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他乡的童年-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0-12-24 11:16:45 网站:公文素材库

《他乡的童年-中国》观后感

  又一次重温周轶君女士的记录片《他乡的童年》,这一次从第六集看向第一集。

  童年和教育离不开,六个国家的的记录,虽然称之为《他乡的童年》,但更多的在展示他乡的教育,尽管,这个教育不是大部分的写照,但选取它一定有它的理由。

《他乡的童年-中国》观后感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便开始了被教育被影响的过程,这一代的我们,越来越早的开始了教育的里程,从婴儿尚在子宫里的时候,都已经早早的做上了准备。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是个被动的教育者,作为一个接触教育行业不久的工作者,还停留在不断的学习的过程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越来越明显。今天冬至,学校里包饺子的活动层出不穷,孩子对传统节日和文化的印象也因此会越来越深刻,但越是这样,似乎越显得刻意。但她们确实无从感知,所以无从去评论这样的好坏。

  小时候每逢各种节气和节日,节日和节气的氛围足以让人印象深刻,平淡的季节也会因为各种的展现而凸显其浓厚的味道。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有待后人去评价,而我们只用过好这时光。

  今年,一直在读《论语》和《诗经》,人生的智慧与生活的美好全然感受,在宁静的早晨,与诗经相伴,感觉无比奇妙,曲黎敏老师的书叫做《越古老,越美好》,这名字起的真真的妙,是的,让人平静与欢愉。读的很慢,但也是一种享受。

  周六的晚上,感统老师讲到大脑的发育,今天早上,樊登老师又重复讲解了大脑的结构,我虽然听的一知半解,但也给自己下了个模糊的结论,左脑,右脑,海马体,杏仁核,还有一个前皮质层(?)一定有发育的缺陷,并且还不算太小,但我也全然接受。

  叮当背诵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和很多的诗歌,读过关于节日节气的各种绘本,唯独很少感受很多知识在自然中的展现和体现,最近还在背诵《道德经》,他明白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全然无从了解,一切顺其自然。

  传统是现代的童年,当我们面对未来,传统成了我们一再希望汲取的力量。我们的传统要如何更好的教给下一代,让他们更好的融入下一代?

  节目里的开篇是北京的绘本老师在讲解绘本的成书,一首《春江花月夜》讲的动人与美好,教孩子不仅要读诗歌,还要看见诗歌,想起来网上的段子,看见美景,有文化的人会说什么,没文化的人又会说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老师又终将成为什么样子?希望孩子学会去观察这个世界,可以看到更美好的东西。

  台北书店里的印刷术,作家的养育感言;天津10岁孩子的乐队与追求;生活在香港的印度人的文化教育;让我一直在想我能接受的孩子长大后样子和我所期待的孩子的样子,但这都是我,而不是他,他的世界和他的一切终将由他自己决定。

  我们现在的教育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但教育有着无限的可能,感谢遇到的人,坚持教育的本心和情怀。

  孩子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教育的多元化之下,家庭,学校,社会都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是教的人影响最大?还是学的人影响最大?但传统文化一直在回归和变得重要,这也是一种幸运。

  在西安,童行书院的夏令营,看到老师在带着8岁左右的孩子做批判性思维的讨论,觉得很有意思,不管这个东西来自于哪里,观看的时候,孩子的世界真的又单纯又“复杂”,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去尝试和体验,个中滋味,各种领会。

  来到合肥,这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夏令营,弹幕说这个夏令营很贵。早起的徒步行走,夜晚的观星,天文地理, 左右旁通 知识和知识的连接,传统又现代的方法 ,上课期间的融会贯通的讲解,老师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连接的能力,才能时时刻刻的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体会和学习。

  我们想在传统文化里能找到什么?想找到什么?想带给孩子什么?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

  孩子天生喜欢探索,最终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世界。探索现在,探索过去,探索传统,探索未来。

  用这一集的结束语结束今天的文字,中国最好的部分就是传统,传统并不是书本上如何去写,而是今天的人仍然能去生活去感受,传统真正的面貌,可能需要我们回到本源去感知,更需要用理性不断追问和探索,把它带入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

  祝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和感受得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他乡的童年-中国》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1141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