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书评

时间:2019-05-15 08:10:3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点击查看更多:《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部由美国作家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同著作的书籍,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01

关于不该将每本书逐字从头读到尾这件事,我们已经在别的书评里提到过,这里就不再重复。

但是除了喜欢一字不落地通读以外,我还有个毛病更难改。

那就是,不喜欢在书上做笔记。

一直认为自己是爱惜书籍的人,这点可能跟我小时候经常借书看有关。不仅珍视书籍,而且有不弄脏弄旧别人书的自觉意识。当然了,也不希望别人破坏我自己的书。

每次被小伙伴弄丢藏书,或有了折页、划线、损伤,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会有不完美的小疙瘩。

现在看来,可能内心深处,也受到了圣人著书立说的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书是一种神圣不容侵犯之物。

因此,直到如今,我也会口头谴责那些破坏公物,把图书馆的书当做自己家的书乱做标记的人。而且这种人还不再少数。

可是这一次,有趣的事情发生了。第一次,我居然没有讨厌这些干扰阅读的标记,反而顺着别人的笔记,高效地读完了这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也算完美践行了本书的指导思想。

这些打桩般的标记,真TM太有用了!节省了后来者的大量时间。

这也是这本书以及很多本讲述读书技巧的书共同强调过的一点:读完书,要留下阅读的痕迹。不仅加深记忆,也有助于回顾要点。

当然,这次毕竟是特例。我还是希望,公共图书,看的人能多些自觉,少些乱写乱画,多替没读过的人着想一下。且不说你划的重点未必是别人认为的重点,也许只会干扰别人的阅读,对于有?洁癖?的读书人也会造成感官上的不舒服。尤其是那些学习类图书,你说你都把答案给填上了,人家还怎么做题啊?

言归正传,有基础阅读水平的,不建议读这本书。人云亦云的好书不一定值得每个人看。

读到这本书以前,我以为一句话写出一本书这种本事只有日本人才有。

然而,时间资源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稀缺,挑选书籍前不妨先看看别人的评论,也许可以避开很多弯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也许就是后面附录部分的推荐书目,基本涵盖了西方人文经典著作,有时间不妨系统地给自己补补课。

02

本书围绕着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以提高自身的理解力来展开,作者认为大部分的读者都对阅读的目的不加区分,阅读主要两个目的,一是吸收信息,一是提高理解力,前者固然重要,但后者才能促进个人真正的成长。吸收信息只是知其然,增进理解则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本书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做一个主动地读者,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对话,最终提高自身的理解力。作者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并针对每个层次的需求提供了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这本书对我而言,还是一本好书,因为确实对我有用。困惑于自己读书虽不少,成长却有限,最近进行了阅读及写作方法论的主题阅读,这本书则是这次主题阅读的开端,无疑,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一直以来通过阅读所获甚少的原因在于我长期以来只是在进行娱乐阅读及吸取信息的阅读,实际上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得到锻炼。其次,今后应该如何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就是多思考,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如何去思考,如何做到主动地去思考,如何在思考中让自己与作者产生对话,这就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个人认为非常有帮助,接下来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这些具体的操作建议重新进行梳理,以方便在今后的阅读中进行具体的实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其中中间穿插了很多逻辑思维的内容,这对于个人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也非常有帮助。

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1.尽管作者多次强调本书的方法可以运用在任何书籍上,但是实际上,分析阅读的方法明显更适用于理论性的论述性的研究性的著作。2.尽管作者针对四个阅读的层次理论进行了具体的运用(体现在书中对不同类型的书籍给出的建议),但是还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方向,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作者不仅系统地论述并解决阅读的问题,同时还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建议。3.不可否认,为了吸引读者,文中存在过分夸大该阅读理论的作用,有些文字也显得多余。

03

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所想要表达的读书主题很好,看完也给了我一些在阅读上的启发。首先过去我们只是在阅读后去获得一项总结,但是其实在阅读过程中都是要不断总结的,不仅仅在一阵阅读后获得一个或几个道理。

本书区分了两种主要的阅读方法,但作者写的很绕,要理解两种阅读的内核实则就已经有一种需要拨开云雾的感觉。实际上,我理解作者的检视阅读和主题阅读可以直接归纳为两种思维模式:演绎和归纳。

以我们日常做英语阅读为例,检视阅读更像是做题时的初期方法,一边读一边找答案,最后读完再去看题看选项,凭着记忆去选择选项,是一种在过程中总结的方法。最样做的劣势就在于要花更多的时间,效率较低,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却是普通方法。而主题阅读则更像是带着答案去文中找论据,去做匹配。这也是本书作者所强调的主题阅读要自己主动去让作者与你达成共识。这其实比较难,首先自己要有想出共识的能力,其次要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保持更高的专注力才能既准确找出论据,又不会被一个错误选项一路带着走,实为高阶玩法。

总之,要想获得更好的理解力,一两本书的方法仍然只是捷径,一个体系化的大量阅读仍是基础。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偷懒得不来真知。

此外,本书其实所获得分不高,有一个点我认为是在于作者的写作模式是演绎式的,致使对一个陈述点过多的去包装话语,旁落了主次,让人很难坚持下去,难以深度理解

04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之前在很多地方看到过推荐,比如某某大学推荐的大学生必读的50本书目、还有微博上看到的一些推荐等。当时也是因为觉得自己不懂得如何有效的看书,所以便打算看看这本书,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如何有质量的阅读一本书的建议。 2017年的时候买到了这本书,刚拿到手时一打开就给我一种教科书的感觉,作者的目录写的非常详细,厚厚的两百多页的书里除了文字几乎看不到其他的图片或者表格等内容,而且在书本的最后一部分,还附有作者为了帮助读者练习书中提到的技能的文章和练习题目,当然还有答案,这让我更加肯定的认为这是一本教科书!

这本书是翻译的,有些内容翻译的比较生涩,让人读起来不是很容易理解;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整本书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我起初读到第二篇之后,就搁浅了,感觉自己实在是读不下去了。直到今年7月份,因为在电脑安装了Kindle,也在亚马逊购买了这本书的电子书版本,所以就利用上班的空余时间,坚持把整本书看完了。

看过整本书你才能够理解:目录之所以写的详细、整本书之所以有很多文字、以及最后的练习题的存在,都只是因为作者太想让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得到读者的理解,所以才会使用这些“手段”来尽可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写作与阅读的东西就像那只球一样,是被主动、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开始,另一方终结的。”,阅读和写作是信息传递的两个参与者,作者要求读者要仔细阅读,认真理解,而他也在为了读者可以准确的理解而努力着。

全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书中作者对一个优秀的阅读者的定义:一个主动阅读的读者。对我个人而言,我有些时候读书就是过目而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书是为了看完一本书而看书,似乎心里面想的不是从书中得到什么,反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看过这本书;读到书中作者的这个观点时,我对自己读书的这种功利性心态有深刻的反省,甚至带些自我批判,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开始对自己所读的书有一个要求:尽量总结书本的内容、书中的重点以及自己对书本的收获和感想。这就是这篇读后感诞生的缘故。

作者认为: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力,然后才是获取知识;为了增进理解力,那么读者需要用心阅读书本的内容,以达到准确理解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的目的,为此读者便要成为一个有主动积极的心态、明确的阅读目标的主动的阅读者,而全书所围绕的关于阅读的规则其实就是帮助读者掌握一套可以帮助自己成为一名主动的阅读者的方法。

书中对阅读的四个层次的介绍应该是整本书中关于阅读方法的核心内容,其中对于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介绍、讲解应该是帮助读者达到阅读比较高的境界的一种有效工具。我个人对这部分的理解是:分析阅读就是帮助你从深层次彻底的吃透一本书的表面和内在意义;主题阅读则是为了帮助读者学会如何就一个主题问题,从不同的相关书本中获取准确客观的依据,让自己可以提取出解答这个主题问题的答案。

当然,阅读完整本书之后,还是看到了这本书本身的一些局限性;虽然书的标题为“如何阅读一本书”,但是从书的整体内容来看,全书基本围绕的是如何阅读一些论说性的书,就比如一些比较有逻辑性、有条理的论述性书本,包括科学、哲学、方法论等类型的书,但是对于如何阅读诗集、小说等就没有过多的介绍。我想作者应该是倾向于认为:“阅读是为了帮助人类增进理解力”的这一论点,所以书本的内容便有所倾向了。当然这虽然算是局限,却不能说是缺点或者不足,毕竟这本书还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

点击查看更多:《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书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403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