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读《名作细读》有感 《名作细读》读后感

时间:2020-08-19 17:01:06 网站:公文素材库

读《名作细读》有感

  在林珊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孙绍振教授《名作细读》这本书来阅读。刚捧起这本书时,心里很忐忑,担心书里讲述的都是甚为难啃的高深理论。于是打开书本,从修订前言之一慢慢读起,书中的“只有深邃的认知图式的教师才能得心应手,构建起历史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精神这巨大跨度之间的桥梁。”使我顿时悟得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细读”中去品味“经典”,那样才能真正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

  书中,孙教授深入浅出地将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运用到作品精细的文本分析之中,读来生动有趣,而且还在每一章的前言上从美学的角度对全篇加以阐明。书中的第一章《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让我明白阅读古诗时,不但要体悟自然之美,而且要体悟诗情之美和形式之美。

  在解读杜牧的《江南春》时,孙教授首先引用了两位古人杨慎和何文焕对“千里”的争论,杨慎认为千里莺啼,千里绿映红没有人能见得,应作“十里”。而何文焕却反驳道就算是“十里”也未必听得着,看得见,“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千里”这个数字是认真不得的,只不过是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香鸟语。孙教授也认为诗人带上了感情,感觉就可能产生变异,在语言上就有夸张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是诗歌。对于这,我深为认同。所以我想在课堂上应该带领学生对“千里”这个词语好好体会,让他们明白“千里”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它只是说明范围广,泛指辽阔的江南大地到处是一派桃红柳绿的景象。

  书中,孙教授讲到了“意象密度”,这个词令我揣摩了很久。我想所谓“意向密度”大概是指诗人在写诗时,挑选的是最有特点的意象来写,写得简单凝练。其他的部分就要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我觉得“绿映红”这个词语就非常的凝练。春回大地,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青的草、绿的芽、红的花等等簇拥在一起,形成了春天独有的两种色彩。而杜牧仅仅用“绿映红”这三个就概括了这样一幅美景。既然诗人在写诗时有密度,那我以后带领学生学诗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解密呢?我们应该把精练的意象读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不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我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欣喜不已。我想,以后在课堂上我可以带领学生就“绿映红”展开想象,孩子或许会看到一棵棵绿树映着一朵朵鲜艳的花,但不仅仅如此,或许还会看到一丛丛绿草映着孩子们红红的脸颊,也许也会看到碧绿的湖水映着粉红的朝霞,……

  看来,文本的解读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真的非常重要,只有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才会有精彩的课堂。我要再细细地一遍一遍地咀嚼它,才能遵循孙教授指明的幽径抵达文本的深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名作细读》有感 《名作细读》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0128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