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三篇

时间:2020-11-21 15:24:57 网站:公文素材库

点击查看更多:《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三篇1

  1.

  缘起——背景故事

  关于这本书的缘起,我们要先讲一讲发生在两位作者之间的故事。我们首先要认识的一个人叫查尔斯·范多伦。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年轻教授。查尔斯·范多伦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查尔斯·范多伦由于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就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结果连续拿下了十四周冠军,因此他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也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 。但是他终究抵不过良知的煎熬,最后坦诚主办单位提供了他一些问题的答案,由此他被所在学校解聘。这本是一件让人唏嘘的事,不过故事到这里发生了转折。查尔斯被解聘之后,得到了本书另一位作者艾德勒的帮助,由此两人一起合作研究,为本书的再版埋下了伏笔。

  查尔斯遇到的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传奇性的人物。他所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是在1940年初发行的,这本书一发行就成为了全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冠军,而且历时一年多之久,从1940年开始,这本书继续广泛的印刷发行,被翻译成了其他各国的语言。

  查尔斯·范多伦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后,协助艾德勒把《如何阅读一本书》进行大幅的修编增写,因此我们今天读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同领衔的。后来又经过郝明义和朱衣两位翻译者的共同翻译,最终诞生了我们今天所阅读的这本中文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就是本书的缘起。

  2.

  解读——书本内容

  (一)书本目录

  我们先来看看书本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可以知道。本书重点告诉我们阅读的四个层次以及怎么去阅读不同种类的书。从目录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阅读的层次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书本的第二章主要告诉我们怎么进行分析阅读;第三章阐述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第四章围绕阅读的最终目标,对读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基础阅读就是你能读就可以了,小孩子在不认得生字之前,他的读书只能通过零星的语言和书本的画面来进行,这样还不算达到基础阅读。只有读者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才算达到了基础阅读的层次。在这个层次当中,我觉得一句很关键的话是“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你买了一本书,由你自己决定你要怎么去阅读它,能在书本中做一些自己的标记,有助于你阅读这本书。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说得白话一点就是粗浅地阅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有系统地略读或粗读。拿到一本书后,我们可以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再研究一下目录页;看看索引,挑几个感兴趣的章节看;最后把书大体翻一下,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特别提醒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往往作者会在结尾几页把自己觉得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这是你不容错过的部分。二是粗浅地阅读。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分析阅读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和主题来分类。

  (2)使用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部分大纲列举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了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12)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是能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证明作者不合逻辑;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即多本书联合阅读。它需要根据某个主题,去看不同的书本当中对于这个主题的叙述。主题阅读对读者的要求是读者能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将针对某个主题的不同观点阐述出来,并产生一个讨论的议题。它也许不会给你最终的答案,却让你在这个过程提供了一种理解的不同形式。主题阅读所最追求的这种特质,可以用“辩证的客观”来表示,我想这应该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

  (三)精彩语段

  对于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书真的就跟人或动物是一模一样的,血肉就是为纲要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血肉,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对动物来说,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因此根据一个纲要来写作一本书,不论这个纲要详尽的程度如何,都在给予这本书一种生命,而这种效果是其他情况所达不到的。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怀疑是智慧的开始,从书本上学习跟从大自然学习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能给你一些你原本就没有的视野。

  3.

  启发——学会阅读

  以自身成长角度而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学会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何阅读一本书》对我自身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启发。我意识到了原来阅读的层次是不断深入与提高的过程,同时对待不同类型的书籍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我将会在之后的阅读当中融入我学会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以培养学生角度而言

  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方面,我也学习到了不少妙招。从本书对分析阅读的讲解当中,我明白了在教学中,怎样对一篇课文进行更加好的解读。从关键词到关键句,再到语段和主旨,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时遵循这种阅读规律,一定也能在学生的心中开出阅读之花。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三篇2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三篇3

  坦白的说,有很多书我是看不下去的。

  当然,看不下去的,就不看呗,没人逼着我。

  所以家里也有不少书我买来,只是大致翻看了一下,就用来装点书架了。

  偶然的一次,周末上晚自习,我匆匆从书架上抽了本书就出门了。到了学校才看到书的封皮——《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已买了好久,当时买它也是奔着它口碑去的,它绝对算得上是畅销的经典书。但是买回家后,翻了翻,一看是关于阅读的技术指导类书籍,觉得烧脑,就塞进书架不再理会。

  既然带来了,就看看呗,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

  我发现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的一个区别在于,中国作品的开头一般讲究先声夺人,开头就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的开头往往都很拉沓无趣,包括电影。记得当年在老公的强烈推荐下看《肖申克的救赎》,影片都快结束了,我都没觉得好,高潮在接近尾声的地方。后来我发现《阿甘正传》啦、《当幸福来敲门》啦、《闻香识女人》啦等经典影片开头都不很吸引人,但是,剧情一点点发展,情感一点点积蓄,最后往往给人充实满足的观影感受。

  看外国作品一般都要耐着性子看,看到大约一百页左右的时候,就有渐入佳境的感觉了,然后就越来越投入,越来越动情,直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全书看完还长久地不能走出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技法指导类的书,分章节介绍阅读层次和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每个章节没有必然的联系,开头都要宕开一笔,用美国式的幽默或闲聊为自己讲述的枯燥理论铺垫,让人在轻松和共鸣中走进作者的教学现场,开始阅读方法的学习之旅。

  阅读是有层次的,有人读书就是为了消遣,获得心灵的愉悦;有人是为了获得知识和讯息,开阔自己的眼界。但是作者说,这都是低层次的阅读,高层次的阅读,能让我们增进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品味,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

  原来,我对阅读也有误区,觉得不管读什么,都是有价值的,哪怕是读微信文章,也能增长知识。但是现在我认识到,掌握很多知识没有用,知识不能转化成智慧。

  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你再勤奋读书,这世间的书,你也读不完!读得多,充实量也仅仅是一个“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呈现的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由内而外的儒雅和翩翩风度。换句话说,知识分子一定是以大量阅读为生命底色的,但,并不是有了大量的阅读,就一定会成为知识分子!

  所以,我们要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如果让我总结,我觉得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合适不过。读书,一定要伴随着思考。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你和这本书的共鸣点。一定要把书中的内容纳入到你的思想体系里来,你才算真正阅读了这本书。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的语文课解决的就是如何阅读的问题!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分析关键性语句的深层含义等。而这些,就是本书介绍的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的技法!更让我觉得欣慰的是,我们语文作业布置的写读后感,竟是引领学生真正阅读一本书的制胜法宝!

  书中说阅读的最终目标、阅读的最高层次是主题阅读,我看了之后颇有沾沾自喜之感,因为我平时都在不自觉地进行着主题阅读!

  比如最近读历史方面的书,我就是把《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历史穿越报》、《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书比较着读。如书中所说“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没错,我就是挑着章节读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段比较复杂,我就把这几本书上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着读,并自己理解分析了一番,终于把它给捋顺清了!

  今天看了王开东老师的一篇文章《知识为什么不断的贬值》,更让我认识到高层次的阅读的重要性。他说:“过去获取知识太艰难了,因为艰难,就有了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求取、不断钻研的过程。这也是智慧的诞生过程。”

  而现在呢?

  现在已经到了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书也是一种商品。我们买书容易,读书容易,但是我们从阅读中获得智慧了吗?

  如果我们仅仅是大量地买进和囤积书籍,那跟大量的买衣服、买化妆品等东西的“购物狂”无异。

  如果我们只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度,不知道沉下心来消化和反刍,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我们也仅仅是做了书籍的“搬运工”,把知识从书本上,搬运到了自己的“脑袋”里,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

点击查看更多:《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三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1000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