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最大的恩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体会
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后,太佩服作者了,可以将人的内心世界描绘得如此通俗,如此引人入胜,又如此通透。
作者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维德。本书以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童话人物为大的背景(可惜没有看过),讲述了患有抑郁症的蛤蟆在朋友们的“怂恿”下经过十来次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谈,走出了心理阴影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快乐而自信的人生。
如果总是活在过去的阴影里,人生将充满黑暗
表妹生完小孩后,性情大变,焦躁爱发怒,对于身边的亲人更是经常没有好脸色,话语中充满了戾气,受伤最深的,往往是身边关爱她的亲人。老一代对于“产后抑郁”这个概念,还显得有点陌生和难以接受,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仿佛已经是一个常见词汇,工作中生活里经常听闻类似的事情,更有甚者还会有伤人的倾向,乃至抱着小孩跳楼。
前段时间讨论比较火的,是赵薇导演的中国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把视角关注投射到当代女性身上,道出了中国女性心中典型的八种情感和痛点。漫漫人生路,大概每个人都总有一个情结,被社会道德或自我认知绑架,无法释怀。
蛤蟆先生,看上去是一个热情爱冒险的时尚先生,却也因为经历和环境的变迁,产生了抑郁的想法,变得经常失眠,懒得打扮,整天窝在沙发,徒增一些负能量的情绪,周围的风景在他眼里也淡化成了一片朦胧的灰色,没有往日的色彩和活力。
这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每个人。失败和失落总是不期而遇。有时候来自本来满心期待的一次晚餐因为对方临时无法赴约而无以言说的惆怅,有时候来自费心费力准备的一场演讲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的焦虑,有时候仅仅是对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的完美偏差而错失了的晋升机会,又或者只是因为对方爱上了别人而带来失恋的痛感……生活中这些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甲方唱罢乙方登场,没有一刻会消停,如果一起涌来,也许就是天崩地裂。
如果有上帝,真想认真地问一问:到底是谁,定义了美,定义了成功,定义了所谓的“必须”或“应该”?
找到搭建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桥梁,便是成长的开始
蛤蟆先生通过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几次深入对谈,开启了自我探讨模式。因为有一个比较强势的父亲,和一心只会围着父亲转的母亲,蛤蟆从小就学会了去适应这种模式,因为只有屈服与顺从,他才能更好的长大,虽然母亲的慈祥还是会在父亲不在的时候显示出来,但是这种慈祥并无法给他性格的养成带来根本的改变。
基于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或“快乐”,构建出儿童的自我状态,有时候又称之“天性”,是每个孩子从出生伊始,为了同外部环境良好共存而滋生出的一套自我保护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或祖父母作为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深入到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的创建中,学习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的行事方式,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处事原则。有时候我们会说,这孩子和父母的神态和说话的语气简直如出一辙,想必在这场“模仿秀”中,孩子终于活成了父母的模样。
如果有幸如蛤蟆先生,意识到不应该重复上一辈的老路,尝试着跳脱出这样的模式,试图平和,用一种“软”的姿态行事,仿佛在它身上并没有找到“父母自我状态”的影子,平静爱笑,不欺负任何人,不对任何人呼来喝去。在苍鹭的指引下,它才反思到,原来它一直以来自认为的温柔与平静,其实是在用一种自我压抑和嘲讽的态度,用一种屈服于别人的评价和认可的方式,在释放“本我”中应有的“父母自我状态”,把这种状中“强”的爆发力无形中转化为“弱”的服从力,以时间和自我贬低,以降低它的瞬间爆发的威慑力。物理学上常常说,任何一种力都不可能无缘无故消失,只是转化了另外一种形式,那么在心理学上,这种内心因愤怒而产生的“张力”,也不可能在日积月累中无缘无故消失,就好像病毒不那么强劲,就开始以一种难以去感受的形式和身体和平共存了。
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都是不假思索里跌宕出的人生态度。如果想要试图去改变,唯有找到通往两者之间的桥梁,不批判,不否定,先接纳这种状态,才能一步步走出去改变。所以,当发现自己在愤怒,在被情绪掌控的边缘,如果能够及时意识到这是一种儿时依赖和熟悉的状态,或者当接触到一个极易发怒的人,可以偷偷告诉自己,对方正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就是迈向了成人阶段的第一步吧。武志红曾写过一本书叫《巨婴国》,则更加深刻地描述了这样的状态:一大群中年人,各自披着成年的外衣,却相互在彼此的儿童世界里游走,极具可笑和荒唐,却如此真实与赤裸。
“你好,我也好”里,有一种对当下的认可,和对未来的期待
荣格早就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痛苦的。读到此处,有一种被戳中心脏的认同感。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也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即最终我们的人生目标,都是试图以一种平和的方式,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寻求共赢,寻求幸福和爱,也就是咨询师苍鹭口中的“你好,我也好”的状态。
以前我会觉得这是一种基于当下的论断,比起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意的指责、嘲讽、否定和说教,如果能够产生平等对话,来产生聆听和尊重,用不带伤害的方式来化解冲突,就是“谈判”的一种胜利。如果说会寄语未来有什么希望,也无非是在和谐的外衣下,省去了很多烦恼。
而当我试图把“你好,我也好”和未来的期许叠加在一起,突然就从内心腾升出了一种豁然开朗,一种柳暗花明,一种拨开云雾终见阳光的惊喜。终究还是希望这个社会以美好相迎。没有了“我好,你不好”的高姿态,也没有了“你好,我不好”的黯然,“你好,我也好”应该成为我们思考和处理一切事情的原点和初心。
能帮助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第一次渠道咨询诊所。
咨询师苍鹭对它说:“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当蛤蟆先生产生质疑的时候,苍鹭直视它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遇见积极的结果。”
所以归根到底,任何时候,自己才是拯救自己的救世主。如果不是蛤蟆先生一路的配合,愿意自主向苍鹭先生袒露心扉,一步步自己走进自己内心的黑洞,然后打开一束光,去照亮前行的方向,没有人能替自己打开内心的黑暗之灯,不停的摸索也好,一个劲撞南墙也好,没有人能够拖着你走,除非你愿意迈开脚步。
作为读者,我深深感受到了蛤蟆先生因为自我的改变而重新出发的轻松与满怀的期待,也看到了它因为心态的改变而和身边的朋友再次地融洽相处,人格的解构和重组,从原谅自己,到原谅他人,润物无声地改变往往不易觉察,如果把日子像电脑字节一样放大起来看,上面必定写满了各色字符,没有一个字符是可以省略的。不小看改变之路中任何一个细微末节,是我们对自己最大的恩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对自己最大的恩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1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