卷子,刻书从五代、宋朝才开始流行。苏东坡说他小时候读书可不容易,找到书还要自己手抄一份来读,连《史记》《汉书》都不容易见到,现在的年轻人真有福了,有那么多书可以直接买来看。可见,印刷术大概就是苏东坡成长的那个年代里普及开来的。
虞云国:苏东坡说这话是11世纪20年代左右,但到11世纪四五十年代,宋版书已经很普及了。我们再看精神文明,首先看宋词,它是继唐诗以后的文学样式,成为宋代独特的标记;包括我们戏曲的源头,南戏、杂剧也都在南宋有了最初的形态。如果讲文学,宋代出现了苏东坡,苏东坡的艺术成就与文学成就就更大了,还有像南宋辛弃疾、李清照等等,这些就是属于精神文明的东西。
张祎:宋词光芒万丈,其实宋诗也很厉害。尤其是在唐诗已经达到那样一种高度的情况下,宋诗又能另辟蹊径,自成一种风格,这成就很不容易。
虞云国:有人说好诗都被唐代做尽了,宋代在这种情况下创立了宋诗风格,从诗歌学来说,一般认为宋诗比不上唐诗光芒万丈,但至少可以排位第二。这是简单地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情况,接下来要说制度文明了。
张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虞老师说了两个“宋cí”(宋瓷、宋词)。其实宋代还有第三个“宋cí”,那就是撰写《洗冤集录》的宋慈,他可以算作宋代“制度文明”的一个例子。
虞云国:对,宋慈开创了世界法医学,被称为法学之祖。制度文明里也包括法医检验制度。下面说说宋代的制度文明与祖宗家法的问题。宋代制度文明不但给宋朝,也给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正能量,当然,也会有负面的影响。
宋慈
我想提一个问题,从宋代以后,再也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这是什么原因?最大因素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确立的祖宗家法里,对军事制度与整个政治制度,搞了一套很好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包括对于宗室、外戚、后妃、宦官、权臣、武将权力的制约和控制。因此,从整个政治制度层面来看,宋代以后再也不可能出现武将拥兵作乱,这就是宋代制度文明给中华历史,尤其元明清统一带来的最大贡献,使得后来几个朝代基本上还是相当稳定的。自秦以后,中国就是君主官僚政体,到了宋代,这个政体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认识到君主的权力也是需要制约的。在宋太祖、宋太宗的制度建设下,到了北宋中期形成了权力制约的相应机制,具体来说,对于皇帝的权力,对于宰相的权力,都有一种监察机制加以制约。我出过一本《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就是讲宋代监察制度的,通过权力相互制约,宋朝君主官僚体制便能在比较良性的情况下运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权力制约机制对于宋朝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都产生了积极作用,我们也可以把刚才所说的对各种权力的制约归到祖宗家法里面去。
说到祖宗家法,请张祎老师来说说,他的老师邓小南教授写了《祖宗之法》。
2
宋朝君主官僚政体运行的四种模式
张祎:“祖宗家法”主要是宋代的一个政治理念。它是宋代统治者——包括皇帝、士大夫——共同经营、维护的政治理念。士大夫用这样一个政治理念讨论、批评现实的政治制度,希望能使国家政治基本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之上。“祖宗家法”的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渐,推行开来就是所谓的“防弊之政”。它是要事先考虑到制度运行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弊病,通过一系列措置,努力把它们扼杀在萌芽状态。大致是这样一种精神,通过类似的思路、做法使整个国家运行得比较平稳,减少政治风险。
虞云国:我理解的祖宗家法包含两个层面:一个相当于现在说的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一旦确立,就会对整个宋朝政治生活起指导作用,这是一个层面,是比较软性的层面;还有就是它对各种权力加以规定和限制,让政权在良性轨道上运行,就是说限制外戚、后妃、宗室、大臣、宦官以及武将,唯恐他们势力过于膨胀,影响到君主官僚政体的正常运行。
通过简单回顾,我们简单概括了“风雅赵宋”。但是制度文明不是凝固的,它随着历史向前推进,也有自己发展的过程,或者不同的阶段。借用海外著名宋史学家刘子健的看法,他将宋朝君主官僚政体运行的过程分为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实际上构成一个演进过程。刚才一再肯定祖宗家法里的正面成分,以及宋代在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与权力制衡等因素,实际上都是第一个模式,也就是在中央控制模式层面表现出来的。这个模式是宋代君主官僚政体运行的最佳模式。这个模式成立在什么时候?它最辉煌的时候是北宋中期,基本上是宋仁宗时期。大家熟知的范仲淹、包拯就在那个时期,包拯能够刚正不阿地进谏皇帝,进谏过程中甚至把吐沫星子溅到了皇帝脸上。倘若给那个模式下一个简单定义,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控制军队和各级政府。再用一句当时有名大臣文彦博的话说,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就是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
从唐代开始到宋代发展至鼎盛的,就是科举制度,宋代所谓士大夫就是科举官僚。宋代君主官僚政体运行的最好状态,就是皇帝与科举官僚士大夫共治天下。但历史不断在朝前演变,《水浒传》里出现过奸臣蔡京,到了宋徽宗和蔡京时期,就进入到了宫廷集权模式。《水浒传》尽管是小说,从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也就是说,皇帝和他的代理人蔡京,两人联合决定朝政,其他官员只能在旁边赞助,已经不像前面阶段,士大夫官员有什么意见可以向皇帝提出来,那时已经不行了,只能赞助、赞同。第三个模式是在靖康之变以后。北宋灭亡,南宋皇帝逼得苦不堪言,甚至漂流到海上去。到了绍兴八年,宋高宗经过十多年的考虑和斟酌,最后决定起用秦桧,向金朝求和,这就进入到第三个模式:专制模式。也就是皇帝和他的代理人独断朝政,其他官员只能作为执行者出现,第三种模式的实际内涵就是这样。当时宋高宗要向金朝求和,大臣们有很多不同意见,但都被置之不理,高宗最后夺三大将兵权,把岳飞都杀了,这就进入到第三个模式。这个模式时间很短,按照我的看法,大概从绍兴八年到绍兴十二年,然后很快进入到第四个模式:独裁模式。
现在我们一般把专制和独裁作为同义词使用,但刘子健从英文角度把这两个词分开来理解。独裁模式是什么模式呢?不仅仅是君主和他的代理人独断朝政,其他人没有发言权,而且要把有不同意见在朝士大夫官僚和在野知识分子,加以打击和迫害。举个明显的例子,绍兴十二年以后,到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为止,搞了大量绍兴文字狱,把赵鼎、张浚、李光、胡铨等等,流放的流放,迫害的迫害。从绍兴十二年起,宋高宗就确立了绍兴体制,绍兴体制影响了整个南宋的发展,这就进入了独裁模式。整个宋代君主官僚政体就从比较理想的中央控制模式,逐步发展到南宋初年宋高宗绍兴体制的独裁模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讲稿|南宋的转折和衰弱》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97969.html
- 上一篇:讲稿|西方描绘里的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