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第七感》读后感 读《第七感》有感

时间:2020-07-28 14:13:31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七感》读后感

  人类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将这个整体称为“宇宙”,人类被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他的体验中,他的自我、想法和情感与其他人的相隔绝,这是一种由意识产生的错觉。这种错局是我们的牢笼,它将我们局限在个人的欲望中,并只对少数与我们接近的人产生感情。我们的任务是,扩大悲悯的范围,将自我从牢笼中解放出来,拥抱所有生灵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美好。没有人能完全实现这一目标,但未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努力,本身就是一部分。——爱因斯坦

  01

  什么是第七感

  人的内心永远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谈论的焦点。最初人们认为人的内心就像水晶,干净又透明。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是一团迷雾,出来知道是神经元细胞之间的放电作用,似乎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释了。

  但本书作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认为,

  我们就能够清楚地描绘他人的内心时间和心理之前,必须向内看,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了解自我的能力不断增长,我们就能以更接纳的态度去认识彼此。【1】

  人们如何理解心理,感知自身,这一系列位于大脑皮层的心里活动,作者将其命名为“第七感”。

  所谓“第七感”是区别于我们的五感——形、声、闻、味、触这些外部直接的输入信号;作者认为位于大脑皮层下的脑区处理的自动化系统,比如笑话,呼吸,理解外部信息等是第六感。而那些非直接在眼前的感知心理,对于时间的创造,生命无常的感知都位于进化最晚的大脑皮层。整合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

  我们在讲述时,在记忆与回忆时,在对某物或某件事做出情绪反应或是处于某种习惯的时候,这些状态背后都可能有一个自我。而这些自我可能并不统一,而出现不同的外显状态。这些多种多样的状态,如果相互矛盾,互相冲突。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出现在各种痛苦的纠结之中。

  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状态间的合作。在这些多重自我背后,有一个核心自我,作者称为接纳性自我,是我们内心的庇护所。

  这种状态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整合的河流。

  整合之流的特征就是FACES,它代表灵活(flexible)、适应(adaptive)、一致(coherent)、活力(energized)和稳定(stable)【2】

  我们的心理状态就像是一条河流,河水在河床中间自由的流淌。

  如果是这种自由而无阻碍的流荡,就如我们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和谐的。我们在这个状态下,对周围的事物、环境和人都有熟悉感,不会深陷其中。即便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仍然有勇气进入陌生的水域而不会惊慌失措,活在当下。

  但河水也并不总是这么一帆风顺的流淌下去,有的时候会遇到暗礁卡阻。让我们觉得卡在中间难以动弹,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无助和无力,认为自己软弱无能。还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进入漩涡,我们感觉生活充满了未知的恐惧,感觉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一切都无法预测,充满了混乱。整个人被反复爆发的愤怒或是恐惧所填满。

  我们的心理状态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复杂系统以为着它可以自我调节,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作者提出,想要理解人类的幸福,关键在于理解心理、人际关系和大脑这个三角形系统。

  02

  为何要获得第七感

  作者曾经面一对病人,夫妻二人——丹妮丝和彼得,结婚10年,有两个小孩,都说爱孩子,但却中为了孩子的事情吵架。

  作者第一次见到他们,感觉丹妮丝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女性,认为彼得没用,还总爱粘人,让她难以忍受。而彼得浑身散发出颓丧之气,就像是大写的“丧”。两个人的沟通方式就是互相指责对方,一个说“他是个没有的男人”;另一个反唇相讥“我娶了一个超级无敌自恋狂,真不知道自己哪根筋没有对,才会看上她!”

  随着沟通的深入,作者发现这两位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对方的轻蔑与恶意毫不掩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段关系之初,一个人最具有吸引力的方面,往往正是日后让我们抓狂的特点【3】

  最开始是丹妮丝的独立自主强烈的吸引着彼得,而彼得的敏感、多情也同样吸引的丹妮丝。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着,丹妮丝说彼得太情绪化了,最好彼得“不来烦我”,他们就可以“安然度过”各种冲突;而彼得也同样认为丹妮丝太拒人于千里之外了。他们对于对方的心理既不尊重,也没有兴趣,缺少了洞见和共情使得他们没有办法找到解决彼此差异的共同基础,使得彼此之间无法相互联结。

  而作者使用第七感来对夫妻二人进行治疗,意味着,需要利用幸福三角形对信息流和心理状态进行调节,这些也会使得大脑被重新塑造。研究表明,即便到了成年,我们也可以重新调整神经元细胞的连接方式,从而从基础上改变人的思维模式。

  人的心里状态有两种,一种是反应性状态,比如说你跟朋友聊天,然后你说什么别人都坚决拒绝,你想想你会是什么感觉。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认为受到了威胁(被对方挑衅、攻击),然后大脑将会进入应激模式,自动快速回应,进入一种自卫状态。这种状态一般有三种反应,如果打的过,那就——战斗;如果打不过,跑得掉的话,那就——逃跑;如果威胁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无力抵抗,那就——僵硬不动。因为自然法则告诉我们,有的食肉动物不喜欢吃死尸。

  我们的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卫上,无论对方说什么、做什么我们都认为这是对方的一种挑衅。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言语上必然是无师自通的反唇相讥。

  与反应性状态相对应的另一种状态就是接纳性状态。如果我们身处在安全的环境之中,与我们对话的朋友总是很温和的同意我们的想法,我们会感觉到放松,大脑将打开联结的社交系统,我们会感到安全和被关注。而我们想要的整合就是希望我们的大脑进去接纳性状态中,才有注意力去关注对方的内心世界。

  03

  如何获得第七感

  大脑是社会器官,我们彼此间的人际关系是生存的必须养分,而丹妮丝和彼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夫妻二人完全无法获得幸福。

  作者让丹妮丝和彼得分别练习,去觉察自我状态。如果发现自己处于反应性状态,就立马暂停,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如何觉察自我状态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也像这对夫妻一样,完全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就已经进入了火冒三丈这一状态而不乏自持。

  所以觉察自我状态是需要一些方法的。作者提出了三种方式,分别是:知觉之轮;正念呼吸,和身体扫描。这三种方法的目的就是去找到自己的注意力,寻找到我们对于身体的感觉。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提出的知觉之轮的概念。

  知觉觉之轮是丹尼尔.西格尔提出的一个形象化的比喻。

  我们可以待在开放、接纳性的轮毂中,感受边缘上出现的任何心理活动,而不会被这些心理活动所淹没。如果我们强化轮毂,可以使我们扩宽忍受窗口,令我们变得更敏锐、更客观、更开放,在生活中也能获得更多的复原力。【4】

  我们将我们的内心想象成一个知觉之轮,就像一个自行车轮子。边缘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我们的无规范来感知外部世界;边缘的另一部分是我们对于身体的内在感觉,比如四肢和面部肌肉上的感觉。所有身体上的感觉都会引入我们的内心,进入知觉,看到心理本身。当我们将注意力关注在呼吸上的时候,轮毂将会变大,我们便有了接纳边缘事物的能力。

  如果我们的内心世界像大海深处一样平静,那么知觉之轮的轮毂是也会充满平静、安全、开放与好奇的地方。我们可以在此获得平静,更专注的谈妥心理本质,与自己联结,与他人联结。

  而丹妮丝和彼得两人在相互指责乱骂之中,内心的知觉之轮的轮毂显然处于大海的暴风雨中,他们的情感很难联结,形成了情感沙漏。随着作者探访他们的童年世界,发现他们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并不是健康的安全型。

  对于丹妮丝而言,童年时她的弟弟去世,但父母从不再她面前提及,也并没有产生任何情感变化。丹妮丝认为自己的情感是不安全的,自动关闭与情感相关的神经回路,形成了回避型依恋关系。认为人的联结并不重要,以掩耳盗铃的方式回避着任何感情联结。而丈夫彼得总是求关注搞得丹妮丝肝火旺盛,进入反应性状态。

  而彼得小时候母亲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给予他任何情感反馈,而父亲整日忙着打工挣钱,直接将他甩给他的姐姐,但因为姐姐也很小根本就不会照顾他这个小弟弟。他感受不到来自家庭成员的任何关注,音乐成了彼得的避难所。彼得想与家人情感连接,但对方却疏远以至于达不到他的预期,由于反复无常与混乱形成了内心混乱的自我。而在夫妻关系上,妻子丹妮丝想要独处激发了他的童年回忆,认为妻子不关心自己,让他倍感孤单。彼得属于矛盾型依恋关系,一旦外部刺激,会使得他形成更强烈的依恋感,这种状态下,直接导致了他的反应性状态。

  丹妮丝和彼得由于养育问题使得二人在看待彼此的时候用的都是一面扭曲的镜子。所以,他们以为看到的都是真实,其实看到的不过是自己应激心态扭曲之后自己的恐惧。

  在面对一面扭曲的镜子,如何才能客观看待。首先需要加强心里轮毂,寻找新的感知,与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相联结。扩大自己的忍受窗口,感知自己的想法,主义内在感觉,并与这些感觉和平相处。所谓的和平相处,就是不去评判它们,要认识到所谓感受并不等于事实。为自己的内心感受做标记。使自己的左右脑进行连接,用坐牢描述有劳产生的情绪、感知信号,接近而不是逃避。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源于我们有一个内心平静的大海,只有我们的内在状态是接纳性的,我们才能在他人眼中看到自己的内在状态,认识到,他人与我们一样,而不是异类。

  要得到内心的平静,感知当下,就需要第二项技能,即正念呼吸法。所谓正念呼吸法其实就是各种最近很火热的冥想、内观。它以关注呼吸来找到你的注意力,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的聚光灯,直到你可以自由的将注意力的聚光灯指哪打哪。

  04

  总结

  简单的说第七感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将自己与自己的知觉拉开距离的能力。你可以向第三者一样,观察自己,因为只有拉开距离,我们才能放下判断,因为通常情况下判断都是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当我们拉开距离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判断仅仅是一种内心活动,而不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同一性不来自与内心狂暴的大海。让情绪自然流淌。当我们进入惊恐之中,它反而会放松对我们的控制。因为惊恐仅仅是一种感受,是大脑放电模式。

  当我们学会与一种感受“共处”长时间感知他们时,反思的力量允许我们接近生活中的任何经历。

  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应了不同的自我,是我们的动机性的驱动的使命,比如寻求连接,创意和舒适。但在多重自我的背后有一个核心自我,成为自身性,所有自我状态活动背后的存在。许多人很难想象出接纳性的自我,更别说感觉到它。而我们学习第七感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觉力、左右脑、感知力、记忆、童年、自我、人际关系以及不确定性得到整合。在这些整合领域中,我们会感到自己是更宏大、相互联结整体的一部分,从而找到自我价值和意义。

  生命整合

  去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

  去看像生命整体

  就像一条河流

  河床上有很多的石子

  如果你不断关注石头

  不断的摸石头

  你就迷失了

  因为你终将是要奔向大海的

  生命整合,让你看到

  你的目标是奔向大海

  那些石头并没有真正的

  阻挡你前行的路

  站在生命的角度

  去看待所有的发生

  问题已然不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七感》读后感 读《第七感》有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9973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