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观后感
开展“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主题宣传,正是要全景展示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生动展现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砥砺奋进的五年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砥砺奋进的五年论文1回眸过去五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始终持之以恒追求卓越,重视科研潜心学术,在科学研究的舞台上大展风采,不断涌现出令人瞩目的新突破、新成绩,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类学术论文报告、专著、科研项目及经费继续保持增长
五年来,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986篇,完成各类研究报告150篇。其中发表重要核心期刊论文222篇,核心期刊论文652篇,一般公开期刊论文1062篇,被CSSCI及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88篇,出版学术专著128部。
xxx年至今,国家级项目立项35项,实现了学校6个文科学院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全覆盖,立项经费657万元,到校经费608.7万元;省部级项目立项195项,立项经费892.8万元,到校经费883.8万元;地厅级项目立项761项,立项经费684.07万元,到校经费387.11万元;横向项目立项106项,立项经费793.53万元,到校经费682.58万元;校级项目立项349项,立项经费421.2万元。总计立项1446项,立项经费3448.6万元。
高水平、标志性社科成果不断涌现,获奖项数创学校历史新高
五年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上彰显区域特色,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学校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5项;获得地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4项、优秀奖24项。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平台实现新突破,成为四川省重要新型智库
西南科技大学6个文科学院已建成部省市社科重点研究中心(基地)14个,实现了学校6个文科学院部省市社科重点研究中心(基地)全覆盖。
五年来,学校申报的“四川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获批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四川省教育厅的重要新型智库;申报的“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被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科联获批落户;申报的“四川信息管理与服务研究中心”被确定为“绵阳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法学院“社会法制教育普及基地”获得四川省社科联xxx年度省级社科普及基地评估优秀。xxx年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核心期刊,xxx年《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xxx年《四川军民融合对策研究》杂志创刊发行。这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平台新的突破,也是学校近年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结出的硕果。
学校社科联工作再创佳绩,为繁荣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做好导航
五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社科联的组织协调功能,在项目申报、平台建设、社科评奖等方面再创佳绩,积极推动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xxx年四川省社科联组织开展了xxx-xxx年度先进高校社科联和高校先进社科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评选审定,决定授予西南科技大学社科联“xxx-xxx年度四川省先进高校社科联”称号,全省共有15所高校获得表彰。此次获“xxx-xxx年度四川省先进高校社科联”称号,是学校社科联继“xxx-xxx年度”获奖后四川省社科联对我校社科联工作的再次充分肯定。
积极推进战略合作,扩大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为增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办学实力,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扩大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学校组织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战略合作。经双方友好协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决定与西南科技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西南科技大学决定共建西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并达成合作框架协议。院校双方就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合作、管理干部交流、共建与资源共享、交流互访等达成了共识。西南科技大学与盐亭县人民政府为主要负责人,双方共建“嫘祖文化研究所”,共同为弘扬和推广嫘祖文化做贡献。学校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达成合作协议,按照“立足绵阳文化圈讲好绵阳故事,面向四川文化圈讲好四川故事,围绕中华文化圈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路,共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译中心”,成为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又一重要平台。
认真组织加强学校与绵阳市政府战略合作,积极加强学校人文社科智库建设,签约《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西南科技大学共建新型高端智库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建设“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积极为地方政府献言献策,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围绕地方重大需求,为深耕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智库支撑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社会服务中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组织学校社科专家学者坚持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向社会,围绕学术前沿和地方重大需求,积极开展联合攻关,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形成省级“四川省军民融合产业研究团队”“四川省网络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团队”等文科科研团队29个。提供给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且被采纳的重要决策咨询报告45份。由学校社科专家学者牵头编制的《四川省“十三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绵阳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绵阳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规划方案》和《绵阳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四川省政府、绵阳市政府审定,并上报国家相关部委。受绵阳市政府委托,由我校相关单位专家组建项目组,编制完成了《“宽带绵阳”发展规划》以及《绵阳市“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绵阳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获得了绵阳市政协的采用;《绵阳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报告》为绵阳践行低碳经济提供了有益的政策支持;为“泸州、安县、三台、北川和江油循环经济推广合作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咨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成果专报》第13期刊发了我校张勇教授、贾芳的研究成果《聚焦基础设施领域,推进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对该研究成果作出批示;毛晓红教授的社科研究成果《抓住文化的双重属性,提升绵阳文化软实力》被绵阳市委宣传部以社科成果专报的方式提交绵阳市委中心组领导成员参阅。学校社科专家学者牵头完成了《四川军民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研究》《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外流贩毒治理对策研究》《长征路线(四川段)文化资源研究》《绵阳嫘祖丝绸文化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使命与价值》《幸福绵阳建设指标体系与路径研究》等一批四川省、绵阳市政务调研课题研究报告,推出一批服务四川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对策性和应用性成果。
砥砺奋进的五年论文2过去的5年,是浙江历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浙江上下奋力搏击,经济迅速“触底回升”;面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累积的环境、资源等矛盾,浙江上下重拳出击,守护青山绿水;面对“低小散”等产业特征,浙江上下多面阻击,转变思路,腾笼换鸟……“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实施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正逐渐落地;“山海协作”的深入、“城乡一体化”的构建,让民众看到了决策层破解区域差距、城乡差距难题的决心;“法治浙江”的持续推进,更是为浙江的发展筑起了稳固的制度堡垒。
5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影响深远。
转型的5年:危机之中调结构
“下滑早、跌得猛、回升快、增长实”,专家如此概括危机中的浙江经济。
“十一五”期间,全球金融海啸不期而至。作为沿海出口大省,浙江率先呛到了“海水”的苦涩:xxx年初,浙江首季度经济增幅仅为3.4%。与xxx、xxx、xxx年13.6%、14.5%、10%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专家指出,非同一般的萧瑟,源自浙江经济的特质:外向度和民营经济比重高达七成,易受国际因素影响;产业结构以终端消费为主,且多处产业链低端,核心竞争力偏弱;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长有限……
事实上,早在危机之前,浙江就已经认识到了粗放型经济模式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然而,转型升级刚刚起步,就遭到了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自古华山一条路”,“保增长、调结构”,这已经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浙江痛下决心,在“危机”之中寻契机,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科技实力、自主创新,是决定区域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据悉,“十一五”时期,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浙江竭力开发智力源泉,借助金融危机所产生的“低洼效应”,“抄底”海外人才,大量引进科研院所,建立科创基地,共织智囊网。
作为一家以制作小开关起家的温州传统企业,正泰集团用25年时间实现了华丽转身,形成温州低压电器、上海高压电器、杭州太阳能三大基地。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正泰面向全球开展“人才抄底”,引进了近百位华人科学家、企业家。短短两年时间,他们已在光伏电池、光伏制造装备和电子电源领域取得了快速有效的进展。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话来说:“正泰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电器制造业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转型。”
调结构、促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必由之路。不少专家注意到,浙江人均GDP正处于7000美元迈向1万美元的阶段,服务业的快速成长正在悄然推动三大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迈向“三二一”。目前,服务业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引领风潮的“创意”产业,则更是充分地体现了服务业的高端价值。
xxx年11月12日的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现场1万多名运动员、9000多名记者和近3万名观众,都佩戴了一块漂亮的“志愿彩”围巾。这块在现场热情舞动的丝绸围巾,正是来自浙江的万事利集团。据了解,万事利仅xxx年通过创意定制销售出去的丝绸产品就有望超过2亿元,这比简单制造、销售丝绸面料和产品赚钱得多。
5年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也开始在浙江试点。被誉为“浙江硅谷”的青山湖科技城奠基开建,蓄势待发;杭州“凤凰创意园”让冰冷的水泥厂焕发出艺术的活力;各地块状经济带正升级成产业集聚区,企业创新和研发能力酝酿裂变……
砥砺奋进,曙光初现。“低小散”的传统产业格局开始向“高新尖”演变,科技创新提升了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引领“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迈进。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xxx年以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约12%。浙江经济在这场金融海啸中走出的“V”型漂亮路线,生动诠释了“好”与“快”的发展辩证法。
惠民的5年:安居乐业享品质
越是困难,越要关注民生。5年里,浙江始终突出执政为民,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当前浙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了90%以上。其中,人均GDP更是超过了预定的目标,达到51600元(预计数字),居全国前列。
成绩实属不易,经验尤为可贵。浙江在民生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经验和做法。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浙江省建设和发展的一大战略,以创业来推进就业,是浙江发展的一张金名片。毋庸置疑,大学生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是创业的生力军,是未来的希望。为了让大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的项目上,除了给予多种政策优惠,浙江省各地区还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方式,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力实践“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人民群众医疗条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等十方面实事,有序推进低收入群众增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直面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题。养老、医保、教育等社会保障指标都名列全国前茅。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的政策安排,更是显示出了浙江的包容和远见。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进城市,目前,浙江省外来流动人口数已接近2000万,伴随汹涌“民工潮”而来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难问题。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提升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能力。据了解,xxx年在浙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已经超过114万人,人数与xxx年相比翻了将近一番,其中80%来自外省。
解决了外来建设者子女教育的这块心病,浙江城市在吸引劳动力方面体现了独特的优势,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社会保障是对人们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5年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困难群众价格上涨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等制度。医疗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在全国最先把农村低保户纳入就业政策帮扶范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了1595元,居全国省区第一位。
面对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浙江的决策者看到了“平均数下的不平衡”。在全国率先消除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基础上,浙江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从解决区域性贫穷向实现户户小康转变。启动百万户农房改造工程。“政府出一点,集体贴一点,银行贷一点,农民筹一点”,多管齐下,共建美好家园。
生态的5年:穿山涉水听绿风
xxx年8月2日,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江郎山等6个代表不同时期丹霞地貌的丹霞景观申遗成功。江郎山也由此成为浙江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绝妙的自然奇观在展示无与伦比的“孤峰与巷谷”的雄伟气势之外,也见证了浙江人民保护自然、珍惜环境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十一五”期间,浙江将生态省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积极探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5年来,浙江加减法并做:一方面通过“811”环保行动和“991”环保“风暴”,坚决淘汰“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产业格局,为生态增添内在价值。
绿色、节能、低碳、可持续……这些词汇频频出现在浙江各级各部门的报告和文件中。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低碳生活,着力形成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正越来越深地影响、渗透到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各领域。
穿山涉水听绿风。5年里,浙江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切实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xxx年发布《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的地方标准并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之后,又出台了《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纲要》。据统计,截至xxx年底,全省已建成生态旅游示范区20个。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环境不断优化。
5年中,浙江积极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这是xxx年6月30日颁布实施的《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口号。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浙江通过打造一条条“生态产业链”,使全省一座座“化工园”变身为“生态园”。目前,浙江已有70%左右的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完成生态化改造。从xxx年开始,浙江又启动了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和100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浙江在淡化GDP考核同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考核。每年年初,省政府分别与全省11市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按照《浙江省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及奖励办法》和考核评分标准进行严格考评。同时出台《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对财政困难的县市进行生态补偿。
如今,浙江已有一个国家级生态县、4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个省级生态县(市、区)、13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是深入人心,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在生态文明的引导下,浙江科学发展将迈入全新的历史阶段。
文化的5年:百花竞放领风潮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的浙江余杭滚灯,不光在xxx奥运会上大展风采,在上海世博会上更是大放异彩,作为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带给世人浑厚的艺术魅力。不仅于此,三度梅花奖得主茅威涛携新版越剧《梁祝》而来,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现场展示杭绣、制扇工艺,400多位农民演员演绎原汁原味的地方民俗艺术……上海世博“浙江周”向世界展示浙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传统。
“十一五”期间,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实施,“四个一批”建设顺利推进,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浙江美术馆、杭州大剧院、宁波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与此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全面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文化建设多项指标全国领先。
5年里,浙江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专家指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经济之“危”中看到了文化之“机”,优化了经济结构,提升了居民消费层次。
“横店影视城”在国内的名气之大,没有第二个影视基地可出其右。《无极》、《英雄》等等许多大片均出自这里,这座“中国好莱坞”,讲述了中国的光影传奇。
作为经由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的全国首家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吸引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进驻,截至xxx年8月,累计入驻影视企业达到了368家,其中包括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全国影视业的“龙头大哥”。在经济不景气、工业税收大幅缩水的情况下,近年来影视产业可以说处于“逆势增长”的状态。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时代永恒的话题。“十一五”时期,浙江化解观念梗阻,突破体制藩篱,同时驱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轮子”,有效推进事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试点。民资源源不断进入文化领域,全省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多达4万家,一台民营歌舞《宋城千古情》,就累计拉动相关消费超10亿元。
如今,一首文化体制改革的交响曲已在浙江大地奏响,嘹亮而又和谐。
春华秋实。5年奋战,奠定了浙江今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积载了科学发展的重要经验。无疑,这些必将为“十二五”浙江经济社会再创辉煌提供宝贵财富和持续动力。
点击查看更多:“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观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砥砺奋进的五年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0989.html
- 上一篇:有关共享单车的论文
- 下一篇:商法新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