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学习贯彻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媒体朋友:
2月25日,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全面胜利。今天,学校党委安排召开学习贯彻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精神座谈会,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交流学校广大师生参与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推动学校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刚才听了几位专家、代表的发言,我感触很深。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刚刚发言的几位同志是我们学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历史性社会变革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他们用扎实的行动、默默的奉献、丰硕的成果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鲜亮的答卷,向全社会展示了农大人的责任和担当。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数十年来为国家做出历史贡献的农大前辈们致以崇高敬意,向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当代农大师生勇于肩负时代使命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衷心祝贺。
在党委的领导和部署下,学校组织编撰完成并出版发行了《玉汝于成: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的中国农大》一书,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紧紧围绕党的事业,为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繁荣富强,特别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的一系列重大贡献。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农大师生相应党的号召、服务国家战略的全记录,更是新时代学校坚定发展自信、建设世界一流的宣言书。在这里,我要代表学校对王秀清教授和编写组的全体同志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也结合阅读这本书的深切感受,我谈三点体会:
第一,脱贫攻坚是中国社会发展史、新中国建设史、世界减贫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社会变革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史、新中国建设史、世界减贫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饥饿和营养不良。截至2020年,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首要的减贫目标!中国再一次用彪炳史册的伟大功绩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更加深刻体会到:
一是中国的全面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020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在过去几年中,尽管全球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持续下降,但2015年至今,全球的减贫速率几乎减慢了一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摆在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农村地区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中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的深刻体现,更为全球的减贫事业树立了光辉典范、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用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国上下一盘棋,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充分调配资源、整合力量,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化结对帮扶。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制度保障。
三是在脱贫攻坚的总体设计中创造性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举措。我清楚记得2005年时,李小云教授就跟我提出过:范围广大的农村区域、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到底哪些地区、哪些人是真正的贫困?党的十九大以来,“精准”成为了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总攻的“瞄准镜”,精准扶贫实现了脱贫攻坚重大制度创新,为确保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供了的根本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经济支撑
社会进步取决于财富的积累,财富的分配决定社会公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英国学者麦迪森的研究报告,1870年清朝时期的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7.2%;根据有关统计,1978年改革开放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只有1.79%;刚刚发布的最新数据,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又超过了17%。1978年,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近70倍,到2019年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6.3倍,40年间中美人均财富从将近70倍缩小到了6.3倍。1949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209公斤,到2020年则达到了480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1949年,中国的肉类人均占有量仅为4公斤,到2020年则达到了68公斤。这一系列数据都充分证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但是,有了物质基础并不代表贫困会自动消失,脱贫会轻松实现,这也更加突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有力。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延续千年“民为邦本”的民族品格和文化动力,才能持续不断推动我们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纵观5000年中华灿烂文明,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朝代、哪一位君主能够有勇气、有能力消灭绝对贫困。我们不仅做到了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货币贫困标准下的脱贫,还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作为真正脱贫的核心指标,更是创造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奇迹。
第三,扎根广袤大地、全面深度参与,中国农大师生助力决胜脱贫攻坚伟大事业
在脱贫攻坚这项全党出战、全民参与的伟大事业中,也留下了中国农业大学广大师生扎根广袤大地、主动担当奉献的坚定身影和坚实脚步。《玉汝于成: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的中国农大》一书用详实的案例、生动的人物、真实的记录全景式、立体化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余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的扎实奋斗和积极作为。这本书高度浓缩了学校“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农大师生心系苍生、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突出彰显了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鲜亮底色。
我体会,在这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农大师生们的奋斗、付出、奉献、作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以坚定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扎实支撑脱贫攻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农业农村的不断进步是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基础。回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一代代农大人坚定不移履行服务社会责任,持续不断地产出重大成果,扎实支撑脱贫攻坚。从上世纪50年代蔡旭先生引领的北京“小麦会战”、李连捷院士徒步进藏开展土壤考察,到60年代黄瑞纶教授领导农药创制、70年代扎根曲周打赢黄淮海地区盐碱地治理攻坚战,再到本世纪初吴常信院士领衔培育的覆盖全国30余省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矮小鸡品种。去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和关切下,学校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东北黑土地保卫战。广大师生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经得起人民检阅、历史检验的科技成果,为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筑牢根基、建强堡垒。
二是以高水平完成对口支援、定点扶贫政治任务引领带动脱贫攻坚。对口支援、定点扶贫,这是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越性中才能孕育而生、茁壮发展、开花结果的伟大创举。中国农大在执行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政治政务中,向党和国家、向受援人民、向全校师生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定点扶贫镇康,学校打出“全方位”定点扶贫组合拳,扎扎实实帮助镇康高质量脱贫,打造出高校定点扶贫的模范样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引入产业、推广技术、选派干部,走出一条对口扶贫的“湘西云路”。常近时教授40年如一日扎根毕节试验区建设,以个人力量带动团队,助力解决毕节地区脱贫攻坚战,不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更在当地老百姓中家喻户晓、人人称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淋漓尽致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力量之源。
三是以强烈的家国使命和人民情怀广泛参与、深度助力脱贫攻坚。如果说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诠释,那么广大师生自发参与、主动助力脱贫攻坚的行动就是家国使命、人民情怀的直接反映。刚才发言的李小云教授,就是凭着自己内心的热爱和坚持,在云南勐腊县的瑶族贫困村一住就是三年,帮助这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实现全村整体脱贫,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凡铸就伟大,广大师生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不计私利、不顾回报,为贫困人民真正过上幸福生活而无悔付出、无私奉献,履行着当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四是以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和政策建议精准指导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指南和根本遵循。在脱贫攻坚的各个阶段,学校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为党中央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支撑,为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提供了精准指导。去年1月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造成了巨大挑战。学校的专家、教授敏锐发觉到了疫情可能对全面脱贫造成的“拖后腿”问题,第一时间向党中央提出了有质量、有分量的研究报告,获得了中央有关领导人的批示,直接推动解决了疫情导致的养殖业饲料短缺、产品销售等重大问题。我自己也亲身参与了脱贫攻坚工作,并在2015年向党中央提交了“警惕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的非农化”的政策建议,切实有力地推动了耕地保护。学校还有很多专家都在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为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提供科学指导,这些成果都在脱贫攻坚画卷上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是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和全球视野参与国际减贫事业。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东南亚、非洲、美洲等地区和国家也都面临着摆脱贫困这一共同的艰巨任务。中国农业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实实在在拿出农大方案。学校先后成立了“一带一路”/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为全球的减贫事业贡献力量。去年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的视频《小技术 大丰收》,就是学校在非洲坦桑尼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千户万亩玉米增产增收示范工程”的成果,帮助当地玉米单位产量提升了三倍多。同时,学校与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亚洲博鳌论坛合作发布的减贫成果和经验,为非洲乃至世界农业发展和减贫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了农大智慧和力量。
六是以脱贫攻坚教育广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周,镇康县委、镇康县人民政府发文表彰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校40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均榜上有名。我曾经在镇康见到过这些志愿者,他们就是学校广大学子深度参与脱贫攻坚的缩影和代表。作为农业大学,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学农懂农、知农爱农,不仅需要在课堂上教、在书本中学,更需要他们走到田间地头、走向祖国大地,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教育广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思想洗礼。2017年刚回学校任职一个月,我就前往山西大同灵丘县,看到那里有20多个即将入学的研究生开展扶贫实践,他们住的是条件简陋的寺庙,吃的是素食简餐,我深受感动。《尚书·五子歌》中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太平。可见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文化里就已经厚植人文情怀,这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在脱贫攻坚中传承赓续、发扬光大。脱贫攻坚这场社会革命对当代青年学子深刻的思想教育,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气节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斗当下,中华儿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脱贫攻坚时代伟业。展望未来,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用奋斗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谢谢大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校长在学习贯彻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15365.html
-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师德工作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